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
稷下学宫
齐国都城临淄稷门之下,建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名为齐国官办,实为各派大师所办私学之总汇。 当时名闻列国的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中心。
办学宗旨——“不治而议论” 管理体制——融官学与私学为一体 教学管理原则——自由教学论辩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学生管理守则——《弟子职》
2. 西周时期的官学系统
国学: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而设,大司乐主持 大学——15岁入学,修业9年 小学——8岁入学
乡学:地方学校,只有小学一级。大司徒负责
3. 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
六艺 大艺
礼: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综合艺术课 射、御:军事训练课
小艺
书、数:基础文化课
礼与乐紧密配合,构成六艺教育的中心。
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兴学校以育贤才、广教化 BC124年,开设太学,标志封建官学制度建立。
重选举以任用贤才 选举人才的办法得到制度化、法制化 。
(二)官学制度
中央官学
太学。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学之始。 博士、祭酒、博士弟子员
宫邸学。皇室的家学。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
地方官学——文翁兴学
三、秦朝的学校教育
书同文、行同伦 禁私学 行吏师制
(一)书同文、行同伦
“书同文”——法定的标准小篆字体。
苍颉篇
李斯
识字课本
爰历篇
赵高
博学篇
胡毋敬
“行同伦”——融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禁私学
焚书坑儒 颁“挟书令”,并禁止私学。 BC211年,坑杀460余名儒生。
影响:对文化典籍造成严重破坏; 加剧社会矛盾。
第一章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汉代私学
蒙学
小学(“书馆”、“学馆”、“书舍”)
专经前的淮备专经 (“经源自”、“馆舍”、“精庐”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学
国渊 刘献之
邴原 王羲之
虞翻 王献之
雷次宗
颜之推
(三)隋唐时期的私学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私学
“蒙学”或称“乡学”、“村学”、“私塾”,一般由私 人设立,学生来校就读;但也有宗族设立的“义学”和富 有人家设立的“家馆”,延聘教师去任教的。入学学生不 受年龄限制,以相应程度为准。虽以儿童为多,但也有青 年或成人。蒙学教育一般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 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 建伦理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二)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总的统治政策的 一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政策是—致的,文化教育 充分发挥了为政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般是鼓励官学的发展,但 在多数朝代亦允许私学同时发展,尤其是当政府无暇顾 及文教事业时,私学的发展往往超过官学,或成为官学 的重要补充。
(四)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注意到人才培养和人才选 拔任用的联系,尽量做到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任 用人才的官吏制度的统一。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
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定、颁布和实行的发展文 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策略,它体现了一定社会、 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规定 了办学的总的指导思想,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体制、 发展规模和侧重点,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纲领性意义。
唐代官学一般的入学年龄以十四岁至十九岁为限, 学习年限九年。律学入学年龄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 学习六年。
儒经
正经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第五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发展
官学,是指古代朝廷或官府开办的学校。 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学校产 生时,就具有官学性质。封建社会官学是 在先秦时期官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它为历代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统治人才。 历代官学一般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 级,官学中又设有儒学和专门学等不同性 质的学校。
二、地方官学 地方官学指封建社会历代官府,按照地方 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地方官学 的设立,或由于国家制定出地方官学制度, 或因地方官吏重视教育在其治所设置学校。 学校经费皆来源于官府。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发展
(一)两汉时期的地方官学 秦代“行同伦”的社会教化,地方基层专门 负责教化的吏员——三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自汉代开始设立。 汉景帝末年,蜀郡(今四川)郡守文翁重视 教化,在成都设立学官。汉武帝对此举甚为 赞许,正式确定了兴办地方学校的方针。地 方官学始于景帝末年文翁在蜀郡兴学。目的 有二:一为培养本郡属吏,二是推行道德教 化。
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变迁
清王朝奉行压制与笼络兼施的统治政策, 并把它们作为官方统治思想。另外为钳制 舆论,禁止会盟结社,大兴文字狱。制定 严厉学规,颁定新《卧碑文》,康熙时颁 布“圣谕十六条”,雍正演进为“圣谕广 训”。
小结
综观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文教政策的制定和发 展历程,可以看出,历代的文教政策是统 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文化教 育为政治服务的作用,是文教政策的实质 所在。同时可以看到,儒家思想是封建社 会历代文教政策的主体,强调“德治”、 “教化”,重视教育作用,促使我国古代 教育兴盛、发达,走在世界前列。
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变迁
