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历程

合集下载

我国股市的发展历程

我国股市的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的发展从改革开放思想提出到市场经济的建立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不仅中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了,金融市场也从没有到有、单一到多元,中国的股市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飞乐音响到上海深圳交易所成立,到股权分置改革到创业板到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证券市场在推进我国企业改革、募集资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

一、我国股市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四个阶段新中国证券市场三十几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见证中国股市一书将中国股市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为探索、发展、规范与跨越。

探索阶段(1978 ~ 1992)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大地上全方位的改革方针,划经济的全面转型推动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

在论“资”论“社”中,80年代的债券市场起步了,到柜台交易的出现,再到沪深两市的先后建立,再到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启动证券市场的第一次大发展,推动的中国证券市场的起锚。

发展阶段(1993~1998),在总结了证券市场初期监管不足、法律漏洞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国务院在1992年成立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证监会从体制保障了证券市场的基础。

证券市场由区域性市场向着全国性市场迈进,证券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投资主体不断丰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形成了全国性的统一管理,推进了国际的发展步伐和证券市场。

规范阶段(1999~2004)《证券法》施行,确立中国证券市场法律规范的总体框架。

对证券市场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探索。

国有股减持,为全流通做准备股票发行制度由审批制度过渡到核准制。

上市公司治理和规范成为中国证监会的工作重心。

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有条件受理,司法救济大门开启。

呼之欲出的问题股权分置、股市尚属单边市。

跨越阶段(2005 -2012)证券市场法律体系逐步完善,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取得成效。

实行新老划断,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快速恢复,上市公司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我国股票市场形成的原因和发展历程

我国股票市场形成的原因和发展历程

我国股票市场形成的原因和发展历程我国股票市场形成的原因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尽相同,都是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日益发达、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取代了自始自足的小生产。

这时,无论是生产者自身的资本积累,还是有限的借贷资本。

都难以满足企业从事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于是股份公司和股份制度应运而生。

股份公司通过面向社会发行股票,迅速集中大量资金,实现生产的规模经营;而社会上分散的资金盈余者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投资股份公司,谋求财富的增值。

于是逐渐发展,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股票市场。

我国最早的股票要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1872年,李鸿章等要创办招商局时,因为搞航运需要的资金数额特别庞大,官府无力承办,单靠一两个巨商也难支撑起来,于是在筹集资本上做了一次创新,学习西方股份制企业,向民间发行股票,以“招商集股”方式筹集资金。

于是我国第一只股票由此诞生了,1872年10月,由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发行了中国第一只股票。

在招商局的带动下,当时中国兴起了一批股份制企业。

19世纪70~90年代中国有了第一批股份制企业数十家。

股票的出现,自然也就有了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的出现,促进了证劵交易的发展。

最早的证券交易也只是外商之间进行,后来才出现华商证券交易。

1869年中国第一家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成立。

1882年9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制定了相关章程,使证券交易无序发展变得更加规范。

1916年,北洋政府在北京设立中国首家证券交易所。

不久,上海也成立了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交易所时代。

到1921年,中国的交易所数量高达200多家,竟然位居世界第一。

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日益壮大,股份公司也不断地建立,上海成为股票交易的中心,在抗战时期,上海滩已有多家股票交易所存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5月发布命令,在上海重建证券交易所,并于同年9月开业。

1949年5月,在上海解放的时候,上海证券交易所被关闭。

中国资本市场的变革历程

中国资本市场的变革历程

中国资本市场的变革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逐步完善了市场机制和监管体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资本市场的变革历程。

一、市场体系的建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市场体系相对薄弱。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建立成为迫切需求。

1980年代末,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了第一波改革,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展了股票交易业务。

随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成立,加强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

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化改革成为主要方向。

19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引入了外资,并逐步发展了股票、债券、期货等多层次、多品种的市场。

此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市场效率和竞争力。

三、法律法规的完善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2005年,中国证券法正式施行,明确了资本市场的基本制度和运作规则。

此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和细则,如《公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进一步规范了市场主体行为,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中国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国有股和流通股之间的划分问题,促进了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一方面增加了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份,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公司治理的改善,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质量。

五、创业板和科创板的设立为了支持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国相继设立了创业板和科创板。

创业板于2009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为中小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

2019年,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主要面向科技创新企业,为其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利的融资机制。

六、资本市场国际化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201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了沪港通,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交易所买卖A股股票。

