寡人之于国也_课后思考与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思考与练习
答: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三、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本文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特善诱的特色。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 施; 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们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 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些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答:1、反对兼并战争; 2、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 3、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 4、注重教育; 5、以民为本。
• 二、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 答:本文是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的。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8.《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八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与思考一、翻译下面句子,说明加点字的用法(如为通假字,须标出假借的字)。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答案:无:同“毋”。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2.填然鼓.之答案: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咚咚地击鼓进军。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答案:走:名词,逃跑。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答案:涂:同“途”。
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5.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答案:移:使动用法。
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答案:颁:同“斑”。
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
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
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
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答案: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二、文言语句中有一些固定句式,翻译时应注意准确理解其含义。
在课文中找出含有下列固定句式的语句,并正确翻译。
1.“或……或……”答案:“或……或……”译为“有的……有的……”。
课文中的语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耳”答案:“直……耳”译为“只……罢了”。
课文中的语句:“直不百步耳。
”3.“是……也”答案:“是……也”译为“这……呀”。
课文中的语句:“是亦走也。
”4.“是何异于……”答案:“是何异于……”译为“这……有什么区别呢?”课文中的语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三、孟子的散文善于巧设譬喻,说理深入浅出。
分析下面两则比喻,说明其作用。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答案:这个比喻刻画了逃跑者的丑态,讽刺“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愚蠢,告诉人们,“五十步”与“百步”仅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别。
2020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赏古诗孟子〔宋〕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赏析】诗人在推行“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过程中,遭到了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元老重臣的反对,被人说成“背儒崇法”,被人视为“迂阔”,其情形与当年孟子相似。
这首诗写出了古人和自己的理想抱负彼此相同,且遭遇相似,有共同的孤独感。
最后一句“故有斯人慰寂寥”,古人(孟子)视我为朋友,安慰我、温暖我、感动我,使我寂寞的心灵充满活力,故才能始终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的气魄,不屈不挠,奋斗不懈,唱出了心中最深沉的音符。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是告诫梁惠王要遵循自然规律,爱惜民力,与民休息,让物类繁殖,从而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就已经认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并且看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我们要学习孟子这种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身体力行。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运用角度] “自然规律”“和谐与发展”“环保”等。
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鹿义霞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
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
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8 寡人之于国也一、读准字音(1)曳.兵(yè) (2)数罟..(cù gǔ) (3)洿.池(wū) (4)鱼鳖.(biē) (5)鸡豚.(tún) (6)狗彘.(zhì) (7)庠.序(xiáng) (8)孝悌.(tì) (9)饿 (piǎo)(10)粟.米(sù) 二、辨识通假(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三、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cù,形容词,密)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shù,数词,几、若干)③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动词,计算)(2)兵⎩⎪⎨⎪⎧①非我也,兵.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三国志》)(名词,战争)③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3)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副词,尽)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③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动词,超过)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4)于⎩⎪⎨⎪⎧①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于)②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5)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②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③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按照)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四、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树.之以桑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 (名词用作动词,穿)(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名词用作动词,吃)(6)王无罪.岁 (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7)请以战.喻 (动词用作名词,战争)(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动词用作名词,死去的人)(9)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10)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五、古今异义(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限时45分钟]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C.兵.刃既接兵:士兵D.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C.兵:兵器、武器。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数罟不入洿池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解析A.无,通“毋”;B.颁,通“斑”;D.涂,通“途”。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②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 D.②④⑤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①鼓:名词作动词,敲鼓;②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③树:名词作动词,种植;④衣:名词作动词,穿;⑥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答案 A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申之以孝悌之义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D 项为判断句,其他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D5.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 .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 D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析 A 项养生:古义指“生存,生活”,今义指“保养生命,保养身体”;B 项感慨:古今义都作“有所感触而慨叹”讲;C 项以为:古义指“任命做,让(他)做”,今义指“认为”;D 项无罪:古义“指不归咎”,今义指“没有罪过”。
