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合集下载

唐朝的佛教艺术与中外交流

唐朝的佛教艺术与中外交流

唐朝的佛教艺术与中外交流唐朝是一个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唐朝的佛教艺术卓然独立,它汇聚了中外之大成,融汇了多元文化的精华,贡献了许多被世人称赞的名作,对于中国的佛教和艺术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究唐朝佛教艺术的魅力。

一、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唐朝是佛教文化的黄金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佛教的宽容态度,是唐朝佛教艺术繁荣的先决条件之一。

佛教在唐朝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流传,它的教义和理念被深入人心,酝酿了独特的唐朝佛教文化。

唐代的佛教艺术因此也呈现出了很多不同于以前的特点。

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唐朝佛教艺术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它的多样性。

唐代的佛教艺术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其中以石窟壁画、佛像造像和佛经装帧三种形式最为著名。

首先是石窟壁画,这是唐朝佛教艺术的一个代表性特点。

石窟壁画是用刀凿、刻画技法在石窟内部的石壁上绘制的壁画,它已成为唐代佛教艺术的一个独特的表现形式。

唐代石窟壁画的造型和色彩表现都变得非常自然和真实,尤其是在绘制佛像方面更是达到了巅峰。

其次是佛像造像,唐代佛像在技法和造型上的精微和高超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这些佛像的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尤其是在佛像的细节和服饰上更是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往往可以轻易地感受到唐代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最后是佛经装帧,佛教文献装帧是唐代佛教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唐代的佛经装帧非常精美,装饰华丽,程序繁复,常常以佛典故事和佛陀传记作为装帧图案,装点的风格独具匠心和艺术价值。

三、树立唐代佛教艺术的标志性形象唐代佛教艺术的标志性形象之一就是千手观音和大佛,唐代佛教艺术对这些形象进行了深入和精微地表现,使它们成为了佛教艺术的经典形象。

其中;千手观音由三位佛教学者所创造,部分形象借鉴了印度、波斯、中亚、中国和朝鲜半岛等多种文化元素,使其成为唐代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得到最大传播和发展的时期。

佛教的传播和交流对于唐代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一、佛经翻译佛教起源于印度,经过了两千多年的传承,在唐代开始传入中国。

为了更好地让中国人了解佛教,一些热心的佛教徒开始着手翻译佛经。

唐代的佛经翻译家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玄奘和鸠摩罗什。

玄奘曾经六次到印度取经,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文献。

他花费了近20年时间将这些经典翻译成汉语,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唐西域记》、《胜鬘经》、《法华经》等。

这些翻译让中国人更深入地理解了佛教,并且也为后来的佛教研究奠定了基础。

鸠摩罗什是较早的翻译家,他也翻译了很多佛经和文献。

鸠摩罗什的翻译对于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佛教雕塑艺术佛教文化的传播还体现在佛教雕塑艺术方面。

唐代是中国佛教雕塑的高峰时期,唐代的佛教雕塑师们创作了很多精美的作品。

例如,唐代在洛阳的龙门石窟中,保存了很多精美的佛教石刻。

它们包括雕刻在山壁上的佛像和浮雕。

这些佛型和浮雕,具有严谨的构图、优美的线条,足以感受到当时佛教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

在唐代的敦煌莫高窟中,还发现了许多关于佛教图像的壁画和石遗物。

这些遗物包括壁画、隔窗、石雕和塔碑等,体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精华。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也是唐代艺术文化的重要代表。

三、佛教建筑唐代的佛教文化还体现在佛教建筑文化上。

唐代的佛塔、寺庙建筑等,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唐代建筑风格。

唐代的佛教建筑主要分为塔和寺庙两种形态。

唐代的佛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唐代时期,大量的佛塔被兴建。

其中,最著名的三座佛塔是:南京灵谷寺塔、江苏无锡灵山大佛塔和山西省晋城市福义寺宝塔。

这些塔的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独特的唐代特色,是唐代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

而唐代佛教寺庙建筑的风貌也非常丰富多样,同时也呈现出浓郁的唐代风格。

例如,著名的寺庙有开成寺、普陀寺、法门寺等等。

“法门寺舍利回家”事件的全面综述

“法门寺舍利回家”事件的全面综述

“舍利回家”事件的全面综述来源:宁国新闻网 2014/05/28【引】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宣布拉开一场新的文化复兴的帷幕。

在此之前的若干年,作为中国文化重镇的西安,便一直活跃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运动中。

遗憾的是,在执行政策落实开发的过程中,只见其大兴土木建文化产业园区,铺张浪费、粗鲁改造,只唯数字、只看表面,真正的“文化”并没有繁荣起来。

近期,著名艺术评论家、西安美术学院教师岳路平先生在微博上发起“‘抵制法门寺景区舍利归还寺院’公民联署行动”的号召,批判和痛斥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管委会主导下的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曲江文投)在开发法门寺景区的过程中违法违规、挟佛敛财的不端行为,引进微博热议和舆论关注,部分媒体也开始介入调查。

为何曲江的做法激怒了人们?因为,这一回,他们竟然动了佛祖的指头。

【佛指舍利的渊源与浩劫】佛教自两汉期间传入华夏土地后,对我国的哲学思想体系、文学、建筑、绘画、语言、民众生活习惯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我国的主要宗教,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千百年来不断发展和衍生的佛教文化更是一笔灿烂宝贵的历史财富。

250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涅槃。

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

这些遗留物是佛教中至高无上的宝贝,世界各地争相供奉。

西安法门寺供奉的,正是那节稀有的佛指舍利。

它举世无双,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有着崇高的地位。

时至唐代,这枚指骨舍利曾七次被迎请至皇宫供奉。

高规模国家级供奉大典的背后,是唐朝佛教高僧辈出、宗派林立的空前繁荣时期。

佛法以大唐为中心,传入吐蕃、南诏、日本、朝鲜等地,为亚洲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公元874年,唐朝最后一次迎请供奉后,指骨舍利被送还法门寺,密封珍藏于塔下地宫中。

5篇介绍陕西法门寺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陕西法门寺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陕西法门寺的导游词范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5篇介绍陕西法门寺的导游词范文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

大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课题研究报告

大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课题研究报告

大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课题研究报告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由于唐朝经济稳步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愿意到唐朝、到长安。

