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复习教案: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案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考纲要求1.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垂直关系的简单命题.1.直线与平面垂直(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直线l 和平面α内的__________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垂直,记作__________.(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①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__________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②结论: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用符号可表示为:⎭⎪⎬⎪⎫a ∥b a ⊥α⇒__________.(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①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知: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__________直线. ②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用符号可表示为:⎭⎪⎬⎪⎫a ⊥αb ⊥α⇒__________.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即a ⊥α,a ⊥β⇒α∥β.(4)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2.平面与平面垂直(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两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__________,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__________,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简述为“线面垂直,则面面垂直”,记为:⎭⎪⎬⎪⎫l ⊥βl ⊂α⇒__________. (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用符号可表示为:⎭⎪⎬⎪⎫α⊥βα∩β=l m ⊂αm ⊥l⇒__________.1.“直线l 垂直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是“l ⊥α”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2.边长为a 的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成直二面角,则AC 的长为( ).A.2aB.22aC.32a D .a3.(2012北京模拟)已知如图,六棱锥PABCDEF的底面是正六边形,PA⊥平面ABC.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CD∥平面PAF B.DF⊥平面PAFC.CF∥平面PAB D.CF⊥平面PAD4.设α,β,γ为彼此不重合的三个平面,l为直线,给出下列命题:①若α∥β,α⊥γ,则β⊥γ;②若α⊥γ,β⊥γ,且α∩β=l,则l⊥γ;③若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垂直;④若α内存在不共线的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则平面α平行于平面β.上面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5.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BC,AC=BC=AA1=2,∠ACB=90°,E为BB1的中点,∠A1DE=90°,求证:CD⊥平面A1ABB1.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例1】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ABC =60°,PA=AB=BC,E是PC的中点.求证:(1)CD⊥AE;(2)PD⊥平面ABE.方法提炼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判定定理;(2)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3)利用结论:a∥b,a⊥α⇒b⊥α;(4)利用结论:a⊥α,α∥β⇒a⊥β.请做演练巩固提升1,3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例2】 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MA ⊥平面ABCD ,PD ∥MA ,E ,G ,F 分别为MB ,PB ,PC 的中点,且AD =PD =2MA .(1)求证:平面EFG ⊥平面PDC ;(2)求三棱锥P MAB 与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之比. 方法提炼1.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主要方法是判定定理,通过证明线面垂直来实现,从而把问题再转化成证明线线垂直加以解决.2.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是解决有关垂直证明题的指导思想,其中线线垂直是最基本的,在转化过程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线面垂直是纽带,可以把线线垂直与面面垂直联系起来.请做演练巩固提升2要善于挖掘图形中存在的关系及添加辅助线【典例】 (12分)(2012课标全国高考)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垂直底面,∠ACB=90°,AC =BC =12AA 1,D 是棱AA 1的中点.(1)证明:平面BDC 1⊥平面BDC ;(2)平面BDC 1分此棱柱为两部分,求这两部分体积的比. 规范解答:(1)由题设知BC ⊥CC 1,BC ⊥AC ,CC 1∩AC =C , 所以BC ⊥平面ACC 1A 1.(2分)又DC 1⊂平面ACC 1A 1,所以DC 1⊥BC . 由题设知∠A 1DC 1=∠ADC =45°, 所以∠CDC 1=90°,即DC 1⊥DC .(4分) 又DC ∩BC =C ,所以DC 1⊥平面BDC .又DC 1⊂平面BDC 1,故平面BDC 1⊥平面BDC .(6分) (2)设棱锥B DACC 1的体积为V 1,AC =1.由题意得V 1=13×1+22×1×1=12.(8分)又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体积V =1,(10分) 所以(V -V 1)∶V 1=1∶1.故平面BDC 1分此棱柱所得两部分体积的比为1∶1.(12分)答题指导:解决垂直问题时,还有以下几点容易造成失分,在备考时要高度关注: (1)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找不出应该垂直的线和面; (2)对几何体体积、面积及线面角的计算不准确;(3)不善于挖掘图形中存在的关系,缺乏通过添加辅助线解题的能力.另外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解题过程的规范,并且要善于使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1.已知α,β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直线m α,那么“m⊥β”是“α⊥β”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A.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B.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C.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平面γD.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3.如图,正方形ABCD和四边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EF∥AC,AB=2,CE=EF =1.(1)求证:AF∥平面BDE;(2)求证:CF⊥平面BDE.4.(2012北京高考)如图1,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2.图1 图2(1)求证:DE∥平面A1CB;(2)求证:A1F⊥BE;(3)线段A1B上是否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基础梳理自测知识梳理1.(1)任意l⊥α(2)①相交直线②b⊥α(3)①任意一条②a∥b2.(1)直二面角(2)垂线α⊥β(3)m⊥β基础自测1.B2.D 解析:取BD的中点E,连接AE,EC,则BD⊥AE,BD⊥EC,∠AEC是直二面角的平面角,即∠AEC=90°,在Rt△AEC中,AE=EC=2a2,于是AC=AE2+EC2=a.3.D 解析:A中,∵CD∥AF,AF⊂面PAF,CD⊄面PAF,∴CD∥平面PAF成立;B中,∵ABCDEF为正六边形,∴DF⊥AF.又∵PA⊥面ABCDEF,∴DF⊥平面PAF成立;C中,CF∥AB,AB⊂平面PAB,CF⊄平面PAB,∴CF∥平面PAB;而D中CF与AD不垂直,故选D.4.①②解析:③中l∥α也满足;④中α与β可能相交.5.证明:连接A1E,EC,∵AC=BC=2,∠ACB=90°,∴AB=2 2.设AD=x,则BD=22-x,∴A1D2=4+x2,DE2=1+(22-x)2,A1E2=(22)2+1.∵∠A1DE=90°,∴A1D2+DE2=A1E2.∴x= 2.∴D为AB的中点.∴CD⊥AB.又AA1⊥CD,且AA1∩AB=A,∴CD⊥平面A1ABB1.考点探究突破【例1】证明:(1)∵PA⊥底面ABCD,∴PA⊥CD.又AC⊥CD,∴CD⊥平面PAC.而AE⊂平面PAC,∴CD⊥AE.(2)∵PA⊥底面ABCD,∴PA⊥AB.又AB⊥AD,∴AB⊥平面PAD.而PD⊂平面PAD,∴AB⊥PD.①又由∠ABC=60°,PA=AB=BC,得PA=AC.∵E是PC的中点,∴AE⊥PC.由(1)知AE⊥CD,∴AE⊥平面PCD.∴AE⊥PD.②由①②,得PD⊥平面ABE.【例2】 (1)证明:由已知MA⊥平面ABCD,PD∥MA,得PD⊥平面ABCD.又BC⊂平面ABCD,所以PD⊥BC.所以BC ⊥DC .又PD ∩DC =D ,因此BC ⊥平面PDC .在△PBC 中,因为G ,F 分别为PB ,PC 的中点, 所以GF ∥BC ,因此GF ⊥平面PDC . 又GF ⊂平面EFG ,所以平面EFG ⊥平面PDC .(2)解:因为PD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不妨设MA =1, 则PD =AD =2,所以V P ABCD =13S 正方形ABCD ·PD =83.由于DA ⊥面MAB ,且PD ∥MA ,所以DA 即为点P 到平面MAB 的距离,V P MAB =13×12×1×2×2=23,所以V P MAB ∶V P ABCD =1∶4. 演练巩固提升1.A 解析: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若m ⊂α,m ⊥β⇒α⊥β,反之则不一定成立.2.D 解析:对于命题A ,在平面α内存在直线l 平行于平面α与平面β的交线,则l 平行于平面β,故命题A 正确.对于命题B ,若平面α内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则平面α与平面β垂直,故命题B 正确.对于命题C ,设α∩γ=m ,β∩γ=n ,在平面γ内取一点P 不在l 上,过P 作直线a ,b ,使a ⊥m ,b ⊥n .∵γ⊥α,a ⊥m ,则a ⊥α,∴a ⊥l ,同理有b ⊥l .又a ∩b =P ,a ⊂γ,b ⊂γ, ∴l ⊥γ.故命题C 正确.对于命题D ,设α∩β=l ,则l ⊂α,但l ⊂β. 故在α内存在直线不垂直于平面β,即命题D 错误. 3.证明:(1)设AC 与BD 交于点G .因为EF ∥AG ,且EF =1,AG =12AC =1,所以四边形AGEF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F ∥EG .因为EG ⊂平面BDE ,AF ⊄平面BDE , 所以AF ∥平面BDE . (2)连接FG .因为EF ∥CG ,EF =CG =1,且CE =1, 所以四边形CEFG 为菱形. 所以CF ⊥EG .所以BD⊥AC.又因为平面ACEF⊥平面ABCD,且平面ACEF∩平面ABCD=AC,所以BD⊥平面ACEF.所以CF⊥BD.又BD∩EG=G,所以CF⊥平面BDE.4.解:(1)因为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所以DE∥BC.又因为DE⊄平面A1CB,所以DE∥平面A1CB.(2)由已知得AC⊥BC且DE∥BC,所以DE⊥AC.所以DE⊥A1D,DE⊥CD.所以DE⊥平面A1DC.而A1F⊂平面A1DC,所以DE⊥A1F.又因为A1F⊥CD,所以A1F⊥平面BCDE.所以A1F⊥BE.(3)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如图,分别取A1C,A1B的中点P,Q,则PQ∥BC.又因为DE∥BC,所以DE∥PQ.所以平面DEQ即为平面DEP.由(2)知,DE⊥平面A1DC,所以DE⊥A1C.又因为P是等腰三角形DA1C底边A1C的中点,所以A1C⊥DP. 所以A1C⊥平面DEP.从而A1C⊥平面DEQ.故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得A1C⊥平面DEQ.。
高中数学2.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教案1人教版必修2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新教材高二数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第3课教材分析直线与平面垂直问题是直线与平面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求解的关键是根据线与面之间的互化关系,借助创设辅助线与面,找出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关系把问题解决。
通过对有关概念和定理的概括、证明和应用,使学生体会“转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自主探究能力较强,故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
2.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有待提高,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证明.(2)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推论的内容、推导和简单应用。
(3)掌握等价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2)让学生亲从问题解决过程中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推论的内容和简单应用。
2.难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推论的证明,等价转化思想的渗透。
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思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是判定线线平行的有效方法,学生学习的重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以及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强调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学习,应让学生清楚,对于一些条件简单而结论复杂的问题或正面较难证明的问题,可考虑用反证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定理的证明过程实质是应用转化思想的过程,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来解决,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来解决,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立体几何的证明和解题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有几种?生:定义、例题2结论、判定定理。
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课题: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1.教学目标根据本节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技能目标:1.通过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2.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同时感悟和体验“转化”这一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概括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时如何将直线和平面的垂直转化为直线与直线的垂直。
3.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突出“问”、“动”两方面。
“问”—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将“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逐步转化为“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体会转化、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动”—我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探究活动。
首先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例子,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操作折纸实验,让其在动的过程中对直观感知概念本质,并操作确认了判定定理。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收集”直线和平面垂直”的例子及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
4.教学过程:①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出高楼的侧教案说明这是一节数学教学的探讨课,教师对合理使用教材、改进教法、改变数学教学模式,促进学科素质教育做了一点尝试。
教师在本节课的处理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的认知规律。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教案要求:1. 学生年级:高中数学或几何学课程2. 课时:1课时3. 主题: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何关系;2. 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条件;3. 能够解答直线与平面垂直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1. 平面几何教材;2. 黑板、白板或投影设备;3. 教学PPT或展示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问题:什么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何关系?- 引导学生回顾直线与平面的定义,根据直观经验,直线与平面垂直表示什么意思?2. 探究(10分钟)- 提示学生思考:如何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 引导学生尝试给出判定准则,并解释其原理。
- 让学生讨论并交流,引导他们总结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
3. 讲解(15分钟)-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给出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并用几何公式或示意图进行解释。
- 强调判定条件的重要性并给出几个典型的示例。
4. 示例分析(10分钟)- 提供一些例题或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定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垂直关系。
-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让他们积极思考并应用所学知识。
5. 拓展应用(10分钟)- 提供一些更复杂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合作。
6. 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思考问题,并强调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条件。
- 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鼓励他们提出对直线与平面垂直性质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延伸: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或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性质的应用。
可以使用动画或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几何关系,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教案