深化国有企业股权分置改革的探讨

深化国有企业股权分置改革的探讨

深化国有企业股权分置改革的探讨深化国有企业股权分置改革的探讨一、绪论在我国国有企业中,资产是全民所有制,国家财政对其盈亏负责,所以有部分国有企业经理人一直缺乏长期激励机制,产权关系混乱,缺乏科学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经理人员往往只关注企业短信行为,决策非科学化,导致企业处于半亏损状态,严重浪费国家资源,但是也有另一部分企业,积极依托资本市场,通过管理层回购,职工持股,公开发行股票等方式,对企业进行股份化运营,成功改制,变为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按股份分享权益,承担风险,提高了职业经理人和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了企业活力。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东并存,并出现巨大利益冲突的现象,而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我们中国有一个特殊的概念,即:股权分置改革。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背景(一)、改革开放的需要: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拥有五千年历史,13亿人口的中国便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至今已经有30于年,其时间跨度之长,变革范围之广,道路之艰难,均属历史罕见。

这其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中心,也最为艰难,而针对新中国建国后成立的大批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未来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改革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生产技术,以积极的心态与全球大市场接轨。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企业由于难以转变观念而纷纷倒闭破产,同时,也有部分企业顺应了改革的潮流,成功的生存了下来,但是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一流企业还远远未能达标。

鉴于此,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二)、资本市场的需要:1984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飞乐”发行,虽然只是一个起步,但是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却意义重大,在此后的几年,中国分别于1990年11月26日和1991年7月3日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

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分析

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分析

股权分置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一、股权分置的背景与意义股权分置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建立初期。

当时,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制度安排,中国存在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划分。

这种划分导致了市场功能的不完善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非流通股的大量存在,使得市场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同时也限制了者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股权分置的实施,旨在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实现股权的全流通,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这一不仅对上市公司、者,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股权分置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过程股权分置的核心是将原本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的非流通股转变为流通股,实现股权的全流通。

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方案的制定:各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方案,包括非流通股的流通方式、时间表、价格机制等。

2. 股东大会的表决:方案需提交股东大会表决,获得通过后方可实施。

3. 非流通股的流通:通过现金补偿、换股、增发等方式,实现非流通股向流通股的转变。

4. 市场监管与政策支持:政府和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众多上市公司和者的利益,需要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

从2005年正式启动,到2007年基本完成,股权分置历时两年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股权分置对中国的影响分析股权分置对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提高市场流动性:使得原本不能流通的股份得以流通,大大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交易活跃度。

2. 优化资源配置:全流通的市场环境有利于资本的自由流动,促进了资源向更有效率的领域和企业集中,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3. 增强市场定价功能:后,股票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市场定价功能得到加强。

4. 改善公司治理:全流通的实现,使得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更加一致,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流程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流程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核心目的在于解决A股上市公司内部存在的股份流通问题,为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发展和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奠定基础。

国企改革即将走出泥沼——有关股权分置改革的几点分析

国企改革即将走出泥沼——有关股权分置改革的几点分析

突现 , 使股民的信心跌至冰点 , 也更将解决股权分置 问题 提上 日
程。
股权 分置 问题 是与 资本 市场 在 同样 历史 政治 条件下 产生 的 。9 9年 “ . 18 64风波 ” 之后 , 新一 届政府放慢 了改革开放步伐 。 19 9 0年 , 建立 了沪深证券交 易所 。 当时 由于处 在特殊时期 , 社会 上对于经济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还 是社 会主义性质的讨论异常 激烈 , 出于对 国有股份是 否会 私有化 、 否会 引起 国有资产的流 是 失 、是否会影响到公有制经济 的主导地位 以及 由此可能引发其
比, 这次股权分置改革有着 明显的不同 , 不仅 在采取的措施上不 同 ,此次国有企业股权分置改革主要采取增 股 、配股等多种方
法 , 且 在 成 效上 也 更好 了 。 而 此 次 的改 革 成 效 可 以 对 三 一 重 工 、 江 企 业 、 紫 清华 同 方 的 各
回顾 中国股市近 6年的发展历程 , 股指从 19 9 9年 “ . ” 51 行 9
他 问 题 的考 虑 , 国有 股 没 有 流 通 。 19 在 9 3年 的 十 三 届 三 中全 会
四、 此次 改 革 与 以往 改 革 的 对 比
在此次股权分置 改革 之前 ,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类似 的改 革, 虽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起 了作用 , 最终 均以失败告终 。 但 第一次 是 19 9 9年 的国有股减持配售 国有股 。9 9年 9月 ,的 概 念 和 产 生
股 权 分 置 ,是 指 股 票 在 首 次 发 行 (nt l u l f r g Iia P bi O e n, i e i
IO) 时 ,只允许 首发股本或社 会公众股股本进 入二级市场流 P

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

姓名:李燕班级:09财务管理学号:200910306018股权分置改革一.含义股权分置: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

