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免费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通用15篇)

免费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通用15篇)

免费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通用15篇)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四大基础模块和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安排组成。

通识基础课程是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各专业在校本科大学生都必须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是指在校本科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所必须掌握的本学科本专业特有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其目的是在修完通识基础课程基础上,为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专业核心课,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特有的、在特定专业领域和范围内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设置这类课程,是为了强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以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专业选修课是指在掌握专业核心课并修满学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一定数量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密切相关的若干其他课程,既可是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动态以及热点问题,也可是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领域,以拓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实践性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尽管有些高校根据本校师资状况、教学条件及培养目标的差异,对上述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例如,南开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是“注重基础,简化课程,减少课时,注重训练”;武汉大学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华南理工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一是注重外语教学,外语课采用不断线的课程设计,第一阶段侧重于英语听说写三种能力的训练;第二阶段侧重于国际商务英语的学习,以强化专业语言功能。

二是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见习实习;第二阶段为外贸实习;第三阶段为毕业实习等,但主要课程设置上仍然大体相同,都没有对上述课程总体框架所规定的课程范围和内容做出实质性和突破。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六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六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六篇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1【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力量;专业特色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消失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

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制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

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殊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但同时消失的一种冲突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许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铺张。

依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阅历,认为其主要缘由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依据社会经济形势的进展准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育工作暴露出很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讨论课程,也缺乏培育同学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学问等方面的课程。

同学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同学的学问视角,减弱了该专业毕业生将来的工作适应力量。

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峻,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同学学问结构不完善。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随着国际贸易组织的不断扩张与延伸,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篇1试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学[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然深入到了全球各个领域,对全球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法律领域,国际经济法则是受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个法律部门。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经济法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变化与新问题。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着手,以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二者相互的关系,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经济法的变化为视角进行探索分析,旨在阐析当代世界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变革动力和方向等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跨国经济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关于其概念的定义却众说纷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联系逐渐加强,原先局限于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体制与经济活动在全球化进程中融为一体,世界经济自由市场逐步形成,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渐提高;其次,世界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世界经济逐渐互通互融;再次,为了构建和谐的世界经济体制,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益强化,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约束与规制日益显著。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范文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范文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范文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范文篇1浅探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和谐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对策一、全球化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全球化带来了全球范围内资源的重新整合,以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在各国进行“大洗牌”。

全球化这一体系中的每一个成员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是这样的,迫切的需要抓住机遇以及迎接艰巨的挑战。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尤为突出。

必须实行国际化战略,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一)全球财富增加,财富分配不平衡全球化不仅实现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也带来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全球化的发展是极度不平衡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是严重不均衡的,世界范围内资本的总量在增加而资本带来的利润却流向西方,同为参与全球化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却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企业的竞争力是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构建起来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规则的大环境下,这种规则显然有利于规则的制定者——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他们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严重挤压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空间。

如今我国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0%,外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49%,也就是说我国近一半的生产利润都是外国人的,更有评论说“把GDP留下,把利润都带走”。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获取了最大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却一直被动的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二)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使中国处于被动地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把核心技术以及生产方式保留在国内,而把毫无技术含量、单纯消耗资源和劳动力的生产过程放到各个发展中国家。

使得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竞争中毫无竞争力可言,虽然参与其中却无法与以核心技术为资本的发达国家竞争,造成发展中国家在核心技术上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

国际经济关系论文(5篇)

国际经济关系论文(5篇)

国际经济关系论文(5篇)国际经济关系论文(5篇)国际经济关系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国内经济法;相关性有关国际经济法的基本概念最早是英国学者所提出来的。

而国际经济法提出的背景是在二战之后,世界上各类型经济组织先后成立,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复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战后世界各国的之间贸易和经济沟通变得愈加频繁。

