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月光曲》精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23.月光曲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陶醉、霎时间”等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2.能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钢琴曲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钢琴曲——《月光曲》(课件播放《月光曲》)。
大家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就会有所了解。
(教师相机板书:月光曲)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们是否都认识了呢?(检查字词)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叙述了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
四、自读自悟,合作探究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课件出示问题):(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2)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勾画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4.师:是什么激发贝多芬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中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留疑,激趣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理清了全文脉络。
那么,《月光曲》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师生生命苏醒、激越、成长的过程,能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演绎一种开放的语文课堂文化。
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理解、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人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以朗读为载体、以感悟为主线、以引领学生探究《月光曲》音律、联想画一般意境为重点,感受音乐大师诗一样的情怀。
(教学目标)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分辨事物与联想,并初步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教学时间)第二课时(教学准备)钢琴曲《月光曲》及相关课件(教学流程)一、整体入手新授课文二、变序教学体悟情感1、品读欣赏,想象“月光曲”的景和情(1)漫谈对月光曲的认识。
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幅画面?出示音乐课件: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眼前出现的画面就藏在语言文字之中。
水天相连的地方出现一道银光,银光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轻纱似的微云,海面上风平浪静,给人轻松、舒畅之感,音乐柔和、舒缓、有细微跳跃;这几句要读得缓慢、平静。
②“忽然……”这一段的乐曲节奏明快、激昂;朗读时,语速加快、激昂有力。
(2)盲姑娘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看看妹妹……大海”这一长句。
由盲姑娘的神态而产生的联想。
(联想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使你所写的事物与未曾出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①既使我们听到了美好的音乐,又让我们看到了动人的情景。
②曲子里的月光美和生活中的月光美被“联想”这个桥梁巧妙地沟通了。
③联想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幅图画,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说话训练。
(3)通过合作学习,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兄妹手足情深。
(2)感受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激起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内容,以及体会贝多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
教学难点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兄妹联想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我们开始今天的课堂。
现在大家听到的就是──(生: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钢琴曲《月光曲》)。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美丽传说。
二、整体感知打开课本,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感受最深的地方。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理由。
三、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那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个插图,能找找是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吗(生:第八自然段)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贝多芬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我们就来读第8自然段。
(学生齐读)闭上眼睛想象: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描述此景)师提示:可以是小屋里是什么情景可以是屋子里的人物形象。
(如: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摆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
这里充满了人间真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
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
3.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趣。
教学重点: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教学难点:通过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简介,激趣导入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吗?是的,《月光曲》。
请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谁听过这支曲子?既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我们想一想,《月光曲》,该是什么样的旋律呢?从音乐声中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请你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生自由回答。
【点评】相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月光曲》是陌生的。
他们也许在课前预习时知道了这个传说,但未必有机会领略到曲子的妙处。
这里设计了猜测、设想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1.现在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呢?2.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莱茵河盲姑娘蜡烛琴键谱成幽静请大家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一个形容环境的词语,那就是“幽静”。
通过对“幽”字查字典和不同语境的意义选择理解词语的意思,想想此处使用这个“幽静”的妙处。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月光的描绘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月光的描绘。
2.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写,体会月光的美丽和神秘。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面的月光,感受月光的美丽和神秘。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月光的感受和联想。
Step 2: 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课文的注释和词典,解决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Step 3: 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2. 各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或词语用法,进行分享和解释。
Step 4: 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课文中的抽象描写和表达。
2.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月光的美丽景象。
Step 5: 写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进行创意写作。
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月光的短文,或者写一首关于月光的诗歌。
Step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月光的美丽,培养他们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得要求: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得,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得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得事物,哪些是由实在得事物引起得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得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得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幻灯片四、教学过程:(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 月光曲(三)讲授新课。
1. 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得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得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得特别注意?(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弄清这段话中得重点词,体会这段话得含义。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6)他为什么弹琴?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得?(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得问话?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得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得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得环境。
(2)在这清幽得月光下,听着美妙得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得神态怎样?(5)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7)记得是什么曲子?(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四)归纳小结: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
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得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得谱写经过。
《月光曲》教学案例与反思(精选15篇)
《月光曲》教学案例与反思(精选15篇)《月光曲》与反思篇1[情景说明]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案例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
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居高临下抓住文章重点。
从而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的人格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发现)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
