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合集下载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解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用尺子测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

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洞口说生活中的案例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用如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

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引入,复习旧知我会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教案《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恭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味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者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索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 、20厘米 、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分米和毫米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重视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利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转变,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推动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1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________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而毫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二、说教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又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毫米和分米都可以用形象思维来记忆理解,所以教学是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具、学具: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度单位的认识是基础且重要的内容之一。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两个单位的定义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毫米(mm)是长度单位中非常小的一个,它等于1米的千分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毫米来测量纸张的厚度、硬币的直径等。

例如,一张标准A4纸的厚度大约是0.1毫米,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25毫米。

分米(dm)则是一个介于厘米和米之间的单位,它等于1米的十分之一。

分米在测量家具、房间尺寸等方面比较常用。

例如,一个标准的单人床长度大约是2米,换算成分米则是20分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1. 引入概念:首先,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并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比如尺子、硬币、纸张等,让学生亲自测量,感受毫米和分米的实际长度。

3. 对比学习:将毫米和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米)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转换来加深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5. 生活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毫米和分米的应用场景,比如测量家中物品的尺寸,以此来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6. 总结回顾:在课程的最后,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进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并运用这两个长度单位。

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应用这两个长度单位。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毫米、分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且知道 1 米=100 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毫米和分米,学生将进一步完善长度单位的体系,为后续学习千米以及测量更复杂的物体长度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认识毫米;第二部分是通过类比推理,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并掌握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基础,能够用厘米和米来描述物体的长度。

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这两个较小和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的感知相对较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单位换算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1 米=10 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毫米、分米的熟悉》说课稿1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同学熟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肯定的用尺度量力量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支配了以同学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学问,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同学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同学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觉几何的想法,把今日要学习的与几何学问有关的分米、毫米的熟悉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同学探究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育同学实践操作力量,简洁的推理力量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在操作中培育同学的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3.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特别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把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由于同学处身心进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如今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本课我拟采纳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看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同学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关心同学感悟专心体会。

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

分米和毫米的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长度单位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分米和毫米两个长度单位。

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它既是长度单位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掌握长度概念、提高测量技能的关键环节。

1. 作用与地位(1)分米和毫米是基本的长度单位,对于学生建立长度概念、提高测量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2)本节课内容承前启后,既是对前面所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千米、微米等更高级或更精细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主要内容(1)分米和毫米的定义:1分米等于10厘米,1毫米等于0.1厘米。

(2)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宽度等。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宽度等。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增强空间观念。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1)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提高测量技能。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以及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 启发法:-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分米和毫米?”“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情境,如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五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五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五篇)第一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千米”“长度单位换算”等知识,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于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直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抽象,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实践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教材在编排时安排了较为具体的估测和测量活动,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猜想、认识、感知、测量、判断、应用等学习过程,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物体长度。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要在一段时间内形成能力。

因为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所以我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大部分学生的长度观念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起毫米、分米等长度观念是很难的。

因此,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建立分米、毫米长度表象。

尤其是“分米”,对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很有必要,但是在生活中却不常用到,学生要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就更是困难。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故事设疑、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法。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公开课说课稿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公开课说课稿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节公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认知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的概念。

但是,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认知可能还比较模糊,换算关系也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长度单位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他们对分米和毫米的认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长度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分米和毫米。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长度单位观念。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际测量和换算,增强实践能力。

4.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制作小桌布,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观察实物和图片,自主探究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换算练习,巩固对分米和毫米的认知。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

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最新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最新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其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在数学教学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对接下来学习千米,学习名数换算,线段长短、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及公式的推导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一节新课的教学,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它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

2010年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因此我以世博会为题材,以能否免费入园设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回忆起认知结构中对于已学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解释。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从而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展开打下了基础。

认识毫米时,我从一张纸条入手,先估计再测量,发现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从而引出对毫米这个单位的需要,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顺利地引出毫米,再通过观察直尺上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来理解1厘米=10毫米,对1毫米有了感知后让学生动手利用1分硬币的的厚度来体验1毫米,最后寻找生活中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知1毫米的长度。

分米的认识则是让学生通过动手量、剪10厘米长的纸条,对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有了深刻的感知。

在习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而且也突出了趣味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了他们对四个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深刻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学好数学的现实意义。

认识毫米分米说课稿

认识毫米分米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二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二、说教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又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毫米和分米都可以用形象思维来记忆理解,所以教学是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具、学具:直尺、光盘、硬币、大头针、曲别针、彩带等。

五、说教学过程: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我特地设计了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总结全课,回顾整理;综合运用,深化巩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的理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该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日常生活中测量的需要,是对以前知识的补充。

它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并为以后学习千米打下基础。

教材十分注重联系以前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直尺,体会新知分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再通过画、估、数、比、量等多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能力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长度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1、谈话引入法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三、说学法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1、操作实践法2、联想类比法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课件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教学目标: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一)认识毫米1、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

)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

看谁找到得多?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1毫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的在头脑中建构1毫米的表象。

】2、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品模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品模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首先,感谢教研中心及学校领导们给我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让我在这么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

下面,就来说一说我的这节课。

我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间表象,感知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基于以上理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趣导课,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二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我结合教材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有趣情境,形成情境串贯穿全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二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通常是从现实生活里积累的相关感性认识出发,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为此,我是这样做的,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已经有学习厘米、米的基础,我让学生课前用手比一比1米、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使学生回忆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并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测量它的长度,复习测量方法。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唤醒学生对米、厘米表象的记忆,拉近学生对新知认识的距离,也为下一步感知四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更有助于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重视实际操作活动。

这我一共设计了4次测量活动,先是测量7厘米的小棒达到复习测量方法的目的,然后测量8毫米的小棒,不到1厘米,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准确表示它的长度,使学生思想中产生寻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水到渠成引出“毫米”的学习;还有就是测量1毫米厚的硬币,和后面的1分米的纸条。

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充分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1毫米、1分米的表象,形成测量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

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

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

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

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

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

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二)教学新知1.认识毫米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③建立毫米的表象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

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

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

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

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

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

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二三人说后,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

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

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

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

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①分米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

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

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

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

[1]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这些练习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材料我执教的是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际测量,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使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的设计:毫米的认识,从学生喜欢的孙悟空的能变大小金箍棒导入,学生产生想知道学具盒里的金箍棒有多长?产生测量欲望,测量得知2厘米多一点?更精确的知道长度,需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学生观察直尺知道1厘米=10毫米。

通过测量物品,感受1毫米有多长。

最后解决问题,准确的测量小金箍棒的长度。

活动二估测常见较小物品的长度,建立毫米的长度概念。

活动三分米的认识,学生想知道变长了一点的金箍棒有多长?测量得到10厘米长,引出又一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并告诉学生1分米=10厘米。

估测常见物品的长度,建立分米的长度概念。

活动四实践运用 1、先估计再测量(空格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物品估测)设计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加深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猪八戒的日记,设计此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时间:2010-05-27 12:29 来源: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点击: 54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

教学过程一、在复习回顾中自然引入新课师: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学生回答“米、厘米”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

师(拿起数学书):看看数学书的封面,要量它的长度或宽度,你觉得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要量它的厚度,用什么做单位呢?如果学生回答“厘米”,则组织学生用直尺量一量,发现:数学书厚不足1厘米。

如果学生回答说“毫米”,则追问:为什么你要用毫米做单位呢?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指出: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