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的经典成语故事合集
马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马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马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古往今来,赞美马的诗词歌赋,神话寓言不胜其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有关马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马的成语故事1:天马行空:相传汉武帝时期,在西域有一匹马叫做天马。
那匹马四肢健壮,腿脚灵敏,因此没人可以抓住它。
后来人们在山脚下放了一匹五彩马,不久它与天马配对生出了很多匹小马。
据说这种马出的是赭石色的汗,马蹄踏在石头上就可以形成深深的坑。
不久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十分高兴,便派使者通过丝绸之路送去百匹绸缎以换得一匹小马。
可是西域人认为这马万万不能送,于是就将使者赶了回去。
汉武帝十分生气,于是下兵攻打西域,终于得到了一匹小马。
后人也将天马称作西极天马。
马的成语故事2:驷马难追:五代时期,石敬瑭起兵反唐被契丹王野律德光册立为晋国儿皇帝。
石敬瑭死后由儿子石重光继位即出帝。
944年,契丹进犯晋国,出帝率军抵抗失败,皇太后李氏写降书请求皇帝阿翁放他们一条生路,表示自己说过的话驷马难追。
马的成语故事3:声色犬马隋炀帝的长子杨昭死后,次子杨湅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他远不及兄长那样有修养,他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经常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同时好女色,同达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无恶不作。
马的成语故事4:马不停蹄释义奔波忙碌,不得休息。
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出处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赢的他急难措手,打的他马不停蹄。
”示例~的走至天色大明,看看追兵已远,方始勒住马。
(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马的成语故事5:马前泼水元杂剧《渔樵记》写汉朱买臣家贫,卖薪自给,行歌诵书,妻羞之,求去。
后买臣拜太守,妇要求复婚,买臣泼水于马前,令妻收回,以示夫妻不能再合。
后因以“马前泼水”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
关于马的成语及其典故
关于马的成语及其典故马被人类驯化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历史关于马的成语典故,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马首是瞻春秋时,晋国联合齐鲁等国一起伐秦。
晋国大将荀偃任三军统帅,指挥联军。
联军人多心杂,到了泾水边谁也不肯先渡河。
后来鲁军带头泅渡,联军才随后跟上。
秦军为了阻止联军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药。
联军饮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
于是,人心惶惶,联军乱作一团。
几天后,联军才渡过泾水在榆林扎营。
荀偃下令道:“明天鸡鸣出兵,唯余马首是瞻!”联军说:“干吗都要跟着荀偃的马头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随他们各行其是。
(二)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三)马踏飞燕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有关马字的四字的成语故事
有关马字的四字的成语故事有关马的四个成语故事如下:1、指鹿为马赵高想要叛乱,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
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
”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那些说是鹿的人。
2、按图索骥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经验写了《相马经》,他的儿子很想把相马的绝技学到手,熟读《相马经》,根据经书上的标准选出的“千里马”——一只癞蛤蟆回家向其父报喜,伯乐看后哭笑不得3、老马识途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
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
”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4、田忌赛马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
”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
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5、马到成功唐朝时期,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到20岁时已学成十八般武艺。
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_成语典故搜狗百科_田忌赛马搜狗百科_老马识途搜狗百科_马到成功马革裹尸东汉时,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
有一次,马援在外作战凯旋回京,许多人前来欢迎慰劳。
在这些欢迎的人中间,有一个叫孟冀的,也随同众人向马援道贺。
马援说:“我总以为你要和我说什么大事,怎么也这样随波逐流地一味夸奖我呢?”孟冀笑了笑,没说什么。
马援说:武帝时代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的地方,不过封了几百户的侯爵。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成语“千里马”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
齐国有一匹名叫“千里马”的宝马,它奔跑速度极快,无人能及。
有一天,齐国的国君听说了这匹千里马的传说,便派人去捕捉这匹宝马。
经过多次的围捕,终于有一位名叫赵良的少年成功地驯服了这匹宝马。
赵良骑着千里马,来到了齐国的国君面前,向国君展示了千里马的神奇之处。
国君大为赞赏,赐给赵良重赏,同时也将千里马赐给了赵良。
从此以后,千里马成为了赵良的坐骑,为他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
另一个成语“马到成功”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唐朝有一位名叫王勃的文学家,他向往功名,希望能够马到成功。
有一天,王勃在路上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若想马到成功,就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进取。
”王勃听后深受启发,从此以后,他勤奋学习,不断钻研文学,最终成为了一位文学巨匠,功成名就。
成语“一鸣惊人”中的故事也与马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臣,他有一匹名叫“骥”的宝马,这匹宝马奔跑速度极快,驰骋千里。