来求学、贸易。

当时交往国家多达70多个,外国贵族多派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

其次,唐代便利的交通及管理制度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方便。

陆路四通八达。

海路开辟更多,有三条路去日本。

并开辟了从广州越南海到东南亚,西亚及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

因此,唐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

下面我们来细致的讨论一下:一、宗教与哲学1、佛教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五、六百年的传播,至唐朝达到了最盛阶段。

但它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时,尊道抑佛,先道后佛。

但因其有利统治,太宗后亦倡之,净士宗流行。

武则天为,改唐为周’,掀起第一个崇佛高潮。

禅宗大盛,神安被奉为国师,慧能亦深受敬重。

睿宗和玄宗父子迷信道教,道教势力逐渐恢复,佛教势力则受到很大限制,玄宗下令僧尼一万二千余人还俗,禁止创建佛寺....肃宗、代宗时,兴起第二个崇佛高潮。

密宗(密教)煊赫一时。

武宗即位后,以,佛国威胁朝廷,乃于会昌元年(841)下诏废佛,拆毁佛寺4600多所,僧舍四万多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

懿宗李灌以为佛有益于国,兴起第三次崇佛高潮。

873年(咸通十三年),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顶礼膜拜丑态百出,而佛教的势力便随之大长了。

佛教在唐代的传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和宣扬佛教。

隋唐时期除唐武宗进行过一度灭佛活动以外,其余诸帝均大都佞佛。

这样,不但促进了寺院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使佛教在王公贵族和下层百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二是佛教宗派竞相出现。

隋唐时期出现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等。

后来,以南宗慧能为代表的禅宗由于教义简便易行,终于压倒了其它各宗,垄断了佛坛。

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学理论论文

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学理论论文

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学理论论文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学理论论文99-201X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开始呈一种上升趋势,这不论在发表的研究成果的数量方面还是在质量方面,都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来。

相对而言,两年来寺院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研究比较活跃。

综合性研究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1X)第一册包括魏晋南北朝卷;第二册包括隋唐五代卷。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隋唐文化研究丛书”历史篇中有10部著作,其中经济史方面的著作是张泽咸《隋唐时期农业》、韩国磐《唐代社会经济诸问题》、陈国灿《唐代的经济社会》、邱添生《唐宋变革期的政经与社会》以及刘健明的《唐代政治与对外政策》等。

宁可主编,闫守诚、宋家钰、魏明孔、宋杰、宁欣撰写的《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1X)分为农业、土地关系、手工业、商业、货币与物价、城市与交通、区域经济、财政等8章,计50万字。

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杨鸿年《隋唐西京坊里谱》,1999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翁俊雄《唐后期政区与人口》等,是比较重要的成果。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是近年来这一方面研究的比较少见的重要成果。

