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类实验
关于骨骼研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的观察方法和技巧。
3. 分析不同动物骨骼的形态和差异。
4. 探讨骨骼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标本或模型。
2. 实验用具:解剖盘、解剖镊、放大镜、显微镜、胶水、绘图纸、绘图笔等。
三、实验内容1. 骨骼基本结构观察(1)观察骨骼的形态和结构,了解骨骼的基本组成。
(2)观察骨骼的连接方式,了解关节的构造和功能。
2. 不同动物骨骼形态观察(1)观察鱼类骨骼,了解鱼类骨骼的适应特点。
(2)观察两栖类骨骼,了解两栖类骨骼的过渡特征。
(3)观察爬行类骨骼,了解爬行类骨骼的稳定性。
(4)观察鸟类骨骼,了解鸟类骨骼的轻量化特点。
(5)观察哺乳类骨骼,了解哺乳类骨骼的多样化适应。
3. 骨骼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探讨(1)分析骨骼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演变规律。
(2)探讨骨骼适应不同环境的原因。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骨骼标本或模型摆放整齐,准备好实验用具。
2. 骨骼基本结构观察:使用放大镜观察骨骼的形态和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不同动物骨骼形态观察:分别观察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记录观察结果。
4. 骨骼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探讨:分析骨骼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探讨骨骼适应不同环境的原因。
5. 绘制骨骼结构图:根据观察结果,绘制骨骼结构图,标注各部分名称。
6. 实验报告撰写:整理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骨骼基本结构观察:骨骼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骨膜负责骨骼的生长和修复,骨质提供骨骼的硬度和支撑,骨髓负责产生血细胞。
2. 不同动物骨骼形态观察:(1)鱼类骨骼:鱼类骨骼呈流线型,以减轻游泳时的阻力。
(2)两栖类骨骼:两栖类骨骼具有过渡特征,既有鱼类骨骼的流线型,又有陆生动物骨骼的支撑性。
(3)爬行类骨骼:爬行类骨骼具有稳定性,适应陆地生活。
类实验研究方法

类实验研究方法1. 什么是类实验研究方法?类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和实验研究方法类似,但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缺少随机分配。
相比于实验研究方法,类实验研究方法更适用于一些伦理或实施上的限制下,无法进行真实随机分配的情况。
2. 为什么选择类实验研究方法?类实验研究方法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具有一些优势。
它可以在控制实验环境的情况下对因果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发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它可以在一些情况下获得更加真实的数据,因为研究对象的行为不受实验设置的限制。
类实验研究方法也可以在一些实验设施不可行或不道德进行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案。
3. 类实验研究方法的步骤类实验研究方法的步骤与实验研究方法类似。
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选择合适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然后,确定变量并制定测量指标。
接着,设计实验或介入措施,并收集数据。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果解释。
4. 类实验研究方法的优点类实验研究方法有以下几个优点。
相对于实验研究方法,类实验研究方法更加现实和可行,因为它可以在一些限制下进行研究。
类实验研究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比组的影响,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发现影响因变量的因素。
类实验研究方法可以在一些伦理限制下进行,提供一些其他研究方法无法获得的数据和结论。
5. 类实验研究方法的缺点类实验研究方法也有一些缺点。
由于缺乏真实随机分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内外部效度问题,即无法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推广性。
类实验研究方法可能存在选择偏差,研究对象可能不够典型或代表性。
类实验研究方法可能难以排除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干扰,如历史事件或个体差异等。
6. 类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领域类实验研究方法适用于许多研究领域。
在教育领域,研究者可以通过类实验研究方法评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资源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
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可以利用类实验研究方法研究社会政策或社会干预措施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7. 类实验研究方法的实施注意事项在实施类实验研究方法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实验研究类实验

