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医护人员培训)精品课件

最新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医护人员培训)精品课件
可长期携带病毒而不表现临床症状,隐蔽性强,活动不受 限制,是乙肝最主要的传染源之一 HBV携带者传染性的强弱,一般与HBsAg滴度的高低 以及HBeAg是否阳性有关 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如不及时 采取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1年内90%以上将感染HBV 并成为携带者。双阳性孕妇也是乙肝重要的传染源
美国CDC1992~1993年监测,因异性性行为感染占 41%
莫斯科1994-1997年通过性传播的急性乙肝从28.6% 增加到42.3%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有较大比例乙肝患者(约30%)并无明确的HBV 接触史,且乙肝有较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现象
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带有HBV的血液及分泌 物经破损的皮肤、粘膜感染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为C基因型,而南方地区主要 为B基因型
感染C基因型HBV后易发展成慢性乙肝、肝硬化 和肝癌
HBV人群分布
美国CDC-1990年的疾病报告资料显示, 20~29岁年龄组乙肝发病率最高
发病主要集中在高危人群,即
血液透析病人、经注射吸毒者、男性同性恋者、 异性性混乱者、HIV感染者和医务人员等

>8
40-95
主要感染地区 中国、南亚、热带非洲等

2-7
16-40
中欧、日本、地中海等

<2
4-15
西欧、北欧、北美、澳大利亚
60
50
40
30
20
10
0 年份
1990-2003年全国甲肝、乙肝发病率
发病率(1/10万)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乙型肝炎学教学课件

乙型肝炎学教学课件

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可增强机 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抑制病毒复制 。
04
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技术与方法
血清学检测方法及应用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01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用
于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评估免疫状态。
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
02
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自动化检测方法,用于定量检测HBsAg
04
乙型肝炎疫苗改进
不断改进和完善乙型肝炎疫苗 ,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和持久 性,减少新发病例的发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药物选择原则及治疗方案设计
1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毒载量、肝功能、年龄、性别等因素,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优先选择高效低耐药药物
选择抗病毒作用强、耐药率低的药物,如恩替卡韦、替 诺福韦等。
3 联合用药
对于部分患者,可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病毒药物联合 使用,以提高疗效。
4 长期治疗与管理
乙型肝炎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患者应定期随访,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05
乙型肝炎药物治疗进展与前景
抗病毒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
核苷类药物
通过抑制病毒DN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阻断病毒复制,如拉 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
干扰素类药物
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增殖作用,通过激活宿主免疫系统清 除病毒,如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等。
直接抗病毒药物
针对病毒复制过程中的特定靶点,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如丙酚替 诺福韦等。
包膜
由脂质双层和三种包膜蛋 白(大蛋白、中蛋白和小 蛋白)组成,具有病毒特 异性抗原。
核心
由核心蛋白和病毒DNA组 成,呈二十面体对称。

