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史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名家简介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名家简介

在语文教育史上,蔡元培第一次把 语文教学同整个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起 来,使语文科成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 教育宗旨的一门重要的又是独立的基础 课程。
二、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实用 是为了“要全国的人都能写能读”,以适应生 活、工作、学习的需要。所以应掌握适合于应用 文的语言工具。 一类是应用文,是广义的应用文,包括我们现 在所说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文体。 一类是美术文,主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三 类文学体裁。 中学国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应用文加少量的美 术文。至于练习作文,则应该全是记载和说明的 应用文字。
二、汉语语法研究及辞典编纂方面—— 《新著国语文法》 1924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 一书,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白话文语法著作, 创立了自己的白话文语法研究体系,在汉语语法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使之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 究的先驱者之一。
在辞典编纂方面,1923年,他促成于国语统 一筹备会下设立国语辞典编纂处,1928年更名为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他曾主编《国语辞典》《新 部首索引国音字典》《增订注释国音常用字汇》 《中华新韵》等,解放后又主编了《汉语辞典》 《国音字典》《学文化字典》《学习辞典》等。 这些工具书都为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提高 语文教学水平、推广普通话及汉语规范化等起到 了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
五、主张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而尤 其重视美育。
要求语文教材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 上,都要能够引起美感,激发愉悦情趣。语 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美育因素提高教学质 量。
三、胡适语文教育思想
《中学国文的教授》1920 《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1922 (一)教学目的 “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 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定》) 1、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 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 2、国文通畅之后,方可添授古文,使学生渐渐能看古 书,能用古书。 3、做古体文但看作实习文法的工具,不看作中学国文的 目的。 这个标准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 力与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大致相当 的。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语文学科是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它对于培养人们的语言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诸多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语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经典阅读和文学创作为主要内容。

《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被视为古代语文教育的基石,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经典文献,人们培养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汉代是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学习的重点开始从经典转向文言文。

《庄子》、《史记》等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人们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此时期,辞章学的兴起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辞章学提倡辞章理学和修辞技巧,进一步拓展了语言文字的应用领域。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近代以后,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在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白话替代文言文,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促进思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到了20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家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的实践问题,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运用课文为目标。

胡适提出了“阅读教学”理论,强调通过课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这一理论奠定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基础。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运动提出了“五四运动”的口号,推动了语文教育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对语文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推行“普通话”政策、深化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等等。

三、语文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在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对于语文教育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指导,促进了语文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经典文化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探讨语文学科的演变和进步。

一、古代经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古代经典文化是中国语文学科发展的基石。

在转变为文字社会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存在。

随着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古代经典文化逐渐形成。

《尚书》、《易经》、《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经典文化到古代教育的过渡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机构的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体系完备的教育体系,其中语文学科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课程内容。

古代的文人学士通过对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深化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与传承。

三、近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发展。

清末时期,各类西式学校相继出现,提供了更加规范和系统的语文教育。

新式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学科也开始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建国以来的语文学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推进。

《新编语文课本》等一系列教育教材的编写推陈出新,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阅读能力。

同时,改革开放的浪潮也给语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也在适应时代需求进行转型与创新。

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借助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等方式得到了拓展。

此外,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也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总结起来,语文学科从古代经典文化的孕育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它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摘要:一、引言二、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2.汉唐时期3.宋元时期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2.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语文教育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语文教育。

从最初的口头传授,到后来的文字记录,语文教育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语文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即为文字教育,以书写和阅读为主。

2.汉唐时期汉唐时期,语文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代设立了太学,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诗文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推动了语文教育的普及。

3.宋元时期宋元时期,语文教育逐渐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

四书五经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出现了一系列语文教育专著,如《文心雕龙》、《诗品》等。

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的语文教育开始发生变革。

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学堂,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语文教育家,如叶圣陶、夏丏尊等,为语文教育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2.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制定了新的教育大纲,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如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等。

