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教学设计三上部编语文教案九

合集下载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

《望天门山》中,李白描绘了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相关视频或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古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青山绿水,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古诗,积累方法(一)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

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李白?2.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课件,相机进行补充。

3.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4.自由读一读古诗,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正确停顿。

5.指名读。

(二)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书下注释介绍天门山、楚江。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楚江:即长江。

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学生先后介绍李白)谁来背一首他写的诗?(指名分别背一首李白的诗)2.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板书诗题,学生齐读)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楚江(chǔ)孤帆(左边是“孑”)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说一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天门山、长江、孤帆、太阳等)2.前两句诗中的“断”“开”“回”这三个字好在哪里?(“断”“开”两个字将天门山夹江对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了出来,写出了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在诗人笔下,长江显示出了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回”字则描绘出了万里江河受到山峰阻挡而回流时的翻滚咆哮、变化无穷的情境,衬托出山的奇险。

)3.后两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青山相峙而立;孤帆乘风破浪)结合你的想象说一下“出”“来”二字妙在哪里?(动态美,喜悦之情)4.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部编三年级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一等奖 教学设计

部编三年级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一等奖 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案学情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美。

教学目标:1.学会并能美观书写本课“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古诗。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借助诗歌语言想象天门山的景色特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美,激发对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巧妙引诗文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长江真浩瀚啊!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那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读知大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第六单元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第六单元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课17古诗三首主备教师题【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

理解诗意时,可以运用猜读、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

思维能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

审美创造: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课前解析】关注朗读:要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韵味。

教师可以范读,学生可以自由读、个人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

教师也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儿。

关注诗意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

理解诗意时,可以运用猜读、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

关注想象:在朗读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也可以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在想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朗读的指导。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学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4个生字:断楚孤帆2、理解“望”、“中断”、“开”、“至此回“、“出"、“孤帆”、“日边”的意思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难点:“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今天这节课,咱们老朋友又来同我们见面了,还记得这位大诗人吗?(幻灯片出示作者介绍)这节课我们将同李白一起,乘一叶扁舟去游天门山!二、课文解读1、读课题“望天门山”,天门山在哪?(读注释)“望”是什么意思?2、读诗,认4个生字断楚孤帆,在天门山,你看到了什么?3、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反复诵读,读出节奏感。

4、读注释、看插图,自己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5、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第一句:读出楚江的雄伟气势第二句:读出天门山的稳健“回”字的释义第三、四句: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为什么?“出”是什么意思?与“立”字比较?6、通过学习,你看到的天门山是什么样的?把它画在纸上,然后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这么画?(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7、指名背诵、齐诵三、古诗拓展1、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出示幻灯片)这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四、课后作业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把它写在本子上。

2、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李白楚江气势汹涌天门山稳健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望洞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能力目标: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情感目标:理解诗意,感悟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望洞庭》。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课件展示资料: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3.同学们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4.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5.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朦朦胧胧。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关于描写景色的词语的积累的能力。

6.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古诗: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 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课件展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创新教案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创新教案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创新教案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案

《古诗三首其一《望天门山》、其三《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材内容:统编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壮美山河”第17课教材解析:本课围绕祖国的壮美山河,选择了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旨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感受祖国的山河壮美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课选择两首以“望”为题的古诗,旨在让学生从诗中感受远望的视角带来的观景感受。

李白的诗句用字精妙、豁达豪迈,刘禹锡的诗句光色交融、引人入胜。

不同的时间观察不同的景物,由不同的作者完成,景物在不同的诗句中呈现鲜明的个人风格。

对于学生远望景物、练习描述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古诗诵读基础,能够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诗句的大意,用较为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此基础上读出古诗的节奏和要表达的情感。

对于古诗中关键字的解读还需要适当的引导,感受诗句所描述的景物特点还需要点拨提升。

从古诗中学习观察的角度和描述的方法,是学生练习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天门山》《望洞庭》两首古诗。

