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制造工程中的应用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制造工程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制造工程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其中,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仿真方法来模拟和分析系统行为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制造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优化制造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首先,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可以帮助制造工程师对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优化。
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可以清晰地描述制造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制造工程师可以通过仿真模拟不同的运作方式和参数设置,以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例如,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制造工程师可以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包括生产线、机器人、传送带等各个环节,并通过仿真模拟不同的生产速度、工艺参数等来优化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次,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可以帮助制造工程师预测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在制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设备故障、物料短缺等。
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并模拟不同的情景,制造工程师可以提前预测到潜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生产中的意外情况,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并模拟不同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可以预测到可能出现的细菌滋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此外,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还可以帮助制造工程师进行产品设计和改进。
通过建立产品的系统模型,并模拟不同的设计参数和材料选择,可以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性能和可行性。
这样可以帮助制造工程师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进。
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制造工程师可以建立一个飞机的系统模型,并通过仿真模拟不同的机翼形状、材料等参数,以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飞行性能和燃油效率。
总之,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制造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制造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优化制造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和进行仿真模拟,制造工程师可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优化,预测和解决潜在的问题,以及进行产品设计和改进。
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建模和仿真
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建模和仿真一、引言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技术将数字化和物理化两种领域联系起来,将设备和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数字模拟,以评估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及运行情况。
该技术在现代智能化制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工业自动化系统建模技术工业自动化系统建模是指对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各个设备进行抽象化,以便于对其进行数字化仿真。
其基本流程包括:系统建模、参数设置、工艺流程确定和模型校正。
其中系统建模是整个流程的核心,通常包括输入、输出和状态及其相互关系。
该技术的主要目的包括在系统的设计和改进阶段帮助分析师预测系统的性能并进行调整。
(一)建模方法工业自动化系统建模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带公差”和现代CAD 技术两种方法。
带公差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中,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系统实际情况,并减少了过度的抽象化程度。
而CAD技术则更加注重数据表现和可重用性,通过制定参数表将数字模型实际化。
(二)系统建模在建模中,系统结构分层、逐步离散化,将系统整个运作过程分成各个小步骤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模拟方式生成实际的运行过程。
针对不同的系统,应当选择适合其特定情况的建模方法,以获得最佳的建模结果。
(三)反馈控制工业自动化系统建模及仿真技术还包括反馈控制。
即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测量实时数据与预设值之间的差距,调整系统的输出。
这项技术的应用给工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使得生产更加智能化、精益化,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三、工业自动化系统仿真技术工业自动化系统仿真技术是指在工业自动化系统建模的基础上,对设备和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模拟并进行精确的预测。
仿真主要用于分析系统的性能和运行可靠性,以及为后续的改进、优化提供数据基础。
该技术在现代制造、军事训练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一)数字仿真数字仿真技术是将物理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数字化,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方式生成实际的运行过程。
数字仿真主要有三种类型:离散事件仿真、连续仿真和混合仿真。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在当今的机械制造领域,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这项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工程师在设计阶段就发现潜在的问题,从而减少后期的修改和返工,还能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机械系统建模,简单来说,就是将实际的机械系统通过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或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描述。
而仿真则是基于这些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机械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
通过建模与仿真,我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对机械系统的性能、可靠性、稳定性等进行评估和预测,从而为实际的制造提供有力的指导。
在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建模与仿真技术能够大大缩短研发周期。
传统的设计方法往往需要通过多次的物理样机试验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这不仅耗费时间和成本,而且在发现问题后进行修改也较为困难。
