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干细胞,从而导致造 血衰竭 核泄漏时AA发病率明显增高
再生障碍性贫血
4.药物: 主要有氯霉素、烷化剂及抗肿瘤抗代谢、
解热镇痛药等。可引起可逆性BM抑制及 不可逆性BM抑制破坏。可与剂量有关, 也可与剂量无关(个体敏感性)
发病机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
1.造血干细胞缺陷(种子学说)
包括量与质的异常。BM中CD34+细胞数量 下降,减少程度与病情有关。“类原始 细胞”亦减少,体外对造血生长因子反 应差。免疫治疗后恢复造血不完整
再生障碍性贫血
⑵.NSAA型: 又称CAA, BM: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 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活跃,则淋巴细 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如病情 加重,临床、血象及BM达到SAA-Ⅰ型标准 则称为SAA-Ⅱ型
鉴别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
1.PNH:有溶血及血红蛋白尿者易鉴别。不 典型者易误诊为CAA,但PNH有异常造血 克隆,Ham’试验阳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
• 从病因上AA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 先天性: ①Fanconi贫血 ②家族性增生低下性贫血 ③胰腺功能不全性再障 获得性: ①原发性:不明原因 ②继发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
• 根据发病机制分: • ①造血干细胞缺陷
②造血环境异常 ③免疫功能异常 • 近来有学者认为:T细胞功能异常亢进通过细胞 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或/和淋巴因子介导的造血干 细胞过度凋亡引起的骨髓衰竭是AA的主要发病机 理。
3.用核素扫描检查造血面积: 可全面估计造血组织分布及骨髓受损的程
度。AAA时明显减少,CAA时一般减少,可 见局部代偿造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断:
1.AA的诊断标准: 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1%,L比例增高 ②.一般无肝脾肿大 ③.BM中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
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 条件者做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④.除外引起全血减少的其它疾病,如PNH、急性造血功能停滞,MDS、 AL等 ⑤.一般抗贫血治疗无效
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 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 再障(A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
竭症。主要表现为BM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 胞减少(出血、感染及贫血)综合征。免疫 抑制治疗有效。 • 根据患者的病情、血象、骨髓及预后,通常 将再障分为重型(SAA)和非重(NSAA)。 也有学者将NSAA分为中间型及轻型。
2.促进造血治疗: ①.雄激素:适于全部再障:康力龙
2mg.Tid,安雄40-80 mg.Tid,丙睾 100mg/天。起效需3-6个月 ②.造血生长因子:可用于所有再障, 尤其是SAA。EPO、CSF-G、CSF-GM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 BMT:多适用于急性再障 四.中药治疗:多用于慢性再障 五.改善造血微环境的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
流行病学
在欧美发病率为4.7—13.7/10万 日本14.7—24/10万 我国为7.4/10万 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以老年组较高 男女无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 约50%—75%病例病因不明为特发性 而继发性主要与下列有关 1.化学物质:苯及衍生物对BM具有毒性作用
。可抑制细胞RNA及DNA的合成,导致染色 体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
分型治疗的选择 AAA:BMT、ALG/ATG、CSA、其它(激
素、丙球、雄激素,造血因子、改 善微环境等) CAA:中药、雄激素、其它(CSA、免 疫调节、改善微环境、脾切、BMT等 )
再生障碍性贫血
疗效标准 1.基本治愈:贫血及出血症状消失,Hb
正常,WBC>4千,Pt>8万,1年内无 复发
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 感染
出血
重型再障 急、快、重
非重型再障 缓、慢、轻
多进行性加重
症状明显
多有急性发热,呈高热,迅速 形成败血症, 呼吸、消化、皮肤感染
呈慢性过程,可短时改善
高热少见,常为上感,重症及败血症 少见
重,早期
皮肤粘膜 可见内脏出血
皮肤粘膜为主 内脏出血少见
严重时颅内出血
极个别亦可颅内出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1.免疫抑制剂: 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主要
用于SAA,应皮试、慢速。5日一疗程 ②环孢素A(CSA):适用于所有再障。3-
6mg/Kg.d,疗程为6-12月。注意肝肾及消 化道反应 ③其它:CD3单抗、MMF、甲强龙、CTX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
