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考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深圳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深圳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2018.3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018年北京市石景山高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

2018年北京市石景山高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

2018年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

《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

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

请具左右司马。

”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

故止戈为武。

”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

《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

”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

苏轼《教战守》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

”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

“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庶士倾风,万流仰镜。

”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

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

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

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

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武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指习射箭、御战车等战斗技能。

B.与“文”相对,专指军事活动。

C.其本质是制止暴力,追求和谐。

D.“国术”“功夫”是武术的别称。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一模)考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一模)考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注意: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陶器从最初的零星出现到大规模、大范围地生产,有特定的社会文化。

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累积重重,要从、交互作用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对其,仍任重道远。

A.因缘错综复杂寻根究底B.姻缘错综复杂追本溯源C.因缘参差不齐追本溯源D.姻缘参差不齐寻根究底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3.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悬挂在书院的一项是(3分)A.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B.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天下事先忧后乐存心须在秀才时C.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D.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可报可酬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古典小说是先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很好地去学习和应用。

既然是古典小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如果善于学习,善者固然可以育人,其不善者经过批判分析,也可能发挥其反面教材的作用。

①就不免带有历史性的局限②即使优秀的作品也难免有不纯之处③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④有精华也会有糟粕⑤需要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学习A.①④②⑤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④②③⑤D.⑤③④①②5.下列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借用书法元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B.用汉字笔画的变形展现冰雪运动员的英姿,体现了冬奥会运动项目的特征。

C.其中充满韵律感的线条,寓意要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才能获得圆满成功。

2018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精品

2018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精品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王向荣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

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

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

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

word含答案广州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一模语文试题

word含答案广州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一模语文试题

201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

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

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疑问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

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

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

提出的疑问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

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

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

2018年徐州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2018年徐州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徐州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

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 ,悠然自得,内心是▲ 而澄澈的。

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 ,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

A.踯躅静谧无所适从B.徜徉静谧不知所措C.踯躅宁静不知所措D徜徉宁静无所适从1. (3分)D (“踯躅”指徘徊不进;“徜徉”指安闲自在地步行。

“宁静”是指心情安静平和;“静谧”是指环境寂静。

“无所适从”指不知依从谁才好,也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强调“听从”;“不知所措”指不知该怎么对付,形容惊慌、窘迫。

)2.下列歌词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山是山,水是水,往事恍然如云烟,流浪心已憔悴,谁在乎?英雄泪。

(《英雄泪》)B.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划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

(《光阴的故事》)C.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暖暖的眼泪跟寒雨混成一块,眼前的色彩忽然被掩盖,你的影子无情在身边徘徊。

(《冰雨》)D.爱是漫长的旅途,梦有快乐梦有痛苦,悲欢离合人间路,我可以缝缝补补。

(《风雨无阻》)2.(3分)C (“你的影子无情在身边徘徊”是拟人;A项“往事恍然如云烟”是比喻;B项“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可是终究是一阵烟”两句都是比喻;D项“爱是漫长的旅途”是比喻)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A.今日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光临,蓬草生辉,请开怀畅饮!B.拙著新近出版,敬赠阁下拜读,如获赐正,荣幸之至。

C.因身体抱恙,不能到会,坐失学习良机,深表遗憾。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小狗呆萌可爱,惟妙惟肖。

3.(3分)B (拜读,谦敬词用错)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博览群书的文坛名宿冯亦代赞美说:“宗璞有丰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自己又是个小说家、诗人,▲, ▲; ▲,这是我辈凡人所不能企及的。

(全国卷1地区)2018广东省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精心排版,精心校对,含范文)

(全国卷1地区)2018广东省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精心排版,精心校对,含范文)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全然,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日子诗意的美化,对安土乐居降叶归根的期盼,无别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乾坤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别为。

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诗抒情言志别脱此道,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点,因而古典美学精神贯通于中国人的日子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制造及精神境地之中。

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进展而进展,易学的简易变易别易三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标准的基本原则,先秦百家争鸣的开放性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动身点。

秦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之一统,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明之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气息别同,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

一代之精神气质妨碍其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别同时期又有明显差异。

如唐代初期尚清新刚健,盛期尚华美开放,中期多元并举,晚期靡丽诡异。

传统文化是传而统之的文化,流传长久讲明其有着历史合理性和时代习惯性,在精神领域占统治地位,讲明其理论形式的完善与精巧,植根传统文化的中华美学精神别仅与意识形态的显性结构相合,也渗透到民族心理的潜意识层面,是集体无意识的共同倾向。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也许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日子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让人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日子。