流通股是指上市公司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称为非流通股。

这种制度安排不仅使上市公司或大股东不关心股价的涨跌,不利于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越来越影响到上市公司通过股权交易进行兼并达到资产市场化配置的目的,妨碍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

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就是政府将以前不可以上市流通的国有股(还包括其他各种形式不能流通的股票)拿到市场上流通。

现在的股权分置改革在以前叫做国有股减持。

二.历史原因股权分置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是在我国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为了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同时又不失去国有经济的控股权,采取了增量发行股票的方式,即在原有的存量国有企业资产基础上,再溢价增发一些股票,原有股票则变成非流通股,不能在证券交易所流通。

这一制度在其后的新股发行与上市实践中被固定下来,形成了我国股市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独特格局。

股权分置在证券市场成立之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便利了企业在证券市场筹集巨额资金,有利于经济增长,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由于大部分的股票是非流通股,企业可以一较高的溢价在一级市场发行股票,股票市场为上市公司提供了递增的资金支持。

从1991年的5亿元到2005年的1883亿元,15年共筹集9000亿元,年均筹集600亿元,其中通过一级市场发行筹集额占55%。

正是这种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造就了一批像中石化、青岛海尔、中兴通讯业绩业绩突出、扩张迅速的行业巨人和科技精英,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但是股权分置也造成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弊端,影响制约着我国证劵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股权分置改革案例

股权分置改革案例

股权分置改革案例股权分置改革是指将国有企业的股权分离出来,以便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列举一些股权分置改革的案例。

1. 中国石化股权分置改革:2001年,中国石化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2. 中国石油股权分置改革:2001年,中国石油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85%,流通股份占比为15%。

3. 中国联通股权分置改革:2002年,中国联通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4. 中国移动股权分置改革:2002年,中国移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5. 中国银行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中国银行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2.5%,流通股份占比为27.5%。

6. 中国建设银行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2.5%,流通股份占比为27.5%。

7. 中国工商银行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8. 中国人寿股权分置改革:2007年,中国人寿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9. 中国平安股权分置改革:2007年,中国平安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10. 中国铁建股权分置改革:2008年,中国铁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公司股份由国有股份和流通股份组成,国有股份占比为75%,流通股份占比为25%。

2005年股权改革分置

2005年股权改革分置

• •
股权分置改革的作用
• 作用一:首先是为了贯彻落实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要求,适应资 作用一: 本市场发展新形势; • 作用二:其次,为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工具促进公司发展奠定良好 作用二: 基础。从公司自身角度来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引进市场 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有效的外部监 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流通股股东来说,通 过股改得到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得到了 保护. • 作用三:再次,消除了股权分置这一股票市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作用三: ,有利于股票市场的长远发展。
• 第三,控制权僵化的问题。 第三,控制权僵化的问题。 • 三分之二的法人股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流通 ,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特别是其国企母 公司,对上市公司具有不可动摇的控制权。某个 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如果运用不当,企业经营 必然出问题。 • 股权分置改革,企业生产力将下降,利润减 少,股价下跌。
股权分置改革的含义

股权分置改革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改 革,就是政府将以前不可以上市流通的国有股(还包括 其他各种形式不能流通的股票)拿到市场上流通。 • 以前不叫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叫国有股减持,现在 重新包装了一下,再次推出。内地沪深两个交易所2.45 万亿元市值中,现在可流通的股票市值只有8300亿元, 8300 国有股等不可流通的股票市值达1.62万亿元。如果国有 股等获得了流通权,沪深两个交易所可流通的股票一下 子多出两倍,市场只可能向一个方向前进,那就是下跌 。如果再考虑到国有股基本是一元一股获得,而流通股 大都是几倍、十几倍的溢价购得,那流通股股东在国有 股减持中所蒙受的损失也就很容易看清了。
• 分置改革的利弊
• 1: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行为机制在股改后趋于一致化。 • 2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上市公司定价机制的统一,市场的资源配 置功能和价值发现功能进一步得到优化。 • 3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违规行为将被利益牵制,理性化行 为趋于突出。 • 4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 机制。 • 5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整体目标趋于一致,长期激励将成为 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 • 6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金融创新进一步活跃,上市公司重组并购行 为增多。 • 7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市场供给增加,流动性增强。股改之后,市 场上逐渐受到受限股到期解禁流通所产生压力。

我国股市的30年来的发展历程

我国股市的30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30年,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可以长成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30年,中国股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道路。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中国股票市场萌芽及最初探索阶段(1978-1991)1986年11月14日,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时,向来宾赠送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一张面额为人民币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爱股,行情,资讯)公司股票,成为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1、股票发行创“新纪元”1984—1986年,北京、上海、广东、四川、辽宁等地的部分集体和国有中小企业纷纷开始股份制试点,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如广东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北京天桥百货公司、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北京天桥百货、上海飞乐音响、上海延中实业等公司还公开发行了股票。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前期股份制试点的成绩做出肯定,允许继续试点并提出了规范性意见。