(板书课题)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
(提倡使用工具书)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
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读懂)1、学生自由读课文。
(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
(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月光曲》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学会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月光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朗读。
课文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课文中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教学准备:课文《月光曲》的PPT课件。
相关的音乐和图片资料。
小组合作学习用的卡片和笔。
学生用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月光的宁静与美丽。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用文字来描述你听到的月光曲,你会怎么写?”分享学生的想法,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好奇心。
二、新课呈现(15分钟)1.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提问:“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些词语的?”2. 细读课文:教师逐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提问:“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3. 理解课文: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中描述的月光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深入探究(20分钟)1.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任务:找出并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讨论这些手法如何帮助表达课文的意境。
提供示例:“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里使用了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流水,突出了月光的柔和和宁静。
”2. 展示交流: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教师总结每组的分析,强调修辞手法在表达意境中的作用。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7篇)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7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1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电脑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一、音乐导入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⑴字、词的掌握情况: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⑵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⑶交流初读感受: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⑷质疑问难: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三、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探究课文1、自渎,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⑴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谈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钢琴、幽静”等词语。
2、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并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1、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2、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难点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体会贝多芬为穷苦人民造福和自身不向命运低头的高尚人格。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清幽、霎时间、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
如:“幽静”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相关情境的图片来理解,并对“幽静”与“清幽”这组近义词加以区别,来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妥当。
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3、习作运用通过课文第9自然段,学习作者由音乐联想到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再由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经过想象,构成了由三幅画面组成的明月升起的绮丽画面这样的表达方法。
从而感受音乐的魅力,真正做到将联想和想象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了解8个生字的读音及它们的正确写法;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波涛汹涌”等新词。
(2)收集课文主人公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作品。
(3)借助查阅资料初读,读懂课文内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22《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9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
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
【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件2】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教案
23 月光曲教学目标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2.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查找有关贝多芬生平事迹简介资料,制作阅读卡片资料;查找有关贝多芬写《月光曲》的传说,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教学过程板块一播放乐曲,揭示课题1.播放《月光曲》演奏视频。
提问:大家听了这首乐曲,最想知道什么?导入:这首乐曲是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
关于它的创作,有一个传说。
(板书课题:月光曲)2.学生齐读课题。
3.交流资料:关于贝多芬,你们有哪些了解?(指名学生简要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自幼随父亲学习音乐,1778年第一次登台演出,1792年定居维也纳。
1796年起听觉衰弱,晚年两耳失聪,只能通过笔谈与人交流。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的音乐遗产,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一环节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谈)小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
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
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板书课题),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1、交流收获:(1)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那么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若学生答上一个问题时已说出,这里就灵活处理)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2、质疑问难: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是想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根据学生问题的多少确定是直接交流还是小组讨论再交流)3、梳理问题: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并相机板书。
4、交流并明确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你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总结归纳出这节课将要运用的学习方法)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目标: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想象、交流等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并从中受到感染)(一)了解弹奏月光曲之前的情境(目标: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1、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体会,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了两首曲子,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前8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他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然后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试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生自由读书,边读边体会。
3、师凭借问题引导学生谈体会,从中获得情感熏陶: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呢?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4、全班交流5、贝多芬怀着同情的心情给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弹第二首曲子呢?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6、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灵活引导,可用交流引导体会,也可引导朗读盲姑娘的话体会等,使学生体会到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7、谁还有不同的感受?8、感情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小结:通过刚才读书交流我们体会到,刚开始贝多芬是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来弹一首曲子给他们听的,可是接着他发现盲姑娘不仅非常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他感到非常高兴、激动,于是产生了激情,要再弹奏一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第1篇】《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
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资料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
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动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比较,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划出描述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比较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
就这样,透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第2篇】《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课文内容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