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用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找出或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会在三角形中求简单的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明确定义中“任意”两字的重要性3.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解决有关线面垂直的问题【教学重难点】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核心素养】1.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2.直观想象【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预习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是什么?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什么?3.异面直线垂直的定理是什么?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是什么?5.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什么?二、基础知识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定义: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经过空间任一点O分别作直线a′∥a,b′∥b,把直线a′与b′所成的角叫做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或夹角).(2)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直线a与直线b垂直,记作a⊥b.(3)范围:设θ为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则0°<θ≤90°.[名师点拨]当两条直线a ,b 相互平行时,规定它们所成的角为0°.所以空间两条直线所成角α的取值范围是0°≤α≤90°.注意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的区别.2.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一般地,如果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法l ⊥α有关概念直线l 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 的垂面.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图示及画法画直线与平面垂直时,通常把直线画成与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垂直名师点拨(1)直线与平面垂直是直线与平面相交的特殊情形.(2)注意定义中“任意一条直线”与“所有直线”等同但不可说成“无数条直线”.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文字语言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图形语言符号语言l ⊥a ,l ⊥b ,a ⊂α,b ⊂α,a ∩b =P ⇒l ⊥α名师点拨判定定理条件中的“两条相交直线”是关键性词语,此处强调“相交”,若两条直线平行,则直线与平面不一定垂直.三、合作探究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如图,在正方体ABCD EFGH 中,O 为侧面ADHE 的中心.求:(1)BE 与CG 所成的角;(2)FO 与BD 所成的角.【解】(1)如图,因为CG ∥BF .所以∠EBF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E 与CG 所成的角,又在△BEF 中,∠EBF =45°,所以BE 与CG 所成的角为45°.(2)连接FH ,因为HD ∥EA ,EA ∥FB ,所以HD ∥FB ,又HD =FB ,所以四边形HFBD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HF ∥BD ,所以∠HFO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FO 与BD 所成的角.连接HA ,AF ,易得FH =HA =AF ,所以△AFH 为等边三角形,又知O 为AH 的中点,所以∠HFO =30°,即FO 与BD 所成的角为30°.1.[变条件]在本例正方体中,若P 是平面EFGH 的中心,其他条件不变,求OP 和CD 所成的角.解:连接EG ,HF ,则P 为HF 的中点,连接AF ,AH ,OP ∥AF ,又CD ∥AB ,所以∠BAF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OP 与CD 所成的角,由于△AB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BAF =45°,故OP 与CD 所成的角为45°.2.[变条件]在本例正方体中,若M ,N 分别是BF ,CG 的中点,且AG 和BN 所成的角为39.2°,求AM 和BN 所成的角.解:连接MG ,因为BCGF 是正方形,所以BF═∥ CG ,因为M ,N 分别是BF ,CG 的中点,所以BM ═∥ NG ,所以四边形BNGM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N ∥MG ,所以∠AGM (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AG 和BN 所成的角,∠AMG (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AM和BN所成的角,因为AM=MG,所以∠AGM=∠MAG=39.2°,所以∠AMG=101.6°,所以AM和BN所成的角为78.4°.[规律方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步骤(1)找出(或作出)适合题设的角——用平移法,遇题设中有中点,常考虑中位线;若异面直线依附于某几何体,且对异面直线平移有困难时,可利用该几何体的特殊点,使异面直线转化为相交直线.(2)求——转化为求一个三角形的内角,通过解三角形,求出所找的角.(3)结论——设由(2)所求得的角的大小为θ.若0°<θ≤90°,则θ为所求;若90°<θ<180°,则180°-θ为所求.[提醒]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常把异面直线平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去,通过解三角形求得,但要注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的范围是0°<θ≤90°.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1)直线l⊥平面α,直线m⊂α,则l与m不可能()A.平行.相交C.异面.垂直(2)设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是一个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若l⊥m,m⊂α,则l⊥αB.若l⊥α,l∥m,则m⊥αC.若l∥α,m⊂α,则l∥m D.若l∥α,m∥α,则l∥m【解析】(1)因为直线l⊥平面α,所以l与α相交.又因为m⊂α,所以l与m相交或异面.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可知l⊥m.故l与m不可能平行.(2)对于A,直线l⊥m,m并不代表平面α内任意一条直线,所以不能判定线面垂直;对于B,因为l⊥α,则l垂直于α内任意一条直线,又l∥m,由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知,m与平面α内任意一条直线所成的角都是90°,即m⊥α,故B正确;对于C,也有可能是l,m异面;对于D,l,m还可能相交或异面.【答案】(1)A(2)B[规律方法]对线面垂直定义的理解(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对直线的任意性要注意理解.实际上,“任何一条”与“所有”表达相同的含义.当直线与平面垂直时,该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由此可知,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不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一定不与这个平面垂直.(2)由定义可得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即若a⊥α,b⊂α,则a⊥b.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如图,PA⊥平面ABCD,底面ABCD为矩形,AE⊥PB于点E,AF⊥PC于点F.(1)求证:PC⊥平面AEF;(2)设平面AEF交PD于点G,求证:AG⊥PD.【证明】(1)因为PA⊥平面ABCD,BC⊂平面ABCD,所以PA⊥BC.又AB⊥BC,PA∩AB=A,所以BC⊥平面PAB,AE⊂平面PAB,所以AE⊥BC.又AE⊥PB,PB∩BC=B,所以AE⊥平面PBC,PC⊂平面PBC,所以AE⊥PC.又因为PC⊥AF,AE∩AF=A,所以PC⊥平面AEF.(2)由(1)知PC⊥平面AEF,又AG⊂平面AEF,所以PC⊥AG,同理CD⊥平面PAD,AG⊂平面PAD,所以CD⊥AG,又PC∩CD=C,所以AG⊥平面PCD,PD⊂平面PCD,所以AG⊥PD.1.[变条件]在本例中,底面ABCD是菱形,H是线段AC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求证:BD⊥FH.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BD⊥AC,又P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所以BD ⊥PA ,因为PA ∩AC =A ,所以BD ⊥平面PAC ,又FH ⊂平面PAC ,所以BD ⊥FH .2.[变条件]若本例中PA =AD ,G 是PD 的中点,其他条件不变,求证:PC ⊥平面AFG .证明:因为PA ⊥平面ABCD ,DC ⊂平面ABCD ,所以DC ⊥PA ,又因为ABCD 是矩形,所以DC ⊥AD ,又PA ∩AD =A ,所以DC ⊥平面PAD ,又AG ⊂平面PAD ,所以AG ⊥DC ,因为PA =AD ,G 是PD 的中点,所以AG ⊥PD ,又DC ∩PD =D ,所以AG ⊥平面PCD ,所以PC ⊥AG ,又因为PC ⊥AF ,AG ∩AF =A ,所以PC ⊥平面AFG .3.[变条件]本例中的条件“AE ⊥PB 于点E ,AF ⊥PC 于点F ”,改为“E ,F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PA =AD ”,其他条件不变,求证:EF ⊥平面PCD .证明:取PD 的中点G ,连接AG ,FG .因为G ,F 分别是PD ,PC 的中点,所以GF ═∥ 12CD ,又AE ═∥ 12CD ,所以GF ═∥ AE ,所以四边形AEFG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G ∥EF .因为PA =AD ,G 是PD 的中点,所以AG ⊥PD ,所以EF ⊥PD ,易知CD ⊥平面PAD ,AG ⊂平面PAD ,所以CD ⊥AG ,所以EF ⊥CD .因为PD ∩CD =D ,所以EF ⊥平面PCD .(1)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的相互转化(2)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①线面垂直的定义.②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③如果两条平行直线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④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提醒]要证明两条直线垂直(无论它们是异面还是共面),通常是证明其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一个平面.【课堂检测】1.若直线a⊥平面α,b∥α,则a与b的关系是()A.a⊥b,且a与b相交B.a⊥b,且a与b不相交C.a⊥bD.a与b不一定垂直解析:选C.过直线b作一个平面β,使得β∩α=c,则b∥c.因为直线a⊥平面α,c⊂α,所以a⊥c.因为b∥c,所以a⊥b.当b与a相交时为相交垂直,当b与a不相交时为异面垂直.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与AD1垂直的平面是()A.平面DD1C1C B.平面A1DB1C.平面A1B1C1D1D.平面A1DB解析:选B.因为AD1⊥A1D,AD1⊥A1B1,且A1D∩A1B1=A1,所以AD1⊥平面A1DB1.3.空间四边形的四边相等,那么它的对角线()A.相交且垂直B.不相交也不垂直C.相交不垂直D.不相交但垂直解析:选D.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假设AC与BD相交,则它们共面α,从而四点A,B,C,D都在α内,这与ABCD为空间四边形矛盾,所以AC与BD不相交;取BD的中点O,连接OA与OC,因为AB=AD=DC=BC,所以AO⊥BD,OC⊥BD,从而可知BD⊥平面AOC,故AC⊥BD.4.已知a,b是一对异面直线,而且a平行于△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b 平行于边AC所在的直线,若∠BAC=120°,则直线a,b所成的角为________.解析:由a∥AB,b∥AC,∠BAC=120°,知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BAC 的补角,所以直线a,b所成的角为60°.答案:60°【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含义,并知道其求法2.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能用文字、符号和图形语言描述定理,能应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决有关的垂直问题【教学重难点】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核心素养】1.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2.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预习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是什么?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什么?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4.如何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5.如何求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基础知识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如图,一条直线PA和一个平面α相交,但不与这个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交点A叫做斜足.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P向平面α引垂线PO,过垂足O和斜足A的直线AO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2)规定: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称它们所成的角是90°;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称它们所成的角是0°.(3)范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是0°≤θ≤90°.名师点拨把握定义应注意两点:①斜线上不同于斜足的点P的选取是任意的;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过斜足和垂足的一条直线而不是线段.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文字语言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符号语言Error!⇒a∥b图形语言作用①线面垂直⇒线线平行②作平行线名师点拨(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给出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另一种方法.(2)定理揭示了空间中“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垂直”与“平行”关系转化的依据.3.线面距与面面距(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到这个平面的距离.(2)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它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三、合作探究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DD1的中点,求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解】取AA1的中点M,连接EM,BM.因为E是DD1的中点,四边形ADD1A1为正方形,所以EM∥AD.又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D⊥平面ABB1A1,所以EM⊥平面ABB1A1,从而BM为直线BE在平面ABB1A1内的射影,∠EBM即为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EM=AD=2,BE=22+22+12=3.于是在Rt△BEM中,sin∠EBM=EMBE=23,即直线BE与平面ABB1A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2 3.[规律方法]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如图,已知正方体A1C.(1)求证:A1C⊥B1D1;(2)M,N分别为B1D1与C1D上的点,且MN⊥B1D1,MN ⊥C1D,求证:MN∥A1C.【证明】(1)如图,连接A1C1.因为CC 1⊥平面A 1B 1C 1D 1,B 1D 1⊂平面A 1B 1C 1D 1,所以CC 1⊥B 1D 1.因为四边形A 1B 1C 1D 1是正方形,所以A 1C 1⊥B 1D 1.又因为CC 1∩A 1C 1=C 1,所以B 1D 1⊥平面A 1C 1C .又因为A 1C ⊂平面A 1C 1C ,所以B 1D 1⊥A 1C .(2)如图,连接B 1A ,AD 1.因为B 1C 1═∥ AD ,所以四边形ADC 1B 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 1D ∥AB 1,因为MN ⊥C 1D ,所以MN ⊥AB 1.又因为MN ⊥B 1D 1,AB 1∩B 1D 1=B 1,所以MN ⊥平面AB 1D 1.由(1)知A 1C ⊥B 1D 1.同理可得A 1C ⊥AB 1.又因为AB 1∩B 1D 1=B 1,所以A 1C ⊥平面AB 1D 1.所以A 1C ∥MN . [规律方法](1)若已知一条直线和某个平面垂直,证明这条直线和另一条直线平行,可考虑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另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证明时注意利用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性质.(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其他性质①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任一条直线垂直;②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③若l ⊥α于A ,AP ⊥l ,则AP ⊂α;④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⑤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它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PA⊥平面ABCD ,E 为PD 的中点.(1)证明:PB ∥平面AEC ;(2)设AP =1,AD =3,三棱锥P ABD 的体积V =34,求A 到平面PBC 的距离.【解】(1)证明:如图,设BD 与AC 的交点为O ,连接EO .因为四边形ABCD 为矩形,所以点O 为BD 的中点.又点E 为PD 的中点,所以EO ∥PB .因为EO ⊂平面AEC ,PB ⊄平面AEC ,所以PB ∥平面AEC .(2)V =16AP ·AB ·AD =36AB .由V =34,可得AB =32.作AH ⊥PB 于点H .由题设知BC ⊥平面PAB ,所以BC ⊥AH ,故AH ⊥平面PBC ,即AH 的长就是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因为PB =AP 2+AB 2=132,所以AH =AP ·AB PB =31313,所以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为31313.[规律方法]从平面外一点作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与垂足间的距离就是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当该点到已知平面的垂线不易作出时,可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转化为与已知平面等距离的点作垂线,然后计算,也可以利用等换法转换求解.【课堂检测】1.若斜线段AB 是它在平面α内射影长的2倍,则AB 与平面α所成角的大小为()A .60°B .45°C .30°D .90°解析:选A .斜线段、垂线段以及射影构成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ABO 即是斜线段与平面所成的角.又AB =2BO ,所以cos ∠ABO =OB AB =12,所以∠ABO =60°.2.已知PA ⊥矩形ABCD 所在的平面,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 .PB ⊥BC B .PD ⊥CD C .PD ⊥BDD .PA ⊥BD解析:选C .PA ⊥平面ABCD ⇒PA ⊥BD ,D 正确;Error!⇒BC ⊥平面PAB ⇒BC ⊥PB .故A 正确;同理B 正确;C 不正确.3.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是棱DD 1的中点,则过M 且与直线AB 和B 1C 1都垂直的直线有()A .1条B .2条C .3条D .无数条解析:选A .显然DD 1是满足条件的一条,如果还有一条l 满足条件,则l ⊥B 1C 1,l ⊥AB .又AB ∥C 1D 1,则l ⊥C 1D 1.又B 1C 1∩C 1D 1=C 1,所以l ⊥平面B 1C 1D 1.同理DD 1⊥平面B 1C 1D 1,则l ∥DD 1.又l 与DD 1都过M ,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DD 1一条满足条件.4.如图,已知AD ⊥AB ,AD ⊥AC ,AE ⊥BC 交BC 于点E ,D 是FG 的中点,AF =AG ,EF =EG .求证:BC ∥FG .证明:连接DE .因为AD ⊥AB ,AD ⊥AC ,所以AD ⊥平面ABC .又BC ⊂平面ABC ,所以AD⊥BC.又AE⊥BC,所以BC⊥平面ADE.因为AF=AG,D为FG的中点,所以AD⊥FG.同理ED⊥FG.又AD∩ED=D,所以FG⊥平面ADE.所以BC∥FG.【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二面角的有关概念,会求简单的二面角的大小2.理解两平面垂直的定义,掌握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理解平面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能用文字、符号和图形语言描述定理,能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决有关的垂直问题【学习重难点】1.