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如梦令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dc1722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9.png)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6.体会《行香子》中动静结合、白描和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7.体会《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词人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古诗词的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咸阳城东楼一、导入新课,走近诗歌教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
)教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
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课题:咸阳城东楼(出示课件3)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有一位唐朝的诗人,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他是谁呢?预设:(出示课件4)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的美名。
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预设:(出示课件5)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954133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13.png)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个课程时,我有一些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程度有所不同。
有的学生对古诗词非常
感兴趣,积极参与诵读,对于诗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理解。
然而,也
有一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认为这些诗词过于古老且难以理解。
因此,我认为
在课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例如通过解读诗词的寓意和与现实生
活的联系,以及介绍古诗词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等方式,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更大的兴
趣和认同感。
其次,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时候存在发音不准确的问题。
古诗词的发音一
般比较独特,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练习才能正确地诵读出来。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
中应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发音的训练,可以安排一些发音练习的活动,例如让学生模
仿和跟读经典的古诗词,以提高他们的发音能力和对古诗词的诵读理解。
另外,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缺乏情感表达。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和体现,通过语言和意象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更多
地关注诗词的情感内涵,帮助他们理解并表达出诗词所要传达的情感。
可以通过分析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让学生深入体验和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从而能够更好地诵
读出来。
总的来说,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门课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发音的训练,以及引导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诗词的情感。
通过这
样的努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他们的诵读水平
和文学素养。
12.课外古诗词诵读(下册一)
![12.课外古诗词诵读(下册一)](https://img.taocdn.com/s3/m/f5826cb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f.png)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甲】诗首句写竹里馆即诗人所在地的环境,塑造了一位身居 茂密竹林的独处者形象。 B.【甲】诗第二句中诗人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情感,表现了诗人 的孤单寂寞难以消解。 C.【乙】诗一、二句描绘自由成长的鱼鳖和荷花,突出表现了夏 日湖中特有的野趣。 D.从诗题和内容来看,【乙】诗是诗人在望湖楼酒后描绘夏日湖 景的七言绝句。
沧海》是古体诗;B.《春夜洛城闻笛》是绝句;C.《次北固山下》
是律诗;D.《木兰诗》是古体诗。
2.“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分) _“__龙__钟___”__原__指___流__泪__的__样___子__,__这___里__指__沾___湿__的__样___子__(_1_分___);___表__达__了___诗__人__ _远__涉__边__塞___的__思__乡__怀___亲__之__情__(_1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中关键词语及其作用的理解与分析。龙钟:沾 湿的样子。“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 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眼泪还是止不住。该句运用了夸张的 修辞手法,表现出思念亲人之情。
三、(山东德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下列哪首古诗与本首诗的体裁一致(2分)( B )
A.《观沧海》
B.《春夜洛城闻笛》
C.《次北固山下》
D.《木兰诗》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体裁的把握。《逢入京使》是绝句。A.《观
归嵩山作①
建议:7分钟 答案:P23 总分:5分 得分:_____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0张)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0张)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2d2d8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15.png)
2.词的上下两片紧扣一个“愁”字来写,“为赋新词强说愁”和“而今识尽愁滋 味”中的“愁”分别指什么?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 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①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 相见一回。②两个“难”字连用,造成一种连绵纡曲之势,凸显两人 情深意重。
4.颔联表达的感情委婉而深沉,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以 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2)诗中运用典故,借缥缈的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互关切之情的句子是 :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2.易错字强化练。 (1)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 风无力百花 残 。 (2)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 炬 成灰泪始干。 (3) 蓬 山此去无多路,青鸟 殷 勤为 探 看。
3.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连用有什么深刻含义?
