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一、方案目标与范围1. 目标本护理方案旨在通过中医护理手段,为中风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 提升中风患者的自理能力。
- 缓解中风后遗症,减少并发症发生。
- 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2. 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针对中风后患者的日常护理、康复训练及中医特色疗法的应用,涵盖护理人员的培训、患者家庭的参与及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
---二、现状分析与需求1. 现状分析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计,中风是我国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每年有超过200万的新发中风病例,患者往往面临语言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多种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2. 需求分析- 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中风患者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科学的护理指导。
- 家庭参与:患者家庭需要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
- 社会支持:需要建立良好的社区支持体系,为患者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
---三、详细实施步骤与操作指南1. 护理内容设计(1)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培训- 目标:提升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知识,特别是对中风的认识。
- 内容:- 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治。
- 常用中医护理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 中风患者的饮食调理。
(2) 定制个性化护理方案- 评估患者状况: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评估患者的体质、病情。
- 制定护理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内容包括:- 饮食调理:推荐高纤维、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 运动康复:结合中医理念,开展适当的康复运动,如太极、气功等。
2. 具体实施步骤(1) 护理实施- 日常监测: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病情变化。
- 中医治疗:安排针灸推拿治疗,每周2-3次,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2) 家庭护理指导- 家庭培训:定期组织家庭护理知识讲座,教授患者家属如何进行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尿路感染处理
根据尿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 素进行治疗,同时保持尿路通 畅。
压疮处理
对压疮部位进行清创换药,加 强局部护理和营养支持,避免 继续受压。
深静脉血栓形成处理
立即给予抗凝治疗,同时避免 剧烈运动以防止血栓脱落导致
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05
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工 作部署
康复训练计划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理等。
尿路感染预防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避免长时间留置尿管、 定期更换尿管和尿袋等
。
压疮预防
定期翻身、使用气垫床 或软垫、保持皮肤清洁 干燥、加强营养支持等
。
深静脉血栓预防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穿 弹力袜或使用间歇充气 加压装置、避免在下肢
静脉输液等。
出现并发症时紧急处理方案
肺部感染处理
立即给予抗感染治疗,同时加 强呼吸道管理,如吸痰、吸氧
中医护理理念与优势
护理理念
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天人 合一”和“辨证论治”,通过调节人 体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促进患者康 复。
优势
中医护理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 、拔罐、中药等,具有安全、有效、 副作用小等优点,在急性期护理中能 发挥重要作用。
02
患者评估与辨证分型
患者全面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
根据中医理论,将中风脑梗死急性期分为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肝阳暴亢 证、气虚血瘀证等证型。
不同证型特点分析
风痰瘀阻证
痰热腑实证
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 、感觉减退或消失为主症,舌苔白腻,脉 弦滑。治宜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 、便秘腹胀为主症,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数。治宜清热化痰,通腑泄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3.05.16•【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医管便函[2013]59号•【施行日期】2013.05.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印发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医管便函〔2013〕5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中风等13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邴媛媛张恩欣电话:010-******** 5995767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3年5月16日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
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发病2周以内。
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苔薄白,脉浮数。
2风阳上扰证:头晕耳鸣,突然口眼歪斜,舍强语蹇,半身不遂。
舌质暗淡,舌质红苔黄,脉弦。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腰酸,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少苔或无苔,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二)中脏腑: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
2.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3.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混合奶、米汤等,保持口腔清洁。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二)半身不遂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给予中药涂擦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协助康复师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三)眩晕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避免诱因的方法,避免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中风病症的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病症的中医护理方案一、中风病症概述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
中风病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
二、中医对中风病症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中风病症主要是由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中风病症注重辨证论治,强调调整阴阳、调理气血、滋养肝肾、强化筋骨等方法。
三、中风病症的中医护理方案1. 急性期护理(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面色、舌象、脉象等,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2)基础护理:保持患者床铺平整、干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保持患者口腔、皮肤、会阴等清洁。
(3)饮食调理: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饮食,戒烟限酒。
根据中医辨证,给予相应的食疗建议。
(4)康复护理:病情稳定后,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包括床上运动、坐姿训练、步态训练等,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2. 恢复期护理(1)情志调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保持患者心情舒畅。
(2)功能康复: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继续开展康复训练,针对患者遗留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等进行针对性训练。
