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探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
发表时间:2019-12-05T11:02:57.27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2期作者:胡珊珊
[导读] 本文结合中医养生的起源与发展,对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进行详细探讨,所阐述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广东邦健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526020
【摘要】中医养生中“养”即保养、调养,“生”即生长和生命,概括来说进行中医养生的目的是健康保养生命。遵循中医思想养生过程中需要结合阴阳五行变化情况,融入传统中医理论知识对健康养生提供指导,促使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中医养生也非常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养生需要遵循自然变化规律,使身体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状态。本文结合中医养生的起源与发展,对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进行详细探讨,所阐述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医;健康养生;慢性病防治;探讨
在社会不断进步、科学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生活和工作节奏也日益加快。大多数人存在饮食、作息不规律的情况,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也有所增高,长期以来会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慢性病防治也渐渐成为当今医学界密切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而通过中医养生不仅可以使人身体处于平衡状态,还能有效地防治慢性疾病,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1]。基于此,对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进行分析和探讨。
1中医养生起源与发展
中医养生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后经历战国时期逐步形成各学派养生理论。而《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我国中医养生学基础,形成了系统化的养生理论,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养生达到鼎盛,对现代中医学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2]。同时,中医养生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实际操作时比较看重“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个过程讲究预防疾病和治未病,借助多样化的调养方法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而且中医养生所体现出的普遍适用性特点,使得男女老少都适宜。
2中医养生方法
2.1运动养生
中医运动养生又分为导引养生和体育活动两种类型。其中导引养生更加高级,所取得的养生效果也更显著,主要有意念和意向在其中发挥作用,使人体内气得到修复;体育活动主要是将养生渗透到肌肉运动当中,通过消耗机体达到超量修复效果。为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规律地进行运动,才能够起到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等积极作用。
2.2中医技术养生
中医技术包含针灸、足浴、按摩等内容,人们根据自身身体的实际状况,对这些中医技术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可以起到改善身体体质、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以冠心病患者为例,就可以利用中医按摩技术,对足三里、外关穴等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时间控制在3~5min之间,同时在睡前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3]。
2.3情志养生
由于慢性疾病病程时间比较长,长时间的疾病也会对患者身体机能造成不利影响,令到患者情绪状态波动较大,不仅威胁到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不利于疾病的控制。这时候就需要利用中医情志养生方法,引导人们保持乐观和愉悦的心态。日常生活中多听听轻松缓和的音乐,积极走出外面,多看看外面世界的美好,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变得良好,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抵御疾病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进而达到养生和防病目的。
2.4饮食养生
中医饮食养生讲究“有时、有度、不偏嗜”,要保证营养均衡。传统饮食养生注重“四气”和“五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营养学存在的不足。合理的饮食规律也将成为未来中医学和营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遵循中医养生理论,饮食养生需要结合四季变化情况,通过合理、科学饮食令到内外机理达到平衡的效果。然而受到我国地域辽阔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气候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饮食养生时也要体现出差别化,例如:气候干燥的北方地区日常生活可以多食用银耳、雪梨等润泽的食物;在气候潮湿的南方地区就可以多食用薏仁、蚕豆等食物。另一方面受到个人体质差异性的影响,在饮食养生时也要进行差别化对待,例如:针对畏寒体质需要多食用温补壮阳的食物,针对阴虚火旺体质就需要多食用龙眼、木耳等食物[3-4]。
3慢性病有效防治
中医学理论建立在“天地人”基础上,对此提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透过该思想主要强调人体内部环境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通过能量、物质的不断交换等维系和实现生命的调节,进而达到相对均衡稳定的状态[4]。而血脉疏通循环原理等作为中医养生的核心之道,通过中医养生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还能够对慢性疾病进行防治。
针对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日常饮食实现血糖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在食用时需要克制,尽可能少吃或者不吃。一旦食用量超过额定标准就会加剧病情,甚至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对患者身体构成严重威胁。而在中医学中将糖尿病归结为消渴中,属于虚症范畴,通过饮食调节就能够改善患者疾病不适的症状和有效抑制并发症的发生[4]。与此同时,中医养生对防治慢性病,结合中医学理论,遵循光照规律对日常起居进行科学调节。通过春季保肝、夏季保心、秋季保肺和冬季保肾,可以使人体五脏六腑紧跟着自然规律同步运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效果。例如:针对心脑血管和高血压患者,在中医养生中就不适合在冬天和早春进行晨间运动,并且随着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人们出现疾病的机率也会大大提高。只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实现生态平衡,达到久视长生、颐养天年的目的[4-5]。
4结语
在本文中,对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进行分析,主要是从中医养生起源与发展展开。中医养生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体现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和身心合一的思想,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和预防疾病。尤其是在慢性病预防和治疗中,中医应用的优势十分突出,通过运动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等中医方法,实际操作时结合当地地域和个人情况对多种养生方式进行合理地选择,可以取得较好的养生效
果。
参考文献:
[1]顾妍丽,张敏.浅析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8):356.
[2]刘千琳.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9,(43):257.
[3]王娘明.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控制与防治的应用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9):231.
[4]马自萍,马自勇.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8,(3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