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篇

合集下载

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IMT、内皮功能的影响

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IMT、内皮功能的影响

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IMT、内皮功能的影响向淑珍【摘要】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对照组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给予降糖、降脂等治疗,合并冠心病病人治疗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4粒,每天3次口服,共治疗4周。

治疗前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测定颈总动脉内膜厚度,计算左右 IMT均值,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黏附分子1(sVCAM 1)、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 1),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 1)水平。

结果两组治疗前IMT、sVCAM 1、sICAM 1、ET 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病人内皮功能,对于延缓糖尿病病人动脉硬化的发生及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6(014)016【总页数】2页(P1951-1952)【关键词】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脑心通胶囊;内皮功能;血管黏附分子 1;细胞间黏附分子 1;消渴【作者】向淑珍【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中医医院湖北十堰 442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R289.5糖尿病(DM)已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非感染性疾病之一[1],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高并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导致的大血管病变是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是以动脉粥样硬化(AS) 为病理基础。

临床2009年1月—2015年1月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糖尿病的讨论总结范文(精选10篇)

糖尿病的讨论总结范文(精选10篇)

糖尿病的讨论总结糖尿病的讨论总结范文(精选10篇)糖尿病的讨论总结1糖尿病是仅次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第三大慢性流行病,是致死、致残、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糖尿病也是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加强社会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对遏制糖尿病发病有重要意义。

20xx年11月14日是第x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我院自接到省卫生厅关于开展20xx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后,院领导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在华北油田局域网总医院网页上发出通知,号召院属各基层单位,在本社区内利用广播开展宣传活动,进社区义务咨询,举办健康教育等。

在11月14日当天,各社区共开设义诊现场4场,免费为群众测血糖500余人,发放宣传单、册3000余份。

二、11月14日上午,总医院本部组织11名糖尿病专家及医务人员在会战道繁华地段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现场进行义诊、测血糖、量血压、发放宣传资料等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现场设立了20多块糖尿病知识宣传展板,为群众免费测血糖200多人次,发放宣传手册300多余份,近200人进行了咨询。

三、当天下午,我院还特邀河北医科大学三院糖尿病教授支忠继开展了以“回归基础,安全达标—基础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中的治疗地位”为主题的糖尿病知识讲座,10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学习。

通过此次活动,使人们更加了解糖尿病预防和诊疗的相关知识,加强了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和配合糖尿病的防治管理工作的意识,受到居民好评,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糖尿病的讨论总结2为切实做好糖尿病预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糖尿病的认识,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在20xx年11月13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即将来临之日,我院联合区疾控中心,走进农村,开展了以“健康饮食与糖尿病”为主题的宣传咨询活动,现将具体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一、宣传材料。

悬挂条幅三个个:健康饮食与糖尿病;预防糖尿病,保护我们的未来;立即行动起来,保护后代健康,造福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防治PPT课件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防治PPT课件

17.10%
脑血管病
12.60%
高血压
0%
34.20%
10%
20%
30%
40%
50% 患病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 1991~2000年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 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病变回顾性分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 24: 447-51.
8
糖尿病人群伴发高血压相当常见,我国糖尿病患高血 压占28~40%,国外达40~80%。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大血管病变的筛查 控制血糖 控制高血压 改善血脂异常 抗血小板治疗
应严格控制所有可治疗的危险因素,以最大限度 地降低大血管病变的风险,而不能只关注血糖!
14
大血管病变的筛查
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发病前5~10年就已存在,大约50%的2型糖尿 病患者在诊断时就已经存在大血管并发症,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 次诊断时就应该筛查有无大血管并发症。
77%
正常血糖
糖尿病前期
新诊断的糖尿病 (OGTT) 新诊断的糖尿病 (空腹血糖) 已知的糖尿病
Da-Yi Hu.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6) 27, 2573–2579.
7
心血管疾病合并高血糖的现象在中国更为显著!
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患病率高
下肢血管病
5.20%
心血管病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 指出,既往无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 险与既往曾患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相似。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医学的发展,西方国家普通人群中冠心 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是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疾 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却日益增加。

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总结

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总结
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但女性在绝经后风险也会增加。
家族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史
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人群。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的交互作用会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不良生活习惯
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下 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
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如全谷 类、蔬菜、水果等。
补充适量的抗氧化营养素,如 维生素C、维生Leabharlann E等。适度运动锻炼01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02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 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如快走、游泳等。
03
进行力量训练,增强肌 肉力量和耐力。
04
避免久坐不动,适当进 行伸展和放松运动。
04
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
定期体检筛查
定期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 检测。
针对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冠脉 CT等筛查。
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心血管系 统检查。
及时发现并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 素。
03
防治措施-药物篇
降压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利尿剂
通过增加尿液排泄来减少血容 量,从而降低血压。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减缓心率、降低心肌收缩 力来降低血压。
钙通道阻滞剂
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从 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ACE抑制剂
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来 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进
而降低血压。
调脂药物治疗
01
02
03
他汀类药物

心脑血管疾病年度总结(3篇)

