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

合集下载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年画之一,起源于山东潍坊杨柳青一带。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历史渊源、艺术特点、流传现状等方面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追溯至明朝末年。

当时,杨柳青一带盛产杨柳,而杨柳青的民间年画也随之产生。

这些年画以杨柳青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题材,以木刻为工艺,经过多次印刷制作而成。

杨柳青木版年画早期以黑白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出彩色年画,丰富了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独具一格。

首先,它以细腻的线条和平润的色彩为特色,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

其次,杨柳青木版年画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如神话传说中的仙女、仙子,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等。

再次,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构图严谨有序,画面布局合理,注重对称和平衡,给人以美感和和谐感。

此外,杨柳青木版年画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风貌和生活场景,是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是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过年的欢乐和祝福。

同时,杨柳青木版年画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和美术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生产和传承面临一些困境。

一方面,由于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量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一些年轻人对传统年画的兴趣逐渐减弱,从而使得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压力。

为了传承和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一些措施已经采取。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艺术家参与生产和创作。

其次,一些文化机构和博物馆举办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展览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认知度和兴趣。

同时,一些传统工艺师傅也积极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的继承人,确保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杨柳青年画说课稿

杨柳青年画说课稿

幼儿园大班艺术教案杨柳青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知道杨柳青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画种。

2.能够认识和掌握杨柳青画的特点,如叶片的形状、线条的粗细、颜色
的搭配等。

3.能够通过模仿和创作,体验杨柳青画的魅力。

二、教学准备
1.讲解杨柳青的PPT素材。

2.杨柳青的范例画集。

3.绘画纸、颜料、笔等绘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
1. 介绍杨柳青的历史和特点
教师通过PPT引导孩子们了解杨柳青这种传统绘画形式的产生背景和演变历程,并重点讲解杨柳青的特点。

比如说,杨柳青最为鲜明的特点是线条流畅、明朗、开阔,叶片形状各异,饱满而富有弹性,颜色鲜明,搭配合理,整体美观。

2. 模仿杨柳青
让孩子们学习和模仿范例画,用不同的颜色和笔触,尝试表现出叶子的形态和
线条的流畅感。

3. 创作杨柳青
在孩子们熟悉杨柳青的基本特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孩子自由创作,通过自己的
想法和理解,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艺术教案的学习,孩子们对杨柳青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和体验,掌握了杨柳青画的基本技巧和特点,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也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

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介绍

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介绍

20XX年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介绍导读:在制作手法上很多采取木版刻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既有木刻韵味,又有民族绘画风格的特点。

年画采用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取材现实生活、历史事件等,创立了鲜明活泼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介绍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木版印绘制品,是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清雍、乾至光绪初期为鼎盛期。

年画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纯手工制作。

杨柳青年画具有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祥和、情节幽默、题词有趣等特色。

20XX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XX年5月9日,世博天津活动周开幕,杨柳青年画作为参展项目向世人展示。

20XX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年画杨柳青是绘制传统年画闻名的农村集镇,位于中国天津市杨1/ 3柳镇。

早在明代崇祯年间(公元1628--公元1644年),这里的人民就开始绘制年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到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年)中期,杨柳青镇已有近百家画店作坊,街道上彩旗成双成对,从事年画制作的手工艺人有三千多人,出现了“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和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的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等形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既反映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又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场面和风景花卉,并喜欢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把人们的愿望,通过美术形式表达出来。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简称杨柳青画,是中国传统的年画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山东省潍坊市杨柳青镇。

木版年画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悠久,杨柳青木版年画则是中国最老、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年画之一。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说当时有一位名叫杨柳青的本地画家,他精通绘画技巧,善于描绘各种寓意丰富的画面。

在农历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他用木版雕刻的方式制作了一批寓意吉祥的年画,成为杨柳青镇的独特传统文化。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由绘画、雕刻和印刷等工艺技术组成的。