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热忱不断高涨,一系列以国际经济为基础的经济问题变得越加严峻,而为保障国际贸易的富强,必需要有一套系统性、规范性的国际经济法律体制来为国际经济保驾护航,国际经济法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国际经济法的内涵针对国际经济法内涵的理解,世界各国学者对其的见解都有肯定的区分,本文将其归纳为以下两类:一类学者认为有效协调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法的管理核心,因此其在经济管理层面上并没有过于深化的涉及;而另一类学者则认为,国际经济法的最根本目标就是对世界各国形成有效约束,促进社会经济能够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局面,以此来实现对国内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

而从肯定角度来讲,在社会上各个国家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及沟通的过程中,各国因自身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性质有所不同,其在进行国际经济沟通的过程中也会存在肯定程度的差异,所以国际经济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全部国家。

为此,其可在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国经济状况、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其制定渠道,从而促进国际国际法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能够为更多国家的进展和经济沟通带来关心。

一方面,国际形式间的经济沟通需在相应的法律规定之下规范进行;另一方面,各国家内部的经济管理也无法脱离国际经济法而独立进行,其必需借助国际经济法来对有效规范自身经济的进展。

而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持续升温,世界上部分国家为了自身一国的利益,不惜实行壁垒贸易的经济沟通模式,从而造成国际间,各国关系不断发生变质。

因此,为促进世界经济和谐平衡的进展以及世界格局的稳定,需通过更加合理、科学的经济协调以及管理措施,来改良国际间各国的关系,在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回温的同时,促进世界各国之间能够有效构建和谐共处的国际关系。

国际经济学论文优秀范文

国际经济学论文优秀范文

国际经济学论文优秀范文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生产、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界自由流动,从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是人类经济活动跨越民族、国家界限以及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融合过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学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际经济学论文优秀范文篇1浅析日本低碳消费的经济策略摘要: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日本实施低碳经济战略,不仅缓解了日本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问题,而且刺激了经济发展。

日本实施该战略有科学技术、政策法规、文化积淀以及广泛的民间基础。

从不同角度考察日本低碳经济战略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低碳消费;低碳经济;日本目前,地球资源日益短缺,如何在保证本国在减少能源消费的过程中高速发展经济就提上了各国政府的日程表。

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它以“低碳”为导向,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促使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均衡发展。

据调查,目前许多人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什么是低碳经济。

本文以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策略为代表,介绍了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希望我们能够在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策略的基础上,使人们立足生态环境、倡导低碳消费,用低碳消费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实现公众的低碳消费,发展低碳经济。

1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的,作为一种较新的前沿经济理念,学界还没有对其定义形成完全的共识。

学者们对低碳经济的表述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1.1是方法论。

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所致,而低碳经济是指尽可能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其目的是以低排放的方式来化解温室气体效应带来的气候的灾难性变化,从而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

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

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篇1浅谈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引言:随着我国世贸经济组织的加入和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网络化的新发展,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形势下,用开拓创新的方式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范围内的快速融合,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交易网络化的新势态。

(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现代的国际经济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市场在经济上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现如今各国间的经济组织、金融活动互相合作、互相影响,联系紧密,最终融合成为一个全球统一化的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相应的全球经济管理机制和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战略方针,使全球经济的经济行为得到规范,并且明确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建立了经济全球开放化的大市场,使得各种有效资源和新型技术及财力资金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自由选择和优化配置。

(二)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各国的经济已经同国际市场紧密相连。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各国要最大限度的解除贸易阻碍,使各种有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增加全球效益。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有效地实质推进。

(三)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全球涌现出各种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组织,使现代区域经济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四)现代贸易交易网络化的新发展随着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新的网络贸易,即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借助电子信息平台进行商务活动和贸易交易,从贸易的洽谈到签约再到交货直至付款的整个交易过程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得以实现。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经济贸易变得频繁,对我国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篇1试论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影响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结构面临巨大变革,多边贸易体制的深化停滞不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举步维艰,主权债务危机仍将继续,欧美再工业化趋势将加剧贸易摩擦,这些都使世界经济增长增加了不确定性;而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均面临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战略转型,各国未来发展模式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以及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一、主要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发展战略调整(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1、美国再工业化为提高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美国致力于再工业化路线,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回暖、发展清洁新型能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研发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力图加快相关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以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