心脑血管疾病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背景概述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持续上升。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心脑血管疾病,本文对2021年度心脑血管疾病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二、发病情况1. 发病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1年全球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约为2.9亿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约为2.7亿人,占总人口的18.8%。

2. 死亡率:2021年全球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约为1700万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约为30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51%。

3. 致残率: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较高,2021年全球心脑血管疾病致残人数约为2400万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致残人数约为1800万人。

三、主要病因1.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021年我国高血压患者约为2.7亿人。

2. 高血脂:高血脂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2021年我国高血脂患者约为1.6亿人。

3. 高血糖:高血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约为1.4亿人。

4. 吸烟、饮酒:吸烟、饮酒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5. 不健康生活方式: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肥胖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四、治疗与预防1. 治疗方面:2021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药物治疗方面,降压、降脂、降糖药物广泛应用;手术治疗方面,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介入治疗方面,支架植入、溶栓等治疗手段日益成熟。

2. 预防方面:2021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

(2)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3)加强高危人群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4)完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2021年度,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内科观察及治疗李福舜(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人民医院,河北沧州 061113)【摘要】目的 分析在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当中,规范化内科治疗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2月收治的52例单纯性2型糖尿病患者为参照组,再选择相同时间段内52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接受心脑血管内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稍差于参照组,但相关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规范化内科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2型糖尿病;内科;治疗;观察;效果【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9.13.128.02根据国际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1]。

糖尿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代谢疾病,患者主要病变特征为高血糖,患者发病原因为胰岛素生物功能受损或者胰岛素分泌出现障碍等,糖尿病患者长期存在高血糖情况,容易造成其肾脏、神经、心脏以及血管、眼部等出现明显的慢性损害与功能性障碍。

在糖尿病患者当中,2型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且发生率不断升高[2]。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会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这类患者需要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才会得到控制,我院针对其选择内科规范化治疗,现根据研究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当中选择52例单纯性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参照组,选择52例合并心脑血管病患者为实验组。

患者纳入标准为:自愿入组、意识清楚、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一般资料齐全。

患者的排除标准为:精神功能障碍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不全患者、所用药物禁忌患者、非自愿入组患者、意识与表达能力缺失患者。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48例临床分析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48例临床分析
20 0 8年 1 0月
中国 民康 医 学
Me ia or a fCHn epesHelh dc l u n l J o  ̄eP o l at
0 t2 0 c.0 8 V0 . 0 S 1 2 HM No 2 .O
第2 0卷
下半月
第2 0期
【 短篇论著 】
2型 糖 尿 病 并 发 脑 梗 死 4 8例 临 床 分 析
14 预后及疗效 所有患者均 随访 1年。糖 尿病组复发性 .
脑梗死 l 9例 (9 5 , 照组 复发 性 脑梗 死 8例 ( 6 。 3 . %) 对 1 %) 两组 比较 , 差异有显著性 ( =1 .7 P<0 0 ) 住 院天 数 : 39 , .1; 糖尿病组平 均住 院 2 6天 , 照组平均 1 对 5天。治疗结 果 : 出 院时生活能基本 自理糖尿病组 1 7例 , 对照组 2 8例。死亡例 数: 糖尿病组 7例 (4 4 , 1 . %) 对照 组 1 ( . %) 差异有 显 例 15 , 著性 (2 .3 , X =80 2 P<0 0 ) .1 。两组并发症 比较见表 1 。
<0 0 0 O ) 这是 糖 尿病 患者 易 发生 血栓 性疾 病 之 因 .5 . 1 , 素[ 引。糖尿病是一种多代谢综合征 , 而胰 岛素抵抗是该综合 征 的基本生理现象 , 已经证实 , 胰岛素抵抗 引起 血脂紊乱 、 高 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心脑 血管疾 病潜在 的危 险因素L 。糖 梗 死 5 , 0例 ( 照组 ) 对 进行对 比
分析如下 : 1 临床资料 1 1 一 般资料 . 糖尿病组 4 8例 , 中 , 2 其 男 8例 、 2 女 O例 , 年龄 4 4 岁 , 2 8 平均 5 . 。对照组 5 例 , 中 , 2 6 5岁 0 其 男 9例 、 女 2 例, 1 年龄 4 ~7 岁 , 1 8 平均 5 . 64岁。 12 诊断标准 . 糖尿病患者全部符合 19 9 9年 WHO糖尿病 诊断标 准。脑梗死诊 断符合全 国第 四届脑血 管病学术 会议 修订的各类脑血 管病 的诊断标准并经 C T或 MR 证实 , I 排除 有心肌梗死病史 的患者 。

糖尿病论文范文大全

糖尿病论文范文大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糖尿病论文范文大全篇一:糖尿病论文前言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呈上(:糖尿病论文范文大全)升趋势,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继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

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一切治疗方法都是对症治疗。

因此一旦患病,往往伴随终身。

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的各种并发症是影响糖尿病人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问题。