而利用建模与仿真技术,工程师可以在计算机上快速构建机械系统的模型,并对其在各种工况下的性能进行模拟分析。
例如,在设计一款新型发动机时,可以通过建模与仿真来研究其内部的燃烧过程、气体流动、零部件的受力情况等,从而优化发动机的结构和性能,在设计阶段就能够避免一些潜在的问题,减少物理样机试验的次数,显著缩短研发周期。
同时,建模与仿真技术在机械制造的工艺规划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在制定加工工艺时,需要考虑刀具路径、切削参数、工装夹具等多个因素。
通过对加工过程进行建模与仿真,可以预测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形、振动、刀具磨损等问题,从而优化工艺参数,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
比如,在数控加工中,通过仿真可以提前发现刀具与工件之间的干涉,避免在实际加工中出现碰撞事故,保证加工的安全性。
在机械系统的性能分析和优化方面,建模与仿真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复杂的机械系统,如汽车的底盘系统、飞机的起落架系统等,其性能受到多个因素的相互影响。
通过建立精确的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找出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软件工程中的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软件工程中的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软件工程中的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系统,从而提高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
本文将探讨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一、系统建模技术系统建模是指将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系统抽象成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模型,以便于分析、设计和实现。
常见的系统建模技术包括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数据流图、状态转换图等。
1.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一种基于自顶向下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它通过分层次、逐步细化的方式来描述系统。
该方法通常包括三个阶段:需求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编程。
在需求分析阶段,开发人员通过与用户交流、调查和研究等方式来确定系统需求;在结构化设计阶段,开发人员将系统划分为模块,并定义模块之间的接口和数据流;在结构化编程阶段,开发人员使用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如Pascal、C等)来编写程序。
2.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是一种基于对象思想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它将系统看作由一系列对象组成的整体。
该方法通常包括四个阶段:需求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编程和测试。
在需求分析阶段,开发人员通过与用户交流、调查和研究等方式来确定系统需求;在面向对象设计阶段,开发人员将系统划分为对象,并定义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在面向对象编程阶段,开发人员使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Java、C#等)来编写程序;在测试阶段,开发人员使用各种测试方法来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和性能。
3. 数据流图数据流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功能的图形化工具,它将系统看作由一系列数据流和处理过程组成的整体。
数据流图通常包括三种元素:数据流、处理过程和数据存储。
数据流表示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过程表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操作,数据存储表示数据在系统中的存储位置。
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现代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基础,是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一、控制系统建模技术控制系统建模技术是指将一个实际控制系统转化为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以便于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分析。
控制系统建模技术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物理模型的建模技术,另一类是基于数据模型的建模技术。
基于物理模型的建模技术是通过物理方程、能量守恒定律、材料力学等原理来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建模方法有状态空间法、传递函数法、等效传递函数法等。
例如,在建立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质心运动定律等方程来描述其运动,在建立电子电路的数学模型时,可以通过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等方程来描述其电路特性。
基于数据模型的建模技术是先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再通过数据分析来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数据模型有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ARIMA)等。
例如,在建立股票价格的数学模型时,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历史数据,建立股票价格的“收盘价高价低价开盘价”日线模型。
二、控制系统仿真技术控制系统仿真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控制系统的行为、运动和响应过程,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优化和调试的过程。
控制系统仿真技术是建立在控制系统建模技术的基础上,可以检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动态响应、抗扰性等性能指标,提高控制系统的设计质量。
控制系统仿真技术可以分为模态分析仿真、时域仿真、频域仿真等。
模态分析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求解系统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研究系统稳定性、模式及其分布等;时域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在时域上的行为和规律,研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响应特性;频域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在频域上的响应规律,研究系统的抗扰性和信号处理能力。
三、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应用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创新与实践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信息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指通过建立计算机模型,模拟和预测实际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以辅助决策分析和系统优化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探讨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最新创新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信息系统建模的方法和技术信息系统建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标和需求,将现实世界中的系统抽象为模型的过程。