首先,画家用纸或丝绸作为画面的材料,然后用毛笔和墨汁绘制图案;接着,木工师傅根据画家的设计,采用精细的雕刻技巧将图案雕刻在木片上;最后,用染料将图案印刷到纸或丝绸上,制成成品。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特点是画面明快且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以浓厚的农民文化为基础,具有丰富的寓意,包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祝福的表达。

这些画作常常描绘农村生活场景,如耕作、牧场、渔船等,以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戏剧演出等。

其中,牡丹花是杨柳青画的代表元素之一,象征着富贵和繁荣。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中国传统的年画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庆祝春节的重要装饰品,也是表达对新年祝福的一种方式。

这些画作常常贴在家中的墙壁、门上,以及新年庆祝活动中的布置。

它不仅照亮了家庭的希望和梦想,也传承了中国古老的农民文化和民间艺术。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杨柳青木版年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它融合了中国绘画、雕塑和印刷等多种艺术元素,深受人们的喜爱。

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列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名录。

总之,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通过绘画、雕刻和印刷等工艺技术,寓意丰富地表达了祝福与美好的愿望。

它不仅是中国农历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国古老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媒介。

杨柳青年画知识点总结

杨柳青年画知识点总结

杨柳青年画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杨柳青年画源于山东省蔚县杨柳青镇,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清代乾隆年间,一名名叫高鹏的蔚县画师在镇外的丁家庄村画了一幅《柳树图》,其意境深邃,引得众多画家前来学习,逐渐形成了杨柳青年画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年画以其秀丽的柳树和清新的山水风光,成为了山东水墨画的代表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二、艺术特点1.青翠妖冶的柳树杨柳青年画中的柳树常常被描绘成青翠妖冶、婀娜多姿的形象。

艺术家们通过轻盈逸动的线条和柔美丰满的笔墨,展现出柳树在山水间翠绿的身姿,给人以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2.清新俊朗的山水杨柳青年画以清新俊朗的山水为背景,体现了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画家们通过淡雅的笔调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出大自然的宏伟壮丽和清新脱俗的意境,给人以一种宁静悠远的美感。

3.简洁明快的笔墨杨柳青年画以简洁明快的笔墨为特点,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韵味。

画家们在画中运用简练的线条和淡雅的颜色,勾勒出了柳树和山水的灵动之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4.瑰丽多彩的色调杨柳青年画在色调上常常运用瑰丽多彩的调子,给人以一种艳丽动人的感觉。

尤其是在描绘柳树和山水的色彩上,画家们常常运用明快的红、绿、蓝等色彩,表现出了一种充满活力和浪漫情怀的气息。

三、技法表现1.用笔清澈杨柳青年画以用笔清澈为特点,表现出一种洗练的艺术风格。

画家们在作品中常常运用流畅的笔法和清澈的线条,勾勒出了柳树和山水的形象,给人以一种清新秀丽的感觉。

2.运用淡彩杨柳青年画在色彩运用上善于运用淡彩,表现出了一种淡雅细腻的艺术语言。

画家们在画中常常运用淡雅的颜色和柔和的调子,展现出了柳树和山水的柔美之美,给人以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

3.表现氛围杨柳青年画善于表现氛围,通过画家独特的艺术表现,营造出了一种清新秀丽的氛围。

画家们在作品中常常运用淡雅的笔调和细腻的笔法,表现出了柳树和山水的灵动之美,给人以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

四、当代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杨柳青年画也走向了当代艺术的舞台。

杨柳青年画起源

杨柳青年画起源
杨柳青年画雕版
特点演变 清朝时,杨柳青的年画就已发展得十分完善了。 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 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齐 健隆、戴康增两位画师。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 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 景也各式各样。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年 画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反对个人崇拜,提 倡人人平等。所以,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 ,内容 包括花鸟鱼虫、走兽风景,惟独没有人物。正所 谓"瘪瓜子--没仁(人)"。
杨柳青年画特点
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 ,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 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 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 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 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 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 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 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 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 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 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 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 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 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 表现在制作上。
蓬勃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 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 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 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 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 ,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 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 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 、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 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 “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 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 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 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 木版年画的历史故事

