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应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下提供可能的参考答案:1. 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促进发展,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同时,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2. 简述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和反思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3. 简述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
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4. 简述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发展潜力。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共5篇]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共5篇]第一篇: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题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
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
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16、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2、古文字介入法3、画图法4、体态语教学法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7、部件分合法8、笔顺展示法9、韵语教学法10、信息化教学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欧阳芬知识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欧阳芬知识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欧阳芬课后知识要点练习题一、课程1.(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得定义就是:“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得总与,狭义指一门学科。
(2)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得就是一切有规定数量与内容得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就是学校教学得科目及其进程。
常见得课程定义有六种类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学习经验。
2.教学一教学就是一种动态得活动过程:教学就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得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得共同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得。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得学科,有其特定得研究对象与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得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就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得需要探明与解决得语文课程与教学得实际矛盾与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任务就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与指导实践得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与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得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得目标。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得学科。
它得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得研究对象。
具体阐述如下:1.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就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得需要探明与解决得语文课程与教学得实际矛盾与理论疑难。
2.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得归属分类:(1)有语文课程方面得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2)有语文教学方面得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3)有侧重理论方面得问题,如:语文课程得性质、语文课程得目标、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 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 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教育目标的需要,为指导学习者的 学习活动,发展学习者的品格,开发学习者的潜能而有计划地编制的学 科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包括为学生个 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 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流 传最广、历史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 “三百千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干家诗》 3、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全部行为方式。
运用过程的基本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 新问题的迁移能力。 15、(1)写作教学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了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老师在哪些方面对学生写作指导: ①写前指导:教师面对班集体进行指导,提出要求明确重点,指导
①板书课题:如于漪教《茶花赋》,只写“茶花”二字,学生 喊:“掉了一个字!”然后再加上“赋”字,并由此展开讲解内容。
②揭示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如《父子情》用象征比喻等修辞 方法间接揭示主题。 ⑶介绍有关资料:
①介绍作者,如许多作家的笔名颇具有深意,莎士比亚的英语愿 意是“挥动长矛”作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战斗风格。
(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 管理、交流以及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对于教学的含义在我国的四种理解:一是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 学两种不途径的学习;二是教授;三是教学生学;四是教师教和学生 学。) 4、语文学科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科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一)考试目标1.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教师专业发展观。
2.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构成与运行规范,具有中学语文教育理念。
3.能运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第一编语文教育第一章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第一节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四、建构主义视域内的语文教育第二节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背景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贡献四、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与局限五、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语文教育第三节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三、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解读第二章相关学科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第一节社会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宏观背景一、社会学的基本内涵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三、语文教育的社会学特征四、学习社会学的重要意义第二节心理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心理依据一、心理学与语文教育二、心理学理论与语文教育三、心理学方法与语文教育第三节教育学—语文教育理论的基源一、教育学及其发展二、教育学与语文学科理论的关系三、教育学对语文教育实践的影响四、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第三章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第一节语文教育理念及其变革一、语文教育理念的内涵二、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背景三、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内容第二节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一、传统的传话式语文教学观二、从传话式向对话式的转变第三节语文学习观念的变革一、以接受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二、以发现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三、接受与发现相统一的语文学习观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第四节语文师生观念的变革一、传统语文师生观二、新型语文师生观三、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语文教师第五节语文评价观念的变革一、评价功能观的转变二、评价方式观的转变三、评价主体观的转变第六节语文教育理念的提出一、语文教育本体论二、语文教育主体论三、语文素养论第四章语文教育目标第一节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一、教育目标与语文教育目标二、语文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位置三、制定语文教育目标的依据四、语文教育目标的分类和描述第二节我国语文教育目标的历史回顾一、解放前语文教育目标的脉络二、解放后语文教育目标的发展三、2l世纪语文教育目标的阐释第三节当代国外语文教育目标的多元取向一、注重实用与共享知识二、注重民族感情,立足“语言教育立场三、注重文学素养与信息交流技术四、注重共同文化基础上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五、注重多元目标与共同责任第五章语文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语文课程一、课程二、课程形态三、课程资源四、当代语文课程第二节语文课程资源一、教材——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二、教师——不可或缺的语文课程资源三、学生——最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第三节语文学科课程一、语文学科课程的历史二、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三、语文学科课程的实施第四节语文活动课程一、我国语文活动课程的历史