2. 结合注释和图片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体会诗句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感受不同风景的美丽意境,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借助“望”的视角解读古诗,描述山水之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中描述的景色并能自主描述,欣赏远望的壮美山河。

教学难点:借助“望”的视角描述诗中和现实中的山水风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观看现实大好河山: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用诗的方式亲近祖国的山山水水,想一起试试吗?那咱们先来欣赏几处风景,在看的时候如果想到哪句诗就请举手说出来,好吗?(播放山水风景图,唤起学生原本的诗句积累,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营造语言表达的氛围。

)面对这么多山水风景,我们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对山水的感受:喜欢、赞美、陶醉等。

)二、品味古诗中的大好河山:1.关注诗题,发现观察视角:(1)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读两首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00002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00002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00002【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看法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先生从中遭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看法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教学难点】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先生从中遭到美的熏陶。

【教学进程预设】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1、解题,了解诗人:⑴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标题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⑵引见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深刻清爽,富有民歌特征,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自在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⑴〝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谐和、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事先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安静、谐和〕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谐和〞,水月澄洁,一片安静的气氛,一派谐和之美!⑵〝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惊涛骇浪。

〔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准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逼真;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巧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小巧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觉得?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视频时间大概一分钟左右,先播放全貌,然后是天门山的近景),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作“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天门山雄伟壮观。

生:我通过课前预习,还知道天门山是“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2.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真多!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谁来把课前预习的资料和同学们分享一下?(生简介李白)课件出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绝句。

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确定读音,读通诗句。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教学设计三上部编语文教案九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教学设计三上部编语文教案九
(2)我会组词。
饮( ) 初( )
七、课堂小结
你从故事中学到了哪些字?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上堂课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古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们对刘禹锡有哪些了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合作探究
探究思考题:
1、《饮湖上初晴后雨》图中应该有些什么?
2、这首古诗最后两句你能学到什么?
合作学习
(一)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3、学生跟着录音自读课文,并根据古诗的内容,在脑海中想象场景。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第1题。
5、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二)古诗精讲
6、学生读古诗标题,理解标题的意思。
7、指名读古诗的第一二句,注意停顿。其他学生思考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景色。
三、自主学习(自学指导)
1、学生自主读古诗,认识生字,并做标记。
2、生字卡片检验识字效果。
天门山 楚江 碧水 东流 青山 孤帆 相对出 一片
3、同桌互相指认生字,共同识记生字,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4、学生辨别多音字。
(抽读、开火车读)
四、合作探究
探究思考题:
1、《望天门山》图中应该有些什么?
2、这首古诗的第一、二句分别描写了什么?
西湖山水
雨---亦奇
课后反思:
六、书写练习
1、教师指导观察。
这6个字有什么特点?写好这6个字,我们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
3、练些、展示、互评。
七、课堂小结
1、熟练背诵《望洞庭》。
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面?探究点二:五读古诗,诗人为什么能把洞庭湖写得这样美?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探究点三: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洞庭湖的诗句?看看同是写洞庭湖的诗,景有什么不一样?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

三、盘点收获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检测提升(一)巩固部分1、《望洞庭》的写作顺序是从()到(),表达了作者()之情。

2、《望洞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分别把()比作(),把()比作(),把()比作()。

3、朗读、背诵古诗。

(二)提升部分1、洞庭湖这么美,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或小散文家赞一赞洞庭湖。

2、小组长带领组员逐一探究三个问题。

3、教师巡视、倾听,发现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帮助。

4、小组讨论形成结论后,由记录员做好记录。

5、学生分组汇报。

教师适时随机进行点拨。

6、当学生在汇报探究点一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7、汇报探究点二时,抓住“白银盘”、”青螺”,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描写的形象。

8、探究点三:重点通过不同形式来读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到了洞庭湖的气势雄伟壮观,再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在展示汇报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突破重难点,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盘点收获这一环节,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