二、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与实施 从汉初 “黄老之学”向“独尊儒术”转变的文 教政策 为确保儒学的独尊地位,汉代采取了一系列具 体的措施: 1.设五经博士(公元前136年)。 2.开设太学(公元前124年),倡习五经。。 3.确立察举制,以儒术取士。 4.东汉灵帝时 刻“熹平石经”,作为标准经文。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第一编我国古代的教育第一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二、学校的萌芽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二节奴隶社会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及特点复习题: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2、简述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五、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七、关于教学和教师的思想八、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第三节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孟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三、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思想之比较第四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一、墨家的教育思想二、道家的教育思想三、法家的教育思想复习题:简释题:1、六经六艺2、有教无类3、学而优则仕4、三纲领八条目5、预时孙摩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考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3、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4、评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5、简述孟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
6、简述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三讲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我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秦代的文教政策二、汉代的文教政策三、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四、隋唐的文教政策五、宋元的文教政策六、明清的文教政策第二节我国古代的官学制度一、汉代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二)地方官学:文翁兴学二、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制度1、西晋的国子学2、南朝宋朝的四学馆3、北魏的四门学三、隋唐时期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六学二馆:(二)地方官学:(三)唐代官学制度的特点:四、宋元时期的官学制度(一)宋代的官学1、北宋初期的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2)熙宁、元丰兴学:三舍法3)崇宁兴学2、宋代的官学制度(二)元代的官学实行“汉法”,设置社学:五、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第三节我国古代的私学制度一、私学的产生和兴起二、私学的发展(一)经师讲学(二)蒙养教学1、蒙学的发展及类型2、蒙学的教材3、蒙学的教学三、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第四节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的起源二、书院的兴衰1、北宋的书院2、南宋的书院3、元朝的书院4、明朝的书院5、清朝的书院三、书院在教学上的特点复习题:简释题:1、鸿都门学2、六学二馆3、讲会制度4、三舍法思考题:1、简述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第二讲_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共28张PPT)
二、论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
〔一〕论人性
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王充认为,由于先天禀气之 不同,人的生理素质是有差异的。
“实那么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 “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众少成多,积少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蓬生麻间,不扶自直;
关于认识的来源,王充强烈反对汉代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 ?颜氏家训?在封建家庭教育开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流行的圣人“生而知之〞或“神而先知〞的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父母威严而有慈,那么子女畏而生孝矣。 他先后任过江都王和胶东王的国相,但终不得志,后托病弃官归家,潜心学问。
谬论,肯定不学不知、学而后知。 作为官吏告等学府的太学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
“蓬生麻间,不扶自直; 强勉学问,那么闻见博而知益明。
“人才有高低,知物由学,学之乃知, 他的教育思想对汉代和后来封建王朝制定中央集权的文化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
能成。……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
❖ 2.形静志虚
❖
为学必须虚心沉静,惟如此才
能深入悟解,体会精微。
❖ “夫欲致精志者,精气之所趣也。
Hale Waihona Puke 第四章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生平简介
颜之推〔公元530—595年〕,字介,梁朝金陵〔今江苏南京〕 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出生于士族家庭,有家学传统。他被 称为是6世纪后期“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杰 出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主要从事学术和编书的活动,是南北朝和隋 朝时期学问渊博、颇有见识的大学问家。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YCW)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1)夏朝的文教政策:以射造士(夏朝为政尚武,为适应其需要);学校教育制度:国都设序,地方设校,夏统治者重视军事、宗教、人伦道德教育。
(2)商朝的文教政策:以乐造士(奴隶主贵族已经形成强烈的宗教意识,敬事鬼神成为商代文化思想的特点,礼乐由此而生,成为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制度: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瞽宗为贵族弟子学习礼乐的地方。
(3)西周的文教政策:以礼造士(周人尊礼尚施,统治者重视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学在官府学校教育制度:国学(于王都),包括大学(辟雍、学宫……)和小学;乡学(于王都郊外的地方学校)。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教育)(1)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朝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2)乐:包括歌咏、舞蹈、演奏乐器……(3)射:拉弓射箭。
(4)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5)书:读书、写字。
