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优质公开课(王伯驹版)
2024版《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完整版)
2024/1/28
1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8
2
01
引言
2024/1/28
3
课件背景与目的
2024/1/28
课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对高质量教学 资源的需求,我们特地制作了这份《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
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
20
当代社会中《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与现代社会伦理 道德建设
分析《论语》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对现代社 会道德建设的启示和意义,如仁爱、礼制等思 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语》与现代教育理念
探讨《论语》中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原则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的快乐和重要性。
对偶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运用对偶手法,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喜爱和热爱
的重要性。
排比
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运用排比手
法,增强语言气势和节奏感。
2024/1/28
16
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 命的珍视。
《论语》与企业管理智慧
挖掘《论语》中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意 义,如以人为本、和为贵等理念在企业管理实 践中的运用。
2024/1/28
21
06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优质课件)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第三章
yòu
子
曰:“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人称代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又”,古代放 表顺 志向 在 我 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
讲学习方法
yuè
子
曰:“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说
乎?
通“悦”, 学习 表顺 名词作 复习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 愉快 承 不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时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难点)3.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素养)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修身、为学之道。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并能联系自身实际,得到启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书的节选部分《十二章》。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3.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三)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关讨论。
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记录的古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并熟练背诵课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名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3.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4.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重点)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难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被誉为“万世师表”。
文体知识《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字音字形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三省吾身(xǐng)曲肱而枕(gōng)笃志(dǔ)箪(dān)愠(yùn)罔(wǎng)殆(dài)基础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3.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2)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可译作“却"②温故而知新表顺承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0《论语十二章》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0《论语十二章》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背诵全篇;过程与方法:小组朗读比赛,交流背诵;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正确认识古代文化;2学情分析学生喜欢朗读,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读成诵。
对于文章的内容大体能了解,个别字词理解不到位。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疏通前三章文意;教学难点:背诵全文,理解前三章的字词含义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论语》十二章一、课前活动: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有关孔子信息的手抄报二、学生交流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
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三、听录音范读,字词正音:说愠省有逾矩罔殆箪瓢勘曲笃四、出示学习任务:1、小组内大声朗读纠错;2、学生朗读比赛计分;3、全班齐读成诵。
五、学生朗读、练习背诵六、学生组内研讨学习前两章,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梳理1、独立进行第一、二章文意疏通,标示出不清楚的地方。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重点词,共同解决解释和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文句翻译: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我)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给人家谋划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七、学习收获:1、我学会了什么?2、我懂得了什么?八、请同学用饱满的激情再次全班齐读九、课外拓展:推荐于丹的书——《论语》心得2【活动】【讲授】探究新知三、听录音范读,字词正音:说愠省有逾矩罔殆箪瓢勘曲笃四、出示学习任务:1、小组内大声朗读纠错;2、学生朗读比赛计分;3、全班齐读成诵。
2024年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含多款)
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含多款)《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解析一、引言《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我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论语十二章”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包含了诸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
本文将以“论语十二章”为主要内容,通过课件解析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些经典思想。
二、课件内容解析1.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的名言,强调了学习、友谊和心态的重要性。
课件可以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分别阐述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2.为政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应以德治国,成为民众的楷模。
课件可以分析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以及领导者如何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下属。
3.八佾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揭示了礼制的重要性。
课件可以结合我国古代礼制的发展,阐述礼制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方面的作用。
4.里仁篇“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强调了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
课件可以分析环境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公冶长篇“公冶长,可使从政也与?”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人才的重视。
课件可以围绕人才培养和选拔展开,探讨如何发现和培养具有政治才能的人才。
6.雍也篇“雍也可使南面。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颜回的器重。
课件可以分析颜回的品德和才能,以及如何学习他的优点,提升自己的修养。
7.述而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竭力于礼,仁以为己任。
”这句话阐述了孔子的学术态度。
课件可以分析学术研究与古代文化传承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传统文化。
8.泰伯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这句话赞扬了泰伯的高尚品德。
课件可以分析泰伯的品德特点,以及如何学习他的榜样,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9.子罕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利益的看法。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合作探究
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现在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三十而立: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从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舍昼夜:不分白天黑夜,夜以继日 逝者如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形容谦虚好学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重点字词解释: 1.哉: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2.箪(dān) :古代盛饭的圆形 竹器。 3.巷:颜回的住处。 4.回: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房 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 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真高尚啊!” 段解:赞扬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精神。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合作探究
为: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其: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词多义
当、做 替
了解 得到,懂得
它的 他人
合作探究
“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种:
表示 顺接
表示修饰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承接关系
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 学而时习之
表示 转折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字词解释: (1)三人:几个人(2)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3)善 者: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 就加以改正。” 段解:学习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 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文言字词,掌握重要句子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孔子的思想。
2.难点:理解孔子的修身、为学之道,并能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和教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论语》。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感受孔子的智慧和魅力吧。
二、知孔子明《论语》1. 走近孔子(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2)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30 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 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 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3)孔子思想:政治思想:创立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主张“仁政”(“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是他的做人准则。