走近作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 苏)人,北宋词人。
写作背景
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1068—1077),当时作者家居 ,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质朴自然的村野风 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
主旨情感
这首词描绘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通篇洋溢着一种由衷的 快意和舒畅,表现了词人对田园大好风光的喜爱之情。
1.易错字强化练。 (1)树绕村庄,水满 陂 塘。 (2) 倚 东风,豪兴 徜 徉 。 (3)偶然 乘 兴,步过东 冈 。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https://img.taocdn.com/s3/m/cd165db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9.png)
(二)阅读《送友人》,完成题目。
7.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_____【__示__例__】__青__翠__的__山__峦__横__亘__在__外__城__的__北__面__,__波__光__粼__粼__的__流__水__绕__城__东__ _潺__潺__而__过__,__描__绘__了__一__幅__寥__廓__秀__丽__的__图__景__;__点__出__送__别__地__点__,__烘__托__了__作__者__ _的__送__别__之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完成题目。
9.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__孤__鸿__若__有__若__无__,__也__许__是__词__人__心__灵__的__投__影__,__与__词__人__合__二__为__一__。__一__个__“_孤__” _字__表__现__了__词__人__心__境__的__孤__独__。__
(四)阅读《卜算子·咏梅》,完成题目。
11.“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 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_____拟__人__。__“_碾__”_原__指__将__东__西__压__碎__、__压__平__,__在__这__里__指__梅__花__落__地__与__泥__土__混__ _合__之__后__的__情__景__,__写__出__了__摧__残__者__的__无__情__和__被__摧__残__者__承__受__的__压__力__之__大__,__描__ _绘__出__梅__花__悲__惨__至__极__的__境__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0dec4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40.png)
课外古诗词诵读1.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情感。
一、导入新课听《玉树后庭花》陈叔宝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泊秦淮》(一)知识积累1.走近作者:【杜牧】(公元803—约公元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写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明确: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听示范朗读。
3.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①理解词语商女:歌女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1)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1)](https://img.taocdn.com/s3/m/1cb07ca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8.png)
李益
一说,当作 “回乐峰”,
回乐烽前沙似雪,
山峰名。在回
乐县(今宁夏 受降城外月如霜。
灵武西南)。 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赏析:这两句描写了边 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 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 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 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 ,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 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 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背景资料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他 乡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 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感知
qí
课外古诗词诵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dù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féng 落花时节/又逢君。
整体感知
xiáng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fēng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zhēng
精读细研
课外古诗词诵读/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 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夜上受降城闻笛
烽火台名。在 西受降城附近。
合作探究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这首诗写了哪一个 中国传统节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重阳节 “九日” “登高”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 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16.课外古诗词诵读(下册二)
![16.课外古诗词诵读(下册二)](https://img.taocdn.com/s3/m/c1de899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7.png)
第三步,品读诗歌,赏析内容。 此诗前半部分写所见之景,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 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半部分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 诗主旨。
第四步,掌握方法,突破考点。 第1题:内容理解:定位选项诗句→结合诗歌背景及诗句内容进行 辨析(诗的第一句并没有描写“风也特别大的景象”)→确定答案。 第2题:诗歌赏析:定位选项诗句→结合诗歌内容及相关手法进行 辨析(颔联主要通过写景来抒怀,所以应是“情景交融”,而非“托 物言志”)→确定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诗开篇首先点明了时令 “黄梅时节”,用“家家雨”三个字描绘了一幅烟雨蒙蒙的江南诗 意画面。“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动衬静的 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 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这两句诗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 深人静时,诗人独自等待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D.“侧面烘托出贾谊学富五车、华彩照 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汉文帝对他的仰慕之情”有误,第四句讽刺 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
2.赏析“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4分) 此 ___句__借___贾__谊___的__典__故___,__讽___刺__当___政__者__的___无__能___和__不___重__贤__才___的__荒___唐__行__径___ (_2__分__)_,__表__达___了__诗__人__怀___才__不__遇__、___壮__志__难__酬__之___感__(_2_分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意思是可惜汉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苍生之事,只 问鬼神迷信之事。此句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借贾谊的典故,讽刺 当政者的昏庸无能和不重贤才的荒唐行径,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之感。
七年级语文练习4.课外古诗词诵读(上册一)
![七年级语文练习4.课外古诗词诵读(上册一)](https://img.taocdn.com/s3/m/9ddda15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2.png)
(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从军北征 [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①吹行路难②。 碛③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建议:7分钟 答案:P7 总分:7分 得分:______
①偏:一作“遍”。②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 离别的悲伤。③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第四步,掌握方法,突破考点。 第1题:考查诗句作用,定位选项诗句(第一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 概括(“天山雪后海风寒”交代了地域、季节、气候,烘托出了这 次行军的环境气氛)→确定答案。 第2题:考查比较阅读,定位选项诗句→结合两首诗的背景及诗句 内容进行辨析→确定答案。
1.诗歌第一句除了交代地点、时间,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诗歌 分析。(3分) “ ___雪__后__海___风__寒__”__点___明__了__季__节___、__气__候__(_1__分__)_,__有__力__地___烘__托__出__了___这__次__行__军__ 的 ___环__境__气__氛___(_1_分__)_,__突___出__行__军__的___艰__苦__(_1_分__)_。____________
