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经》,具体包括《礼记》、《左氏传》、《诗经》、 《周礼》、《仪礼》、《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 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3、教育行政的健全与学校管理的加强 (二)封建官学制度的衰落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私学
私学是学者私人授徒讲学以传授文化、培 养弟子的教育活动。它发端于春秋,兴盛于战 国。在整个封建社会,私学与官学并行发展, 成为古代教育的基本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教 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私学一般包括经师讲学和童蒙教学两类, 二者既有初级、高级之间的联系,又各自有其 办学的独立性,共同构成私学制度的整体。
辰宿列张 律吕调阳 玉出昆冈 菜重芥姜 鸟官人皇 有虞陶唐 垂拱平章 率宾归王 赖及万方 岂敢毁伤 得能莫忘 器欲难量 克念作圣 虚堂习听 寸阴是竞 忠则尽命
第四节
中国古代书院
一、书院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官方设立
书院
私人设置
社会的动荡和需要
书 院 产 生 的 原 因
蒙学
小学(“书馆”、“学馆”、“书舍”)
专经前的淮备
汉代私学
专经 (“经馆”、“馆舍”、“精庐”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学
国渊 刘献之
邴原 王羲之
虞翻 王献之
雷次宗
wenku.baidu.com
颜之推
(三)隋唐时期的私学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私学
“蒙学”或称“乡学”、“村学”、“私塾”,一般由私 人设立,学生来校就读;但也有宗族设立的“义学”和富 有人家设立的“家馆”,延聘教师去任教的。入学学生不 受年龄限制,以相应程度为准。虽以儿童为多,但也有青 年或成人。蒙学教育一般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 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 建伦理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经馆”是经过蒙学识字教育之后,逐渐进入以应科举 为目的、程度较高的私学阶段。
一、私学的实施与发展
(一)两汉时期的私学 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与及门弟子两种, 所谓“著录弟子”,即在名儒学者门下著其名,不 必亲来受业,所以著录弟子能多至万人,这便是后 世“拜门”的开始。“及门弟子”是直接从师授教, 往往有数百千人,经常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 学方法,汉代私学教学采取的是个别教学的形式。
(三)修业年限与课程设置
唐代官学一般的入学年龄以十四岁至十九岁为限, 学习年限九年。律学入学年龄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 学习六年。
儒经
正经
旁经
大经
礼 记 左 传 诗 经
中经
周 礼 仪 礼 易 经
小经
孝经
论语
尚 书
公 羊
谷 梁
(四)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
三、封建官学制度的发展与衰落
(一)封建官学制度的发展 1、入学资格逐渐放宽,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2、学校类型的增加与教学内容的扩大
《急就篇》
《急就篇》为西汉人史游所著,以63字为一章,共32章。 全书取首句“急就”二字作为篇名,“急就”就是速成的意 思,说明这是一本速成的识字课本。 《急就篇》由章句组成,其文三言、四言、七言都有韵, 共2144字,据前人考证,最后的128字是东汉人补加的。在 识字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教给儿童常识。全书编成三部分:一 是“姓氏名字”,400多字包括了100多个姓;二是“器服百 物”,1100多字,包括400多种器物,100多种动植物,60多 种人体部位器官,70多种疾病和药物的名称;三是“文学法 理”440多字,包括官职名称和法律知识等。
2、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3、四姓小侯学
汉外戚樊氏(光武帝母族姓)、郭氏、阴氏(光武帝 妻族姓)、马氏(明帝母族姓)四大姓,因为他们不曾列 侯,所以称小侯。
(二)汉代的地方官学
二、封建官学制度的完备——唐代官学
(一)官学的学校类型
(二)官学的入学资格与学额规定 国子生须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太学须文武五品 以上子孙,四门学须文武七品以上子弟及庶人之俊 异者,书学、算学、律学须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 通其学者。崇文馆和弘文馆则招收的是皇族子孙和 勋戚子弟。
(二)封建社会后期的蒙养教材 《三字经》
《三字经》相传为宋王应鳞所作,该书言简意赅,概括 性强,句句成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全书从教 育重要性开始,随即提出封建教育纲领:“人之初,性本 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 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进 而介绍一些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历代勉学、 好学事例等等,内容丰富。全书1068字。反复字五次以上 者不及十分之一。在编制方而,采用三字一句押韵成文, 便于记诵,很有特色。
(六)元代的文教政策
1、笼络汉族士人 2、尊孔 3、尊崇理学
(七)明代的文教政策
实行了崇儒纳士的措施,极力注意去罗致 文人,留意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但与此同时, 明朝统治者对于人才又是百般猜忌,大肆残害, 兴文字狱,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八)清代的文教政策
1、尊孔读经,提倡封建的伦理纲常。 2、笼络和利用汉族文人,缓和了满汉 间的民族矛盾。 3、提倡理学和编撰书籍。 4、严禁结社会盟,大兴文字狱。 5、严订“学规”。
二、蒙养教材
(一)蒙养教材的由来和发展 所谓蒙养教材是指童蒙阶段所使用的识字课本。
《苍颉篇》 “苍颉”亦作“仓颉”,据传,仓颉发明了汉字!
