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内转录间隔区(ITS)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生内转录间隔区(ITS)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摘要设计1对特异引物,以花生栽培种四粒红及其与野生种光叶花生的种间杂种为材料,对花生its1-5.8s-its2序列进行高保真pcr扩增,获得长度约800bp的单一条带,在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的基础上构建了花生属进化树。
关键词花生;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pcr;进化树
中图分类号q7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103-02
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广泛应用于被子植物系统进化研究,为禾本科、大豆属、棉属等植物的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分子遗传学依据。花生rdna有关研究报道较少,尽管有分离 rdna its的报道,但未在此基础上进行花生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分析。本研究对花生its序列进行分离、测序,并将其与genbank中登录的花生its 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为花生的系统演化及花生的分类鉴定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试验所用花生为栽培种四粒红(silihong)及四粒红与野生种光叶花生的杂交后代(silihong×arachis glabrata benth.)高世代材料。花生种子取自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试验站。
根据bhagwat等报道的its序列,使用软件
sergene.v7.1设计1对特异引物:
its1&2-1∶5’-gtcgatgccgcacaaaccaggatt-3’
its1&2-2∶5’-cgggcacaacggggctctca-3’
这对引物的扩增区包含its1、5.8s和its2完整区域。引物由上海英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1.2方法
取3~5粒花生未成熟的叶片置于1.5ml离心管中,加40μl
0.25mol/l naoh,用1ml枪头套一pcr管将叶片捣碎,煮沸30s,加160μl含pvp-40的tris-hcl(ph值7.6),煮沸2min,10 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液4℃保存,用时取1μl作模板。取1-1d4-1、
1-4d4-1、四粒红各品种未成熟叶片按上述步骤作简单处理,依次编号为1、2、3作为pcr模板。
pcr程序为:94℃ 5min,(94℃ 1min,52.1℃ 1min,72℃
1.5min)30个循环,72℃ 10min。先用takara taq dna聚合酶作pcr,确定有预期分子量大小的条带后再用高保真pfu dna聚合酶扩增,切胶回收dna,连接转化后挑取阳性克隆测序。利用
sergene.v7.1进行多序列比对。
用mega4.0软件以拟南芥核rdna序列为外群组(outgroup),采用3种方法(nj、me、mp)构建进化树,并进行bootstrap analysis 1 000检验[2]。
2结果与分析
2.1its区序列的pcr扩增
以总dna为模版,利用所设计的 2条引物pcr扩增出its区的特
异性条带,分子量在800bp左右(图1),与genbank所登录的its序列片段长度相近。用taq dna pol pcr体系和pfu dna pol pcr体系所扩增出的its区序列片段电泳迁移率相同。
2.2its1-5.8s-its2序列测定与多序列比对
四粒红与野生种光叶杂交后代扩增产物6份穿刺培养物测序得到3条有差异的条带,分别命名为1-1、1-2、1-4。四粒红扩增产物测序后得到的序列命名为3-3。
通过比对发现4条序列在its1-5.8s-its2区共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14个,其中6个位于its1区,2个位于5.8s rdna中,6个位于its2区,其他植物上的研究认为5.8s rdna在进化上相当保守,而its1和its2则变化很大,本试验结果与这一结论一致。
2.3花生属进化树构建
通过nj、me和mp法构建花生属进化树,其拓扑结构大致相似,但也有所区别。总体看来,各个区组的材料分别聚集到一起,与基于传
统形态学特征的花生属区组划分基本一致。从本研究所构建的3棵进化树来看,围脉(ex)区组、三籽粒(tris)区组、大根(c)区组在花生属中是比较原始的,花生区组(a)进化程度较高;gregory等根据
花生属种间可交配性提出围脉(ex)区组、直立(er)区组和根茎(r)区组原根茎系较原始,而花生(a)区组、三籽粒(tris)区组、大根(c)区组、异形花(h)区组、匍匐(p)区组以及根茎(r)区组真根茎系进化程度较高。
研究结果表明,围脉(ex)区组、三籽粒(tris)区组和异形花(h)区组亲缘关系较近;直立(er)区组和三叶(trie)区组关系密切,两者
与匍匐(p)区组形成一大的分支。
在本研究构建进化树所涉及的花生材料当中,有3个未命名的种,其区组归属尚不明确,但从所构建的进化树上
看,a.sp.dap-2004-1、a.sp.dap-2004-2应属于花生(a)区
组,a.sp.dap-2004-3可能属于直立(er)区组或匍匐(p)区组。
本研究所得4条序列均与花生区组的序列聚为一类,其中1-1、1-4与四粒红(3-3)关系相近,而1-2与其关系较远,说明种间杂种既与母本有相似的地方,也与母本有一定的差异,为杂种的真实性提供
了分子水平证据。
3参考文献
[1] krapovickas a.the origin,variability and spread of the groundnut(arachishypogaea)(english
translation)[m].london:p.j.ucko and i.s.falk(eds.),1969.
[2] krapovickas a,gregory w c.taxonomy of the genus arachis (leguminosae)[j].bonplandia,2007(16):1-18.
[3] 汪小全,洪德元.植物分子系统学近五年的研究进展概况[j].植物分类学报,1997,35(5):465-480.
[4] hamby r k,zimmer e a.ribosomal rna as a phylogenetic tool in plant systematics[m]∥soltis p s,soltis d e,doyle j j,et al.molecular sys-tematics of plants.new york:chapman &hall,1992.
[5] prine g m.perennial peanuts for forage[j].soil crop sci. soc. fla.proc.,1973(32):33-35.
[6] 顾红雅.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 ps)在植物系统与进行
研究中的应用[m]∥陈家宽,杨继.植物进化生物学.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1994:209-231.
[7] second g,wang z y.mitochondrial dna rfl p in genus oryz
a and cultivated rice[j].genet resour crop
evol.,1992(39):125-140.
[8] 陈之端,汪小全,孙海英,等.马尾树科的系统位置:来自rbcl 基因核苷酸序列的证据[j].植物分类学报,1998,36(1):1-7.
[9] olmstead r g,palmer j d.chloroplast dna systematics:a re-view of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j].amer j.
bot.,1994(81):120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