在各种疾病当中,糖尿病是最需要患者有耐心和毅力的一种疾病。

它需要患者长期不懈地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自我调理饮食和生活起居,才能达到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据报道,全球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中国至少有4500万人之多。

由于病因的复杂性,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变得十分困难。

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防治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真正关注自身健康,讲究科学营养,改变不和理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防控病情。

本文从糖尿病定义、典型症状、分类、饮食原则、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原则运动?1、糖尿病的定义:是由于体内缺乏或是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而引起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性病症。

?2、典型症状:临床上所说的“三多一少”指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3、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除幼年型病人外,一般起病徐缓,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发病早期病情轻或无明显症状,但发展下去往往有并发症,而并发症致死致残率极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3.1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

?3.2慢性病法症:糖尿病性眼部病变、肾病病变、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糖尿病足感染等。

?4、糖尿病分类?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Dm)的临床分类:?(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约占病人总数的5%—10%。

心脑学血管总结报告范文(3篇)

心脑学血管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策略,近年来,心脑学血管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报告将对心脑学血管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心脑学血管疾病概述心脑学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心脑学血管疾病的危害极大,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三、研究进展1. 发病机制研究-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多种遗传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通过对相关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实现精准预防。

- 炎症反应:炎症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炎症介质和炎症通路,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

- 代谢紊乱: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代谢紊乱的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2. 预防策略-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脑学血管疾病,研发和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基因编辑、基因载体等技术,有望实现疾病的根治。

3. 治疗技术-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通过导管技术,实现疾病的微创治疗。

- 手术技术:针对复杂的心脑学血管疾病,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四、存在问题与挑战1. 基础研究薄弱:虽然心脑学血管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基础研究仍较为薄弱,部分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2. 个体差异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个体差异较大,治疗方案难以统一,需要针对个体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3.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资源在地区、城乡之间分布不均,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培训

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培训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血管 的刺激。
04
控制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降糖、降压、降脂等药 物,控制病情发展。
饮食调整
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热量摄入,保持营养均 衡。
运动锻炼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 新陈代谢。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避免情绪波动 。
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
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 基本知识
REPORTING
糖尿病的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 升高。
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2型、特殊类型和妊娠期糖尿病四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是 最常见的类型。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但也有许多患者无明显症状 。
心脑血管疾病的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涉及心脏 、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包括 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 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与高血压 、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密 切相关。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有胸 痛、胸闷、心悸、头痛等,但 也有许多患者无明显症状。
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
01
02
03
健康教育
开展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 病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认 知度。
社区干预
通过社区活动、义诊等形 式,普及健康知识,提高 居民自我保健能力。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 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
2023
PART 05
案例分享与讨论
REPORTING
成功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一
患者张先生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 增加运动量,成功控制了血糖水 平,减少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糖尿病 百度百科

糖尿病 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科名片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通常用紫灵芝来调养糖尿病,以恢复血糖平稳状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基本概述症状及分类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症状分析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