2.MDS:其RA型很似CAA,但RA有病态造血, BM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阳性,早期髓系 抗原(CD13、CD33、CD34)呈高表达, 可有染色体核型异常,细胞培养集簇增 多,集落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3.Fanconi贫血:又称先天性再障,是一种遗传性 干细胞疾病,为一系或全血减少,可伴发育异常 ,可发展成MDS、AL等,有Fanconi基因
再生障碍性贫血
• 但免疫治疗不能完全治疗全部病例,说 明再障并非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异 常免疫只是病因主要因素之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
4.遗传倾向 AA常有HLA-DR2抗原连锁倾向,儿童再障
HLA-DRW3抗原显著增高,可见于家族性再 障,对其它化学物质及感染的易感性可能 亦与遗传有关
临床表现
明显减少,且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及非造血 细胞明显增高,骨髓小粒缺如 NSAA多部位骨穿增生减低,可见较多脂肪滴,粒红 及巨核细胞减少,淋巴、网状及浆细胞比例增高 ,骨髓小粒极少,骨髓活检呈造血细胞均匀减少
正常
SAA
3.发病机制相关检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
CD4+:CD8+比例减低,Th1:Th2比值增高
6.AL:BM中原始细胞≥30% 7.恶组:发热、全血减少、肝脾淋巴结肿
大、进行性衰竭
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疗
一.支持治疗: 1.保护措施:防治感染、防止出血、 中止有害因素影响、加强护理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
2.对症治疗: ⑴.纠正贫血:输入浓缩红 ⑵.控制出血:止血药,如促凝药、抗纤溶药及缩
血管药;如有严重出血或Pt<1万时可输入血小 板;酌情补充凝血因子 ⑶.抗感染:确定感染部、程度、性质,完善药敏 ,及时给予强力抗菌素 ⑷.护肝及其它支持治疗
实验室检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
1.血象:
SAA呈重度全血减少,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网织红常在0.5%以下,且绝对值<15×109/L。白细胞
计数常<2×109/L,N<0.5×109/L,L明显增高。血 小板<20×109/L
NSAA减少程度弱于SAA
再生障碍性贫血
2.BM: SAA多部位穿刺增生重度低下,粒、红系及巨核细胞
4.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包括Evans综合 征(有成熟血细胞自身抗体)和免疫性全血细胞 减少(BM中有未成熟细胞自身抗体),可有BM增 生减低,但网织红正常或增高,BM中有“红系造 血岛”。对激素及丙球反应较好
再生障碍性贫血
5.造血功能停滞:常在溶贫及感染中发生 ,全血尤其红系急剧减少,网织红为零 ,BM中三系减少,与SAA-Ⅰ型相似,但 BM中可见大量原始细胞,及时治疗后可 呈自限性,多4周内可恢复
再生障碍性贫血
3.免疫功能异常(病虫害) AA与T淋巴细胞有密切相关。TC被激活可抑制自身及
异体祖细胞集落形成
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TC亚群失衡:Th1型、 CD8+T抑 制细胞、CD25+T细胞和γδTCR+T细胞比例增高
T细胞能分泌的造血负调控因子(IL-2、γ-IFN、TNF )明显增高。髓系细胞凋亡亢进。该类患者免疫治 疗有效
再生障碍性贫血
2.造血微环境异常(土壤学说) 造血微环境包括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起支
持造血细胞增殖及促进各种造血细胞生长发育的作 用 目前发现AA的BM中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生长情况差,基 质细胞产生的集落剌激因子活性减低;基质细胞萎 缩、骨髓脂肪化改变,静脉窦壁瓣水肿、出血、坏 死。该类AA其BMT不易成功
2.缓解:贫血及出血症状消失,Hb正常 ,WBC>3.5千,Pt有所改善,3月内稳 定或连续进步
再生障碍性贫血
3.明显进步:贫血、出症状明显好转,不 输血Hb较治疗前于1月内增加30g/L以上 ,且3月不降
4.无效:治疗后症状及血象不能达到明显 进步者
骨髓核型及染色体正常,骨髓铁染色贮铁 增多,中性粒细胞NAP强阳性,溶血检查 均阳性
其它检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
1.骨髓活检:增生减低,呈非造血细胞 ,并可骨髓间质水肿及出血
2.造血细胞培养:粒单系祖细胞、红系 祖细胞及巨核系祖细胞均减少。急性AA 成纤维祖细胞减少,慢性AA可1/2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2.AA分型诊断标准
⑴.SAA-Ⅰ型:又称AAA,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 严重感染和出血,血象符合下述中两项: ①网织红<1%,绝对值<15×109/L ②N<0.5×109/L ③Pt<20×109/L
BM多部位(包括胸骨)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 ,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如N<0.2×109/L则为极重型AA
再生障碍性贫血
2.感染: 主要为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及微小病毒B19等 肝炎病毒相关性再障(HAAA)在再障病例中可达
20%,主要为丙肝,少数为乙肝
机制:对造血干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病毒介的 自身免疫异常或产生抗干细胞抗体、病毒损 伤BM微环Baidu Nhomakorabea及肝脏解毒功能减退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
3.放射线: 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与组织特异的敏感性关 可影响DNA的合成、抑制或延缓细胞增殖、损