(审核版)山东省临沂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审核版)山东省临沂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语文2018. 2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必须再一次提到绵延在车窗外的广袤....的农田。

除了鄂西山地的那些农田让我有着切肤之痛..般的体验,让我再过多少年也能闻出其芬芳尝出其苦涩外,我在其他任何一个省份所望见的农田,几乎都出现在如闪电般倏忽而逝....的车窗里。

那都是一些短暂的走马观花的记忆,可它们(连接/链接)在一起,。

它们的苍凉、悲壮,它们的繁茂、葱茏,它们的肥沃、贫瘠..,深深刺痛着我的目光,如刀刻刺锥一般深刻。

不管它们是中原大地的沃野,还是云贵高原上的梯田,还是长江以南的水田……我知道它们都不是一两天开花结果了,它们是世代经营的结果。

它们像一件银器,被一个家族世代打磨。

家谱在其上续写,史诗在其上(传颂/传诵)。

不知多少时光就那样在大地的枯荣变幻..,可那些农田依然如开垦....中消弭之初,对生养庄稼这件事保持着浓烈的兴趣和旺盛的欲望。

这或许是它们最美的一面。

田园之美,是自然之美的延伸,是对大地之美的张扬。

几与田园同时诞生的,便是村庄。

在我的视野里,那些由一栋栋瓦房子组成的村庄,穿插于田园之中,像从泥土里冒出来的一个个大蘑菇,和农田里生长的庄稼一样,与天地一色。

【最新】2018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2018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突然,爱尔逊的神色凝重起来, 整个人定格一般僵住。 望远镜里出现了一个小女 孩 ! 一个穿着花边裙的金发小女孩,追逐着一只彩色蝴蝶,忘乎所以地跑过乱石 岗,朝雷区跑去。 爱尔逊的心揪得紧紧的, 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年仅 7 岁的女儿在珍珠港轰炸中丧生 时的情景。“她不该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 ! ”爱尔逊想,“怎么办 ?呜枪示警 ?那 岂不暴露了我军的军事行动 ?这是纪律绝不允许的。” 小女孩丝毫没有意识到她正在滑入死亡的陷阱,依然轻盈地向雷区逼近。 来不及了 ! 不能就这样看着她被夺去生命 ! 爱尔逊掉头对身边的少尉杰克说: “这 里交给你了。我去救那个女孩。” “长官,这严重违反了纪律 ! 要上军事法庭的 ! ”杰克说。 “如果上帝还让我活到那天,我愿意 ! ”他飞快卸下望远镜,迅疾跃出掩体,向 女孩方向跑去。爱尔逊很快通过草地,穿过白桦林,来到雷区边缘。 凭借着一个老战士的经验, 他仔细观察着眼前的道路, 分辨哪里有地雷存在的可 能。这里埋下了无数的地雷,稍有不慎,地雷便会将他送上天国。更重要的是, 这次军事行动因为他的怜悯可能遭到惨重的打击。 但他别无选择了, 他必须穿越 雷区。 他穿过了死亡之地, 接近了小女孩。 女孩已经发现了他。 她没有被这个突然出现 在自己眼前的陌生的面孔吓住, 而是安静地看着他。 爱尔逊压低声调, 柔和地招 呼她:“哦,小宝贝,不要动 ! 站在那,好吗 ! ” 小女孩不明白这个陌生人说的话。 她认为他在和自己玩游戏, 欢笑着朝爱尔逊走 过来。眼看她走出了乱石岗,正踏进雷区,爱尔逊急忙拔出手枪对着她,喝道: “天使,不要动 ! ” 小女孩惊恐地望着面前这个人,哭起来。趁这工夫,爱尔逊奔到了她的身边。他 轻轻抱住女孩,说:“别哭了,叔叔带你回家。”他抚摩着她的头,同时注视着 敌人方向的动静。 “孩子怎么办 ?”爱尔逊犹豫了片刻后,他决定带着孩子重返雷区。 这确实是个奇迹 ! 爱尔逊往返通过雷区而没有触雷。也许冥冥之中,上帝行使了 他爱的伟大力量。 但幸运之神没有伴随爱尔逊到最后。 敌人发现了他。 当他穿过 白桦林, 踏上草地时, 嘹望楼上的重机枪子弹就追上了他。 他感到身上一丝刺痛 的同时便扑倒在地,丧失了知觉:也就在同时,盟军总攻的炮声响了。战士们接 应了爱尔逊,他与死神交臂后活了下来。 爱尔逊在战斗结束后受到了军事法庭的审判。 理由是:爱尔逊上尉在重大的军事 行动前,感情用事,致使军事行动受到严重失利之威胁。同时,他的仁爱之心与 珍视生命的情感符合人类共同的美好心愿, 因而减轻罪过,予以削去军籍的处罚。 爱尔逊回到了家乡后, 许多母亲来信赞美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冒险行为去挽救一个 小生命: “那是作为人的最大价值, 尊敬的爱尔逊先生, 其意义远胜于一场战争 中正义的屠宰。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将会感谢您,仁慈的上帝也将会为您而注 目! ”英国女王在致爱尔逊的信中这样写道。 (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1 年第 10 期 )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爱尔逊冒着舍弃生命和被军事法庭审判的危险,去救助一个小女孩,他身上 既体现了军人英勇无畏的精神,更体现了珍惜和保护生命的美德。 B.小说前几段对战争环境的叙写,渲染了总攻开始前的紧张氛围,交代了故事 发生的特定情境,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了铺垫。