张泽咸《隋唐时期农业》计9章,第一章绪论(户口分布与劳动力、大农业体系生产、旱地与水田农业、内地农业与边地农业、农业经营方式),第二章内地农业鸟瞰(华北地区农业、江淮以南农业),第三章河西、西域区农牧业(河西地区农牧业、西域地区农牧业),第四章蒙古高原农牧业(汉隋间高原地区畜牧概况、唐代高原地区畜牧状况、唐代高原地区的种植业状况、阿拉善高原农业梗概),第五章东北区农牧业(汉魏北朝时农牧概况、隋唐时靺鞨渤海为中心的农牧状况、唐五代奚契丹为中心的农牧状况),第六章岭南农业,第七章西南高原区农牧业(云贵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农牧业),第八章水稻生产(北方地区种稻、江淮以南种稻、水稻种植技术),第九章茶叶生产。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 (1994-2004)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 (1994-2004)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1994-20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范文澜与中国史学会蔡美彪1994/012 八十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史研究概述侯旭东1994/013 近年来宋代婚姻问题研究综述肖怀安1994/014 宋史学者宋晞介绍彝民1994/015 郑州商城与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胡振宇1994/016 纪念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召开晓丽1994/017 评《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程喜霖1994/018 地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齐文化丛书》即将编纂出版王志民1994/019 评《唐代国库制度》孙永如1994/0110 一部齐文化研究的开创性力作──《齐文化概论》评介珂文1994/0111 读《赵普评传》任崇岳1994/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4/022 近年来诸子思想研究综述付文龙1994/023 近年来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概述冯岁平1994/024 本世纪以来南汉史研究概述张金铣1994/025 黄宽重陈智超1994/026 昆明首届郑和研究国际会议讨论综述马兴东1994/027 “全国徽学学术讨论会暨徽学研究与黄山建设关系研究会”在屯溪召开晓文1994/028 十六国国别史的一部力作──《前秦史》评价朱大渭1994/029 《中国人口发展史》评介李恩军1994/0210 《秦汉军制史论》出版志文1994/0211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简介华林甫1994/0212 《顺治帝》出版沁泉1994/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对三星堆文明─古蜀文明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曲玉缘1994/032 十年来赵国历史文化研究之回顾田卫平, 崔向东1994/033 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日关系史研究综述刁书仁1994/034 中国徽学学术讨论会述评陈柯云1994/035 读《周代礼俗研究》孟世凯1994/036 中国学术文化史研究的力作──《浙东学派研究》评述徐吉军1994/037 《养民》──一部清代经济史研究力作舒洵1994/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史学应用高科技的前景陈智超1994/042 日本八十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的新潮流栾成显1994/043 1993年清史研究概况李世愉, 李尚英1994/044 开封犹太人被同化原因研究综述张倩红1994/045 杜正胜王健文台湾成功大学1994/046 周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葛志毅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林原1994/047 一部系统总结中国简牍学研究的新著─—《中国简牍学综论》评介谢重光1994/048 《中国僧官制度史》评介曹旅宁1994/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依然是警钟──重读《甲申三百年祭》王戎笙1994/052 近年来研究清代文化史著作概述陈利媛1994/053 近十余年云南少数民族族源研究综述胡阳全1994/054 日本的唐史研究──近年来的动向池田温, 秦欣1994/055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评介梁满仓1994/056 读《西域地理图说注》马大正1994/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徐扬杰1994/062 199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何田, 先武1994/063 韩国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动向李润和1994/064 评介《简帛研究》于振波1994/065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的总结性著作─—《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评介田静1994/066 魏孝文帝研究的新成果─—《魏孝文帝传》评介朱大渭1994/067 一部研究北宋开封的力作王曾瑜1994/068 评《朱元璋研究》张显清1994/069 《清代典制》读后定宜庄1994/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代关于《国语》作者问题的不同意见综述谭家健1994/072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研究综述程存洁1994/073 1993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4/074 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研讨会述要申汇1994/075 纪念李自成进京350周年暨《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米脂召开孙颖1994/07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4/077 隋唐史研究的重要成果──《隋唐史论集》简介李斌城1994/078 《中国100系列丛书》评介罗炳良1994/079 吕翼仁先生病逝上海李永圻1994/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两年来史学史研究鸟瞰吴怀棋1994/082 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梁州1994/083 汉代医学简的价值及其研究沈颂金1994/084 “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郑一钧1994/085 明清以降东北亚区域经济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纪要古月1994/08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艾廉莹1994/087 毛泽东历史观的形成与影响──读《毛泽东与中国史学》王震中1994/088 读《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郭松义1994/089 评《神秘文化:谶讳文化新探》晋文1994/0810 中国商人阶层研究的新构架王振忠1994/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 潘少平1994/092 建国以来反秦王朝斗争研究综述吴仰湘1994/093 中日两国学者研究秦简《日书》述评沈颂金1994/094 “东亚传统文化国际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黄宣民1994/095 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沈长云1994/096 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李学勤1994/097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葛益雄1994/098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朱大渭1994/099 《隆中对》新考王延武1994/0910 明代的秘密社会与天地会的渊源陈宝良1994/0911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康志杰1994/0912 乾隆嗣位问题郭成康1994/0913 天地会创始人及起会年代考证曾五岳1994/0914 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张俊民1994/0915 评《三国经济史》朱大渭1994/0916 马植杰著《三国史》出版毅国1994/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4/102 1993年元史研究概况张金铣, 吴海涛1994/103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筹备情况简报1994/104 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述要刘复生1994/105 朱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乐文华1994/106 介绍台湾一份历史刊物《新史学》吕端1994/10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4/108 简评《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楚秦1994/109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评介弱水1994/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张铠1994/112 西方汉学对中国典籍的研究──介绍《古代中国典籍导读》李学勤1994/113 国际汉学领域的一支新军──访法国远东科技史研究组郭正忠1994/114 最近五年以来美国《古代中国》上的学术成果夏含夷1994/115 西方汉学的重要成果──读《剑桥中国史》有感胡志宏1994/116 法国汉学界三部重要历史著作简介楚天舒1994/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陈直与秦汉砖陶研究周天游1994/122 1993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4/123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综述李鸿宾1994/124 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兴斌1994/125 黄一农张淑女1994/12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艾廉莹1994/127 吴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评《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唐茂松1994/128 《清代商业史》评介杨凤兰1994/129 《旅日高僧东皋心越诗文集》出版周用宜1994/121995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谢弗与《撒马尔罕的金桃》吴玉贵1995/012 汉光武帝刘秀研究综述区永圻1995/013 1993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014 儒学的历史回顾与21世纪瞻望──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综述马彪1995/015 先秦史暨巴蜀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金岭1995/016 枣阳市隆重举办刘秀诞辰二千周年纪念活动王辉鄂1995/01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艾廉莹1995/018 评《宋代商业信用研究》高聪明1995/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王震中1995/022 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张铠1995/023 东林党与东林学派研讨会综述1995/024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艾廉莹1995/025 从混沌中探寻有序─—读《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一书姜涛1995/026 《商代地理概论》评介陈绍棣1995/027 《宋代皇亲与政治》评介游彪1995/028 一部颇具特色的商人研究著作──《中国十大商帮》评介曹天生1995/029 《清肇祖传》评介战继发1995/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张国刚1995/032 二战以来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严武1995/033 近四十余年来海峡两岸和亲研究述评崔明德1995/034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综述江梧桐1995/035 读《清代洪门史》─—《清代洪门史》序何龄修1995/036 《谢太傅安石纪念论文集》金戈1995/037 《宋史丛论》东文1995/038 《蒙元史新研》东文1995/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5/042 本世纪来关于秦汉古象郡的争论敬轩1995/043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上)耿昇1995/044 “民众时代”与西方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李俊清, 解亚红1995/045 一部凝聚学识和阅历的力作──《历史理性批判散论》评介沈定平1995/04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整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曲翰章1995/047 读安作障先生主编之《中国古代史料学》高敏1995/048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评介王承文1995/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中贸易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殖民时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52 《国际汉学》第1辑出版每文1995/053 1993—1994年辽金史研究概述吴海涛1995/054 中韩东亚史研讨会综述李治安1995/055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李斌城1995/056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中)耿1995/057 探寻文明起源轨迹的一个全新视野──读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仁湘1995/058 封建赋税制度研究的力作──读周国林《战国迄唐田租制度研究》吴琦1995/059 《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出版发行陈应潮1995/0510 《北京通史》华文1995/0511 《魏孝文帝传》华文1995/0512 《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华文1995/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研究童超1995/062 1994年秦汉史研究综述于振波1995/063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5/064 日本学术界关于从宋至清佃户、奴婢、雇工人在法律上身份的讨论冯佐哲1995/065 徽学研究的新动向─—“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综述曹天生1995/066 社会政治史研究的新尝试─—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读后宁欣1995/067 《成吉思汗全传》评介骆子昕1995/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72 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少卫, 先武1995/073 1994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1995/074 历史的道路和历史学的道路──读何兹全先生《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王子今1995/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纪要1995/082 牛津大学中国学的变迁杨国桢1995/083 1994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5/084 悼念日本的中国学权威平冈武夫先生刘起1995/08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1995/086 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读后曹旅宁1995/087 再现一代枭雄的完整形象──评余同元著《张献忠》张海鹏, 周晓光1995/088 《宋蒙(元)关系史》──一部宏观研究宋蒙(元)关系的力作魏志江1995/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史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092 1994年清史研究概况李尚英1995/093 国内粟特研究综述程越1995/094 关于古象郡地望问题争论的补述木子1995/095 法国学者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下)耿昇1995/096 一部富有新意的人物传记──评崔明德新著《李陵》孟祥才1995/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文化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102 1993年以来中国人口史研究概述侯春燕1995/103 1994年元史研究概况吴海涛1995/104 对《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的补正王小甫1995/10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5/106 《六朝经济史》评介李天石1995/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5/112 南越国史研究概述王川1995/113 海峡两岸“传统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定宜庄1995/114 第六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凤阳举行林金树1995/115 辽金西夏史学术研究会侧记1995/116 宋刻《续资治通鉴长编》影印本序陈智超1995/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5/122 1994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123 近年明清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述评陈伟明1995/124 第1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蒙特利尔举行耿昇1995/125 全国首届涿鹿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宋镇豪1995/126 