从政策层面看,政府直接干预制造业转型、推进税务改革、推出鼓励科技创新政策、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帮助美国企业争夺出口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出口融资等激励举措,以及美联储超宽松货币等政策均取得了积极成果。

2、欧债危机背景下欧洲经济发展转型欧债危机是欧元区自身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根本原因是欧元区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双重矛盾。

此外,高福利、严重僵化的劳动力市场等因素也是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因素。

因此,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型是解决当前危机的根本途径。

从长期看,欧洲各国将积极推行结构性改革,重塑本国产业竞争力,压缩财政支出,强化金融市场信心。

(二)主要新兴经济体结构性调整未来趋势主要新兴经济体未来结构调整大致沿着“内外兼修、多元平衡”的发展路线进行。

首先,新兴经济体大都积极进行内部经济结构调整,注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积累。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高速增长均是建立在不平衡的内部结构的基础上的,如巴西是拉美地区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俄罗斯财政收入90%以上依赖石油出口;印度的工业规模不发达;因此,内部多元平衡的结构性调整是金砖国家形成可持续内生增长动力的必然途径。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国际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最早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亚当斯密的绝对价值论。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篇1探讨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摘要:当前我国国际经济学教学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从提高教师素质、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运用微、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因此,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课程。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关系教学目的的实现,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普遍不高。

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特点1.1课程理论体系庞大,众多理论派别林立从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微观部分主要研究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依据。

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等。

微观部分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诸多理论内容,宏观部分中的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内容更是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流派。

1.2 国际经济学对数学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所涉及的经济数量关系联系紧密,是一门由各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

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中日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中日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中日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经历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其关系的发展对于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稳定和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日经济合作的机遇和挑战展开讨论,探讨双方在合作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改革开放为中日经济合作带来机遇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日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契机。

中国的发展给日本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成为其海外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之一。

中国的庞大市场规模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使得日本企业可以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同时,中国市场对日本产品的需求也为日本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日经济合作带来的挑战尽管中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合作潜力,但两国之间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历史和领土争端问题是中日关系的主要矛盾之一,这给两国的经济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贸易摩擦和竞争加剧也给中日经济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特别是在某些敏感行业,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准入条件存在不少限制,这也影响着两国的经济合作。

三、中日经济合作的前景与发展机遇尽管中日经济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但两国之间的互补性和合作需求使得双方仍然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首先,中日两国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市场的共同开拓。

其次,两国在技术研发、环境保护、新能源等领域存在着许多合作机会,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将为两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四、加强中日经济合作的对策为了进一步加强中日经济合作,双方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

首先,加强高层交流和政策沟通,排除历史和政治因素对经济合作的干扰,为合作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其次,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贸易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减少贸易壁垒,为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好的条件。

此外,加强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提高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是增进中日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

国际经济学免费论文

国际经济学免费论文

国际经济学免费论文摘要目前,中国汽车工业跨国并购面临着法律、体制、资本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障碍,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应该从政策和制度上积极地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跨国并购直接投资资产重组市场化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截止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4 196个,合同外资8 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 479.66亿美元,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但由于我国政策的限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我国一般都是采用新设投资的方式,跨国并购这一跨国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在我国利用外资中所占比重并不高。

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1年我国吸收了468.88亿美元的国际直接投资,但只有不到5%是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的。

本文论述了汽车工业跨国并购之所以难以在我国广泛展开,主要面临着法律、体制、资本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障碍。

2 跨国并购面临的主要障碍分析 2.1 法律障碍(1)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还没有专门适用于外资并购的法律,仅有的几个用于调节外资并购活动的规章制度,如2002年10月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2002年11月,证监会、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特别是2003年3月7日颁布、4月12日起施行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成为我国第一部外资并购的综合性行政法规。

综观这些法规,其规定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

另外,缺乏一系列的外资并购配套法规,如《反垄断法》、《社会保障法》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资并购的发展。

(2)缺乏科学、高效、透明的外资并购审批制度。

我国在《合资经营企业法》、《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及其实施条例、细则中对外资进入做了规定,但这些规定从总体上看,具有重审批权限和程序界定,轻操作办法的特点。

