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一课。
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习目标知道长征、遵义会议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长征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分析长征的原因,认识长征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学难点: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经初中七年级一年多的学习,对初中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网络空间收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相关资料,对长征的历史有所了解。
学生对本课的历史人物、各个战役比较感兴趣,这些人物性格、智慧、战役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让学生识记视频中关键词,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壹明晰长征原因贰图画长征经过叁解读长征意义肆感悟长征精神【解读课标明确目标培育素养】【新课教学】【壹】明晰长征原因问题探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出红军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3 、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3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 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红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 ,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1 、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2 、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1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
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技能,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出相应的史料和历史地图,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识图能力。
二、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是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围绕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进行学习,共有三课内容,分别是《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要讲述了国共合作展开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长征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历经了国民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获得了长征的胜利,三课内容环环相扣,要合理教学,掌握好教学节奏,循序渐进,注意前后衔接,认真讲授。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分为三个子目,即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时期中具有承前继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重要地位,要让学生理解并传承长征精神,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把握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二)教学难点: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六、教法学法(一)教学方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讲授法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10教学内容:11课《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走:滚动;泥丸,泥球。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5)讨论归纳: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
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
5.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中的一课,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从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到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合作破裂,以及之后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采取的武装起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进行的战略转移,经历了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成功,是中国共产党转危为安,是党的转折点,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此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对历史资料做出正确的解释,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先烈们的精神。
【课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认识到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的历史,体会到长征的伟大精神,做出历史解释,培养家国情怀,利用红色资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一些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对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历史相对熟悉。
并且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各科学习,学生们在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了很大的进步,都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课时规划】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林秋菊【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兰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2.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七律·长征》写作背景,引入新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城的过程非常艰难,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一、长征的原因出示《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讲解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下令围剿红军(出示蒋介石“围剿”红军手令)出示: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表介绍李德,设问:地五次反围剿没有成功的原因?(学生思考并回答)师补充讲解:“左”:思想太过超前,不以现实为根据,急躁冒进。
总结原因:1.客观: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2.主观:①中共临时中央领导在军事上指挥“左”的错误(根本原因)②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利(直接原因)(过渡)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二、长征过程1.开始标志: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
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讲解红军长征的过程,重点讲解关键事件。
湘江战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初期遭到严重损失。
【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刘东方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在中国革命时上的地位。
二、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三、教学难点感悟长征精神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七言律诗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跟本节课相关的诗词,可以让学生站在伟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感受历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始授课1、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课标要求,可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时上的地位。
(2)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多媒体展示预习问题,学生根据要求开始自主预习,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导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请找出国民党围剿红军的原因、时间、地点、次数、结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采取的措施。
(2)请找出红军长征的开始时间、经过(主要事件)、转折点、两次胜利会师(时间、地点、军队)、意义。
(3)请找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3、串讲课文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内容,同时检测学生自主预习的成果。
(设计意图:重点内容的讲述是为了再次明确课文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检测学生自主预习的成果是为了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4、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难点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生根据书本知识思考后得出相关结论,理解难点知识。
(设计意图:难点内容学生不易理解,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团队精神,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践行长征精神。
部编版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艰难曲折以及胜利的意义。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
但本节课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新的认识。
对于长征精神的概括,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来,还要把长征精神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最终生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行动的比较,使学生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长征路线上主要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遵义会议、长征路线、长征精神。
六、教学方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七、学法指导识图方法的指导、做笔记方法的指导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对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解,同时可以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以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2.技能目标: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进行历史内容的概括与整理。
3.情感目标:让学生能够对长征精神进行学习,同时具有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遵义会议、胜利会师等相关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构建教学情境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七律·长征》文章内容。
1.要求所有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并且在课堂中讨论这首诗所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课堂提问,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长征?自己对长征的印象是什么?3.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教材的阅读,并且说一说长征所发生的历史背景。
4.教师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来进行电影《长征大会师》的片段播出,并且让学生进行认真观看。
学生观看之后,需要进行电影片段的讨论,说一说学生的观后感。
5.课堂教学内容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程,一起去了解长征的整个过程,对它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看一看当时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二、课堂教学互动(一)战略转移1.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性转移,那么请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长征?2.在长征的过程中,刚开始有多少人参与长征?3.博古在长征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决定?在关键时刻,是谁改变了原有的战略方案?(二)遵义会议1.仔细阅读教材,总结遵义会议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对遵义会议的大致内容进行总结。
(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份展开,主要是对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思想提出纠正。
同时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被选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同时对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进行罢免,并且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共同进行军事指挥工作的开展。
)2.说一说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的开展能够正确进行长征战略的确立,毛泽东同志能够成为党中央的领导之一,挽救了整个革命,是历史的一种重要转折。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从南昌起义开始,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内容包括: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国共十年对峙等。