建模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系统分析、数据建模、过程建模、功能建模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为后续的仿真和优化提供基础。
需求分析是信息系统建模的起点,它通过研究用户的需求和系统目标,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系统分析则更加深入地研究系统的结构和机制,为后续的建模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数据建模是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抽象为模型,通过建立数据库模型和数据流图等方法,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过程建模则是通过建立流程图、状态图等方法,描述系统内部的过程和交互方式。
功能建模是对系统功能的逻辑描述和分析,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系统的核心功能和功能间的关系。
二、信息系统仿真的意义和方法信息系统仿真是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运行模型实现对实际系统的模拟和预测。
仿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优化系统的性能、预测系统的行为和变化趋势,以及验证新的系统设计和决策方案。
信息系统仿真的方法主要包括离散事件仿真、连续系统仿真、混合仿真和面向代理的仿真等。
离散事件仿真是将系统行为抽象为一系列事件的过程,通过模拟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来推演系统的行为和性能。
连续系统仿真则是通过建立连续方程或微分方程组,描述系统的变化和演化。
混合仿真则是将离散事件仿真和连续系统仿真相结合,用以模拟具有离散和连续特性的系统。
面向代理的仿真是一种以代理为中心的仿真方法,通过模拟个体行为和交互来研究整个系统的行为和性能。
三、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创新方向随着信息系统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加,传统的建模和仿真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需求。
系统建模与仿真概述
系统建模与仿真概述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第一章系统建模与仿真概述主要内容•系统与模型-系统建模-系统仿真•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14系统与模型1.1.1系统1.系统的广义定义:x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有机整体。
举例:宇宙世界,原子分子,电炉温度调节系统, 商品销售系统,等等。
例一:电炉温度调节系统例二:商品销售系统经理部[市场部I I采购部仓储部销售部I14系统与模型2系统的特性:1)系统是实体的集合+实体是指组成系统的具体对象例如:电炉调节系统中的比校器、调节器、电炉、温度计。
商品销售系统中的经理、部门、商品、货币、仓库等。
+实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即系统。
14系统与模型2)组成系统的实体具有一定的属性属性是指实体所具有的全部有效性,例如状态、参数等。
在电炉温度调芒系统中,温度、温度偏差. 电压等都是属性。
在商品销售系统中,部门的属性有人员的数董、职能范围,商品的属性有生产日期、进货价格.销售日期.售价等等。
X系统处于活动之中+活动是指实体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属性变化。
例如: 电炉温度调节系统中的主要活动是控制电压的变化, 而商品销售系统中的主要活动有库存商品数量的变化、零售商品价格的增长等。
14系统当摆型X系统三要素:实体、属性与活动。
系统是在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的;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边界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研究的目的。
系统研究:系统分析、系统综合和系统预测O 系统描述:同态、同构+同态:系统与模型之间行为的相似(低级阶段)同构:系统与模型之间结构的相似(高级阶段)同态与同构建模+同构系统:对外部激励具有同样反应的系统十同态系统:两个系统只有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输入输出相対应14系统与模型——3.系统的分类X按照系统特性分类:+工程系统(物理系统):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实现某个预定的功能,采用某种手段构造而成的系统,如机械系统、电气系统等。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我们生活中所面对的系统越来越复杂。
例如,交通运输系统、金融市场、电力系统、社交网络等系统都充满了复杂性。
这些系统关联着不同的元素或组件,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例如系统崩溃、不稳定、低效等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这些复杂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复杂系统建模是指对复杂系统进行抽象化和描述,以便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等操作。
同时还可以通过模型研究系统的行为,找出问题并试图解决它们。
而仿真技术则是指基于某种模型,在计算机中模拟实际系统,以便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测试、验证和优化。
两者结合可以有效的分析、控制和优化复杂系统。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交通运输系统,可以将城市的道路、地铁、公交等定义为模型的元素,并建立模型来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模型中可以考虑到车辆数量、拥堵状况、行驶时间等因素,这样就能够控制交通拥挤情况,提高交通效率。
同样地,在金融市场中,可以构建模型来描述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交互,来预测金融市场的变化,有利于进行相关决策。
电力系统也可以通过建模来预测系统负荷和设备运行状态,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保障。
目前,复杂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基于物理模型的建模。
物理模型是将实际系统中元素和组件的物理特性表达为数学方程的抽象。
例如,频率响应模型可用于描述含有电容、电感的电路。
物理模型的优点是直观且准确,但缺点是复杂性较高,计算量大且难以处理非线性问题。
第二种方法是基于统计学的建模。
统计学建模是将系统中的相关特征转化为概率分布,并使用这些分布来描述系统的行为。
例如,随机游走模型可以预测股票价格的波动。
统计学建模的优点是计算量较小,能够处理非线性和随机问题,但缺点是建模的过程比较困难。
第三种方法是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
系统动力学是通过描述组件之间相互作用的微分方程来构建模型的。
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建模与仿真技术在自动化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自动化系统建模的原理自动化系统建模是指将实际的控制系统转化为数学模型,以便对其进行分析和仿真。
自动化系统建模的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系统辨识:通过实验数据或理论推导的方法,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辨识可以是线性或非线性的,可以是时间域模型或频域模型。
2. 系统分析:对系统进行分析,包括稳定性、性能指标等。
通过模型分析,可以得到系统的特性曲线,并评估系统的性能。
3. 参数估计:通过实验或优化算法等方法,估计系统的参数。
参数估计可以根据观测数据或预先设定的准则进行。
4. 模型验证:将得到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系统进行验证,判断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模型验证是建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二、自动化系统仿真的方法自动化系统仿真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际系统的运行过程,以验证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策略。
自动化系统仿真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数值模拟: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将系统的数学模型转化为求解差分方程、微分方程或代数方程的数值方法。