《苍颉篇》可谓字书之祖。但因为文字古体太多,很早 就失传了。现在零星地发现部分汉简,但数量还是很少,现 存字数最多的版本是阜阳汉简《苍颉篇》,共存 124枚残简, 内容包括《苍颉》、《爰历》、《博学》三篇。出土时简文 残损严重,现存541字。无书题。36简文四字为句,有韵可寻。 现存成句或不成句的不足200句,按汉代《苍颉篇》825句计 算,还不到全篇的四分之一。文中避秦王政讳。估计保存了 秦代的原貌。
二、中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历代的封建者都极为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 常常是皇帝亲自过问,重要臣僚和著名学者共同参与商讨, 有时要经过多次激烈争论。 (二)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总的统治政策的 一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政策是—致的,文化教育 充分发挥了为政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般是鼓励官学的发展,但 在多数朝代亦允许私学同时发展,尤其是当政府无暇顾 及文教事业时,私学的发展往往超过官学,或成为官学 的重要补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及对教育的影响
没有统一的文教政策,哲学、文学和科学技 术得以较自由的发展,官学虽时兴时衰或名存实 亡,私学和家庭教育却不曾停废,有时更加兴盛。
(四)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儒、佛并立、兼尊道教的文教政策
《五经正义》
开成石经
(五)宋代的文教政策
1、重视科举,不断增大科举录取名额,不断 提高及第后的政治待遇,极力提高知识分子的 地位。 2、三次兴学,打破严格的门阀限制,扩大教 育对象的范围。 3、重视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通过给地方学 校划拨学田的办法,保证地方官学的办学经费, 提高办学效益。 4、注意儒家经书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普及。
汉代官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正式确立。
(一)汉代的中央官学
1、太学 (1)太学的教师和学生 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地位相当 于今之教授。博士首领在西汉 称仆射,在东汉则改称为祭酒。 太学的学生,最初称“博 士弟子”,或简称“弟子”, 东汉多称“诸生”或太学生。
(2)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
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定、颁布和实行的发展文 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策略,它体现了一定社会、 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规定 了办学的总的指导思想,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体制、 发展规模和侧重点,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纲领性意义。
一、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 1、“书同文”、“行同伦”,统一语言,统 一伦理和习俗。 2、立博士,设三老,统管从中央到地方的文 教。 3、颁挟书令,即焚书坑儒。 4、禁私学,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 政策。
(二)汉朝的文教政策 1.兴太学,臵明师。 2.重选举,广取士。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宇宙洪荒 秋收冬藏 露结为霜 珠称夜光 鳞潜羽翔 乃服衣裳 周发殷汤 臣伏戎羌 白驹食场 四大五常 男效才良 靡恃己长 诗赞羔羊 形端表正 福缘善庆 曰严与敬
日月盈昃 闰馀成岁 金生丽水 果珍李柰 龙师火帝 推位让国 坐朝问道 遐迩一体 化被草木 恭惟鞠养 知过必改 信使可复 景行维贤 空谷传声 尺璧非宝 孝当竭力
《千字文》
相传为梁武帝时周兴嗣所著,唐代已经盛行于世。 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 各方面,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如“寒 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绿吕调阳”。“乐 殊贵贱,礼别尊卑。上下和睦,夫倡妇随”等。
天地玄黄 寒来暑往 云腾致雨 剑号巨阙 海咸河淡 始制文字 吊民伐罪 爱育黎首 鸣凤在竹 盖此身发 女慕贞洁 罔谈彼短 墨悲丝染 德建名立 祸因恶积 资父事君