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三、语文活动课程的类型四、语文活动课程的实施第五节语文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一、校园文化中的语文隐性课程二、大众文化传播中的语文隐性课程第二编语文教学第六章语文课程标准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及其特征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联系三、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第二节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与发展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修正与发展三、从语文课程标准到语文教学大纲四、语文课程标准的回归第三节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与特点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第四节国外母语课程标准一、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二、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三、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第七章语文教材第一节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功能一、语文教材概念的界定三、语文教材的功能第二节语文教材的编制一、语文教材编制的基本理念二、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三、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第三节语文教材的建设一、蒙学、经学与文选二、文白合编,单元组合三、“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第四节语文教材的使用一、理解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二、把握语文知识体系三、把握范文体系四、把握练习体系五、合理选择与使用教材第八章语文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一、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教学(一)语文知识的特点及其分类(二)语文知识教学二、语文陈述性知识教学(一)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本质(二)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方法三、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一)语文程序性知识与语文能力(二)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方法四、语文知识的建构(一)语文知识体系建构的意义(二)语文知识体系的静态建构(三)语文知识体系的动态建构第九章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上)第一节阅读与语文阅读一、阅读的本质二、阅读的基本类型三、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节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节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最优化原则二、整体性原则三、学以致用原则第四节语文阅读心理一、语文阅读的心理过程二、语文阅读障碍三、语文阅读障碍的排除与阅读能力培养第十章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下)第一节语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一、单元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二、单篇课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三、单课时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第二节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一、常用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设计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设计第三节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一、内容交叉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教师主导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三、师生互动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四、学生自主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第四节语文阅读技能训练一、朗读训练二、默读训练三、速读训练四、精读训练五、略读训练六、语感训练第十一章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一、作文教学中的“断层”二、“作文”与“写作”的滥用三、作文教学目标的含混四、作文中“教”与“学”的颠倒第二节作文教学的目标一、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二、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第三节作文教学的体系一、文体写作训练体系二、作文能力训练体系三、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第四节作文教学的设计一、制定作文计划二、展示作文要求三、开展作文指导四、进行作文评价第五节作文心理一、作文过程二、作文策略三、作文指导四、作文评价第六节作文能力一、作文能力的构成二、作文能力培养的一般原则三、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第十二章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口语与口语交际一、口语二、口语交际第二节口语交际教学一、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四、口语交际教学与说话及听说教学第三节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一、交际策略二、场景策略三、互动策略第四节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一、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第十三章语文综合性学习一、综合性学习与综合课程二、综合课程与语文学科三、语文本位的综合课程第二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及形式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形式第三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四、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第四节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师一、教师意识的觉醒二、教学途径与方式的转变三、教学原则的掌握第十四章语文教学艺术第一节教学艺术的本质及特点一、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二、教学艺术的本质三、教学艺术的特点第二节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一、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特点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原则三、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第三节营造语文教学氛围的艺术一、教学氛围及其作用二、教学氛围的维度指标三、积极教学氛围的营造第四节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艺术一、教学节奏二、语文教学节奏艺术三、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条件第五节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基础二、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表现三、提高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第十五章语文教学技术第一节教学技术一、教学技术的概念二、教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三、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第二节语文教学技术的种类一、传统语文教学技术二、现代语文教学技术三、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第三节传统语文教学技术一、教学语言二、板书三、图示材料第四节现代语文教学技术一、视觉媒体二、听觉媒体三、视听媒体四、视听综合训练媒体第五节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一、多媒体教学技术二、语文远程教学第十六章语文教学评价第一节语文教学评价概述一、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二、语文教学评价的特点三、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实施第二节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一、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四、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五、自评和他评第三节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一、观察法二、问卷调查法三、日常检查法四、纸笔测验法五、表现评价法六、卷宗存档法第四节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一、识字和写字二、阅读三、作文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第十七章语文学法指导第一节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与目标一、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二、语文学法指导的目标第二节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与方法一、语文学习常用方法指导二、识字写字学习指导三、阅读学习指导四、写作学习指导五、口语交际学习指导六、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第三节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与途径一、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二、语文学法指导的途径第三编语文教师第十八章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一、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指导思想、原则、要素二、语文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三、语文板书与练习作业设计四、语文教案设计第二节语文说课与评课一、说课的功能、特点与要求二、说课的类型与程序三、评课的意义、依据与内容四、评课的原则与类型第十九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一、概念的辨析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第二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一、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三、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重构与专业能力、情意的发展四、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第三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一、提供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激发语文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最早一部教育学。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