数值模拟是最常见的仿真方法,可以得到系统的时域响应和频域特性。
2. 离散事件仿真:将系统的运行过程划分为事件序列,根据事件的发生时间和顺序模拟系统的运行过程。
离散事件仿真通常用于描述具有离散状态和离散事件的系统,如交通流量、生产线等。
3. 并行仿真:利用多台计算机同时计算系统的运行过程,加快仿真的速度。
并行仿真可以应用于大规模系统或实时仿真。
4. 随机仿真:考虑系统中存在的随机因素,如噪声、故障等,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模拟这些随机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三、自动化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自动化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领域的例子:1. 工业控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自动化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线控制、质量控制、过程优化等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机械工程中的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机械工程作为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致力于研究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
在机械工程的实践中,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来描述和分析机械系统行为的方法。
它将复杂的机械系统转化为数学模型,并通过仿真计算来预测系统的动态行为和性能。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软件工具的不断推出,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
在机械系统建模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等。
物理模型是通过物理实验和观测来描述系统特性的模型,数学模型是通过数学方程来描述系统特性的模型,仿真模型是通过计算机算法和数值方法来模拟系统特性的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结合使用,以提高对机械系统行为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在机械系统仿真方面,常用的软件工具包括MATLAB、Simulink、ADAMS等。
这些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建模和仿真功能,可以方便地搭建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系统行为和性能的仿真计算。
此外,还有一些开源的仿真软件,如OpenModelica、Dymola等,它们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可定制的建模和仿真功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机械系统。
二、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领域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它可以用于机械设备的设计和优化。
通过建立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评估和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性能,找到最佳的设计参数和工艺流程。
另一方面,它还可以用于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和维修。
通过建立机械系统的仿真模型,可以模拟和分析系统的故障行为,找到故障原因并提出修复方案。
除了机械设备的设计和维修,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还在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控制。
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
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复杂系统的问题。
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交通、电力、环境、金融、医疗等,以及国家大型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中。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范畴、基础、方法和应用。
一、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范畴复杂系统是由大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组成的系统,特别是在追求更高效、更安全、更稳定的同时,现代社会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复杂、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问题。
面对复杂的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复杂系统的结构、行为和演化规则。
2.复杂系统的动态行为、稳定性和可控制性。
3.复杂系统的优化、控制和决策方法的开发和应用。
4.复杂系统的应用和评价方式,比如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或者评估隧道或轨道交通的安全性。
二、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基础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其中包括以下方面:1.系统论和控制论:系统论是研究地球、生命体、社会和经济系统等普遍系统特性的一门综合环境科学,此外,控制论是用于研究复杂系统的基础理论,它主要集中在建模、分析和控制动态系统。
2.复杂网络理论:复杂网络是由大量节点和边所组成的系统,包括社交网络、物流网络、电力网络等,复杂网络理论为这些系统提供了统一的分析、建模能力和设计优化工具。
3.混沌理论:混沌是一种非线性动力学现象,它在复杂系统中普遍存在。
混沌理论提供了在此类系统中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技巧。
4.多智能体系统:多智能体系统是由多个智能体所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智能体可以是一个机器人、计算机程序或其他能够处理信息的实体。
多智能体系统是研究协同、合作以及竞争关系的广泛的一个方向。
以上是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基础,它们可以为建立模型和仿真系统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方法对于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1.系统分析的第一步是确定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系统模型,然后通过实验、观测、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为系统模型提供必要的输入信号;2.在建立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在计算机系统中映射系统模型,然后利用模拟软件对系统进行数字仿真,建立数字模型;3.根据模型仿真的结果,评估系统性能和功能,找到隐含的问题,提供改进建议,并进一步优化系统;4.重复检查,使仿真模型代表真实系统,并提高仿真模型对真实系统的可预测性。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综述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综述在现代工程领域,机械系统的设计、优化和性能评估离不开建模与仿真技术。
这一技术手段为工程师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能够在实际制造和测试之前,对机械系统的行为和性能进行预测和分析。
机械系统建模,简单来说,就是用数学语言或物理模型来描述机械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运动规律。
其目的是将复杂的实际机械系统转化为可以计算和分析的形式。
建模过程中,需要对机械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研究和理解,包括零部件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运动副的类型和约束条件等。
常见的机械系统建模方法有多种。
基于物理定律的建模方法,例如牛顿力学、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顿原理等,通过对系统的受力分析和能量转换关系进行描述,建立系统的动态方程。