重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评估与防治研究

重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评估与防治研究

王中群.重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㊁机制㊁评估与防治研究[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2,50(1):1-6.[收稿日期]㊀2021-08-01[修回日期]㊀2021-09-20[基金项目]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0455㊁81770450);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201225)[作者简介]㊀王中群,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钙化)的基础与临床,E-mail 为lwangtsmc@㊂DOI :10.15972/ki.43-1509/r.2022.01.001㊃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专栏㊃重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㊁机制㊁评估与防治研究王中群(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省镇江市212001)[专家简介]㊀王中群,心血管内科学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实验室主任,镇江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和江西省科技咨询专家,教育部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㊂中国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RCT 专家组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工转化与健康产业融合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老年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等;江苏省 六大人才高峰 高层次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镇江市 169工程 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常务编委,‘江苏大学学报㊃医学版“编委等㊂近20年来一直从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㊁血管钙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及其他各级课题7项㊂在‘Atherosclerosis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Front Cardiovasc Med “等杂志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名义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6部㊁教材3本,副主编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省市成果2项㊂[关键词]㊀糖尿病;㊀大血管并发症;㊀发病机制;㊀评估;㊀防治[摘㊀要]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引起的高致死高致残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多个方面㊂如何积极高效地开展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包括脑卒中㊁冠心病及外周血管病等的评估和防治,是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㊂有鉴于此,特组织本领域相关专家结合各自的工作基础阐述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㊁机制㊁评估与防治,组成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专栏 ,希冀为奋战在该领域的广大基础㊁转化与临床专家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㊂[中图分类号]㊀R587.2[文献标识码]㊀AFocus on the pathogenesis ,mechanism ,evalu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WANG Zhongqun(Departmendt of Cardi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Zhengjiang ,Jiangsu 212001,China )[KEY WORDS ]㊀diabetes;㊀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㊀pathogenesis;㊀evaluation;㊀prevention and treatment[ABSTRACT ]㊀The high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caused by diabetic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seriously affect many aspect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 s livelihood.㊀How to carry out the evaluation,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including stroke,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medical field.㊀Given this,relevant experts in this field are specially organ-ized to clarify the pathogenesis,mechanism,evaluation,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based on their respective work foundations and a column of diabetic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s formed,hoping tosort out new ideas for the vast number of basic,transformation and clinical experts fighting in this field.㊀㊀糖尿病是一组在遗传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临床综合征,多年来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而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且,随着中国人群膳食结构㊁生活方式等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大幅度增加,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引起的高致死高致残已经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多个方面[2-3]㊂如何积极高效地开展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包括脑卒中㊁冠心病及外周血管病等的评估和防治,是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㊂有鉴于此,特组织本领域相关专家结合各自的工作基础阐述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㊁机制㊁评估及防治管理,组成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专栏 ,希冀为奋战在该领域的广大基础㊁转化与临床专家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㊂1㊀研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1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现况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第九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4],2019年全球20~79岁糖尿病患者4.63亿,2045年预估7亿患者;患病率最高的西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等)20~79岁糖尿病患者2019年达1.63亿,2045年将增加至2.12亿㊂全球11.3%的死亡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关,医疗开支高达7600亿美元/年㊂近四十年来中国先后开展的七次大规模跨地区多中心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5-6],中国糖尿病流行情况尤为严重,目前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高达1.164亿,占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4以上,已超越印度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高发国㊂而且,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剧,城市人群生活方式的西化,农村及偏远地区人群诊断与护理措施的不到位,共同导致了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处于不容乐观的情况;相比发达国家近30年糖尿病并发症下降的情况,中国糖尿病并发症仍处于上升期,下降的拐点短时间内仍无望实现㊂与不断增加的发病数据相对应的是,2019年中国有超过84万患者死于糖尿病,相关医疗费用高达1090亿美元㊂尽管降糖治疗已经成为糖尿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但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变的大血管并发症仍然是糖尿病患者致残㊁致死的首要原因,迄今为止中国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管理并不理想,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㊂1.2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概况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累及心㊁脑及外周大血管,血管壁以炎症㊁斑块㊁钙化㊁血栓㊁恶性重塑等为主的病理学改变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进而诱发心肌梗死㊁脑梗死㊁下肢坏疽及截肢等系列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㊂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以其进展快㊁病情重㊁病死率高而备受关注,且70%~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大血管并发症㊂具体意义罗列如下:①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威胁㊂已有的多中心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的心血管疾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占比高达81.7%;较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2~4倍[7],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可能与心血管死亡呈正相关㊂中国的30年大庆纵向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49%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8]㊂故此,糖尿病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㊂②脑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疾病一样,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㊂在所有糖尿病患者的致死病因中,脑血管疾病约占15%[9]㊂以卒中为代表的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虽然死亡率不及心血管并发症高,但其致残率却更高,消耗的社会资源也更多㊂荟萃多中心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糖尿病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的调整风险比分别为1.56和2.27,甚至糖尿病前期也会显著增加卒中风险[10]㊂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卒中风险是前者的2~4倍㊂而且,由于糖尿病同时介导了血管与神经的共同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卒中往往预后更差,神经后遗症更常见,非常容易反复发作卒中乃至死亡㊂③外周动脉疾病是主动脉和肢体供血动脉的狭窄和阻塞性病变,主要累及下肢股-腘动脉等导致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是糖尿病患者下肢非创伤性截肢的最重要病因㊂研究显示,瑞典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率约是普通人群的86倍[11];1991 