二面角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核心素养】1.直观想象、数学运算2.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预习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二面角的定义是什么?2.如何表示二面角?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是什么?4.二面角的范围是什么?5.面面垂直是怎样定义的?6.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内容是什么?7.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二、基础知识1.二面角(1)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2)图形和记法图形:记作:二面角αABβ或二面角αlβ或二面角PABQ或二面角PlQ.2.二面角的平面角(1)定义:在二面角αlβ的棱l上任取一点O,以点O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l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构成的∠AOB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2)图形、符号及范围图形:符号:Error!⇒∠AOB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范围:0°≤∠AOB≤180°.(3)规定: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这个二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名师点拨(1)二面角的大小与垂足O在l上的位置无关.一个二面角的平面角有无数个,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2)构成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三要素:“棱上”“面内”“垂直”.即二面角的平面角的顶点必须在棱上,角的两边必须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角的两边必须都与棱垂直,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三个要素决定了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的唯一性和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棱垂直.3.平面与平面垂直(1)定义:一般地,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平面α与β垂直,记作α⊥β.(2)判定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如果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Error!⇒α⊥β名师点拨定理的关键词是“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所以应用的关键是在平面内寻找另一个平面的垂线.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文字语言两个平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一直线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符号语言Error!⇒a ⊥β图形语言作用①面面垂直⇒线面垂直②作面的垂线名师点拨对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理解(1)定理的实质是由面面垂直得线面垂直,故可用来证明线面垂直.(2)已知面面垂直时,可以利用此定理转化为线面垂直,再转化为线线垂直.三、合作探究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大小的计算(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截面A 1BD 与底面ABCD 所成锐二面角A 1BD A 的正切值为()A .32B .22C .2D .3(2)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垂直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则这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关系为()A .相等B .互补C .相等或互补D .不确定【解析】(1)如图所示,连接AC 交BD 于点O ,连接A 1O ,O 为BD 的中点,因为A 1D =A 1B ,所以在△A 1BD 中,A 1O ⊥BD .又因为在正方形ABCD 中,AC ⊥BD ,所以∠A 1OA 为二面角A 1BD A 的平面角.设AA 1=1,则AO =22.所以tan ∠A 1OA =122=2.(2)反例: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CD ,C 1D 1的中点,二面角D AA 1E 与二面角B 1AB C 的两个半平面就是分别对应垂直的,但是这两个二面角既不相等,也不互补.【答案】(1)C (2)D(1)求二面角大小的步骤简称为“一作二证三求”.(2)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方法一:(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个特殊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如图所示,∠AOB 为二面角αa β的平面角.方法二:(垂线法)过二面角的一个面内一点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过垂足作棱的垂线,连接该点与垂足,利用线面垂直可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如图所示,∠AFE为二面角ABC D 的平面角.方法三:(垂面法)过棱上一点作棱的垂直平面,该平面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产生交线,这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所示,∠AOB 为二面角αl β的平面角.[提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与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无关,通常可根据需要选择特殊点作平面角的顶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角度一利用定义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BD =2a ,AB =AD =CB =CD=AC =a .求证:平面ABD ⊥平面BCD .【证明】因为△ABD 与△BCD 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所以取BD 的中点E ,连接AE ,CE ,则AE ⊥BD ,BD⊥CE .在△ABD 中,AB =a ,BE =12BD =22a ,所以AE = AB 2-BE 2=22a .同理CE =22a ,在△AEC 中,AE =CE =22a ,AC =a .由于AC 2=AE 2+CE 2,所以AE ⊥CE ,∠AEC 是二面角A BD C 的平面角,又因为∠AEC =90°,所以二面角A BD C 为直二面角,所以平面ABD ⊥平面BCD .角度二利用判定定理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若PA ⊥平面ABCD 且四边形ABCD 是菱形.求证:平面PAC ⊥平面PBD .【证明】因为P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所以BD ⊥PA .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BD⊥AC.又PA∩AC=A,所以BD⊥平面PAC.又因为BD⊂平面PBD,所以平面PAC⊥平面PBD.[规律方法]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两种常用方法(1)利用定义:证明二面角的平面角为直角,其判定的方法是:①找出两相交平面的平面角;②证明这个平面角是直角;③根据定义,这两个相交平面互相垂直.(2)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要证面面垂直,只要证线面垂直.即在其中一个平面内寻找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这是证明面面垂直的常用方法,其基本步骤是: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已知P是△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且PA⊥平面ABC,平面PAC⊥平面PBC,求证:BC⊥AC.【证明】如图,在平面PAC内作AD⊥PC于点D,因为平面PAC⊥平面PBC,平面PAC∩平面PBC=PC,AD⊂平面PAC,且AD⊥PC,所以AD⊥平面PBC,又BC⊂平面PBC,所以AD⊥BC.因为PA ⊥平面ABC ,BC ⊂平面ABC ,所以PA ⊥BC ,因为AD ∩PA =A ,所以BC ⊥平面PAC ,又AC ⊂平面PAC ,所以BC ⊥AC . [反思归纳]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应注意的问题若所给题目中有面面垂直的条件,一般要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将其转化为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应注意三点:①两个平面垂直是前提条件;②直线必须在其中一个平面内;③直线必须垂直于它们的交线.垂直关系的综合问题如图,△ABC 为正三角形,EC ⊥平面ABC ,BD ∥CE ,且CE=CA =2BD ,M 是EA 的中点,求证:(1)DE =DA ;(2)平面BDM ⊥平面ECA ;(3)平面DEA ⊥平面ECA .【证明】(1)如图,取EC 的中点F ,连接DF .因为EC ⊥平面ABC ,BC ⊂平面ABC ,所以EC ⊥BC .同理可得BD ⊥AB ,易知DF ∥BC ,所以DF ⊥EC .在Rt △EFD 和Rt △DBA 中,因为EF =12EC ,EC =2BD ,所以EF =BD .又FD =BC =AB ,所以Rt △EFD ≌Rt △DBA ,故DE =DA .(2)取CA 的中点N ,连接MN ,BN ,则MN ∥EC ,且MN =12EC .因为EC ∥BD ,BD =12EC ,所以MN綊BD,所以N点在平面BDM内.因为EC⊥平面ABC,所以EC⊥BN.又CA⊥BN,EC∩CA=C,所以BN⊥平面ECA.因为BN在平面MNBD内,所以平面MNBD⊥平面ECA,即平面BDM⊥平面ECA.(3)由(2)易知DM∥BN,BN⊥平面ECA,所以DM⊥平面ECA.又DM⊂平面DEA,所以平面DEA⊥平面ECA.[规律方法]垂直关系的转化在关于垂直问题的论证中要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每一种垂直的判定都是从某一垂直开始转向另一垂直,最终达到目的,其转化关系如下:【课堂检测】1.给出以下四个命题,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①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②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③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④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A.4B.3C.2 D.1解析:选B.①②④正确.①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②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③这两条直线可能相交或平行或异面;④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在下列关于直线m,l和平面α,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l⊂β,且α⊥β,则l⊥αB.若l⊥β,且α∥β,则l⊥αC.若l⊥β,且α⊥β,则l∥αD.若α∩β=m,且l∥m,则l∥α解析:选B.A项中l与α可以平行或斜交,A项错.B项中,l⊥β且α∥β,所以l⊥α正确.C项中,l可在α内,C项错.D项中,l可在α内,D项错.3.在三棱锥PABC中,PA=PB=AC=BC=2,PC=1,AB=23,则二面角PABC的大小为W.解析:取AB的中点M,连接PM,MC,则PM⊥AB,CM⊥AB,所以∠PMC就是二面角PABC的平面角.在△PAB中,PM=22-(3)2=1,同理MC=PC=1,则△PM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PMC=60°.答案:60°4.已知平面α,β和直线m,l,则下列说法:①若α⊥β,α∩β=m,l⊥m,则l⊥β;②若α∩β=m,l⊂α,l⊥m,则l⊥β;③若α⊥β,l⊂α,则l⊥β;④若α⊥β,α∩β=m,l⊂α,l⊥m,则l⊥β.其中正确的说法序号为W.解析:对于说法①缺少了条件:l⊂α;说法②缺少了条件:α⊥β;说法③缺少了条件:α∩β=m,l⊥m;说法④具备了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所有条件.答案:④5.如图,四边形ABCD,BD=23,AB=2,AD=4,将△CBD沿BD折起到△EBD的位置,使平面EDB⊥平面ABD.求证:AB⊥DE.证明:在△ABD中,因为AB=2,AD=4,BD=23,所以AB2+BD2=AD2,所以AB⊥BD.又因为平面EBD⊥平面ABD,平面EBD∩平面ABD=BD,AB⊂平面ABD,所以AB⊥平面EBD.因为DE⊂平面EBD,所以AB⊥DE.。
2020届高三复习经典教案: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五节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最新考纲] 1.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垂直关系的简单命题.1.直线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垂直.(2)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3)推论: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4)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①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②直线垂直于平面,则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平面平行.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2)当直线与平面垂直和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时,规定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分别为90°和0°.(3)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θ≤90°.3.二面角的有关概念(1)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2)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3)二面角的范围是0°≤θ≤180°.4.平面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常用结论]1.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2.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垂直.3.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基础自测]1.(思考辨析)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则l⊥α. ()(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平面平行. ( )(3)若两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 )(4)若两个平面垂直,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 ) [答案] (1)× (2)× (3)× (4)×2.“直线a 与平面M 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是“直线a 与平面M 垂直”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B [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知“直线a 与平面M 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不能推出“直线a 与平面M 垂直”,反之可以,所以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3.(教材改编)设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l ,m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且l ⊂α,m ⊂β.( ) A .若l ⊥β,则α⊥β B .若α⊥β,则l ⊥m C .若l ∥β,则α∥β D .若α∥β,则l ∥m A [∵l ⊥β,l ⊂α,∴α⊥β(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故A 正确.] 4.如图所示,已知P A ⊥平面ABC ,BC ⊥AC ,则图中直角 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4 [∵P A ⊥平面ABC ,∴P A ⊥AB ,P A ⊥AC ,P A ⊥BC , 则△P AB ,△P AC 为直角三角形. 由BC ⊥AC ,且AC ∩P A =A , ∴BC ⊥平面P AC ,从而BC ⊥PC .因此△ABC ,△PBC 也是直角三角形.]5.边长为a 的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成直二面角,则折叠后AC 的长为________. a [如图所示,取BD 的中点O ,连接A ′O ,CO , 则∠A ′OC 是二面角A ′-BD -C 的平面角.即∠A ′OC =90°,又A ′O =CO =22a ,∴A ′C =a 22+a 22=a , 即折叠后AC 的长(A ′C )为a .]►考法【例1】 (2018·全国卷Ⅱ)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AB =BC =22,P A =PB =PC =AC =4,O 为AC 的中点.(1)证明:PO ⊥平面ABC ;(2)若点M 在棱BC 上,且MC =2MB ,求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 [解] (1)证明:因为AP =CP =AC =4,O 为AC 的中点, 所以OP ⊥AC ,且OP =2 3.连接OB .因为AB =BC =22AC ,所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B ⊥AC ,OB =12AC =2. 由OP 2+OB 2=PB 2知,OP ⊥OB .由OP ⊥OB ,OP ⊥AC ,OB ⊂平面ABC ,AC ⊂平面ABC ,OB ∩AC =O ,知PO ⊥平面ABC . (2)作CH ⊥OM ,垂足为H .又由(1)可得OP ⊥CH ,OP ⊂平面POM ,OM ⊂平面POM ,OP ∩OM =O ,所以CH ⊥平面POM . 故CH 的长为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由题设可知OC =12AC =2,CM =23BC =423,∠ACB =45°.所以OM =253,CH =OC ·MC ·sin ∠ACB OM=455. 所以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为455. ►考法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例2】 (2017·江苏高考)如图,在三棱锥A -BCD 中,AB ⊥AD ,BC ⊥BD ,平面ABD ⊥平面BCD ,点E ,F (E 与A ,D 不重合)分别在棱AD ,BD 上,且EF ⊥AD .求证:(1)EF ∥平面ABC ; (2)AD ⊥AC .[证明] (1)在平面ABD 内,因为AB ⊥AD ,EF ⊥AD , 所以EF ∥AB .又因为EF ⊄平面ABC ,AB ⊂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2)因为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BC⊂平面BCD,BC⊥BD,所以BC⊥平面ABD.因为AD⊂平面ABD,所以BC⊥AD.又AB⊥AD,BC∩AB=B,AB⊂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AD⊥平面ABC.又因为AC⊂平面ABC,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 A=AB =BC,E是PC的中点.证明:(1)CD⊥AE;(2)PD⊥平面ABE.[证明](1)在四棱锥P-ABCD中,∵P A⊥平面ABCD,CD⊂平面ABCD,∴P A⊥CD.又∵AC⊥CD,且P A∩AC=A,∴CD⊥平面P AC.而AE⊂平面P AC,∴CD⊥AE.(2)由P A=AB=BC,∠ABC=60°,可得AC=P A.∵E是PC的中点,∴AE⊥PC.由(1)知AE⊥CD,且PC∩CD=C,∴AE⊥平面PCD.又PD⊂平面PCD,∴AE⊥PD.∵P A⊥底面ABCD,∴P A⊥AB.又∵AB⊥AD,且P A∩AD=A,∴AB⊥平面P AD,而PD⊂平面P AD,∴AB⊥PD.又AB∩AE=A,∴【例3】(2018·全国卷Ⅰ)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M中,AB=AC=3,∠ACM=90°.以AC为折痕将△ACM折起,使点M到达点D的位置,且AB⊥DA.(1)证明:平面ACD ⊥平面ABC ;(2)Q 为线段AD 上一点,P 为线段BC 上一点,且BP =DQ =23DA ,求三棱锥Q -ABP 的体积. [解] (1)证明:由已知可得,∠BAC =90°,BA ⊥AC . 又BA ⊥AD ,且AC ⊂平面ACD ,AD ⊂平面ACD , AC ∩AD =A ,所以AB ⊥平面ACD .又AB ⊂平面ABC ,所以平面ACD ⊥平面ABC . (2)由已知可得,DC =CM =AB =3,DA =3 2.又BP =DQ =23DA ,所以BP =2 2.作QE ⊥AC ,垂足为E ,则QE 13DC .由已知及(1)可得DC ⊥平面ABC ,所以QE ⊥平面ABC ,QE =1.因此,三棱锥Q -ABP 的体积为V Q -ABP =13×QE ×S △ABP =13×1×12×3×22sin 45°=1.(2018·江苏高考)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AA 1=AB ,AB 1⊥B 1C 1. 求证:(1)AB ∥平面A 1B 1C ;(2)平面ABB 1A 1⊥平面A 1BC .[证明] (1)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A 1B 1.