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 第14课《故乡》【练习课】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习题课件(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习题课件(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ab400ca2161479171128b6.png)
3.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句中共有两处错误,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 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着隐忧。②因此,珍惜、保 护和利用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从 节 水 做 起 。 ( 最 新 编 辑 教 材 , 谢 谢 阅 读,,,,,,,,,,,,,,,,,,,,,,,) 删除“眼下的” (1)第______ 。 ② 句有语病,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句标点使用有误,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顿号改为逗号 ③
点拨 此题考查的是对少年闰土性格的认识以及回忆少年
闰土的作用,可从孩子的天性切入,引出少年闰土
的性格,再分析其与下文的关系。
8.二十余年后“我”见到闰土,“很兴奋”,但为什么又 “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见到少年时的好伙伴,“我”很兴奋,但是,眼
前的闰土变化太大,让“我”感到陌生,而且从闰
土的外貌变化中预感到他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我” 的心情变得复杂,“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B )
A.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
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 细脚伶仃的圆规。 B.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C.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 偶人了。 D.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
•
点拨
•
A项“噤”应读jìn,B项“折”应读shé,C项“拱”应读gǒ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阴晦 箫索 胯下 厚障壁
1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精品教学ppt课件【含教材习题及答案】
![1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精品教学ppt课件【含教材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b07705f524ccbff021844e.png)
语言描写方面,如闰土的一声“老爷”,将中年闰土的自卑、痛苦 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杨二嫂尖酸刻薄、咄咄逼人的语言描写,生动地 表现出其庸俗的小市民的形象。
动作描写方面,如杨二嫂一边走一边“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 腰里”,表现出她的贪婪和好占小便宜的特点。
不离开闰土、离开故乡,而今天是卖掉老屋,永远离开故乡。因此, 宏儿“回来”的想法很难实现。“我”这次回到故乡,已经感到与 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些使原本 内心就不平静的“我”更加思绪万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 的生活”的议论和企盼。
疑难探究
1.小说为什么要用很大的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 这和全文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写作特色
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反映了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 闰土与杨二嫂两个典型人物的对比,不仅衬托出闰土的淳朴、善良, 而且从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杨二嫂形象前后的 对比,反映了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故乡面貌前后的对比,反映出 中国农村经济的每况愈下的现实;“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 生的关系的对比,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思考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文章的主题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 象。
背景资料
鲁迅自1912年赴京供职之后,曾于1919年12月最后一次返回 故乡绍兴,准备将家迁至北京。回乡后,他目睹了故乡的破败景 象和农民的凄苦生活,看到了童年时的朋友——农民章运水(闰 土原型)的悲苦境况,感到十分悲愤。1921年1月,他以这次回乡 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这篇小说。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课后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课后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be1ca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0.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14 故乡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qi) 蓬隙(pénɡ) 毡帽(zhān) 祭祀(sì)B.装弶(jànɡ) 伶俐(líng) 秕谷(bǐ) 髀间(bì)C.伶仃(dīnɡ) 磕头(kē) 皱纹(zhòu) 瑟索(sè)D.寒噤(jīn) 深黛(dài) 潺潺(chán) 姿睢(zì)2.写出与下面各词意义相近的词。
阴暗( ) 萧条( ) 寂静( )悲凉( ) 鄙视( ) 崇敬( )3.下列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大学毕业后他们多年不通消息,彼此间的情感起来。
②鲁滨逊虽然被困荒岛,过着与世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信仰。
③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到处是萧条、衰败、日趋破产的景象。
④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的脸上显出了十分的样子。
A.隔绝隔膜悲惨悲哀B.隔膜隔绝悲惨悲哀C.隔膜隔绝悲哀悲惨D.隔绝隔膜悲哀悲惨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B.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C.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D.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许多人议论,说他更多的是在写篇幅短的杂文,称不上是文学大师。
可以说,没有杂文鲁迅,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师鲁迅。
①其实鲁迅最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不回避。
一个人的胸中充盈着正义与自信,才会有这种不回避。
②好像一个人只要写出了长篇巨文,就先自伟大了一半似的;更好像远离了现实的纷争,就一定有了更广博、更深远的思想一样。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课后习题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b0d7eabf46527d3250ce0c5.png)