组间对照示意图
A组(试验组) B组(对照组)
干预措施 成果A
比较
成果B 无干预措施
组间对照旳类型
随机同期对照
非随机同期对照
随机分组 同步间 同地点
非随机分组 同步间 同地点
2.本身对照
对研究对象本身在干预前后两个阶 段旳效果进行观察或测量,以评价干预措 施旳效果怎样。本身对照中,对照组和试 验组旳数据来自同一组样本。
组,观察或测量所研究旳因变量,然后 向各组施加不同旳干预或处理原因,再 次观察或测量所研究旳应变量,比较两 组成果旳变化。
临床随机试验研究设计模式
研 究
随 机
试验组
前
干预A
后
对 象
分 组
对照组
测 量
干预B
测 量
合用:探讨和比较某一种护理措施对疾病旳康复和预防。
例:护士电话随访对改善心肌梗死后患者结局旳临床试验研究。
例:研究心理辅导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与丈夫 关系旳影响
设计1:对180名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心理辅导, 对照组不给心理辅导,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两组患者与其丈夫旳关系,并比较之。
该研究设计属于何种设计类型?
单纯试验后对照设计
为了降低偏倚,使研究成果更具有说 服力,应该怎样优化研究设计?
本身对照示意图
研究对象
成果1
干预前
干预措施 比较
成果2
干预后
3.历史性对照
将目前干预措施所引起旳成果与 过去旳同类研究作比较,是一种非随机、 非同期旳对照研究。
历史性对照示意图
B组(对照组)
A组(试验组)
干预措施
已经有成果B
化学研究类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有机合成实验实验目的:1. 掌握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学习有机合成反应的原理和方法。
3.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鉴定方法。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有机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XXX、XXX、XXX实验原理:本实验旨在合成一种具有特定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以苯甲醛为原料,通过加成反应得到苯乙酮,再通过氧化反应得到苯乙酸。
具体反应如下:1. 苯甲醛与丙酮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苯乙酮。
2. 苯乙酮在酸性条件下被氧化剂氧化,生成苯乙酸。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苯甲醛、丙酮、浓硫酸、氧化剂等。
2. 在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5g苯甲醛和10mL丙酮。
3. 将圆底烧瓶放入水浴中,加热至60℃,保持30分钟。
4. 将圆底烧瓶取出,冷却至室温。
5. 向反应液中加入10mL浓硫酸,搅拌均匀。
6. 将圆底烧瓶放入水浴中,加热至60℃,保持30分钟。
7. 将圆底烧瓶取出,冷却至室温。
8. 向反应液中加入适量氧化剂,搅拌均匀。
9. 将圆底烧瓶放入水浴中,加热至60℃,保持30分钟。
10. 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11. 将反应液倒入分液漏斗中,用蒸馏水洗涤3次。
12. 将有机层倒入干燥器中,晾干。
13. 将干燥后的苯乙酸用无水乙醇溶解,转移至容量瓶中,定容至50mL。
实验结果:1. 通过反应得到了预期的有机化合物,即苯乙酸。
2. 通过薄层色谱(TLC)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产物进行了鉴定,结果与预期相符。
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对反应的进行至关重要。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反应的产率和纯度。
2. 在反应过程中,加入浓硫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
但需注意,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操作时需小心。
3. 氧化剂的加入是为了将苯乙酮氧化成苯乙酸。
氧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对反应产率和纯度有很大影响。
4.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了有机合成反应的原理和方法。
类实验性研究名词解释

类实验性研究名词解释实验性研究是指研究者在控制条件下对特定假设进行检验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实验性研究中,研究者通过操纵自变量,观察和测量因变量的变化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以下是实验性研究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1. 自变量:实验研究中,自变量是研究者人为操纵的变量,它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变化。
自变量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水平,每个水平代表着变量不同的取值。
2. 因变量: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它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对象。
因变量的变化受到自变量的影响,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自变量水平下因变量的差异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3. 实验组:实验研究中,实验组是接受研究者操作的自变量的处理的组别。
实验组接受某种处理或干预,研究者会观察和测量其因变量的变化。
4. 对照组:实验研究中,对照组是不接受研究者操作自变量处理的组别。
对照组作为参照,用于和实验组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5. 随机分配:在实验研究中,随机分配是一种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法。
通过随机分配,可以减少个体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以保证组间比较的可靠性。
6. 控制组:控制组是实验研究中的一个组别,它不接受任何自变量处理,只接受标准处理或不进行任何处理。
控制组可以用来与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估自变量的影响。
7. 前后测试设计:前后测试设计是实验研究中一种常用的设计方法。
研究者通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施加处理,之后观察和测量因变量的变化。
前后测试设计可以在不同时间点对两组进行比较,评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8. 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一种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旨在减少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偏见。
在双盲实验中,既参与者也研究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情况不知情。
这样可以减少观察者和参与者的期望效应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9. 统计显著性:统计显著性是指在实验研究中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实质上的差异。
通过计算概率值(p值)来评估两组之间差异程度,若差异显著且p值小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通常为0.05),则认为存在统计显著性。
类实验研究方法

