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理论基础课程大纲

合集下载

线性系统理论第二版教学大纲

线性系统理论第二版教学大纲

线性系统理论第二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针对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研究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在本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频率特性、稳定性等关键概念,并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设计系统。

教学目标1.掌握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熟练掌握线性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频率特性、稳定性等基本概念。

3.理解线性系统的几何特性,包括极点、零点和步响应等。

4.能够利用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等方法分析和设计系统。

5.了解现代控制理论和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章线性系统基本概念1.1 系统的概念1.2 系统的建模1.3 信号与系统的分类1.4 线性系统的定义第二章时域分析2.1 系统的时域响应2.2 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2.3 系统的冲击响应和阶跃响应2.4 系统的单位反馈响应和频率响应第三章频域分析3.1 傅里叶变换3.2 傅里叶反变换3.3 频域分析基本方法3.4 奇偶性和周期性3.5 Bode图和极点、零点第四章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4.1 稳定性定义和判据4.2 极点位置和稳定性分析4.3 极点的稳定性分析4.4 稳定性判据5.1 系统的规范化5.2 系统的合成5.3 系统的简化第六章现代控制理论与应用6.1 状态空间法6.2 系统的观测与控制6.3 非线性系统控制6.4 自适应控制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与实例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每个章节都将以概念讲述为主,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力求让学生具有深刻的理论、推导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课程中将引入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术发展动态。

教学评估1.平时考核(3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和实验。

2.期中考试(30%):测试学生的对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40%):测试学生对概念、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掌握程度。

参考书目1.钱世光、戚传波等,《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7。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大纲(理论课程)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大纲(理论课程)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大纲(理论课程)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大纲(理论课程)英文名称Computer Architecture【开课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编号】【课程类别】选修【学时数】 48 (理论实践 ) 【学分数】 3一、课程描述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一)教学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达到的目标) 本课程的结束后,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初步了解和掌握几种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架构;初步具备计算机系统的架构分析能力,初步具备计算机系统性能的评测技能;对现有的主流计算机系统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开阔眼界和思路,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2、修读要求(简要说明课程的性质,与其他专业课程群的关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和技能等)本课程是一门专业理论课。

由于计算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多门课程之后,通过学习“计算机系统结构”这门课程才能够建立起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

(三)先修课程(参照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课程名称要准确) 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

二、教学内容(一)第1章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1、主要内容:1.1 计算机系统结构1.2 计算机系统设计技术1.3 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1.4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2、教学要求:(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对学生学习提出要求)掌握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实现定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透明性概念,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局部性原理,MIPS 定义,MFLOPS定义,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理解计算机系统设计方法,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了解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价格、软件、应用、VLSI和算法对系统结构的影响。

《Linux系统入门实战(Ubuntu版)》课程教学大纲

《Linux系统入门实战(Ubuntu版)》课程教学大纲

《Linux操作系统实战(Ubuntu版)》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Linux操作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而且十分灵活的操作系统,安全行、稳定性好,很少受到病毒和黑客的攻击。

本课程系统介绍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讲解系统的安装及配置、系统常用命令的使用,用较多的课时学习系统的命令行界面及命令行界面下的应用程序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本课程可以配合操作系统原理课,使学生能理论结合实践。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Linux操作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服务器配置实践知识,同时通过大量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使学生了解Linux操作系统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的使用范围。

(2)在学习常用命令的基础上,加深对Linux操作系统的认识和实践配置能力。

(3)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在学会简单配置与应用。

(4)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命令行操作、用户管理、磁盘管理、文件系统管理、软件包管理、进程管理、系统监测和系统故障排除。

(5)掌握Linux操作系统Shell编程基本语法与脚本编写。

(6)为更深一步学习Linux嵌入式平台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1)通过对Linux操作系统在各行业的应用、各分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理解学习Linux的必要性,对Linux的应用领域做到心中有数。

(2)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基本配置和图形界面及命令行界面的使用方法。

(3)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管理、磁盘管理、文件系统管理、软件包管理、进程管理、系统监测和系统故障排除的能力。

(4)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Linux操作系统Shell编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语法。

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掌握Shell脚本的编写。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本课程共48学时,2.5学分,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第一章 Linux概述课时:理论4课时实验1课时教学内容:1.操作系统简介2.Linux简介3.Linux的发行版4.Ubuntu发行版5.Ubuntu操作系统在虚拟机中的安装教学要求:本章让学生初步认识Linux这个免费的操作系统,了解自由软件的性质和意义。