语文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四、结论总的来说,中国语文教育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综述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综述
进程 中 , 需 要 的能 源 和 资源 的 量也 非 常 大 , 对 环 境 的压 力 也是 巨大 的。无论 我 们发 展到 什 么水平 , 我们 都需 要 注 意 “ 勤俭 ” 这一 重要 观念 , 否则 , 我 们 的发 展是不 可 持续 的 。 三、 我 国传 统 文化 在现 代化 建设 中积极 的意 义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 所承载的 知识 , 研究其理论成果 , 加强教师专业化知识现对其进行 综述 。本文主要采取类 比研究法 , 即与《 中国语 文教育史 纲》 进行 比较分析 , 更深刻地挖掘出《 简编》 的个性特征 、 体 现语文科特点等优秀成果 。《 中国语文教育 史纲》 为“ 语文 教学法的学科建设” 做 出了很大贡献 。在此之后相继出现
参 考 文献 :
传统文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都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要建设一个 经济上高度繁荣 , 政治上高度 民主, 文化 上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社会 。 1 . 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 , 人 的观念 的现代化 , 劳动 者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企业需要具有高素质 的劳动

的经验则介绍的详细。 比较而言《 史纲》 对整个事件的发展 各 阶段 、 出现 背 景 细致 的 叙述 , 对 总 结 的经 验 没 有 单 独 列 } H , 而是掺杂在各 阶段 的叙述里。《 简编》 的叙述更有针对 性, 将最有营养的“ 精华” 陈列读者面前。 2 . 语言的“ 语 文味” 。《 简编》 的语言生动活泼 , “ 语文 味” 颇浓 。 更体现语文学科 自身特点 。 如其中每一章下 的脉 络“ 轨迹” 、 “ 基本 内容 ” 、 “ 基本经验 ” 。在《 史纲》 中则 “ 思 想” 、 “ 内容 ” 、 “ 方法” 。其 他 书 目比较 泛 滥 的 时期 定 名 : 古 代、 近代、 现代 , 《 简编》 在其下标注 自身理解即 : “ 前语文” 、 “ 始语 文 ” 和“ 今语 文” 。又 如三 大历 史分 期 下 , 还 有更 多的 个性 名称 , 如: 言 文教 育 为“ 潜” 语文 , 古 文 教 育 为“ 准语 文 ”

学习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意义

学习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意义

学习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意义?1.认识意义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论争关系到教学要不切近生活、要不要为实用服务的论争,涉及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

以“语文”取代先前的“国语”和“国文”具有划时代的实质性变革,而不单单是名称的变动和统一,对于认识和把握现代语文教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借鉴意义东南大学在美国教育家指导下实验了道尔顿制,实验证明道尔顿制在文科教学方面的效果并不比非道尔顿制的班级更好。

研究中国语文教育史有助于探究正确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和学校教育制度。

同时对“教“与”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探讨,是现代教学论的中心课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将其总结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3.发展意义文字学家王筠编撰《文字蒙求》和《教童子法》;语文学家和著名编辑沈颐、蒋维乔等发表《论小学之教授国文》和《论小学以上教授国文》等文章对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意义重大。

其中部分著作介绍了国外教育科学,客观上对当时国文教授和后来的国文教学法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教”和“研”的结合,成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有力起步的一个特点。

4.治学意义研究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发展轨迹,有利于我们明白语文学科本身发展的内部规律,排除干扰,减少不必要的曲折迂回,开拓出语文教学改革的宽广道路。

言文教育期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起初渗透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文字的出现和学校的萌芽逐渐促成了言文教育。

在这一时期言语教育和生活教育合二为一成为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夏商两代文字读写教育开始兴起。

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和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等基本经验。

言文教育期语文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语文教育的无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在早期的原始社会时期,奴隶制社会和私有制还未完全形成的社会背景下,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制度尚未建立,教育具有无阶级性的特点,对于受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组织者以及授教的场所没有明确的规定。

中国语文教育史

中国语文教育史

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多元与探索的时期
详细描述
民国时期,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语文教育逐渐摆脱了传统的 束缚,开始注重个性、自由和创新。同时,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语文教育的语言统一 和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社会主义教育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详细描述
汉代的语文教育不仅重视文字、语言的学习,还注重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传授。同时,汉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家,如扬雄、王充等,他们 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语文教育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文化繁荣的时期,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 容更加广泛,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如讲解、问答、讨论、作文等。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在社会主义思想的 指导下,强调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注重思想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同 时加强了语文教育的普及和规范化。在改革 开放后,语文教育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
03
当代语文教育
改革开放前的语文教育
传统与政治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语文教育主要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材内容以经典文学作品和革命题 材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思想教育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和模仿,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文字的书 写和意义。由于甲骨文、金文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因 此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先秦时期的语文教育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显著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包 括文字、语言的学习,还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