(3)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给予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治疗,以调节阴阳、调理气血、滋养肝肾、强化筋骨。
(4)养生调护:指导患者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四、总结中风病症的中医护理方案应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注重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护理,给予患者全面的生活照护、康复训练和中医治疗,以促进病情恢复,降低复发率。
脑梗塞急性期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4.定时变换体位,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预防压疮发生等。
3.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4.遵医嘱艾条灸、穴位按摩,合谷、足三里等。
5.遵医嘱中药熏洗: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眩晕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评估方法
NIHSS评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是评估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常用量表,包括 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 、忽视症等方面。
GCS评分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用于评估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运 动反应三个方面。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 中医护理
2024-01-09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脑梗死急性期临床表现与评估 • 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 日常生活起居与饮食调护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中风定义及危害中风定义来自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 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 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 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02
脑梗死急性期临床表现 与评估
脑梗死急性期典型症状
头痛
脑梗死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 引发头痛,疼痛程度因个体差 异而异。
言语不清
脑梗死可能影响语言中枢,导 致患者言语不清或失语。
突发眩晕
患者可能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 ,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
恶心呕吐
颅内压升高可能刺激呕吐中枢 ,导致恶心呕吐。
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针对肺部感染,采取定期翻身拍背、鼓 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等措施。同时,对于存在高危因 素的患者,如老年人、吸烟者等,加强
监测和护理。
针对尿路感染,保持患者会阴部清洁干 燥,避免长时间留置导尿管,鼓励患者 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对于存在高危因素 的患者,如女性、糖尿病患者等,加强
中风1(急性期)中医护理学方案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
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中风,也称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血管疾病,通常由于脑血管的阻塞或破裂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
中风的发生往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认知障碍,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结合了中医理论和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中风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
1.舒筋活络:中风往往导致肢体肌肉的瘫痪和活动受限,舒筋活络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推拿等手法来刺激穴位和促进血液循环的方法。
在中风患者中,常用的舒筋活络手法包括拿捏、搓揉、推拿、刮痧等。
这些手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2.中药调理: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滞、血瘀等原因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来改善这种状况。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活血化瘀方、通络祛痹方等。
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以选用具有益气健脾、温肾壮阳等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
中药调理通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需进行个体化的调配。
3.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气血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在中风患者中,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电针、火针、艾灸等。
这些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改善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等症状。
4.饮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中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的调整。
常见的饮食原则包括少盐、低脂、高纤维,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
此外,中医还推荐一些特殊食物的使用,如黑豆、红枣、核桃等,这些食物被认为具有补气滋阴、活血化瘀的作用。
5.心理疏导:中风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患者常常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护理方案中也重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疏导和调理。
医生和护士可以通过言语安慰、倾听患者的心声、提供必要的动力和支持等方法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对康复的信心。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病情进展。
中风等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排版
1-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
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风痰偏盛证头昏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牢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偏红苔黄,脉弦。
2、气虚淤痹证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言语涩,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李变形,肢体肌肉菱缩,耳鸣目眩,舌强不语,舌红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医学|教育网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眩晕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 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 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 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 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 动作,防止摔倒。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康复护理 1.安全防护:康复锻炼时必须有人陪同,防外伤,防跌倒, 防坠床。 2.落实早期康复计划,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如肢体运动、语 言功能、吞咽功能训练等,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 3.康复过程中经常和康复治疗师联系,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 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 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 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 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 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3.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 位,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调暗, 避免光刺激。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风痰阻络,阴虚风动引起的眩 晕头痛。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内关、曲池等,每日4~5 次,每次30分钟。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神门、肝、脾、肾、 降压沟、心、交感等,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隔日更 换1次,双耳交替。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证候诊断:中脏腑 痰蒙清窍证□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中经络 风火上扰证□ 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一、护理效果评价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其他: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1.体 位□2.观 察□ 3.皮肤口腔 护理□ 4.饮 食□5.其他护理措 施: 1.观 察□ 2. 安全保护□3.功能 锻炼□4.其他护理 措施:
4.穴位按摩,遵医嘱取穴: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 元等穴,腹胀者加涌泉,用揉法。
5.腹部按摩:取平卧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以 腹内有热感为宜,每次20~30周。每日2~3次。
6.遵医嘱艾灸:取神阙、天枢、气海、关元等穴。
(八)言语蹇涩
1.观察患者语言功能情况,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 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共同参与语言康复训练。
(七)便秘
1.观察排便次数、性状、排便费力程度及伴随症状。 2.指导患者保持生活规律,适当运动,定时排便,忌努挣。习惯 性便秘者畅情志,克服对排便的恐惧与焦虑。
3.鼓励患者多饮水,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ml以上,饮食以粗纤 维为主,多吃有利于通便的食物,如黑芝麻、蔬菜、瓜果等;多饮水, 戒烟酒,禁食产气多刺激性的食物,如甜食、豆制品、圆葱等。热秘 患者以清热、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白萝卜、蜂蜜汁;气虚便 秘患者以补气血,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核桃仁、松子仁,芝麻 粥适用于各种症状的便秘。
中医护理技术 1.药枕□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请注明,下同)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3.皮 肤 针□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4.中药熏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3.穴位敷贴□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1.循经拍背□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2.穴位敷贴□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1.穴位按摩□ 天2.其他: 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 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 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 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眩晕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 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 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 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 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 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 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 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 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 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三)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常用的按摩手 法有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它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宜安静,整洁,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 刺激。 2.指导患者起居有常,慎避外邪,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 便的习惯,勿努挣。
有的病人心律失常却未将观察到的心率、心律 详细记录,只记录了脉搏,不能充分反映病情。 当病人有不适报告医生后未做特殊处理时,仅 仅记录病情,而未完整地记录“已报告医生”, 这些关键性的护理行为,不能充分反映护理过 程,有可能被指责为病情观察处理不及时,影 响治疗抢救。
岳阳市中医医院 王素平
一、常见证候要点
天2. 好 □ 天3. □ 天
(五)高热
1.遵医嘱定时观测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擦干 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2.遵医嘱采用亚低温治疗仪、中药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 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大椎、合谷、曲池等。 4.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 5.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西瓜、荸荠等。忌辛辣、香燥、助 热动火之品。
护理效果
意识障碍 □
好
□ 般□
较好□一 差 □
半身不遂 □
好
□ 般□
较好□一 差 □
眩晕头痛 □
1.观 察□ 2. 避免诱因□3.卧床 休息□4.其他护理 措施: 1.观 察□ 2. 环 境□3.排 痰□4.其他护理措 施: 1.监 测□2.物 理降温□3.饮 食□ 4.其他护 理措施:
好
□ 般□
较好□一 差 □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 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 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 生。
五、护理难点
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与护理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了解及早 开展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反复宣教。 3.制定可行的康复锻炼计划,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痰息促 □好□ 般□
较好□一 差 □
高热□
好
□ 般□
较好□一 差 □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1.观 察□2.皮肤 1.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二便失禁□ 护理□ 3.饮食护 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理□4.其他护理措施: 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六)二便失禁
1.观察排便次数、量、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尿液的色、质、 量,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感。 2.保持会阴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使用便器时动作轻缓,避免 拖、拉,以免擦伤患者的皮肤,每次便后将会阴部及肛周擦洗揩 干。如留置导尿,做好留置导尿护理。 3.进食健脾养胃益肾食物,遵医嘱进行肠内营养补充。 4.遵医嘱艾条灸: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取 穴神阙、气海、关元、百会、三阴交、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 取穴肾俞穴、八髎穴、足三里、天枢等。
2.鼓励患者开口说话,随时给予肯定,在此过程中,尽量减少纠正, 更不应责难,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对遗忘性患者应有意识地反复进行, 以强化记忆。 3.配合康复治疗师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放松疗法、发音器官运 动训练、呼吸训练、发音训练及语言矫治等,初期可用手势或书面笔谈, 加强沟通,进而从简单的字、音、词开始。鼓励患者读书看报,适当听 收音机。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廉泉、哑门、承浆、大椎等穴。
3.注意安全。防呛咳窒息、防跌倒坠床、防烫伤等意外。做好 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
(二)饮食指导 中脏腑昏迷或吞咽困难者,根据病情予禁食或鼻饲喂服,以 补充足够的水分及富有营养的流质,如米汤、匀浆膳、混合奶等, 饮食忌肥甘厚味等生湿助火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