因为AB ⊄平面A 1B 1C ,A 1B 1⊂平面A 1B 1C ,所以AB ∥平面A 1B 1C .(2)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四边形ABB 1A 1为平行四边形.又因为AA 1=AB ,所以四边形ABB 1A 1为菱形, 因此AB 1⊥A 1B .又因为AB 1⊥B 1C 1,BC ∥B 1C 1, 所以AB 1⊥BC .又因为A 1B ∩BC =B ,A 1B ⊂平面A 1BC ,BC ⊂平面A 1BC , 所以AB 1⊥平面A 1BC . 因为AB 1⊂平面ABB 1A 1, 所以平面ABB 1A 1⊥平面A 1BC .垂直关系中的存在性问题【例4】 =2,∠BAC =60°.(1)求三棱锥P -ABC 的体积;(2)在线段PC 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AC ⊥BM ,若存在求PMMC 的值,并说明理由. [解] (1)由题设AB =1,AC =2,∠BAC =60°,可得S △ABC =12·AB ·AC ·sin 60°=32.由P A ⊥平面ABC ,可知P A 是三棱锥P -ABC 的高,又P A =1, 所以三棱锥P -ABC 的体积V =13·S △ABC ·P A =36.(2)在线段PC 上存在一点M ,使得AC ⊥BM ,此时PM MC =13.证明如下:如图,在平面P AC 内,过点M 作MN ∥P A 交AC 于N ,连接BN ,BM . 由P A ⊥平面ABC 知P A ⊥AC , 所以MN ⊥AC .由MN ∥P A 知AN NC =PM MC =13.所以AN =12,在△ABN 中,BN 2=AB 2+AN 2-2AB ·AN cos ∠BAC =12+⎝⎛⎭⎫122-2×1×12×12=34,所以AN 2+BN 2=AB 2, 即AC ⊥BN .由于BN ∩MN =N ,故AC ⊥平面MBN . 又BM ⊂平面MBN . [规律方法] 1.对命题条件探索性的主要途径:如图,四边形ABCD 为梯形,AB ∥CD ,PD ⊥平面ABCD ,∠BAD =∠ADC =90°,DC =2AB =2,DA = 3.(1)线段BC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平面PBC ⊥平面PDE ?若存在,请给出BECE 的值,并进行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若PD =3,线段PC 上有一点F ,且PC =3PF ,求三棱锥A -FBD 的体积. [解] (1)存在线段BC 的中点E ,使平面PBC ⊥平面PDE ,即BECE =1.证明如下: 连接DE ,PE ,∵∠BAD =∠ADC =90°,AB =1,DA =3,∴BD =DC =2, ∵E 为BC 的中点,∴BC ⊥DE , ∵PD ⊥平面ABCD ,∴BC ⊥PD , ∵DE ∩PD =D ,∴BC ⊥平面PDE , ∵BC ⊂平面PBC ,∴平面PBC ⊥平面PDE .(2)∵PD ⊥平面ABCD ,且PC =3PF ,∴点F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23PD =233,∴三棱锥A -FBD 的体积V A -FBD =V F -ABD =13×S △ABD ×23=13×12×1×3×233=13.【例5】 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AD =π2,AB =BC =12AD =a ,E 是AD 的中点,O 是AC 与BE 的交点.将△ABE 沿BE 折起到图2中△A 1BE 的位置,得到四棱锥A 1-BCDE .图1 图2(1)证明:CD ⊥平面A 1OC ;(2)当平面A 1BE ⊥平面BCDE 时,四棱锥A 1-BCDE 的体积为362,求a 的值.[解] (1)证明:在题图1中,连接EC (图略),因为AB =BC =12AD =a ,E 是AD 的中点,∠BAD =π2,所以BE ⊥AC .即在题图2中,BE ⊥A 1O ,BE ⊥OC , 从而BE ⊥平面A 1OC .又CD ∥BE ,所以CD ⊥平面A 1OC . (2)由已知,平面A 1BE ⊥平面BCDE , 且平面A 1BE ∩平面BCDE =BE ,又由(1)可得A 1O ⊥BE ,所以A 1O ⊥平面BCDE . 即A 1O 是四棱锥A 1-BCDE 的高.由题图1知,A 1O =AO =22AB =22a ,平行四边形BCDE 的面积S =BC ·AB =a 2,从而四棱锥A 1-BCDE 的体积为V =13S ·A 1O =13×a 2×22a =26a 3.由2a 3=362,得a =6.且EF ∥BC ,将△AEF 沿EF 折起到△PEF 的位置,使得二面角P -EF -B 的大小为60°.(1)求证:EF ⊥PB ;(2)当点E 为线段AB 的靠近B 点的三等分点时,求四棱锥P -EBCF 的侧面积.[解] (1)证明:在Rt △ABC 中,∵AB =BC =3,∴BC ⊥AB .∵EF ∥BC ,∴EF ⊥AB ,翻折后垂直关系没变,仍有EF ⊥PE ,EF ⊥BE , ∴EF ⊥平面PBE ,∴EF ⊥PB .(2)∵EF ⊥PE ,EF ⊥BE ,∴∠PEB 是二面角P -EF -B 的平面角,∴∠PEB =60°,又PE =2,BE =1,由余弦定理得PB =3, ∴PB 2+BE 2=PE 2,∴PB ⊥BE ,∴PB ,BC ,BE 两两垂直, 又EF ⊥PE ,EF ⊥BE ,∴△PBE ,△PBC ,△PEF 均为直角三角形.由△AEF ∽△ABC 可得,EF =23BC =2,S △PBC =12BC ·PB =332,S △PBE =12PB ·BE =32,S △PEF =12EF ·PE =2.在四边形BCFE 中,过点F 作BC 的垂线,垂足为H (图略),则FC 2=FH 2+HC 2=BE 2+(BC -EF )2=2,∴FC = 2.在△PFC 中,FC =2,PC =BC 2+PB 2=23,PF =PE 2+EF 2=22,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PFC =PF 2+FC 2-PC 22PF ·FC =-14,则sin ∠PFC =154,S △PFC =12PF ·FC sin ∠PFC =152.∴四棱锥P -EBCF 的侧面积为S △PBC +S △PBE +S △PEF +S △PFC =2+23+152.1.(2018·全国卷Ⅲ)如图,矩形ABCD 所在平面与半圆弧︵CD 所在平面垂直,M 是︵CD 上异于C ,D 的点.(1)证明:平面AMD ⊥平面BMC ;(2)在线段AM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MC ∥平面PBD ?说明理由.[解] (1)证明:由题设知,平面CMD ⊥平面ABCD ,交线为CD .因为BC ⊥CD ,BC ⊂平面ABCD ,所以BC ⊥平面CMD ,故BC ⊥DM .因为M 为︵CD 上异于C ,D 的点,且DC 为直径,所以DM ⊥CM . 又BC ∩CM =C ,所以DM ⊥平面BMC .而DM ⊂平面AMD ,故平面AMD ⊥平面BMC . (2)当P 为AM 的中点时,MC ∥平面PBD . 证明如下:如图,连接AC 交BD 于O .因为ABCD 为矩形,所以O 为AC 中点.连接OP ,因为P 为AM 中点,所以MC ∥OP .MC ⊄平面PBD ,OP ⊂平面PBD ,所以MC ∥平面PBD .2.(2017·全国卷Ⅰ)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CD ,且∠BAP =∠CDP =90°。
2024版新教材高考数学总复习:第四节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课件
夯实双基 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已知直线a,b,c,若a⊥b,b⊥c,则a∥c.( × ) (2)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则l⊥α.( × ) (3)若两个平面垂直,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 个平面.( × ) (4)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 )
2.(教材改编)已知互相垂直的平面α,β交于直线l,若直线m,n满
足m∥α,n⊥β,则( )
A.m∥l B.m∥n
C.n⊥l
D.m⊥n
答案:C
解析:对于A,m与l可能平行或异面,故A错;对于B、D,m与n可能平行、相 交或异面,故B、D错,对于C,因为n⊥β,l⊂β,所以n⊥l,故C正确,故选C.
题型二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例2 [2023·河南安阳期末]如图,在正四棱锥P - ABCD中,侧棱长为
3,底面边长为2,点E,F分别为CD,CB中点.求证: (1)PA⊥EF; (2)平面PAD⊥平面PBC.
(2)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
判定 定理
平面内的两条 ___相_交____ 直 线 垂 直 , 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
垂直
性质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 定理 两条直线___平_行____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l⊥a l⊥b a⊂α b⊂α a∩b=O
a⊥α b⊥α
2.平面与平面垂直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__直__二_面__角___,就说这两个
[常用结论] 1.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 意直线. 2.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 平面.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 也垂直. 5.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 个平面.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案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教学目的: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会应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掌握性质定理的推理论证。
2、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确性的认识;能解决“当a∥α时,直线a与平面α的距离问题”;3、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难点:性质定理的证明和运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问题: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可得到什么结论?若两条直线与同一个平面垂直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结论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自然进入课题内容)(二)研探新知1、操作确认观察长方体模型中四条侧棱与同一个底面的位置关系。
如图2.3—4,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棱AA1、BB1、CC1、DD1所在直线都垂直于平面ABCD,它们之间是有什么位置关系?(显然互相平行)然后进一步迁移活动:已知直线a ⊥α 、b ⊥α、那么直线a 、b 一定平行吗?(一定)我们能否证明这一事实的正确性呢?图2.3-4 图2.3-52、推理证明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成立的条件,介绍证明性质定理成立的特殊方法——反证法,总结新知识: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麽这两条直线平行已知:如图,,a b αα⊥⊥ 求证://a b证明:(反证法)假定b 不平行于a ,则b 与a 相交或异面;(1)若a 与b 相交,设a b A =I ,∵,a b αα⊥⊥∴过点A 有两条直线与平面α垂直,此与“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平面”矛盾,∴a 与b 不相交;(2)若a 与b 异面,设b O α=I ,过O 作//b a ',∵a α⊥ ∴b α'⊥ 又∵b α⊥且b b O '=I ,∴过点O 有直线b '和b 垂直于α与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一已知平面垂直矛盾,∴b 与a 不异面,综上假设不成立,∴//a b .2.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定义: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3.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定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三)例题讲解:A 1B D 1 AC a b α C 1 B 1 DCDG 例1 已知一条直线l 和一个平面α平行,求证直线l 上各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证明:过直线l 上任意两点A 、B 分别引平面α的垂线B B A A '',,垂足分别为B A '',∵αα⊥'⊥'B B A A , ∴B B A A ''//设经过直线B B A A '',的平面为β,B A ''=αβI∵l //α ∴ B A l ''// ∴四边形AA B B ''为平行四边形∴B B A A '='由A 、B 是直线l 上任意的两点,可知直线l 上各点到这个平面距离相等(四)、课堂练习:1.对于已知直线a ,如果直线b 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与a 是异面直线;②与a 所成的角为定值θ;③与a 距离为定值d 那么这样的直线b 有( )2.求证:两条异面直线不能同时和一个平面垂直分析:用反证法,假设这两条异面直线同时和一个平面垂直,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那麽这两条直线平行,此与条件矛盾因此两条异面直线不能同时和一个平面垂直3.地面上有两根相距c 米的直立旗杆,它们的长分别是a 米,b 米(b >a ),求它们上端间的距离分析:如图所示,ABC 为直角三角形22)(||c a b AB +-=4.如图,已知E ,F 分别是正方形ABCD 边AD ,AB 的中点,EF 交AC 于M ,GC 垂直于ABCD 所在平面.(1)求证:EF ⊥平面GMC .(2)若AB =4,GC =2,求点B 到平面EFG 的距离.分析:第1小题,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常用的方法是判定定理;第2小题,如果用定义来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因为体现距离的垂线段无法直观地画出,因此,常常将这样的问题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解:(1)连结BD 交AC 于O , ∵E ,F 是正方形ABCD 边AD ,AB 的中点,AC ⊥BD ,∴EF ⊥AC .AB CD C'EF∵AC ∩GC =C ,∴EF ⊥平面GMC .(2)可证BD ∥平面EFG ,由例题2,正方形中心O 到平面EFG(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距离的定义.定理的证明用到反证法,证明几何问题常规的方法有两种: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直接证法常依据定义、定理、公理,并适当引用平面几何的知识;用直接法证明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考虑间接证法,反证法就是一种间接证法.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应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六)、课后作业:1.已知矩形ABCD 的边长AB =6cm ,BC =4cm ,在CD 上截取CE =4cm ,以BE 为棱将矩形折起,使△BC ′E 的高C ′F ⊥平面ABED ,求: (1)点C ′到平面ABED 的距离; (2)C ′到边AB 的距离; (3)C ′到AD 的距离. 参考答案: (1)作FH ⊥AB 于H ,作FG ⊥AD 于G , 则C ′H ⊥AB ,C G AD '⊥,可算得2cm ,HB=2cm ,∴C '到平面ABED 的距离为22C F '=⑵C '到平面AB 的距离为23C H '=cm⑶C '到平面AD 的距离为26C G '=六、板书设计(略)七、课后记:。
新人教A版必修2高中数学学案教案: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数学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2)掌握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
2、过程与方法(1)感受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的形成过程;(2)探究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三、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举例:旗杆与地面,大桥的桥柱和水面等的位置关系。
模型演示:直棱柱的侧棱与底面的位置关系。
(二)研探新知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线l与平面内α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记作:l ⊥α。
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垂线与平面的交点P叫做垂足。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1)探究: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
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
①折痕AD与桌面所在平面α垂直吗?②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平面α垂直?(AD是BC边上的高)(2)思考:①有人说,折痕AD所在直线已桌面所在平面α上的一条直线垂直,就可以判断AD垂直平面α,你同意他的说法吗?②如图,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不变,即AD⊥CD,AD⊥BD,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3)归纳结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符号语言:ααα⊥⇒⊥⊥=⊂⊂l b l a l A b a b a ,,,,I 。
作用:由线线垂直得到线面垂直。
(线不在多,相交就行。
)强调:① 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不可忽视;② 定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第1课时)》教案-新版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2.3.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认识到,定理的证明过程实质是应用转化思想的过程:立体几何的问题最终要转化为平面几何的问题来解决,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来解决.转化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立体几何的证明和解题中,是一种常用的思想方法.(二)学习目标(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相关概念.(2)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线线平行的性质定理.(三)学习重点(1)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2)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掌握线线平行的性质定理.(四)学习难点(1)线、面垂直定义的理解和判定定理的证明.(2)如何要解决好定理证明过程中,辅助线添加的方法和原因,及为何可用经过某点的两条直线说明“任意”直线的问题.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读一读:阅读教材第64页到第67页,填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直线都垂直,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判定定理:预习自测(1)下面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直线l 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则l ⊥α.②若直线a ⊥平面α,直线b ∥α,则直线a 与b 垂直.③若两平面垂直,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A .0B .1C .2D .3答案:B(2)已知直线a 、b 和平面α,,a b αα⊥⊆ ,则a b .答案:⊥(3)在三棱锥P -ABC 中,点P 在平面ABC 中的射影为点O .①若P A =PB =PC ,则点O 是△ABC 的________心.②若P A ⊥PB ,PB ⊥PC ,PC ⊥P A ,则点O 是△ABC 的________心.答案:外;垂.解析:①如图1,连接OA 、OB 、OC 、OP ,在Rt △POA 、Rt △POB 和Rt △POC 中,P A =PC =PB ,所以OA =OB =OC ,即O 为△ABC 的外心.②如图2,∵PC⊥P A,PB⊥PC,P A∩PB=P,∴PC⊥平面P AB,AB⊂平面P AB,∴PC⊥AB,又AB⊥PO,PO∩PC=P,∴AB⊥平面PGC,又CG⊂平面PGC,∴AB⊥CG,即CG为△ABC边AB的高.同理可求BD、AH为△ABC底边上的高,即O为△ABC的垂心.(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空间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三种:相交直线、平行直线、异面直线)(2)空间中经过一点和一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有几条?(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可知:经过一点有无数多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3)空间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相交、直线和平面平行.)2.问题探究探究一实例引领,认识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活动①归纳提炼概念(1)同学们,我们现在拿起我们的课本,把书脊(想象成一条直线)、各书页与桌面的交线,由于书脊和书页底边(即与桌面接触的一边)垂直,得出书脊和桌面上所有直线垂直,书脊和桌面的位置关系给了我们以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形象.所以我们说: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直线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的垂面.