(6)数:计数。
六艺教育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文武兼备。
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历史意义(1)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2)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3)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对象、目的)A.教育作用(1)社会作用:从庶(有较多劳动力)——富(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使人民受到伦理道德教育,懂得安分守己)三者先后顺序关系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在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方面: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揭示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B.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打破了贵族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教育范围到一般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古代中国的文学和教育制度
古代中国的文学和教育制度在古代中国的文学史中,文学的发展是与教育密不可分的。
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为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古代中国的文学和教育制度,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概述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主要分为两种:家庭教育和官学教育。
家庭是最早的教育机构,父母亲戚都能为孩子传授一些基本常识。
在官学教育方面,这是一种统一的教育模式,由国家直接管理的,目的是让人们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
在古代中国,官学教育主要通过儒家教育来实现。
儒家思想是指孔子及其弟子的学术思想和传统文化。
儒家教育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学术思想,而且是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它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政治发展。
儒家的教育思想儒家的教育思想贯穿着一条主线:培养君子。
儒家认为,君子要遵循道德规范,有理智和情感,能够体现出善的品质,同时在政治和社会领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教育过程中,儒家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学习经典文化。
儒家通过学习经典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人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
儒家的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第二,注重礼仪规范。
儒家认为,礼仪规范是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的基础,也是个人品格和道德素质的表现。
因此,儒家着重强调了礼仪的地位和必要性。
第三,注重实践。
儒家认为,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边学边用。
儒家教育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儒家教育的实施需要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来作为教材和示范。
因此,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文学是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紧密相连的。
由于儒家教育注重道德规范和传统文化,因此,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关于道德和神话传说的内容。
例如,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散文或诗歌形式叙述。
这些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人物传说、爱情故事等。
这些故事的背景和情节与儒家教育有密切的联系,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生动活泼的教材。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育一、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平等性2. 教育的社会性3. 教育的现实性4. 教育的非独立性二、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1. 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制造、取火、制陶、渔猎、种植、手工业)2. 社会生活教育(集体生活观念、公共事务、婚姻、成人礼)3. 艺术和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巫师、歌舞、绘画、雕刻等)第二节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一、 学校的产生1•夏以前的学校一一成均(与音乐有关)、庠2. 夏代的学校一一庠、序(国都)、校(地方)3. 商代的学校(1) 地方:庠(赡养)、序(骑射)(2) 国都① 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② 瞽宗(礼乐)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1. 学校体系r 校(设立于乡)乡関序(设立于州)I 庠(设立于党)I 塾(设立于闾)2. 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
r 天子所设人学 (大学国学" (上庠(北)瞽宗(西)辟雍(中)序(东)、成均(南)i 诸侯所设人学一一泮宫1. 政教合一(教育职能)2. 官师合一(教师来源)3. 学术官守(知识保存)4. 学为政用(教育目的)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的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一、官学的衰废与私学的兴起1.官学衰败的原因影响官学衰废的除经济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1)奴隶主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退,学校荒废(3)文化垄断的打破2.私学兴起的原因(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掌握一定知识文化的人员流落到社会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3)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知识文化(4)私学的创办人乂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二、稷下学宫1.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中国古代 文教政策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是指在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中,国家对于教育和文化领域的政策和措施。