系统理论教学大纲

系统理论教学大纲

《系统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课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系统理论》是一门管理学学科的基础课,主要研究开发、运行、各类复杂系统(尤其是社会经济和管理系统)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工作程序和分析手段。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并能初步运用系统理论的常用模型方法,对某些实际管理系统问题进行分析,系统理论旨在提供系统理论原理和实践方面的知识。

主要介绍系统、系统工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概念,讨论系统工程中的常用分析方法,重点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的相关技术,包括系统建模原则与步骤、静态与动态模型、系统分析的内容与原则、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系统评价的思路与方法、系统仿真的连续性与离散性等内容。

2.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系统理论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与管理学、信息管理、软件工程等学科处于同一层次,通过本课程学习将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并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

因此,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1.知道《系统理论》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理解和掌握系统、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等重要的基本概念及其子概念;做到思路清晰、概念明确。

3.重点掌握系统分析与评价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管理系统工程方法论;4.掌握系统工程常用模型和建模技术,如连续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结构化模型、升学模型等,了解模型的功能、原理、使用条件及应用。

5.培养具有初步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分析本学科(专业)领域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一一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一一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线性系统理论基础课程设计

线性系统理论基础课程设计

线性系统理论基础课程设计1. 简介线性系统理论是控制科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它研究的是线性系统的性质和行为。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线性系统理论的基础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线性控制系统的能力。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帮助学生了解线性系统的基础概念和性质,如线性性、时不变性、可穿透性、可控性和可观性等;2.帮助学生掌握线性时间不变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如状态空间法、传递函数法、拉普拉斯变换和傅里叶变换等;3.帮助学生了解线性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极点配置法、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和最小二乘法等;4.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线性控制系统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相关问题。

3. 课程大纲本课程的大纲如下:3.1 线性系统基础概念•线性性、时不变性、可穿透性;•可控性和可观性;•稳定性和稳定性判据。

3.2 线性系统时域分析•状态空间法;•传递函数法。

3.3 线性系统频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变换;•傅里叶级数。

3.4 线性系统设计方法•极点配置法;•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最小二乘法。

3.5 应用实例•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线性控制系统;•使用 MATLAB 或其他工具进行仿真。

4.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1.课程作业:包括理论掌握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2.课程论文: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设计线性控制系统,并使用 MATLAB 或其他工具进行仿真;3.期末考试:测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设计能力。

5.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述理论知识,包括基础概念、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系统设计方法等;2.以典型实例为例,讲述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利用 MATLAB 或其他工具进行仿真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能力;4.布置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线性控制系统的能力。

6. 教学资源本课程需要的教学资源包括:1.课本资料:例如《现代控制工程》、《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等;2.电子资源:例如 MATLAB 或其他仿真工具;3.实验平台:具备线性系统控制实验条件的实验室。

讲解系统理论课程设计

讲解系统理论课程设计

讲解系统理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系统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系统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系统思维、系统分析等。

2.应用系统理论分析问题,如识别问题的边界、构建系统模型等。

3.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解决方案、评估方案的可行性等。

4.展示对系统理论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如下:1.教材:系统理论导论2.教学内容安排:–第1-2章: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3-4章:系统分析方法和工具–第5-6章: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系统思维:定义系统、系统的边界、系统的元素和关系等。

2.系统分析:问题定义、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等。

3.系统理论的应用:案例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等。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系统理论应用于解决问题。

4.实验法: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系统理论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本课程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系统理论导论2.参考书:系统理论的相关著作和论文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案例分析等4.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教学大纲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系统基础教师:袁春风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理解和基本操作能力。

通过理论授课、实验实践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运行原理和应用技术。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工作原理。

2. 熟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部分。

3. 了解计算机的运行机制和体系结构。

4. 学习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技术。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概述与基本概念(2周)- 计算机系统的定义与层次结构-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2. 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4周)- CPU与内存的结构与功能- 输入输出设备及其接口- 存储系统与磁盘管理- 中断系统与总线技术3. 计算机软件与操作系统(4周)-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分类- 进程管理与调度算法- 内存管理与虚拟存储技术- 文件系统与磁盘调度4.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3周)-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网络协议与分层结构- 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协议- 传输层与应用层协议5.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与性能优化(2周)-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与漏洞分析- 性能优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系统调试与故障排除技术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验实践、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多项评估指标,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以上是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为进一步的计算机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引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负责协调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其他软件资源。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操作系统课程提供一个全面而结构化的指导,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设计和实现。