国际经济学主题论文2400字_国际经济学主题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国际经济学主题论文2400字_国际经济学主题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国际经济学主题论文2400字_国际经济学主题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国际经济学主题论文2400字(一):大数据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对分课堂教学的思考论文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数据的运用已经成为人们分析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对国贸专业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型教育模式也不断地出现,慕课、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本文结合互联网信息和传统课堂,探讨国贸专业国际经济学课程的BOPPPS模式对分课堂教学,全面优化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1引言国际经济学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必修课。

这门课要求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了解经济体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开放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律及其运行方式;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决定因素、理论模型、运行机制和政策含义;以达到可以应用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的目的。

这对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国贸专业的学生数学功底不够扎实,逻辑思维不够强,数据处理能力有限,这点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想更好地实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有必要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BOPPPS模式教学法有六大教学结构,分别是导言(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 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

导言的作用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晓课程主题和重要性。

学习目标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明确、适当、可达成、可测量,涉及认知、技能和情意等三方面目标。

前测的作用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及学生的兴趣,调整后续的难易与进度,让课程的目标更加聚焦。

参与式学习的目的在于让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强化印象,要以学生为中心,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学论文

形势与政策题目: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姓名:董致德学号:2010210887比较优势与中国的经济发展论文关键词:静态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摘要: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强调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变动的,强调有选择地培育新的优势产业。

实践中要立足现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一、引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把比较优势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包括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

而近现代的比较优势论强调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的重点是扶持新兴的幼稚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转换,把比较优势看成是动态的、变动的,更贴近国际贸易的现实。

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依据资源禀赋状况确立主导产业(一)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对应的概念。

绝对优势建立在生产的绝对成本的比较上。

如果一国生产单位数量的某种商品使用的资源绝对量较少或效率较高,那么它在这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例如巴西能以较低成本生产咖啡和香蕉,美国则能以较低成本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

因而,巴西在咖啡和香蕉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则在生产飞机和紧密机床上具有绝对优势。

于是,各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他们很难生产的产品:加拿大需要进口咖啡,日本需要进口石油,科威特需要进口飞机等。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比较优势原理的中心命题是:一个国家即便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

国际经济学理论论文

国际经济学理论论文

国际经济学理论论文国际经济学理论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

[1]国际经济学理论渊源久远,对国际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其比较利益的思想是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古典经济学说之后的边际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经济学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

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等。

最近几十年来,在以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实践中,H-O-S理论一直占据中心地位,但是里昂惕夫之迷的存在使之陷入了困境。

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经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

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

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整个的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

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同时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新李嘉图主义的代表斯蒂德曼认为他的贸易理论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贸易与被生产的生产资料、利润、工资和经济增长的联系上,特别地,斯蒂德曼强调了收入分配在其理论中的突出作用。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免费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免费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免费浅论国际经济公正的伦理摘要:国际经济公正作为全球意义上提出的概念,它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局限,以人类的利益为最终目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开展,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但同时,国际经济公正也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本文从伦理角度对国际经济公正的原则、相关公正原则进行简要地阐述,并对国际经济不公正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构建国际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经济公正;伦理分析前言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趋势,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领域的整体发展。

长期以来,为了谋求建立一个平等、公正、共存双赢的国际经济秩序,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努力、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为此做出了极大地贡献。

就长远发展而言,国际经济公正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它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总体发展速度,加快了全球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同时有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一、国际经济公平的原则1.机会均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是国际经济公正最基本的原则,对实现当代国际社会公正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机会均等在国际社会的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规则制度的机会均等和国际市场的机会均等,各个国家都有权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任何组织或国家都不得以不正当地理由歧视别国的产品及服务。

2.无害原则无害原则作为最低层次的伦理要求,即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在相互没有利益冲突的范围内遵守相关准则,不得对任何国家或地区造成经济损害。

其主要的要求有:不得损害对方的利益,不得损害第三方的利益,不得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