答案 B二、探究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反思简短
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反思。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总结反思:
1. 课堂导入:我采用了问题导入的方式,询问学生对“寡人”一词的理解,以及他们对“国”的概念的看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2. 课文讲解:在讲解课文过程中,我注重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3. 课堂互动:我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这种互动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4. 课堂练习: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一些练习题,如翻译句子、理解重点字词等,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通过练习,我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字词和语法方面的讲解。
5.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问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讲解不够细致、举例不够恰当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认识到,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
时,我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寡人之于国也 课时练(解析版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练答案解析1.B2.D3.C4.(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在哪里呢?【解析】1.B项,“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的意思是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
其中“修”:动词,学习。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
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注意主语常省略。
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比如本题,“文王之囿方七十里”的意思是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
句中“文王之囿”作主语,“方”作谓语“方圆”理解,“七十里”作宾语,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七十里”之后停顿。
排除A、C项。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的意思是文王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
句中第二个“民”作“以为小”的主语,所以应在“民以为小”的前后停顿。
排除B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张冠李戴,“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错,原文是说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的自身行为。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多义词辨析【王】然而不王者:读,名作动;梁惠王曰:读,名词,;【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狗彘食人食:名词,【时】不违农时:名词,无失其时:名词,【以】请以战喻:介词,可以无饥矣:介词,以时入山林: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寡人之于国也:介词,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然】河内凶亦然:代词,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词语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今义: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古义:今义:选择连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今义:古义:战士,士兵;【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行【谷不可胜食也】古义:今义:胜利【数罟不入洿池】古义:今义:数字或者数数【树之以桑】古义: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表同意认可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3、非我也,兵也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8寡人之于国也+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DISANDANYUAN8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篇稳固提高随堂操练一、课内精读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1~4 题。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 ,悉心焉耳矣。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专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 :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尔后止,或五十步尔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以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 ,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 ,谷不可以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以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以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以胜食 ,材木不可以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但是不王者 ,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 :‘非我也 ,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1.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B.王好战 ,请以战喻喻 :做比喻。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频频陈说。
.D.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罪 :冒犯。
.分析 D 项 ,“罪”,归咎、归咎。
答案 D2.以下对文中有关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孟子》由战国期间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寡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与之相像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和“不谷”“不禄”。
C. “河内”“河东”的“河”都是指黄河 ,今日“河南”“河北”也大概是以黄河为分界限确立的政区。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习题(含答案)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试卷第 3 页,总 3 页
1. A 【解析】
参考答案
试题分析: B“亡”通“无” ; C“庭”通“廷” ; D“员”通“圆”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A
【解析】试题分析: A 状语后置与例句同【 B.被动句 C. (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要写错别字。本题是对孟子文学常识的考查。要熟记孟子的字,注意“子舆”不要写错,还 有孟子的作品,以及“四书”文学的常识。
13.①食:名词作动词,吃。 ②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③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④衣:名词作动词,穿。
⑤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要从句意上理解字义,记住文中意。如①食:名词
是说木匠干木匠活,故可以结合语境理解“规”的意思,应为“圆规”。 6.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式。 A 项,“非我也,岁也”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答案第 1 页,总 4 页
判断句。 B 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状语后
置句; C 项,“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D项,
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您的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跑到九霄云外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进行劝说时,要 情理并重,语气要尽量委婉,合乎身份,并且答题时,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注意稳重喻体