再生障碍性贫血
4.药物: 主要有氯霉素、烷化剂及抗肿瘤抗代谢、
解热镇痛药等。可引起可逆性BM抑制及 不可逆性BM抑制破坏。可与剂量有关, 也可与剂量无关(个体敏感性)
发病机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
1.造血干细胞缺陷(种子学说)
包括量与质的异常。BM中CD34+细胞数量 下降,减少程度与病情有关。“类原始 细胞”亦减少,体外对造血生长因子反 应差。免疫治疗后恢复造血不完整
再生障碍性贫血
⑵.NSAA型: 又称CAA, BM: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 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活跃,则淋巴细 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如病情 加重,临床、血象及BM达到SAA-Ⅰ型标准 则称为SAA-Ⅱ型
鉴别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
1.PNH:有溶血及血红蛋白尿者易鉴别。不 典型者易误诊为CAA,但PNH有异常造血 克隆,Ham’试验阳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
• 从病因上AA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 先天性: ①Fanconi贫血 ②家族性增生低下性贫血 ③胰腺功能不全性再障 获得性: ①原发性:不明原因 ②继发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
• 根据发病机制分: • ①造血干细胞缺陷
②造血环境异常 ③免疫功能异常 • 近来有学者认为:T细胞功能异常亢进通过细胞 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或/和淋巴因子介导的造血干 细胞过度凋亡引起的骨髓衰竭是AA的主要发病机 理。
3.用核素扫描检查造血面积: 可全面估计造血组织分布及骨髓受损的程
度。AAA时明显减少,CAA时一般减少,可 见局部代偿造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断:
1.AA的诊断标准: 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1%,L比例增高 ②.一般无肝脾肿大 ③.BM中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
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 条件者做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④.除外引起全血减少的其它疾病,如PNH、急性造血功能停滞,MDS、 AL等 ⑤.一般抗贫血治疗无效
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 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 再障(A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
竭症。主要表现为BM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 胞减少(出血、感染及贫血)综合征。免疫 抑制治疗有效。 • 根据患者的病情、血象、骨髓及预后,通常 将再障分为重型(SAA)和非重(NSAA)。 也有学者将NSAA分为中间型及轻型。
2.促进造血治疗: ①.雄激素:适于全部再障:康力龙
2mg.Tid,安雄40-80 mg.Tid,丙睾 100mg/天。起效需3-6个月 ②.造血生长因子:可用于所有再障, 尤其是SAA。EPO、CSF-G、CSF-GM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 BMT:多适用于急性再障 四.中药治疗:多用于慢性再障 五.改善造血微环境的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
流行病学
在欧美发病率为4.7—13.7/10万 日本14.7—24/10万 我国为7.4/10万 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以老年组较高 男女无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 约50%—75%病例病因不明为特发性 而继发性主要与下列有关 1.化学物质:苯及衍生物对BM具有毒性作用
。可抑制细胞RNA及DNA的合成,导致染色 体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
分型治疗的选择 AAA:BMT、ALG/ATG、CSA、其它(激
素、丙球、雄激素,造血因子、改 善微环境等) CAA:中药、雄激素、其它(CSA、免 疫调节、改善微环境、脾切、BMT等 )
再生障碍性贫血
疗效标准 1.基本治愈:贫血及出血症状消失,Hb
正常,WBC>4千,Pt>8万,1年内无 复发
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 感染
出血
重型再障 急、快、重
非重型再障 缓、慢、轻
多进行性加重
症状明显
多有急性发热,呈高热,迅速 形成败血症, 呼吸、消化、皮肤感染
呈慢性过程,可短时改善
高热少见,常为上感,重症及败血症 少见
重,早期
皮肤粘膜 可见内脏出血
皮肤粘膜为主 内脏出血少见
严重时颅内出血
极个别亦可颅内出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1.免疫抑制剂: 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主要
用于SAA,应皮试、慢速。5日一疗程 ②环孢素A(CSA):适用于所有再障。3-
6mg/Kg.d,疗程为6-12月。注意肝肾及消 化道反应 ③其它:CD3单抗、MMF、甲强龙、CTX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