3.互利互惠原则互利互惠原则是建立在无害原则上的较高一级的伦理要求,它要求各方能够以为对方减少损失为出发点,使参与经济交易和合作的各国都能带来较大的利益。

互利互惠能够形成良好的交易氛围,从而让更多的经济和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从中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二、国际经济不公正状况及其原因分析1.国际经济不公正的现状国际经济不公正的现象虽不能归咎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但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确实正承受着不公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国际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其主要的不公现状有如下几个方面:1贸易分工不合理,其主要的表现是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

有关国际经济毕业论文

有关国际经济毕业论文

有关国际经济毕业论文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形势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极大的推进了国际间的经济往来。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国际经济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国际经济毕业论文篇1浅探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方式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随之而来的经济理论也层出不穷。

本文写作目的是在系统归纳总结前人提出的有关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石的前提下,以发展的观点重点介绍近年来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对有关理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更好的指导未来国际经济合作的目标。

关键词:经济合作国际分工一体化要素移动一、传统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一)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的。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两个国家进行贸易的基础是以绝对劳动生产率衡量的绝对优势,生产和交换彼此具有绝对利益的产品,以达到共同获利的目的,从而可以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给各国带来绝对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或者比较成本,并且把比较利益作为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倡导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

比较优势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

2.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赫克歇尔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都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

按照该理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

(二)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中以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嗣”理论最为有名,该理论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部分是外围发展中国家。

关于国际经济的学年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的学年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的学年论文篇1浅析国际经济局势一、全球宏观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20__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较上年显著放缓,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仅为1.6%;20__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1.9%,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6.1%,均将低于20__年的增长水平。

总体来看,世界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复苏步伐明显放缓。

发布报告中显示美国20__年经济增速仅为1.8%,欧元区为1.1%,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平均为6.2%。

整体上看全球经济宏观形势仍然处于疲软状态,尤其是两大发达经济体,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受两大经济体危机的冲击不是很大。

全球性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相继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全球性通胀压力持续加大。

未来一段时期,全球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美国从20__年至20__年通货膨胀率依次为0.1%、1.6%、1.5%、3.0%;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依次为2%、0.3%、1.7%、2.8%;新经济体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依次为7.6%、6.2%、7.4%、6.1%,由数字可知,美国和欧元区通货膨胀水平呈现上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仍旧整体高于发达国家,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带来的新问题就是通货膨胀,各国物价平均水平上涨,企业成本趋高,人均购买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二、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大宗商品通常划分为能源、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和贵金属四大类。

能源类大宗商品主要有原油、煤炭等,基础原材料主要有矿石、一般金属等,大宗农产品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等;贵金属主要有金、银等。

以其中最要的石油为例,20__年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从虚拟的金融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遭受打击。

各行工厂都没资金继续运作机器生产了,因此对原油的需求量自然大量减少,国际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油价因此出现一波持续下跌行情。

20__年实施刺激经济,受世界经济复苏带动需求增加、全球流动性过剩、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影响,20__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原油价格强劲反弹,20__年全面走强。

国际经济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际经济论文篇1试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摘要] 打造专业特色是高校取得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本文阐述了对专业特色的理解,认为专业特色建设要在合理定位前提下配置教育资源,软硬件并重。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误区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较“老”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

如何确立竞争优势,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 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

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 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

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

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

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

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国际经济第三篇论文

国际经济第三篇论文

石油价格波动状况及原因分析自1970年以来,世界经历了三次比较显著的石油价格上涨,包括1973年和1979年以及自2002年开始启动一直延续至今的总体水平的上涨。

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石油价格历经了数次暴涨暴跌。

纵观自70年代以来的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从1978年底说起,当时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从每天 580 万桶滑落至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原油市场上的供求平衡,油价在1979 开始暴涨,导致了1979年至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

在90年海湾战争之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基本上维持在每桶15到20美元之间。

在90年代初期,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原油价格猛然从7月份平均价17美元附近上涨到10月份的40美元。

但在1991年2月,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标志着战争结束,中东形势逐渐走向缓和,石油价格回落到 18 美元附近,并且基本上恢复了战争前水平。