这种方法理论基础坚实,但对于复杂系统的建模往往较为繁琐。
还有基于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
通过收集大量的实验数据或实际运行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统计分析等技术,建立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模型。
这种方法在处理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需要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
仿真技术则是基于建立好的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来重现机械系统的运行过程。
在仿真过程中,可以改变系统的参数、输入条件和边界条件,观察系统的响应和性能变化。
仿真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在机械设计阶段,通过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仿真,可以快速评估其性能,从而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例如,在汽车设计中,可以对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优化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降低车辆的风阻。
在制造工艺方面,仿真可以用于预测加工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温度变化等,从而优化工艺参数,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
比如在金属切削加工中,通过仿真可以确定最佳的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减少刀具磨损和提高零件表面质量。
对于机械系统的故障诊断和预测维护,仿真技术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系统的正常运行模型和故障模型,可以对比实际运行数据与仿真结果,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并预测故障发生的时间和部位,提前进行维护和修理,降低设备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
伺服技术中的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
伺服技术中的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一、引言伺服技术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应用广泛。
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是伺服技术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深入探讨伺服技术中的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
二、伺服技术简介伺服技术是指通过电子设备、机电传动等手段实现对物理量的精确、灵敏的控制技术。
伺服系统一般包括控制器、伺服驱动器、执行器等组成部分,其中控制器是核心部件,通过采集传感器信号进行处理,控制伺服驱动器输出控制电压,从而控制执行器动作。
三、系统建模技术系统建模是指将一个系统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设计的过程。
在伺服技术中,系统建模是保证伺服系统稳定性和系统效率的基础。
伺服系统建模主要分为两类:时域模型和频域模型。
时域模型一般采用微分方程或状态空间方程进行描述,而频域模型则采用传递函数进行分析和设计。
四、仿真技术仿真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系统运行过程,验证和优化系统设计的过程。
在伺服技术中,仿真技术可以用于验证控制算法的灵敏性、稳定性以及系统反应速度,提高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仿真技术应用广泛,包括Matlab/Simulink、ADAMS、ANSYS等软件。
五、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的应用举例在伺服技术中,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应用广泛。
以下是其具体应用举例。
1. 机器人控制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中,伺服技术非常重要。
通过建立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仿真机器人运动过程,优化系统参数,可以实现高精度、高速度、高质量的运动控制。
2. 气缸控制系统气缸控制系统中,伺服技术可以通过建立气缸数学模型,仿真气缸运动过程,模拟气缸的位置、速度和力量等参数,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系统设计,提高控制性能。
3.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中,伺服技术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建立电动汽车模型,仿真电动汽车的动力学特性,优化电动汽车的控制算法和设计参数,可以实现电动汽车的高效、安全、稳定运行。
六、结论伺服技术中的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是实现高精度、高效率控制的重要工具。
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
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复杂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作用和反馈的部件所组成的系统,这些部件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其中一些部件可能会受到随机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系统的行为变得不确定和混沌。
复杂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控这些系统,预测它们的行为并做出有效的决策。
一、复杂系统的建模复杂系统的建模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抽象为一个简化的模型,这个模型将描述系统中的各个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方式。
建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复杂系统的行为,并在执行仿真或分析时获得更好的洞察力。
建模的过程包括:1. 确定模型中的重要特性,这些特性可以是系统中的变量、约束、参数、行为等等。
2. 确定模型的结构,也就是定义哪些变量和参数将被包含在模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反馈。
3. 确定模型中的动态规则,这些规则将描述模型中变量和参数如何随着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4. 确定模型的初值条件,这些条件将描述模型在模拟开始时的状态。
基于建模的目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建模工具和方法。
常见的建模工具包括MATLAB、Simulink、Python等等,而常见的建模方法包括度量法、经验法、物理法等等。
二、复杂系统的仿真仿真技术是复杂系统建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旨在利用计算机模拟复杂系统的行为,并在模型中进行实验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仿真技术可以模拟各种复杂系统,包括物理系统、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等等。
仿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系统的行为,预测系统的性能,并制定更有效的决策。
通过改变模型中的参数和条件,我们可以探索不同的情况和可能性,进行“如果/那么”分析。
仿真技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连续仿真和离散仿真。
连续仿真通过微积分和差分方程等数学工具来表示和模拟系统的行为。
与此相反,离散仿真将复杂系统分成一系列离散的事件,并模拟这些事件的发生。
仿真的一种重要方法是蒙特卡罗方法,它通过随机取样模拟系统的行为。
该方法可以用来估计系统的性能和不确定性,以及探索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环境都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复杂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维修成本、改善生活质量等等。