2.MDS:其RA型很似CAA,但RA有病态造血, BM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阳性,早期髓系 抗原(CD13、CD33、CD34)呈高表达, 可有染色体核型异常,细胞培养集簇增 多,集落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3.Fanconi贫血:又称先天性再障,是一种遗传性 干细胞疾病,为一系或全血减少,可伴发育异常 ,可发展成MDS、AL等,有Fanconi基因
再生障碍性贫血
• 但免疫治疗不能完全治疗全部病例,说 明再障并非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异 常免疫只是病因主要因素之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
4.遗传倾向 AA常有HLA-DR2抗原连锁倾向,儿童再障
HLA-DRW3抗原显著增高,可见于家族性再 障,对其它化学物质及感染的易感性可能 亦与遗传有关
临床表现
明显减少,且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及非造血 细胞明显增高,骨髓小粒缺如 NSAA多部位骨穿增生减低,可见较多脂肪滴,粒红 及巨核细胞减少,淋巴、网状及浆细胞比例增高 ,骨髓小粒极少,骨髓活检呈造血细胞均匀减少
正常
SAA
3.发病机制相关检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
CD4+:CD8+比例减低,Th1:Th2比值增高
6.AL:BM中原始细胞≥30% 7.恶组:发热、全血减少、肝脾淋巴结肿
大、进行性衰竭
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疗
一.支持治疗: 1.保护措施:防治感染、防止出血、 中止有害因素影响、加强护理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
2.对症治疗: ⑴.纠正贫血:输入浓缩红 ⑵.控制出血:止血药,如促凝药、抗纤溶药及缩
血管药;如有严重出血或Pt<1万时可输入血小 板;酌情补充凝血因子 ⑶.抗感染:确定感染部、程度、性质,完善药敏 ,及时给予强力抗菌素 ⑷.护肝及其它支持治疗
实验室检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
1.血象:
SAA呈重度全血减少,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网织红常在0.5%以下,且绝对值<15×109/L。白细胞
计数常<2×109/L,N<0.5×109/L,L明显增高。血 小板<20×109/L
NSAA减少程度弱于SAA
再生障碍性贫血
2.BM: SAA多部位穿刺增生重度低下,粒、红系及巨核细胞
4.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包括Evans综合 征(有成熟血细胞自身抗体)和免疫性全血细胞 减少(BM中有未成熟细胞自身抗体),可有BM增 生减低,但网织红正常或增高,BM中有“红系造 血岛”。对激素及丙球反应较好
再生障碍性贫血
5.造血功能停滞:常在溶贫及感染中发生 ,全血尤其红系急剧减少,网织红为零 ,BM中三系减少,与SAA-Ⅰ型相似,但 BM中可见大量原始细胞,及时治疗后可 呈自限性,多4周内可恢复
再生障碍性贫血
3.免疫功能异常(病虫害) AA与T淋巴细胞有密切相关。TC被激活可抑制自身及
异体祖细胞集落形成
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TC亚群失衡:Th1型、 CD8+T抑 制细胞、CD25+T细胞和γδTCR+T细胞比例增高
T细胞能分泌的造血负调控因子(IL-2、γ-IFN、TNF )明显增高。髓系细胞凋亡亢进。该类患者免疫治 疗有效
再生障碍性贫血
2.造血微环境异常(土壤学说) 造血微环境包括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起支
持造血细胞增殖及促进各种造血细胞生长发育的作 用 目前发现AA的BM中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生长情况差,基 质细胞产生的集落剌激因子活性减低;基质细胞萎 缩、骨髓脂肪化改变,静脉窦壁瓣水肿、出血、坏 死。该类AA其BMT不易成功
2.缓解:贫血及出血症状消失,Hb正常 ,WBC>3.5千,Pt有所改善,3月内稳 定或连续进步
再生障碍性贫血
3.明显进步:贫血、出症状明显好转,不 输血Hb较治疗前于1月内增加30g/L以上 ,且3月不降
4.无效:治疗后症状及血象不能达到明显 进步者
骨髓核型及染色体正常,骨髓铁染色贮铁 增多,中性粒细胞NAP强阳性,溶血检查 均阳性
其它检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
1.骨髓活检:增生减低,呈非造血细胞 ,并可骨髓间质水肿及出血
2.造血细胞培养:粒单系祖细胞、红系 祖细胞及巨核系祖细胞均减少。急性AA 成纤维祖细胞减少,慢性AA可1/2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2.AA分型诊断标准
⑴.SAA-Ⅰ型:又称AAA,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 严重感染和出血,血象符合下述中两项: ①网织红<1%,绝对值<15×109/L ②N<0.5×109/L ③Pt<20×109/L
BM多部位(包括胸骨)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 ,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如N<0.2×109/L则为极重型AA
再生障碍性贫血
2.感染: 主要为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及微小病毒B19等 肝炎病毒相关性再障(HAAA)在再障病例中可达
20%,主要为丙肝,少数为乙肝
机制:对造血干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病毒介的 自身免疫异常或产生抗干细胞抗体、病毒损 伤BM微环Baidu Nhomakorabea及肝脏解毒功能减退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
3.放射线: 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与组织特异的敏感性关 可影响DNA的合成、抑制或延缓细胞增殖、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