从此政府逐渐加大对股份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股份公司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设立和运作,股票发行更加规范,真正意义上的股票发行数量也越来越多。

上海、深圳出现了股票的公开柜台交易,沈阳、武汉、成都等地也出现了股票的公开交易或场外交易。

成立了一批专门从事股票发行、转让或交易相关业务的证券公司,从而为股票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1987年1月,上海真空电子器件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我国第一家实行股份制的大中型国营企业。

该公司股票的发行,拉开了国营大中型企业股份制试点的序幕,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截至1990年底,我国共有4750家企业发行了各种形式的股票,共筹资42.01亿元。

其中,公开发行股票筹资17.39亿元,非公开发行筹资24.62亿元。

2、股票交易由“暗”转“明”1984年11月18日,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发行不久,一些持有者即开始了自发的股票转让,这就是股票的私下交易。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这一构想是在1984年提出的,当时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万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国内更大的反响,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信号。

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建国以来内地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此前的中国人,只是从茅盾的小说《子夜》及据此改编的电影中依稀对股票交易所有一点印象。

1991年8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北京成立。

此后,中国股市不断规范,股市交易价格尝试由市场引导。

1992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全国人大也开始讨论要不要制定《证券法》。

管理层开始实施以“打压”为主的监管,加之1993年年中的金融整顿,股市迅速变冷,这种不景气的局面持续了一年多。

此后,中国股市不断在不正常和不理性的状态下发展,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9年。

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标志着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建立,也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建设步入新阶段。

此后,沪深两市单日成交金额也创下了历史天量。

2001年7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7月23日中石化公布法人配售结果,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参与了中石化A股的申购和配售,共配售3亿股中石化。

此举说明中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已悄然进入证券市场。

2002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实施,12月1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当日证监会公布了QFII相关申请表格式及内容,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了QFII 交易实施细则,QFII实施全面启动。

2005年4月30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4月30日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宣布正式启动。

2005年6月-利好齐发,股改行情启动,6月6日,证监会推出《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这天股指跌破千点。

后股权分置时代我国控制权转移分析

后股权分置时代我国控制权转移分析
处于由政府干预性强 、投机性大转 向后股权分置 时期以 产业整合 、 战略发 展的态势 。并 购双方更加务实 , 这标 志 着我国控制权市场开始走向成熟 。
通过股权分置改革 , 打破 了制约我 国股份顺畅流转 的
二元化格局 , 形成了 真正 意义上的 同股 同权 、 同股 同利 以
股权分置下的控制权转移




后股权分置 时代 我 国控 制权转移分析
杜 闪
我国第一起控制权转移事件大体可 以追溯至 19 年 3 9
的“ 原野事件 ” 但这 起控制权 转移带 有强 烈的政 府行政 ,
实信 恩 , 市场 起不到引导和完 善的作用 , 其资 源配置功能
的发挥也大打折扣 。
色彩 。这与我 国当时的股权 结构 特征和制 度背景是分不 开的 。在我 国证 券市场中真正 通过二级市场收 购和兼并

从而获

资源整合 , 企业快 速发展最为有 效的手段之一 后股权分

得对公司控制而相互竞争 的市场 。后股权分置时代 我国 控制权市场 日益活跃 ,使 得不同公 司被接管 的可能性增 大 。一般而言 , 目标 公司被接管后 , 管理层就 很有 被替换
或调动 的危险 , 为巩 固自身的利益 , 管理层将趋于 更加 理
置时代 ,我 国控制权 转移 动机逐渐向资源整合 和战略发 展方向转移 ,各个公 司将 越来 越学会用理性的心态争夺 公司控制权 , 控制权 转移的动机将 以提升 公司主业 、 增长
公 司业绩等产业整合为主。
2 .控 制权 转 移 方 式 趋 于 规 范化
性 的治理公 司, 减缓其与股东利益的不一致问题 。从而起 到完善公 司治理 的作 用 , 使控制权市场趋于合理 化 、 促 规

股权分置改革分析

股权分置改革分析

股权分置改革分析一、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1,股权分置和股权分置改革的定义所谓股权分置,是指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

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且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称为流通股;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称为非流通股。

这种同一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权分置状况,为中国内地证券市场所独有。

股权分置不能适应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消除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

股权分置改革是为了解决A股市场相关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而采取的举措。

2,股权分置改革的原因分析股权分置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开始越来越强烈地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和融资功能,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成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大障碍。