学生对本课内容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有所了解,但对长征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中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记住长征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弘扬红军长征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7课,主要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叙述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让学生了解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认识到长征精神的伟大。
教材内容包括长征的背景、长征的行程、长征的胜利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征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长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激发学生为理想和信念奋斗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的重要性。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自己的看法。
4.图片、地图展示法: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征的行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呈现长征的行程,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分享自己的看法。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向我们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军队的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胜利以及长征过程中的重大转折点--遵义会议。
本课除了掌握课本知识点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教学内容】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所面临的不同的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让学生概括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人格魅力,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新授课【教学准备】搜集相关材料(图片、文字材料、练习等)、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交流:播放视频《长征》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该视频向我们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件事?关于长征,你想知道些什么?2、引入课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3、展示本课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2、1935年1月,中共在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让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辛,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长征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更多地关注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雄事迹,而对于长征的战略意义和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长征,使其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长征相关视频、音乐、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时间顺序,呈现长征的过程,重点介绍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事迹。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属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时期”的内容。
在整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长征的胜利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阅读史料的能力,分析地图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学生在课外可能有一定的积累,授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团体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根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以及国民党的“围剿”,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
(唯物史观)2.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珞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
结合课本文字,小组合作绘制长征路线图。
(时空观念》3.通过播放视频《遵义会议》,了做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观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感人视频,讲述红军长征故事,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革命先烈们不畏艰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征的经过和意义;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感悟长征精神教学学法教法: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讲授法、创设问题法学法: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史料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听爷爷讲红色记忆》走进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学习新课讲授: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展示课堂结构,分成四个篇章讲解。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一一长征原因》(一)出示图表分析中央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二)小结归纳: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由于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精品初中历史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了解红军长征的重大事件、掌握遵义会议及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说出长征中发生的大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会红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朗诵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
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讲授新课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战略转移的原因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后,共产党人在各地纷纷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一块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省,党中央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为了消灭红军,蒋介石调集兵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围剿”,前面四次“围剿”由于毛泽东等人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10月,蒋介石卷土重来,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这一次由于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奋战一年,没能粉碎敌人的“围剿”,最后只能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2.战略转移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准备前往湘西和二、六军团会合。
在去湘西的路上,红军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一路上红军受到了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虽然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损失惨重,渡过湘江时,人员已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历程,体会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红军长征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对长征的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和理解长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了解长征的最新研究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征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意义,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精神,讨论红军长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
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
1、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
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
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同时依次出示图片,了解长征经过,体会长征精神)
(二)新课探究
第一篇章:长征的原因(探索长征之源)
出示三则材料:通过材料一起回忆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红色政权的建立及革命根据地的发
展状况)红军的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使国民党反对派惊恐不安;通过材料二了解蒋介石对待红军的态度;材料三了解红军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教师: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那么,咱们先了解一下前四次反“围剿”。
(展示红军五次反“围剿”表格)
教师引导:请学生一起阅读教材81页《相关史事》,提问:1.第五次反“围剿”的背景?
2.领导人是谁?
3.此次战略战术如何?
4.“御敌于国门之外”中“国门”是指?
5.结果?
6.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学生:依次回答老师所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以上的讲述,谁能概括长征的原因,导入下一目内容。
第二篇章:长征的经过(体验长征之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
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请大家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学生: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教师:学生同桌之间讨论红军面临的危极局面,你支持谁?
教师: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了。
(展示视频《遵义会议》)
学生:(根据视频,结合教材识记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教师:会议解决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什么错误?毛泽东的地位有何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教师:遵义会议以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教师: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展示示意图)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1.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
2. 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
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
3. 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教师:这次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指导的情况下,由中共自己召开的。
对此,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什么?
学生:(讨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党、热爱党。
教师: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
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又有哪些重要的军事行动,克服了哪些困难?(播放视
频,结合教材,标记重要知识)
教师:根据《中国工农根据长征路线示意图》,哪位同学来讲述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军事行动?学生: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分别是什么?学生:两次;吴起镇会师和会宁会师。
教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它有何历史意义?(1936年10月,红一、二、四三大主力军在甘肃的会宁胜利会师。
意义:学生集体回答。
)
第三篇章:长征的意义(感悟长征之魂)
教师:请学生一起朗读教材84页材料研读,引导学生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学生:一起朗读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师:如此艰苦的漫漫征途,无数危急关头的生死考验,红军战士究竟是凭借着一种什么精神,才创造了如此伟大的革命奇迹?分组讨论,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长征精神。
学生: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完成了长征壮举。
而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
长征精神是一种跨越时代的传承。
它引领着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三)应用迁移,拓展升华
活动一:历史与生活——假如今后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怎么办?今天我们共同感受的长征精神对你有帮助吗?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发扬长征精神?请谈谈你的想法。
活动二:拓展升华——1、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经理,为满足旅客要求,要设计一条长征路线,你该如何设计?重点突出哪几个景点?
2、红军长征的“红色之旅”也是“绿色之旅”请向游客提出两点旅游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长征的历史,我们知道了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我们感悟了长征精神,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朝着未来前进。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