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6篇 部编六上《月光曲》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6篇部编六上《月光曲》教学设计下面是分享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6篇部编六上《月光曲》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1一、导入新课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从名字猜想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
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
情绪高涨的。
我是从“忽然……”听到的。
读。
板书:旋律舒缓起伏激越齐读。
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
(是令人振奋吗?)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
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
心情很放松。
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
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
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
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
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音乐背景和作者介绍;2.学习第二部分乐谱的演奏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和随感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月光曲》音乐背景和作者介绍;2.第二部分乐谱的演奏技巧。
三、教学重点1.学生对《月光曲》的音乐背景进行深入了解;2.学生能正确理解并演奏第二部分乐谱。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音乐背景和作者介绍(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月光曲》的音乐背景和作者贝多芬的简介,并播放相关音乐片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2.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第二步:第二部分乐谱演奏技巧(3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第二部分乐谱,并重点介绍其中的节奏、速度和音符变化等内容;2.教师演示正确的演奏技巧,学生模仿并跟随演奏;3.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练习,互相交流并纠正错误。
第三步:小组演奏及反馈(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演奏,展示自己的成果;2.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音乐情感;3.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共同进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活力,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演奏活动。
然而,在小组练习和演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1.需要加强学生对乐谱的理解。
在第二部分乐谱的演奏技巧环节,部分学生对音符变化理解不够清晰,导致演奏不准确。
下一次可以增加练习的时间,让学生更加熟悉乐谱内容。
2.需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虽然在小组合作练习中,学生互相交流并纠正错误,但有些学生在组内表现过于依赖他人,缺乏主动性。
下一次可以加强小组分工合作和互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只有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师:你有什么感受?3、指名回答。
4、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
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
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1、指名朗读课文(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词。
(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
重点:带“口”字旁的字。
3、初步感知文意。
(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
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
三、小结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一、看图说话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2、指明回答。
二、细读理解课文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下中心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1)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2)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3、再指名读课文。
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A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
B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
C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
)A、有感情朗读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C、学生想象后回答。
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月光曲》教案+教学反思(特级教师)
《月光曲》教案(二)【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2.聚焦第九小节,理解画面与乐曲节奏的关系,了解并尝试用联想的方法写一写;3.体会贝多芬在创作乐曲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并理解这种情感;4.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畅谈理解1.引入、读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2.畅谈对《月光曲》的了解师:课文都已经读过了,我请三位同学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己对《月光曲》的了解,可以是通过课文了解的,也可以是课外了解的。
二、概说曲中事用“贝多芬兄妹俩月光曲”三个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越读越美,初读能看到一段美丽的传说,再读能听到了一首美妙的钢琴曲,接着读能感受到一种美好的情怀。
这一段美丽的传说,你有没有读懂。
贝多芬、兄妹俩、月光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美丽的传说。
三、联想曲中调(一)提出疑问读懂联想1.理出第九小节的三个部分(1)抛出问题,聚焦第9小节师:大家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使兄妹俩陶醉的这首曲子---《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什么样的呢?哪个小节描写了这乐曲的旋律和节奏?(2)研读文本,理出画面变化师:这个小节里月光和海面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梳理出变化来。
(3)故意质疑,引发思考师:这一小节明明写的就是海面和月光的变化,是兄妹俩看到的,大家为什么说是他们听到的乐曲的旋律和节奏呢?师:也就是说,他们耳朵里听到的是贝多芬弹的时而轻柔舒缓、时而明快有力、时而雄浑激荡的钢琴声,眼前出现了微波粼粼、风卷巨浪、波涛汹涌这样的画面,是吗?小结:文中写的月光和海面的变化并不是真实存在,而是兄妹俩在听贝多芬弹奏钢琴曲时产生的联想,对吗?2.指导朗读感受旋律师:既然从课文中读出了《月光曲》的旋律和曲调,我们再来读一读第9小节,尝试用语音语调来表现《月光曲》旋律的变化,你们自己先试一试。
(分三部分指导读完)师:现在我们把三部分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旋律的变化啊,看大家能不能让老师陶醉在读书声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月光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9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
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
【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件2】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段意:①总的介绍。
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
出示【课件3】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第一层:第2—6自然段第二层:第7—10自然段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
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
(板书:聆听谈话)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出示【课件5】男的()地说一个姑娘()地说同桌对读。
〖puxuewang.cOm〗指名两人。
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板书:同情)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
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出示【课件7】()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2.总结课文、练习。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
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
(学生自学)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件8】(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
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
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
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
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话。
)出示【课件9】例话: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
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学生自学。
)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出示【课件10】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
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板书:好像……仿佛……)7.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8.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
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想象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板书:月亮升起)(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板书:月亮升高)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
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你们说老师画。
(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板书:微波粼粼)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4)第三幅画面: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卷起巨浪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9.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
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