《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 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在中华民族大家 庭中,姓氏何止504个,就是仅仅汉族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于 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 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百家姓的 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 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派生出来的。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 是因为它是完书于北宋初年,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的姓是赵 氏,“赵”自然成为那时“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 罪”,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 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李”姓 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四)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注意到人才培养和人才选 拔任用的联系,尽量做到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任 用人才的官吏制度的统一。 (五)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 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六)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强调教育工作者应以道德 教育为中心。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官学
一、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太学教学以经书为主要内容,儒家经典是主要的教材。 汉代太学的教学,还有注重“师法”和“家法”的传 统。所谓“师法”一般是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的 经说。如果大师的弟子,其后能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 一家之言,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便形成家法。
(3)太学的考试和视学
西汉太学,博士试策弟子,一般一年一试,称为“射 策”,类似于今天的抽签考试。 东汉时太学考试改为两年一考,及格者委以官职,不 及格者仍旧留校学习。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大汶口陶器
成均之学
虞庠之学
第四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和发展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殷商的学校教育 庠”、“序”、“校”和“瞽宗 二、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西周的学校教育 官师不分
(一)西周的“学在官府”
政教合一
(二)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 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 “大艺”、“小艺”之分,礼、乐、 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 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第一章
中国原始教育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起源说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二、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活动与教育的产生
山顶洞人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教育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共性: (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学习制造生产 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以及原始艺术教育和 原始宗教教育等方面。 (三)从教育组织形式上看,还没有专门化的教育 场所,教育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直接服务于生 产和生活。 (四)从教育手段、方式上看,限于言传身教。 (五)从教育者来看,没有专职人员。
3、教育行政的健全与学校管理的加强 (二)封建官学制度的衰落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私学
私学是学者私人授徒讲学以传授文化、培 养弟子的教育活动。它发端于春秋,兴盛于战 国。在整个封建社会,私学与官学并行发展, 成为古代教育的基本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教 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私学一般包括经师讲学和童蒙教学两类, 二者既有初级、高级之间的联系,又各自有其 办学的独立性,共同构成私学制度的整体。