乙型肝炎概述演示课件

乙型肝炎概述演示课件
发病机制
HBV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 制,引起肝细胞损伤和免疫反应 ,导致肝脏炎症和坏死。长期感 染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不一定发病,但可 成为病毒携带者。
临床表现与分型
急性乙型肝炎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急性乙型肝炎通常表现 为近期内出现的肝炎症状、HBsAg阳性、肝功能异常等;慢性乙型肝炎则需要长 期随访和观察,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乙型肝炎需与其他病毒性肝炎(如甲肝、丙肝等)、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疾病进行鉴别。鉴别要点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06
乙型肝炎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疫苗接种政策及效果评估
我国自1992年开始实施新生儿 乙型肝炎疫苗免费接种政策, 对所有新生儿进行普遍接种。
疫苗接种后,可显著降低乙型 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 个人免受病毒感染。
长期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形成 免疫屏障,有效阻断病毒的传 播。
个人防护措施建议
避免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无保护性 行为或共享注射器、牙刷等个人用品。
HBV在复制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导致病毒抗原性、致病性和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改变。
目前已发现多种HBV耐药突变株,导致抗病毒治疗失败或病情恶化。
针对HBV耐药问题,需要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毒基因型、耐药突变情况和肝 功能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需要加强病毒耐药监测和预警, 及时发现并处理耐药问题。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诊断流程
首先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最后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综合 分析和诊断。
实验室检查方法
肝功能检查
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 素(TBil)等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功能状态。
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 (HBeAb)等,用于判断病毒感染状态和复制情况。
肝纤维化指标检测
如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等,用于评估肝 脏纤维化程度。
影像学检查技术
超声检查
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回声等,判 断是否存在肝硬化、脂肪肝等并发症 。
CT或MRI检查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
通过测量肝脏硬度来评估肝纤维化程 度。
更精确地显示肝脏病变情况,如肝硬 化、肝癌等。
鉴别诊断要点
建立了完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体系
通过构建全面的患者数据库和随访系统,实现了对患者病情的实时监测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效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深入研究慢性乙型肝 炎的免疫病理机制
随着免疫学、基因组学等学科的不断 发展,未来将进一步揭示慢性乙型肝 炎的免疫病理机制,为疾病的精准治 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抑制病毒复制
通过核苷类药物、干扰素 等抗病毒治疗,有效抑制 乙肝病毒复制,降低病毒 载量。
改善肝功能
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改善肝 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延 缓病情进展。
预防并发症
长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肝 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 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免疫调节治疗方法
增强免疫功能

乙型肝炎疾病PPT演示课件

乙型肝炎疾病PPT演示课件

定期随访
定期进行肝功能、B超等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
肝癌筛查及早期发现
高危人群筛查
对乙型肝炎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包括肝功能、甲胎蛋白、B超 等检查。
早期症状识别
注意识别肝癌早期可能出现的症状,如肝区疼痛、消瘦、乏力等。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可疑症状或检查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 治疗。
治疗。
中药保肝降酶
选用具有保肝降酶作用的中药,改 善肝功能,减轻肝损伤。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 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 质量。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肝硬化预防措施
抗病毒治疗
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 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肝硬
化进程。
戒酒
严格戒酒,避免酒精对肝脏的进 一步损害。
病情变化进行判断。
03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抗病毒治疗策略
01
02
03
选择合适药物
根据病毒载量、肝功能及 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高效 、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进 行治疗。
早期治疗
一旦确诊乙型肝炎,应尽 早开始抗病毒治疗,以降 低病毒复制和肝损伤。
长期治疗
抗病毒治疗通常需要长期 进行,以保持病毒抑制和 肝功能稳定。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其他病毒性肝炎
如甲型肝炎、丙型肝炎 等,需通过实验室检测 相应病毒标志物进行鉴
别。
药物性肝损伤
详细询问用药史,结合 肝功能检查结果和停药 后的病情变化进行判断

自身免疫性肝病
检测自身免疫性抗体, 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
抗体等,以资鉴别。
酒精性肝病

乙型肝炎专题知识宣讲培训课件

乙型肝炎专题知识宣讲培训课件

②抗-HBs—乙肝表面抗体 ④抗-HBe—乙肝e抗体
“大三阳”— ①、③、⑤为阳性 “小三阳”— ①、④、⑤为阳性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肝功检查
总蛋白(TP) 白蛋白(ALB) 合成功能 球蛋白(GLO)
谷丙转氨酶(ALT) 细胞受损状况 谷草转氨酶(AST)
乙肝病毒对人体的损害
乙肝病毒
通常在15~30 年后,约有 10~20%的乙 肝病毒感染病 人发展为肝细 胞癌
慢性肝损伤 肝硬化 基因改变 肝细胞癌
丙肝病毒 失代偿肝硬化
死亡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乙肝的致病机理
乙肝病毒在肝细 胞内繁殖
直接胆红素(DBil) 总胆红素(TBil) 细胞代谢功能
乙肝病毒DNA检查
①定性监测
②定量监测
决定
病毒载量
病毒复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HBV血清学标志的常见模式及意义
模式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1
+
+/- HBV近期感染,恢复期
+/-
- HBV既往感染,已恢复
-
- 乙肝疫苗接种,暴露后感染已恢复
乙肝五项的含义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 传染性强弱;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 要标志。乙肝疫苗接种者,若仅此项阳性,应视为乙 肝疫苗接种后正常现象;