14 故乡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jì) 阴晦.(huì) 断茎.(jìng)心绪.(xù)B.闰.土(rùn)寓.所(yú)亲戚.(qi) 祭祀.(sì)C.脚踝.(huái)潮汛.(xùn)嗤.笑(chī)瑟.索(sè)D.作揖.(jí)惘.然(wǎng)恣睢.(suī)隔膜.(mó)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捏造箫索应酬细脚伶仃B.祟拜寒噤留恋聚族而居C.鄙夷磕睡惶恐一望无际D.愕然神异竹匾纷至沓来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摆抖摇晃)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2)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抓拿捏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3)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藏躲逃)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走跑飞跳)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无缘无故)A.只是无端..着,站起来说。
(惊慌恐惧)B.“那有这事……我……”我惶恐..,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C.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而生活。
(凶暴)D.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局势动荡,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D.在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故乡》的体裁是小说,作者是鲁迅,选自《呐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教材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教材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aa60e3be1e650e53ea994e.png)
思考探究
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杨二嫂:二十年前人称“豆腐西施”,“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
常好”。二十年后,她变得泼辣、凶悍。为了从“我”家捞点东西, 交替着虚伪地吹捧、尖刻地嘲讽。 示意图如下:
故乡的环境
“我的美丽故乡”
“没有一丝活气”
故乡的人物: 闰土
故乡的人物: 杨二嫂
“小英雄” “豆腐西施”
思考探究
他仿佛受了极大的惊吓似的,连忙挣扎着要把手收回去,奈何我不 松手,他看了看我,放弃了挣扎。
晚风吹拂在脸上,本应十分温暖,却不知为何带了些许寒意。 “老爷,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水生叹口气。
我望向河水,是啊,再也回不去了……
这段话揭示了“我”对故乡的失望和悲哀之情。“高墙”是比喻。 “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我”与故乡的人们
积累拓展
有较大的隔膜,所以“我”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我” 相信故乡会好的,但总觉得美好的未来很渺茫,以至于眼前曾有的美好 的影像都模糊起来了。
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走”是行动的象征。“我”通过回乡的经历,认识到要追求新的生 活,仅仅具有更好的意愿、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无所畏惧的行 动。“走的人多了”,表明作者认识到,要打破旧社会、创造新社会, 仅仅依靠少数人是不够的,还需要许多人共同的努力。
积累拓展
五 文中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 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 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 右。
【示例】时光飞逝,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我踏上了回乡的路。站 在船头,想着就要见到他了,心中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有些期待,也有 些紧张。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b4d88cf8c75fbfc67db20e.png)
③在那个年月,父母虽然不辞辛劳地忙碌着,可生活依然模式般地向前运行。母亲的身体很差,却像男人一样上班出力干活。
④那时,年幼的我们远没有现在的孩子如小皇帝一般备受父母长辈们娇宠,上下学都是靠自己的小腿小脚不知疲劳地丈量着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风雨兼程。
⑤北方的冬天,是最难挨的。一入冬,淘气的我们总爱往雪深处跑,棉手套、棉鞋里都灌满了雪。当走进燃着火炉的教室后,雪便化成了水,手套、棉鞋都被浸湿。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会儿工夫它们就被冻得硬邦邦的,完全失去了保温的作用,手脚也冻得生疼,眼泪直往下落。常常是回到家后,母亲马上用雪为我搓手搓脚,好一阵儿才能缓过来。冬天白昼特别短,家离学校又远,每当到家时天已经擦黑了。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总是屋顶上裊袅的炊烟和跳跃不定的一窗烛光。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6.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______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著有回忆性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aea914f7ec4afe04a1dfc7.png)
14 故乡01 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阴诲.(huì)篷.隙(pénɡ)萧.索(xiāo) 祭祀.(sì)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C.伶仃.(dīnɡ) 愕.然(è)嗤.笑(cī) 瑟.索(sè)D.寒噤.(jìn) 深黛.(dài)潺.潺(chán) 恣.睢(zì)(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C.“嗤”应读作“chī”。
)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A.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①,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②么?的偶像..B.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偶像..③。
①神灵②自己的希望③崇拜的对象(2)都如我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
①劳碌奔波②辛勤劳苦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3.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
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
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1)标点符号: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
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2)病句: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的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
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
4.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大江健三郎深深喜爱《故乡》的原因。
