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1.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2.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Kurt Lewin (1936):(勒温)Behavior = f (social situatio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r B = f (PE)行为=f (社会情境×个体特征)
3.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指的是我们理解社会事件的一般过程,当我们出现在一个特定情境中,我们怎么反应有赖于我们对情境的解释。
4.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简史
1.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社会经验主义阶段和实验分析阶段。
2.社会心理学的许多问题源于先哲们对人性的争论。亚里士多德强调本性和本能难以改变。
3.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1875年德国的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科学社会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奥尔波特(F·Allport)于1924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是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4.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Ross)同时出版了专著:《社会心理学引论》和《社会心理学》。
5.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实验分析阶段主要特点: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转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和个体研究、从普遍论转变为特殊论
第三章自我
1.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到自己作为一种对象的状态。婴儿在12-18个月才具有自我意识。
2.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的是人们关于他们是什么和像什么的特征性观念。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3.主我指自我中积极的知觉思考的部分。功能:(1)自我概念能把我们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2)具有动机和意志功能;(3)是个体具备连续感和统一感。
4.宾我又称经验自我,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宾我的功能:(1)自我参照效应;(2)人们关于他们自己的想法指引着他们的行为。(3)自我概念具有动机作用。
5.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人们关于自己的想法在认知功能中占重要地位,他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加工和解释,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他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6.自我认识的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准确动机、一致性动机。
7.自我评价维护理论:即个人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受到威胁,威胁的程度则取决于对方与我们的亲密程度,以及该行为与我们的相关程度。如果亲密的朋友超过我们的领域是不相关的,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8.自我验证理论:主张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观念。并且,人们在验证他们消极的自我观念上有着与验证积极自我观念同样的兴趣。
9.自我认知的途径:镜像自我、内省、社会比较理论、自我观察。
10.自尊(Self-Esteem):自尊指的是我们对自己积极和消极的评价。
11.低自尊者表现:(1)害怕失败;(2)自我概念混淆;(3)关注自我保护;(4)情绪极端。
12.自我概念混淆:指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冲突或不能确定。
13.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社会认同的基本过程:社会分类、社会比较、
积极区分原则。
14.Narcissism(自恋)一种不健康的过高自尊。
15.自我呈现(self presentation),是指我们努力控制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自我呈现的基本目标是建构与他人的交往,使我们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自我呈现的策略:(1)逢迎(Ingratiation)即通过吹捧别人让别人喜欢自己;(2)自我抬高(Self-Promotion)即通过表现自己的身份、才识来提升自我的形象。(3)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也即寻找借口,当个体在工作中完成任务很差的时候,他们可以通过此策略躲避自我谴责。
第四章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1.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第一个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时间,起主导的是社会认知。
2.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3.社会认知的原则:认知吝啬者【人不愿意花心理能量去改变先前经验而经常愿意走捷径、愿意用速度替换认知的准确性。】、自发的审慎思考、自尊【社会认知的结果总是有利于维护自尊】。
4.社会认知的步骤:对他人的知觉、对他人的评价和判断、对他人行为表现进行归因。
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评价的中心性、印象一致性、中心特性的作用。形成方式:累加方式、平均方式、加权平均方式。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最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近因效应【最近接触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晕轮效应【指当我们对一个人做了某些判断或评价后,我们往往据此对该人的其他品质进行推论的现象】、投射效应【人们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宽大效应【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是积极性的评价多于消极性的评价的现象】、刻板印象【对某一类人或事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6.刻板印象的特点:只是根据极少的粗略的信息建立;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可以改变,但前提是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发生变化;人对群体的刻板印象很早以前就形成;当群体间关系变得紧张时,刻板印象更加明显;并非总是不准确的,可以为我们了解特定群体提供帮助。
7.参照点与对比效应:当人们将某一认知对象与同它类似但不如它好(或者不如它漂亮、不如它高大,等等)的东西相比时,会认为该认知对象实际上比一般东西更好、更漂亮或者更高大。
8.框架效应:指决策过程中由于备择方案描述方式(即框架)的改变而导致决策者选择偏好发生改变的现象。
9.卡尼曼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3)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10.稀释效应指的是中性的或无关的信息弱化判断或印象的趋势。原因:关于一个人的非相关信息使该人似乎与他人相似,因此更普通,更与他人别无二致。
11.社会图式(social schemas)及其作用:分类:他人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作用:图式有助于信息加工、有助于回忆、加快信息处理、有助于自动推理、可以添加信息、有助于解释、提供预期、蕴含情感。
12.布鲁尔(M.B.Brewer)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一种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category-based procession),其特点是自动的,无需意识控制、注意的加工,所需的加工资源很少,无需人们多大的努力;一种是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attribute-based processing),它需要意识的参与,需要较多的时间与努力。
13.启发式判断:(1)代表性启发是指根据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来推断第一个事物与第二个事物类似之处.【对基率或者先验概率敏感性低、结合效应、小数法则】;(2)将判断建立在某些容易进入我们脑海中的事物上的判断方法即是可用性启发;(3)锚定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