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清代三大史学名著”准确说来是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它们分别是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这一说法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一些学者鉴于三本
书在当时的史学地位和影响,因而将此三书并列为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成就更为突出,影响也远远超过了其他二书。
赵翼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不仅在清代诗坛地位不同凡响,而且史学上也有很多成就,他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对二十四部正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每部史书的成书经过、取材、体例、内容正误都进行了考核,运用比较研究和归纳研究的方法,对二十四史进行互相比较,评判各自得失。
赵翼与另两本史学名著重考据不同,赵翼深受顾炎武的影响,他的《廿二史札记》以经世致用为任。
他在书里大量列举历代封建王朝的各种“痼疾”,并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有学者粗略计算涉此的条目就有152条之多。
但是,赵翼的经世致用的治史方法与顾炎武又有不同,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是为了反清复明,赵翼则是颂清,这主要与清初大兴文字狱有关。
《廿二史札记》的经世观念也受到时人的推崇,就连钱
大昕也曾称赞它是“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
”
相比之下,王鸣盛与钱大昕二人仅限于对史籍的考证。
大家都知道,乾嘉时期考据之风最为盛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考据闻名的学者,钱大昕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其所著《廿二史考异》便是史学考据的典型。
曾有人评价称:“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巨擘,一精于经,一精于史。
”钱大昕考据范围十分广泛,涵盖历史、天文、地理诸方面,他的考证之法主要有三:一、以历代正野史为参考;二、通过运用比较、排比的手法,考证更为真实的历史;三、细分的专题研究考证。
钱大昕对于钱大昕的考据之学,后世也评价不一,有认为他只囿于考据,而没有进行系统明晰的分析;也有一种看法是钱氏的考证并非为考证而考证,而是通过“拾遗规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钱氏的考据,不仅纠其谬,也发其微、揭其隐。
王鸣盛曾耗费近30年时间才完成《十七史商榷》之作。
他的《十七史商榷》处处可见实事求是的思想。
首先,王鸣盛自己所撰写的序文,通篇都在强调“求实”这一主旨;就其校考方法来看,他对十七史的的内容做了大量改正、添补、删减,据统计《十七史商榷》光卷五十四就出现了十四条校勘,十七条考证;以“求实”为评价史学的重要标准,他认为史料不论正野,是否“真实”才是关键。
王鸣盛总的说来,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都偏重考据,尤以王、钱二书为典型,这是当时考据之风盛行的反映。
但是,赵翼却超出了只重考据的范围,形成了自己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也是
赵翼之书较另两本更突出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施丁:《读钱大昕的》,《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1期。
李金堂:《读赵翼书后》,《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
刘玲:《析王鸣盛著作特色》,《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林小静,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季我努学社军官团编辑。
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李顿调查团”档案整理工作,负责淞沪会战与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系列之格蕾丝·鲍尔写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
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