杨柳青 木版年画的历史故事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史故事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杨柳青年画院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起源于明朝晚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四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杨柳青木版年画经历了繁荣、衰落和复兴,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人们的情感。

杨柳青木版年画最早的创作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起初以宗教题材为主,绘制了许多神话故事和佛教传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其应用于民间,描绘了丰收的农田、热闹的集市、喜庆的婚礼等各种生活场景。

这些画作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成为了人们亲近民间艺术的窗口。

然而,杨柳青木版年画在清朝时期遭遇了一次巨大的挑战。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新的印刷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木版年画逐渐失去了市场。

加之清朝末年的动荡局势,许多传统手艺人纷纷转行,使得杨柳青木版年画几乎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然而,正是在这个危机时刻,一位名叫张庆九的年轻人挺身而出,致力于振兴杨柳青木版年画。

张庆九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更加入了现代元素和创新的思维,创作出了一批新颖独特的年画作品。

他重新设计了画面构图,增加了明暗对比,突出了主题,使得杨柳青木版年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随着张庆九的努力以及艺术家们的不断追求,杨柳青木版年画重新走上了舞台。

这些画作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它们不仅在中国国内备受欢迎,也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如今,杨柳青木版年画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项庞大的产业。

在山东青岛的杨柳青年画院,有着众多的艺术家和工匠,他们将手中的刻刀化作笔墨,挥洒出无数美丽的画作。

这些作品不仅风格独特,而且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人们喜爱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只有在不断融合新鲜元素的同时,保持对传统技艺的敬畏和传承,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坚持和努力,杨柳青木版年画才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天津杨柳青年画简介

天津杨柳青年画简介

天津杨柳青‎年画简介杨柳青年画‎简介:杨柳青年画‎,木版印绘制‎品。

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

杨柳青年画‎历史悠久,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

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约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

清雍、乾至光绪初‎期为鼎盛期‎。

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纯手工‎制作。

具有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祥和、情节幽默、题词有趣等‎特色。

二零零七年‎六月八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二零一零年‎五月九日世‎博天津活动‎周开幕,杨柳青年画‎作为参展项‎目,向世人展示‎。

杨柳青年画‎历史: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清朝时,杨柳青的年‎画就已发展‎得十分完善‎了。

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齐健隆、戴康增两位‎画师。

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反对个人崇‎拜,提倡人人平‎等。

所以,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内容包括花‎鸟鱼虫、走兽风景,惟独没有人‎物。

正所谓"瘪瓜子--没仁(人)"。

杨柳青年画‎题材的一大‎种类便是娃‎娃。

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研究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研究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研究摘要: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中一份喜庆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通过此次对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让民众对杨柳青木版年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民间艺术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希望本次研究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为当地木版年画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

关键词:木版年画;杨柳青镇;艺术特征;文化意蕴引言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几乎与天津同龄。

它始于明,盛于清,并一直传承至今,是反映天津历史进程的“活化石”,也是反映天津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杨柳青木版年画自古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便是历史上该地区人民对木版年画热爱的真实写照。

1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题材的地域性每种地域文化的形成都与当地百姓的需求相关,并非纯粹对美的追求,必然与大文化背景下的功利价值观念和追求有关,因此各地不同的价值观使年画的题材在选择上具有地域性。

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不同使各地百姓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随之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

年画是一种本土化的民间艺术形式,各地年画在题材上极具地方特色。

年画艺人在进行年画创作时不但具有主观性,往往会考虑到当地百姓的审美需求,因此在题材上具有很强的侧重点。

杨柳青木版年画各类题材中当属娃娃画题材销量最广,因此这类题材的年画制作最多,成为杨柳青木版年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一种地方性民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往往需要具备多种因素,而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的选择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杨柳青镇位于今天津西青区,靠近北京。