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有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那就是“股权分置”。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股权分置与经济市场的运营矛盾。

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非流通股股东有巨大的收益却没有相应的风险,而流通股股东有巨大的风险却只有较小的收益,违背了收益与风险匹配性原则,从而使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资本市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要从制度层面上改造中国股票市场就必须实施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造成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弊端,影响制约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股权分置造成了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东利益追求目标的差异。

我国股市上有三分之二左右的股权不能流通,我国的证券市场流通股仅占全部股份的大约1/3的比例。

大部分股票不能流通股权分置造成了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东利益追求目标的差异。

其次.股权分置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市场的价格发现功不能完全实现。

由于可流通股较少,股票价格不能正常反映公司业绩,股价失真,纵容投机,股市也失去了其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制约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影响在中国股市发展的历史中,股权分置改革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这项改革的实施,不仅对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股东结构、公司治理以及资本市场的信心。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项改革的历史影响,顺便分析一个具体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深远意义。

首先,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得从中国股市的起步说起。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但当时的股市存在严重的分置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国有股和流通股并存,但流通股的股东却在决策和分红等方面处于弱势。

这种不平等的股东结构,不仅导致了市场的低效运作,也让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大打折扣。

大多数的流通股东在公司的重大决策中几乎没有发言权,这种状况无疑抑制了市场的活力和发展。

接下来的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终于正式启动。

改革的核心是将非流通股的股东与流通股的股东之间的权益进行平衡,使得每一个股东都能够在公司的发展中获得相应的权利和收益。

这不仅是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更是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一些具体的案例。

比如,某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该公司在改革前,非流通股东占据了大部分股份,但他们却并不关心公司的短期业绩,这让流通股东感到非常无奈。

随着改革的深入,公司制定了相应的方案,非流通股东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减持股份,以便让流通股东获得更多的参与权和收益。

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公司治理的透明度,也让市场对这家公司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市场的巨变。

首先,股权分置改革让投资者意识到,股东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这种信心的提升,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推动了整体市值的上升。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后的股市成交量显著增加,市场活跃度提升,投资者的参与感增强,整个资本市场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再者,股权分置改革促使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

随着股东权利的重新分配,公司的管理层在决策时不得不考虑到所有股东的利益。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分析上市公司是指已完成股票发行,并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公司。

股权分置改革是指将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份转换为流通股份,使得上市公司所有的股份都可以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

这一改革的实施带来了重大影响,本文将对其成效进行分析。

首先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历程。

股权分置改革始于2005年,当时A股市场中,很多上市公司对外只公开发行流通股份,非流通股份都被掌握于少数股东之手。

这种情况下,少数股东可以操纵上市公司的股价,利益牵涉到公司的生死存亡,很可能导致公司经营及股市稳定性的风险。

股权分置改革将股份转化为流通股份,缩小了股份套利空间,提高了公司治理方面的透明度,防止了少数股东对公司的操纵和控制,确保了市场的永续发展。

其次是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财务结构的影响。

在传统的非流通股份结构下,由于控股股东无法通过公开市场融资,上市公司往往需要通过销售控股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增加公司的负债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市场行情的波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成本逐渐上升,财务压力越来越大。

而股权分置改革后,由于股份具有流通性,控股股东可以通过公开市场融资,提高公司的财务结构水平,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公司持续盈利的能力。

同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流通股份是股东的控制权利表现,公开融资可以增加非控股股东的实际持股比例,提高了公司治理层次和公司理性决策制定的效率。

接下来是股权分置改革对股东利益的影响。

股东是上市公司的所有者,股权分置改革不仅增加了上市公司的公开透明度,也提高了股东的投资回报率。

一方面,让更多公司流通股份变得更加流通,有助于扩大市场,增加了股东买卖股股票的便利性;另一方面,被套住的股权能够转化为流通股份之后,上市公司市场流动性得到提高,有助于股票的价值和投资回报率上升。

股权分置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防止少数股东操纵市场,削弱了财务和经营风险。

最后是股权分置改革对市场影响的分析。

股权分置改革为中国股市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市场价格的合理化,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


Hale Waihona Puke 二、 恋曲1990:纯洁构想的曲折实现

4、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 所正式成立,这是建国以来内地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此前的中国人,只是从茅 盾的小说《子夜》及据此改编的电影中依稀对股票交易所有一点印象。