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

目录分析
第一章先秦语文教育 第二章秦汉语文教育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语 文教育
第四章隋唐语文教育
第五章宋代语 文教育
第六章元明清 语文教育
第七章民国前 语文教育
第八章民国时 期语文教育
第三编
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好评:理想的入门教材,了解“文教”发展史
**还曾疑惑既然语文教育在古代并没有明确的界定,那
么这本书是否有套“语文教育思想史”之名行“教育思想史”之实。不足:内容梳理尚可,但是有注水嫌疑
两位作者都是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研究颇为深入的学者,本应对语文有着比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才对。
二是关于“思想史文学科发展是不一致的。 最早的学校侧重于明伦与养老 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通常是指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以来的“语文”学科独立后的变化历程。 此时期的语文教育包含着经学、史学、哲学、文学、文字学、伦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内容,是 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当时训练内容包括听、说、读、写、书(法)等,也体现了综合性特点。 首先,语文教育发展与中国教育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士阶层的崛起成为私学兴起的一个推动力。 第一,政治、经济的下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性。 第二,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成为促进学校产生的重要条件。 在现代语文学科出现之前,传统语文教育虽然并不独立,一直是文、史、哲紧密结合,传统语文教育也因此 一直围绕着“道”来发展,但作为语文教育核心内容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始终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语文呈现出综合性与丰富性的特点。
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语文教学在我国发展的大致历史

语文教学在我国发展的大致历史

2.汉字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告别了蒙昧,进入文明时代, 2.汉字的出现 使我们的祖先告别了蒙昧,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的出现, 也相应地产生了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及教材, 也相应地产生了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及教材,语文教育具 备了完整的形式及内容,并在漫长的封建教育中得到不断地 备了完整的形式及内容, 完善和深化。因此,语文发展教育上的第二次飞跃, 完善和深化。因此,语文发展教育上的第二次飞跃,就是文 字的出现。但是,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字的出现。但是,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还不 是真正意义的学科教育。 是真正意义的学科教育。
梁启超
• 重视方法的指导传授: 重视方法的指导传授:
• “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 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
文字的出现———完备形态的语文教 文字的出现———完备形态的语文教 育出现并不断完善
1.随着社会发展,原始社会“声教讫于四海” 1.随着社会发展,原始社会“声教讫于四海”的教 随着社会发展 育形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传授生产、 育形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传授生产、生 活经验和知识的需要, 活经验和知识的需要,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记录 经验、传播知识的工具——文字 文字。 经验、传播知识的工具——文字。文字起源有很 多说法,但产生于象形图画较为可信, 多说法,但产生于象形图画较为可信,如日字画 一个圆圈,中间打一点, 表示太阳; 表示月 一个圆圈,中间打一点, 表示太阳; 后来, 亮。后来,把两个表示简单的具体意义的字组合 在一起,用来表示复杂和抽象意义,如日+ 在一起,用来表示复杂和抽象意义,如日+月= 等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 明,等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就是从 这里总结出来的。象形图画经过简化, 这里总结出来的。象形图画经过简化,成为书契 的象形文字。在我国, 的象形文字。在我国,成熟的文字就是商代的甲 骨文。 骨文。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亦离不开自然的法则。

忽视这个特殊的规律,就不能很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然而,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或者事物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历史条件的影响,所以分析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就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来研究。

语文教育史隶属于社会发展史而不等于社会发展史,它既不是通史、革命斗争史,也不同于科技发展史或文学史。

语文教育史之所以是语文教育史,就因为它是反映语文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历史。

因此在分期时,必须兼顾语文教育自身的个性。

只有将这两个因素全部考虑在内,才能对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严谨的划分。

基于以上所述,我将语文教育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从上古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从1949年以来为现代语文教育期。

一、古代语文教育期随着人类在地球的出现,伴随而至的是人类伟大的文明,在这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就是人类语言。

正是这颗明珠人类社会从此有了语文教育,而它的萌芽始于原始社会,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变化的漫长历史时期。

在原始社会,语文教育独立,人类都是在劳动中进行学习,经受教育,这一社会形态的语文教育称为“潜语文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们的祖先已经把的教育从劳动中分化出来,人们通过语言学习各种劳动的技能,这时的语文教育被称作“前语文教育”。

在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育与劳动的逐渐分离,并出现了专门的语言教育学校。

古代语文教育期人类社会结合劳动和生活所进行的言语和文字的教育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为古文教育期,这一时期进行的内容广泛的古文教育是语文独立设科的酝酿和准备。

二、近代语文教育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大门,中国社会开始逐步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语文教学在我国发展的大致历史

语文教学在我国发展的大致历史

重要的教育学家---孔子
•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
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 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在古代史 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 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 教育家。
《作文教学法》、《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叶圣陶 ——“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对改进现代 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 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 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 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此外,叶圣陶促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让人 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学 习技能应当被用来构筑学生的基础,同时也将成 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起点。
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 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言文教 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 文教育。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 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古代语文教育期 (前语文教育期)
1.言文教育期 2.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的基本轨迹
1、语文教育渗透于 生产劳动和生活 2、文字的出现和学 校的萌芽促成了言文 教育
•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
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 影响。
孔子的教学原则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2、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4、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5、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三个特点是什 么?