类实验研究方法类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控制和观察,以得出科学结论。
本文将就类实验研究方法的定义、特点、步骤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一、定义类实验研究方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采用的一种控制变量的方法。
它与实验研究方法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类实验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无法随机分组,只能进行自然观察。
类实验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研究无法进行真实实验的情况,例如研究人类行为、社会现象等。
二、特点1. 控制变量:类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控制研究对象的某些变量,来研究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样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使结论更加可靠。
2. 自然观察:类实验研究方法不同于实验研究方法的是,它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只能进行观察。
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真实情况,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3. 一致性:类实验研究方法在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其他变量,减少误差。
4. 简便性:相比于实验研究方法,类实验研究方法更加简便,不需要专门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三、步骤1. 确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
2. 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研究目标的对象进行观察。
3. 设计研究方案:根据研究目标和对象,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
4. 数据收集:通过观察和记录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
5.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6. 结果解释:根据研究结果,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四、应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1. 社会现象研究:例如研究人们的购物行为、社交网络的影响等。
2. 教育实验:例如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3. 市场调研:例如研究产品的市场需求、消费者行为等。
4. 医学研究:例如研究某种药物的疗效、疾病的发展规律等。
类实验性研究

LOGO
类实验性研究
类实验性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
亦称半实验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区别是组,或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但一定有对研究对象的护理干预内容(操纵)。 类实验性研究结果虽对因果关系论述较弱,不如实验 性研究可信度高,但类实验性研究结果也能说明一定问题 ,在护理研究中比较实用。由于在实际对人的研究中,很 难进行完全的实验性研究,特别要达到随机分组比较困难 ,故选择类实验性研究的可行性较高。
局限性
由于类实验性研究无法 随机,已知的和未知的干 扰因素就无法向随机实验 那样均衡分布在各组中, 特别是对于无对照组的类 实验,效果的判断更是很 难完全归因于干预措施, 故结果不如实验性研究的 可信度高。
YOUR SITE HERE
LOGO
Thank You!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3. Challengers Forward
YOUR SITE HERE
二、常用的类实验性设计
(一)无相等对照组设计 (二)自身实验前后对照设计 (二)时间连续性设计
YOUR SITE HERE
三、类实验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类实验性研究在实 际人群中进行人为干预 因素研究的可行性高, 同实验性研究相比更为 实用。特别是在护理实 践中当无法严格控制干 扰变量而不能采用实验 性研究来回答因果关系 时,类实验性研究是较 好的研究方法。
YOUR SITE HERE
一、类实验性研究的特点
类实验性研究同样具备有人为地施加影响因素 的特点。同实验性研究的根本区别是类实验性研究 缺少实验性研究的另外两个特点中的一个。也就是
2. Strategy
类实验研究

类实验研究实战关注?
1.新的技术或管理模式是什么? 2.在哪些人群中实施干预方案? 3.对象纳入、排除标准是什么? 3.评价干预效果的主客观指标有哪些?
类实验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如何找到评价工具? 如何设计新颖的干预方案? 如何聚焦特征对象? 如何制定干预周期?
类实验研究设计的案例辨析
2 型糖尿病社区强化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研究
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精华
预防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病人术中 压疮预防的三时段护理干预研究
结局为定性 变量
刘桂华.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院外延续性护理干预研究[D].福建医科大 学,2014.
两样本均数 比较样本量 计算公式
结语
规范表述选题 广泛阅读护理专业文献 多方了解护理技术新进展(汉化及新概念、新技术、结果的移植) 精心设计干预内容(理论框架、新技术、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等) 多方寻求最新评价工具(量表及问卷的汉化、研制)
thank you!
未交代样本量计算的依据:公式、参数
李香风,刘薇. 微信对改善癌症患者疼痛强度及服药依从性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2):1454-1457.
样本量计算不合理
Hertzog MA. Considerations in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pilot Studies[J]. Res Nurs Health, 2008, 31(2): 180-191.
不对等对照组设计(非随机同期 对照试验) 自身前-后对照设计 时间连续性设计:当自身变量不稳定时,需多次观察。
类实验研究设计分类
不对等对照组设计(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 自身前-后对照设计 时间连续性设计:当自身变量不稳定时,需多次观察。
类实验性研究