乙肝防治和健康教育培训课件PPT

乙肝防治和健康教育培训课件PPT

疫苗接种适用于所有新生儿、儿童、 青少年和未感染乙肝病毒的高危人群 。
乙肝的治疗方法
乙肝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 调节治疗和保肝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常用药物有 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等。
抗病毒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病毒复 制,减少传染性,常用药物有干扰素 和核苷类似物。
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
心理支持
乙肝患者可能面临心理压 力和焦虑,需要得到心理 支持和关爱。
健康生活方式
乙肝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 、避免过度劳累等。
社会支持
乙肝患者应得到社会的支 持和关爱,以便更好地融 入社会生活和工作。
05
总结与展望
对乙肝防治工作的总结
乙肝防治现状
我国乙肝防治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但仍面临 诸多挑战,如慢性乙肝向肝硬化、肝 癌转化等。
保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
定期检查
及时发现和治疗乙肝患者,控 制疾病传播。
02
乙肝的预防和治疗
乙肝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可以产生保护性抗 体,降低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疫苗接种一般需要注射三针,注射后 应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如抗体滴度下 降或消失,需及时补种加强针。
保肝治疗主要针对肝功能异常的患者 ,通过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 等措施,改善肝功能。
乙肝患者的生活和饮食建议
乙肝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适量 运动,增强体质。
避免饮酒和吸烟,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和损伤。
饮食应以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为主,多吃新鲜蔬菜 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根据卫生部重点传染病培训光盘整理一、诊断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性损伤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他在我国广泛流行,危害严重,我国有1.2亿人口是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或者是感染者,相当于我国1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慢性乙肝感染者,这其中有1/3的人有可能将来会发生慢性乙型肝炎,极少数可以转变成肝硬化或者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个很小的病毒,他属于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也就是DNA病毒;它是由它的表面抗原和病毒的内核组成,病毒的内核包含着有e抗原,核心抗原和病毒的基因DNA,还有DNA聚合酶,由于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最早是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的,所以过去人们习惯把它称为澳大利亚抗原,人们经常说澳抗阳性就是由此而来。

乙肝病毒的抗原成分主要有三种: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原(HBcAg)这三种抗原进入人体后,分别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三种抗体,也就是表面抗体(HBsAb)、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这样就是三对抗原——抗体。

其中核心抗原用一般方法在血清中是很难查出来的,所以常规不做核心抗原的检查,称为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查或乙肝五项检查。

大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共同呈阳性。

往往意味着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相对较强。

小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共同呈阳性。

往往表示乙肝病毒复制比较弱,是乙肝病毒的中立期,只是传染性较弱,病情相对稳定。

乙肝五项指标中抗原是病毒的成分,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原产生了一种反应,乙肝表面抗体是由表面抗原刺激而产生的,它是一种中和抗体,能够中和乙肝病毒,对抗乙肝病毒的感染来抵御乙肝病毒的侵入,我们注射乙肝疫苗,也是刺激机体产生表面抗体,用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e抗体是由e抗原刺激而产生的,e抗体的存在提示着病毒是处于抑制状态,病毒是不活跃的;核心抗体它是一种比较弱的抗体,它不能够抵御病毒的侵入,也对病毒的复制没有抑制作用。

但是核心抗体它只是提示目前或者是曾经被乙肝病毒感染过,单纯一个核心抗体阳性,不能提示他就有乙肝病毒,还要结合有没有抗原存在,所以不能错误的把抗体阳性误认为是体内有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感染后,临床上分为三期,即免疫耐受期、慢性肝炎期、病毒抑制期。