北京是一座文化古城,八个朝代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都在此建都,因此该地繁荣的经济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相传,清乾隆年间,河北胜芳镇有个叫薛富贵的财主,他从卫里(天津市里)回来,船过杨柳青时,听岸上有人操琴唱曲儿,唱的是地方小调《画扇面》:“天津城西杨柳青,有一个美女白俊英,她妙手丹青会画画……”,小曲勾起了薛富贵弃船登岸游画乡的兴致。

他下了蓬船,走下河堤,抬眼一望,只见这北靠西河,南沿定河的古镇,郊外白杨参天,垂柳拂地。

镇内店铺繁多,车水马龙。

心想难怪乾隆爷亲口赐名杨柳青,果真是宝地一方啊。

薛富贵走街串巷,东瞧西看,见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他本不懂画,也不爱画,可一到画乡,却被一幅幅男有男性,女有女性,花儿飘香,叶儿映翠的年画迷住了,竟然是买了一幅神笔妙手白俊英的亲笔画“莲年有余”,带回了老家胜芳。

你可别小看这张年画,往屋里一贴,嘿!那真是满屋增彩,四壁生辉呀!薛家老两口对这张画那个爱劲就甭提了。

他们白天借着日头看,晚上举着油灯瞧,边看边夸:“这大胖小子多精灵,这莲花荷叶多水灵,这金色鲤鱼多鲜灵……”看着看着眼神一暗打起盹来。

刚一合眼,就见那画上的胖小子,眉一挑,眼一动,腿一伸,腰一挺,从画上跳了下来,他东瞅瞅,西瞧瞧,捅捅这,摸摸那。

接着奶声奶气地说,“老爷爷,老奶奶,想吃鱼,我会逮,您老拿个木盆来。

”说罢,一眨眼,又回到画上。

老两口猛醒过来,把梦一说都一样。

薛富贵心里一亮,想起杨柳青年画年年鼓,一年鼓一张的说法,像“金驹送宝”,“黑驴拉磨”,“美人就亲”,“春牛耕作”等关于杨柳青年画的故事。

他赶忙叫老伴找来一个大木盆,对画上的胖小子说:“你刚才的话听真了,木盆拿来了,我们就等着鱼吃了。

”说罢,上炕安歇。

一夜无话。

到了转天早上,睁眼一看,木盆里果真有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薛富贵心里那个美呀。

从这天开始,天天这样,老两口越吃胃口越大,吃着吃着就想歪道了。

这天晚上,薛富贵对胖小子说:“好孩子,听我说,韩信点兵不怕多,大红鲤鱼印把个,每天给我一筐箩。

”你猜怎么着,他要多少,胖小儿就给送多少。

杨柳青木版年画,不老的风景!35幅高清珍稀年画,够赏一年了!

杨柳青木版年画,不老的风景!35幅高清珍稀年画,够赏一年了!

杨柳青木版年画,不老的风景!35幅高清珍稀年画,够赏一年了!▌序:木版年画是源于古时的“门神画”是先雕刻木版、后印刷出画的轮廓再用套版印刷结合手工上色的民间画种木版年画产地广布华夏疆域其中流传最广、艺术性颇具典型意义的当属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河西区宾馆路是一条并不起眼的狭窄街道,甚至很容易被人忽略它的存在。

沿着绿树成荫的小路一直走到头,最深处的位置,是三栋年代感极强的仿古建筑,这里是天津杨柳青画社和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的所在地。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和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因产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

它兴于明朝末年(约1607年-1644年),到清朝中期(约1763年-1820年)时,杨柳青镇里有300多家年画作坊,从事年画制作的手工艺人有3000多人,呈现出“家家会点染,户户会炉青”的繁荣之势,传承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抚婴图》(局部),清(乾隆) 61*109 cm清朝时期,不少西洋画家留在宫廷如意馆充作画师待诏。

在交流过程中,西方绘画透视原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其他中国画师。

因而杨柳青木版年画在构图方面讲究“真假虚实、宾主分散”,更注重画面空间的表现力。

《早朝》(局部),清(光绪) 61*118.9 cm《风景》(局部),清(光绪) 75*123 cm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特色艺术形式。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工序繁多,绘制精细。