类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精心设计和控制实验,来研究特定变量或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会有意地干预或改变某些因素,以观察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实验研究通常包括对一个实验组进行特定处理,并与一个对照组进行比较。
实验性研究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控制变量:实验性研究要求精确地控制其他相关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以确保所观察到的效应是由所研究的变量或因素引起的。
研究者需要通过实验设计和随机分配等方法来控制其他变量的干扰。
2. 多组对比:实验研究通常需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不同组别进行比较。
实验组接受特定处理或干预,对照组则不接受任何处理或干预。
通过比较两组的差异,研究者可以确定处理或干预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3. 统计分析:实验研究通常会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
研究者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来检验实验处理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是否显著,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
实验性研究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下面以一项心理学实验为例进行说明。
假设研究者想要研究音乐对人们心情的影响,研究者将设计一个实验,选择一些参与者,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会在试验期间听到具有积极情绪的音乐,而对照组则不听音乐。
研究者首先会让参与者填写一份问卷,测量他们的心情状态,然后实验组会开始听音乐,而对照组则保持没有听音乐的状态。
一定时间后,研究者再次让参与者填写问卷,以测量他们的心情状态。
通过对两组参与者的问卷分析,研究者可以比较两组的心情状态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如果实验组的参与者在听音乐后心情更积极,那么研究者可以得出结论,音乐对心情确实有积极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性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设置可能存在一定的人为偏见,比如研究者的态度、行为等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其次,实验研究往往是在人工环境下进行的,可能无法完全反映真实的自然情况。
总而言之,实验性研究是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设计和控制实验来揭示变量或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实验报告上的实验类型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类型:实验探究类一、实验目的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浓度、温度、催化剂、反应物表面积等。
本实验主要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滴管、酒精灯、温度计、秒表、量筒、烧杯等;2. 试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铁溶液、硫酸铜粉末、氯化钠固体等。
四、实验步骤1.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 0.1mol/L的稀盐酸和0.5mol/L的稀盐酸;(2)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硫酸铜溶液;(3)记录反应时间,观察反应现象;(4)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2. 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 0.1mol/L的稀盐酸和0.5mol/L的稀盐酸;(2)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硫酸铜溶液;(3)将一支试管放入热水中加热,另一支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4)记录反应时间,观察反应现象;(5)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3. 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 0.1mol/L的稀盐酸和0.5mol/L的稀盐酸;(2)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硫酸铜溶液;(3)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铜粉末,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4)记录反应时间,观察反应现象;(5)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这是因为在高浓度下,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频率增加,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2.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实验研究的类型与实验设计

一、实验研究的类型实验研究根据标准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根据实0设计的不同,分为标准实验和非标准实验;根据实脸研究场所的不同.分为实骏室实验和实地实验;根据社会科学的特殊研究需要而创造的双盲实验等等。
(一)标准实验和非标准实验标准实验和非标准实验是针对实0的规范程度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能力而做的区分。
一个完备的标准的实验应当具备以下要素:两个或多个相同的组;前侧和后侧;封闭的实验环境,实验刺激的控制和操纵等。
一般来讲,具备这些因素的实验称做标准实验。
然而,社会科学的实验不间于自然科学的实验,也不同于心理学的实验,而是具有自身的特点。
这些特点往往使得设置一个标准的社会科学实验比较困难,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对象和内容往往在许多方面限制了严格的实验设计在现实杜会中的应用。
顾名思义,非标准实验指的是并不其备标准实验所要求的所有条件,为了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必要的省略或者特殊设计的实验。
例如在社会科学实验设计中常用的单次研究设计(one - shot,study)、单组前后测设计((one一group pret,卜posttest design).睁态组间比较(static一group comparison)等实验方法都属于非标准实获,但是这些实验方法对于不同性质的实脸却能够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标准实验和非标准实验代表着实验规范程度的两个极端,在实际的实验研究中,完全的标准与非标准都是很难做到的。
标准实验往往体现出某种弹性(尤其在社会科学实验中);非标准实验必然以标准实验为依据,在设计和操作上向标准实骏靠拢,因而有时也将其称为“准实验”.指类似于、接近于标准实验的意思。
在具体的实验中是倾向于标准实验还是倾向于标准实验.完全取决于研究的性质、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精度要求。
(二)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0人们一般认为.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这是从自然科学的实骏中形成的常规思维定势。
由于自然物自身的特点。
实验并不受场所变化的影响,在实验室中对于物质活动规律的认识完全反映了物质的本质属性,可以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护理研究 科研设计--类实验性研究与非实验性研究