2018石家庄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石家庄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一)语文参考答案A卷一、现代文阅读(34分)1.A(B项强调“保护村落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

C项“不是……而是”关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D项“只要……就”关系错误,原文为“唯其如此,才能”。

)2.B(B项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学.科.网Z.X.X.K]3.D(范围失当。

原文是多数来自农村。

)4.B(B项“有一种疼痛”并非痛惜千年瓷器文化的凋零,而是表达一种感动。

)5.①感受到了钧瓷厚重的历史;②震撼于窑变的神奇;③体会到钧瓷烧造成功的不易;④沉浸于钧瓷之美;⑤看到做瓷者的聚精会神。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6.①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将“做瓷”说成“作词”,把瓷器文化与宋代的诗词文化勾连起来,表明钧瓷是堪比宋词的艺术珍品。

②运用排比,突出了钧瓷的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增强了语势,强化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运用反问修辞,强化语气,突出钧瓷制作的艺术性。

④运用比喻修辞,把“钧瓷”比作“宋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钧瓷的风格多样。

[来源:Z§xx§](一点2分,答对3条即可给满分。

其他赏析如从语言风格、遣词造句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B(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新能源汽车包括三大类”的表述错,原文为“主要包括”;“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错,原文为“完全或主要依靠”。

)8.D(A项“就能有效实现我国汽车行业的弯道超越”表述绝对,原文为“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B项“前景一片光明”的推论错。

C项“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概念错,原文是“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不再是”错,原文为“不再仅仅是”。

)9.①在燃料电池的研究上,力求突破,占领技术新高地。

②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占领市场。

③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智能化技术的运用。

重点高中2018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

重点高中2018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8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

许多研究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

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卫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

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

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

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荣发展。

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朝觐、学习。

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

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

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

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衰落。

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通了。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

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

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

而作为文学本文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

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

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

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醉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

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

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

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

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

山东聊城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带答案

山东聊城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带答案

山东聊城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带答案)2018年聊城市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一)本试卷共10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县(市、区)、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答题卡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共享经济是一种将闲置物品、资源、空间、知识等进行相应整合的经济模式。

从产权角度来说,就是将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从构成要素来讲,包括供给端愿意分享闲置资源所有者、高效的共享系统、消费端的大众三大组成部分。

共享经济需要人们用智能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下载相应的应用软件,提供自己的地理位置信息,在应用软件上搜索自己想要的资源,实现需求的满足。

共享经济弱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

其首要逻辑就是使得那些因为私有化而得不到有效利用的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发挥其作为商品本身的有用性,逐渐改变人们对于拥有具体商品的诉求,变成对其使用权的重视,是对中国人思维逻辑的一大颠覆。

所有者和消费者的互相信任,是彼此之间在共享经济下发生商业行为的逻辑起点。

现代商业文明建立在互联网这一巨大的虚拟媒介之上,相对于传统经济来说,对社会的信用体系有着更高的要求。

服务平台还需要靠供需双方的信用来支撑平台良性发展;对经济行为的监管者——政府来说,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按需分配,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做到即需即用,是共享经济的另一重要逻辑。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网络文学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作为通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纯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精英文学”,作为借助互联网媒介传播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纸媒文学”。