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纪实胡振宇1995/127 我国首次举办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文启正1995/128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江梧桐1995/129 读王志民著《齐文化论稿》林原1995/121996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法国学者对丝绸之路的研究1996/012 近年来先秦巴蜀文化研究一瞥1996/013 1990-1994年国内黄宗羲研究综述1996/014 纪念黄宗羲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召开1996/01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1996/016 韩国史学界朱元璋研究述评1996/017 《刘邦新传》评介1996/018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1996/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鹤间和幸教授与秦代史的再构成1996/022 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新进展1996/023 近年来关于“殷人航渡美洲”问题的研究述评1996/024 杜维运和中西史学比较研究1996/025 中村璋八与《五行大义》研究1996/026 读《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1996/027 《明清史散论》出版发行1996/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研究概述1996/032 历史城市学的崛起1996/033 当代中国学术思潮的方法论批判1996/034 自然科学与人文5 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1996/036 回顾与展望:历史学的命运和机遇1996/037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1996/038 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1996/039 读《中日关系史考》1996/0310 《宋代司法制度》评介1996/0311 评张荣芳《秦汉史论集(外三篇)》1996/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唐研究》(第一卷)看当前唐代研究动态1996/042 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1996/043 1995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1996/044 日本有关元代法制史研究概述1996/04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1996/046 读韩著《宋代农业地理》1996/047 读韩国学者卢启铉的《丽蒙外交史》1996/048 《明遗民录汇辑》出版1996/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最近十年来《水经注》研究概述1996/052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问题研究综述1996/053 1949年以后的国内南唐史研究状况及考古发现1996/054 评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所著《新编史记东周年表》1996/055 日本文部省1989-1993年科学研究费(一般研究类)资助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课题介绍6 关文发、颜广文新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评介1996/057 《泉州海外交通史略》1996/058 《明清专制支配の史的构造》1996/059 《西域文化史》即将出版1996/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十余年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概述1996/062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概况1996/063 1995年辽金元史研究概述1996/06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1996/065 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观点的反思1996/066 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1996/067 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996/068 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1996/069 刘福通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界首召开1996/0610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力作1996/0611 《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评介1996/0612 一部富有开拓精神的学术专著1996/0613 《黄河故道考辨》一书出版1996/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儒学研究的热点及问题张海晏1996/072 1995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3 近五年来西藏古代史研究概况王献军1996/074 六朝隋唐时期地域社会研究动向伊藤宏明, 秦欣译1996/075 《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简评方茗1996/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回回天文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占山1996/082 中国古代股份经济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刘秋根1996/083 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6/084 “纪念王仲荦教授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刘统1996/085 “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吴彤1996/086 《长江文化史》座谈会述要汉言1996/087 台湾史学家翁同文和他的学术成就祝瑞开, 吴松弟1996/088 评介《史之心旅》薛池1996/089 一部有开拓意义的史学著作——评《中国学案史》吴怀祺1996/0810 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外关系史著作晁中辰1996/0811 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简介王东平1996/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6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吴志良澳门基金会1996/092 1995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1996/093 1980年以来国内明清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余新忠1996/094 韩国“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述要丁一1996/095 视野广阔新意迭出——《唐代民族与文化新论》述评孟祥才1996/096 珠联璧合的宋代市场网络研究——林文勋、龙登高的两本专著片说邢铁1996/097 《抛引集》简介吉成名1996/098 《利玛窦与中国》出版苏雯1996/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二十年刘乐贤1996/102 夏商周三族起源研究述评张国硕1996/103 1995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6/104 藏区政教合一制研究综述王献军1996/105 三国史籍整理研究的可喜成果——评《三国志注译》陈玉屏1996/106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评介杨倩描1996/107 日本陆续出版松丸道雄等著名学者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史》旭东1996/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研究评述莫小也1996/112 建国以来关于淝水之战、前秦政权研究述评崔明德, 赵志坚1996/113 1995年清史研究概况杨珍1996/114 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朱汉民1996/115 《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书评野口善敬1996/116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出版薇薇1996/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明清澳门海上贸易史研究的回顾与设想张廷茂1996/122 1995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李锦绣1996/123 1995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6/124 新道家在崛起张广保1996/121997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十年来两湖地区暨江汉平原明清经济史研究综述张家炎1997/012 1995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013 第三届西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田敦1997/014 庆祝广州建城2210年: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曾宪礼, 唐文浩1997/015 全国吕振羽学术研讨会综述戴开柱1997/016 德国汉学家帕塔克与中外关系史研究钱江香港大学历史系1997/017 《西汉前期的政坛》评介谢桂华1997/018 喜读《明清史新析》郭松义1997/019 六卷本《中华法家文化系列》简介周楫1997/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盛世”的思虑——中国十八世纪研究中的对话与争鸣高翔1997/022 八十年来(1915-1995年)杨守敬研究述评士君1997/023 韩国近年来的中国史研究概况谢保成1997/024 认真做好学术动态的调查研究工作——历史所成功地召开学术动态研讨会王震中1997/025 洪皓、马端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纪要汪圣铎1997/026 南越国史研究的新碑彭年1997/027 《谥法研究》评介张金龙1997/028 读《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辛德勇1997/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本世纪以来的武则天研究王双怀1997/032 建国以来明代女真经济问题研究述评栾凡1997/033 伊藤道治的金文和西周史研究王震中1997/034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葛剑雄1997/035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评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邹逸麟1997/036 恢宏·笃实·创新——读黄朴民的《孙子评传》余丽芬1997/037 读《汉唐行政管理》王子今1997/038 《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正式出版古澎1997/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明史研究管见商传1997/042 1996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张埃, 刘雪君1997/043 1970年以来西方秦汉史研究概述张春树1997/044 八十年代以来《颜氏家训》研究概述刘国石1997/045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综述张西平1997/046 一部求真、求实的学术人物传记——《顾颉刚评传》读后钱宗范1997/047 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华林甫1997/048 《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出版杨金荣1997/049 《赵国史》一书简介1997/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社会史研究概述陈爽1997/052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研究述要景有泉, 李春祥1997/053 近年来关于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雍际春1997/054 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渡边孝1997/055 刘淼和他的明盐研究——写在《明代盐业经济研究》面世之际郭正忠1997/056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评介曹旅宁1997/057 张其凡著《宋初政治探研》评介葛金芳1997/058 一部澳门历史的力作——评黄启臣教授的《澳门历史(自远古-1840年)》林远辉1997/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史研究所近二十年科研工作纵览李学勤1997/062 历史研究所主要获奖成果简介与评价王震中1997/063 近年来的徐学研究陈庆江1997/064 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概述管守新1997/065 历史与哲学的交融——《王弼评传》的学术特色及其创见丁冠之, 陈朝晖1997/066 《宋代监察制度》评介游彪1997/067 一部难得的拓荒之作——《两宋御史中丞考》评介肖建新1997/068 爱国精神的赞歌历史研究的力作——《谢叠山大传》读后乐文华1997/069 《中国通史》第十卷《清时期》出版英娣1997/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张伟, 卜宪群1997/072 近十年来的国内唐宋专卖史研究黄纯艳1997/073 第49届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暨美国明史学会年会综述万明1997/074 《宋明家族制度史论》座谈会综述雷家宏1997/075 古史探索的新收获——读《周秦社会结构研究》黄留珠1997/076 《政书集成》的史料价值及其编纂意义杜家骥1997/077 新、深、全、美——赵荣光食文化新著评说夏太生1997/078 《客家源流新论》简介杨成1997/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积极支持史学发展中国史学会秘书处1997/082 1996年辽夏金元史研究综述屈文军1997/083 1996年中亚史研究述评贾依肯1997/084 全国皋陶文化研讨会综述李修松1997/085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古中国航海图李弘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亚洲研究系1997/086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的编校出版及其价值庄景辉1997/087 评景爱著《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史念海1997/088 评《中俄关系史略》吕一燃1997/089 《逸周书校补注译》评介斯维至1997/0810 《辽金简史》评介任崇岳, 刘晋1997/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华林甫1997/092 1995年和1996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概况赵联赏1997/093 河西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三义1997/094 关于净明道的研究张广保1997/095 台湾学者贾谊研究概况刘??1997/096 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余军1997/097 《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评介燕源1997/098 《明季党社考——东林党与复社》简评朱文杰1997/099 中国文字学研究领域里的新成果——读《女书与史前陶文研究》史延廷1997/0910 《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出版阿风1997/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清史研究概况林海1997/102 1995年夏代考古与夏史研究张立东1997/103 近年来中国古代社会改革研究述要景有泉, 谭黎明1997/104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召开学术讨论会讨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问题许殿才1997/105 开创古地图研究新纪元1997/106 明清经济史研究的杰作——读姜守鹏先生《明清北方市场研究》张明富1997/107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评介常建华1997/108 《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一书问世1997/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综述杨宝玉1997/112 1996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7/113 “七大古都”说论辩始末冯贤亮1997/114 近年来明清时期的榷关研究廖声丰1997/115 胶南市第二届国际琅琊文化暨徐福研讨会综述王敦田1997/116 民族史研究的一部佳作——评介《元代民族史》蔡志纯1997/117 防风神话的整合与防风历史的考证——读董楚平《防风氏的历史与神话》江林昌1997/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122 1996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7/123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吉成名1997/124 '97山东桓台中国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述要徐义华1997/125 读《九州》创刊号感言辛德勇1997/126 秦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秦国粮食经济研究》简介1997/127 《“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一书出版1997/128 《治乱警鉴》出版1997/121998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先秦妇女史研究张经1998/012 宋代中枢权力研究综述杨世利, 尚平1998/013 日本战后对汉唐皇帝制度的研究(上) 金子修一1998/014 20世纪哈萨克族历史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洪涛, 贾合甫·米尔扎汗1998/015 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举行“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国际学术讨论会李玉昆。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