分类
1. 描述性研究
2. 分析性研究
Jump to first page
描述性研究的常见设计方案
非实验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
横断面研究
纵向研究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Jump to first page
1. 描述性研究 概念
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
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和暴露因素
不对等对照组设计--类型
1.不对等对照组仅后侧对照设计 E C X O2 O2
E=实验做 C=对照组 X=施加干预或处理因素
On=第n次观察或测量
Jump to first page
不对等对照组仅后测对照设计--举例
研究:护士主导的强化健康指导对慢性肾衰竭高磷血症 患者的影响
设计要点 试验组 (医院甲) 非 CRF患者 随 机 对照组 (医院已) 试验组(医院甲) 强化健康指导
非同期不对等对照设计--举例 历史式对照设计
研究:新编的康复训练操对改善类风湿关节炎 住院患者肢体功能的效果?
Jump to first page
分组方法
非随机非同期分组
按历史式对照分组 阶段1 对照组 观察结果 阶段2 试验组 干预措施 观察结果
随机分组
按随机数字表发分组
非随机同期分组
方法:采用癌症康复评价简表、MSAS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
表、状态焦虑自评量表、贝克抑郁量表 研究对象:107例确诊3个月内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
调查方案:进行6个月的追踪调查
1 2 4 3 消化道恶性 个 测评生 个 测评生 个 测评生 个 测评生 ....6个月 肿瘤患者 Jump to first 月 命质量1 月 命质量2 月 命质量3 月 命质量4 page
类实验研究

类实验研究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类实验研究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类实验研究是一种以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比较的方法,目的是检验特定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类实验研究的定义、特点以及它在实际中的应用。
首先,类实验研究又被称为准实验研究,其主要特点是研究者不能随意分配参与者至控制组或实验组,而需要依赖一些现有的条件。
因此,类实验研究是一种无法进行随机分组的研究设计。
例如,研究者可以根据某个机构的规定或者某个地区的特点将参与者分组,然后观察他们在某个变量下的差异。
其次,类实验研究具有相对较低的内部效度。
也就是说,由于研究者无法随机分组参与者,可能存在其他未知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然而,尽管如此,类实验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仍然非常广泛。
类实验研究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和问题的研究中,例如医学、教育、心理学等。
在医学领域,研究者可以观察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对病人的效果。
在教育领域,研究者可以观察某种教育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可以观察某种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与传统的实验研究相比,类实验研究具有一些优势和劣势。
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实际环境中观察参与者的真实行为,从而提高外部效度。
它的劣势在于无法随机分组参与者,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干扰变量。
总的来说,类实验研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在实际中应用到各个领域。
尽管它存在一些缺点,但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其他变量的干扰,从而得到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和改进类实验研究的方法,以使其更加科学和可靠。
临床研究实验设计类型

临床研究实验设计类型临床研究实验设计类型是指在进行医学研究时,为了确定研究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采取的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研究实验设计类型:1.随机对照试验(RCT)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最常用的临床研究实验设计类型,其目的是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观察结果的差异,以评估实验干预措施的效果。
在这种设计中,研究对象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干预措施,以评估实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Study)观察性研究是一种非随机化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来评估变量之间的关系。
观察性研究可以分为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
这种研究方法通常用于观察长期效应和研究罕见疾病。
3.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描述性研究是一种初步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描述,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和流行病学特征。
描述性研究可以分为临床病例注册、预后多因素分析等。
4.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横断面研究是一种在特定时间点对一个群体进行调查的方法,以评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横断面研究通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公共卫生监测。
5.回顾性队列研究(RetrospectiveCohortStudy)回顾性队列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已经存在的数据来确定一个特定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的效果。
6.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Case-ControlStudy)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法,通过在已经存在的队列或注册研究中选取病例和对照,以评估特定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评估生活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7.临床病例注册(ClinicalCaseRegistry)临床病例注册是一种收集临床数据的工具,用于监测和评估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