古代中国的文教政策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旨在培养忠诚于皇帝和国家、有德有才的士人。
在秦汉时期,秦始皇推行“焚书坑儒”的政策,破坏了古代文化的传承,但汉武帝后期又采取了以儒家经典为中心的恢复措施,推广了儒家文化。
隋唐时期,隋炀帝推行了废科举,但唐朝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加强了文教政策,推广了儒家经典,支持佛教和道教,兴办了学校和图书馆。
宋代时期,首先提出了“文治”、“科举”、“书院”等概念,建立了徽州祠堂、龙泉窑等文化机构,使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明、清三朝时期,文教政策也有所不同,但基本仍沿袭了儒家经典为主的教育思想,强调忠臣孝子、重视礼仪道德,同时也允许了其他学派和学说的存在,如道家、佛教、理学等。
总之,中国古代文教政策长期以来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以培养忠诚于皇帝和国家、有德有才的士人为目的,同时也允许其他思想和学派的存在,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
- 1 -。
中外教育史(中国史部分1-2)
2、分阶段教育的思想(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3、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已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24
五、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
• 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 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 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 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致良知‛学说以反传统姿态出 现,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局面。 • 继孟轲的‚内发说‛提出‚致良知‛学说,要求人凭借 自身所有的‚是非之心‛克服利欲;将‚格物‛理解成 ‚格心‛,要求把私念私欲一一追究、搜寻出来;要求 人懂得知与行是合一的,一个不善念头的发动就是恶行, 故须除恶于未萌动之时。 • 王守仁批评当时儿童教育的失识,提出要助其身心健康 发展。
6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 1)兴太学养士,改革选士制度。 2)兴教化,正万民。 3)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2、关于教育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对个人的作用)
3、论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与方法
1)教学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 2)教学原则与方法:强勉努力、多连博贯、学贵专一。
学教育造成冲击,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不求实用的缺陷。清初颜元规划漳南书院就
是以胡瑗为法,直到近代仍有人提议在新学堂中仿分斋讲习之法。
19
“三舍法” “三舍法‛又称‚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中改革太 学教学管理的主要措施。规定: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层次不同、依次递 升的部分;学生入学后成为外舍生,须经平时考试和升舍考试,考在一二等者参酌 平时德行和学业表现,予以依次升入内舍乃至上舍;上舍生平时德艺与学业考试在 上等者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考试而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礼部考试。 实行‚三舍法‛意在突显学校作用,抵消科举的影响,并将学生平时表现与考试成 绩共同作为考核和选拔依据,而层层淘汰制度又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进 取心,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创新,对后代官学教育有很大 影响。如元代国子学和明代国子监所采用的‚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就是将
中国教育史教程
隋:“兴教为先,崇尚文治”(以儒为主干,佛道为 两翼)
唐:“重振儒术”(统一儒学内部,主导,兼容佛、 道)
宋:“尊孔崇儒”(封建社会持续发展,封建教育基 本模式形成,尚文抑武)
元:“遵用汉法”(征战讨伐——以文治国)
汉唐经学教育——程朱理学
明:“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文化专 制,尊孔崇儒推崇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
· 张之洞:洋务运动后期重要代表人物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具体教育改革措施: 派遣留学——日本 订立学制 广设学堂 变革科举
评价:能把“西学为用”作为教育方针具有一定的历 史进步性,然而由于其地主阶级立场的局限,并以此 来抵制维新派的改革运动更是开了历史的倒车
·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变科举”、“广游学”
实践,巩固所学)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与变革
· 一、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 传统封建教育逐渐向半
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洋务教育:洋务运动重要组成部分,提倡经世致用 自办学堂: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 留学教育:留美留欧,成果丰硕,科技人才、企业管
理人才、海军人才、外交人才
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 科举即分科举士,中国传统社会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 选拔政府官员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
· 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400多年
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 隋朝:初,察举有推荐程序,取决于文化考试。大业
二年“始建进士科” 唐:沿用隋朝,逐步调整创新,趋于健全 科目:常科和制科,后逐渐发展繁多 考试方法:主要为帖经、墨义、策问等
总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形而上学,有历史局限 性)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文教政策:一个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水平和重心。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夏朝:以“射”造士重视军事教育。
弓箭是当时战争中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培养擅射的武士是统治者的要务。