分为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等。

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一样采用刻版套印,制作出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然后施以手工彩绘。

年画的制作工序:勾年画的制作工序:刻年画的制作工序:印年画的制作工序:绘这种以“半印半绘”的多色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做法,把版画的刀法与绘画的笔触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

视觉效果丝毫不亚于用笔工整严谨、敷色层层渲染的中国工笔绘画作品,尤其是“开手脸”画法的运用,使人物面部和手部的染色效果极佳,有着极强的绘画性。

天津杨柳青年画的故事

天津杨柳青年画的故事

天津杨柳青年画的故事
摘要:
一、天津杨柳青年画的起源与发展
二、杨柳青年画的特点与风格
三、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品及寓意
四、杨柳青年画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五、如何欣赏和收藏杨柳青年画
正文: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起源于明代,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杨柳青年画以浓郁的民间风情、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著称,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杨柳青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天津杨柳青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地方,民间艺术得以繁荣发展。

杨柳青年画的创作多以喜庆吉祥为主题,如寿星、娃娃、福禄寿等,富有民间气息。

在绘画技法上,杨柳青年画注重线条勾勒与色彩渲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画面生动活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这些作品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道德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杨柳青年画不断创新,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如动漫、游戏等,使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具时代感。

欣赏和收藏杨柳青年画有一定的门道。

首先,要了解杨柳青年画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技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作品。

其次,要注意作品的主题和寓意,
体会其中的民间风情和传统美德。

最后,收藏杨柳青年画时要关注作者和作品质量,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收藏价值的佳作。

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人们传递着美好的祝福和寓意。

(完整word版)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word文档良心出品)

杨柳青木版年画 - 简介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

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木版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杨柳青木版年画 - 历史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

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

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

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

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

“文革”期间,杨柳青木版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木版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

浅谈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形成原因及色彩风格特征

浅谈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形成原因及色彩风格特征

浅谈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形成原因及色彩风格特征发表时间:2009-03-25T05:57:15.763Z 来源:《魅力中国》作者:李亚旻[导读] 摘要:我国的民间美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赋色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民间色彩本身的现代化色彩倾向我国的民间美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赋色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民间色彩本身的现代化色彩倾向,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

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与民间造型的整体观一样,色彩作为一种物理性的现象也与民间文化观念相关联,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比附,并延伸、拓展了它的内在性质,与其他实物相联系。

年画,作为最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的代表,在其色彩应用中具有极具代表性的意义。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

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房间、卧室、窗户等门上及灶台张贴年画,既用一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在我国灿如繁星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最夺目的。

不仅由于它题材广博,手法斑斓,地域风格多彩多姿,其他任何民间美术都无法与之攀比;若论其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现之鲜明与深切,更是别的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

虽然自上世纪初期,木版年画渐入式微,但它至今留下的遗存财富。

木版年画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汉代驱邪的神荼和郁垒;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

木版年画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

我国的雕版印刷兴于唐,盛于宋。

在宋代,逢到岁时,以木版印刷的神灵乞求平安的习俗已出现。

但是,更完备的张贴年画的风俗真正形成应是明末清初。

尤其是康乾之盛世,使得这五彩缤纷的风习以普及到九州广大的乡野。

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

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现实意义

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现实意义

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现实意义摘要:一、引言二、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简介与特点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独特的刀法与绘画相结合的风格三、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现实意义1.弘扬传统文化2.促进地域文化发展3.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四、结论正文: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现代社会,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不仅具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更在促进地域文化发展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朝,历经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它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堪称刀与笔的完美结合。

在这份古老的艺术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了解过去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的窗口。

在今天,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个国民的责任。

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其次,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有助于促进地域文化发展。

杨柳青木版年画源于天津杨柳青地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当地文化增色添彩。

通过传承和发扬这份地域文化,可以进一步提升地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最后,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有利于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热衷于学习杨柳青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走进年画坊,亲身感受年画的魅力,学习技艺。