2000年中国住院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提示,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疾病患病率约为5.0%;英国的UKPDS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显示,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金标准的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每下降1%,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下降43%㊂综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对人群造成的危害普遍且意义深远,深入研究其机制并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早期评估和靶向治疗就显得尤为迫切㊂2㊀影响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若干因素与机制2.1㊀影响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因素①外在因素:饮食结构的西化㊁体力运动的减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少㊁环境污染与抽烟等;②内在因素:血糖(包括高血糖㊁低血糖及血糖波动幅度)㊁血脂(包括胆固醇与甘油三酯)㊁血压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与BMI相比,亚洲地区人群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可能与腰围相关度更高)等;③新挑战地区与种族差异㊁社会剥夺㊁发病年轻化㊁社会老龄化㊁妊娠糖尿病等㊂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并共同叠加促进大血管并发症的恶化㊂2.2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糖尿病环境下持久的高血糖状态可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血管壁内皮细胞㊁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等,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钙化等大血管病变的形成㊁演进㊂2.2.1㊀胰岛素抵抗与糖脂代谢紊乱㊀㊀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肝脏㊁肌肉㊁脂肪组织等)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㊂在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情况下,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㊁糖原合成与糖异生㊁蛋白质合成及脂肪分解的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导致糖脂代谢紊乱发生[12-13]㊂在糖脂紊乱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的研究中,目前已经明确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㊁HbA1c㊁餐后血糖㊁空腹血糖㊁血糖变异性均是大血管并发症的强危险因素,尤其是新近愈来愈受重视的血糖变异性更是被认为是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及靶器官损害的关键因素㊂临床研究显示,血糖波动增加可通过血管功能障碍㊁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等方面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14];任晓妹课题组对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和平均日内血糖波动幅度是老年T2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危险因素,减少血糖变异可能通过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老年T2DM合并ACS 患者MACE[15]㊂分子机制研究显示,血糖波动(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高血糖㊁低血糖㊁波动幅度等指标)能够诱导细胞内氧化应激,抑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活性,通过多元醇通路㊁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s,AGEs)通路㊁己糖胺通路及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通路等方式引起血管损伤㊁细胞凋亡以及内皮功能障碍,造成内皮损伤和血管并发症㊂此外,血糖波动还可通过对DNA甲基化㊁蛋白酶去乙酰化及染色质重构等表观遗传学方面的影响而发挥促大血管并发症的病理作用[14]㊂2.2.2㊀糖尿病脂肪组织及NGAL影响㊀㊀①糖尿病环境下脂肪组织在胰岛素稳态受损及糖毒性脂毒性效应累积传递过程中可能也发挥了作用㊂王中群课题组的体外试验证实,高糖暴露会影响脂肪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状态,其焦亡发生率及乳酸脱氢酶㊁炎症因子分泌释放显著增加,糖脂代谢调节分子CXCL14可通过介导细胞焦亡调控脂肪细胞炎症介质释放水平[16]㊂②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NGAL是脂质运载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可由多种细胞分泌,广泛存在于机体发生各种代谢异常时的病变组织细胞内;杨玲课题组系统地阐述了其在胰岛素抵抗㊁糖脂代谢㊁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血管病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确了NGAL与糖尿病内皮功能紊乱㊁动脉粥样硬化㊁斑块易损性及大血管重塑的关系[17]㊂简言之,糖脂毒性及由此诱发的氧化应激㊁内质网应激㊁焦亡与炎症㊁胰岛内AGEs 及脂肪的堆积等与胰岛β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恶化,两者互为因果,共同促进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㊂2.2.3㊀高血糖诱导的生化途径改变㊀㊀其生化途经改变包括多元醇途径㊁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途径㊁蛋白激酶C(PKC)途径及己糖胺途径,这四种高血糖诱导的生化途径均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和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尤以AGEs途径近年来受到的关注度最高㊂AGEs是一类异质性生物大分子,为葡萄糖与蛋白质㊁脂质甚至核酸经过一系列非酶糖基化反应形成的结构多样性褐色产物,一旦形成就不可逆转,亦不易被蛋白酶分解㊂形成的AGEs一方面可通过非受体途径与血管壁胶原㊁低密度脂蛋白㊁免疫球蛋白等发生病理交联而改变血管壁正常生理性结构,促进泡沫细胞和斑块形成;另一方面可通过受体途径,与RAGE㊁Gal-3㊁CD36等受体识别激发下游分子事件,促进内皮细胞㊁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的表型转分化,在内皮功能障碍㊁单核巨噬细胞内迁/泡沫细胞外迁平衡失调㊁成骨/破骨平衡紊乱㊁斑块内血管新生及血肿形成㊁内/中膜钙化㊁斑块内微钙化/大钙化演进等系列病理学变化中均发挥了作用[18-20]㊂AGEs及其受体所诱发的分子级联信号最终加速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恶性重塑㊂2.2.4㊀内皮功能紊乱与炎症、氧化应激㊀㊀内皮功能紊乱包括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生成/生物利用度的减少㊁促炎促血栓内皮表型的形成㊂血管壁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内皮的这些改变不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还可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组成[21]㊂横断面研究表明,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或外周动脉中,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降低㊂已知糖尿病患者体内活性氧产生增加,导致NO生物利用度降低㊂活性氧的活性形式超氧阴离子与NO反应产生过氧亚硝酸盐,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㊂从内皮释放的钾离子和过氧化氢以及通过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之间的肌内皮间隙连接发生的超极化信号均可诱导收缩舒张平衡的失调㊂此外,高血糖环境中氧化应激(机制:线粒体功能紊乱㊁NADPH氧化酶活化㊁NO/NOS解偶联㊁糖的自身氧化㊁AGEs形成㊁多元醇通路及PKC激活㊁抗氧化能力降低)的增加会损害机体的生理性代谢活动,例如血中细胞因子㊁炎症介质的增加,促凝状态的形成等[22]㊂再次,高糖环境下功能和结构受损的内皮细胞还可分泌趋化因子,趋化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内皮下形成巨噬细胞,趋化中膜的平滑肌细胞迁徙至内皮下发生表型转化,导致内皮下炎症细胞和泡沫细胞的蓄积,这种蓄积又进一步加重内皮功能的损伤和内皮下斑块内的炎症㊁氧化应激㊂如此往复恶性循环,促进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不断演进发展㊂2.2.5㊀表观遗传学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影响㊀㊀表观遗传学是在基因结构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对基因表达以及生物表型的调控,其中DNA甲基化㊁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以及非编码RNA尤为重要㊂通过全基因组分析得到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易感性的基因日益增多,但通过基因检测并不能准确地预测其发病风险,提示该疾病的发病仅部分依赖于遗传倾向㊂高血糖㊁高血脂和炎症刺激等风险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但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学之间的联系尚不明确㊂不依赖于基因序列变化但影响生物表型的表观遗传学有助于理解环境和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㊂表观遗传修饰不仅能够通过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使机体快速响应外界的环境变化,同时使得机体能够长期记住这些 