法门寺文化景区介绍

法门寺对外资料●法门寺起源法门寺因舍利而臵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又名“真身宝塔”,因藏有释加牟尼的手指骨真身舍利而得名。

现存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是佛陀唯一的指骨舍利,据考证于战国时期由西域辗转传入中国,建塔密藏。

元魏时代首次开塔供养,唐代七帝六每三十年迎佛骨供奉,盛况一时,后历经战乱、毁佛、洪雨、地震等灾害几近失传于世。

后来,佛指舍利藏隐于法门寺真身宝塔的地宫后室密龛内长达1113年,直到1987年发现地宫,2499件盛唐皇室供佛珍宝簇拥着佛指舍利穿越千年重现于世。

随着地宫的开发,舍利的出世,唤醒了沉寂千年的法门寺。

在佛教界人士、学者、专家、信众、政府的共同关注下,法门寺正逐步恢复其世界佛教祖庭的地位。

●法门寺文化景区为巩固法门寺历史地位,建造高层次的供养空间和供养坛场,尽可能放大教徒和游人的瞻礼空间,满足世界佛教三大语系信众的朝拜,法门寺将修建二十一世纪世界佛文化中心——法门寺文化景区。

2007年3月,按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由曲江新区管委会组建了法门寺开发建设团队,与宝鸡市人民政府一起负责项目开发建设。

法门寺文化景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出的十大文化旅游工程之一,是陕西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重大举措。

它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背景下,依托佛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进行的文化战略发展项目;同时具有佛宝和古寺保护、宗教旅游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特色商贸和西府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等功能,并预期在特色文化城镇建设、陕西西部旅游目的地建设、环境治理和新村建设诸方面产生强劲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其建设目标是:按照国际化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培育旅游经济—文化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法门寺文化景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东距西安市一百一十公里,西距宝鸡市九十公里。