未来,年画坊还计划走入校园,普及年画知识,培养更多年轻传承人,让这份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总之,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津杨柳青年画

天津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

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光绪以前是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那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大都从事年画作坊生产,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称,年画因以产地得名。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连年有余》、《荷亭消夏》等一些传统佳作,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为中外艺术家、收藏家视为珍品。

周汝昌先生曾为杨柳青年画写诗,作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杨柳青年画作为民族民间艺术,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等国展出。

杨柳青年画是天津几百年灿烂民俗文化的一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民间艺术的生存发展以及传承方面出现了困难。

不过天津市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对这项民俗文化进行抢救,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简介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

期间,经过创始、乃至世界认可。

令人万分喜爱。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二)溯源张明山是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1826-1906)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

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保存
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木版印绘制品,是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但是,随着市场对年画需求量的上升,年画的制作技术更多地打上了机器工业的烙印。

有关专家尖锐地指出,如今的天津民间工艺留下的仅仅是传统的“外壳”,“芯”早已是“现代”的了。

年画虽然都还保留着传统工艺的“外壳”。

然而,这些民间工艺品的选料、制作工艺和成品方式等引入了大量现代技法,传统技法保留的很少。

由此可见,杨柳青年画这个民间工艺亟待抢救。

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一系列民间艺术宣传片,利用媒体进
行宣传,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关于杨柳青年画的展示活动。

我们还可以和天师大的美院联合,给同学开设一些关于杨柳青年画的讲座,让同学们可以深入的了解这一民间艺术。

在此基础上,开设课程,教授学生年画制作知识,让大家学习年画的制作。

当同学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制作年画。

制作出的合格的年画可以去卖(销售形式:网上卖画或者去书画市场,也可以联系一些经营书画的店由他们代卖)。

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技艺

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技艺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年画,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杨柳青村。

它以绘制于木板上,然后用彩墨印刷的方式制作,因而得名杨柳青木版年画。

下面将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进行详细介绍。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首先要准备好制版的材料和工具。

材料主要包括木板、彩墨、彩色纸、边框等。

木板要选择质地坚硬、纹理清晰的木材,常用的有柳木、红木、布朗草、黑水檀等。

工具主要包括刀、刻刀、纸锉、锉刀、刷子等。

制作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设计构思:根据题材和内容,进行构思并设计出画面的整体布局和要表达的主题。

2.制作木板:选择一块适当大小的木板作为版面,将木板切割成需要的形状和大小。

然后用刀和锉刀将木板的表面修整平整。

3.画稿:在选定的木板上,根据设计稿进行草图的画稿,以便后续的雕刻工作。

4.雕刻:根据画稿,使用刀和刻刀在木板上进行雕刻,将画稿的线条刻划出来。

雕刻要掌握力度和深浅的把握,以保证线条的粗细和线条间的距离达到合适的效果。

5.修整:将雕刻完毕的版面进行修整,去掉多余的木屑和毛刺,使版面的表面光滑。

6.上彩墨:用刷子将选好的彩墨均匀地涂抹在版面上,注意颜色的均匀和厚度的适中。

7.贴彩纸:等待彩墨干燥后,将彩纸贴在色彩面上,轻轻压平,使其与色彩面紧密贴合。

8.添加边框:用彩色纸或其他装饰材料为画面增加边框,增强画面的整体感和美观。

9.印刷:将制作好的木版年画放在印刷台上,用合适的压力和速度,用手或棍子均匀地压印。

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技艺需要熟练的雕刻技巧和对彩墨的掌握能力。

雕刻时要有稳定的手法和深浅的把握,以保证线条的清晰和层次感。

彩墨的运用需要掌握均匀涂抹和色彩搭配的技巧,使画面色彩鲜艳而不失和谐。

印刷则需要合适的压力和速度,以避免版面模糊或出现毛糙的情况。

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各界的赞誉。

它不仅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带给了人们丰富而愉悦的视觉享受。

通过传统手工制作杨柳青木版年画,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体验到手工艺品的独特魅力和制作过程的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柳青木版年画 - 简介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