如图所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期平稳疾病进展静止病毒复制肝功能和病理改变Ⅰ免疫耐受期Ⅱ慢性肝炎期Ⅲ病毒抑制期当乙肝病毒基因DNA的水平较高,但是肝功能是正常的,而且肝脏病理改变也是正常的,肝脏组织学没有发生严重的改变,这时候,感染者的病情是平稳的,这是因为,免疫系统不能识别乙肝病毒,也没有发生清除病毒的免疫反应,所以说乙肝病毒与免疫系统和平共处,临床上称为免疫耐受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健全,免疫系统就会去识别病毒,一旦识别了病毒,它就有可能对病毒做出清除病毒的免疫反应,这时候由于免疫反应,造成了被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发生了坏死,引起了肝功能的改变,乙肝病毒DNA 呈高水平,这个阶段病情是进展的,称为慢性肝炎期。

如果经治疗,或者是免疫系统打了胜仗,将病毒抑制住了,就进入了第三期,此期乙肝病毒DNA呈低水平,而肝脏的病理改变和肝功能也很快的下降了,这时候病毒的情况是静止的,所以叫做病毒抑制期。

乙肝病毒感染以后的三个期中,第一期和第三期都属于病毒携带者,第一期就是常说的大三阳携带者,第三期就是小三阳携带者,而中间就是慢性肝炎期,一般在第一期和第三期都是不需要治疗的,第一期需密切观察,第三期就是病情基本是平稳的,只有在中间的慢性肝炎期是需要治疗的。

慢性肝炎期四个临床特点:1、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

2、病毒学标志HBV DNA >105拷贝/ml。

3、肝功能检测转氨酶(ALT)异常。

(只能符合这三个临床特点,才能证明患者发展成了慢性肝炎期)。

4、肝脏组织学检查。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肝脏组织的慢性炎症改变,肝脏组织学检查是慢性乙型肝炎诊断的金标准。

有人把乙肝说成是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步曲,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实际上1亿人口的感染中,只有1/3的人会发展成慢性肝炎,另外的2/3人群会正常携带终身,其中1/3的慢性患者当中只有1/3的人群由于各种原因或者治疗不及时才能发展成肝硬化、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后,为什么有人变成急性肝炎,有人是慢性肝炎,而有人是携带者能?这取决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年龄和集体的免疫状况。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转归慢性肝炎是发展成肝癌、肝硬化或者肝衰竭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必然因素,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有1/3可能会发展成慢性肝炎,有2/3终生携带。

如图:慢性肝炎5年中发生率12-25%肝硬化5年中发生率6-15% 5年发生率20-23%肝细胞肝癌肝功能衰竭二、治疗目前的乙肝的治疗措施,有两个方面。

一个就是所谓的保肝药物治疗,另外一个就是所谓的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个抗病毒的治疗,对于一个肝病病人来说,保肝治疗应该是:如果是病人有明显的症状,这应该是作为一个首先的治疗方案,那么保肝药物究竟它有什么作用呢?保肝药物的作用:(1)改善肝炎症状。

(2)降低血清转氨酶。

(3)促进黄疸消退。

(4)促进肝细胞再生。

保肝药物治疗的适应症:(1)出现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疼痛等。

(2)血清转氨酶升高。

(3)黄疸保肝药物无预防肝炎发病的作用,肝功能正常者无须服用。

另外临床上还推荐一些比较普通的一些退黄疸的药物,如熊去氧胆酸、复方丹参注射液、菌栀黄等。

还有一些应用较广泛,价格也较便宜的药也可用试用。

如:护肝片、垂盆草冲剂、复方益肝灵、甘利欣、肝炎灵等。

对于一个病人,如果乙肝病毒复制比较活跃,建议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治疗。

干扰素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一个药物,但是使用早期,往往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是:早期有发热、浑身酸痛、鼻塞、过敏,晚期有骨髓抑制、脱发、抑郁症、白细胞下降。