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等。
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史纲要
1、“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
称“三百千”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2、“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3、“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4、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语文单独设科应为1904年。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0分)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4.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长期成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12.“五经”“四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他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简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成为独立的学科,重点是教师的教(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把研究的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自己学(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逐步重视课程研究,使语文学科自身充实发展。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研究的“法”是指原理、法则;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研究的内容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七)“语文课程与课程论”时期(1997年至今)肯定了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理论,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
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而非终极目标。
2.结合你看过的录象或课本上所了解的谈谈现代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①具有现代教育理念②崇高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业务上精益求精。
语文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道德美、学识美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
道德欣赏、哲理欣赏和仪表欣赏。
③具有雄厚扎实的知识基础。
A 中文专业知识 B一般文化知识 C 教育科学知识④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A 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B应变能力: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左右逢源发现自己有所失误时,要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补救。
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要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动控制课堂气氛。
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其动向,采取相应措施。
C 具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⑤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A 做科研型教师的需要B 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C 增添人生乐趣的需要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的由来及含义?自1904至1949年,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讲经读经、国文、国语等,新中国建立后,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
语文教学论复习重点.doc
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本课程力求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
二.学科定义: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丁实践性Z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律的教育学科。
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
第二讲学科基本概念少理论一.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文”、“国语”两个名称, 统称“语文”。
二.课程定义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培养目标、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教疗环境的全部内容。
三.课程论定义课程论是依据对课程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來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第三讲前代教材和教学经验今用一.与教材相关的几个概念■“语文课程内容”:指语文课程计划、标准、编制、实施、评价、改革等。
■“语文教材内容”:教师和学生用于教学的所有资料,包插教师文本(课程标准、教案、教科书、教学用书——教参和教辅资料)和学生文本(教科书、阅读书目、练习册、作文本等)。
■“语文教科书内容”:通称“课木”,是根据课程标准编订的教学主要用书,包括语文教木和读木。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具体形态层而的概念,指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的一切活动。
也即教师所教的语文和学生所学的语文。
二•语文教材编排理念1 .文选型(包括选注型):按时代或文体顺序编排文选的教科书。
2.理规型:以既成知识体系作为课程中心内容來编排的教科书。
前者主要是阅读教材,后者主要用于写作教材。
建国以后的主导性语文教科书,按照编排类型的不同有综合型和分科型Z分,但也笼罩在“范文制度”中。
三.封建社会的教材1.《三字经》(來自百度)《三字经》1248字,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
《三字经》与《门■家姓》、《「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心蒙读物。
《三字经》是屮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T-百年來,家喻户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大三下)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1、准确设计目标要对两个要素有准确解读,一是教材的要求是什么?二是学生能否达到教材的要求?目标的准确预设和有效达成十分重要。
忌设计的错位和虚设。
2、具体设计目标要具体到知识的某一个点、技能的某一个点、能力的某一个点。
忌目标设计的大而空。
3、适度设计目标要切合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
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一般以两到三个教学目标为宜。
忌目标设计的多而杂。
4、简洁目标的表达要准确、简洁,干净利落,以短句为上。
忌啰嗦、杂糅,长句易患语病。
二、语文教学重点的确定标准1、最基本的。
即基本性知识,如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等。
2、最核心的。
即它在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居于核心的层次或地位,因而能支配或影响知识的其他方面或部分。
如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一句问话的真实含义等。
3、最主要的。
教材内容有主次之分,如主要章节、主要段落、主要问题、主要人物、主要词语等,应作为重点处理。
4、最有用的。
有些内容虽在教材内容体系中不是主要的或基本的,但对学生的心智发展却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作为重点来处理。
5、最关键的。
即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一发”,要做重点处理。
三、设计语文板书的基本要求1、简洁概括2、条理清晰3、布局合理4、书写优美四、阅读教学基本方式方法1、讲述法是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来讲授知识的方法。
2、讲解法是以教师的解说和诠释方式来讲授知识的方法。
3、串讲法是以教师讲解字词句,串通文意为主的一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
4、朗读法是化无声的书面语言为有声的口头语言的传统教学方法。
5、评析法是以评价和分析的方式来讲授知识的方法。
6、评点法是品评指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方法。
7、问答法也称提问法,是一种以师生间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
8、研究法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精读能力、钻研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教学方法。
9、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变独立阅读为集体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1.语文的本质:我们认为,语言是以言语为根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
2.语文的特征:符号性、工具性、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B、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C、语文是信息的载体。
D、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人文性。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具有多种属性的人文应用课程,其特点一般表现为工具性、人文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等。
期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国,其他则为其一般特征。
4.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论基础(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言教学就会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教学将沦为人文主义的乌托邦。
2社会发展研究理论的进步(3)关于人的理论研究的发展。
5.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现实依据是什么?除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之外,还取决于三个方面: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
2 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3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研究发展的成果还是从中国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角度看,语文课程都必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言课程的本质牲,也是语言教学的独特个性。