一、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 ⑹析因设计 • 是将两个或多个因素的各个水平进行排列组合, 交叉分组进行试验,可用于分析各因素间的交互 作用。
15
一、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 ⑹析因设计举例 • 研究问题:对早产儿进行听觉刺激是否会比触觉 刺激更能促进发育?刺激持续的时间同早产儿的 发育有何关系?多长时间的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 可达到最佳效果? • 将符合条件的早产儿随机分成六个组,其中 1、2、 3组为听觉刺激组;4、5、6组为触觉刺激组,刺 激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5分钟、30分钟和45分钟。 干预开始前对1~6组的早产儿进行相关指标的测 量,对1、2、3组分别进行每日15分钟、30分钟和 45分钟听觉刺激,对4、5、6组分别进行15分钟、 30分钟和45分钟触觉刺激。一周后再对1~6组的 这些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
30
一、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 (3)比较性研究 • 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对两种事物、行为和人群的 异同进行比较。如在临床上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和 回顾性研究,就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 • 如对不同学历护士的科研意识进行调查分析,就 是比较不同学历护士科研意识的异同。
31
一、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 (4)其他
21
一、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 (1)无相等对照组设计举例2 • 研究问题:实施产科全程护理模式是否能促进产 后泌乳的研究 • 本研究选择条件相同的两家省级医院的200名产妇 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规定的条件,对其中一个 医院的产妇实施全程护理模式,也就是将产后的 护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产前助产士亲自接 待产妇,产时亲自陪护,采用呼吸训练等方法缓 解疼痛,产后亲自指导母乳喂养,护理母婴康复, 定时随访等“一条龙”的服务;而另一个医院的 产妇则实施普通的护理模式。对两组产妇的泌乳 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
类实验研究入组方法

类实验研究入组方法
类实验研究入组方法是指在进行类实验研究时,如何选择和确定参与研究的目标对象的方法。
类实验研究是一种类似于实验研究的观察性研究方法,通过在现实世界环境中对目标对象进行观察和比较,来探究不同因素对目标结果的影响。
入组方法是指选择和纳入研究对象的标准、程序和操作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类实验研究入组方法的示例:
1.简单随机抽样:将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按一定的概率随机抽取出来组成样
本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每个单位被选中的机会相等,适用于大样本的研究。
2.系统抽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间隔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
用于总体较大、样本较小的情况,可以减少随机误差。
3.分层抽样:将总体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从每个层次或类别中抽取一
定数量的样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同层次或类别之间的差异较大的情况,可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4.目标抽样: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特定单位或群体作
为样本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重点关注某些特定群体的研究,可以减少随机误差。
5.自愿参与:让参与者自愿参加研究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意愿参与研
究的个体或群体,可以增强研究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类实验研究入组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研究假设、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研究的实际条件等因素。
在选择入组方法时,需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研究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等因素,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类实验名词解释

类实验名词解释类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科学问题的实验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以整体现象作为单位进行实验,通过对多个实验单位的共同特点和差异进行研究,来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在类实验中,研究者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单位,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对这些单位进行统一操控,来控制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其他因素。
这使得研究者能够提高实验的内部有效性,从而更好地观察和测量事物之间的关系。
类实验通常包括两个或多个实验组,这些组之间的差异通常是某个特定变量或处理的存在或缺乏。
同时,还包括一个控制组,这个组在实验过程中没有接受特定处理。
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比较,研究者可以确定特定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类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强大的推断力。
通过对两个或多个实验组的比较,研究者能够推断特定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种推断并不是基于单个实验单位的观察结果,而是基于多个实验单位的观察结果。
这使得类实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其他潜在因素的干扰,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类实验在许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在医学研究中,类实验可以用来研究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
在教育研究中,类实验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兴趣的影响。
在社会科学中,类实验可以用来研究特定政策或干预措施对人们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然而,类实验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由于类实验需要对实验单位进行统一处理,因此可能会削弱实验结果的外部有效性。
也就是说,实验结果在其他情境下的适用性有限。
其次,类实验可能面临伦理问题,例如,在医学实验中,一些治疗方法可能带来副作用或风险,这需要研究者对实验单位的伦理权益进行平衡考虑。
总之,类实验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比较不同实验组的结果,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类实验在医学、教育、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我们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类实验也有其局限性和挑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综合考虑和权衡。
类实验的名词解释