一、课程目标1.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掌握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3.培养解决实际操作系统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二、课程内容1.操作系统概述1.1 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1.2 操作系统的分类和发展历程2.进程管理2.1 进程的概念和特征2.2 进程调度算法2.3 进程同步和互斥3.内存管理3.1 内存管理的基本概念3.2 内存分配算法3.3 虚拟内存管理4.文件系统4.1 文件系统的基本组成4.2 文件的存储和管理4.3 文件系统的调度和优化5.设备管理5.1 设备管理的概述5.2 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和实现5.3 设备的分配和调度6.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护机制 6.1 安全性的基本概念6.2 用户身份验证与权限管理6.3 数据保护和恢复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知识。

2.实践操作:安排编程实践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现一些常用的操作系统功能,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操作系统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主教材:- 《操作系统教程》高清影印版,陈向群- 《现代操作系统》第3版,Andrew S. Tanenbaum参考资料:- 《操作系统导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公认的经典教材- 《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第3版,Remzi H. Arpaci-Dusseau, AndreaC. Arpaci-Dusseau五、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3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实验报告(20%):根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代码:10411290课程名称(中/英文):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5总学时:56理论学时:48实验/实践学时:8适用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适用对象:本科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教学环境:多媒体开课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二、课程简介《操作系统》是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本课程讲述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偏重于操作系统功能与结构的理论分析,对其中的重要算法辅以实验,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主要内容包括操作系统概论;进程的概念、进程的描述与控制、进程的同步与互斥以及进程管理的常用算法;处理机调度的策略和处理死锁的方法;存储器管理的方案和分配算法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文件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关键的数据结构;设备与系统的结合方式,设备驱动程序的结构及加载机制。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培养分析、比较操作系统实现方法优劣的基本能力,加深对操作系统的理解,提高深入编程和借鉴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算法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同步和互斥等;操作系统的各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原理。

三、课程教学目标2.课程教学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主要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四、教学内容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1.主要内容:阐述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基本特性;操作系统主要功能;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2.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理解操作系统目标、作用和功能;。

3.重点:操作系统的定义与功能。

线性系统理论-机电工程学院

线性系统理论-机电工程学院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293001课程名称:线性系统理论开课院系:电气学院任课教师:宋博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适用学科范围: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时:54 学分:3开课学期:2 开课形式: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线性系统理论是系统与控制学科领域最为基础的课程,是以状态空间法为主要工具研究多变量线性系统的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1、掌握线性系统理论的基本知识及其分析方法,能够用状态空间表达式来描述系统,并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建立其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方法。

2、掌握系统特征值的求取方法,掌握线性定常系统非齐次方程的解和线性时变系统的解的求取方法,以及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两种解法。

3、掌握能控性、能观性的定义及各自的判别准则。

4、掌握用李雅普诺夫第一法和第二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

5、掌握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6、掌握频域理论的基本知识。

7、对线性系统理论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课程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线性系统概述(3学时)了解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线性系统理论的基本概貌。

第二部分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9学时)理解状态和状态空间概念;掌握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了解连续变量动态系统按状态空间描述的分类;掌握由系统输入输出描述导出状态空间描述;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征结构;掌握状态方程的约当规范形;掌握由状态空间描述导出传递函数矩阵;理解线性系统在坐标变换下的特性;掌握组合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和传递函数矩阵。

第三部分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9学时)理解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运动分析;掌握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掌握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脉冲响应矩阵;掌握连续时间线性时变系统的运动分析;理解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时间离散化;掌握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

第四部分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9学时)掌握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定义;掌握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能控性判据;掌握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能观测性判据;掌握连续时间线性时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判据;掌握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判据;理解线性系统的对偶性;掌握离散化线性系统保持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条件;掌握能控规范形和能观测规范形;掌握连续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结构分解。

数据库系统概论(基础篇)

数据库系统概论(基础篇)