有一天,齐国遭到了外敌的入侵,孟尝君骑着“骥”出战,一举击败了敌人,大获全胜,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骥”成为了孟尝君的得力战马,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是与马有关的,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马的崇拜和赞美,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马,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不仅在成语中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更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动物。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对马的热爱和崇拜,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马的成语故事在我们心中永远流传下去。
有关与马的四字成语故事
有关与马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关马的四个成语故事如下:1、指鹿为马赵高想要叛乱,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
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
”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那些说是鹿的人。
2、按图索骥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经验写了《相马经》,他的儿子很想把相马的绝技学到手,熟读《相马经》,根据经书上的标准选出的“千里马”——一只癞蛤蟆回家向其父报喜,伯乐看后哭笑不得3、老马识途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
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
”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4、田忌赛马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
”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
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5、马到成功唐朝时期,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到20岁时已学成十八般武艺。
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_成语典故搜狗百科_田忌赛马搜狗百科_老马识途搜狗百科_马到成功1.塞翁失马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
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
他笑着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几个月后,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匹好马!邻居们都来祝贺。
塞翁说:“怎么知道不能成为祸呢?”果然,他的儿子骑马时跌断了一条腿。
邻居们又来劝慰他。
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一年后,打仗了。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大全1.关于马的成语故事:马革裹尸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猛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特别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恳求出征。
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形容勇敢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2.关于马的成语故事:马首是瞻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
秦军确定会惊惶失措。
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可怕,并不想求和。
苟偃没有方法,只得预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指令说:“明天早晨。
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
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
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指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
”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即刻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指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冀,一交战确定让秦军得到好处。
”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3.关于马的成语故事:车水马龙汉光武帝刘秀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
他为了纪念那些援济光武帝中兴汉朝的功臣,命画师在南宫云台中画上他们的像。
在这些功臣像中,却没有大功臣伏波将军马援的像。
这是为什么?原来,皇后马氏是马援的女儿。
明帝为了避开亲宠外戚的嫌疑,有意不画的。
马皇后牢记父亲遭人嫉妒陷害、含冤而死的教训,处处虚心待人。
马皇后那时没有亲生儿子,明帝立贾氏的儿子为太子,托付马皇后教养。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古语有云:“有马的地方就有勇气”。
从前古代的战场到现代的地面,马一直是人类信仰的象征,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古诗、话语还是成语,都有涉及马的词语。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探讨这些成语背后的意义。
第一个成语故事:“乘虎归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公元前233年,当时淮阴侯灵和他的兄弟们被大秦帝国的军队包围,因此他们偷了三匹被秦人放养的野兽,就是今天的老虎,用来脱离围攻。
淮阴侯灵他们四个人给每头野兽一人,站上野兽的背上,很快就可以脱离秦军的追捕,并且逃到了安全的地方,这就是“乘虎归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再恶劣的环境下,只要用心去想,也可以想出突破口,这就是“乘虎归山”这个成语所要表达的意义。
第二个成语故事:“绝处逢生”,出自《宋史潘醒传》,描述的是在元朝末年南宋潘醒抗贼,最终成功的故事。
当时元朝末年,蒙古入侵南宋,潘醒凭借他的勇敢和智慧,最终成功抵抗了蒙古的侵略,让潘醒和他的同胞得到了绝处逢生的机会。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处境并不理想,只要有着坚韧的意志,也有可能绝处逢生,实现成功。
最后第三个成语故事:“匹夫之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202年,项羽领兵抗击秦军,最终被秦军大败,最后落荒而逃,曹操送他一匹战马,项羽一马疾驰,跃过千仞峰,凭借自己的勇气,最终成功逃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处境十分艰险,只要有着勇敢的心,也可以迎难而上,实现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马的三个成语故事,它们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启示,难以用文字表达,就像一只战马,向着前方疾驰一样,让我们都学会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绝处逢生,勇敢无畏,与艰辛抗衡。