2章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2章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千字文》第四部份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
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 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
汪啸尹、孙谦益的《千字文释义》认为 这部份是讲“君子治家处身之道”,其 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显得牵强,所以不 加采用。《千字文》第三部份讲述上层 社会,第四部份讲述民间生活,在层次 上是清楚的,完全不必从“治家处身” 的角度去理解。 〈千字文》与“三、百” 相比,基本不存在被后人反复修改增补 等问题,因而版本清楚,面貌原始,这 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许多方便。
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进步思想,充满个性解放及 民族觉醒精神的文章,几乎成了宣传五四时代精神的 战鼓和号角。
28
民国教材热销不仅仅是怀旧 折射现世教育之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 梅菊发自北京 由叶圣陶 主文、丰子恺插画, 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 本》重印本,上市没多 久就卖断了货,连出版 社都没货。
《千字文》的第二部份重在讲述人的 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
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 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 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 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 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文中对忠、 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田里的麦熟了》、《我被缚住了》……几乎 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 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 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 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 胜”。
民国语文老教材
33
《一箩麦》
一箩麦,两箩麦,三箩麦,大家来拍麦。 劈劈啪!劈劈啪! 小麦新,做面粉,大麦黄,做麦糖。 劈劈啪!劈劈啪!……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中国语文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教育制度。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朝代都非常重视教育,而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也一直受到重视。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语文教育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语文教育(公元前1000年-公元618年)古代的中国教育以经典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是孔子所编撰的《论语》和《大学》。

孔子提倡的“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理念,在古代的语文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古代的中国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德育和言语表达能力,以及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第二阶段:文言文时期(公元618年-1919年)在唐朝开始,文言文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族人民的祖先中文文字为代表的一种写作和表达方式。

在这个时期,语文教育以文言文为主要内容,学生需要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逻辑结构。

此时的语文教育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在文字方面的巅峰。

第三阶段:白话文时期(1919年-194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中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内诸多教育家和文化人开始主张推广白话文。

白话文是一种口语化的现代汉语文体,更加贴近人民的日常语言。

这种文体的兴起使得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四阶段:现代语文教育(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语文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对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语文教育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要求。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古代语文教育、文言文时期、白话文时期和现代语文教育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这些教育阶段中,人们在语文教育中不断探索,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发展潜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语文教育将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中国语文教育史

中国语文教育史

教育史进行研究。
四、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
分期的原则: a、遵循“自身规律”原则;
b、符合“社会关联”原则;
c、掌握“注重特征”原则; d、遵从“远粗近细”原则。
分期示意参考图:
语文独立设科
新中国诞生
古代语文教育期
近代语文教育期
现代语文教育期
言文 学校的 古文 教育期 出现 教育期
文学 “五四” 国语 语文 大跃 语文 1978 语文 设科期 运动 国文期 定名期 进 波折期 年 革新期

2、“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

A≠B,A>B
三、学习研究的方法
1、从本书的编排体例(每章均按“轨迹”、“内 容”、“经验”三部分表述)入手了解我国语文教
育发展的大致情况;
2、从不同角度如某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某一教
育家、教育专著,或教学的某一角度进行研究;
3、读原文和别人的相关论文、结合语言史、文学史、
育思想,特别是教学论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
义。它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四、科举取士与语文教育
1、唐朝进士科对当时语文教育的影响
2、对今日语文教育的启示
唐朝进士科对 当时语文教育的影响:
影响之一:促成了唐朝诗歌的极度繁荣。 影响之二:选拔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
学人才。
对今日语文教育的启示
4、简评《国文百八课》在我国语文教材史上的
地位。
第三编:现代语文教育期 (今语文教育期)

景 及 特 点
著名语文教育家
教学大纲的流变
作业
第五章:现代语文教育期 的背景及特点
《论
语· 子罕》
教师职责及师生关系

我国小学语文发展史

我国小学语文发展史

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

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

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

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

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

”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

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

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一、近代小学语文课程(1904年—1949年)(一)“五四”运动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兴办学堂,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初见端倪。