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等。
2.《论语》(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十二章的核心内容和思想。
2. 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经典语句,并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和人际关系。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辨能力,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论语》十二章的文本资料。
2. 教学课件和投影仪。
3. 黑板和粉笔。
4. 学生阅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课堂开始前,提供一些导读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论语》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谁?- 你对《论语》有什么了解?- 你认为《论语》有何意义?2.课堂讲解(30分钟)通过课件和黑板,讲解《论语》十二章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十二章的标题和内容概述。
- 每章的经典语句和其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每章的核心思想,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 学生阅读和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分发学生阅读材料,让他们在小组内阅读相关章节,并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要汇报一些他们的讨论结果和问题。
4. 开展课堂活动(30分钟)开展一些与《论语》十二章相关的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选择以下活动:-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论语》中的不同人物,演绎其中的对话和言行。
- 辩论赛:分组进行辩论,探讨《论语》中的某个观点是否正确,并给出理由。
- 小组写作:让学生分组,选择《论语》中的一个章节,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批判性评论。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可以提问一些问题,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深入研读《论语》,并参与到更深层次的讨论和研究中。
2. 引导学生拓展对其他经典著作的兴趣,如《大学》、《中庸》等。
3. 指导学生写作相关的文章、论文,拓展知识面和思考能力。
五、课后作业布置《论语》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批判性评论,并鼓励他们自行阅读关于《论语》的研究资料。
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2.能正确阅读,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背诵课文。
3. 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学习任务:任务一拜礼孔圣任务二圣人言何(拜读朋友圈)任务三读懂文意任务四归类整理文言知识任务五深入理解(讲解朋友圈)任务六反躬自省,铭心悟道任务五深入理解(讲解朋友圈)深入理解(讲解朋友圈)要求: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
【新课讲解】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这一则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第1句讲学习的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的道德修养。
【段解】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第二章: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待学过的知识是否认真温习2、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段解】这一章讲的是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德才兼备"。
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 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 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 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文学常识
《论语》《孟子》 《《春秋》
六 《诗》《书》《礼》
礼、乐、射、御、书、数
《易》《春秋》
艺 也可指“六经”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三章
生命的意义
子曰:“朝闻道,夕死(之)可矣。”(《里 仁》)
朝、夕:名词作状语, 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得知真理,即懂 得了仁义的道理 死:为......而死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仁 义的道理,即使当晚死去, 也没有遗憾。”
执着追求真理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 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 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 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如何理解“仁”
“仁”作为《论语》的核心概念,包括孝、弟(悌)、忠、 信、礼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
(1)仁之本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关键词:克己 复礼、爱人。
(2)仁有丰富的内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居 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恭,宽,信,敏,惠。
(3)仁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只要心里想着,就能做到。
《论语十二章》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6.学生背诵课文。
检查学习情况,方便教学,让教学有的放矢。
明确: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
学生继续互助合作,翻译剩下的课文(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4.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5.学生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激发阅读兴趣。
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2.补充“四书”和“五经”
3.朗读课文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25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 ⑷说——音读和意义跟“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 意思。
2021/2/25
• ⑸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这里的“朋” 字即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故 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 远方”。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即本此义。
• ⑹人不知——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 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 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
2021/2/25
2021/2/25
同“又”顺承
顺承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站立,站得住 顺承 迷惑 顺承 自然规律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
顺承
顺承
超过 规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2021/2/25
• ⑴有——同又。古人在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多 用“有”字,不用“又”字。
•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了 礼仪]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 ]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 ;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 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 越出规矩。”
2021/2/25
2021/2/25
旧的知识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 顺承(并列)
2021/2/25
2021/2/25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
替 出主意 转折
转折 诚实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不习乎?”
温习(练习)
2021/2/25
• ⑴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ēn),字子舆,比 孔子小四十六岁。
2021/2/25
按时,按一定的时间 孔子 学习 顺承 (名词作状语)
• 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亦 说
复习(练习) 也是 同“悦” 志同道合的人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
了解 转折
不愠,不亦君子乎?”
生气,怨恨
品德高尚的人
2021/2/25
• ⑴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21/2/25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
2021/2/25
2021/2/25
2021/2/25
程颐读论语
•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 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 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 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 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 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2021/2/25
2021/2/25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 ⑶信——诚也。
• ⑷传——chuán,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
• ⑸习——这“习”字和“学而时习之”的“习”一 样,包括温习、实习、演习而言,这里概括地译为 “复习”。 2021/2/25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 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 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 ⑵立——泰伯篇说:“立于礼。”季氏篇又说:“ 不学礼,无以立。”因之译文添了“懂得礼仪”几 个字。“立”是站立的意思,这里是“站得住”的 意思,为求上下文的流畅,意译为遇事“都有把握 ”。
• ⑶不惑——“知者不惑” ,所以用“掌握了知识” 来说明“不惑”。
2021/2/25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⑵三省——xǐng,自我检查,反省,内省。“三省 ”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 词上加数字,这数字一般表示动作频率。而“三 ”“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数的多,不要着实地 去看待。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 三”只是巧合。如果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 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该这样说:“吾日省者 三。”
• ⑵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 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是“在一 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
• ⑶习——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 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这一“习”字,更是演习 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 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 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 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 。
• ⑺愠——yùn,怨恨。 • ⑻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25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 (演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 的人(朋友)从远处来,不也是快乐的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一个品 德高尚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