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木版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杨柳青木版年画 - 历史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

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

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

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

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

“文革”期间,杨柳青木版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木版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

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木版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杨柳青木版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光绪以前是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那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大都从事年画作坊生产,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称,年画因以产地得名。

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齐健隆、戴康增两位画师。

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反对个人崇拜,提倡人人平等。

所以,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内容包括花鸟鱼虫、走兽风景,惟独没有人物。

到国内革命战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年画也随即搁置发展,直至解放杨柳青木版年画才见天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到杨柳青画社视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解放后曾多次举办杨柳青年画评选活动,涌现出许多的优秀作品。

现今随着政府对年画的扶持和民间艺人对乡土艺术感情之深,杨柳青木版年画发展迅猛,其知名度也日益提高,杨柳青的年画作坊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

杨柳青木版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

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

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

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

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

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木版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

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色彩素雅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连年有余》、《荷亭消夏》等一些传统佳作,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为中外艺术家、收藏家视为珍品。

周汝昌先生曾为杨柳青年画写诗,作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民族民间艺术,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等国展出。

清朝时,杨柳青的年画就已发展得十分完善了。

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齐健隆、戴康增两位画师。

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反对个人崇拜,提倡人人平等。

所以,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内容包括花鸟鱼虫、走兽风景,惟独没有人物。

正所谓"瘪瓜子--没仁(人)"。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的一大种类便是娃娃。

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

他们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都象征吉祥美好,非常惹人喜爱。

有些年画是帖在大门上的,因此又称门画。

画的内容包括:门神、财神、门童。

门神又有几种,有捉鬼驱邪的钟馗,挂在门背后有手持兵器的古代武将。

在两扇门上,一边是关公,一边是张飞;或是秦叔宝、尉迟慕;或是程咬金、罗成。

一边是手展"双喜临门"条幅的赵公明。

门童有胖娃娃或鲤鱼跳龙门等。

杨柳青木版年画多以仕女、娃娃、神话传说为题材,采用寓意写实等手法,构思巧妙别致,线条流畅清新,敷彩古朴曲雅,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反映人民群众向往国泰民安和幸福生活的《万象更新》、《莲年有余》、《富寿平安》等作品,流传极广,驰名海外。

邵文锦创作的《山鹊山鹊别处啼》成为现代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国美术馆永远收藏。

归结起来有娃娃仕女、戏曲故事、时样节景、花果清供等类别。

如《麒麟送子》、《五子夺莲》、《忠义堂》、《文姬归汉》、《五谷丰登》等很受人们的喜爱。

杨柳青年画是采取木刻套印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的,即先用木板印出线纹,再用彩笔填色而成,形成了一种既有线条工力的木刻韵味,又不失民族传统绘画风格的杨柳青年画所特有的格调。

其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例如《农家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等,以及带有时事新闻特色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富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这些优秀作品所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2]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

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资料显示,杨柳青画社现存古版6508块,其中:完整可印制的画版1305种,计5643块;散版865块。

保存自明代以来的彩色年画700种,计4056件;线描坯子2018种,6808件;完整保留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勾、刻、印、绘、裱的传统工艺,以潘忠义、张兴泽为代表的大批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在年画的传承与研究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与此同时,天津杨柳青画社还培养了近200名专业艺术工人和创作人员,使杨柳青年画独特的风格得到发展。

在现存的年画艺术中,杨柳青木版年画以藏品丰富、技艺精湛,被公推为"中国年画之首"。

由于历史原因,杨柳青木版年画曾一度衰落,抗日战争时期全部停业,损失最为惨重。

1949年后,经过人民政府的多次抢救、搜集、挖掘、整理,杨柳青年画又获得了新生。

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对研究天津地区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史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价值。

它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天津市的霍庆顺、霍庆有、冯庆矩和王文达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