(2)指出: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一条直线垂直.平面的垂线和平面一定相交,交点叫做垂足.(类比初中: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3)说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画法及表示.要证明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若每次都要证明这条直线和平面上每一条直线都垂直,显然是很麻烦也不必要的.让我们先看看木工师傅是如何判断一根立柱是否和板面垂直的方法:用曲尺检查两次(只要两次,但曲尺靠板面的尺,两次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立柱、板面都和曲尺的两条边完全吻合,便可断定立柱和板面垂直.从中你能得到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吗?(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推测)【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到数学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体会概念的提炼、抽象过程.●活动② 逐步引导,证明定理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条件和结论,并画出图形如下:已知:,,,,l m l n m n m n B αβ⊥⊥⊆⊆⋂=求证:l α⊥我们知道如何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呢?需要根据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即需证明该直线和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即可.如图:设g 是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现在只要证明l ⊥g 就可以了.对于平面α内不经过点B 的直线,可以过点B 作它的平行直线,所以,我们先证明,l 、g 都经过点B 的情况.(学生思考证明方法,教师在原有图形上适时添加辅助线,并对下列问题根据需要作提示)(1)l 、g 是相交直线,要证它们垂直,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的垂直证明问题,可以考虑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直线l 上点B 的两侧分别取点A 、A ′,使AB =A ′B .(2)直线m 、n 和线段AA ′是什么关系?(m 、n 垂直平分AA ′)(3)从结论看,直线g 与线段AA ′应当有什么关系?(g 垂直平分AA ′)(4)怎样证明直线g垂直平分线段AA′?(只要g上一点E,有EA=EA′)(5)过E作直线分别与m、n交于C、D,连结AC、A′C、AD、A′D,则有:AC =A′C、AD=A′D,由此能证明EA=EA′吗?(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学生叙述证明过程,教师板书主要步骤.)参看右图并作如下说明:(1)当直线g与m(或n)重合时,结论是显然的.(2)如果直线l、g有一条或两条不经过点B,那么可过点B引它们的平行直线,由过点B的这样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就是直线l与g所成的角,同理可证这两条直线垂直,因而l⊥g.(3)要判断一条已知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至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和已知直线有公共点,是无关紧要的.这样我们有了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板书)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4)强调定理中“两条”和“相交直线”这两个条件的重要性,可举下面两个反例,加深学生的理解.(Ⅰ)将一块木制的大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AC放在讲台上演示,这时另一条直角边BC就和讲台上的一条直线(三角板与桌面的交线AC)垂直,但它不一定和讲台桌面垂直.(Ⅱ)在讲台上放一根平行于大三角板直角边AC的木条EF,那么三角板的直角边BC也垂直于EF,但它不一定和讲台桌面垂直.【设计意图】通过定理的证明,加深对定理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突破重点. 探究二 变例探究,灵活使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活动① 互动交流,初步实践例1 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同一个平面.分析:首先写出已知条件和结论,并画图形.已知:b a //,α⊥a .求证:α⊥b (如下图)【知识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解题过程】证明:如图所示,在平面α内作两条相交直线m 、n .∵α⊥a ,∴m a ⊥,n a ⊥.又∵a b //,从而有m b ⊥,n b ⊥.由作图知m 、n 为α内两条相交直线.∴α⊥b .【思路点拨】本例可以作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又一个判定定理.这样,判定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可以用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来证明,也可以用这条直线的平行直线垂直于平面来证明.课本书写的证明过程比较简洁,最好要求学生按照本教案示例书写.【答案】见解题过程.●活动② 巩固基础,检查反馈例2 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1)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它就和这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平行.(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3)垂直于三角形两边的直线必垂直于第三边.( )(4)过点A 垂直于直线a 的所有直线都在过点A 垂直于α的平面内.( )(5)如果三条共点直线两两垂直,那么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两条直线确定的平面.( )【知识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辨析【解题过程】(1)直线与平面平行,则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的位置关系不外乎有两种:①平行;②异面.因此应打“×”.(2)该命题的关键是这无数条直线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①若为平行,则该命题应打“×”;若为相交,则该命题应打“√”,正是因为这两种情况可能同时具备,因此,不说明面内无这数条线的位置关系,则该命题应打“×”.(3)垂直于三角形两边的直线必垂直于三角形所在的平面,由线面垂直定义的逆用,则该直线必垂直于三角形的第三边,所以该命题应打“√”.(4)前面介绍了两个命题,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根据第一个命题知:过点A 垂直于直线a 的平面惟一,因此,过点A 且与直线a 垂直的直线都在过点A 且与直线a 垂直的平面内,所以该命题应打“√”.(5)三条共点直线两两垂直,设为a 、b 、c 且a 、b 、c 共点于O ,∵a ⊥b ,a ⊥c ,b c O =I ,且b 、c 确定一平面,设为α,则a ⊥α,同理可知b 垂直于由a 、c 确定的平面,c 垂直于由a 、b 确定的平面, ∴该命题应打“√”.【思路点拨】本题是利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等知识来解答的问题.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做到:概念清楚、问题理解透彻、相关知识能灵活运用.【答案】(1)×(2)×(3)√(4)√(5)√例3 如图,在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2BC =2AC =AA 1,D 是棱1AA 的中点, D.B CD 1⊥(1)证明:11C B CD ⊥;(2)平面1CDB 分此棱柱为两部分,求这两部分体积的比.【知识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的应用.【数学思想】化归思想【解题过程】(1)证明:由题设知,三棱柱的侧面为矩形,由于D 为AA 1的中点,故DC =DC 1,又AA 1=2A 1C 1,可得,DC 21221CC DC =+ 所以CD ⊥DC 1,而CD ⊥B 1D ,D =D C ∩D B 11,所以CD ⊥平面B 1C 1D ,因为⊂11C B 平面B 1C 1D ,所以CD ⊥B 1C 1.(2)由(1)知B 1C 1⊥CD ,且B 1C 1⊥C 1C ,则B 1C 1⊥平面ACC 1A 1, 设V 1是平面CDB 1上方部分的体积,V 2是平面CDB 1下方部分的体积, 则,梯形3113111112123313111111C B C B C B S V V C CDA C CDA B =⨯⨯=⨯⨯==-,总311121111C B CC BC AC V V C B A ABC =⨯⨯⨯==- ,总13111221-V C B V V V ===.1:121=V V 故【思路点拨】异面直线间垂直的证明可通过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得证.【答案】(1)见解题过程;(2)1:1.活动③ 强化提升,灵活应用例4 如图所示,直角△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S ,且SA =SB =SC .(1)求证:点S 与斜边AC 中点D 的连线SD ⊥面ABC ;(2)若直角边BA =BC ,求证:BD ⊥面SAC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解题过程】证明:(1)在等腰△SAC 中,D 为AC 中点,∴SD ⊥AC .取AB 中点E ,连DE 、SE .∵ED ∥BC ,BC ⊥AB ,∴DE ⊥AB .又SE ⊥AB ,∴AB ⊥面SED ,∴AB ⊥SD .∴SD ⊥面ABC (AB 、AC 是面ABC 内两相交直线).(2)∵BA =BC ,∴SD ⊥AC .又∵SD ⊥面ABC ,∴SD ⊥BD .∵SD AC D I ,∴BD ⊥面SAC .【思路点拨】证明线面垂直的关键在于寻找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寻找途径可由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垂直,可由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可由线面垂直得线线垂直等.【答案】见解题过程.例5 平面α内有一半圆,直径AB ,过A 作SA ⊥平面α,在半圆上任取一点M ,连SM 、SB ,且N 、H 分别是A 在SM 、SB 上的射影.(1)求证:NH ⊥SB .(2)这个图形中有多少个线面垂直关系?(3)这个图形中有多少个直角三角形?(4)这个图形中有多少对相互垂直的直线?【知识点】线线垂直,线面垂直.【数学思想】化归思想【解题过程】(1)证明:连AM 、BM .如上图所示,∵AB 为已知圆的直径,∴AM ⊥BM .∵SA ⊥平面α,α⊂BM ,∴SA ⊥MB .∵AM SA A =I ,∴BM ⊥平面SAM .∵AN ⊂平面SAM ,∴BM ⊥AN .∵AN ⊥SM 于N ,BM SM M =I ,∴AN ⊥平面SMB .∵AH ⊥SB 于H ,且NH 是AH 在平面SMB 的射影,∴NH ⊥SB .(2)由(1)知,SA ⊥平面AMB ,BM ⊥平面SAM ,AN ⊥平面SMB . ∵SB ⊥AH 且SB ⊥HN ,∴SB ⊥平面ANH ,∴图中共有4个线面垂直关系.(3)∵SA ⊥平面AMB ,∴△SAB 、△SAM 均为直角三角形.∵BM ⊥平面SAM ,∴△BAM 、△BMS 均为直角三角形.∵AN ⊥平面SMB ,∴△ANS 、△ANM 、△ANH 均为直角三角形.∵SB ⊥平面ANH ,∴△SHA 、△BHA 、△SHN 、△BHN 均为直角三角形. 综上,图中共有11个直角三角形.(4)由SA ⊥平面AMB 知,SA ⊥AM ,SA ⊥AB ,SA ⊥BM .由BM ⊥平面SAM 知,BM ⊥AM ,BM ⊥SM ,BM ⊥AN .由AN ⊥平面SMB 知,AN ⊥SM ,AN ⊥SB ,AN ⊥NH .由SB ⊥平面ANH 知,SB ⊥AH ,SB ⊥HN .综上,图中共有11对互相垂直的直线.【思路点拨】为了保证(2)(3)(4)答案不出错,首先应找准(2)的答案,由“线⊥面”可得到“线⊥面内线”,当“线⊥面内线”且相交时,可得到直角三角形;当“线⊥面内线”且不相交时,可得到异面且垂直的一对直线.【答案】(1)见解题过程;(2)4;(3)11;(4)11.同类训练 如图,ABCD 是正方形,SA 垂直于平面ABCD ,过A 且垂直于SC 的平面交SB 、SC 、SD 分别于点E 、F 、G ,求证:SB AE ⊥,SD AG ⊥.【知识点】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高中数学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2.2.3 — 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进一步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个性质定理。
难点:(1)性质定理的证明;(2)性质定理的正确运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借助实物,通过类比、交流等,得出性质及基本应用。
2、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长方体模型四、教学思想(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思考题:教材第60页,思考(1)(2)学生思考、交流,得出(1)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并不能保证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与这个直线平行;(2)直线a与平面α平行,过直线a的某一平面,若与平面α相交,则直线a就平行于这条交线。
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共同完成该结论的证明过程。
于是,得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简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符号表示:a∥αa β a∥bα∩β= b作用: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的平行问题。
2、例3 培养学生思维,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例4 性质定理的直接应用,它渗透着化归思想,教师应多做引导。
3、思考: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学生借助长方体模型思考、交流得出结论:异面或平行。
再问:平面AC内哪些直线与B'D'平行?怎么找?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共同完成该结论及证明过程,于是得到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符号表示:α∥βα∩γ= a a∥bβ∩γ= b教师指出: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4、例5以讲授为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逐步培养学生应用定理解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 必修二 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一)复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直线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的垂面.直线和平面垂直的画法及表示如下:图1如图1,表示方法为:a⊥α.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不难得出:⎭⎬⎫⊥⊂ααb a ⇒b⊥a.(二)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大家都读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在广阔的西北平原上,矗立着一排排白杨树,它们像哨兵一样守卫着祖国疆土.一排排的白杨树,它们都垂直地面,那么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呢?思路2.(事例导入)如图2,长方体ABCD —A′B′C′D′中,棱AA′、BB′、CC′、DD′所在直线都垂直所在的平面ABCD ,它们之间具有什么位置关系?图2(三)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回忆空间两直线平行的定义.②判断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③找出恰当空间模型探究同垂直于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④用三种语言描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⑤如何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地位与作用?讨论结果:①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我们说这两条直线平行.它的定义是以否定形式给出的,其证明方法多用反证法.②如图3,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相交、平行、异面.图3③如图4,长方体ABCD —A′B′C′D′中,棱AA′、BB′、CC′、DD′所在直线都垂直于所在的平面ABCD ,它们之间具有什么位置关系?图4 图5棱AA′、BB′、CC′、DD′所在直线都垂直所在的平面ABCD ,它们之间互相平行. 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用文字语言表示为: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也可简记为线面垂直、线线平行.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用符号语言表示为:⎭⎬⎫⊥⊥ααb a ⇒b∥a.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用图形语言表示为:如图5. 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不仅揭示了线面之间的关系,而且揭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内在联系.(四)应用示例思路1例1 证明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解:已知a⊥α,b⊥α. 求证:a∥b.图6证明:(反证法)如图6,假定a 与b 不平行,且b∩α=O,作直线b′,使O ∈b′,a∥b′. 直线b′与直线b 确定平面β,设α∩β=c,则O ∈c. ∵a⊥α,b⊥α,∴a⊥c,b⊥c.∵b′∥a,∴b′⊥c.又∵O∈b,O ∈b′,b ⊂β,b′⊂β, a∥b′显然不可能,因此b∥a.例2 如图7,已知α∩β=l,EA⊥α于点A,EB⊥β于点B,a ⊂α,a⊥AB.求证:a∥l.图7证明:⎭⎬⎫⊥⊥⇒⎭⎬⎫=⋂⊥⊥EB l EA l l EB EA βαβα,⇒l⊥平面EAB.又∵a ⊂α,EA⊥α,∴a⊥EA.又∵a⊥AB,∴a⊥平面EAB. ∴a∥l.思路2例1 如图8,已知直线a⊥b,b⊥α,a ⊄α.求证:a∥α.图8证明:在直线a 上取一点A ,过A 作b′∥b,则b′必与α相交,设交点为B ,过相交直线a 、b′作平面β,设α∩β=a′,∵b′∥b,a⊥b,∴a⊥b′.∵b⊥α,b′∥b, ∴b′⊥α.又∵a′⊂α,∴b′⊥a′.由a ,b′,a′都在平面β内,且b′⊥a,b′⊥a′知a∥a′.∴a∥α.例2 如图9,已知PA⊥矩形ABCD 所在平面,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1)求证:MN⊥CD;(2)若∠PDA=45°,求证:MN⊥面PCD.图9证明:(1)取PD 中点E,又N 为PC 中点,连接NE,则NE∥CD,NE=21CD. 又∵AM∥CD,AM=21CD, ∴AMNE.∴四边形AMNE 为平行四边形. ∴MN∥AE.∵⎪⎭⎪⎬⎫⊂⊥⇒⎭⎬⎫⊥⊥⇒⎭⎬⎫⊂⊥ADP AE ADP CD AD CD PA CD ABCD CD ABCD PA 平面平面平面平面⇒CD⊥AE.(2)当∠PDA=45°时,Rt△PA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则AE⊥PD.又MN∥AE, ∴MN⊥PD,PD∩CD=D. ∴MN⊥平面PCD. 变式训练已知a 、b 、c 是平面α内相交于一点O 的三条直线,而直线l 和平面α相交,并且和a 、b 、c 三条直线成等角.求证:l⊥α.证明:分别在a 、b 、c 上取点A 、B 、C 并使AO=BO=CO.设l 经过O ,在l 上取一点P ,在△POA、△POB、△POC 中,∵PO=PO=PO,AO=BO=CO ,∠POA=∠POB=∠POC, ∴△POA≌△POB≌△POC. ∴PA =PB=PC.取AB 的中点D,连接OD 、PD ,则OD⊥AB,PD⊥AB. ∵PD∩OD=D,∴AB⊥平面POD. ∵PO ⊂平面POD,∴PO⊥AB. 同理,可证PO⊥BC.∵AB ⊂α,BC ⊂α,AB∩BC=B,∴PO⊥α,即l⊥α.若l 不经过点O 时,可经过点O 作l′∥l.用上述方法证明l′⊥α, ∴l⊥α.(五)知能训练如图10,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a,(1)求证:BD 1⊥平面B 1AC; (2)求B 到平面B 1AC 的距离.图10(1)证明:∵AB⊥B 1C ,BC 1⊥B 1C,∴B 1C⊥面ABC 1D 1. 又BD 1⊂面ABC 1D 1,∴B 1C⊥BD 1. ∵B 1B⊥AC,BD⊥AC,∴AC⊥面BB 1D 1D.又BD 1⊂面BB 1D 1D,∴AC⊥BD 1. ∴BD 1⊥平面B 1AC.(2)解:∵O∈BD,∴连接OB 1交BD 1于E. 又O ∈AC ,∴OB 1⊂面B 1AC.∴BE⊥OE,且BE 即为所求距离. ∵1BD BD OB BE =,∴BE=1BD BD ·OB=a a aa 332232=∙.(六)拓展提升已知在梯形ABCD 中,AB∥CD,CD 在平面α内,AB∶CD=4∶6,AB 到α的距离为10 cm ,求梯形对角线的交点O 到α的距离.图11解:如图所示,过B 作BE⊥α交α于点E ,连接DE, 过O 作OF⊥DE 交DE 于点F,∵AB∥CD,AB ⊄α,CD ⊂α,∴AB∥α.又BE⊥α, ∴BE 即为AB 到α的距离,BE=10 cm 且∠BED=90°. ∵OF⊥DE,∴OF∥BE,得BDODBE OF =. ∵AB∥CD,∴△AOB∽△COD.∴46==AB CD OB OD ,得53106==BD OD . 又BD OD BE OF =,BE=10 cm, ∴OF=53×10=6(cm ).∵OF∥BE,BE⊥α.∴OF⊥α,即OF 即为所求距离为6 cm.(七)课堂小结知识总结: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将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平行,然后解决证明垂直问题、平行问题、求角问题、求距离问题等.思想方法总结:转化思想,即把面面关系转化为线面关系,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八)作业课本习题2.3 B 组1、2.。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第2课时)》教案(1)-新版