类实验的名词解释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特定问题的有意识控制和操作,观察、测量和记录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来验证或推翻假设。
实验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真实实验和类实验。
本文将聚焦于类实验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一、类实验的概念类实验是指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模拟真实实验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实验的特征,以简化实验流程和降低成本的一种实验方式。
它通过对被试对象的随机分组或对照组的设置来进行干预,以评估特定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与真实实验相比,类实验通常具有更高的可控性和可复制性,因为研究者可以对试验条件进行更多的控制。
然而,由于类实验是在受控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它的外部有效性可能相对较低,即结果在真实世界中的适用性可能有所限制。
二、类实验的特点1. 强调因果推断能力:类实验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旨在研究特定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比两组的差异来推断特定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内部有效性。
2. 控制变量:类实验在进行之前,研究者会尽可能控制其他潜在影响因素,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这种控制变量的做法有助于减少不同因素对结果的干扰,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可信度。
3. 操作化研究变量:类实验通常通过操作化研究变量,即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因素,从而使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变得清晰可见。
例如,在研究教育效果时,可以将学习时间操作为每日学习时间的不同水平,以观察学习时间对成绩的影响。
4. 小样本量:由于类实验的成本相对较低,往往可以在小样本量下进行研究。
尽管小样本量可能会限制统计分析的效力,但它能够在初期研究中为科学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初步信息,进而促进研究的深入展开。
三、类实验的应用1. 心理学研究: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常常利用类实验来探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干预来操作人们的心情,探索特定情绪对认知、情感或行为的影响。
2. 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家通过类实验探究经济决策的影响因素。
类实验名词解释