适应专业
数据库系统概论(基础篇)课程适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专业学 习。
开课信息Βιβλιοθήκη 开课信息(注:表格内容参考资料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数据库系统概论(基础篇)课程讲述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具体介绍了数据库系统 的核心: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关系数据结构及关系的完整性、关系代数、关系演 算、SQL概述与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的更新与空值的处理、视图、数据库安全性概述、触发器等内容。
数据库系统概论(基础篇)
中国人民大学提供的慕课
01 课程性质
03 课程简介 05 课前预备
目录
02 开课信息 04 课程大纲 06 授课目标
07 课程特色
09 教师简介
目录
08 所获荣誉
基本信息
数据库系统概论(基础篇)课程是中国人民大学于2016年04月01日首次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的慕课课程、国 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授课教师为王珊、杜小勇、陈红、卢卫、焦敏、张晓莹。据2021年3月中国大学 MOOC官网显示,该课程已开课10次。
授课目标
数据库系统概论(基础篇)课程的授课目标是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能熟练使用SQL语言在某 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数据库检索和操作,掌握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在某 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实验。
课程特色
课程特色
数据库系统概论(基础篇)课程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阅读和书面习题掌握课程内容,还要求学 生完成实验项目。为此针对课程知识点设置了相应的实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启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思考 和理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理论基础课程》大纲
1.课程设计思想
这门课程是《系统科学概论》课程的后续课程。

《概论》是我院研究生在系统科学方面的入门课程。

学生需要通过《概论》课程来了解什么是系统科学(系统科学的思想),以及了解一些具体的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系统科学后续课程的目标是在此基础上,学会一些研究方法,体会一些系统科学的研究工作的实例。

同时,为了给后续的课程做准备,在《概论》课程之后,专业课程之前,在本课程中,我们要学会一些数学物理的基础。

由于本课程在内容上和《概论》课程的紧密关系,请在选课的过程中,结合《概论》课程的大纲。

课程主要包含三个模块:数学基础、物理学基础、系统科学专题。

其中,数学模块主要是集合与映射、矢量空间和概率论。

物理模块主要是经典力学、统计力学、计算物理学初步和量子力学。

系统科学专题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开设复杂网络初步、非线性动力学初步或者优化理论初步。

学习是为了创造知识、创造性地使用知识、提高进一步学习的效率。

学习具体的已经知道的知识,如果不能为这三个目的服务,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为了实现这三点,对现有知识的整理和理解,就比直接运用现有知识要重要的很多。

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来说,掌握学习方法和形成对一个学科的概貌和品味,就非常重要。

本课程强调学习方法(概念地图和理解型学习)、对知识的理解、整理和选择,而不是关注知识的完整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都应该把自己放到整个学科的所有的其它课程中来考察和定位,都应该结合当前研究的具体实例,都应该交给学生对这个学科和课程的理解,都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性。

通过研究实例来体会什么是系统科学是《概论》课程的目标,掌握一些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后续的专门课程做准备,是本课程在知识上的目标。

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提高,从整体上认识科学和系统科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是本课程的目标。

以下是按照这个目标设计的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科学是原则上可证伪的,实际上在其适用范围內还没有被证伪的,可以用于理解现实世界的心智模型。

物理学——关于物理世界的心智(数学)模型——是迄今为止,所有自然科学的典范,从思想上、概念上、分析技术上、应用范围上,都还没有其它学科可以企及。

因此,交叉科学的研究必须从物理学中获得以上几个方面的营养。

同时,数学,作为心智模型的最终结构,是所有的自然科学的语言和结构。

因此,系统科学——为更一般的实际系统寻找心智(数学)模型的学问,也必须从数学中大量吸取营养。

按照这个思想,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设计如下(见《系统科学基础》核心知识的概念地图)。

另外,从教学方法上来讲,本课程教学中强调以下几点:动手计算的能力、自学能力、学习方法上的培养、学科上的方向感和品味。

前两个方面,通过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和一定数量的课程项目来体现。

学习方法上,通过概念地图来实现理解型学习,从而不断获得和强化这个学科的整体结构。

在学科的方向感和品味上,我们通过在课程中采用大量的研究实例来实现。

从以前的学生反馈中可以看到,在以上各个方面,学生都有不小的收获。

而且,学生对什么
是系统科学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

大多数学生在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理解型学习和掌
握一个学科的全貌的能力上,都有比较大的提高。

这门课程的缺点是:对学生的理解力要求比较高,对学生的时间投入要求比较高,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要求——对学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东西。