建议:7分钟 答案:P6 总分:7分 得分:______
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中国传统节日?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3分) 这 ___首__诗__写___的__是__重___阳__节__(_1__分__)_,__从__“___九__日__”___“__登__高__”___可__以__看___出__来(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把握。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074752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5.png)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久远。
簇拥。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
潼关 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 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请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 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如何理解诗中“鹤”的形象?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这只鹤也是顽强的。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 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 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作者借“鹤”这一形象表明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 要豁达乐观,奋发进取。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
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 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
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 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 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 颂秋进行对,
热情赞美秋天,一扫过去文人们写秋日的凄凉情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https://img.taocdn.com/s3/m/8cacb5d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e.png)
月光 青衣江
今夜夜发清溪向三峡,
出发
思君不见下下:渝顺流州而。下
指峨眉山 月。一说 指作者的 友人。
渝州:重庆一带。
诗词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 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之中。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 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 不舍地去向渝州。
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写 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表 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 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 此现状的悲叹。
重点赏析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 艺,杜甫因才华昭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赏识,得 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 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从繁荣昌盛的顶 峰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杜甫辗转漂泊到潭 州,李龟年流落江南。在这种情况下的会见,自然触发了杜甫 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岑参
勉强强 欲 登重阳高节有去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 人 送 酒 来。
可怜
遥 怜 故 园 菊,
应 傍 战 场 开。
靠近
诗词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 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 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在远方想 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靠 近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江 南 逢 李 龟 年杜
甫
作者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 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 后人尊称为“诗圣”,与 “诗仙”李白并称为 “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 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 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baf65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c.png)
身份
身份
助读1: 文天祥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助读2:
南冠: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 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 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囚
身份
犯
身份
文本1:
外城、内城
《南》:城郭一时非 城郭非
《别》:无限山河泪 山河泪
文本2: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朝天子·咏喇叭 明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 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 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 吹的水尽鹅飞罢!
标题
诗人所处的地点 内容明确
形式
……
律 诗
曲
……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身份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 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 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 做了土。
夏完淳 永历元年
求同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páng)一炬, 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 水萦(yíng)纡(yū)。至今遗 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 土。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d1710b453610661fd9f41c.png)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统编教材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以四首诗为一组,配合注释和精要的赏析语段,分置于两个单元之后,是对有限的古诗词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
对于这一板块,如何不止于简单的积累背诵,如何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整合这些诗歌,是统编教材视野下古诗词教学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课基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四首诗歌,以“诵读”“译读”逐步推进学生对四首诗内容的理解,进而在“联读”环节着眼于四首诗在“意象”上的微妙关联,设计了基于“意象”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训练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如“月”“花”这些古典诗歌典型意象的共性与个性。
基于七年级的学情,整个教学是去术语化的,对话模拟、补全独白的活动旨在消解对诗句“肢解式”的赏析,让学生在诗歌意境中与诗人的情思完成有品质的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用过分要求学生的对话达到范例的标准,而应抓住学生对话中的闪光点,作适度的提升和局部的示范,也应提炼学生对话中的共同特点,作适宜的整合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三、教学过程(一)诵读诗歌阅读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自由诵读四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尝试根据自读的理解融入情感、语气。
(二)译读诗歌口头翻译四首诗歌。
要求:(1)借鉴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2)对必要的字词进行解释扩展,语言凝练、通顺。
《峨眉山月歌》参考译诗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清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参考译诗(想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多次聆听你的乐音。
(现如今,)在这风景正一派大好的江南,我竟会在落花时节再遇你这位老相识。
[细节建议]学生易忽视诗歌前后四十余年这样巨大的时间跨度,教师宜就此内容通过译诗作必要的明确;“几度”之意为“多次”,学生易理解为“几次”,而忽视诗人言“多”之意。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https://img.taocdn.com/s3/m/20066ae48bd63186bcebbce1.png)
5、如何理解“幸甚至哉,歌以咏 志”这两句诗?
答: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曹操诗歌的 结尾大都有此两句,是为了配乐的需要。
最后两句文中作用?