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
尤其是结尾处的文字,每当遇见新的译本,我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间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
《故乡》精品试卷(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精品试卷(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https://img.taocdn.com/s3/m/51bcd9b050e2524de4187e09.png)
《故乡》同步练习01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箫索心绪阴晦.(huì)恣睢.(suī)B.伶仃作揖脚踝.(luǒ) 潮汛.(xùn)C.黛色罔然五行.(hánɡ) 嗤.笑(chī)D.祭祀隔膜折.本(shé) 鄙.夷(bǐ)(解析:A.“箫索”应改为“萧索”;B.“踝”应读作“huái”;C.“罔”应改为“惘”;“五行”的“行”应读作“xí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D )A.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B.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C.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D.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所见、所闻、所感、所忆。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
而“我”心情悲凉主要是因为已是冬天,触景生情。
C.文中“闰土”的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D.文中多用对比的写作方法,使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解析:B项“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不仅仅是因为冬天这个自然环境因素,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因素。
)4.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
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
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1)标点符号:句①中“水乡”应加双引号。
句③中的两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2024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4《故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24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4《故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78b51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9.png)
14《故乡》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
通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变化。
对此,“我”有怎样的感受和认识?参考答案:课文写了故乡景的变化和人的变化。
景的变化:记忆中的故乡,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五彩、神异、明亮、鲜活;现实中的故乡,是“苍黄的天底”“萧索的荒村”“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一片衰败、荒凉、死寂。
对此,“我”的心情是悲凉的。
故乡的变化,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旧中国农村残暴践踏的缩影。
故乡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上。
闰土: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弶捉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
二十几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
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杨二嫂:二十几年前人称“豆腐西施”,年轻漂亮、安分守己,端庄文静,“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二十几年后,她变得泼悍、放肆。
为了从“我”家捞点东西,交替进行着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还搬弄是非,诬蔑闰土偷碗碟。
“我”为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
二、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之间讨论。
参考答案:“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由于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
“可悲”在于这样的“厚障壁”是生活中近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等级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
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顺民。
【部编新课标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后习题(Word版有答案)
![【部编新课标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课后习题(Word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adaca659eef8c75ebfb38c.png)
14 故乡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jì) 阴晦.(huì) 断茎.(jìng)心绪.(xù)B.闰.土(rùn)寓.所(yú)亲戚.(qi) 祭祀.(sì)C.脚踝.(huái)潮汛.(xùn)嗤.笑(chī)瑟.索(sè)D.作揖.(jí)惘.然(wǎng)恣睢.(suī)隔膜.(mó)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捏造箫索应酬细脚伶仃B.祟拜寒噤留恋聚族而居C.鄙夷磕睡惶恐一望无际D.愕然神异竹匾纷至沓来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摆抖摇晃)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2)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抓拿捏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3)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藏躲逃)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走跑飞跳)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无缘无故)B.“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惊慌恐惧)C.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D.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凶暴)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局势动荡,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D.在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故乡》的体裁是小说,作者是鲁迅,选自《呐喊》。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https://img.taocdn.com/s3/m/3da19dee1ed9ad51f11df225.png)