教育便具有此项特点二、商朝:以“乐”造士《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孔子说:“殷人尊崇鬼神,领导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重刑罚而轻视奖赏,尊严而不亲和。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放荡不安分,好胜而没有廉耻之心。
周人崇尚礼而好布施恩惠,尊奉鬼神但敬而远之,亲近人并且忠厚待人,用爵位等来对人进行赏罚,亲和而不尊严。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贪利取巧,重文饰不知羞愧,相互残害而不知道事理。
”三、西周:以“礼”造士这种文教政要求为国家培养通晓并遵守礼仪的官员。
这可视为中国“文官政治”的开端。
礼:《说文解字》有言,”礼,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依此可知,它实指祭神的仪式和心态,其引申意为敬意、敬礼或礼貌。
周朝对礼赋予了“敬德保民”的新内涵。
西周的以“礼”造士为孔子所倡扬,更为西汉之后的历代帝王所借用,从而形成了“重教兴学”的传统,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重德轻智”的基调。
四、春秋战国:“礼”文“戎”实所谓“礼文”,继续打着礼的旗号,以礼相标榜,以礼为文饰。
所谓戎实,则是以军事力量的积累作为实际的、潜隐的考量。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但历史惯性决定,西周重礼的传统难以断然割裂。
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兴养士之风。
官学教育耗财多而收效慢,故大多数统治者均不修官学,而讲财力倾斜于军备。
除以礼示人外,还重视礼在教化中的功用。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书同文:统一文字工作;行同伦:匡正异风异俗;2、设三老以掌教化;3、禁游宦;4、禁私学,焚书坑儒;5、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二、汉代:独尊儒术1、设五经博士;2、兴太学;3、以儒术取士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尊崇儒学二、玄学的滥觞玄学的思辨哲学,直承老子,而其人生观、教育观,则多取法于庄子。
中国教育史大纲
中国教育史内容大纲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以及学校教育的产生和条件,理解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思考题:1.试述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
2.试述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掌握该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第二节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第三节孔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和教育活动2.孔子的教育思想3.孔子的历史影响和历史地位第四节墨子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孟子的教育思想第六节荀子的教育思想第七节《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启发式原则2.教学相长3.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4.试述墨子的教育思想5.试述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6.简述《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主要贡献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汉时期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确立过程,理解汉代的文教政策,掌握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秦朝的教育第二节汉代的教育1.汉代的文教政策2.汉代的教育制度3.汉代的选士制度第三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阳嘉新政2.试述汉代的文教政策3.试析汉代选士制度的利弊得失4.简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基本特征,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第三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九品中正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制度的特点3.试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系统了解隋唐时期的教育情况,以及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第二节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三节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第四节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2.简析韩愈的教育思想第六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宋元时期教育的变化2.理解宋代书院制度的特点3.掌握朱熹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宋代的教育1.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2.宋代的科举制度3.宋代的书院第二节辽金的教育第三节元代的教育第四节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第五节朱熹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宋代“三次兴学”2.胡瑗“苏湖教法”3.朱子读书法4.简述宋代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变化5.试述书院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6.试论王安石的教育理论和人才思想7.试述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第七章明代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明代教育的演变。
第一章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PPT课件
(六)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强调教育工作者应以道德教 育为中心。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官学
一、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汉代官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正式确立。 (一)汉代的中央官学
1、太学
(1)太学的教师和学生 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地位相当 于今之教授。博士首领在西汉 称仆射,在东汉则改称为祭酒。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大汶口陶器
成均之学
虞庠之学
第四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和发展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殷商的学校教育 庠”、“序”、“校”和“瞽宗
二、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西周的学校教育 官师不分