类实验名词解释引言在科学研究和学术领域中,类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类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探索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推断因果关系。
本文将对类实验进行详细解释,并介绍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什么是类实验?类实验是一种非随机分组设计,其中研究人员不会随机地将参与者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或对照组。
相反,参与者根据他们自己的选择或其他非随机因素被分配到这些组中。
在类实验中,研究人员通常无法控制干预变量的分配,而只能观察和比较这些组之间的差异。
因此,在类实验中无法得出因果关系,只能观察相关性。
类实验与真实实验的区别在真实实验中,研究人员可以使用随机分组来确保各个处理组之间没有系统性偏差。
通过随机分组,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控制潜在的干扰因素,并推断出因果关系。
然而,在类实验中,由于无法进行随机分组,研究人员无法排除潜在的干扰因素。
因此,类实验只能观察相关性,而无法得出因果关系。
类实验的应用尽管类实验无法得出因果关系,但它仍然在许多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通常涉及到伦理和可行性问题,这使得真实实验变得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类实验成为了一种有用的替代方法。
例如,在教育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观察不同学校或班级之间的差异,并推断出某些教育政策或方法可能对学生表现产生影响。
医学研究在医学研究中,真实实验常常不可行或不道德。
例如,在药物试验中,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接受治疗和接受安慰剂的组别是一种伦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类实验可以提供有关药物效果的初步信息。
经济学经济学研究通常涉及到对经济政策或市场干预的评估。
在这种情况下,类实验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差异来推断出政策对经济结果的影响。
环境研究在环境研究中,类实验可以用来评估某些干预措施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观察不同地区或社区之间的差异,并推断出某些政策或行为可能对环境产生积极或负面影响。
类实验的优缺点虽然类实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也有一些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研究心理辅导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与丈夫 关系的影响
设计3:对180名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试验组1、2和对照组1、2,观察试验组1和 对照组1两组患者与丈夫的关系。然后试验组1、 2给予心理辅导,对照组不给心理辅导,经过一 段时间后,再次观察四组患者与其丈夫的关系, 并比较之。
该研究设计属于何种设计类型? 索罗门四组设计
实验性研究的优点
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干扰因素对所施加 的处理因素的可能结果的影响,得出 的结论比较客观和可靠。
是检验因果假设最有说服力的一种研 究设计
实验性研究的局限性
临床研究中,干扰变量的控制比较困难。 伦理的原因,有时很难做到完全随机分组。 难以找到完全对等的对照组。
只有试验组给予干预或处理因素,然后观 察或测量所研究的因变量,比较两组结果 的不同。
单纯实验后对照设计模式
研 随 试验组 究机
对分 象 组 对照组
干预 测 量
适用:避免霍桑效应,有些研究无法进行前后比较 例:分娩第一产程自由体位的临床研究。
随机临床实验研究设计
设计要点: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
交叉设计对照示意图
第一阶段
洗
A组 B组
脱
期
干预 常规
第二阶段 A组 B组
常规 干预
结果A 结果B
结果A 结果B
比较1
比较
比较2
时间方向
随机化
随机抽样:总体中的每一个体有同等机
会被抽取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每个研究对象有同等机会被
分配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
常用的实验性研究设计
实验前后对照设计 单纯实验后对照设 随机临床实验研究设计 索罗门四组设计
实验前后对照设计
设计要点: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
组,试验组给予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 予干预措施,得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 系。
实验前后对照设计模式
研 随 试验组 究机
对分 象 组 对照组
前 干预 后
测
测
量
量
例:糖尿病病人观看卫生宣教录像带后的效果研究。
单纯实验后对照设计
设计要点: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组,观察或测量所研究的因变量,然后 向各组施加不同的干预或处理因素,再 次观测或测量所研究的应变量,比较两 组结果的变化。
临床随机实验研究设计模式
研 究
随 机
试验组
前
干预A
后
对 象
分 组
对照组
测 量
干预B
测 量
适用:探讨和比较某一种护理措施对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例:护士电话随访对改善心肌梗死后患者结局的临床实验研究。
组间对照示意图
A组(试验组) B组(对照组)
干预措施 结果A
比较
结果B 无干预措施
组间对照的类型
随机同期对照
非随机同期对照
随机分组 同时间 同地点
非随机分组 同时间 同地点
2.自身对照
对研究对象自身在干预前后两个阶 段的效果进行观察或测量,以评价干预措 施的效果如何。自身对照中,对照组和试 验组的数据来自同一组样本。
设立对照组的要求 均衡性
各比较组之间除实验因素不同外,其他 重要的、可控制的干扰因素的分布尽量保 持一致。
常见的对照类型
1
组间对照
2
自身对照
3
历史对照
4
交叉设计对照
1.组间对照
指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施加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未施加干 预措施,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或测量两组 结果并进行比较。组间对照中,相比较的 两组数据来自不同的受试者。
索罗门四组设计
设计要点 为避免霍桑效应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将
实验前后对照设计和单纯实验后设计结合起 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适用于情感、态度方面的研究。
例:AIDS病研讨会对能否影响护士对AIDS的态度
索罗门四组设计模式
实验组1 前 干预
测
研 究
随 机
对照组1
量
对分 象 组 实验组2
干预
后 测 量
对照组2
教学目标回顾
掌握实验性研究的特点 熟悉常用的实验性研究设计 熟悉实验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例:研究心理辅导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与丈夫 关系的影响
设计1:对180名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心理辅导, 对照组不给心理辅导,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两组患者与其丈夫的关系,并比较之。
该研究设计属于何种设计类型?
单纯实验后对照设计
为了减少偏倚,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说 服力,应该如何优化研究设计?
自身对照示意图
研究对象
结果1
干预前
干预措施 比较
结果2
干预后
3.历史性对照
将目前干预措施所引起的结果与 过去的同类研究作比较,是一种非随机、 非同期的对照研究。
历史性对照示意图
B组(对照组)
A组(结果A
现在
4.交叉设计对照
将整个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 第一阶段试验组接受干预措施,对照组只 有常规措施,观察两组结果。两组患者经 过一段时间洗脱期后进入第二阶段,将两 组接受的治疗措施对调。
第二节 实验性研究
教学目标
掌握实验性研究的特点 熟悉常用的实验性研究设计 熟悉实验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了解常用实验性研究的设计方法
主要内容
定义 特点 常用的实验性研究设计 优点和局限性
定义
实验性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是研究者采用随机分组、设立对照及控制或 干预某些因素,并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观察 或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性研究的特点
1
2
3
干 预 设立对照 随机化
干预
✓ 指研究者对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施加某些护 理措施,即处理因素。
✓ 这些处理因素是研究的自变量,其引起的结 果是研究的因变量。
干预是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的根本区别
设立对照
✓ 是指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
组接受某种与对照组不一样的试验措施,最 后将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 目的是控制干扰变量的影响,突出两组(或 多组间)结果的差异和程度。
例:研究心理辅导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与丈夫 关系的影响
设计2:对180名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观察或测量两组患者与 丈夫的关系。然后试验组给予心理辅导,对照 组不给心理辅导,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 两组患者与其丈夫的关系,并比较之。
该研究设计属于何种设计类型?
实验前后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