《故乡》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既.然(jì)阴晦.(huì)断茎.(jǐng)心绪.(xù)B. 闰.土(rùn)寓.所(yú)亲戚.(qī)祭祀.(shì)C. 脚踝.(huái)鄙.夷(bǐ)嗤.笑(chī)瑟.索(sè)D. 作揖.(jí)惘.然(wǎng)恣睢.(shuī)隔膜.(mó)【答案】C【解析】A项,“茎”应读“jīng”;B项,“寓”应读“yù”,“戚”应读“qi”,“祀”应读“sì”;C项,正确;D项,“揖”应读“yī”,“睢”应读“suī”。
据此,答案为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阴侮诲人不倦影像印象深刻B. 蓬隙蓬勃向上愕然扼腕叹息C. 寒噤屡禁不止箫索肃然起敬D. 潮汛杳无音讯惶恐张皇失措【答案】D【解析】A项,“阴侮”应为“阴晦”;B项,“蓬隙”应为“篷隙”;C项,“箫索”应为“萧索”;D 项,正确。
据此,答案为D。
3.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愕然:吃惊的样子B. 鄙夷:看不起C. 惘然:因不如意感到不愉快D. 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C项解释有误,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迷茫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粤剧表演及广彩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广府传统文化的熏陶。
B. 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0年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 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 《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d209032f60ddccda38a0a1.png)
第四单元14故乡鲁迅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huì)祭sì(祀)chī笑(嗤)bǐ(秕)谷伶lì(俐) 恣睢..(zìsuī)脚huái(踝) quán(颧)骨quán(蜷)缩折.本(shé) 模.样(mú) 萧.索(xiāo)愕.然(è) 鄙夷.(yí) 应chou(酬)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2)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3)我愈加愕然..了。
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
愕然:吃惊的样子。
(4)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5)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6)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恣睢:任意胡为。
3.(黔西南中考)下面《故乡》选段,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起来了。
A.阴暗看昏黄萧条悲凉B.阴沉望苍黄萧索伤心C.阴晦瞟暗淡萧条伤心D.阴晦望苍黄萧索悲凉【解析】“阴晦”,阴沉,昏暗。
“阴暗”,光线不足。
“阴沉”形容天阴;因烦恼而脸色阴暗。
“阴晦”包含了“阴沉”和“阴暗”两个词的意思,所以用“阴晦”,因此排除A、B两项。
“瞟”太随意,“看”较一般,“望”有“看远处”的意思,此处应填“望”。
“苍黄”这里指灰黄色,与“天底下”搭配合适,且与整体荒凉萧索的意境相符。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故乡》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故乡》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3a524fef18583d048645987.png)
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亲戚(qì)蓬隙(pénɡ)毡帽(zhān)祭祀(sì)B.装弶(jànɡ)伶俐(líng)秕谷(bǐ)髀间(bì)C.伶仃(dīnɡ)磕头(kē)皱纹(zhòu)瑟索(sè)D.寒噤(jīn)深黛(dài)潺潺(chán)姿睢(zì)【答案】C【考点】常用字字音,故乡【解析】【分析】A项“戚”应读作“qī”,“蓬”应改为“篷”;B项“弶”应读作“jiàng”;C项全部正确;D项“噤”应读作“jìn”,“姿”应改为“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
解答这类问题,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2.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安顺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B.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C.虽然在网上“晒旅游”是积极向上的,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的心理。
D.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答案】D【考点】故乡,成分残缺,关联词使用不当【解析】【分析】A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让”;B项缺少宾语,在“收缩”后加上宾语“的过程”;C项缺少关联词,应在“要有度”前加一个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或“但是”;D项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
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故乡》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故乡》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fb8be20d1f34693daef3ee5.pn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对中年闰士的形象理解正确的项是()A.中年闰土受到多重压迫,生活艰辛,但他仍满怀希望,充满活力。
B.苦难的生活改变了中年润土的外表,但并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世界。
C.中年闰土遵守社会的礼法,并以此处理与“我”的关系。
D.中年闰土见到“我”时虽然没有很多的言语,但他没有忘却儿时的记忆,他与“我”的心灵又融合在一处。
2 .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从形色,动作上写出海燕矫健勇敢的雄姿。
)B.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运用谐音双关和比喻,揭示了四大家族中薛家的财富和奢侈生活。
)C.“梨花一枝春带雨”一语,写其寂寞之状,凄婉动人,无与伦比。
(运用的引用的修辞手法,传达出作者对梨花的真切内心感受。
)D.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尴尬心情。
)3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困难,你是想勇敢面对?还是想临阵退缩?B.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C.《泥人张》节选自《俗世奇人》。
(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D.“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二、字词书写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②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如初经洗(绦涤)。
人教版九年级最新语文 上学期第四单元14故乡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最新语文 上学期第四单元14故乡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907ce55914791711cc7917b8.png)