辰宿列张 律吕调阳 玉出昆冈 菜重芥姜 鸟官人皇 有虞陶唐 垂拱平章 率宾归王 赖及万方 岂敢毁伤 得能莫忘 器欲难量 克念作圣 虚堂习听 寸阴是竞 忠则尽命
第四节
中国古代书院
一、书院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官方设立
书院
私人设置
社会的动荡和需要
书 院 产 生 的 原 因
蒙学
小学(“书馆”、“学馆”、“书舍”)
专经前的淮备
汉代私学
专经 (“经馆”、“馆舍”、“精庐”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学
国渊 刘献之
邴原 王羲之
虞翻 王献之
雷次宗
wenku.baidu.com
颜之推
(三)隋唐时期的私学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私学
“蒙学”或称“乡学”、“村学”、“私塾”,一般由私 人设立,学生来校就读;但也有宗族设立的“义学”和富 有人家设立的“家馆”,延聘教师去任教的。入学学生不 受年龄限制,以相应程度为准。虽以儿童为多,但也有青 年或成人。蒙学教育一般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 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 建伦理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经馆”是经过蒙学识字教育之后,逐渐进入以应科举 为目的、程度较高的私学阶段。
一、私学的实施与发展
(一)两汉时期的私学 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与及门弟子两种, 所谓“著录弟子”,即在名儒学者门下著其名,不 必亲来受业,所以著录弟子能多至万人,这便是后 世“拜门”的开始。“及门弟子”是直接从师授教, 往往有数百千人,经常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 学方法,汉代私学教学采取的是个别教学的形式。
(三)修业年限与课程设置
唐代官学一般的入学年龄以十四岁至十九岁为限, 学习年限九年。律学入学年龄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 学习六年。
儒经
正经
旁经
大经
礼 记 左 传 诗 经
中经
周 礼 仪 礼 易 经
小经
孝经
论语
尚 书
公 羊
谷 梁
(四)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
三、封建官学制度的发展与衰落
(一)封建官学制度的发展 1、入学资格逐渐放宽,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2、学校类型的增加与教学内容的扩大
《急就篇》
《急就篇》为西汉人史游所著,以63字为一章,共32章。 全书取首句“急就”二字作为篇名,“急就”就是速成的意 思,说明这是一本速成的识字课本。 《急就篇》由章句组成,其文三言、四言、七言都有韵, 共2144字,据前人考证,最后的128字是东汉人补加的。在 识字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教给儿童常识。全书编成三部分:一 是“姓氏名字”,400多字包括了100多个姓;二是“器服百 物”,1100多字,包括400多种器物,100多种动植物,60多 种人体部位器官,70多种疾病和药物的名称;三是“文学法 理”440多字,包括官职名称和法律知识等。
2、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3、四姓小侯学
汉外戚樊氏(光武帝母族姓)、郭氏、阴氏(光武帝 妻族姓)、马氏(明帝母族姓)四大姓,因为他们不曾列 侯,所以称小侯。
(二)汉代的地方官学
二、封建官学制度的完备——唐代官学
(一)官学的学校类型
(二)官学的入学资格与学额规定 国子生须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太学须文武五品 以上子孙,四门学须文武七品以上子弟及庶人之俊 异者,书学、算学、律学须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 通其学者。崇文馆和弘文馆则招收的是皇族子孙和 勋戚子弟。
(二)封建社会后期的蒙养教材 《三字经》
《三字经》相传为宋王应鳞所作,该书言简意赅,概括 性强,句句成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全书从教 育重要性开始,随即提出封建教育纲领:“人之初,性本 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 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进 而介绍一些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历代勉学、 好学事例等等,内容丰富。全书1068字。反复字五次以上 者不及十分之一。在编制方而,采用三字一句押韵成文, 便于记诵,很有特色。
(六)元代的文教政策
1、笼络汉族士人 2、尊孔 3、尊崇理学
(七)明代的文教政策
实行了崇儒纳士的措施,极力注意去罗致 文人,留意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但与此同时, 明朝统治者对于人才又是百般猜忌,大肆残害, 兴文字狱,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八)清代的文教政策
1、尊孔读经,提倡封建的伦理纲常。 2、笼络和利用汉族文人,缓和了满汉 间的民族矛盾。 3、提倡理学和编撰书籍。 4、严禁结社会盟,大兴文字狱。 5、严订“学规”。
二、蒙养教材
(一)蒙养教材的由来和发展 所谓蒙养教材是指童蒙阶段所使用的识字课本。
《苍颉篇》 “苍颉”亦作“仓颉”,据传,仓颉发明了汉字!