(一)西周的“学在官府”
政教合一
(二)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 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 “大艺”、“小艺”之分,礼、乐、 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 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太学的学生,最初称“博士 弟子”,或简称“弟子”,东 汉多称“诸生”或太学生。
(2)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太学教学以经书为主要内容,儒家经典是主要的教材。
汉代太学的教学,还有注重“师法”和“家法”的传 统。所谓“师法”一般是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的 经说。如果大师的弟子,其后能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 一家之言,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便形成家法。
(二)汉代的地方官学
二、封建官学制度的完备——唐代官学
(一)官学的学校类型
(二)官学的入学资格与学额规定
国子生须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太学须文武五品 以上子孙,四门学须文武七品以上子弟及庶人之俊 异者,书学、算学、律学须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 通其学者。崇文馆和弘文馆则招收的是皇族子孙和 勋戚子弟。
中国文化-第一章-教育制度
Your title here
If you were a teardrop ,in my eye, for fear of losing you, I would never cry
(二)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教政策
夏、商、周三代,教育 同政治、宗教、军事等 糅合在一起,文教政策 也与政治、宗教、军事 等政策糅合在一起。 汉朝选择儒学为统治依据,采 纳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独尊 儒术”的文教政策,要求国家 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需学为本, 并以儒学为统的指导思想来培 养和选拔人才。
1.官学
官学由朝廷和地方各级政 府主办,包括中央官学和 地方官学两类,是古代 最 重要的办学形式。
(1) 中央 官学
最高学府
主要是太学和国子监,两者 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 展古代文化科学方面,积累 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 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如东汉末创立的鸿都门学, 南朝的史学、文学、儒学和 玄学,唐、宋、明三朝分别 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 医学、画学、武学等。
私学不由政府主持,不纳人国家学校教育 制度之内,包括私塾、义学等形式。
(1)
义塾是公益性的,面向清贫家庭子弟; 族塾则属于宗族内部办学,往往设在 宗祠内,招收本族子弟就读;
(2)
义学多由宗族组织创办,对本族穷 苦子弟大多进行免费的初级教育。
(3)
家塾是富家大户聘请名师宿儒在 家专门教授自己的子女自设馆是 整师自行设馆招生,不拘姓氏。
3.书院
书院是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 发轫于唐朝的官方藏书之地,起源于 五代的私人讲学馆,勃兴于宋朝,发 展于明清,后来成为新式中学的前身。 书院一般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也 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的,从元朝开 始逐步官学化,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 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或赐名、喝匾额、 赐书,或赐银、拨田产,成为私办官 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形式。
中国教育史辅导课件
3.师生观:“尊师爱生”和“宽严结合”
十、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 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 视教育;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 了条件; 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 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 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 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倡导尊师爱生,树立了一个理想教师的典范。
4、汉代太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御定统一的教材。《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 育课程,如熹平石经。 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 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设科射策” 。 影响:使“学而优则仕”制度化。
三、唐代完备的中央官学体系
1、唐代学制系统:六学二馆 2、唐代学校行政管理与制度 (1)师生来源 (2)入学制度 (3)教学计划 (4)学校管理 3、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 孔子教育思想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 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六经 二、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与政治 教育与经济:“庶富教思想 ” 教育与军事 教育与法律
三、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 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2)熙宁---元丰兴学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整顿地方官学 改革科举考试的方法与内容 (3)崇宁兴学 重新推行三舍法,并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 学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并建立县学、州学、太学 三级相互联系的学制系统。 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中国教育史 文教政策和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文教政策与教育宗旨一、汉代:“独尊儒术”汉武帝即位后,在教育上转而采用儒家的主张,重新肯定了教育在育才和优民两方面的作用,把教育作为巩固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经典表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影响:第一、确定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第二、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第三、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二、隋唐时期:重振儒术,兼容佛道重振儒术:第一、尊孔。