2.3.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1)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能应用它们灵活解题.(2)进一步掌握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来解决的数学转化思想. (二)学习目标(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点到平面的距离.(3)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三)学习重点(1)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掌握点到平面的距离及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定义.(四)学习难点线、面垂直定义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中反证法的学习,应让学生明确,对于一些条件简单而结论复杂的命题,可考虑使用反证法.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读一读:阅读教材第70页到第75页,填空:2.预习自测1.已知下列命题:①若一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则该直线必垂直于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②平面内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的直线互相平行;③若平面外的两条直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互相垂直,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④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且其中的一条平行一个平面,另一条是这个平面的斜线,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互相垂直.上述命题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解题过程】本题考查的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简单应用.应用这两个定理时要特别注意“平面内”这一条件,同时要注意各种不同位置的两定理的基本图形及其变式图形.①已知直线不一定在平面内,所以不能用三垂线逆定理来判断垂直关系;②平面内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的直线必定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所以它们之间也平行;③根据三垂线定理可证明直线与另一直线的射影垂直,但不能进一步说明直线和直线垂直;④根据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和空间两直线所成角的概念,不难证明此命题的正确性.故选D.【答案】D.2.在四面体P ABC 中,PC PB PA 、、两两垂直,M 是面ABC 内一点,M 到三个面PCA PBC PAB 、、的距离分别是632、、,则M 到P 的距离是( ) A .7 B .8 C .9 D .10【解题过程】M 到P 的距离相当于以M 到三个面PCA PBC PAB 、、的距离为长宽高的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故选A .【答案】A.3.如图,O 为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体对角线A 1C 和AC 1的交点,E 为棱BB 1的中点,则空间四边形OEC 1D 1在正方体各面上的正投影不可能是( )【解题过程】依题意,注意到题中的空间四边形OEC 1D 1在平面CC 1D 1D 、平面DD 1A 1A 、平面ABCD 上的正投影图形分别是选项B 、C 、D ,故选A.【答案】A.(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2)判定定理(3)一个重要的结论: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符号语言:b a //,α⊥a .求证:α⊥b .2.问题探究探究一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活动① 类比推理,导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同学们,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不同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通过类比推广到平面得到的结论:“两条不同直线都垂直于一个平面,则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否是真命题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生活中的实例很多如:“教室中前面的交线均和地面垂直,并且都和地面平行”等.【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推理,引导学生将平面内概念往空间拓展,并辨析正误.●活动②逐步引导,证明定理提问:写出已知条件和结论,并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如下:已知:b⊥α,a⊥α.求证:a∥b.(如下图)【解题过程】a、b是空间中的两条直线,要证明它们互相平行,一般先证明它们共面,然后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的平行判定问题,但这个命题的条件比较简单,想说明a、b共面就很困难了,更何况还要证明平行.我们能否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比如a、b不平行会有什么矛盾?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反证法.老师:你知道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吗?学生:否定结论→推出矛盾→肯定结论老师:第一步,我们做一个反面的假设,假定a、b不平行,现在应该要推出矛盾,从已知条件中的垂直关系,让我们想起例题1(线线平行定理),在这个定理的已知条件中,平面有一条垂线,垂线有一条平行线,因此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活动③层层推进,证明定理证明:假定a 、b 不平行设=a b O I ,'b 是经过点O 与直线a 平行的直线,∵a ∥'b ,a ⊥α,∴'b ⊥α.经过同一点O 的两条直线b 、'b 都垂直于平面α是不可能的.因此,a ∥b .由此,我们得到: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师:这就是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设计意图】通过定理的证明,加深对定理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突破重点. 探究二 阐释距离,举一反三●活动① 互动交流,初步实践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我们再来看看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定义: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那么如何定义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概念,先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1 已知:一条直线l 和一个平面α平行.求证:直线l 上各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知识点】直线和平面距离的概念辨析【解题过程】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点到平面的距离定义,在直线l 上任意取两点A 、B ,并过这两点作平面α的垂线段,现在只要证明这两条垂线段长相等即可.证明:过直线l 上任意两点A 、B 分别引平面α的垂线11BB AA 、,垂足分别为11B A 、. ∵11,AA BB αα⊥⊥,∴11AA BB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设经过直线11,AA BB αα⊥⊥的平面为β,11A B αβ=I∵l ∥α,∴11B A ∥l∴11=AA BB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即直线上各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思路点拨】本例题的证明,实际上是把立体几何中直线上的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转化成平面几何中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问题.这种把立体几何的问题转化成平面几何的问题的方法,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常常用到的方法.因此,我们得到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定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答案】见解题过程.●活动② 巩固基础,检查反馈例2 在空间,下列哪些命题是正确的( ).①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③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④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 .仅②不正确B .仅①、④正确C .仅①正确D .四个命题都正确【知识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辨析.【解题过程】①该命题就是平行公理,即课本中的公理4,因此该命题是正确的;②如图,直线α⊥平面α,α⊂b ,α⊂c ,且b c A =I ,则a ⊥b ,a ⊥c ,即平面α内两条相交直线b 、c 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a ,但b 、c 的位置关系并不是平行.另外,b 、c 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异面,如果把直线b 平移到平面α外,此时与a 的位置关系仍是垂直,但此时b 、c 的位置关系是异面.③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易知ABCD B A 平面//11,ABCD D A 平面//11,但11111A B A D A =I ,因此该命题是错误的.④该命题是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因此是正确的.综上可知①、④正确,故选B.【思路点拨】本题要求的是两直线之间的关系,根据题中所给条件,利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和线面垂直的性质,即可得出两直线之间的关系.【答案】B.例3如图,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EF 为异面直线D A 1与AC 的公垂线,求证:1//BD EF .【知识点】性质定理,公垂线的概念.【解题过程】证明 连结11C A ,由于11//C A AC ,AC EF ⊥,∴11C A EF ⊥.又D A EF 1⊥,1111A D AC A =I ,∴D C A EF 11平面⊥.① ∵11111D C B A BB 平面⊥,111111D C B A C A 平面⊂,∴111C A BB ⊥.∵四边形1111D C B A 为正方形,∴1111D B C A ⊥,1111B D BB B =I ,∴D D BB C A 1111平面⊥,而D D BB BD 111平面⊂,∴111BD C A ⊥.同理11BD DC ⊥,1111DC AC C =I ,∴D C A BD 111平面⊥.②由①②可知:1//BD EF .【思路点拨】证明1//BD EF ,构造与EF 、1BD 都垂直的平面是关键.由于EF 是AC 和D A 1的公垂线,这一条件对构造线面垂直十分有用.【答案】见解题过程.例4. 如图,在△ABC 中,∠B =90°,SA ⊥平面ABC ,点A 在SB 和SC 上的射影分别为N 、M ,求证:MN ⊥SC .【知识点】线面垂直,线线垂直.【解题过程】证明 ∵SA ⊥面ABC ,⊂BC 平面ABC ,∴SA ⊥BC .∵∠B =90°,即AB ⊥BC ,BA SA A =I ,∴BC ⊥平面SAB .∵⊂AN 平面SAB .∴BC ⊥AN .又∵AN ⊥SB ,B BC SB = ,∴AN ⊥平面SBC .∵⊂SC 平面SBC ,∴AN ⊥SC ,又∵AM ⊥SC ,A AN AM = ,∴SC ⊥平面AMN .∵⊂MN 平面AMN .∴SC ⊥MN .另证:由上面可证AN ⊥平面SBC .∴MN 为AM 在平面SBC 内的射影.∵AM ⊥SC ,∴MN ⊥SC .【思路点拨】在上面的证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证明线线垂直常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而证明线面垂直又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立体几何中的证明常常是在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本题若改为下题,想想如何证:已知SA ⊥⊙O 所在平面,AB 为⊙O 的直径,C 为⊙O 上任意一点(C 与A 、B 不重合).过点A 作SB 的垂面交SB 、SC 于点M 、N ,求证:AN ⊥SC .【答案】见解题过程.活动③ 强化提升,灵活应用例5.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边长为4,CG ⊥平面ABCD ,CG =2,E 、F 分别是AB 、AD 中点,求点B 到平面GEF 的距离.【知识点】距离,线面平行【解题过程】证明 连结BD 、AC ,EF 和BD 分别交AC 于H 、O ,连GH ,作OK ⊥GH 于K .∵ABCD 为正方形,E 、F 分别为AB 、AD 的中点,∴EF ∥BD ,H 为AO 中点.∵BD ∥EF ,⊄BD 平面GFE ,∴BD ∥平面GFE .∴BD 与平面GFE 的距离就是O 点到平面EFG 的距离.∵BD ⊥AC ,∴EF ⊥AC .∵GC ⊥面ABCD ,∴GC ⊥EF .∵C AC GC = ,∴EF ⊥平面GCH .∵⊂OK 平面GCH ,∴EF ⊥OK .又∵OK ⊥GH ,GH EF H =I ,∴OK ⊥平面GEF .即OK 长就是点B 到平面GEF 的距离.∵正方形边长为4,CG =2, ∴24=AC ,2=HO ,23=HC .在Rt △HCG 中,2222=+=CG HC HG . 在Rt △GCH 中,11112=⋅=HG GC HO OK .【思路点拨】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常用三种方法:一是直接法.由该点向平面引垂线,直接计算垂线段的长.用此法的关键在于准确找到垂足位置.如本题可用下列证法:延长CB 交FE 的延长线于M ,连结GM ,作BP ⊥ME 于P ,作BN ∥CG 交MG 于N ,连结PN ,再作BH ⊥PN 于H ,可得BH ⊥平面GFE ,BH 长即为B 点到平面EFG 的距离.二是转移法.将该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三是体积法.已知棱锥的体积和底面的面积.求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可逆用体积公式. 【答案】11112.同类训练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PA ⊥平面ABCD ,E 为PD 的中点.(1)证明:PB ∥平面AEC ;(2)设AP =1,AD ,三棱锥P -ABD 的体积V A 到平面PBC 的距离.【知识点】距离,线面平行,等体积法.【数学思想】转化思想【解题过程】(1)证明:设BD 与AC 的交点为O ,连接EO .因为ABCD 为矩形,所以O 为BD 的中点.又E 为PD 的中点,所以EO ∥P B.因为EO ⊂平面AEC ,PB ⊄平面AEC ,所以PB ∥平面AE C.(2)解:V =16PA ·AB ·AD B.又V =4,可得AB =32.作AH ⊥PB 交PB 于H .由题设知BC ⊥平面PAB ,所以BC ⊥AH ,故AH ⊥平面PB C.在Rt △PAB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B =2,所以PA AB AH PB ⋅==所以A 到平面PBC . 【思路点拨】体积法.已知棱锥的体积和底面的面积.求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可逆用体积公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答案】(1)见解题过程;(2)31313.同类训练 已知在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棱51=AA ,12=AB ,求直线11C B 和平面11BCD A 的距离.【知识点】距离,线面平行.【数学思想】转化思想.【解题过程】如图,∵BC C B //11,且1111BCD A C B 平面⊄,11BCD A BC 平面⊂, ∴1111//BCD A C B 平面.从而点1B 到平面11BCD A 的距离即为所求.过点1B 作B A E B 11⊥于E ,∵11ABB A BC 平面⊥,且B B AA E B 111平面⊂,∴E B BC 1⊥.又1BC A B B =I ,∴111BCD A E B 平面⊥.即线段E B 1的长即为所求,在B B A Rt 11∆中,13601251252211111=+⨯=⋅=B A BB B A E B , ∴直线11C B 到平面11BCD A 的距离为1360.【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长方体的性质,线面距离的概念等基础知识以及计算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进而转化为点线距离,再通过解三角形求解,这种转化的思想非常重要,数学解题的过程就是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从而求解. 【答案】1360.活动④ 翻折问题,弄清题意例6 如图1,在Rt △ABC 中,∠C =90°,D 、E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点F 为线段CD 上的一点.将△ADE 沿DE 折起到△A 1DE 的位置,使A 1F ⊥CD ,如图2.(1)求证:DE ∥平面A 1CB ;(2)求证:A 1F ⊥BE ;(3)线段A 1B 上是否存在点Q ,使A 1C ⊥平面DEQ ?说明理由.【知识点】翻折,垂直.【解题过程】(1)证明:因为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所以DE∥B C.又因为DE 平面A1CB,BC⊂平面A1CB,所以DE∥平面A1CB(2)证明:由已知得AC⊥BC且DE∥BC,所以DE⊥A C.所以DE⊥A1D,DE⊥CD,又A1D∩DE=D,所以DE⊥平面A1D C.而A1F⊂平面A1DC,所以DE⊥A1F.又因为A1F⊥CD,CD∩DE=D,所以A1F⊥平面BCDE.且BE⊂平面BCDE,所以A1F⊥BE.(3)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如图,分别取A1C、A1B 的中点P、Q,则PQ∥B C.又因为DE∥BC,所以DE∥PQ.所以平面DEQ即为平面DEP.由(2)知,DE⊥平面A1DC,所以DE⊥A1C.又因为P是等腰△DA1C底边A1C的中点,所以A1C⊥DP,又DE∩DP=D,所以A1C⊥平面DEP.从而A1C⊥平面DEQ.故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得A1C⊥平面DEQ.【思路点拨】在平面图形的翻折过程中的难点就是空间几何体是动态的,要注意变与不变的量.【答案】(1)见解题过程;(2)见解题过程;(3)存在,理由见解题过程.3. 课堂总结知识梳理1.线面垂直的性质:a ⊥α,b ∥α⇒a ⊥b .2.重难点归纳(1)线面垂直概念的辨析.(2)点到平面的距离常用三种方法:一是直接法.由该点向平面引垂线,直接计算垂线段的长.二是转移法.将该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三是体积法.已知棱锥的体积和底面的面积.求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可逆用体积公式.(三)课后作业基础型 自主突破1.已知b 、a 为不重合的直线, α为平面,则下面四个命题:①b ∥a ,a α⊥,则b α⊥;②若a α⊥,b α⊥,则b ∥a ;③若a α⊥,a b ⊥,则b ∥α;④若α∥a , a b ⊥,则b α⊥;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①②显然正确;③中b 可能在α内;④中b ⊥α或b ∥α或b ⊂α.故选A.【思路点拨】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可知①②正确,③④写出所有可能即可.【答案】A.2.若l 、m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m 垂直于平面α,则“l ⊥m ”是“l ∥α”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知识点】空间直线和平面、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解题过程】若l m ⊥,因为m 垂直于平面α,则//l α或l α⊂;若//l α,又m 垂直于平面α,则l m ⊥,所以“l m ⊥ ”是“//l α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思路点拨】本题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为载体考查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要理解线线垂直和线面垂直的相互转化以及线线平行和线面平行的转化还有平行和垂直之间的内部联系,长方体是直观认识和描述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很好的载体,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还原到长方体中研究.【答案】B.3.设c b a 、、是空间三条直线,α、β是空间两个平面,则下列命题中,命题不成立的是( )A.当c α⊥时,若c β⊥,则α∥βB.当b β⊥,若c α⊥,则b ∥cC.当α⊂b ,且c 是a 在α内的射影时,若b c ⊥,则a b ⊥D.当α⊂b ,且α⊄c 时,若c ∥α,则b ∥c【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当c α⊥时,若c β⊥,则由平面与平行的判定定理知α∥β,故A 正确;当b β⊥,若c α⊥,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b ∥c ;当α⊂b 时,且c 是a 在α内的射影时,若b c ⊥,则由三垂线定理知a b ⊥,故C 正确;当α⊂b ,且α⊄c 事,若c ∥α,则b 与c 平行或异面,故D 错误.