《苍颉篇》可谓字书之祖。但因为文字古体太多,很早 就失传了。现在零星地发现部分汉简,但数量还是很少,现 存字数最多的版本是阜阳汉简《苍颉篇》,共存 124枚残简, 内容包括《苍颉》、《爰历》、《博学》三篇。出土时简文 残损严重,现存541字。无书题。36简文四字为句,有韵可寻。 现存成句或不成句的不足200句,按汉代《苍颉篇》825句计 算,还不到全篇的四分之一。文中避秦王政讳。估计保存了 秦代的原貌。
二、中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历代的封建者都极为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 常常是皇帝亲自过问,重要臣僚和著名学者共同参与商讨, 有时要经过多次激烈争论。 (二)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总的统治政策的 一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政策是—致的,文化教育 充分发挥了为政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般是鼓励官学的发展,但 在多数朝代亦允许私学同时发展,尤其是当政府无暇顾 及文教事业时,私学的发展往往超过官学,或成为官学 的重要补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及对教育的影响
没有统一的文教政策,哲学、文学和科学技 术得以较自由的发展,官学虽时兴时衰或名存实 亡,私学和家庭教育却不曾停废,有时更加兴盛。
(四)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儒、佛并立、兼尊道教的文教政策
《五经正义》
开成石经
(五)宋代的文教政策
1、重视科举,不断增大科举录取名额,不断 提高及第后的政治待遇,极力提高知识分子的 地位。 2、三次兴学,打破严格的门阀限制,扩大教 育对象的范围。 3、重视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通过给地方学 校划拨学田的办法,保证地方官学的办学经费, 提高办学效益。 4、注意儒家经书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普及。
汉代官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正式确立。
(一)汉代的中央官学
1、太学 (1)太学的教师和学生 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地位相当 于今之教授。博士首领在西汉 称仆射,在东汉则改称为祭酒。 太学的学生,最初称“博 士弟子”,或简称“弟子”, 东汉多称“诸生”或太学生。
(2)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
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定、颁布和实行的发展文 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策略,它体现了一定社会、 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规定 了办学的总的指导思想,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体制、 发展规模和侧重点,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纲领性意义。
一、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 1、“书同文”、“行同伦”,统一语言,统 一伦理和习俗。 2、立博士,设三老,统管从中央到地方的文 教。 3、颁挟书令,即焚书坑儒。 4、禁私学,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 政策。
(二)汉朝的文教政策 1.兴太学,臵明师。 2.重选举,广取士。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宇宙洪荒 秋收冬藏 露结为霜 珠称夜光 鳞潜羽翔 乃服衣裳 周发殷汤 臣伏戎羌 白驹食场 四大五常 男效才良 靡恃己长 诗赞羔羊 形端表正 福缘善庆 曰严与敬
日月盈昃 闰馀成岁 金生丽水 果珍李柰 龙师火帝 推位让国 坐朝问道 遐迩一体 化被草木 恭惟鞠养 知过必改 信使可复 景行维贤 空谷传声 尺璧非宝 孝当竭力
《千字文》
相传为梁武帝时周兴嗣所著,唐代已经盛行于世。 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 各方面,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如“寒 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绿吕调阳”。“乐 殊贵贱,礼别尊卑。上下和睦,夫倡妇随”等。
天地玄黄 寒来暑往 云腾致雨 剑号巨阙 海咸河淡 始制文字 吊民伐罪 爱育黎首 鸣凤在竹 盖此身发 女慕贞洁 罔谈彼短 墨悲丝染 德建名立 祸因恶积 资父事君
《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 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在中华民族大家 庭中,姓氏何止504个,就是仅仅汉族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于 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 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百家姓的 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 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派生出来的。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 是因为它是完书于北宋初年,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的姓是赵 氏,“赵”自然成为那时“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 罪”,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 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李”姓 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四)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注意到人才培养和人才选 拔任用的联系,尽量做到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任 用人才的官吏制度的统一。 (五)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 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六)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强调教育工作者应以道德 教育为中心。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官学
一、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太学教学以经书为主要内容,儒家经典是主要的教材。 汉代太学的教学,还有注重“师法”和“家法”的传 统。所谓“师法”一般是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的 经说。如果大师的弟子,其后能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 一家之言,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便形成家法。
(3)太学的考试和视学
西汉太学,博士试策弟子,一般一年一试,称为“射 策”,类似于今天的抽签考试。 东汉时太学考试改为两年一考,及格者委以官职,不 及格者仍旧留校学习。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大汶口陶器
成均之学
虞庠之学
第四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和发展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殷商的学校教育 庠”、“序”、“校”和“瞽宗 二、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西周的学校教育 官师不分
(一)西周的“学在官府”
政教合一
(二)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 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 “大艺”、“小艺”之分,礼、乐、 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 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第一章
中国原始教育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起源说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二、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活动与教育的产生
山顶洞人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教育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共性: (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学习制造生产 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以及原始艺术教育和 原始宗教教育等方面。 (三)从教育组织形式上看,还没有专门化的教育 场所,教育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直接服务于生 产和生活。 (四)从教育手段、方式上看,限于言传身教。 (五)从教育者来看,没有专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