(1)一读懂,咬准音(2)二读懂,解词义(3)三读会,明诗意(4)四读精,悟情境(5)五读美,抒情感四、检测提升写作时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借助丰富的想象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参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参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参考课文内容分析:《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好,赞美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古诗。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显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首诗都是写景的,有共同之处,可以重点教学第一首古诗,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另外两首。

学情分析:第二学段的孩子对古诗的学习有兴趣,也有初步的方法积累。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古诗学习提出的要求是不做过多的解释,了解诗意为主。

所以,指导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在想象与联系生活场景中理解诗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优美的画面,由景入情,由情促读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图文对照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中关键词的意思,从而达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楚、断”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二、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3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1.谈话导入。

(1)课前大家进行了韵味十足的古诗诵读,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而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2)简介李白。

①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②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

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

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完美版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完美版教案

【设计理念】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本着“举字造形,读为主线想象画面、链接资料、文言共生、设境激趣。

”设计理念。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学习古诗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及大好山河的热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望门山》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1.古字切入,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老师出示“天门山”三个字的甲骨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真看,说什么字,根据字意,想像“天门山”是怎么样的山?公元726,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

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打开课文,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

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3.初步指导读诗。

检查学生字读音,读出节奏,并采用多种方法读。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三、精读感悟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什么叫“中断”?从“断”的小篆写法展开想像是怎么断开的?“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带着理解,读出江水汹涌的气势。

(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案【教材分析】“诗中有画”,读一首诗就像欣赏一幅画,很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境界。

李白的《望天门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刘禹锡的《望洞庭》都可谓是“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只是各自所创设的诗境有所不同。

《望天门山》开头两句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首句着重写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借山势写水的汹涌;次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力,借水势写山的奇险。

后两句写天门山的雄姿,诗人的立脚点在孤帆上,尤其一个“出”字,让人身临其境,逼真地再现了舟行江中望天门山的特有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新鲜喜悦之感。

全诗一句一个画面,诗句流畅似脱口而出,全无刻意修饰,但深入体味更觉意味隽永。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首句写太阳照射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的山影,两句所描摹的正是当天先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真实景观;后两句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绝唱,其中,“淡妆浓抹”与上两句诗的“晴”与“雨”对应,“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呼应,充分展现了西湖的优美风姿。

作者把西湖比作西子,并非是西湖的自然再现,而是诗人的艺术创造。

二者之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通感妙喻,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望洞庭》这首诗则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不陌生,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与理解力的拘束,使得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走入意境、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最大限度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亦”等7个生字。

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三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三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17 古诗三首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3.用自己的话说出《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1.背诵《望天门山》。

2.回顾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3.提示学法。

(1)读通诗句,读出节奏;(2)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画面;(3)品词入境,感悟诗情。

4.明确学习任务:今天我们要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另外两首诗,去领略西湖和洞庭湖美丽的风光。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遵循的是学生的认知规律。

回顾学法是为了激活储存在大脑里的学习方法,为后两首古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迁移学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过渡揭题,读诗题。

(1)揭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色美丽,所以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2)板书诗题。

①齐读诗题。

②范读诗题,指导停顿:饮湖上/初晴后雨。

③指名试读。

④按节奏齐读。

(3)读诗题,猜诗意。

猜猜看:诗中会写什么?2.简介诗人及背景。

(介绍苏轼)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诗的孩子。

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他非常喜欢西湖。

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雨来。

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3.运用学法自学古诗。

(1)课件出示学法,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①指导读准字音:读准“潋滟、亦、抹、宜”,开火车读诗,一人一句。

②相机指导读出节奏。

饮湖上 / 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这首诗写什么大家都读懂了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①出示晴天西湖。