五、打开潘多拉魔盒:从国有股减持到股权分置改革

4、2001年7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7月23日中石化公布法人配售结果,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参与了 中石化A股的申购和配售,共配售3亿股中石化。此举说明我国的社会保 险基金已悄然进入证券市场。 5、2002年6月-国务院决定停止减持国有股 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 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 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当日,上证指数和深成指几乎封于 涨停。 6、2002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实施 12月1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 施,当日证监会公布了QFII 相关申请表格式及内容,沪深交易所分别发 布了QFII交易实施细则,QFII实施全面启动。
一个重要的日子,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 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标志着新中国 从此有了股票交易。从静安证券交易柜台到 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的股市就此已经走了 20年。
诞生背景



中国第一股 1984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向社会发 行1万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国内更大的反响,被誉为中国改 革开放的一个信号。 9月26日正式开业 1986年9月26日清晨,南京西路1806号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投资 者蜂拥而至。当时在柜台交易的股票只有2家,飞乐音响公司总股本50 万元,延中实业公司总股本500万元,总共只有550万元。开市第一天交 易到16时30分收盘,共成交股票1540股(当时为50元1股,现在的77000 股),成交金额85280元。 从小柜台到大市场 从品种来说,20年前只有2家公司股票进行交易,如今上市公司已近 1400家,规模也越来越大。除了股票,已有权证、基金、可转债等多样 化的品种,股指期货也将要推出。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影响股权分置改革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场改革不仅是对原有股权结构的重大调整,更是对市场机制、公司治理、投资者保护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在此,我想从理论框架的角度探讨这一改革的历史影响。

首先,股权分置的背景是中国资本市场在起步阶段的特殊现状。

早期的上市公司往往采取国有控股和法人股分置的方式,普通投资者只能购买流通股,而这些流通股在市场上受到限制。

这种分置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普通投资者面临着诸多风险,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股权分置改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试图打破这一格局,实现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

改革的实施在理论上可以归结为产权理论和市场效率理论的结合。

产权理论强调清晰的产权结构是市场高效运作的基础。

股权分置改革通过将非流通股转为流通股,提升了股东的权利和义务,使得产权关系更加明确。

在此基础上,市场效率理论认为,只有在信息透明、流动性高的市场中,资源才能得到最优配置。

改革后的市场,流动性明显增强,投资者的参与度提升,市场价格的形成也更加合理。

当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在改革初期,由于市场对新制度的不适应和恐慌,股票价格出现了剧烈波动。

许多人担心股权分置后,国有股东可能会利用其控制地位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这样的担忧在理论上涉及到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了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方利益的平衡。

因此,如何在改革过程中保障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成为了制定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层面,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市场的紧张情绪。

比如,推动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增强市场透明度;加强对公司治理的监管,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市场逐渐恢复了信心,投资者也开始重新评估企业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渐显现,股票价格趋于理性,交易的活跃度也日益增加。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变化逐渐显现。

首先,市场的参与者构成变得更加多元化,机构投资者、外资等逐渐进入市场,推动了整体市场的成熟。

我国股权激励发展历程

我国股权激励发展历程

我国股权激励发展历程股权激励是一种企业激励机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当时,我国的企业改革正在进行,国有企业也开始引入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激励措施。

最早的股权激励形式是员工持股计划。

这种形式下,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分配给员工,作为他们的激励。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员工与企业的利益挂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一政策在当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很多企业纷纷推出员工持股计划。

然而,这种形式的股权激励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员工持股计划中的股份较少,很难对员工产生足够的激励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自然属性,股份的分配也容易受到腐败和不公平等问题的困扰。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了股权激励的制度。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决定加强企业员工持股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企业员工持股的管理和激励措施。

这一政策为员工持股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机会。

同时,我国也开始引入了股票期权和股权分置改革,以推动股权激励的发展。

股票期权作为另一种股权激励工具,给予员工在一定时间内以约定价格购买或者获得股票的权利。

这一机制可以进一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股权分置改革则解决了股权激励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在过去,我国的股份制企业股权结构相对复杂,员工持股难以实施。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使得员工持股计划更加容易实行,并且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至今,我国的股权激励制度已经相当成熟。

各类股权激励计划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股权激励不仅激发了员工的激情和创新能力,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程7.1.1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回顾一、股权分置改革面临的难点。

对股权分置改革的讨论和异议事实上从股权制度形成以来就不绝于耳。

虽然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意识到这一制度弊端潜在的风险,但股权分置改革作为一项牵动股市基础性制度调整的重大举措,其实施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股权分置改革研究”课题组(2006)的报告,股权分置改革面临的难点主要有三:第一,改革必须直面因股权分置而导致投资者的严重股市损失。

课题组列举了三种方法说明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的巨额损失,现摘录两种:(1)根据监管部门的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6月9日,上市公司在A 股市场上共筹集资金8305.93亿元,投资者因股票交易而上缴国家的印花税达到2119亿元、缴纳的交易佣金达到2158亿元;但同期,A股上市公司累计向投资者派现仅为3106.79亿元(含税),其中向流通股股东派现总额为758.92亿元,减去20%所得税后的数额仅为607.14亿元。