本文旨在研究复杂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介绍其应用和优点。
一、复杂系统的定义和特征复杂系统通常是由大量的互动元素构成,各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整个系统的表现具有不可预测、不可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
一些典型的复杂系统包括金融市场、交通运输系统、电力系统、自然灾害等等。
复杂系统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 大量的元素和部件,分布范围广。
2. 各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以及反馈机制,且相互之间具有同步和异步的特征。
3. 系统的全局行为无法从个体的行为中推断出来,也就是系统的行为存在着非线性和不连续性。
4. 系统的演化和变化由不确定因素所主导,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以上这些特点使得理解、分析和控制复杂系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我们需要一些特殊的手段来把复杂系统描述出来,也就是建模和仿真技术。
二、复杂系统建模的方法建模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准确地模拟系统的行为和相互作用,通过真实模拟复杂系统的运行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和预测、控制和优化。
目前,常用的建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数学建模法,如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概率论、统计学等等。
数学建模的难点在于需要对系统的分解和抽象以及模型的求解。
2. 物理建模法,也就是通过对系统所受的力和能量进行描述来建立模型。
物理建模的优点在于其比较逼真,但要求对系统的认知比较全面。
3. 系统动力学建模法,通过研究复杂系统内部关系和外部影响,以及反馈机制建立模型来研究系统的演化和变化。
系统动力学较适用于大规模系统的分析和控制。
4. 人工智能建模法,通过建立人工智能模型来对系统进行描述和分析。
人工智能方法可帮助处理大量的数据和模式识别。
以上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对于不同的复杂系统,所选方法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都需要对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复杂系统,它们包含很多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因素,因此很难通过简单的经验与逻辑方法来描述和预测。
比如天气系统、经济系统、交通系统以及生命系统等等。
这些系统的复杂性不仅仅是由于它们的规模而造成的,更深刻的是它们的非线性、不确定性、动态性、多目标性、多层次性、跨学科性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这些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充满了挑战性。
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已经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什么是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简称“复杂系统仿真技术”(Complex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是指在计算机环境下,通过一系列数学工具,针对一定的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其特性,并利用算法进行仿真以探究真实系统的特性、行为、动态等方面的规律和机理。
其中,建模过程是具有约束性的。
它依据研究对象的系统特征,以及与系统特征相关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采用适宜的工程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程序进行模型的构造,从而对系统内部的因素和关系建立较为准确的数学模型。
同时,仿真过程是模型的测试与验证过程,是模型输入并交互后的实际过程描述。
仿真的规模、时间与空间范围可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模拟实验室内进行,也可以在模拟现实情况下进行。
复杂系统仿真技术是一种较为全面和系统性的科学方法,它能够对真实系统的特征和复杂性进行较为全面、准确地剖析。
二、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领域1.气象预报气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由于大气环境参数的空间变化和不确定性,气象预测本身就是一件极为复杂的科学处理。
复杂系统仿真技术可以通过气象站观测、自动气象站、飞机高空探测、卫星遥感等手段采集到的大量数据来建立气象预报数学模型,并且对气象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仿真模拟,从而提高气象预报的精度。
2.交通流量控制现代交通系统具有复杂性,由于每个车辆的行驶速度、路段的车辆密度、车辆数量和交通情况等都相互关联和影响,使得交通流量控制非常困难。
系统工程中的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
系统工程中的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系统工程变得愈发复杂而庞大。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复杂问题,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应运而生。
这项技术通过使用计算机模拟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为系统工程师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以便设计、分析和优化多种系统。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能够模拟真实世界中的各种系统,包括物理系统、工程系统、社会系统等。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使用计算机算法,工程师可以以虚拟的方式对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
这种基于模型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发现潜在问题和设计错误,还可以在实际建造系统之前进行预测,从而节约成本和时间。
在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离散事件仿真(DES)。
这种方法使用模拟时间来处理离散事件,每个事件在特定时刻发生,并且与其他事件无关。
通过模拟这些离散事件的交互,工程师可以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动态行为和响应。
例如,在制造业中,离散事件仿真可以用于优化生产线上的物料流动,以减少拥堵和提高效率。
另一种常见的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是连续系统仿真(CSS)。
这种方法适用于模拟连续变化的系统,例如物理系统中的运动和流体流动。
连续系统仿真使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描述系统的状态和行为。
通过模拟这些方程的动态演化,工程师可以预测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并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连续系统仿真可以用于评估飞机的飞行性能和燃油消耗。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远不止于此。
它还可以在决策支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模拟不同的决策方案和策略,工程师可以评估每个方案的效果,并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
这种基于模型的决策分析非常有助于解决复杂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涉及多个因素和变量的问题。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系统建模与仿真可以用于评估不同的交通规划方案的交通流量、拥堵程度和环境影响。
另外,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还可以用于教育和培训领域。
通过将学习者置于虚拟的环境中,工程师可以使用仿真来模拟实际操作和情境,提供实践经验和培训机会。
计算机应用中的系统仿真与建模技术