遭遇 (即代谢记忆)㊂已知表观遗传与氧化应激等共同参与了代谢记忆的形成㊂在T2DM患者中与大血管并发症发病相关的关键CpG 岛DNA甲基化修饰可以持续十余年㊂而且,包括DNA甲基化㊁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㊁染色质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等表观遗传学机制已被证明与高血糖条件下改变内皮细胞㊁平滑肌细胞㊁泡沫细胞的基因表达有关,参与了致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例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23]㊂进一步深入探寻表观遗传修饰机制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形成的影响意义重大㊂3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评估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已有研究认为,四十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均存在心血管疾病潜在风险㊂当怀疑既往有心肌梗死或静息性冠状动脉缺血病史时,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常用的筛检手段:①QTc延长㊁ST段压低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②静息性心电图异常是1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缺血的预测因素㊂在静息性心电图正常而高度怀疑有冠状动脉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如下手段来进行筛检[24]㊂①运动心电图测试:运动心电图测试有助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但同时也显著增加了全因死亡㊁冠心病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㊂②冠状动脉钙积分实验:作为无创CT检测的后处理分析,冠状动脉钙积分可预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终点事件及死亡率,较高的冠状动脉钙积分与其较高的敏感性相关,但特异性较低[25]㊂胡惠林课题组证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与血清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浓度成正相关(r=0.56,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0㊂提示血清TMAO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6],有望为冠状动脉钙化评估提供可替代手段㊂③心肌灌注显像药理学负荷实验:可用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疑似冠心病患者㊂异常显像与7.4%的年死亡率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相关,比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高12倍㊂④运动或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尽管针对糖尿病的数据有限,但运动或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对于已知或疑似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风险分层已被证实有用㊂⑤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不适合作为无症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初筛工具㊂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鉴于其对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具有良好的敏感性(81%)和特异性(82%)以及良好的阴性预测值,其在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㊂⑦其他:包括正电子发射心肌灌注显像㊁药物负荷心脏磁共振成像以其自身分辨率的优势可以在心血管风险评估中起到补充作用㊂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风险评估超声分析颈动脉内膜㊁中膜厚度和斑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检测手段㊂系统性回顾分析及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Mate分析中,颈动脉超声已被证明可以预测心肌梗死和脑中风㊂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在检测斑块易损性方面更为敏感,但因其成本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于筛选㊂糖尿病患者的外周动脉风险评估:①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对早期外周动脉疾病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但在糖尿病患者中存在动脉壁硬化相关性虚假高值(ABI>1.4)且低敏感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㊂②平面压力波测定技术简单且具有成本效益,且可预测糖尿病患者和普通人群的心血管事件的发展,虽尚未被广泛采用,但应用前景良好㊂4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与管理4.1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防治①个体化营养治疗:合理餐次分配,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保证基本的碳水化合物㊁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㊁蔬菜等,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改善糖脂代谢紊乱㊂②运动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开展有规律的合适运动,循序渐进长期坚持㊂既往多家大规模研究均证实,运动能力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负相关,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方面有显著作用㊂③药物治疗:比较公认的药物治疗原则是降糖㊁降压㊁调脂及抗血小板四种药物的早期和联合干预㊂王启隆课题组系统阐述了近期降糖药物在糖尿病内皮功能紊乱和血管重塑(血管硬化㊁血管老化㊁血管钙化)中的作用,明确了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㊁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㊁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㊁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以及天然产物和传统中药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27]㊂④手术治疗:有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更为理想的策略可能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而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㊂当然,这个结论可能还要根据患者血管病变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㊂例如,在糖尿病外周血管病相同的保留下肢率的前提下经皮支架植入的创伤小预后好,而搭桥手术围术期死亡率高㊂整体来讲,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搭桥并非主流,比较推荐的是非血管疗法,即对创面的护理㊁清创及溶栓药物治疗㊂4.2㊀慢病管理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病变演进过程,仅仅针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还不能较为满意地控制病情,因此及时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控与管理就显得尤为迫切㊂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有较为丰富的采用低成本方式进行慢病管理的经验,如采用短信来提供有关针对糖尿病防护生活方式的建议㊂类似的,在智能移动终端更为普及的中国,医护人员采用手机应用程序进行监控㊂研究显示,相比对照组,采用慢病管理系统的患者在第3以及第6个月时拥有更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㊂同时在糖尿病管理领域相对成熟的欧洲与美国,数字健康技术以及相关设备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较为常见的连续血糖监测系统,以及偏重治疗的胰岛素泵输送系统,这些技术的普及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慢病管理都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模式㊂近年来,随着智能家居㊁家庭康复㊁社区网格式管理㊁家庭医生签约率的不断普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型区域医疗中心之间的信息集成㊁内外互通㊁双向转诊系统最后一公里在中国各个地区的陆续打通,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慢病管理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一个比较大的突破㊂5㊀结语与展望综上,由胰岛素抵抗㊁糖脂代谢紊乱等引发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高致残㊁致死率已经给中国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而且随着糖尿病患病人数仍在迅猛增加,未来心肌梗死㊁脑梗死㊁外周动脉疾病等大血管并发症的流行情况也将更加不容乐观㊂如何开展基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如何在内皮功能紊乱㊁炎症免疫氧化应激㊁表观遗传学等基础与临床转化间开展更多有价值的基于靶向机制的精准诊疗策略研究?更进一步的在这些基础上开展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模型预警,将是横亘在基础㊁转化和临床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㊂尽管本专栏内基础与临床的多位专家针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流行概况㊁发病机制㊁风险评估㊁防治策略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国际降糖新药研发中心血管获益研究的安全性评价地位极速上升,但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的早期预防㊁风险预警㊁精准施治以及后期的不良事件综合管理上还需要各方力量重点关注,尤其是发病机制的精准调控和基础研究如何高效快速地向临床转化,尚需领域内专家共同探索,一起推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研究的前行㊂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糖尿病科普完整版