1996年,一方面由于伊拉克武装分子袭击库尔德人地区,美国向伊拉克南部发射了巡航导弹,海湾形势再次紧张起来;另一方面由于美国以及欧洲的冬季特别寒冷,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油价在年底上升到25美元,但危机很快得到缓解,伊拉克根据联合国安理会986 号决定实施了以石油换食品计划,油价很快回落到20美元以下。

1997年的金融危机使原油供应发生逆转。

众所周知,世界经济自90年代初期逐渐走出谷底,开始复苏。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4年至1997年全球GDP增长率分别达到3.7%,3.6%,和4.1%,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更是达到6.5%的高水平,经济增长率的快速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署(IEA)的统计,1996 年亚洲国家占全球石油新增需求的47%,发展中国家成为石油需求增长的主导力量。

为了提高石油产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1997年11月, OPEC 达成协议自 1998年1月1号的为期半年的时间内,将石油生产上限从2500万桶/天提高到2750万桶/天,这是4年以来OPEC组织首次提高生产上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然深入到了全球各个领域,对全球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法律领域,国际经济法则是受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个法律部门。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经济法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变化与新问题。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着手,以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二者相互的关系,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经济法的变化为视角进行探索分析,旨在阐析当代世界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变革动力和方向等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跨国经济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关于其概念的定义却众说纷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联系逐渐加强,原先局限于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体制与经济活动在全球化进程中融为一体,世界经济自由市场逐步形成,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渐提高;其次,世界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世界经济逐渐互通互融;再次,为了构建和谐的世界经济体制,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益强化,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约束与规制日益显著。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为了适应各种错综复杂的跨国经济法律关系的客观需要,二战后,在突破传统部门法学分科界限的基础上融合法学和经济学于一体形成了一个新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国际经济法学。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跨国的贸易、投资、金融、税收和运输关系(通称跨国经济交往关系) 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是随着各国政府对经济交易活动干预管制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在国际经济现实生活中客观形成的,一个由各国有关的国内法和国际法规范共同组成、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法律体系。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大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就要求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照顾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世界经济的整体利益,因此,国际合作与协调成为各国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民法通则》第14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国际经济形势,国际经济法也对应作出了不少调整与改变:首先,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现在的国际经济法不再如从前般受体质影响而受限其影响力和地位也逐渐明显提升。

目前它所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既包括国际法规范,也包括国内法规范;既包括公法也包括私法。

其次,各部门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经济全球化使得多方经济交易与经济活动互相交融,互相协作。

调整某一经济活动的规定、措施也可能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从而要求全球经济必须充分合作与协调,相应的管理机制必须充分保障国际法律法规的实施与制衡。

否则,全球的经济发展都会因此而倍受阻碍。

国际经济法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保障必将与其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经济法的变化(一)各国经济主权的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的经济主权由绝对转为相对,非国家行为体(含国际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到本属主权国家内部管辖的事项中来。

尤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主权影响最为明显。

客观上讲,国际经济组织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主体。

它是介于国家之间的组织,而非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实体,国际经济组织无权要求其成员国放弃其反映国家主权属性的基本原则,也不应该干涉本质上属于主权国家内部管辖的任何事项,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经济组织的制约范围已然深入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体内部,并对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二)国际商法统一进程加快。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商人交易量的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交易双方利益,商人之间法律规定的国际统一化迫在眉睫。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商法的统一进程已经取得了卓越的发展,国际商会结合交易实践,将商人们的习惯法确定下来,成为约束全球商人交易行为的明确规范,使原先的习惯俗成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以便于商人们从事跨国交易,极大的便捷了跨国商行为的进行。

同时,国际商法的统一,驱动了国内商事立法的趋同,各国的国内立法也都考虑到与国际接轨,为了方便交易,制定了许多符合国际广泛认可的法律法规。

四、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发展的新趋势及对国际经济法提出的新挑战法律必须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国际经济法作为调节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的总称,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以及国际组织功能的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必须不断地适应新挑战,逐步完善自己。