计算机应用中的系统仿真与建模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需求日益增加,其中系统仿真与建模技术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模拟复杂系统行为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探讨计算机应用中的系统仿真与建模技术的定义、应用领域、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定义系统仿真与建模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现实世界中的系统进行数学建模、算法设计,并在计算机中对这些模型进行仿真和实验,以模拟和预测系统的行为与性能。
它是基于计算机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以用来观察、研究和预测系统的行为、优化系统设计等。
二、应用领域系统仿真与建模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制造领域:通过对生产线、物流系统等进行仿真建模,可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并预测系统对不同因素的敏感性。
2. 交通运输领域:交通仿真模型可以模拟城市交通流量分布、交通拥堵情况,并通过优化交通信号灯控制和路网设计等手段提高交通效率。
3. 建筑与城市规划:通过建立城市和建筑的虚拟模型,可以对城市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进行仿真,为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
4. 军事领域:系统仿真与建模技术在战术训练、战场决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模拟各种战场场景和兵器装备的性能,提高军事行动的效果。
5. 医学与生物科学:通过对人体、生物系统的仿真与建模,可以研究疾病机理、药物作用等,用于辅助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三、方法在系统仿真与建模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离散事件仿真、连续仿真、蒙特卡洛模拟等。
1. 离散事件仿真:将系统的状态离散化,模拟系统中发生的离散事件及其相互联系。
该方法适用于具有明确事件发生时间和状态转换的系统。
2. 连续仿真:将系统的状态看作是连续变化的,通过数学方程描述系统状态的演化过程。
该方法适用于连续变化的系统,如物理系统、电路系统等。
3. 蒙特卡洛模拟: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系统的不确定性进行建模和分析,生成结果的概率分布。
该方法适用于对系统随机性较强的模拟需求。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控制工程已经越来越重视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指将一个实际的系统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在计算机上运行这个模型,以便得到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信息。
控制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控制系统设计、参数优化、故障诊断与修复、系统仿真和实时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价值。
系统建模是控制工程中的核心技术之一,主要是根据实际系统的运动规律和物理特性建立数学模型。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系统的动态响应、稳态特性、不确定性、扰动等因素,以及系统的各种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仿真、分析和优化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可以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和支持,同时也能够提高控制工程研发的效率和质量。
在控制系统设计方面,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可以帮助设计人员理解和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特性,准确地分析和预测系统的行为和响应,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
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可以用于设计飞行控制系统、优化航速和航路、模拟飞机故障情况下的控制策略,从而提高飞行安全性和操作效率。
在参数优化方面,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可以用于优化控制系统的参数,以提高其性能和鲁棒性。
例如,在机器人控制领域,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可以用于优化机器人运动控制器的参数,如速度、加速度和运动规划等,从而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运动精度。
在故障诊断与修复方面,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可以用于模拟和分析系统的故障情况,以快速定位和修复故障。
例如,在电力系统控制领域,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如电流过载、欠电压、过电压等,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系统仿真方面,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可以用于评估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决策支持。
例如,在交通系统控制领域,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可以用于优化交通流,比较不同的交通控制策略和算法,评估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书 系统建模与仿真.齐欢,王小平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1 ISBN: 9787302082286 肖田元,范文慧编著,系统仿真导论(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2-1 ISBN : 9787302204459 (美)劳尔著,仿真建模与分析(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9-1 ISBN :9787302204060 郭齐胜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05-24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1.1 系统、模型与仿真
按照数学模型研究变量的特性可以分为连续模型和离散模型。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单 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集中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
可以用有限个变量描述的系统,称为集中参数系统或集总参数系统。状态变化不能只用有 限个参数而必须用场(一维或多维空间变量的函数)来描述的系统,称为分布参数系统。 此外,若运动过程包含因在某种场内传递而造成的时滞,则这种时滞系统也属于分布参数系 统。
4、模型求解 可以采用解方程、画图形、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运算等各种传统的和近代 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一道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纷繁的计算,许 多时候还得将系统运行情况用计算机模拟出来,因此编程和型检验与修正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把模型所得到的结果返回到实际 问题,如果符合,说明模型是可用的。如果不符合,要重新检查建模的过程和基 本假设是否合理。 6、模型分析 对模型解答进行数学上的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能否对模 型结果作出细致精当的分析,决定了你的模型能否达到更高的档次。还要记住,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1.1 系统、模型与仿真
数学建模实例 重点是如何作出合理的、简化的假设,用数学语言确切表达实际问题,模型的结 果如何解释实际现象。考虑以下问题。 在雨中没有带伞行走,显然尽可能快走才能少淋雨。如果考虑降雨方向的变化, 在全部时间内快跑不一定是最好的策略,我们讨论如何在雨中行走才能减少淋雨
服务员、顾客 按某种规律到达,服务完毕后顾客离去。 根据顾客的要求,按一定的程序服务。 顾客到达模式影响着服务员的工作忙闲状态顾客排队状态。