14 故乡01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阴诲.(huì) 篷.隙(pénɡ) 萧.索(xiāo) 祭祀.(sì)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C.伶仃.(dīnɡ) 愕.然(è) 嗤.笑(cī) 瑟.索(sè)D.寒噤.(jìn) 深黛.(dài) 潺.潺(chán) 恣.睢(zì)(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C.“嗤”应读作“chī”。
)2.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
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
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1)标点符号: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
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2)病句: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的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
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
3.仔细观察下边这幅题为“家乡‘巨’变”的漫画,说说漫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反映了当前开发商盲目开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社会问题。
某班开展了“灵魂的柔软与坚硬——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4-6题。
亲爱的鲁迅(节选)何三坡一个好作家必须有一只猫咪。
爱伦·坡有一只猫咪,海明威有一只猫咪,马克·吐温有一只猫咪,布罗茨基有一只猫咪,博尔赫斯有一只猫咪,村上春树有一只猫咪。
但,鲁迅没有猫咪,而且,他仇恨猫咪,甚至,他养过一只拇指大小的隐鼠。
他梦想生活在百草园,与蟋蟀们待在一起,与木莲覆盆子们待在一起,与美女蛇待在一起。
《故乡》原创同步练习(含解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原创同步练习(含解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https://img.taocdn.com/s3/m/34d4984e58fb770bf68a5501.png)
《故乡》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所见、所闻、所感、所忆。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主要是因为已是冬天,触景生情。
C.文中“闰土”的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D.文中多用对比的写作方法,使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答案:B解析:分析各个选项,B项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不仅仅是因为冬天这个自然环境因素,文章更侧重的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即作者的心境悲凉。
故选B。
点评:这道题涉及到了文章的线索、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以及写法,需要学生对文章整体上深入理解。
2.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交流会上,李教授通过一系列贴切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
B.他填报志愿时,想报北大,又想报复旦,真是见异思迁。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答案: A解析:分析各项的词语。
A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运用的是正确的。
B见异思迁: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运用在这里不合适。
C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运用不正确。
D莘莘学子。
指众多的学生。
运用在这里也不正确。
故选A。
点评:首先是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就是考虑成语感情色彩,然后是考虑语境的意思,这样容易判断出运用的是否正确。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近日,备受关注的“萧山十景”评选活动正式开场。
B.告诉我,哪一个才是我的故乡?我是从故乡走出,还是向故乡回归?C.考生如拿到印刷不完整,套色错位,有破损污染的答题卡,应立即找监考老师更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练习题课后作业_【补充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练习题课后作业_【补充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6e054cb7e21af45b207a84e.png)
第四单元回味少年时代14.故乡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祭祀.( ) 秕.谷( ) 鹁鸪..( ) 瓦楞.( ) 獾.猪( ) 愕.然( )应.酬( ) 寒噤.( ) 潺.潺( ) 瑟.索( ) 恣睢..(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阴huì( ) líng仃( ) chī笑( ) wǎng然( ) 隔mó( ) 3.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阴晦:(2)萧索:(3)恣睢:(4)瑟索:(5) :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6) :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7) :同族各家聚集在一起居住。
4.文学常识填空。
《故乡》的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原名,字,中国伟大的、、革命家。
著有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等等。
5.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小说标题为“故乡”,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故乡?文章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写了几个阶段?(2)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写闰土的变化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3)如何理解这篇小说中“我”的形象?参考答案1.sì bǐ bóɡū lénɡ huān è yìng jìn chán sè zì suī2.晦伶嗤惘膜3.(1)阴沉,昏暗。
(2)缺乏生机,不热闹。
(3)任意胡为。
(4)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
现在多写作“瑟缩”。
(5)惘然(6)隔膜(7)聚族而居4.鲁迅周树人豫才文学家思想家呐喊彷徨朝花夕拾5.(1)一共描写了两种故乡: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
写了回故乡、在故乡和离故乡三个阶段。
(2)少年闰土,健康可爱、无忧无虑、活泼多知、朴素热情、勇敢机敏,简直是一个小英雄。
中年间土虽然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但已经憔悴不堪、自卑、迟钝、麻木。
他勤劳善良,但却不觉悟,是同时代、同命运的贫苦农民的写照:“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14 故 乡
练习课
01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阴诲(huì) 折本(shé) 萧索(xiāo) 祭祀(sì)
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
C.伶仃(dīnɡ) 愕然(è)
嗤笑(cī)
瑟索(sè)
