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特性与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的特性与教学设计

主讲: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

一、“散文”文体特点的讨论

二、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三、散文教学设计建议

一、“散文”文体特点的讨论

(一)来自历史的声音

1. 1917年5月,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

2. 1921年6月,周作人《美文》:

“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又可以分做两类。一批

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

3. 1923年6月,王统照《纯散文》发表。

他将这种“纯散文”定义为:“能使人阅之自生美感”。

4. 1923年8月,编辑家、作家叶圣陶发表《编者的话》。

在文中他以一个“读者”的名义要求散文“作家”道:“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不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象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象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的人的。”因为所写的“话语”,正是“你们的心的独特的体相”。

5. 1925年12月,鲁迅译介日本厨川白村的文艺论集《出了象牙之塔》问世。

其中在论到“随笔”时作者写道:“在Essay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底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从那本质上说,是既非记述,也非说明,又不是议论。以报道为主的新闻记事,是应该非人格底地,力避记者这人的个人底主观底的调子的,Essay却正相反,乃是将作者的自我极端地扩大了夸张而写出来的东西,其兴味全在于人格底调子。……倘没有作者这人的神情浮动着,就无聊。作为告白的文学用这体裁是最为便当的。”

6. 1926年3月,胡梦华发表《絮语散文》。

“看了这‘絮语’二字,就不难想象而知了。这种散文不是长篇阔论的逻辑的或理解的文章,乃如家常絮语,用清逸冷峻的笔法所写出来的零碎感想文章。……就好象你看了报纸,或在外边听了什么新闻回来,围着桌子低声细语的讲给你的慈母,爱妻或

密友听。……就好象你们经验过的茶余酒后的闲谈。”他还指出:这种散文的“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所以它的特质又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正如蒙田所说)‘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读了它即)可以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歌奏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这里面,并且还是深刻的刻画着,锐利的歌奏着,浓厚的渲染着。”

7. 1935年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在它的范围的扩大(宇宙万有,无一不可以取来作题材)”;“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最后要说到近来才浓厚起来的那种散文上的幽默味了,这当然也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而且又是极重要的一点。”

8. 1942年葛琴《略谈散文》

“新文学发展后,在文学形式中通行着一种抒情的小品文,我们叫它做散文。它的含义和英文中间的Prose以及和韩柳所提倡的散文体,却不完全相同。它大概是抒情诗内容,而以自由的文体写出来,相类于散文(Blankverse)而比较它更自由和广泛一。”这实际上就是“以抒发作者对真实事物情感和思想为主的叙事抒情散文”。

“(关于散文的界说,以前还)不曾有人做,似乎也很难精确地做出。不过我可以约地举出它的几个特点来说的,第一。它不于诗或散文诗的地方,不仅是形式上较为由广泛,而在内容上,它不采用虚构的题材。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第二,正为它是以抒发思想与感情为主,所以对故事的描述并不重要,这是它不同

于速写或报的地方,后者乃是以描写出故事或环境的廓为主的。第三,散文中间偶然也可以发一些议论,但却不是主要的,这是它和杂文别的地方。一般说来,它是更接近于诗的种东西,所谓诗的感情,在散文中间是一个要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她还谈到了散文写作的个“重要条件”。她说:“第一个重要条件,是真实的感情”;“第二个重要条件,便是朴,有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雕刻堆砌和虚构,”。

(二)当下的研究成果

1.林非:“我自己的散文观,概括地说来就是它应该洋溢出主观

和个性的色彩,以诚挚的感情去直面人生,无拘无束地自由挥洒,兴之所至地抒发与叙述,从流畅、明朗和洁净的美文当中,冲泻出内心深处感情和思想的旋涡,并且显示出对于人生的深刻见解。”(《我的散文之路》)

2.刘锡庆:“当然,结合当代散文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对它(郁达

夫的四点)也做了一些调整或补充,变成了下面这样四点: 1、篇篇有我,尽显个性。2、情理兼备,虚实相济。3、取材琐细,以小见大。4、真实自然,饶有情致。”(《中国现代散文的回顾》)3.刘锡庆:中国现代散文是古典散文一个革命性的发展,又是

外国散文(特别是英美散文)一个批判性的继承,但中国古代的散文是“非韵非骈”的“大散文”,是“文类”而不是“文体”,而外国散文同样是除“诗”以外包含小说、戏剧在内的“大散文”(比中国古代散文更大,即以英美“随笔”而论,也是很庞杂、宽泛的),同样是“文类”而不是“文体”,因此,无论是“求诸已”与“求诸人”,都找不到可资借鉴的现成“样板”—这是散文“文体”当时乃至于今,仍难以完成文体“净化”的深层内因!(《现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回顾

与反思》)

4.师陀:“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

集中紧凑,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散文忌“散”》)

5.林非:“‘形散神不散’这种主张不能不形成自我封闭的框框,

为什么‘神’只能‘不散’呢?事实上一篇散文中的‘神’,既可以明确地表现出来,也可以意在不言之中,这有时甚至比直白地说出来,还要能强烈地震荡读者的心弦。为什么‘形’只能‘散’呢?形式上十分整齐的近似诗的散文为什么就不能写呢?事实上这种佳作是很多的。‘形散神不散’的提法,确实是体现了当时一种比较封闭性和单一化思想气氛,因此才会如此不胫而走。”(《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

6.有人认为散文的本质是“诗性的”,“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散文

这样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他的生命意义的定向、生命意义的追问、生命意义的创造”。(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

7.还有人认为,“散文的没有优势正是它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

自然”。(卞新国《论余光中的散文观》)

8.古人的“散文”概念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凡是不押韵或

不重视骈偶的文章都可以说是散文”(王光祖《写作》)。

9.以上对散文文体的种种认识,都是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即

孤立的看待各种文体,没有注意到不同文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散文确实可能没有独立的、截然区分于诗歌、小说的自足内涵,散文的本质规定性及特征是在与其他文体的对比中得以显现的。具体说来,散文是介于小说与诗歌之间的一类过渡文体,它抒情的一端与诗歌紧密相连,其代表形式是散文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