临床上还常用拉米夫定,此药为口服,携带方便,病人容易坚持,不足之处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出现病毒变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此药的广泛使用。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1)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2)降低血清转氨酶。

(3)阻断肝炎的进展。

(4)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1)慢性乙型肝炎。

(2)转氨酶(ALT)异常。

(3)HBV DNA ﹥105拷贝/ml抗病毒治疗需要强调的是:抗病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治疗;第二这是一个长期的治疗,需要经过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治疗。

第三病人一定要做到定期复查。

第四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最终不是为了清除肝炎病毒,而只是把病毒量维持在一个最低水平线上。

总之,慢性肝炎期应该治疗,病毒携带者不要盲目治疗,病毒携带者要定期检验肝功能,同时不要把病毒转阴作为治疗的目标,不要认为短期治疗即可奏效。

三、预防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体液传播、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主要是母亲在怀孕期间通过宫内的感染,在分娩的过程中,婴儿可能会接触到阴道分泌物,以及出生后喂奶等都是感染的机会,因此带有乙肝病毒的母亲怀孕以后,可以用一些药物使她的血液当中的病毒降低,还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让球蛋白抗体去中和病毒,孩子出生24小时内要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针对第二个途径,如果配偶一方带有乙肝病毒,另一方要注射乙肝疫苗,另外成年人在接触到乙型肝炎病毒的时候,绝大部分的人可以把病毒清除,然后产生抗体,而形成慢性携带的人,往往都是在幼年感染的。

如果父亲是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话,父婴传播的机会并不是不存在,但是很少,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现在有研究认为,如果父亲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话,他的子女可以从父亲遗传一种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基因,但目前仅处于研究阶段,还不确切。

乙型病毒感染是一种长期慢性的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疗法,所以现在我们强调预防而不是治疗,无论什么样的人,只要他没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都可以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1、注射乙肝疫苗。

2、阻断母婴传播。

3、避免医源性传播。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1、所有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都要注射乙肝疫苗)。

2、医务人员。

3、乙肝病毒感染者配偶。

4、经常旅游出差的人群。

5、青少年、军人。

乙肝疫苗的接种剂量:(一)非乙肝父母的新生儿是0、1、6;0也就是出生后24小时注射,1、6就是1个月、6个月时注射;注射3针后,大概有90%的人会产生乙型肝炎的表面抗体,一般在上小学前再加强一支。

(二)乙肝父母的新生儿接种0时,也就是第一针,应接种20微克,二、三针注射10微克,免疫的效果会更好。

(三)成年高危人群按照0、1、6接种后,如果没有产生抗体,要第二次按0、1、6接种但是剂量要增加。

(四)成年一般人群按0、1、6接种。

怎样阻断医源性传播:一是对献血员的筛选,选用最灵敏的方法监测献血员是否带有乙型肝炎病毒;另外还有一次性注射器;被污染的床单要进行高压灭菌消毒,以上措施做的比较到位,乙肝的传播基本上就可以被阻断。

目前社会上对乙肝有很多误解,第一个误解就是认为乙肝传染性非常强,另外有些厂家的宣传认为乙肝可能会发展成肝癌,肝硬化,所以得了乙肝也非常害怕,这些社会上的误解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一是社会上对乙肝的歧视,各单位不愿接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甚至认为好像是大三阳传染性就比小三阳强,也造成了一些比如说第一期和第三期就是病毒携带的感染者,乱吃药,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也给虚假广告造成了可趁之机。

实际上现在世界都没有转阴的药物。

为什么乙肝并不可怕,乙肝的传染性实际上是不强的,我们接触的人群中,十个人就有一个人是被乙肝病毒感染或携带乙肝病毒,实际上我们都没有被感染。

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

因为胃液可以分泌一种叫胃蛋白酶,这个胃蛋白酶就能把乙肝病毒给杀死,所以它不会经过消化道传播,所以对乙肝的歧视是不对的,乙肝患者是可以正常工作和学习。

2005年11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