糖尿病科普完整版

糖尿病科普完整版糖尿病,又称为高血糖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可能会导致多个器官受损,影响生活质量,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本篇科普文章将对糖尿病进行详细介绍,并重点探讨糖尿病的类型、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类型糖尿病根据病因和特征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三种。

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它通常在年轻人中发生,患者需要靠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糖尿病的90%以上。

它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引起,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通常发生在中年和老年人中,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2型糖尿病病例。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出现的高血糖症状,通常在孕晚期发生。

它增加了母亲和婴儿在妊娠期和出生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但在分娩后通常会恢复正常。

糖尿病的病因1型糖尿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很可能是由综合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胰岛β细胞。

2型糖尿病的病因复杂,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

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高脂饮食、高胆固醇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孕妇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增加。

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疲劳、模糊视力、慢性感染、伤口愈合缓慢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血糖检测。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空腹血糖测试、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和随机血糖测试。

根据不同的糖尿病类型和诊断标准,医生可以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分型。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心脑血管病知识培训

心脑血管病知识培训

【第一部分:病理知识】心脑血管病篇1、心脑血管病概况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们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

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

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

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2、什么是心血管病?1、概念: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

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2、分类:心血管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3、临床表现:心血管病的主要症状有头晕目眩、晕厥、心慌、胸闷、气短、乏力、早搏、房颤、心跳不齐、心跳慢等。

4、冠心病早期症状:(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一氧化氮(NO)临床应用(糖尿病篇)

一氧化氮(NO)临床应用(糖尿病篇)
海春旭. 自由基医学[M]. 陕西: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42~61. 陶恒沂, 刘文武. 气体生物医学[M].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4.1:102~110.
血清NO(病理性)超过60 μmol/L,提示存在组织器官细胞损伤
炎症性疾病(肝炎、肝硬化、肾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 瘤等,机体病灶氧化应激、炎性反应或免疫(应答)反应,诱发
调节糖等物质代谢
Ⅱ型糖尿病
及利用的抵抗。
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0, 8(1):5~6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10(1):4~67
高血糖-NO-血管损伤的关系
注解:
• 饮食、生活方式和基因共同作用导致导致高血糖。 • 高血糖使eNOS活性降低,从而降低NO的生物
利用度, • 并通过潜在的多种途径(可能包括线粒体、
NADPH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细胞色素 P450、环氧化酶的参与脂氧合酶)增加氧化应 激(增加·O2-的生成) ,氧化应激还进一步降低 了NO的生物利用度。 • 高血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内皮祖细胞(EPCs)的 数量和/或生存能力,从而降低血管修复能力,提 高了内皮细胞衰老的速度。 • 氧化应激水平越高,不对称二甲基甲基精氨酸 ADMA(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会进一 步降低NO的生物利用度。 • NO可用性降低,氧化应激升高,内源性抗氧化 剂水平降低,增加促炎刺激,c反应蛋白(CRP) 水平可能升高。有报道称,CRP会降低eNOS mRNA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降低eNOS的合 成。 •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由于NO的局部产生/生物 利用度降低,以及内皮细胞来源性超极化因子 (EDHF)浓度的改变对血管张力的调节。

2024年心血管疾病讲稿范文(2篇)

2024年心血管疾病讲稿范文(2篇)

2024年心血管疾病讲稿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讲解有关2024年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讲座,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能够提高大家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促进大家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

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有超过1千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同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中青年人群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其次,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了解并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首先,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其次,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糖尿病、肥胖、吸烟、缺乏锻炼、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均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有改善的空间。

接下来,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些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包括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等。

饮食方面,我们应该减少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健康食品的摄入。

运动方面,每天坚持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

此外,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烟草和酒精的摄入,这些物质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我还要强调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