孔子在唐代的地位很显赫。
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
二是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
第二、整理,统一儒经。
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的《五经正义》,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的《开成石经》。
第三、提高儒士的地位。
唐代统治者总结了汉代以来儒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对于儒、佛,道三学,分主次轻重地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工具。
因此这一时期既是儒学教育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学教育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阶段,为宋代理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1.重振儒术:尊孔、统一儒经,提高儒士地位2.兼容佛道3.与汉代儒术独尊不同,既是儒学的复兴,也是儒学与佛道思想的结合。
三、宋代:“兴文教”政策与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宋王朝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争霸称雄的教训,宋初各帝均采取“重文轻武”的方针,实行以文制军的策略,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为用。
由于统治者的积极提倡,为“理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明清1.尊经崇儒2.推崇程朱理学3.实行文化专制:一是文字狱。
二是改编,销毁书籍。
三是成立编书馆。
明清两代把文教事业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都得到空前发展,而另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其专制程度也是历代以来罕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3、四姓小侯学
汉外戚樊氏(光武帝母族姓)、郭氏、阴氏(光武帝 妻族姓)、马氏(明帝母族姓)四大姓,因为他们不曾列 侯,所以称小侯。
(二)汉代的地方官学
二、封建官学制度的完备——唐代官学
(一)官学的学校类型
(二)官学的入学资格与学额规定 国子生须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太学须文武五品 以上子孙,四门学须文武七品以上子弟及庶人之俊 异者,书学、算学、律学须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 通其学者。崇文馆和弘文馆则招收的是皇族子孙和 勋戚子弟。
《千字文》
相传为梁武帝时周兴嗣所著,唐代已经盛行于世。 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 各方面,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如“寒 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绿吕调阳”。“乐 殊贵贱,礼别尊卑。上下和睦,夫倡妇随”等。
天地玄黄 寒来暑往 云腾致雨 剑号巨阙 海咸河淡 始制文字 吊民伐罪 爱育黎首 鸣凤在竹 盖此身发 女慕贞洁 罔谈彼短 墨悲丝染 德建名立 祸因恶积 资父事君
《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 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在中华民族大家 庭中,姓氏何止504个,就是仅仅汉族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于 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 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百家姓的 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 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派生出来的。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 是因为它是完书于北宋初年,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的姓是赵 氏,“赵”自然成为那时“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 罪”,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 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李”姓 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急就篇》
《急就篇》为西汉人史游所著,以63字为一章,共32章。 全书取首句“急就”二字作为篇名,“急就”就是速成的意 思,说明这是一本速成的识字课本。 《急就篇》由章句组成,其文三言、四言、七言都有韵, 共2144字,据前人考证,最后的128字是东汉人补加的。在 识字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教给儿童常识。全书编成三部分:一 是“姓氏名字”,400多字包括了100多个姓;二是“器服百 物”,1100多字,包括400多种器物,100多种动植物,60多 种人体部位器官,70多种疾病和药物的名称;三是“文学法 理”440多字,包括官职名称和法律知识等。
二、蒙养教材
(一)蒙养教材的由来和发展 所谓蒙养教材是指童蒙阶段所使用的识字课本。
《苍颉篇》 “苍颉”亦作“仓颉”,据传,仓颉发明了汉字!
《苍颉篇》可谓字书之祖。但因为文字古体太多,很早 就失传了。现在零星地发现部分汉简,但数量还是很少,现 存字数最多的版本是阜阳汉简《苍颉篇》,共存 124枚残简, 内容包括《苍颉》、《爰历》、《博学》三篇。出土时简文 残损严重,现存541字。无书题。36简文四字为句,有韵可寻。 现存成句或不成句的不足200句,按汉代《苍颉篇》825句计 算,还不到全篇的四分之一。文中避秦王政讳。估计保存了 秦代的原貌。
一、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 1、“书同文”、“行同伦”,统一语言,统 一伦理和习俗。 2、立博士,设三老,统管从中央到地方的文 教。 3、颁挟书令,即焚书坑儒。 4、禁私学,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 政策。
(二)汉朝的文教政策 1.兴太学,臵明师。 2.重选举,广取士。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蒙学
小学(“书馆”、“学馆”、“书舍”)
专经前的淮备
汉代私学
专经 (“经馆”、“馆舍”、“精庐”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学
国渊 刘献之
邴原 王羲之
虞翻 王献之
雷次宗
颜之推
(三)隋唐时期的私学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私学
“蒙学”或称“乡学”、“村学”、“私塾”,一般由私 人设立,学生来校就读;但也有宗族设立的“义学”和富 有人家设立的“家馆”,延聘教师去任教的。入学学生不 受年龄限制,以相应程度为准。虽以儿童为多,但也有青 年或成人。蒙学教育一般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 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 建伦理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经馆”是经过蒙学识字教育之后,逐渐进入以应科举 为目的、程度较高的私学阶段。
一、私学的实施与发展