【思路点拨】利用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间的位置关系求解.【答案】D.4.如图,在斜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AC =90°,BC 1⊥AC ,则C 1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H 必在( )A.直线AB 上B.直线BC 上C.直线AC 上D.△ABC 内部解析:【知识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辨析.【解题过程】由BC1⊥AC,又BA⊥AC,则AC⊥平面ABC1,因此平面ABC⊥平面ABC1,因此C1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在直线AB上.BCC⊥平面ABC,再由线面【思路点拨】由题意结合线面垂直的判定可得平面1垂直的性质可得1C在底面ABC的射影H的位置.【答案】A.⊥,平行则四边形ABCD 5.已知PA垂直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若PC BD一定是.【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PA垂直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PA⊥BD,又∵PC⊥BD,PA⊂平面ABCD,PC⊂平面ABCD,PA∩PC=P,∴BD⊥平面PA C.又∵AC⊂平面PAC,∴AC⊥B D.又ABCD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一定是菱形.综上所述,答案为菱形.【思路点拨】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可知AC⊥BD,由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即可得出结论.【答案】菱形.6.四棱锥P-ABCD的顶点P在底面ABCD上的投影恰好是点A,其正视图与侧视图都是腰长为a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则在四棱锥P-ABCD的任意两个顶点的连线中,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共有________对.【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四棱锥P-ABCD的直观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可知,满足题中要求的有PA⊥BC、PA⊥CD、AB⊥PD、BD⊥PA、BD⊥PC、AD⊥PB,共6对.【思路点拨】由题设知四棱锥P-ABCD中,PA⊥面ABCD,ABCD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PA=a,由此能求出在四棱锥P-ABCD的任意两个顶点的连线中,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有多少对.【答案】6.7.在三棱锥P-ABC中,PA⊥底面ABC,PA=3,底面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则三棱锥P-ABC的的高是_______,体积等于________.【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依题意,.32260sin21=⨯⨯⨯=ABCS△∵PA⊥底面ABC,∴PA是三棱锥的高,∴h=PA=3,∴.3333131=⨯⨯=⨯⨯=-PASVABCABCP△【思路点拨】熟悉空间中的线面关系的概念和定理. 【答案】3;.38.在如图的多面体中,AE⊥底面BEFC,AD∥EF∥BC,BE=AD=EF=12BC,G是BC的中点.求证:(1)AB∥平面DEG;(2)EG⊥平面BDF.【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证明:(1)∵AD∥EF,EF∥BC,∴AD∥B C. 又∵BC=2AD,G是BC的中点,∴AD//BG且AD=BG,∴四边形ADGB是平行四边形,∴AB∥DG.∵AB ⊄平面DEG ,DG ⊂平面DEG ,∴AB ∥平面DEG .(2)连接GF ,四边形ADFE 是矩形,∵DF ∥AE ,AE ⊥底面BEFC ,∴DF ⊥平面BCFE ,EG ⊂平面BCFE ,∴DF ⊥EG .∵EF =BG 且EF //BG ,EF =BE ,∴四边形BGFE 为菱形,∴BF ⊥EG ,又BF ∩DF =F ,BF ⊂平面BFD ,DF ⊂平面BFD ,∴EG ⊥平面BDF .【思路点拨】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合理转化是证明线面垂直的基本思想.【答案】见解题过程.9.如图所示,在平面β内有ABC ∆,在平面β外有点S ,斜线AC SA ⊥,BC SB ⊥,且斜线SA 、SB 分别与平面β所成的角相等,设点S 与平面β的距离为cm 4,BC AC ⊥,且cm AB 6=.求点S 与直线AB 的距离.【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数学思想】【解题过程】作SD ⊥平面β,垂足为D ,连DA 、DB . ∵AC SA ⊥,BC DB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有:AC DA ⊥,BC DB ⊥,又BC AC ⊥,∴ACBD 为矩形.又∵SB SA =,∴DB DA =,∴ACBD 为正方形,∴AB 、CD 互相垂直平分.设O 为AB 、CD 的交点,连结SO ,根据三垂线定理,有AB SO ⊥,则SO 为S 到AB 的距离.在SOD Rt ∆中,cm SD 4=,cm AB DO 321==,∴cm SO 5=. 因此,点S 到AB 的距离为cm 5.【思路点拨】由点S 向平面β引垂线,考查垂足D 的位置,连DB 、DA ,推得AC DA ⊥,BC DB ⊥,又︒=∠90ACB ,故A 、B 、C 、D 为矩形的四个顶点. 由本例可得到点到直线距离的作法:(1)若点、直线在确定平面内,可直接由点向直线引垂线,这点和垂足的距离即为所求.(2)若点在直线所在平面外,可由三垂线定理确定:由这点向平面引垂线得垂足,由垂足引直线的垂线得斜足,则这点与斜足的距离为点到直线的距离.(3)处理距离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作、证、算,即作出符合要求的辅助线,然后证明所作距离符合定义,再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进行计算.【答案】5cm.能力型 师生共研10.一个盛满水的三棱锥容器S -ABC ,不久发现三条侧棱上各有一个小洞D ,E ,F ,且SD ∶DA =SE ∶EB =CF ∶FS =2∶1,若仍用这个容器盛水,则最多可盛原来水的______倍.【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设点F 到平面SDE 的距离为h 1,点C 到平面SAB 的距离为h 2,当平面EFD 处于水平位置时,容器盛水最多.V F -SDE V C -SAB =13S △SDE ·h 113S △SAB ·h 2=13·SD·SE·sin ∠DSE·h 113·SA·SB·sin ∠ASB·h 2=SD SA ·SE SB ·h 1h 2=23×23×13=427. 故最多可盛原来水的1-427=2327.【思路点拨】由实际情况可以得到,当DEF 面与地面平行时盛水最多,由图了利用相似比求得V F -SDE V C -SAB,从而求得最大值. 【答案】2327.探究型 多维突破11.如果平面α与α外一条直线a 都垂直b ,那么α//a .已知:直线α⊄a ,b a ⊥,α⊥b .求证:α//a .【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证明:(1)如图,若a 与b 相交,则由a 、b 确定平面β,设'a =αβ.αααβαα////,,'''''a a a a a a b a a b ab a b ⇒⎪⎭⎪⎬⎫⊄⊂⇒⎪⎭⎪⎬⎫⊂⊥⊥⇒⎭⎬⎫⊂⊥又∵. (2)如图,若a 与b 不相交,则在a 上任取一点A ,过A 作b b //',a 、'b 确定平面β,设'a βα=I .αααβααα////,,////'''''''''''a a a a a a a b a b a b b b a b a b b b b ⇒⎪⎭⎪⎬⎫⊄⊂⇒⎪⎪⎭⎪⎪⎬⎫⊂⊥⇒⎭⎬⎫⊥⊥⇒⎪⎭⎪⎬⎫⊂⊥⇒⎭⎬⎫⊥又又∵又∵【思路点拨】若证线面平行,只须设法在平面α内找到一条直线'a ,使得'//a a ,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得证.【答案】见解题过程.自助餐12.如图所示,△ABC 和△BCD 所在平面互相垂直,且AB =BC =BD =2,∠ABC =∠DBC =120°,E ,F ,G 分别为AC ,DC ,AD 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BCG ;(2)求三棱锥D -BCG 的体积.附:锥体的体积公式V =13Sh ,其中S 为底面面积,h 为高.【知识点】空间中的线面关系.【解题过程】(1)证明:由已知得△ABC ≌△DBC ,因此AC =D C.又G 为AD 的中点,所以CG ⊥AD ,同理BG ⊥A D.又BG ∩CG =G ,所以AD ⊥平面BG C.又EF ∥AD ,所以EF ⊥平面BCG .(2)在平面ABC内,作AO⊥CB,交CB延长线于点O.由平面ABC⊥平面BCD,知AO⊥平面BD C.又G为AD的中点,所以G到平面BDC的距离h是AO长度的一半. 在△AOB中,AO=AB·sin 60°=3,所以V D-BCG=V G-BCD=13·S△DBC·h=13×12·BD·BC·sin 120°·32=12.【思路点拨】1.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是突破点;2.利用比例转化体积的标准之一是方便求高.【答案】(1)见解题过程;(2)1 2.。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新人教必修)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教案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2)使学生掌握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案活动,使学生了解,感受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的形成过程;(2)探究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案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三、教案设计(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现象,例如:“旗杆与地面,大桥的桥柱和水面等的位置关系”,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然后让学生回忆、思考、讨论、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意义是什么?并通过分析旗杆与它在地面上的射影的位置关系引出课题内容。
(二)研探新知1、为使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可再借助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感知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平面化”的思想来思考问题:从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等的定义过程得到启发,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概括其定义。
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
如图2.3-1,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公共点P叫做垂足。
并对画示表示进行说明。
Lpα图2-3-12、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问题:虽然可以根据定义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但这种方法实际上难以实施。
有没有比较方便可行的方法来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呢?(2)师生活动:请同学们准备一块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来做如图2.3-2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问如何翻折才能保证折痕AD与桌面所在平面垂直?AB D C图2.3-2(3)归纳结论:引导学生根据直观感知及已有经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进行合情推理,获得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确性的认识;(2)性质定理的推理论证。
3、情态与价值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
三、学法与用具(1)学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猜想与证明。
(2)用具:长方体模型。
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问题: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可得到什么结论?若两条直线与同一个平面垂直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结论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自然进入课题内容)(二)研探新知1、操作确认观察长方体模型中四条侧棱与同一个底面的位置关系。
如图2.3—4,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棱AA1、BB1、CC1、DD1所在直线都垂直于平面ABCD,它们之间是有什么位置关系?(显然互相平行)然后进一步迁移活动:已知直线a⊥α、b⊥α、那么直线a、b一定平行吗?(一定)我们能否证明这一事实的正确性呢?A1D1a bC1B1图 2.3-4 图2.3-52、推理证明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成立的条件,介绍证明性质定理成立的特殊方法——反证法, 然后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该推理过程 ,最后归纳得出: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三)应用巩固 例子:课本P.74例4做法:教师给出问题,学生思考探究、判断并说理由,教师最后评议。
(四)类比拓展,研探新知类比上面定理:若在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条件下,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例如:如何在黑板面上画一条与地面垂直的直线?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相邻两面墙的交线,容易发现该交线与地面垂直,这时,只要在黑板上画出一条与这交线平行的直线,则所画直线必与地面垂直。
高考数学总复习 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学案
河北省二十冶综合学校高中分校高考数学总复习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学案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2.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平面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3.提高空间线面垂直与线线垂直关系的转化能力;学习重点: 1.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定义及两个定理;2.在应用两定理时, 创设定理成立的条件.活动过程:活动一、引入新课: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二.建构数学阅读课本70页思考并回答问题得出结论:1..线面垂直性质定理:符号表达:巩固练习:课本71页练习1,2活动三、阅读课本71页思考并回答问题得出结论:2.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符号表达:例2见课本72页例4探究:课本72页巩固练习1..已知正方体AB CD-A 1B 1C 1D 1(1)求证: A 1C⊥B 1D 1 ; (2)求证: A 1C⊥平面A B 1D 1;★(3)若M 、N 分别为B 1D 1与C 1D 上的点, 且MN⊥B 1D 1 , MN⊥C 1D , 求证: MN//A 1C .2.课本73页练习1.2.活动四、课堂小结掌握直线和平面以及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D 111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教案教案: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并能够运用垂直的性质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如何判断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白板、绘图工具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Step1:导入新知1.通过引入两个概念:“直线”和“平面”,并介绍其定义、性质和符号表示。
2.通过实际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直线与平面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你认为直线与平面有什么样的垂直关系?”3.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Step2:理论讲解1.引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直线与平面上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相交,那么称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2.讲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理: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垂直相交,则它们与该平面垂直。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条直线上有一点在这个平面上,且在这个平面上有一般的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
3.讲解直线飞平面垂直的表示方法:以垂直符号“⊥”表示。
Step3:示例演练1.给出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判断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并用判定定理进行解答。
例如:过一个点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该直线与这个平面有什么样的关系?2.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使用垂直的性质进行证明,以锻炼思维能力。
Step4:归纳总结1.让学生复习并总结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和性质。
2.强化学生对垂直符号“⊥”的理解和应用。
Step5:拓展应用将所学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建筑工程、地理测量等领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共2课时,本课是第1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两部分,均为概念性知识.本节内容以“垂直”的判定为主线展开,“垂直”在定义和描述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空间中垂直关系的相互转化。
其中核心内容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已有“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直线与直线垂直定义与判定”的基础上,引出直线与平面垂直,为学习“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垂直” 做准备,其中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这三类垂直问题的研究主线是类似的,都是以定义——判定——性质为主线.判定定理的教学,尽管新课标在必修课程中不要求证明,但通过定理的探索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以及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并体会“平面化”以及“降维”的转化思想,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课程目标(1)对空间几何体整体观察,认识空间图形;(2)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3)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4)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2.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将在前一单元整体观察、认识几何体的基础上,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操作和说理,能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判定方法,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集合对象的位置关系,初步体验公理化思想,养成逻辑思维能力,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具体目标是:(1)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①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了解公理1、公理2、公理3、公理4以及等角定理作为推理的依据。
高考数学复习知识点讲解教案第43讲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证明直
⊂ ,
ቅ ⇒ ⊥ 线与直
⊥
线垂直
续表
类
别
性
语言表述
平面
垂直于同一个_______的
质 两条直线平行
图形表示
符号语言
应用
证明直
⊥ ,
ቅ ⇒ // 线与直
⊥
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垂直
(1)
直二面角
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____________,就说这两个
[总结反思]
解决空间中线面、面面垂直的基本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1)依据定理得出结论;
(2)可结合符合题意的图形进行判断;(3)否定命题时只需举一个反例.