你想到了哪个词语?(板书:潋滟)“潋滟”二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②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想象说话:金色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教师读后一句诗,学生注意听,思考第2题。
9、讲解诗意,引导学生想象情景。
10、齐读古诗,体会作者意Fra bibliotek。五、书写练习
1、学生描红“饮、初”,提出写字时应注意的问题。
2、教师讲解生字并示范书写生字。
3、学生摹写。教师指导书写。
4、小组写字展评。
六、当堂检测
1、我会补充古诗。
(1)水光潋滟( )好,( )空蒙雨亦奇。欲把( )比西子,( )浓抹总相宜。
西湖山水
雨---亦奇
课后反思:
六、书写练习
1、教师指导观察。
这6个字有什么特点?写好这6个字,我们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
3、练些、展示、互评。
七、课堂小结
1、熟练背诵《望洞庭》。
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
板书设计: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山险水涌 晴---方好 两相和
帆来日出 美:(比西子)总相宜一青螺
(抽读 比赛读 齐读)
2、抽查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3、今天,请跟老师去西湖看看(板书课题),展示西湖图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读古诗,认识生字,并做标记。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西湖 潋滟 山色 西子 淡妆浓抹 相宜
2、能解释诗句中生字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洞庭湖》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三、自主学习:
(一)学习指导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遇到有难度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古诗: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二)自学检测
我会认。
镜() 银() 未() 盘() 磨() 洞() 遥() 庭()
四、合作探究: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课题(备课内容)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熟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二次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生字,掌握书写。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我会组词。
饮( ) 初( )
七、课堂小结
你从故事中学到了哪些字?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上堂课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古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们对刘禹锡有哪些了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合作学习
(一)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3、学生跟着录音自读课文,并根据古诗的内容,在脑海中想象场景。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第1题。
5、小组交流,集体讨论。教师点评,用课件展示天门山图。
(二)古诗精讲
6、教师介绍作者。
7、学生齐读古诗,注意把握古诗朗读的节奏。
8、赛读古诗。
五、书写练习
1、学生描红“断、楚、至、孤、帆”,提出写字时应注意的问题。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首诗描写的祖国山水的景象。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流程与讨论情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个单元,我们将一起到祖国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今天,我们先跟随诗人去欣赏一大景点。大家齐读课题两遍(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识记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学习古诗《望天门山》,理解古诗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
三、自主学习(自学指导)
1、学生自主读古诗,认识生字,并做标记。
2、生字卡片检验识字效果。
天门山 楚江 碧水 东流 青山 孤帆 相对出 一片
3、同桌互相指认生字,共同识记生字,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4、学生辨别多音字。
(抽读、开火车读)
四、合作探究
探究思考题:
1、《望天门山》图中应该有些什么?
2、这首古诗的第一、二句分别描写了什么?
2、教师讲解生字并示范书写生字。
3、学生摹写。教师指导书写。
4、小组写字展评。
六、当堂检测
1、我会补充古诗。
( )中断( )开,碧水( )至此回。两岸( )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七、课堂小结
1、你从本节课中交了哪些生字朋友?
2、熟练背诵《望天门山》,默写《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天门山 楚江 碧水 东流 青山 孤帆 相对出 一片
(一)出示合作探究思考题
1、你从这首诗中发现了什么样的美景?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试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句诗。
(二)小组展示
(三)归纳总结
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大致领悟诗意。
(四)赛读古诗
学生比赛朗读古诗,读得准确、有感情。
五、随堂检测:
我会组词。
镜( ) 遥( ) 未( ) 银( ) 磨( ) 盘( )
四、合作探究
探究思考题:
1、《饮湖上初晴后雨》图中应该有些什么?
2、这首古诗最后两句你能学到什么?
合作学习
(一)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3、学生跟着录音自读课文,并根据古诗的内容,在脑海中想象场景。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第1题。
5、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二)古诗精讲
6、学生读古诗标题,理解标题的意思。
7、指名读古诗的第一二句,注意停顿。其他学生思考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景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