(2)通过对1992-2003年的12年间,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股票投资进行货币购买力损失补偿(即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和股市投资风险补偿(即考虑投资者承担了作为公司股东的风险所预期获得的补偿)后,有人得出计算结果说:“投资者对国内A股从1992年以来的预期投资收益为亏损5309.79亿元”,在同时扣除二级市场投资者所必须支付的交易费用之后,“我国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国内A股市场从1992年以来的预期投资收益为亏损8909.79亿元”。

无论何种计算方法,有两点是清楚的:一是投资者总体而言亏损严重;二是在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中,监管层应从政策上对此问题进行回应,然而如何解却是个千古难题。

第二,改革可能会导致股市走势大幅下落。

股权分置改革后,占上市公司股本总额2/3的非流通股进入股市交易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股市扩容的压力,在资金供给跟不上的条件下,大量非流通股进入股市,必然使股市供求关系发生实质性调整,极有可能引起股市暴跌或长期低迷,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就难以凸显。

第三,改革可能导致股市的融资功能丧失。

股改之后将有4000多亿股的非流通股入市流通,其规模远远超过每年新股发行总量,因此将严重限制新股发行。

基于上述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在具体操作上不可回避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改革的方案设计中考虑对非流通股股东的损失补偿;二是如何稳步地推进改革不至于引发市场震荡。

前者就涉及到股改中非流通股走向流通的价格设定,而后者则涉及到采取什么步骤推向市场。

二、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定价的相关理论问题。

以下摘录中科院金融研究所“股权分置改革研究”课题组的部分报告内容加以阐述。

学术界和实务界对非流通股可流通的理论思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流通股含权”说。

2002年国有股减持暂停后,在探讨非流通股入市应给予流通股股东以“补偿”的过程中,有人提出了“流通股含有流通权”的观点,认为:“股权分裂的前提或必要条件是股权分置,即允许一部分股流通,而不让另一部分流通。

但股权分置并不必然导致价格变异扭曲即股权分裂......股权分裂的充分条件是分置的暂不流通股权变相流通,形成协议转让的第二交易市场,从而形成了客观存在的价格差异。

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分置,两者分别交易并形成价格的重大差异,加上产权定义和政策信息披露的严重不足和含混,这才构成了股权分裂的充分必要条件。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正是从1994年、1995年起,有关部门严格区别两类不同股份的分置,严厉惩罚任何违规流通的行为,同时敞开了场外低价协议转让的大门,1996年中才出现了所谓‘价值发现’,其实是股权分裂的革命,流通股股价大幅攀升,而且从此居高不下,形成了股权分裂基础上的流通股相对高价格认同。

”由此,这一观点强调:“A股含权是股权分置改革理论的基石。

因为如果A股不含权,即与非流通股同股同权,那么股权分置的提法就没有意义,所谓改革也就成了无的放矢。

”“流通股含权”是2003年以后探讨股权分置改革的依据中具有较强理论性的观点,也具有明显的新意,但这一观点的成立是比较困难的。

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不合理论规范。

“流通股含权”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在经济学中从来没有关于“流通”属于某种特殊权利并具有对应特殊价值的理论。

二是与历史事实不符。

这一理论提出的有关“敞开了场外低价协议转让的大门,1996年中才出现了所谓‘价值发现’其实是股权分裂的革命,流通股股价大幅攀升,而且从此居高不下”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2、“溢价补偿”说。

“溢价补偿”的说法深受股市投资者的赞赏。

这一说法的基本含义是,上市公司中的非流通股是按照1元/股的价格形成的,而社会公众股(流通股)的发行价通常在5元/股以上(最高的可达38元/股),由此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成本明显高于非流通股。

由于溢价收入在计入上市公司净资产以后,股东以其拥有的股份比例而占有净资产比例,因此非流通股股东获得了巨额差价收益。

假定,某上市公司原有股份1亿股,净资产数额等于股份数额。

IPO发行股份5000万股,发行价为7元/股,股票发行总额为3.5亿元,则股票发行结束后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5亿元,净资产总额为4.5亿元,每股净资产3元。

由于非流通股占注册资本的比重达到2/3,与此对应的净资产数额为3亿元。

由此非流通股通过溢价发行股票而获得了新增2亿元的净资产收益。

一些人认为,这些新增净资产实际上是非流通股股东放弃流通权所得到的收益,因此如果非流通股要进入股市,非流通股股东就必须给予流通股股东以“补偿”,即补偿因溢价发行股票给流通股股东带来的损失。