6.人文教育的特点:一、民族性:语言不仅在语音、语汇、语法、倏等方面具胡鲜明的民族性,而且在神韵、气质、风骨上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
二、时代性。
语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往往制约着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生活的节奏同步,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内在,表现时代文化精神的风貌和物质。
从而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服务。
三、复合性。
7.人文教育的途径一、语文内容及教学主体对内容的理解二、言语内涵,即通过语文本身所蕴涵的人文性,来实话人文教育。
(完整word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论》复习资料绪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与特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征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使命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言语层面的感受与品味;➢形象层面的观照与分析;➢意蕴层面的悟解与阐释。
一、什么是语文(三)“语文”的含义•1。
语言说2.语言文字说3。
语言文章说4。
语言文学说5。
语言文化说•(四)“语文教育”中“语文"的含义一、‘语言’和‘文字’,二‘语言文字’和‘文学'.(二)语文课程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其意义为对象,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四、语文课程的特征:•主体性.言语性。
思维性。
知识性。
•五语文课程的目的1.涵养言语能力2.发展思维结构3.传承优秀文化4.塑造美丽人生一、语文课程目标概念•课程目标: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语文课程目标制定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二、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及启示从情感行为、言语过程和思维方法三个维度立体地建构•语文素养: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最基本的、较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雷实《谈谈语文素养》)3.三维目标的关系•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的关系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语文教学论考试重点总汇
1、教学范式教师群体对教学的共同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
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意识层面的东西,它通过具体的模式、方法、行为等得以体现。
我们把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界定为“授受范式”,把对话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称之为“对话范式”2、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课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它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3、语文知识是(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2)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3)它有语感和知识两种状态。
4、建构主义心理学是有关个体认知和知识学习的一种认识论心理学范畴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大脑创造的,不存在唯一的、真实的和客观的实在;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学习者都以不同方式想象外部世界。
5、语文课程理念一般是指人们对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力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方面融为一体;四个具体“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以终身学习为发展的坚实基础②以自我反思为发展的重要方式③以校本教研为发展的主要依托,包括:把学校当做是语文教学研究基地;把语文教师看做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体;要把师生共同发展看做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2、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①从读与写的关系来看,读是基础,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学习如何观察、选材、遣词造句,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但我们不能说读是为了写,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还有使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等多方面内容;反过来,写也能促进读。
宁波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9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语文)】
2023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与简答
2.语文经典名篇鉴赏或教材文本细读题
3.论述题
4.实践运用及素养测试题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系统了解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能运用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分析、阐述与语文课程有关的热点问题;
3.检测汉语言专业经典名篇鉴赏与写作等素养。
考试内容:
1.现行语文课程设置情况解析;
2.有关语文课程热点问题探讨;
3.现行语文课程设置情况解析或者语文课程有关热点问题探讨;
4.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汉语言文学修养)状况考察。
三、参考书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修订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6年版。
[3]冯铁山.《诗意语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4]孙绍振等.《文学文本解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冯铁山.《诗意语文案例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6]周庆元.《语文教育哲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第一章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一)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1、教学即学习2、教学即教授3、教学即教学生学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包括: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二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语文课程现象表现分为:一是物质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第二章“三百千”启蒙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作用是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千字文》南朝(粱)周兴嗣所著。
2、《百家姓》北宋人所编。
3、《三字经》宋代王应麟所编。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1)、于漪老师的最突出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2)、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3)宁鸿彬老师的主要贡献:重点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界的人才服务。
(4)、魏书生老师的主要贡献: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三章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语文”术语是在“国语”和“国文”并存时期(1920—1948)由朱自清、叶圣陶及其他教育家、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的文章中开始使用的。
历史一贯的用法指语言文字。
也有人把它作为“国语”和“国文”的合称。
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
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第一篇: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填空题1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古代语文教材分为蒙学教材、文选教材、儒家经典。
3 《文选》开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先河,显示出中国文章大国风范。
4朗读法包括朗读、背诵、吟诵等。
5导读法的创造者是钱梦龙。
6、新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7、作文批改坚持点拨、启发原则就要多就少改、多批少改多启发学生,点化学生。
8、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9、语文教师要“精”于语文专业,“博”于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语文: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2、语文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修习培养),在语文双基、语文能力、思想修养、品质、文化品位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3、文道统一:语文训练,简称为“文”,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训练;思想教育,简称为“道”,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思想品质的教育。
语文教育合思想教育必须统一起来。
4、批改:教师对学生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方向。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特色有哪些?答:传统的集中识字、吟诵、涵咏、感悟特色;语文基础知识合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特色;文章编选的典范性特色。
3有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答:对。
“教学有法”是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可循,具有较为普遍和相对稳定的“常法”、“常式”;“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是由教材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教学对象知识能力基础,性格心理的差异性等因素所决定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优化组合,努力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总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总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考研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总结和复习,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这门课程,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考研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主要涉及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内容。