一山四海会,一指法门开,一脉传如来,法门寺文化景区依托法门古寺而建,分佛文化展示区和综合服务区两大板块。

佛文化展示区,以佛家千年传承之佛、法、僧“三宝”为总纲,依历史地位而据,融天、地、人为体,汇众生万法为门,遂成佛、法、僧三区。

Ц

Ц
的赴 欧洲 工作 多年 。
南 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队成立后 ,94 19 年首次在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亮
相 , 以其 成 功 的表演 征服 了海 内外 的来 宾 。在 随后 的岁 月 里 ,铁 打 的 营 盘 流 水 的兵 ” 老学 就 “ , 员 毕业 了 , 新学 员 来 校 了 , 茶艺 队 的姑 娘们 人 员 换 了 一批 又 一批 , 她们 每 一 次 参 加 国际 性 交 但
维普资讯
笑 看 “ 艺 " 国飘 清 香 , 迎“ 茶 异 喜 国足 " 乡展 风 采 他
— —
南 昌女 子职 业学校 茶 艺 队赴韩 国参加祝 贺世界杯 成功举 办 国际茶 文化交流会 追记
南昌大 袁绘 阳 学பைடு நூலகம்
5 2 月 9日上午 , 凉风习习 , 消减 了夏的炽热 , 让人感觉到一种爽爽 朗朗 的氛 围。有幸与余 悦教授一同前往“ 白鹭原” 茶馆采访赴韩 国表演茶艺凯旋而归的中国访问团——南 昌女子职业 学校 的师生们。坐落在三经路的“ 白鹭原” 茶艺馆环境 幽静 , 陈设典雅 , 给人以茶味与艺术的享 受 ・ 茗沁脾, 筝声声 , 9 香 古 让我 这 “ 外 之人 ” 想 目睹 茶 艺殿 堂 的 清香 与 辉煌 。 茶 极
32 2
维普资讯
而此 次 女职 有 幸代 表 中 国赴韩 表 演 茶 艺 , 进行 超 越 国境 的文 化交 流 , 仅得 益 于 有实 力雄 不 厚 的茶 艺表 演 队 , 得 益 于我 们 江 西 有 一 批 为 茶 文 化 事 业 孜 孜 不 倦 、 心 研 究 的专 家 和学 者 还 潜


茶 艺之路似旭 日
南 昌女 子 职业 学 校 茶艺 队 , 我早 已从 许 多渠 道得 知 她 的盛 名 , 已从 电 视 观看 过 她们表 演 早

法门寺介绍

法门寺介绍

法门寺的真身舍利塔通高47米,系1988年仿原明代真身舍利塔建造而成的据记载,法门寺塔原为四层木塔,下有地宫,除藏有佛骨之外,还有唐皇室施舍的大量金银珠宝,法器,锦缎衣饰等供品。

公元1569年关中大地震,法门寺塔被震塌,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神宗赐银数万两建塔,历时三十年建成。

新建的塔为砖砌楼阁式,平面八角十三层,高60余米。

第一层塔身八面,南面塔门,上有“真身宝塔”四字的石匾。

东为“浮图耀日”,北为“美阳重镇”,西为“舍利飞霞”。

其余四面为八卦:乾、艮、巽、坤等字样,以记方位。

塔身的第一层檐下,用砖刻制出垂爪柱、帐幔和斗拱、椽子等构件。

从第二到第八层,檐下均刻出额枋、斗拱,以叠涩出檐。

八层以上各层仅作叠涩出檐,而无斗拱和其它构件,可能是后代重修过的。

第十三层己残毁,做成了八角形圆盖。

塔刹为铜覆钵、宝珠。

塔的第二层至第十二层共有佛像龛88个,每龛置铜佛或菩萨造像1~3尊,共计104尊,大者形同真人,小者只有0.2米左右。

塔上的造像庄重肃穆,铸造技术精湛。

这些像组成一座佛教艺术的珍贵宝库。

法门寺塔保留了旧塔被地震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东汉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

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法门寺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

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法门寺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保留了汉塔的惯有风格。

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

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

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

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

法门寺塔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栏杆。

法门寺考察报告

法门寺考察报告

法门寺考察报告一、引言法门寺,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一座佛教寺庙,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

法门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拥有着丰富而悠久的佛教文化遗产。

本次考察旨在深入了解法门寺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对佛教信仰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其在中国文化和宗教领域的地位。

二、历史背景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最初是由东汉皇帝汉明帝所建,取名为“佛光寺”。

在后来的南北朝时期,佛光寺逐渐兴盛起来,并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佛教大师玄奘法师曾经在法门寺寻求佛法真相,使得法门寺成为佛教弘法的重要地点。

在历史的演变中,法门寺先后被破坏和修复,如今的法门寺建筑主要是清代的重建。

三、建筑特色法门寺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和高超的工艺而闻名。

寺内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虚空藏菩萨殿等。

山门是法门寺的正门,巍峨壮观,中间两侧各有六旗,象征佛教的修行八诫。

天王殿是供奉四大天王的殿堂,天王的雕塑栩栩如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的精湛技巧。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重要的建筑,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坐像,气势磅礴。

虚空藏菩萨殿是法门寺的重点之一,在这里信徒们祈求菩萨庇佑,心灵得到安慰。

四、佛教文化与信仰影响法门寺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对佛教信仰的影响不可忽视。

佛教文化在法门寺得到了极大的传承和弘扬。

每年佛教寺庙会,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

寺庙内的佛教音乐、法事等文化活动丰富多样,使得信徒们更加投入和融入佛教信仰的世界。

此外,法门寺还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传承者和学者,通过研究佛教经典和历史文献,继续弘扬佛教文化。

五、扩展相关内容除了其建筑特色和佛教文化影响外,法门寺还拥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内容。

例如,法门寺所在的洛阳市还有其他著名的佛教寺庙,如白马寺和龙门石窟。

这些寺庙共同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考察和研究。

此外,法门寺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如玄奘法师的求法之旅和传教事迹等。

首届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总体方案

首届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总体方案

首届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总体方案为总结和梳理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发展经验,进一步发挥汉传佛教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中国汉传佛教祖庭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世界话语权,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国家宗教局批准,定于2016年11月在我省西安市举办“首届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

为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制订总体方案如下。

一、会议名称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英文名称: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of Ancestral Monasteries二、会议主题祖德流芳共续胜缘三、主办、承办和协办单位主办单位:中国佛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承办单位:陕西省宗教事务局协办单位: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时间地点时间:2016年11月17日(星期四)—19日(星期六),会期3天。

地点:西安曲江宾馆五、主要活动(一)研讨会开幕式;(二)研讨会主题论坛和分论坛交流;(三)祖庭寺院参访,汉传佛教祖庭文化绘画展;(四)闭幕式及研讨会倡议。

六、规模与邀请(一)邀请韩国、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佛教界法师、学者,共约100人。

(三)邀请兄弟省区市佛教界代表100人,我省佛教界法师及学者80人。

(三)邀请相关媒体32家。

媒体范围:1.中央媒体: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新社以及中国网。

2.与宗教相关的媒体:中国宗教杂志社、法音杂志社、人民政协报、中国民族报,腾讯、新浪、网易等网络佛教频道及佛教在线、菩萨在线、中国佛教网。

3.境外媒体:凤凰卫视、大公报、文汇报。

4.陕西媒体: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三秦都市报、华商报、西部网、陕西佛教网、西安日报、西安广播电视台。