但这个章程虽然公布了,却未能实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小学教育制度,教育史称为“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灭亡,后来的学制也都是在这个学制的基础上演变的。

在学制方面,该章程把小学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段,分别修学5年和4年,学制共9年。

在语文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是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

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朝着近代语文课程的建立前进了一大步。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注重实用、发展语言能力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发轫和一味读经、应对科举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渐趋终结。

《奏定学堂章程》作为“博考外国,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的历史产物,虽然还掺合着封建礼教、科举旧习这种传统教育的特质,但主要是以欧美近代教育为真正源头、形式上从日本引进的学校制和课程设置,这样自然初步体现出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补充)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补充)

第一章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秦汉时期,包括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的秦朝和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汉朝,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化和定型化的时期。

秦始皇采取了“书同文”、“禁私学”、“以吏为师”、“颁挟书令”等巩固统一的政策和措施。

但“颁挟书令”导致了“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这是秦在文教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是一场历史性的灾难。

“禁私学”、“以吏为师”,实际上是取消了教育制度。

既禁私学,又不设官学,说明秦朝对学校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也是秦王朝失败的原因之一。

汉初废除了秦时的书禁,开始了儒家经典的传授。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得到独尊的地位,经学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统治者使用经学治世,朝廷取士、学校育才均以经学为重要标准和基本内容,经学与古代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即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是一部以解释《五经》为主、通释群书语义的训诂汇编,写作于战国,成书于秦汉。

因为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几百年间,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已经不大看得懂古书,需要有专门的学者来讲解,这就促进了训诂的繁荣。

汉代的统治者力图用儒家的经典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经学家们纷纷给先秦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作注解,并把这些随文而释的各种典籍的注解汇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排起来。

《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个,共19篇。

前三篇是解释普通词语的,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词典。

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是作为教学用书,二是作为指导写作的“词语手册”。

扬雄《方言》两汉交替之时的语言学家扬雄,用27年时间所著《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相长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教学时弊
一曰“呻其占毕”。 二曰“多其讯”。 三曰“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四曰“使人不由其诚”。
五曰“教人不尽其材”
小结: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也是世界上教育 史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是我国古代教育经 验的总结, 可称为中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是 中国教育史上极为辉煌的遗产,它所论述的教
前期语文教育活动及思想
后期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语文教育观
叶圣陶前期语文教育活动:
开明书店(1926年) 《中学生杂志》(1930.1)
《文心》(1933.1-1934.6)
开明书店(1926年)
“自从开明书店登场,中国出版界才有
认真为学生着想的读物”——曹聚仁
《中学生杂志》(1930.1)
4、简评《国文百八课》在我国语文教材史上的
地位。
第三编:现代语文教育期 (今语文教育期)

景 及 特 点
著名语文教育家
教学大纲的流变
作业
“庠”(唐虞),分为上庠和下庠; “序”(夏 禹),分东序、西序;“学”(商)分左学、右 学。
二、言文教育期的基本内容
1 、原始社会言语教育与生活教育合二
为一 2、夏商两代文字读写教育开始兴起
三、言文教育期的基本经验
1 、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
课堂 2、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
四、言文教育期的特点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见得思义。”
“子绝四——毋意(不凭空臆测),毋必
(不主观武断),毋固(不固执一端),毋 我(自以为是)”
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
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2、“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