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对于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教育为核心,以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焦点主要有: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手段;语文评价的方法与手段等。
其次,我们需要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学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我们要了解教育学中的课程思想和教育原则,为语文教学提供理论指导;要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和规律;还要熟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学习的心理机制等。
此外,我们还要学习教学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掌握教学设计和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然后,我们需要熟悉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课程与教学也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我们需要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点内容,关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
例如,我们要了解语文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模式和方法。
只有掌握了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我们需要了解实际教学中的案例和经验,掌握教学案例的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方面?A. 语言知识、文化素养B. 思维能力、审美情趣C. 语言技能、文化理解D. 语言知识、思维能力、审美情趣2. 教学论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A. 明确性、可行性、可测量性B. 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C. 系统性、全面性、发展性D. 以上都是3.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A. 增加课外阅读量B.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C. 只教授课本知识D. 强制学生完成阅读任务4. 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遵循哪些原则?A. 逻辑性、连贯性、完整性B. 随意性、多样性、创新性C. 系统性、全面性、发展性D. 以上都不是5. 语文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A.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B. 只教授标准答案C. 避免学生提出不同意见D. 以上都不是6. 语文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A. 通过标准化测试B. 通过学生的阅读量C. 通过学生的阅读速度D. 通过学生的阅读深度和理解广度7.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依据哪些因素?A. 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B. 教师的喜好、学生的喜好C. 教学设备、教学环境D. 教学时间、教学资源8.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A. 增加学生的写作练习B. 减少学生的口语表达机会C. 只教授语法规则D. 以上都不是9.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什么?A. 选拔优秀学生B.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B. 惩罚落后学生D. 以上都不是10.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A.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B. 限制学生的想象力C. 只教授传统知识D. 以上都不是答案:1. D2. A3. B4. A5. A6. D7. A8. A9. B 10. 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答: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最早一部教育学。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等。
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史纲要
1、“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2、“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3、“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4、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语文单独设科应为1904年。
6、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1949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7、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三个维度贯穿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教育。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
2、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有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等作用。
第四章语文课程设计
1、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概念(专指是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2、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
3、现代语文教材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系统,助读系统。
4、使用教材具体注意事项: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第五章语文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2、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等。
3、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体现语文
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三、适应社会需要。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基本原则:(一)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二)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5、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要恰当,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内容要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明确疑点。
6、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一、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二、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三、依据教学内容四、依据教师素质五、依据学生特点六、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等。
7、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优化组合原则。
8、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测定学习成绩
(二)鉴定教学效果
(三)检验管理水平
(四)获取反馈信息
(五)预测发展方向
第六章识字与写字教学
1、写字教学核心是:既要依据汉语汉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具体表现为:集中识字,韵文化,正确处理识字写字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一)中国古代的阅读教学过程。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二)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
19世纪前期,德国心理学、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创立了适应于各科教学的四个阶段教学法:(1)明了,(2)联想,(3)系统,(4)方法。
19世纪后期,赫尔巴特的学生席勒、莱因等把他们的基本理论和阅读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创立了五阶段阅读教学法:(1)预备:复习旧课,解释新课文中的生字、难词等;(2)提示:说明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3)比较:把新的教学内容同已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4)概括: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得出结论;(5)应用:应用新学的知识练习造句或写短文。
[16]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盛行于欧美,也影响到日本和中国。
(三)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20世纪前期,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1)组织教学,(2)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5)布置作业。
[17]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阅读教学吸收了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成为普遍采用的模式。
几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评点法、话题教学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
第八章写作教学
1、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一)观察与感受生活(二)广泛涉猎读物
2、作文批改几点要求: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
第九章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2、综合性学习目标具有以下特点:(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四)强调过程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十章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题性的发展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
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