3、“合同”说。

这种说法认为,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曾经以某种方式达成了一个合同。

该合同的内容是,非流通股不享有上市流通权,不能在证券交易所内上市交易;如果非流通股要入市交易,就意味着变更了持股合同内容,因此必须向流通股股东支付违反合同的“补偿”,以获取流通权。

“合同”说以合同的存在为基点,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如何理解有关法律条款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究的理论问题。

但其中有一个问题需要商讨,即:是否存在“默认”的合同条款。

合同法上同“默认”相关的术语有两个:一个是默示合同条款,另一个是默示意思表示。

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那么即便不考虑中国法律是否承认默示合同条款的问题,在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东之间也应当首先存在一个明示的合同条款,并且这一明示的合同条款的内容必须与默示合同条款的内容相关。

但不论是募集设立还是发起设立,上市公司在IPO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和《公司章程》等文件中都没有有关非流通股东的股票不能上市流通方面的“默示合同条款”规定。

如果属于第二种情况,那么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股东订立的关于股票不上市流通的合同就必须是一个独立合同,它独立于股份认购合同。

4、“对价”说。

在“合同”说的基础上,一些人提出了“对价”说,认为:既然非流通股股东曾经承诺过股份暂不流通,并且与流通股股东达成了“合同”关系,那么如今非流通股入市流通就是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因此非流通股股东就必须为自己的违约行为支付“对价”,即补偿流通股股东的损失。

但如上所述,“合同”说是不能成立的,非流通股入市从而股权分置改革没有违反任何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没有违反所谓的“合同”关系,与此对应,建立在“合同”说基础上的“对价”说也是不能成立的。

“股权分置改革研究”课题组认为,上述各种支持股权分置改革的说法,严格来讲在理论上、逻辑上和实践依据上都存有漏洞,但从2005年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践来看,它们并无多少负面影响,相反还收到了意外的积极效应。

首先,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流通股股东的心理要求,稳定了他们的市场行为取向,提高了他们的投资预期;其次,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为非流通股股东所接受,使他们认同了以“对价”方式补偿因非流通股入市可能给流通股股东带来的利益损失,从而支持了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展开。

最后,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所接受,成为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方案。

2005年下半年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采取了分散决策、分批进行的稳定性方案,从现在来看,股改的顺利程度出乎意料,对股市也未造成很大的冲击,基本消除了改革之初各方面对改革效果的担忧。

这个方案具体包括几个方面:1、分散决策。

与国有股减持相比,此次股权分置改革的一个特点是,将是否批准非流通股股份入市流通的决策权交给了各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东。

由此形成了一个分散决策的格局。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非流通股股东提出的改革方案,流通股股东进行表决。

表决通过的,就立即着手实施;表决不通过的,就日后再议。

股权分置改革突破了国有股减持的格局,变集中决策为分散决策,使得上市公司通过的股改方案能够体现两类股东的愿望与诉求,是他们面对面商谈后互相认可的可执行方案,虽然这些方案从理论上讲,无法实现谈判各方的帕累托最优,但无疑是一种既能表达股东期望又能保障市场稳定运行的次优选择。

分散决策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分批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削减了由上市公司集中进行这一改革可能带来的震动。

从2005年5月份起,先是试点,在两批试点结束且股市运行比较平稳的条件下,按照每星期10多家的速度有序地推进股改进程。

2、“对价”方案的大胆创新。

在分散决策体系下,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就如何形成“对价”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从股份对价到股本权证(包括认购权证、认沽权证等),从送股、送现金进行对价到缩股、承诺最低价(即某些上市公司大股东承诺如果股价低于某个价位,就将动用资金予以购买)和延长锁定期等等,为维护股东利益、形成科学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保障。

3、监管部门的通力协作。

作为一项重大制度改革的系统工程,股权分置改革涉及诸多政府部门职能范围,为此,在国务院主持下,各相关政府部门通力协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从2005年4月底到10月底的半年左右时间内,证监会、国资委、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或单独出台的有关股权分置改革的文件就多达17项之多,涉及范围从股权分置改革的原则、政策、内容、程序和步骤到各类股份的处置、管理再到有关税收问题、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问题和控股股东增持社会公众股份问题等,其中一部分政策措施突破已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如减免税收、准许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购买可流通股)。

不仅如此,在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全面展开过程以后,各地方政府纷纷表示了支持这一改革的态度。

可以认为是我国股市成立以来监管部门进行政策扶持和配套力度最大的一次。

7.1.2 股权分置改革进程一览在正式提出“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涉及这一问题的相关改革主要是1998年开始的国有股减持的试点1,以下是简单的改革进程一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