国际经济法如今遇到的外部挑战大体可以概括为贯穿于国际经济法发展过程的新旧两种国际经济秩序的矛盾日趋激烈及作为国际经济法重要渊源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的趋同性逐渐增强后如何保证本国经济独立这两方面;同时,国际经济法自身的本质矛盾也在不断地对立与互溶。

在迎接新挑战,解决旧问题,消除旧矛盾,产生新矛盾的过程中,国际经济法从而不断得到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愈演愈烈,国际经济法必将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必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渐完善。

浅析国际经济与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散一、国际贸易与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散地区间经济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各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差异和产业带动的经济增长程度参差不齐这两个方面。

而国际贸易对这两者的影响,可谓显而易见。

它一方面对劳动力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进而影响了全国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经济的追赶型发展推波助澜。

1、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区域效应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关系是当代贸易理论探讨的重要命题。

根据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这就意味着国际贸易将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他指出,国际贸易在引起本国要素收益变化的同时,也会使不同国家的要素价格趋向一致,这一结论又被称之为新古典主义的趋同过程。

实际上,对于不同地理位置、要素禀赋条件与制度背景的国家,由国际贸易带来的收入分配影响是不同的,国际贸易并非必然导致国家间的收入趋同。

而同样,国际贸易对于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影响也是不确定的。

国际贸易引起的收入再分配过程具有明显的区域效应。

国际贸易不仅对国家之间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一国内部的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内部存在广泛的区域差异与要素禀赋条件不一致,一方面不同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带来的要素收益变化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难以扩散。

(1)泰尔指数与三地带现状。

收入不平等程度是描述区域经济差距的基本尺度。

收入不平等的测度指标包括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或消费支出水平等绝对指标,通常是在这些绝对指标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统计计量方法可以获得描述不平等程度的相对指标,如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或泰尔指数等。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泰尔指数分解描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其中:N为地区数,yi为i地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pi为i地区的人口数占全国的份额。

(资料来源: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最终计算结果显示:泰尔指数显示的我国省区间的经济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趋势;东部地区内部差距最大,且对我国地区经济总体差距扩大的贡献最大,但近年来这种影响趋于减少;区间差距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比重上升较快。

(2)国内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区域效应。

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缘、人缘和先行开放政策等优势,东部的国际贸易活动持续升温,这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渴求,于是中西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开始东移。

总体来看,劳动力的迁移是东西部地区双赢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不仅支撑和促进了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而且为西部的人们谋得生路,减少了失业率(见表1)。

同时,来自西部地区的民工每年汇款回家,而其款项占该家庭总收入的28.7%,对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尽管纵向比较,西部外来民工的收入有较大的提升,但横向比较,其与广东本地职工的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经调查显示,平均下来前者收入约占后者的74.55%。

而且,外来民工社会福利待遇低。

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隐性收入基本为零。

由此,西部民工的全部福利收入与东部本地职工相比,差距更大。

因此,单从收入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实际上是一种互利不等利的经济关系。

并且,相对低收入的外来民工创造的价值,极大地拉动了东部地区整体经济状况,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了东部本地职工的福利、消费和收入水平,形成了蛛网式的差距发散效应。

蔡昉等人(2002)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了1978年以来东中西地带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劳动力的要素边际收益,结果显示地区间物质资本边际收益呈不断缩小趋势,但地区间劳动力与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差异均存在着扩大的趋势。

作者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不同要素边际报酬差异的变化趋势与要素流动性及其市场发育状况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对外贸易给东部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带来的要素收益受到国内要素市场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向中西部地区的扩散,这使得国际贸易促进要素均等化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反而成为扩大东中西三大地带收入差距的主导力量。

2、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产业发展与增长的动力源泉发生了巨大变化,沿海地区大部分产业已经形成了以非本地市场为动力的发展格局,60%以上的产业对非本地市场的依存度在50%以上,而内陆广大地区,其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其本地市场。

这种巨大的差异导致了产业发展潜力的差异和地理集中度的变化,导致许多产业向沿海集中。

这种态势也预示着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在产业竞争力培育与市场拓展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也是必须给予政策扶持的重点。

(1)贸易依存度与三地带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