关于马的成语及其典故
关于马的成语及其典故马被人类驯化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历史关于马的成语典故,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马首是瞻春秋时,晋国联合齐鲁等国一起伐秦。
晋国大将荀偃任三军统帅,指挥联军。
联军人多心杂,到了泾水边谁也不肯先渡河。
后来鲁军带头泅渡,联军才随后跟上。
秦军为了阻止联军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药。
联军饮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
于是,人心惶惶,联军乱作一团。
几天后,联军才渡过泾水在榆林扎营。
荀偃下令道:“明天鸡鸣出兵,唯余马首是瞻!”联军说:“干吗都要跟着荀偃的马头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随他们各行其是。
(二)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三)马踏飞燕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马的成语故事有关马的成语故事典故一:马首是春秋时期,秦国十分强大,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
众诸侯国都不甘受欺。
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共同反秦,让荀偃做联军总帅。
苟偃原先估计,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肯定会惊慌失措,战争很容易取胜。
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并不齐心,士气也很低落,秦国得知这些情况,所以一点也不怕,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
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
看到这种情况,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上鸡一叫,我们就准备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
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太专横了,很反感。
有个将领说:“晋国从来没有下过这种命令。
你要向西去打秦国,那你自己去吧。
我的马头可要向东,回到我们晋国去。
”其他诸侯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也纷纷撤回自己国家去了。
联军登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
典故二:害群之马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
方明、昌寓在座一左一右护卫,张若、他朋在前边开路,昆、滑稽在车后随从。
他们来到襄诚原野时,迷失了方向,七位圣贤都迷路,找不到一个人指路。
这时,他们正巧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孩子说:“当然知道了。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哪里吗?”那孩子说:“知道。
”黄帝说:“这孩子真叫人吃惊,他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哪里。
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孩子推辞不说。
黄帝又继续追问。
孩子说:“治理天下,就象你们在野外邀游一样,只管前行,不要无事生非,把政事搞得太复杂。
我前几年在尘世间游历,常患头昏眼光的毛病。
有一位长者教道我说:‘你要乘着阳光之车,在襄城的原野上邀游,忘掉尘世间的一切。
’如今我的毛病已经好了,我又要开始在茫茫世尘之外畅游。
治理天下也应当像这样,我想用不着我来说什么。
和马有关的成语故事
和马有关的成语故事关于马的成语故事1:千金买马骨1“干金买骨”出自《战国策·燕策》。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
齐宣王乘机派兵侵占了燕国的一些城池。
燕昭王即位后,决心振兴燕国。
因此,他广招贤士,虚心求教。
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去拜访了一位很有才学的人——郭隗。
在交谈中,郭对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国君,拿出了千两黄金让手下的人去买千里马。
结果却花了五百两黄金给买回了一匹死马的骨头,国君一见,拍案大怒:“我是让你去买千里马,谁叫你买死马?”手下人说:“大王息怒,你想,连死马都肯花五百两黄金买来,这件事情传出去,还愁没有好千里马?”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了这个故事,又接着说:“现在,大王如果真心求贤,就先从我郭隗开始吧!人们看到象我这样的人尚且能够得到您的任用,那么还愁比我郭隗富有才能的英雄豪杰不来投奔吗?”燕昭王听罢,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便为郭隗修筑了官邸,责成他动工建造黄金台。
不久,乐毅、邹衍、剧辛等人,纷纷从周围的国家投奔燕昭王而来。
没过几年功夫,燕国就强盛起来,把齐国打得大败。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千金买骨”这个成语,容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3:塞翁失马2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
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
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
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
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
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
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份
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5)份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古代战国时,齐国发兵攻打另一个国家。
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险谷,迷失了方向。
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说:老马无论走多远,总能顺着来路回去。
果然,齐军跟在老马后面,走出了险谷。
将士们乐呵呵地夸赞:“还是老马识途啊!”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2: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
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
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
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