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

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需要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有效对接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融合是中国网络文学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出路。

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

与纸媒小说相比,网络连载几乎受篇幅限制,拓展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空间。

它们将故事的戏剧性和曲折性扩大了,主角处在各种矛盾与困境中,一步步地成长,不用隐喻,不跳跃,不用读者猜谜,将所有的场景、对话,所有的故事过程,如实道来,一点点地展示给读者,把读者带到快乐阅读的体验之中。

与那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小说相比,网络小说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小说对接了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正能量价值观。

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

网络小说常见的主角“升级”“逆袭”的人生道路,既是对读者愿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时代内在精神肌理的体现。

网络小说讲述的多是奋斗者的故事,也都是有尊严者的故事,设定世界以人物为中心存在。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

这些套路是通俗小说模式的有效运用,是符合读者阅读心理的。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考试卷及答案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考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

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

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

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

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2018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和答案

2018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和答案

2018 年青岛市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2.A3.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4.D5.(5分)①对自然的尊敬与感恩(如祭拜山神);②遵循自然法则(如不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③多年练就的技能(如猎手的优秀技能);④耐心坚韧等优秀品质(忍受低温,足够耐心,忍受烦闷等);⑤人与人的互助(如年轻猎人对老弱病残者的供养)。

(每点1分,共5分)6.(6分)①打猎过程构成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故事性强,吸引读者;②打猎过程中塑造了以阿什库为代表的鄂伦春人的形象,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文化与精神品质;③揭示了坚守传统文化与自然法则、迎接新生活的主题。

(每点2分,共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B8.B、D (B项3 分,D 项2 分)9.(4分)(1)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意义重要;(包括:新能源汽车事关能源安全,战略意义重要;新能源汽车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可减少城市污染;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产业发展)(2分)(2)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迅速;(1分)(3)新能源汽车行业问题多多。

(1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D11.A12.B13. (1)(5分)这是秦家的积蓄,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大丈夫应当亲自建功立业,来取得财富和地位,怎么屑于拿他人的财物呢!(每句1分,关键点:判断句、宾语前置、“丈夫”、“以”、固定结构)(2)(5分)这两位都是有名望的人,却长期在郎署任职,周翰心胸狭窄,安德裕嗜好喝酒,我听说他们二人都改正了。

(每句1分,关键点:“闻”、“ 而”、“ 狭中”、“嗜”、“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题,11分)14.B、D(B项2 分,D 项3 分)15.(6分)①“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伤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

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

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

而作为文学本文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

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

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

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醉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

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

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

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

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

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过程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

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

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

由此,民族文学的传承、外国文文学的借鉴不仅是发现、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C.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D.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月出龙门山王飞伊河向龙门奔涌过来,从对峙的两山间穿流而过时,多了万千的从容与虔诚。

远古的伊水流逝了曾经的历史烟云,漾潆的水气中似乎又隐约着曾经步履蹒跚的文明。

我在岸上临流而坐,感受到今天的这条河流似乎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态与我们对话。

两千余座石窟、十万余尊佛像从北魏开始启程一路逶迤走到唐的时空廊坊。

一代复一代的工匠勒绳搭架在山崖钎凿锤打,劳作的汗渍在衣衫上形成片片云图,他们湿漉漉的发髻几近浸透了半个洛阳城。

诸佛、菩萨、罗汉、力士、夜叉、飞天……或立或坐或卧,姿态万千,神情自若,即悲又悯,俯视世间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佛的目光要把这一切包容了,无论你是谁,从哪里来,在智慧与光明的化身面前,多舛的肉身就如一粒尘埃。

光明使所有的物象透明空盈,苦思冥想日日追求的重如泰山的名利权势,在此且放下。

因为,你在佛的面前永远是孩子。

中华山河表里形胜,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蹄印。

在龙门西山的半山崖上,有一个露天摩崖大佛龛,寺里“住”着卢舍那大佛。

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单一只耳朵就长达两米。

卢舍那是佛的报身像,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

卢舍那大佛的双眼向下俯视,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仰视,都感觉与她的目光恰好交汇,似乎在启示碌碌众生,世间无数的争端纷扰,在历史面前,都将如同眼前的伊水,随着岁月的流逝,滚滚而去。

卢舍那的美丽无以伦比,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标志,那极具魅力的微笑,用任何华丽的语言来形容它都会显得平淡而苍白,一双微笑的慧眼,直将你逼到心灵的湖底,你只有深深地去悟。