早期的干预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定期进行体检、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早发现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如果已经发现有相关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如合理用药、改善生活方式等,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少熬夜、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减少压力。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共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共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患者
注意肌肉等长收缩引起的血压升高反应及憋气用力时心血 管的负荷增加,轻度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系统疾 病的患者应慎做抗阻运动训练。
注意事项
暂停运动训练 感冒、发热、腹泻、乏力时暂停运动训练,糖尿病患者禁止空腹运动训练 。 运动终止情况 运动中出现症状、血压反应异常、心电图异常、呼吸功能受限时需立即停 止运动,必要时进一步处理。 转诊标准 共病患者在基层医院进行运动康复时,出现阵发性胸痛、胸闷、新发生心 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明显加重、低血压或者血压波动较大、PCI术后需 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时应及时转诊至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
03
DAPT方案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 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方案,但需 注意出血风险。
卒中预防风险
65岁以上老年患者采用DAPT可降低 卒中复发率,但会增加主要出血风险

05
04
老年患者策略
对于共病老年患者中的稳定性冠心病 患者,目前的推荐策略是联合应用阿 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康复治疗管理
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的重要环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
物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需进行综合评 估,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种类和剂
量,以降低出血风险。
上消化道出血预防
上消化道出血是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 常见并发症,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
行预防。
氯吡格雷使用建议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 共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雪柳PPT模板
目录
01 血脂管理 02 血糖管理 03 血压管理 04 抗血小板治疗 05 康复治疗管理
血脂管理
血脂管理
血脂管理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功能减弱,容易感染由感冒、肺炎、肺结核所引 起的各种感染疾病,而且不易治愈。并可以选择性 地破坏细胞,吞噬细胞。抗癌细胞的防御机能将会 大大减弱,至使癌细胞活跃、聚集,导致引发癌病 患。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
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 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食物。
4、烹调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 方式。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5、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 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
6、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 7、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 8、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蔬果等。 9、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
三、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抗毒能力
四、病情监测 每位病人都应有自己的血糖自我监测日记,并养成每天 记录的良好习惯
五、口服药物治疗 常用的有:化学类有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AGI 等
六、胰岛素治疗
1、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 2、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 3、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
所谓"糖尿病"并发症,可以上至头顶下至足底--忧
虑、自律神经失调,神经障碍(手脚麻痹、知觉麻 痹),脑血栓、脑梗阻、白内障、蛀牙、口腔炎、 支气管炎、皮肤病、心肌梗塞、肺炎、肺结核、肝 硬化、生育异常、流产、肾功能不健全、尿毒症、 阳痿、女性下体发炎、膀胱炎、尿道炎、坏疽、足 病变(水虫等)等等。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 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
现明显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 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见遗尿、消瘦引起家 长注意。发病诱因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容易发病。 婴幼儿患病特点常以遗尿的症状出现,多饮多尿容 易被忽视,有的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诊。
在这些并发症中,出现率最高的是视网膜症、肾病 和神经障碍,被称为"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这 三大并发症在"糖尿病"患生后二十年以内,有百分
之八十的人一定会得患这些疾病。动脉硬化也包括
在里面,这是因为血液中过剩的葡萄糖逐渐腐蚀全 身器官及其组织的恶果。
一旦患上"糖尿病",人体的麻烦随其而至,因为免
一、免疫治疗
修复胰岛,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提升人体免疫系统 来增强胰岛素的分泌。
二、营养治疗
糖类约占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粮、面和一 定量杂粮,忌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蛋白 质含量一般不超过15%,伴有肾功能不全者,蛋白 摄入减量(遵医嘱),脂肪约30%,控制胆固醇摄 入量 ,不超过300mg/天。
心脑血管病之----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 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 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唐朝 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 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
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 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 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 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 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 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 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 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 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 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 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 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 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 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 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 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 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 迷。
"糖尿病"本身亦给人带来非常的痛苦。它让人常常
觉得口干想喝水,因多尿而半夜多次醒来。尽管已吃了
不少食物仍觉饥饿感,体重减轻、嗜睡等等,总让人觉
得周身哪处不对劲。等到能够感觉到某处的明显情况时, "糖尿病"的病情已发展到一定程度了。而可怕的并发症 亦随之悄悄地在全身各处发展着。
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 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 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 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 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 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 瘦也就越明显
由于胰腺炎.、癌、胰大部 切除等引起者应结 合 病 史分析考虑。...病员有色素沉着,肝脾肿大,糖尿 病和铁代谢紊乱佐证,应注意鉴别,但较 少见。其 他 内分泌病均各有特征,鉴别时可结合病情分析一
般无困难。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应予随访而 鉴别. 一般于应激 消失 后 2周可以恢复,...或于分 娩后随访中判明。....
"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积过多的疾病。 国外给它的别名叫"沉默的杀手"(Silent Killer),特 别是"成人型糖尿病",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染患率特别 高,在日本,四十岁以上的人口中占10%,即十人当中 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一旦患上"糖尿病",将减少寿 命十年之多,且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遍及全身。
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化血红蛋白A1c≥6.5%*。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
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
随机血糖≥11.1 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