七、日程安排11月17日(星期四)会议报到15:00 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地点:曲江宾馆一层第二国际会议厅15:50 汉传佛教祖庭文化绘画展开展仪式地点:曲江宾馆一层第一国际会议厅入口17:20 省委省政府、国家宗教局领导会见与会嘉宾代表地点:大唐芙蓉园御宴宫酒店北厅18:00 欢迎会地点:大唐芙蓉园御宴宫酒店南厅19:30 观看《梦回大唐》演出地点:大唐芙蓉园凤鸣九天剧场11月18日(星期五)08:00 集体合影地点:曲江宾馆南门东侧08:30 开幕式地点:曲江宾馆一层第一国际会议厅议程:1.陕西省政府主要领导致欢迎词2.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致辞3.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致辞并宣布研讨会开幕09:00 主题论坛(围绕祖庭文化思想内涵)10:30-10:40茶歇10:40 第一场分论坛交流发言(围绕汉传佛教祖庭与文化弘扬)12:00 午餐14:20 第二场分论坛交流发言(围绕汉传佛教祖庭与中国实践)16:00-16:20茶歇16:20 第三场分论坛交流发言(围绕汉传佛教祖庭与国际交流)18:00 晚餐19:00 闭幕式地点:曲江宾馆一层第一国际会议厅议程:1.研讨会总结2.陕西省领导致辞3.国外法师及学者致辞4.宣读研讨会倡议书5.向祖庭寺庙赠送学术研讨会纪念牌11月19日(星期六)8:00—17:00 参会代表参访西安汉传佛教祖庭寺院11月20日(星期日)代表离会八、接待服务接待工作按照“热情友好、文明礼貌、细致周到、安全得体、尊重佛教礼仪”的要求,制订详细周密的接待工作方案,大会统一安排食宿、研讨、参观活动和接、送机(站)。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朝代在文化交流上取得了重
要成就。

一、空前的文化交流。

在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十分活跃,这是以虞塘为代表的大型文化
交流活动,文化交流活动传播了当时流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来自西方
的伊斯兰文化,并与当地文化融合。

其中,以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为主的虞塘,采用了西方玻璃制作技术,将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仪式结合,融入到唐代文化之中。

文化
交流活动还包括石尚的绘画、杨士英的乐曲等,它们展示了令人惊叹的文
化多元性。

二、中外互动。

在唐朝,中外互动也很活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域求法”,唐朝
派遣不少使节前往西域,不仅向西方国家学习科技知识,还介绍中国文化,宣扬唐朝的文化思想。

此外,西域朝贡也是时代的一大特色。

西方商人经常前来唐朝引进大
量外国物品,因此,唐朝文化开始接受外来文化。

此外,唐朝时期政府也
派遣使臣传播中国文化,与海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三、唐朝文化输出。

唐朝时期,中国也派遣使臣携带书籍,绘画和乐器等艺术品到东西方
国家,宣扬中国文化。

法门寺博物馆建馆20周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法门寺博物馆建馆20周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的往 事 。西安 博物 院孔 正一 提 出应该 重视 对
法 门寺地 宫 白石灵 帐 的研究 ,白石灵 帐为 法 藏供 奉 , 等级很 高 , 时代确 切 , 聚 了丰 富 的 凝
宗教 文化 ,与 佛教华 严 宗 、密宗 皆有 密切 关
天竺 大菩 提寺请 得 , 有几 条证 据 , 一 , 关 其 有
者与会 , 先后进行了两场研讨会 , 8日下午第 场 由韩伟先生和 吕建福先生主持 ,9日 上

金胎对应论 ,金胎合曼说等理论解释唐代法 门寺地宫为大曼茶罗 ,捧真身菩 萨为金胎合
曼造像 ,出现 以晚 出理论解 释先 出现象 的后 冠 前戴 之误 。重 点论证 了地宫坛 场 应为 供养
午第二场由张总先生和陈文华先生主持 ,近 2 学者 发言 , 法 门寺研 究 的各方 面课题 O位 就
究探 讨 的必要 ,并 介绍 了法 门寺 地官 发掘 的
陈景 富研 究员 《 门寺 , 国的大菩 提寺— — 法 中
指骨 舍利 与 玄奘 的关 系探讨 》 首次提 出法 门 寺佛 指舍 利 与玄奘 到 印度大 菩提 寺 瞻礼 的佛
骨舍 利有 密不 可分 的关 系 ,或可 能是 玄奘 从
经 过 以及 法 门寺博 物馆 建立 的两 段鲜 为人 知
四、 门寺 出土丝织 文物 的研 究 : 法 法门寺 出土 的丝 织 物 大 多 保 存 于 陕西 省考 古 研 究 院, 路智 勇介绍 了 目前丝 织品 的保 护 、 修复与 研究情 况 。在攻克 多层 紧密粘连糟 朽丝 绸织 物 的揭展难 题过 程 中 ,开发 了纤 维塑性 变形
法 门寺地 宫 出土的大 量金银 器制作 工艺来 自
二 、 门寺 与密教 : 法 吕建 福先 生 《 于法 门 关 寺 地 宫 密 教 文 物及 其 内涵 研 究 中 的若 干 问

法门寺历史资料简介

法门寺历史资料简介

法门寺历史资料简介法门寺(Famen Temple),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门寺历史资料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法门寺历史资料简介之历史沿革初建法门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西距宝鸡市90千米,东距西安市110千米。

据传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层,塔下设有地宫,地宫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椁,内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

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宝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

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法门寺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在战火纷繁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混战时期屡遭破坏,特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采纳崔浩的建议,禁佛教,毁佛经、佛像和塔寺,致使该寺舍利塔在劫难逃,成为废墟。

但当时仍有信徒不断前来烧香敬佛,这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圣冢”。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复阿育王寺和舍利塔。

并于西魏恭帝元魏二年(公元555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法门寺由此名声大振,始成为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称“成实道场”,舍利塔随谓"成实道场合利塔"。

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改"成实道场"为"法门寺",塔也名为"法门寺舍利塔"。

是年,法门寺不幸遭遇火焚,一片冲天火光后,仅剩塔基残垣。

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2年),岐州刺史张德亮在塔基上修筑望云殿,以殿代塔,殿楼4层。

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迎佛骨于东都洛阳,供养3年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送归法门寺地宫,并诏令和尚惠恭、意方等重修法门寺塔。