答:①配乐完整 ②画龙点睛。
龟虽寿
神龟、腾蛇 比喻 老骥、烈士 自比 性命在天 否定 寿命有限 呼 继续奋斗 应 延年益寿
做人应旷达乐观、积 极进取、自强不息。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翻译】人的寿命的长短,不仅仅是上 天的安排(或:不完全决定于天)。
4、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翻译】保养身心健康的益处,就在于 能延年益寿。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真是庆幸得很,好极了,写下 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1、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写作背景:
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 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了 《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抒写建功立 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 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曹操虽然 北征胜利,但他觉得仍然任重道远。因 此《龟虽寿》抒发人寿与功业的矛盾心 情。
三国·曹操
龟虽寿
终结,死去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骏马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马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有气节有 壮志的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寿命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的长短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保持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难道 遭受 严寒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 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多么 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 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受严寒?不,是 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1、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 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答:风的特点是:大、猛烈。 松的特点是:坚韧、刚劲。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象征手法。诗人借松柏挺立风中 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比喻自己 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 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完整版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937be4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1.png)
《子衿》解读
《子衿》这首诗写一位少女与心上人约会,久等不来,
急得团团转,似乎一天没有见着心上人,好像隔了三个月一 样。她想得入神,以致仿佛看见了心上人得青色衣领和配饰。 此时她一腔怨情油然而生,免不得要埋怨心上人不捎信来, 让她久等。首用倒叙的手法,很细腻地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 少女缠绵幽怨的心情。
这首诗是王勃在京城 长安做朝散郎时,送一位 姓杜的朋友前往蜀地任县 尉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中充满一种健康开朗的 情调,洋溢着作者对友人 的深厚感情,是王勃最负 盛名的诗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辅:护卫。津:渡口。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 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 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 “城阙”,指京城长安;五津”,是杜少府要去之地。为 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式 微
郑 风
诗 经
子 矜
导入
二、新授:经典欣赏《子衿》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3?
青青子佩4,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5,在城阙兮6。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重点词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 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 你,难道你不能捎个音信?
①子衿:你的衣领。子,你。
衿,衣领。
②悠悠:深思的样子。 ③宁: 岂,难道。
④嗣音: 继续通音信。嗣, 继续。
重点词语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佩: 指佩玉的带子。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 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 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重点词语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https://img.taocdn.com/s3/m/2afccaf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f.png)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词语解释 【华】花。下文的“荣”
也是“花”的意思。 【滋】繁盛。 【攀条】攀引枝条。 【遗】给予,馈赠。 【致】送达。 【经时】历时很久。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刮风。海边的人民生活艰难啊,他们寄身在荒野之 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奔走止息在山林险境。 柴门内外多么萧条啊,狐狸、兔子在我屋里自在地 行走。
精读细研
课外古诗词诵读
如何理解“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两句?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是全诗的精华所 在。边民们每日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 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因为无人居住,反而变成狐兔 们自由跳踉、纵情嬉戏的王国,非常可悲的现实。
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上,但它的志向仍是日行千里。
怀有远大抱负的人虽到晚年,但雄心壮志不改,慷慨依
旧。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只取决于天。只要调养身心,
保持心情愉快,就能长寿,永葆青春之心。我感到庆幸
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诵读
怎样理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这几句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
龟虽寿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曹操(155—220),三国时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代表 作有《短歌行》《蒿里行》《观沧 海》《龟虽寿》等。
整体感知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 (2)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 (2)](https://img.taocdn.com/s3/m/bab4882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6.png)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①朝奏②九重天③,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④除弊事⑤,肯将衰朽惜残年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⑦,好收吾骨瘴江边⑧。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
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 (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 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 部侍郎,谥号文,故又称“韩吏部” “韩文公”。后人尊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韩昌黎集》传世。
注释: 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②栖迟:居留。 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公元前
180—前157年在位。 ⑤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留三年,
万古只留下他客居楚地的悲哀。 我在秋草中独自寻觅他的足迹, 寒林里只见夕阳缓缓倾斜。 汉文帝重才却对他如此情薄, 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他的痴心? 寂寞凄冷的深山里落叶纷纷, 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 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中考在线: 默写。 1.【中考·兰州】 鸡声茅店月,_人__迹__板__桥__霜___。 2.【中考·泸州】 檞叶落山路,_枳__花__明__驿__墙___。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的学到了什么知识。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