D.寒噤(jìn) 深黛(dài) 潺潺(chán) 恣睢(zì)
8.为什么作者会说“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因为“我”希望后辈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宏儿和水生不再像“我 ”和闰土一样因为阶级观念而产生隔膜),可是封建社会阶级 观念根深蒂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自己的愿望实在是 太难了,所以作者说“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03拓展阅读
(枣庄中考) ①小镇的布局像一头猛犸象的化石。以老街为脊椎,两
02课内精读
阅读选文“老屋离我愈远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完成下面的题目。 6.为什么闰土的愿望“切近”,而“我”的愿望“茫远”? 因为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很“切近”; 而“我”的愿望是希望天下人都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 活,这个愿望能否实现还未知,所以说“茫远”。
⑯不仅是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农家子弟或是读 书,或是打工,以各种因由离开土地。几代农民的梦想,是 当个城里人。
⑰对土地来说,一代人死去,像收割一茬庄稼一样自然。 人类自命自己的实践活动不凡,在土地面前不值一提。土地 只记得两件事:几万年前,这里长出野草;几千年前,这里 长出庄稼。这是江南最好的水田,生长《红楼梦》里的“绿 畦香稻粳米”。今天,这里生长产值和效益。
④这种事业是真正伟大的,因为这其中包含了鲜活的永恒。
A.①③④②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5.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三幅插图。请你任选一幅,说说 它选自鲁迅的哪部作品集,并为该图片配一段解说文字。 要求:点明地点(环境)、人物、事件,20字左右。
【示例】①选自《呐喊》:少年闰土月下刺猹,保护瓜地。 ②选自《呐喊》:迅哥儿和小伙伴们在船上看社戏。③选自 《朝花夕拾》:长妈妈寻购赠予“我”一套“我”渴慕已久的绘 图《山海经》。
3.下面文段中第②句和第⑦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在第四届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 与,推动语言资源保护。②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已经全社会成为共识。
③没有乡音,何处遣乡愁?④一句句方言,连缀着一份份情感,也联结着太 多人关于故乡的记忆。⑤在长期的使用中,方言早已衍化为一种身份识别的“符 号”,成为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⑥在急遽变化的全球化与 城市化进程中,如果方言与故乡的过往一并凋零,乡愁也就成了无根的浮萍。⑦ 尽管是出于情感传承,还是从文化传承等角度考虑,方言都应当受到保护。
⑥只有那条小河还在。 ⑦小河名叫夏驾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建于康熙三十 一年(1692年),桥洞是完美的半圆形。我出生那天,奶奶从 桥上扔下一个皮球。这是小镇的习俗,寓意球有多大,男孩 儿的胆子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 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 ⑧桥头曾有一座小小的庙,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 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内供泥 塑的龙王爷,乡下人唤作龙王庙。老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传 说:小镇曾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汾水龙王七太子私自
——选自汪曾祺《胡同文化》
“消失的”与“找回的”是:原始、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儿 时有趣美好的记忆,朴实的民风、古老的习俗和传统的文化 ,等等。
古代纪月法
古人纪月,一般用的是序数,从一月开始,一直记到十二月。一年 开始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每个月在先秦时代大约都有特定的称呼, 如《楚辞》中把正月称为孟陬(zōu),《诗经》中把四月称为除,十月称 为阳等。
③邻居小哥哥带我去探险,我俩在稻田里迷了路。一不 小心,我的一只鞋陷进泥里。小哥哥无奈,只好背着我走。
④太阳西沉,四野苍茫,我肚子饿了,但并不害怕。风 里有粮食的味道,稻田的气息让人安心。远处,几缕炊烟升 起,田埂上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大声呼喊我的名字,是着急的 爸妈一路寻来。那年我六岁。
⑤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企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 线——(A)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 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记忆没了参照物,像掌中的麻雀 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
11.请从(A)(B)两处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处,赏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一】(A)处:连用四个“哪里”,强调了作者对探险路线 熟悉程度和心情的急切,强化了儿时记忆的有趣与美好,表现 了作者对童真生活的怀恋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示例二】(B)处:连用四个“是为了”,含有讽刺意味,强调了 对人们因追求功利而拆桥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桥”消失的惋 惜之情。
(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
C.“嗤”应读作“ch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 A.船舱 瓦楞 蓬隙 毡帽 B.竹匾 伶俐 颧骨 鄙夷 C.皇恐 应酬 皱纹 磕头 D.嶂壁 苛税 世面 隔膜
(解析:A.“蓬”应写作“篷”;C.“皇”应写作“惶”; D.“嶂”应写作“障”。)
7.“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 非常气闷”中的“高墙”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为什么 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 “高墙”一词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喻指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因为“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而且“我” 与故乡的人们也有较大的隔膜,所以“我”觉得四面有看不见 的“高墙”。
降雨,却因触犯天规被斩为七段。从前小镇的舞龙叫“断龙 ”,由七截龙身组成,纪念那位倒霉的龙王七太子。夏驾河 流经龙王庙,汇入吴淞江。吴淞江蜿蜒东去,流入上海后, 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苏州河。
⑨奶奶扔下的皮球,几时能到外白渡桥? ⑩在我读初中时,桥拆了。(B)拆桥是为了走船——桥 洞太低,大船开不过去,走船是为了运水泥和黄沙,运水泥 和黄沙是为了修路,修路是为了致富。那时人们憋足了劲要 致富,谁阻碍了致富,谁就是罪人。
⑬我站在河边,河水黏稠,漂浮着垃圾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草。水里也 没有船。路修好了,也就不需要船了。
⑭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
⑮我向河岸望去,过去生长稻米和油菜的田野,如今长 出了连绵的高楼。如果对比二十年前后的照片,你会发现, 对岸升起了一个钢筋水泥的星球。那里是小镇的拆迁房集中 地,失去土地的农民陆续搬到那里。前年大涨一波后,此地 房价破万。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种 地能赚几个钱?