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马的成语典故
马的成语典故马的成语典故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用来形容各种事物和情境。
以下是一些与马相关的成语及它们的典故。
1. 一马当先这一成语源自于《史记·周本纪》:周武王伐纣时,鲁人曹刿提议让周公旦领兵,但周公旦坚持放弃指挥权给武王。
武王率军渡过泰山,曹刿便骑马在前带路,成为一马当先的英勇者。
2. 人马一体这一成语原指马背上的骑手和马的关系密切,就像人与马就像一个整体一样。
这个成语比喻两个或多个事物紧密相连,难以分开。
3. 马到成功在古代,骑马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是非常显贵的行为。
当一位官员骑马到达应到的目的地时,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成功就在不远处,只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4. 马不停蹄这个成语起源于古代马车邮递员的日常工作,他们在绵延数百里的道路上运输邮件和信件,总是迅速进发,几乎不停下来。
这个成语意味着快速而不停止前进。
5. 马首是瞻这个成语来自于《庄子》中的一则故事:邹人问桓公的马在哪。
桓公指着他马的前面,说“马头就在你前面。
”但邹人回答说“马首是瞻”意思是看到马头并不等于看到了整个马。
这个成语意味着看问题要注意全面和系统。
6.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起源于它被描述为一只鸟一振翅膀就让它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起飞的画面。
该成语的意思是出人头地,突然获得成功。
7. 拔山盖世这个成语是在中国古代的一段传说中而成为了。
相传,管仲躲在山上逃子都知道多哆嗦了漆不能掩盖。
最后,在知道放松的情况下,他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强大的人,所以我可以拔起这座山。
”于是,他以各种方式为场地掏出了那座山的根,最终胜利地修建了那个场地。
这个成语意味着可以超越一切难关并变得无与伦比。
以上是与马有关的一些成语和它们的典故,这些成语都拥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于理解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些成语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和交流想法。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精选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精选马的成语故事1:【讳树数马】《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
上谴死矣!’甚惶恐。
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
庆於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
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它语,其不泄如是。
”遂以“讳树数马”表居官为人忠诚谨慎马的成语故事2:【尻轮神马】《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
”成玄英疏:“尻无识而为轮,神有知而作马,因渐渍而变化,乘轮马以遨游,苟随任以安排,亦於何而不适者也。
”谓以尻为车舆而神游。
后以“尻轮神马”为随心所欲遨游自然之典马的成语故事3:【马去马归】据《淮南子·人间训》载,边塞老翁失马,人以为祸,结果其马领胡人骏马同归,人皆贺之,而其子却因骑马摔伤致残,乡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边塞丁壮战死者十九,其子却因腿跛而全。
后因以“马去马归”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马的成语故事4:【率马以骥】三国时期,魏国河东太守杜畿在担任县令时就两袖清风,从不贪财枉法,一心一意为朝廷尽忠,为百姓办事。
因为政绩及名声很好,被提升为太守。
平定了河东叛乱,为曹操提供稳定的军粮,曹操赞扬他的功绩就是为了率马以骥。
马的成语故事5:【汗马功劳】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开始分封有功之臣,许多将领争着邀功请赏。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于是封他为赞侯。
其他的人议论纷纷,说:“我们在战场拼着生命与敌人战斗,而萧何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没有任何汗马之劳,而封赏反在我们之上,为什么?”刘邦不慌不忙地问:“你们应该都知道打猎吧?”文武大臣齐声答道:“知道。
”刘邦继续说道:“在打猎时,追杀野兽的是狗,而命令狗去追杀的却是人。
马的成语和寓言故事
马的成语和寓言故事马的成语和寓言故事有关写马的成语与寓言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马的成语和寓言故事:老马识途古代战国时,齐国发兵攻打另一个国家。
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险谷,迷失了方向。
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说:老马无论走多远,总能顺着来路回去。
果然,齐军跟在老马后面,走出了险谷。
将士们乐呵呵地夸赞:“还是老马识途啊!”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马的成语和寓言故事:小马过河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
”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
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
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
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汇总
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汇总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汇总1. 九方皋相马秦国国君穆公问伯乐:你的家族有能相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我的后辈都是下等的才能.于是推举了九方皋.穆公召见了他,让他出去找马,三个月后他回来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说是黄色的母马。
结果穆公派人去取那匹马的时候发觉是黑色的公马。
穆公很不兴奋,对伯乐说:您推举的相马人连颜色公母都分不清,还能知道什么马啊?伯乐喟然叹息道:九方皋相马的技艺已经是我所不能比拟的了。
他发觉马的精髓而不管其它,关注马的内在而遗忘了马的外表;观察应当看的方面,忽视了不重要的。
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人,比最好的马都还要珍贵啊。
马到了后,果真是天下最好的马。
2. 王亥驯马的故事马,原是一种野生动物,最早叫“火畜”。
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人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
传奇有一次,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每当人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崩起,但它并不损害人和其它动物,只以草为食。
当时人们都还不熟悉这种动物,便把黄帝请来辨认。