的选用要符合文段的内容,要能阐释文段要表明的道理。
12.子舆 孔孟 亚圣 孟轲及其弟子 儒家 《论语》《大学》《中庸》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除了熟记文学常识的内容,还要注意不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分享的《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 )罟洿(kuā)池弃甲曳(y )兵B.孝悌(t ) 饿莩(f ) 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 ) 鸡豚(t n) 庠(xi nɡ)序之教D.衣帛(b ) 畜(ch )养请以战喻(y )【答案】C(A.洿:wū;B.莩:piǎo,D.畜:x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答案】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答案】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答案】B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题答案[《寡人之于国也》三题]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题答案[《寡人之于国也》三题]一、孟子“不违农时”的历史探因孟子提出的七条仁政措施中,首要的一条就是“不违农时”。
孟子如此强调“不违农时”,似乎令人不解。
梁惠王身为一国之君,而且也不是过于昏庸的 __,难道会不懂得农时?而孟子却在第一点就讲到“不违农时”,岂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吗?,孟子把“不违农时”作为推行仁政的第一要务,绝不是轻描淡写,无的放矢,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我们不可仅仅依文解义。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为了达到他们不断征伐、争雄称霸的目的,都实施富国强兵的近利政策,为此,他们大量剥夺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不管老百姓是处于播种的清明、谷雨期间,还是立秋、处暑的收割季节,他们随意征用民力,乱搞一通。
同时,渔猎也不选地方,不择时候,竭泽而渔,乱捕滥猎。
林业也是如此,乱砍滥伐,不知道保养森林。
结果,农田荒芜,草盛苗稀;鱼苗断种,无以为继;童山濯濯,土地流失。
自然生态失去平衡,自然资源日趋枯竭,农业灾害连绵不断,再加上连年战争的破坏,百姓生活窘迫艰难,困苦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 __若能顾恤民力,不扰民,不害民,“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让自然万物都能得到休养生息,确实是富民、安民的基本前提条件。
孟子要求 __首先要,“不违农时”,显然是有感而发,并且切中了现实的要害,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充分表现了孟子对现实问题高度的洞察力和把握力。
孟子“不违农时”的主张,其实质是其“保民而王”思想的具体体现,表现出重视民意、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也展示了他以民为本、爱民富民的博大情怀。
二、孟子“申以孝悌”的思想内蕴孟子的王道措施,可归结为“富民”和“教民”两个方面。
“富民”就是要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但这仅仅是“王道之始”。
更重要的是要“教民”,其核心举措是“申之以孝悌之义”,即对百姓进行教化,使老有所养,幼有所爱,敬老护幼,长幼有序。
惟此,“王道可成”。
那么,孟子为何如此重视孝悌之教呢?孝悌的思想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块基石。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作业两课时(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作业11.朗读课文,要正确安排节奏,注意句中停顿。
下列句子节奏安排欠妥的一项是()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A.使用比喻句式B.使用对偶句式C.使用排偶句式D.使用排比句式3. 下列“数”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B.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数目,数量)C. 数罟不入洿池(列举)D. 扶苏以数谏故(密、细密)4. 下列“发”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征发、派遣)B.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C. 主人忘归客不发(发出、发作)D. 百发百中(出发)5. 下列“兵”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 弃甲曳兵而走(军队)B. 非我也,兵也(兵器)C.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士兵)D. 草木皆兵(战争)6.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7.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8. 对下列句中加粗字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C.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请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 夫晋,何厌之有C. 树之以桑D. 申之以孝悌之义10. 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基础训练】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一、基础考查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兵(yè)数罟(cùgǔ)洿池(wū)B.鸡豚(tún)狗彘(zhì)庠序(yǎng)C.孝悌(tì)饿莩(piáo)供养(gōng)D.衣帛(yī)王天下(wàng)不可胜用(shēng)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七十者衣.帛食肉。
B.填然鼓.之。
C.王无罪.岁。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例句:树之以桑A.王好战,请以战喻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金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4、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明日,徐公来,孰视之D.谨庠序之教6、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7、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A.未之有也。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是社稷之臣也。
D.是亦走也。
8、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
B.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10、下列句中加粗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课内精读阅读5—7段,完成后面各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一课再见!
二
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 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 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 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 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高中语文必修三 课后思考与练习 答案,并背诵全文。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其具体内容 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 答:第一个问题。“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 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 也可用文中的话回答。 第二个问题。孟子认为梁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 件,不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 惠,实质上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区别,只是“五十步笑 百步”而已。这与孟子施仁政、行王道有本质的区别,相差甚远。
2.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答: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 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 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 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三 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 加以评析。
孟子在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孟子的说法本 于《逸周书》“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之类, 《管子》《荀子》《庄子》中也有相近的表述,可见古 人已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应该明白,古 人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 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 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 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的,其目的 不止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 衡。二者出发点是不同的。此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所了 解的知识评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