2.章节具体内容
第零章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物理基础
0.1 概念、数学模型的来源:前面的例子再阐述
0.2 处理方法的来源:例子
0.3 研究对象的来源:例子
第一部分系统科学的数学基础
第一章线性代数
1.1 集合与映射的语言
1.2 从群到线性空间
1.2.1 群、半群
1.2.2 线性空间的矢量
1.2.3 矢量内积
1.3线性算符
1.3.1 共轭算符
1.3.2 本征值与本征向量
1.3.3 线性变换与表象理论
1.3.4 矩阵的奇异值分解
1.4 数值线性代数
1.4.1 本征值与本征向量
1.4.2 线性系统的解
第二章概率论
2.1 古典概型:离散概率与几何概率
2.2 现代概率三元体
2.3 条件概率与Bayesian 公式
2.4 典型概率分布函数和基本统计量
2.5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2.6 概率论的Dirac 符号形式
2.7 随机过程初步
2.8 Monte Carlo 方法
2.9 随机变量的测量
第三章随机过程(选学)
3.1 Langevin 方程:随机力
3.2 Master 方程与Fokker-Planck 方程
3.2.1 Markov 过程的Master 方程
3.2.2 从Master 方程到Fokker-Planck 方程3.2.3 几个典型的随机过程
3.3 Langevin 方程与Fokker-Planck 方程的关系3.4 平稳性
3.5 随机过程的模拟与计算
第二部分系统科学的物理基础
第四章力学
4.1 力学思想
4.2 Newton 力学的基本概念
4.3 势函数、保守力与能量守恒
4.4 分析力学的技术
4.4.1 Lagrangian 力学
4.4.2 Hamiltonian 力学
4.4.3 Langragian 力学与Hamiltonian 力学等价以及最小作用量原理4.4.4从单体到多体的分析力学形式
4.5 关于什么是科学的进一步讨论
第五章统计力学
5.1 从力学到统计力学
5.2 统计力学的基本理论:系综理论
5.3 相变与临界现象
5.4 Metropolis 方法
5.5 在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中的熵
5.6 从熵最大推导正则分布
第六章量子力学
6.1 量子系统的实验
6.2 量子系统的基本理论
6.2.1 量子系统的静态描述
6.2.2 量子系统的演化
6.3 量子与经典密度矩阵的区别
6.4 正则量子化与表象理论初步
6.5 Shcrödinger 绘景与Heisenberg 绘景
第三部分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整个第三部分都是选修)
第七章线性与非线性动力学简论
7.1 线性系统的演化
7.2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定态与线性稳定性
7.3 混沌与分支
7.4 更多的具体系统上的研究实例
第八章相变、临界性与自组织临界性
8.1 相变的研究方法
8.2 临界行为
8.3 自组织临界性
8.4 更多的具体系统上的研究实例
第九章复杂网络概论
9.1 复杂网络的描述方法的精神
9.2 基本静态量与中心性
9.3 网络演化
9.4 网络上的动力学
9.5 网络科学应用
9.5.1 用网络研究方法增进人类交往,提高创造性和生产力9.5.2 用网络研究方法发现容易发生脑退化的人
第十章博弈论与演化博弈概论
10.1 博弈、博弈论与Nash 均衡
10.2 理论与实际的对比:Nash 均衡的描述能力
10.3 演化博弈:均衡实现的问题
10.4 新的均衡的问题
第十一章优化理论
11.1 运筹学概论
11.1.1 基本问题及其数学描述
11.1.2 问题的解决方法举例
11.2 控制论概论
11.2.1 基本问题及其数学描述
11.2.2 问题的解决方法举例
11.2.3 更多的具体系统上的研究实例
第四部分附录:计算技术与学习方法(这个部分实际授课在前两次)
第十二章计算机语言与工具的学习
12.1 Linux 系统中安装、编辑、编译、执行程序
12.2 C 语言、Python 与编程风格
12.3 BLAS、Lapack 及其实现
12.4 并行计算初步与BLAS、Lapack、Petsc、Slepc
12.5 xmds2
12.6 sage
12.7 NetLogo
12.8 Swarm
12.9 C 与R 中的igraph
第十三章概念地图与理解型学习方法
3.参考书
1.吴金闪,《系统理论导引》,书稿
2.Joseph Novak, Learning, Creating, and Using Knowledge: Concept Maps as
Facilitative Tools in Schools and Corporations
3.吴金闪,《概念地图学习和教学方法》,书稿
4.Feynman,《Feynman物理学讲义I,III》
5.W.I.B. Beveridge, 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6.Timothy Gowers, Mathemat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7.Feynman,《光和物质的奇异性》
8.喀兴林,《高等量子力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