黄帝观看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是什么动物,只让大家不要杀掉,派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栏先把它圈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王亥发觉栏杆外边又来了几匹这种红色的野马,它们对着栏杆内的那匹野马叫个不停,不愿离开。
过了一天,王亥把木栏门打开,不料外边的好几匹野马一下子都冲进木栏,和圈在栏内的野马混在一起,相互嘶叫了一阵,然后又都卧了下来。
王亥把栏杆门关住,用割来的草喂它们。
过了不长时间,其中一匹马突然生下了一只小马驹。
王亥兴奋极了。
消息传开,人们也都纷纷前来观看。
这些野马和人接触的时间一长,似乎发觉人类并不想损害它们,所以在人面前也不慌张,变得非常温存。
特殊是小马驹,很喜爱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存的马,纵身跳上马背。
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精神预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马的经典成语故事合集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马的经典成语故事合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⑴塞翁失马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
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
他笑着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几个月后,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匹好马!邻居们都来恭喜。
塞翁说:“怎么知道不能成为祸呢?”果然,他的儿子骑马时跌断了一条腿。
邻居们又来劝慰他。
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一年后,打仗了。
村里的青年人都被强征入伍,十个有九个死在战场上。
只有他跛脚的儿子留在了家里,保住了一条命。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有时反而可以变成好事。
⑵老马识途齐国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与大夫隰朋伴随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队伍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
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带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同意试试看。
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异,这些老马都当机立断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⑶马革裹尸马革,指马皮,指在战场上死去以后,没有棺木盛殓,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英勇作战,拼死疆场。
这句成语见于:“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
东汉时,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
有一次,马援在外作战凯旋回京,许多人前来欢迎慰劳。
在这些欢迎的人中间,有一个叫孟冀的,也伴随众人向马援道贺。
马援说:“我总以为你要与我说什么大事,怎么也这样随波逐流地一味夸奖我呢?”孟冀笑了笑,没说什么。
马援说:武帝时代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的地方,不过封了几百户的侯爵。
我现在倒封了这样大的地盘,赏过于功,能够保住长久吗?现在匈奴、乌桓还不时侵扰北方边境,我想自告奋勇前去讨伐。
作一个好男儿,就应当准备把生命牺牲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而归,怎能躺在床上死
在妻子、儿女的身旁!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不胜佩服,说:“这不愧是一个大丈夫呀!”后来,马援担任了陇西太守一职,率军击破先零羌,并一直在军中征战,直到六十三岁,病死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诺言。
⑷伯乐相马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时的人,很会分辨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
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
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
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连连嘶叫起来。
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
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说这是黄色的雌马。
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事与愿违。
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
穆公听了,再牵出马认真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这就是「伯乐相马」的故事。
⑸汗马功绩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刘邦起兵反秦,萧何始终帮着他,筹谋划策,赤胆忠心,是刘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
秦亡以后,刘邦又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担任相国。
刘邦认为论功绩应以萧何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为“酂侯”(酂,县名,今湖北光化县),食邑八千户。
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们说:“我们拼死拼命,多的经过百余战,少的也打过几十仗,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根本没上过战场,封赏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刘邦问道:“你们知道打猎的事吗?”
大家同声答复:“知道。
”再问道:“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又是同声答复:“知道。
”刘邦于是接着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住处、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发踪指示者人也’)。
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至于萧何,能‘发踪指示’,他才是‘功人’。
而且你们多数是单身跟随我,有本家两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难得了,可是萧何,他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们的队伍,跟着我一同出力。
他的大功绩是怎么也不能忘记的!”大家听了,便谁也不吭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