(一)两汉时期的私学 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与及门弟子两种, 所谓“著录弟子”,即在名儒学者门下著其名,不 必亲来受业,所以著录弟子能多至万人,这便是后 世“拜门”的开始。“及门弟子”是直接从师授教, 往往有数百千人,经常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 学方法,汉代私学教学采取的是个别教学的形式。
汉代官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正式确立。
(一)汉代的中央官学
1、太学 (1)太学的教师和学生 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地位相当 于今之教授。博士首领在西汉 称仆射,在东汉则改称为祭酒。 太学的学生,最初称“博 士弟子”,或简称“弟子”, 东汉多称“诸生”或太学生。
(2)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大汶口陶器
成均之学
虞庠之学
第四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和发展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殷商的学校教育 庠”、“序”、“校”和“瞽宗 二、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西周的学校教育 官师不分
(一)西周的“学在官府”
政教合一
(二)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 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 “大艺”、“小艺”之分,礼、乐、 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 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四)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注意到人才培养和人才选 拔任用的联系,尽量做到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任 用人才的官吏制度的统一。 (五)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 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六)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强调教育工作者应以道德 教育为中心。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官学
一、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第一章
中国原始教育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起源说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二、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活动与教育的产生
山顶洞人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教育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共性: (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学习制造生产 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以及原始艺术教育和 原始宗教教育等方面。 (三)从教育组织形式上看,还没有专门化的教育 场所,教育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直接服务于生 产和生活。 (四)从教育手段、方式上看,限于言传身教。 (五)从教育者来看,没有专职人员。
二、中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历代的封建者都极为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 常常是皇帝亲自过问,重要臣僚和著名学者共同参与商讨, 有时要经过多次激烈争论。 (二)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总的统治政策的 一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政策是—致的,文化教育 充分发挥了为政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般是鼓励官学的发展,但 在多数朝代亦允许私学同时发展,尤其是当政府无暇顾 及文教事业时,私学的发展往往超过官学,或成为官学 的重要补充。
(二)封建社会后期的蒙养教材 《三字经》
《三字经》相传为宋王应鳞所作,该书言简意赅,概括 性强,句句成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全书从教 育重要性开始,随即提出封建教育纲领:“人之初,性本 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 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进 而介绍一些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历代勉学、 好学事例等等,内容丰富。全书1068字。反复字五次以上 者不及十分之一。在编制方而,采用三字一句押韵成文, 便于记诵,很有特色。
《十三经》,具体包括《礼记》、《左氏传》、《诗经》、 《周礼》、《仪礼》、《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 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3、教育行政的健全与学校管理的加强 (二)封建官学制度的衰落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私学
私学是学者私人授徒讲学以传授文化、培 养弟子的教育活动。它发端于春秋,兴盛于战 国。在整个封建社会,私学与官学并行发展, 成为古代教育的基本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教 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私学一般包括经师讲学和童蒙教学两类, 二者既有初级、高级之间的联系,又各自有其 办学的独立性,共同构成私学制度的整体。
(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元代的文教政策
1、笼络汉族士人 2、尊孔 3、尊崇理学
(七)明代的文教政策
实行了崇儒纳士的措施,极力注意去罗致 文人,留意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但与此同时, 明朝统治者对于人才又是百般猜忌,大肆残害, 兴文字狱,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八)清代的文教政策
1、尊孔读经,提倡封建的伦理纲常。 2、笼络和利用汉族文人,缓和了满汉 间的民族矛盾。 3、提倡理学和编撰书籍。 4、严禁结社会盟,大兴文字狱。 5、严订“学规”。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
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定、颁布和实行的发展文 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策略,它体现了一定社会、 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规定 了办学的总的指导思想,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体制、 发展规模和侧重点,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纲领性意义。
辰宿列张 律吕调阳 玉出昆冈 菜重芥姜 鸟官人皇 有虞陶唐 垂拱平章 率宾归王 赖及万方 岂敢毁伤 得能莫忘 器欲难量 克念作圣 虚堂习听 寸阴是竞 忠则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