服务员的多少和服务效率:影响着顾客接受服务的质量。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1.1 系统、模型与仿真
数学建模是指对现实世界的一特定对象,为了某特定目的,做出一些重要的简化和 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用它来解释特定现象的现实性态,预 测对象的未来状况,提供处理对象的优化决策和控制,设计满足某种需要的产品等 。一般来说数学建模过程可用如下图所示
当v>rsinQ)时,也就是说,行走速度快于雨滴的水平速度,这时雨滴落在人的胸前,淋在
胸前的雨水量为pwDh (v-rsinQ ))/v。于是淋在全身的雨水总量为 C=pwD[drcosQ+h(v-rsinQ)]/v。 综合分析从这个模型得到的结论是 (1)如果雨是迎着你的前方落下,策略很简单,应以最大速度向前跑。 (2)如果雨是从你的背后落下,这时候应控制在雨中的行走速度,使行走速度等于雨滴的 水平速度。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1.1 系统、模型与仿真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1、模型准备 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必需的信息,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 2、模型假设 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 是建模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对问题的所有因素一概考虑,无疑是一种有勇气但方法欠佳 的行为,所以高超的建模者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辨别主次,而且为 了使处理方法简单,应尽量使问题线性化、均匀化。 3、模型构成
实际问题
模型假设
模型建立
模型求解
模型应用
模型评价
模型分析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1.1 系统、模型与仿真
数学模型的定义
数学模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定义 。不过我们可以给出如下说明。"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和为一种特殊目 的而作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结构。"具体来说,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 用字母、数学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 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
的程度。
先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因素,主要有:降雨的大小、风向的变化(降雨的方向) 、路程的远近及你的速度。 为了简化问题,作以下假设: 1、降雨的强度保持不变。 2、人在雨中沿直线,以一个定常速度跑回目的地。 3、风速、风向始终保持不变。
4、把人体作为一个长方体。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1.1 系统、模型与仿真
灰箱模型:主要是指化工、水力、地质、气象、交通和经济领域中机理尚不清楚的现象。 黑箱模型:这类模型主要包括可能是生态、生理、社会领域中机理更不清楚的现象,黑箱 模型过去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较多,但是研究正在向定量分析发展。定性因素的量化一般采
用模糊数学的方法。
按照数学模型的结构可以分为分析的,非分析的,和图论的。 分析的模型:以无穷小量的概念为基础研究函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如常微分方程、偏 微分方程、积分方程等。 非分析的模型:用符号系统表示方程或表达式变量和常数的运算关系(如代数)、或研究 他们的坐标关系(如几何)、集合论、群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图论模型:这类模型以点和点的联线(有向的和无向的)组成的用来表示各种关系的图形 。既能表示分析的问题,又能表示非分析的问题。具有独特的运算形式,如结构树图,决 策树图,状态图等。
“建模-实验-分析”, “仿真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活动”
在实际问题中,参数的分布性质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情况下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地忽略这
种分布性质,以便简化对问题的研究。例如,对于一个有质量分布的弹性飞行器,在研究
它的扭转运动时,必须考察其内部各点的运动,把它当作分布参数系统。但在研究它的运 动轨线时,就不必逐点考虑其内部运动,而把质量集中到质心来分析,即把它当作集中参 数系统。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1.1 系统、模型与仿真
仿真的定义 1961年,G.W.Morgenthater,首次技术性定义 “仿真指在实际系统尚不存在的情况下对于系统或活动本质的实现”。 1978年,Körn,―连续系统仿真” “用能代表所研究的系统的模型作实验”。 1982年,Spriet―进一步将仿真的内涵加以扩充 “所有支持模型建立与模型分析的活动即为仿真活动” 1984年,Oren―给出了仿真的基本概念框架
参数。人在雨中行走的时间 t(秒}速度V(米/秒)是问题的变量。t=D/v(秒)。
考虑到参数单位的一致性,可以得到在整个行走其间被雨淋的总量 C=t×(I/3600)×S×0.01米3=(D/v) ×(I/3600) ×S×10(升)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1.1 系统、模型与仿真
下面给出具体数据进行计算 1、人在雨中行走的距离D=1000(米),时间t(秒)速度v=6(米/秒) 2、人的高度、宽度、厚度 h=1.5,w=0.5,d=0.2 (米) 3、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平面降雨的厚度)I=2(厘米/时) 可以算出 t=D/v=167(秒),从而可以得到在整个行走其间被雨淋的总量 C=(D/v) ×(I/3600) ×S×10(升)=167 ×(2/3600) ×2.2×10=2.041(升) 仔细分析,人在雨中行走的时间为2分47秒,行走其间被雨淋的总量竟然为 2.041(升),约4酒瓶水,这是不可思议的,这表明这个模型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按建模程序,要考虑对问题的假设是否合理。我们发现没有重视降雨的角度的影
响把问题过于简化了。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1.1 系统、模型与仿真
下面给出降雨速度r(米/秒),降雨角度, 既雨滴落下反方向与行人前进方向的夹角Q ,显然,前面提到的降雨强度受到降雨速度的影响,但它不仅仅取决降雨速度, 还决定于雨滴落下的密度p、称为降雨强度系数,于是有I=pr。在此情况下,关 键是考虑雨滴相对行走的下落方向,因为雨滴是迎面下落的,由经验知道,这时 候,被淋到的只是行人的顶部和前面。 首先考虑顶部的雨水,顶部的面积是wd,雨滴速度的垂直分量是rsinQ,因此在 时间t=D/v内落在顶部的雨水量为 C1=(D/v) wd (prsinQ) 再考虑前方表面淋雨的情况,前方的面积是wh,雨速的水平分量是rcosQ +v。
ISBN :9787118050615
吴重光著,系统建模与仿真,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2-1 ISBN :9787302175230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计算机仿真技术
第一篇 连续系统仿真篇
第二篇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篇
1. 概论
2. 连续系统模型 3. 经典的连续系统建模方法学
1.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基础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1.1 系统、模型与仿真
G.Golden的系统定义 ―按照某些规律结合起来,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所有实体的集合或总和”。 电动机调速系统 实体: 电动机、测速元件、比较元件以及控制器。
相互作用:
理发馆系统 实体: 顾客: 服务员: 相互作用:
实现按给定要求调节电动机的速度。
在上述假设下,我们可以给出涉及模型的所有参数和变量 1、人在雨中行走的距离D(米),时间t(秒)速度v(米/秒) 2、人的高度、宽度、厚度 h,w,d (米) 3、身上淋雨的总量C(升) 4、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平面降雨的厚度)I(厘米/时) 显然,问题中身体的尺寸是不变的,从而身体被雨淋的面积 S=2(wh+dh)+ wd(米2) 是不变的,人在雨中行走的距离D和降雨强度E也是不变的,可以任为是问题的
2. 随机变量模型的确定与产生 3.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