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 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 地。
注释: 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戍,驻防。 ②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③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④况乃:何况,况且。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7-9年级教材必背古诗词、古文123篇(含课外古诗词诵读)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7-9年级教材必背古诗词、古文123篇(含课外古诗词诵读)](https://img.taocdn.com/s3/m/9edd393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11.png)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七年级上册 (4)1.观沧海 (4)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3.次北固山下 (4)4.天净沙.秋思 (5)5.咏雪 (5)6.陈太丘与友期行 (5)7、《论语》十二章 (5)8、峨眉山月歌 (6)9、江南逢李龟年 (6)10、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11.夜上受降城闻笛 (7)12.诫子书 (7)13.狼 (7)14.穿井得一人 (8)15.杞人忧天 (8)16.秋词.其一 (9)17、夜雨寄北 (8)18、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9)19、潼关 (9)七年级下册 (9)1.孙权劝学 (10)2.木兰诗 (10)3.竹里馆 (11)4.春夜洛城闻笛 (11)5.逢入京使 (11)7、卖油翁 (11)8、陋室铭 (11)9、爱莲说 (11)10、登幽州台歌 (12)11.望岳 (13)12.登飞来峰 (13)13.游山西村 (13)14.己亥杂诗.其五 (14)15.河中石兽 (14)16泊秦淮 (13)17、贾生 (14)1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4)19、约客 (14)八年级上册 (14)1.三峡 (15)2.答谢中书书 (16)3.记承天寺夜游 (16)4.与朱元思书 (16)5.野望 (17)6.黄鹤楼 (17)7、使至塞上 (16)8、渡荆门送别 (17)9、庭中有奇树 (17)10、龟虽寿 (17)11.赠从弟.其二 (19)12.梁甫行 (19)13.钱塘湖春行 (20)14、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0)15.富贵不能淫 (20)16、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1)17、愚公移山 (20)18、周亚夫军细柳 (20)19、饮酒.其五 (21)20、望岳 (21)21.雁门太守行 (23)22.赤壁 (23)23.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23)2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4)25.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24)26.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24)27、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3)八年级下册 (23)1.桃花源记 (25)2.小石潭记 (25)3.核舟记 (26)4.关雎 (26)5.蒹葭 (27)6.式微 (27)7、子衿 (25)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6)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6)10、北冥有鱼 (26)1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8)12.虽有嘉肴 (29)13.大道之行也 (29)14.马说 (29)15.石壕吏 (30)16.卖炭翁 (30)17、题破山寺后禅院 (29)18、送友人 (29)19、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0)20、卜算子.咏梅 (30)九年级上册 (30)1.岳阳楼记 (32)2.醉翁亭记 (32)3.湖心亭看雪 (33)4.行路难.其一 (34)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4)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4)7、月夜忆舍弟 (33)8、长沙过贾谊宅 (33)9、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4)10、商山早行 (34)11.咸阳城东楼 (36)12.无题 (36)13.行香子.树绕村庄 (37)1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7)九年级下册 (35)1.鱼我所欲也 (37)2.唐雎不辱使命 (38)3.送东阳马生序 (38)4.渔家傲.秋思 (39)5.江城子.密州出猎 (40)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0)7、满江红.小住京华 (38)8、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8)9、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9)10、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9)1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41)12.曹刿论战 (41)13.邹忌讽齐王纳谏 (42)14.陈涉世家 (43)15.出师表 (43)16.十五从军行 (44)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3)1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4)19、过零丁洋 (44)20、山坡羊.潼关怀古 (44)21.南安军 (46)22.别云间 (47)23.山坡羊.骊山怀古 (47)24.朝天子·咏喇叭47七年级上册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12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12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https://img.taocdn.com/s3/m/022e27e83b3567ec112d8a1c.png)
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
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
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
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四、品味赏析
2.赏析“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作者执 花在手痴痴久立,任它香满胸怀、衣袖而无可奈何的景象, 将作者折花之后色忧愁传达得出神入化。
四、品味赏析
赏析“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两句诗 。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 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 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对花 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 念的主题。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 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 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二、检查预习
诗歌大意。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 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 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 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 之情罢了。
三、整体感知
三、检查预习
诗歌大意。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
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 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 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 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 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二、你来读 我来演
1.加上语气词来读一读 2.加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
2020/12/3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2020/12/3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2020/12/3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2020/12/3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2020/12/3
如 梦 令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李清照
2020/12/3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一、 你来读 我来评
如梦令 李清照
常 记 溪 亭 日 暮,沉 醉 不 知 归 路。 兴 尽 晚 回 舟, 误 入 藕 花 深 处。 争 渡,争 渡, 惊 起 一 滩 鸥 鹭。
2020/12/3
2020/12/3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三、你来读 我来唱
某知名导演想将《如梦令》拍成 MV,现场征集主题和曲子 。
2020/12/3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