(选自《文汇报》2018年2月26日,有删改。作者:路明) 9.给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示例一】关于桥的事 【示例二】小镇往事 【示例三】 消失
10.文中开头写小镇形似“猛犸象化石”的布局,用意是什么? 突出了小镇的原始古老、设计精巧的特点和神奇色彩;与周围 的田野、村庄、桥等相互映衬,融为一体,渲染了儿时家乡的 自然和谐;与下文“连绵的高楼”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镇 的古朴自然、淡泊平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恋之情 。
(1)第②句修改意见: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或“保护 语言的多样性,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2)第⑦句修改意见:无论(不论、不管)是出于情感传承是从文化传承等角度考
虑,方言都应当受到保护。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 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许多人议论,说他更多的是在写篇幅短的杂
⑪拆桥花了整整一个月。潜水员分批沉入水底,拔掉打 入淤泥的木桩,然后安放炸药。由此向东两百米处,新建了 一座水泥大桥。
⑫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捣蛋劲儿也没了。原本胡 天野地的熊孩子,渐渐长成拘谨内向的少年。像昆曲里不中 用的书生。大人很欣慰,夸我懂事了。只有奶奶忧心忡忡, 她说:“这孩子的胆子丢了。”
侧深深浅浅的巷子是肋骨,四家大工厂是四肢:国二厂、造 船厂、服装厂、粮机厂。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 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两根长长的象牙,一根指向小学,一 根指向中学。
②“化石”之外,是无穷无尽的稻田。我总是记不得那 些村庄的名字,孔巷、邵村、薛家、车塘、香花桥、和尚浜 ……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无非是稻浪中有几间房子聚拢在 一起,好像小小的岛。
12.文章第⑭~⑱段,四次写到小镇的“消失”:桥的消失。 农田的消失、农民的消失和时间的消失,末尾又写到奶奶找 “孙子的胆子”,请依据选文内涵并结合链接材料,谈谈这“消 失的”和“找回的”到底是什么?
材料链接: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 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 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 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 怅望低徊。
文,称不上文学大师。________可以说,没有杂文鲁迅,就没有我们今
天看到的大师鲁迅。
①其实鲁迅最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不回避。一个人的胸中充盈着正义与自信, 才会有这种不回避。
②好像一个人只要写出了长篇巨文就先自伟大了一半似的,更好像远离了现实的 纷争就一定有了更广博、更深远的思想一样。
③看起来是面对一人一事,看起来是应付了具体的挑战,实际上是面对和回答 了永恒的纠缠。
⑱我常常想起那座桥。当我想起桥的时候,后来的时间 就消失了。像做梦一样,如果你在梦里是个小学生,就不会 记得小学以后的事情。所谓人生若梦,大概是说,一切都已 经发生过,只是我们想不起结局。
⑲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奶奶去了夏驾 河边。龙王庙毁于四十年前。奶奶对着庙的位置,点起两支 半斤重的香烛,献上猪头和米糕。奶奶虔诚地跪倒,祈求龙 王爷开恩,找回她孙子的胆子。
古人还有一种“月建”纪月法,就是把十二个月份配上十二地支[子、 丑、寅、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每 个地支前加上特定的“建”字,如“建寅”为农历一月。庾信《哀江南赋》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