浅谈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以及法门寺现状

浅谈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以及法门寺现状

浅谈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以及法门寺现状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据传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周魏以前原名叫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寺中有一座佛塔,塔在佛教中是埋藏舍利的标志,法门寺塔就是一座佛教舍利塔。

史籍中记载着法门寺塔下有地宫,里面埋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舍利和无数珍宝,但后人一直无法断定这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幻的传说。

1981年,法门寺塔在暴雨的冲刷下倒塌了,塔的倒塌给了考古学家一个揭示秘密的机会。

下面,我将从自己去法门寺参观时的所见和从课上所放纪录片中的介绍等方面来浅谈一下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以及法门寺现状。

一、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的过程及珍贵文物介绍(1)地宫考古发掘过程简介1981年8月24日,因年久失修,曾经威武的法门寺佛塔终于不堪重负,在一场暴风雨中遭到严重破坏,中部出现裂缝,东北部基本上已经坍塌,只剩倾斜的西南角依然伫立在那里。

当时负责残塔修复工作的部门对此极为重视,并列出了两个可选方案。

A方案是把塔拆除后重新修建,B方案则是保护半边塔。

B方案经过论证,发现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如何把土坯保护起来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就相当有难度,况且造价不菲。

所以,最后专家们一致选择重建佛塔并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1987年4月3日,现场工作人员无意在浮土下面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石板上面还刻有一尊雄狮浮雕。

谁也不会料到,因为重修,一个埋藏了有1000多年的绝世秘密就要重见天日。

考古队员立刻赶到白玉石旁,推开放在旁边的碎石板,一个狭小幽深的洞口出现在大家眼前。

莫非传说中的佛骨舍利就埋藏于此?在挖掘出19级青石台阶后,一道石门显露出来,考古队员更是在前面大殿后发现一个漫步踏道,如果没有猜错,这应该是通往地宫的出入口。

紧接着,考古人员巧妙地将石门上面的铁锁打开,这把锁因年代久远,早已锈蚀。

4月9日,地宫第一道门被打开。

有关法门寺旅游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有关法门寺旅游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有关法门寺旅游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2013年7月28号,怀揣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了我国佛教圣地—法门寺,在导游的带领下对法门寺旅游文化景区进行实践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法门寺是一个“对外宣传,对内调整,对上参谋,对下指导’’的佛教圣地,是一个聚宗教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佛教圣地,以宗教文化特色为基础,在原有的资源上进行自主开发,自主创新,全面展示世界文化、历史文化和唐代地宫珍宝之精华。

真可谓是“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一、法门寺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一) 法门寺创建缘由1、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法门寺因痉贮佛骨而修塔,又因修塔而建寺,塔寺闻名世界。

原名阿育王寺。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共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二) 法门寺发展历程。

1、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

仁寿二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2、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3、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4、1654年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文革期间,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5、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

同时发现2499多件大唐国宝重器及稀世珍宝,簇拥佛祖释迦摩尼的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

6、2006年,新组建的法门寺文化景区按照“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定位,巨资打造一流景观、一流文化、一流环境、一流服务的世界级景区。

唐朝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影响

唐朝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影响

唐朝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巅峰,与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唐朝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不仅对中国自身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各国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与东亚邻国的文化交流唐朝的文化交流,在东亚地区尤其活跃。

与当时的周围诸国,如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之间的交流,主要是政治、经济上的联系,同时也伴随着文化上的交流。

在唐代,汉字、儒家思想、诗词等传入周边各国,极大地影响了东亚文化的发展。

朝鲜半岛在唐朝时期,曾是中国的附庸,唐朝与新罗、高句丽、百济等国的文化交流非常活跃。

唐代诗词、曲艺、投壶等文化,不仅深入朝鲜半岛民间,且先进文化观念和科学技术的学习,如书法、渔业技术、手工艺制作等,也为朝鲜的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日本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早在唐代末期就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唐代文化学习和传承。

唐代汉字和儒家思想的传入,使得日本的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政治体制、诗词、绘画等都受到了唐朝的影响,唐风唐曲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越南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与唐朝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密切联系。

唐代经济和文化的传入,对于越南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秦淮派诗歌、唐城书法等文化,以及汉文化与越南的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越南文化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促进。

二、与西亚、中亚等地的文化交流唐朝的文化交流不仅仅局限在东亚地区,与西亚、中亚诸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非常密切。

唐代与波斯、阿拉伯等西亚地区及中亚地区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国文化的发展。

唐朝与西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在丝绸之路上进行。

唐代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国的贸易和文化在整个中亚、西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得到了各国的接纳。

波斯和阿拉伯等国家,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先后出现了大量反映唐朝文化影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如著名的波斯诗人鲁米的作品《诗经》,以及波斯丝绸制品上的中国风格的绘画等。

文化符号知识:大雁塔法门寺中的文化符号——佛教文化与社会风尚交汇

文化符号知识:大雁塔法门寺中的文化符号——佛教文化与社会风尚交汇

文化符号知识:大雁塔法门寺中的文化符号——佛教文化与社会风尚交汇大雁塔法门寺,是中国唐朝著名的佛教建筑,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它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风尚的重要体现。

这座建筑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它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信仰的传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大雁塔法门寺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佛经、佛像等佛教学术、艺术的代表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和中国文化的交融。

在这个交融过程中,佛教不仅学习了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也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这些思想和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以延续,并且对当今中国社会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大雁塔法门寺中的文化符号,还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尚。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化符号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尚。

例如,在大雁塔法门寺内,有一座叫做“舍利塔”的塔,它是佛教寺庙中常见的建筑之一。

塔内有舍利子,舍利子是佛教中的一种圣物。

在古代,人们会将逝去的亲人的骨灰放在舍利塔中安置,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

这种文化习俗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传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和信仰。

大雁塔法门寺中还有其他很多具有文化符号的建筑和艺术品。

例如,佛像、佛经和佛塔都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其中,佛像是最为人所熟知的文化符号之一。

佛像是佛教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它们的制作工艺和造型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通过对这些佛像的解读,人们可以了解到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和与当地文化的交流等。

此外,佛经和佛塔也是另外两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们充分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审美价值和古代中国社会的信仰和礼仪习惯。

大雁塔法门寺中的文化符号,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佛教文化、古代中国文化和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符号的交融和糅合。

这些文化符号不仅代表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信仰,还激发了人们的文化兴趣和文化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