变式题(1)
[2023·重庆二模] 已知,,表示不同的直线, , , 表
示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四个说法正确的是(
C
)
A.若// ,且// ,则 ⊥
反之则可以,所以应填必要不充分.
5.已知,是两条不同的直线,
, 是两个不同的平面,现有以下说法:
①若// , ⊂ , ⊂ ,则//;
②若 ⊥ , ⊥ , ⊥ ,则 ⊥ ;
③若 ⊥ , ⊥ , ⊥ ,则 ⊥ ;
④若// ,// , ⊥ ,则 ⊥ ;
D.若 ⊥ ,则 ⊥
[思路点拨](1)由线面、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线面、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逐一判断各选项.
[解析] 对于A,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
在平面 内需要两条相交直线与平面 平行才能得出两平面平行,故A错误;
对于B,由 ⊂ ,//得// 或 ⊂ ,故B错误;
90
,所以为的中点,所以在平面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考纲传真] 1.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垂直关系的简单命题.1.直线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垂直.(2)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3)推论: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4)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①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②直线垂直于平面,则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平面平行.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2)当直线与平面垂直和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时,规定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分别为90°和0°.(3)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θ≤90°.3.二面角的有关概念(1)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2)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3)二面角的范围是0°≤θ≤180°.4.平面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l⊥αl⊂β⇒α⊥β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α⊥βl⊂βα∩β=al⊥a⇒l⊥α[常用结论]1.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2.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垂直.3.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基础自测]1.(思考辨析)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则l⊥α. ()(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平面平行.()(3)若两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4)若两个平面垂直,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答案](1)×(2)×(3)×(4)×2.“直线a与平面M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是“直线a与平面M垂直”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B[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知“直线a与平面M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不能推出“直线a与平面M垂直”,反之可以,所以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 3.(教材改编)设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且l⊂α,m⊂β.() A.若l⊥β,则α⊥βB.若α⊥β,则l⊥mC.若l∥β,则α∥βD.若α∥β,则l∥mA[∵l⊥β,l⊂α,∴α⊥β(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故A正确.]4.如图所示,已知P A⊥平面ABC,BC⊥AC,则图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4[∵P A⊥平面ABC,∴P A⊥AB,P A⊥AC,P A⊥BC,则△P AB,△P AC为直角三角形.由BC⊥AC,且AC∩P A=A,∴BC⊥平面P AC,从而BC⊥PC.因此△ABC,△PBC也是直角三角形.]5.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BD折成直二面角,则折叠后AC的长为________.a[如图所示,取BD的中点O,连接A′O,CO,则∠A′OC是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即∠A′OC=90°,又A′O=CO=2 2a,∴A′C=a22+a22=a,即折叠后AC的长(A′C)为a.]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例1】(2018·全国卷Ⅱ)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BC=22,P A=PB=PC=AC=4,O 为AC的中点.(1)证明:PO⊥平面ABC;(2)若点M在棱BC上,且MC=2MB,求点C到平面POM的距离.[解](1)证明:因为AP=CP=AC=4,O为AC的中点,所以OP⊥AC,且OP=2 3.连接OB.因为AB=BC=22AC,所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B⊥AC,OB=12AC=2.由OP2+OB2=PB2知,OP⊥OB.由OP⊥OB,OP⊥AC,OB⊂平面ABC,AC⊂平面ABC,OB∩AC=O,知PO⊥平面ABC. (2)作CH⊥OM,垂足为H.又由(1)可得OP⊥CH,OP⊂平面POM,OM⊂平面POM,OP∩OM=O,所以CH⊥平面POM.故CH的长为点C到平面POM的距离.由题设可知OC=12AC=2,CM=23BC=423,∠ACB=45°.所以OM=253,CH=OC·MC·sin∠ACBOM=455.所以点C到平面POM的距离为45 5.►考法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例2】(2017·江苏高考)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AB⊥AD,BC⊥BD,平面ABD⊥平面BCD,点E,F(E与A,D不重合)分别在棱AD,BD上,且EF⊥AD.求证:(1)EF∥平面ABC;(2)AD⊥AC.[证明](1)在平面ABD内,因为AB⊥AD,EF⊥AD,所以EF∥AB.又因为EF⊄平面ABC,AB⊂平面ABC,所以EF∥平面ABC.(2)因为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BC⊂平面BCD,BC⊥BD,所以BC⊥平面ABD.因为AD⊂平面ABD,所以BC⊥AD.又AB⊥AD,BC∩AB=B,AB⊂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AD⊥平面ABC.又因为AC⊂平面ABC,所以AD⊥AC.[规律方法] 1.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利用“两平行线中的一条与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这个平面垂直”.(3)利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与另一个也垂直”.(4)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特殊图形中的垂直关系.(2)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的性质.(3)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4)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 A=AB=BC,E是PC的中点.证明:(1)CD⊥AE;(2)PD⊥平面ABE.[证明](1)在四棱锥P-ABCD中,∵P A⊥平面ABCD,CD⊂平面ABCD,∴P A⊥CD.又∵AC⊥CD,且P A∩AC=A,∴CD⊥平面P AC.而AE⊂平面P AC,∴CD⊥AE.(2)由P A=AB=BC,∠ABC=60°,可得AC=P A.∵E是PC的中点,∴AE⊥PC.由(1)知AE⊥CD,且PC∩CD=C,∴AE⊥平面PCD.又PD⊂平面PCD,∴AE⊥PD.∵P A⊥底面ABCD,∴P A⊥AB.又∵AB⊥AD,且P A∩AD=A,∴AB⊥平面P AD,而PD⊂平面P AD,∴AB⊥PD.又AB∩AE=A,∴PD⊥平面ABE.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例3】(2018·全国卷Ⅰ)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M中,AB=AC=3,∠ACM=90°.以AC 为折痕将△ACM折起,使点M到达点D的位置,且AB⊥DA.(1)证明:平面ACD⊥平面ABC;(2)Q为线段AD上一点,P为线段BC上一点,且BP=DQ=23DA,求三棱锥Q-ABP的体积.[解](1)证明:由已知可得,∠BAC=90°,BA⊥AC.又BA⊥AD,且AC⊂平面ACD,AD⊂平面ACD, AC∩AD=A,所以AB⊥平面ACD.又AB⊂平面ABC,所以平面ACD⊥平面ABC. (2)由已知可得,DC=CM=AB=3,DA=3 2.又BP=DQ=23DA,所以BP=2 2.作QE⊥AC,垂足为E,则QE 13DC.由已知及(1)可得DC⊥平面ABC,所以QE⊥平面ABC,QE=1.因此,三棱锥Q-ABP的体积为V Q-ABP =13×QE×S△ABP=13×1×12×3×22sin 45°=1.[规律方法]证明面面垂直的2种方法(1)定义法:利用面面垂直的定义,即判定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将证明面面垂直问题转化为证明平面角为直角的问题.(2)定理法: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其中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把问题转化成证明线线垂直加以解决,注意:三种垂直关系的转化(2018·江苏高考)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A1=AB,AB1⊥B1C1.求证:(1)AB∥平面A1B1C;(2)平面ABB1A1⊥平面A1BC.[证明](1)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B∥A1B1.因为AB⊄平面A1B1C,A1B1⊂平面A1B1C,所以AB∥平面A1B1C.(2)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四边形ABB1A1为平行四边形.又因为AA1=AB,所以四边形ABB1A1为菱形,因此AB1⊥A1B.又因为AB1⊥B1C1,BC∥B1C1,所以AB1⊥BC.又因为A1B∩BC=B,A1B⊂平面A1BC,BC⊂平面A1BC,所以AB1⊥平面A1BC.因为AB1⊂平面ABB1A1,所以平面ABB1A1⊥平面A1BC.垂直关系中的存在性问题【例4】如图,2,∠BAC=60°.(1)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2)在线段PC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AC⊥BM,若存在求PMMC的值,并说明理由.[解](1)由题设AB=1,AC=2,∠BAC=60°,可得S△ABC =12·AB·AC·sin 60°=32.由P A⊥平面ABC,可知P A是三棱锥P-ABC的高,又P A=1,所以三棱锥P-ABC的体积V=13·S△ABC·P A=36.(2)在线段PC上存在一点M,使得AC⊥BM,此时PM MC=13.证明如下:如图,在平面P AC 内,过点M 作MN ∥P A 交AC 于N ,连接BN ,BM . 由P A ⊥平面ABC 知P A ⊥AC , 所以MN ⊥AC .由MN ∥P A 知AN NC =PM MC =13. 所以AN =12,在△ABN 中,BN 2=AB 2+AN 2-2AB ·AN cos ∠BAC =12+⎝ ⎛⎭⎪⎫122-2×1×12×12=34,所以AN 2+BN 2=AB 2, 即AC ⊥BN .由于BN ∩MN =N ,故AC ⊥平面MBN . 又BM ⊂平面MBN . 所以AC ⊥BM .[规律方法] 1.对命题条件探索性的主要途径: (1)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2.平行(垂直)中点的位置探索性问题:一般是先根据条件猜测点的位置再给出证明,探索点存在问题,点多为中点或三等分点中某一个,也可以根据相似知识建点.如图,四边形ABCD 为梯形,AB ∥CD ,PD ⊥平面ABCD ,∠BAD =∠ADC =90°,DC =2AB =2,DA = 3.(1)线段BC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平面PBC ⊥平面PDE ?若存在,请给出BECE 的值,并进行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若PD =3,线段PC 上有一点F ,且PC =3PF ,求三棱锥A -FBD 的体积.[解] (1)存在线段BC 的中点E ,使平面PBC ⊥平面PDE ,即BECE =1.证明如下: 连接DE ,PE ,∵∠BAD =∠ADC =90°,AB =1,DA =3,∴BD =DC =2, ∵E 为BC 的中点,∴BC ⊥DE , ∵PD ⊥平面ABCD ,∴BC ⊥PD , ∵DE ∩PD =D ,∴BC ⊥平面PDE , ∵BC ⊂平面PBC , ∴平面PBC ⊥平面PDE .(2)∵PD ⊥平面ABCD ,且PC =3PF ,∴点F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23PD =233,∴三棱锥A -FBD 的体积V A -FBD =V F -ABD =13×S △ABD ×233=13×12×1×3×233=13.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例5】 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AD =π2,AB =BC =12AD =a ,E 是AD 的中点,O 是AC 与BE 的交点.将△ABE 沿BE 折起到图2中△A 1BE 的位置,得到四棱锥A 1-BCDE .图1 图2(1)证明:CD ⊥平面A 1OC ;(2)当平面A 1BE ⊥平面BCDE 时,四棱锥A 1-BCDE 的体积为362,求a 的值. [解] (1)证明:在题图1中,连接EC (图略), 因为AB =BC =12AD =a ,E 是AD 的中点,∠BAD =π2,所以BE ⊥AC .即在题图2中,BE⊥A1O,BE⊥OC,从而BE⊥平面A1OC.又CD∥BE,所以CD⊥平面A1OC.(2)由已知,平面A1BE⊥平面BCDE,且平面A1BE∩平面BCDE=BE,又由(1)可得A1O⊥BE,所以A1O⊥平面BCDE.即A1O是四棱锥A1-BCDE的高.由题图1知,A1O=AO=22AB=22a,平行四边形BCDE的面积S=BC·AB=a2,从而四棱锥A1-BCDE的体积为V=13S·A1O=13×a2×22a=26a3.由26a3=362,得a=6.[规律方法]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关键是搞清翻折前后图形中线面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的变化情况.一般地,翻折后还在同一平面上的性质不发生变化,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性质发生变化.且EF∥BC,将△AEF沿EF折起到△PEF的位置,使得二面角P-EF-B的大小为60°.(1)求证:EF⊥PB;(2)当点E为线段AB的靠近B点的三等分点时,求四棱锥P-EBCF的侧面积.[解](1)证明:在Rt△ABC中,∵AB=BC=3,∴BC⊥AB.∵EF∥BC,∴EF⊥AB,翻折后垂直关系没变,仍有EF⊥PE,EF⊥BE,∴EF⊥平面PBE,∴EF⊥PB.(2)∵EF⊥PE,EF⊥BE,∴∠PEB是二面角P-EF-B的平面角,∴∠PEB=60°,又PE=2,BE=1,由余弦定理得PB=3,∴PB2+BE2=PE2,∴PB⊥BE,∴PB,BC,BE两两垂直,又EF⊥PE,EF⊥BE,∴△PBE,△PBC,△PEF均为直角三角形.由△AEF ∽△ABC 可得,EF =23BC =2, S △PBC =12BC ·PB =332,S △PBE =12PB ·BE =32,S △PEF =12EF ·PE =2.在四边形BCFE 中,过点F 作BC 的垂线,垂足为H (图略),则FC 2=FH 2+HC 2=BE 2+(BC -EF )2=2,∴FC = 2.在△PFC 中,FC =2,PC =BC 2+PB 2=23,PF =PE 2+EF 2=22,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PFC =PF 2+FC 2-PC 22PF ·FC =-14,则sin ∠PFC =154,S △PFC =12PF ·FC sin ∠PFC =152. ∴四棱锥P -EBCF 的侧面积为S △PBC +S △PBE +S △PEF +S △PFC =2+23+152.1.(2018·全国卷Ⅲ)如图,矩形ABCD 所在平面与半圆弧︵CD 所在平面垂直,M 是︵CD 上异于C ,D 的点.(1)证明:平面AMD ⊥平面BMC ;(2)在线段AM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MC ∥平面PBD ?说明理由.[解] (1)证明:由题设知,平面CMD ⊥平面ABCD ,交线为CD .因为BC ⊥CD ,BC ⊂平面ABCD ,所以BC ⊥平面CMD ,故BC ⊥DM .因为M 为︵CD 上异于C ,D 的点,且DC 为直径,所以DM ⊥CM .又BC ∩CM =C ,所以DM ⊥平面BMC .而DM ⊂平面AMD ,故平面AMD ⊥平面BMC .(2)当P 为AM 的中点时,MC ∥平面PBD .证明如下:如图,连接AC 交BD 于O .因为ABCD 为矩形,所以O 为AC 中点.连接OP ,因为P 为AM 中点,所以MC ∥OP .MC ⊄平面PBD ,OP ⊂平面PBD ,所以MC ∥平面PBD .2.(2017·全国卷Ⅰ)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CD ,且∠BAP =∠CDP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