在这样的微笑面前,蒙娜丽莎也要退而却步。

今天的雕艺师提到唐代的圆刀刻法,往往会说到佛像衣纹流畅飘逸,力士夜叉突起的肌肉,充满了雄壮的气势和奔放的力量。

这些都是卢舍那大佛最显著的艺术价值。

被雕刻、被信仰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造像石,慈祥而自信地微笑着,那神态几乎就是情满中华的盛唐气象。

上世纪初,一些来到中国的西方探险家、汉学家却虚怀若谷、独具慧眼,他们用文化比较的思维,发现了龙门的雕塑之美。

瑞典汉学家喜龙仁拿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和中国的佛像作比较。

喜龙仁认为卢舍那大佛“几乎没有个性,也没有显示出任何用力的地方和任何欲求。

主题的内在蕴涵显示在艺术家的作品中。

这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动着,并且感染着观者。

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的刻画推得那么远,其实那只不过是生命渊泽之上一些浮面的漪沦”。

在喜龙仁的眼里,龙门的佛雕洞悉了世间的一切喜乐悲苦,无论它们的外部表情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出其静穆与内在的和谐。

因此,喜龙仁堪称卢舍那大佛的“知音”。

龙门的劫难是民族劫难的一个缩影。

卢舍那在颤粟,承受着劫后余生;伊河默默流淌,如同长泪一行。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人普爱伦来到龙门石窟,在宾阳中洞发现了两幅浮雕。

到北京后,普爱伦找到古董商行的岳彬。

于是岳彬找人进行盗凿。

浮雕凿下来后,都是碎块,他们将其运到北京。

经过拼接,这些浮雕被运往美国。

浮雕在美国展出时,已经是千疮百孔。

身首异处的佛像浸透了泪水,这些飘零在异国的艺术珍品总让人记起国家在贫弱时被欺凌掠夺的耻辱。

盛唐是所有炎黄子孙乃至东方世界求远的骄傲,但白居易一首《长恨歌》,就给其画上了句号。

站在诗人中间的一代女生武则天,其风流也被雨打风吹去。

只有卢舍那始终坐在龙门的高山上禅定.一轮皎然的明月从卢舍那大佛的头项升起采了,龙门像莲花般洁白,伊河的水漾着两岸入画的山景,那个感动了世界的卢舍那大佛的笑在月色里依然迷人。

(有删减)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写伊河、龙门,再写龙门石窟群像,然后才呈现卢舍那大佛雕像,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突出卢舍那大佛的重要地位。

B.文章第一段写到伊河以朝圣的心态与我们对话,其实这是作者心态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龙门石窟艺术珍品的敬畏之情。

C.文中“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蹄印”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中华山河的奇异。

D.作者引用喜龙仁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和卢舍那大佛雕像的比较,是为了突出卢舍那大佛雕像的艺术价值已经超过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

5.文中写普爱伦盗佛的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6.文中三处(序号加点处)写到了卢舍那大佛的笑,试结合全文,分别探析这三处“笑”的意蕴。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在中国文化符号中,受访者对“中医针灸”的认知度最高。

俄罗斯受访者对“中医针灸”“丝绸之路”“泰山”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对“火锅”“敦煌舞(飞天)”“莫言”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低。

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受访者均对“算盘”“中医针灸”“汉服”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

认知度最低的3个文化符号中,印度受访者选择了“中庸”“和而不同”“川滇金丝猴”“篆刻”“中庸”。

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下,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增加、好感度提升。

在文化接触动机方面,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成为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伴随中国文化的社交需求成为新增长点。

受到地域、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关注点和接触动机呈现盖异化特征。

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有着双刃剑效应,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国文化独具魅力,也会因为文化差异成为金砖国家民众认知中国文化的障碍。

调查发现,与旅游体验相关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文化演出、旅游商品、影视节目等娱乐性文化产品,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最喜爱的中国文化产品类型;而具有中国哲学观念、社会样态抽象化表达的音乐、报纸杂志、书籍的选择意愿整体较低。

(摘编自《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材料二:随着整个国际交流的拓展,青年人群是否对中国文化有认同感,是否有情感上的亲近性,是否有价值观上的默契和生活方式上的好奇心决定了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未来走向,因此在实施调查中,在调研对象构成上我们把目标人群锁定在了青年人群体。

从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整体认知程度来看,中国文化符号的接受度和熟悉度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