A≠B,A>B
三、学习研究的方法
1 、从本书的编排体例(每章均按“轨迹”、“内 容”、“经验”三部分表述)入手了解我国语文教
育发展的大致情况;
2 、从不同角度如某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某一教
育家、教育专著,或教学的某一角度进行研究;
3 、读原文和别人的相关论文、结合语言史、文学史、
一、古文教育期背景特点
1、以“五经”、“四书”为教材,或以历代 名家名篇为范本,学的都是书面的“文”; 2、内容具有综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文、史、 哲不分,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
二、孔子
1、孔子生平 2、教育思想
3、教学原则
孔子生平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三十而立” “席不暇暖”
理想化成人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
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
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久要(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 宪问》)
理想化成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 语· 述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
语· 子罕》
教师职责及师生关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当仁,不让于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学原则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2、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4、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5、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5、有人说,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
你对此如何理解?
第二编:近代语文教育期 (始语文教育期)
第三章:文学设科期
第四章:国语国文期
第三章 文学设科期
一、“中国文学教育”的概念二、两个学制源自三、中国文学单独设科的意义 P82
四、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P83-102
五、中国文学教育基本经验 P103-123
1、语文教育的无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语文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3 、语文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
段。
五、作业
1、言文教育期语文教育的特点?
2 、我们说言文教育期的语文教育就是一种 “生活教育”,现在我们又提倡“语文学习 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试比较二者异 同。
第二章:古文教育期
古文教育期背景及特点 孔子 《学记》 科举取士与语文教育 作业
确立了中国近代新型教育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文学” 正式设科,从此语文逐步走上了独立化、学科化的 道路。但其本质是封建的——“中体西用”。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
本质是资本主义教育。语文学科自此有了自己现代意
义 上的教育、教学目的。
六、作业
1、“壬寅—癸卯学制”、 2、“壬子—癸丑学制”。 3、中国文学单独设科的意义?
4、教学时弊
5、小结
教育原理
学学半 教学相长
教学方法

讲解法:“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 喻”

问答法:“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 鸣”

练习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 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类比法 :“比物丑类”
教学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相观而善”原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中庸》)
三、《学记》
若以此为法,学术由此而盛,人才由此而生
矣。——清· 陈澧《东塾读书记》 中国教育史甚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非常 辉煌的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伟大著 作。 ——顾树森
《学记》
1、教育理论 2、教学论
育思想,特别是教学论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
义。它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四、科举取士与语文教育
1、唐朝进士科对当时语文教育的影响
2、对今日语文教育的启示
唐朝进士科对 当时语文教育的影响:
影响之一:促成了唐朝诗歌的极度繁荣。 影响之二:选拔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
学人才。
对今日语文教育的启示
4、国语运动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第四章:国语国文期
一、国语国文期背景及特点P124-130 二、梁启超 三、叶圣陶 四、《国文百八课》 五、作业
二、梁启超
重视方法的指导传授:
“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
1、读书法:中体西用
2、作文法:言文一致
《作文教学法》、《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三、叶圣陶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核心观点 1、阅读教学观
2、写作教学观
3、教材编写观
阅读教学观:
目的观:自能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任务观:认知读 —— 理解读 —— 鉴赏读 ——
创造读
方法观:“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
在相机诱导……”
阅读书籍的指导:筛选、多读
教育理论
1、教育目的及作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尊师重道的思想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 民知敬学”。
3、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健全学校教育制度;严格考试制度; 重视开学典礼;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
教学论——《学记》的精华
1、教育原理 2、教学方法 3、教学原则
综合性、知识性、趣味性、栽培性 是当时中学国文科最理想的课外辅导读物
《文心》

“用小说体裁叙述学习国文的知识和技能”,形式 上“算是很新鲜的”——叶圣陶

“这部《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 全体知识。”——陈望道

这是“一部空前的书”——朱自清 “在国际教育史上划了一个时代” ——日本《新 中国事典》
叶圣陶前期语文教育思想:
注重语文教育特征的研究 注重语文教材编选原则的研究。 强调语文技能的专门训练。
叶圣陶后期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对语文课的性质、目标,语文教材的内容、
体系,及语文教学的原理、方法,语文考试 的实质和语文教师的修养,坚持语文教育的 调查实验研究的论述。
1、文言、语体文混合编制,而以语体文为主;
2、打破了历来课本选文各不相关、毫无系统可寻的
传统编辑体例,创制了一种尽可能体现语文教学程
序的编辑体例,一课为一单元,每课有“文话”、
“选文”、“文法或修辞”、“习问”
五、作业
1、国语国文期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2、简述梁启超的语文教育思想。 3、如何理解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 教”?
作文教学观:

作文“求诚”(核心观点) 作文教学必须在学习语言方面下苦功夫 确立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历练” 养成自改作文的能力 “下水作文”
语文教材编写思想: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文质兼美”
“文情并茂”
四、《国文百八课》

标志着单元组合法的进一步完美和成型,赋予“国 文科以科学性”,其主要特色:
六、作业
一、“中国文学教育”的概念
“ 中国文学”的设科是随着中国的新学制“壬寅学
制”和“癸卯学制”而发生的。所谓“中国文学”,
其实并不纯属文学,而是相对于“外国文学”的一
个科目。本章所说的“中国文学教育”,指的正是
“中国文学”设科期间的语文教育,而不是中国现
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
二、两个学制
“壬寅—癸卯学制”(1902-19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