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教案(整理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教案章节:一、教案概述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步骤一、教案概述《赤壁之战》是东晋时期曹操与孙权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本教案通过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细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和难点。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赤壁之战的更多信息。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1. 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教材或课文。

2. 辅助材料: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 网络资源:可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进度安排本教案共需安排2课时,具体教学进度如下:第1课时:1. 导入(5分钟)2. 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15分钟)3. 自主学习(10分钟)4. 合作探讨(10分钟)5. 总结(5分钟)6. 布置作业(5分钟)第2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2. 讲解赤壁之战的后续影响和历史地位(15分钟)3. 拓展训练(10分钟)4. 总结(5分钟)5. 布置作业(5分钟)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亲身感受历史氛围。

赤壁之战的教案范文

赤壁之战的教案范文

赤壁之战的教案范文教案:赤壁之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赤壁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外推推理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事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战争与和平的体会,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赤壁之战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对赤壁之战有什么了解?”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告诉学生本节课将要学习赤壁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学习内容(40分钟)a)赤壁之战的起因(10分钟)讲解东汉末年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官渡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接着讲解刘备、曹操和孙权之间的争斗,最终导致了赤壁之战的爆发。

b)赤壁之战的过程(15分钟)详细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包括曹军疲劳困顿、火烧连营、东风助火等关键事件,描述周瑜和诸葛亮的智谋以及曹操的失败。

c)赤壁之战的结果(15分钟)讲解赤壁之战后的结果,重点介绍曹操的大败,以及这次战役对三国时期的影响。

解释曹操失败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胜负因素以及战略和战术对战争结果的重要性。

3.拓展应用(30分钟)a)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通过课堂讲解和自主研究的方式,了解该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并展示给全班。

b)反思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从赤壁之战的故事中,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和和平的宝贵,同时请学生思考,如果曹操成功进攻荆州,汉朝将面临怎样的局面?从而引导他们更加了解战争的危害性和和平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在家自行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为下节课分享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历史分析和推理能力。

同时,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

赤壁之战教案(精品3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品3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品3篇)【赤壁之战教案第1篇】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练习造句,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简要说说赤壁之战的经过。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读全文,思考后讨论。

(曹操失败是因为仗着兵多将广,骄兵轻敌,采取了错误的措施;东吴之所以取胜是因为能知彼知已,扬长避短。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说说怎样记住的。

2、抄写词语。

五、练习造句。

1、体会“非……不可”“果然”的用法2、口头造句。

六、作业:预习《田忌赛马》。

【赤壁之战教案第2篇】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

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

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板书:曹操 80万周瑜 3万3、导语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

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

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

《赤壁之战》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2)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及相关文学常识;(3)分析并评价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之战》;(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作品中的人物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认识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赤壁之战》;(2)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和手法;(3)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的词语的解释;(2)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对作品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之战》,理解课文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3)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要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如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2)分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强语音语调的把握;(2)选取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3)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赤壁之战》的掌握程度;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进行全面评估。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

(2)分析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

(3)理解赤壁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

(2)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

(2)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赤壁之战中各方势力的战略战术分析。

(2)赤壁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赤壁之战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赤壁之战吗?它发生在哪个时期?有哪些著名人物?2.学习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1)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包括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割据江东、刘备三顾茅庐等。

(2)分析赤壁之战前各方势力的对比。

3.学习赤壁之战的经过(1)讲解赤壁之战的经过,包括黄盖献计、火烧赤壁等。

(2)分析赤壁之战中各方势力的战略战术。

4.分析赤壁之战中的人物(1)分析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讨论:你最喜欢赤壁之战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5.学习赤壁之战的影响(1)讲解赤壁之战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包括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2)分析赤壁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2)拓展:赤壁之战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有哪些不同?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分享。

四、课后作业2.查阅资料,了解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描述,与历史事实进行比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影响及人物。

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赤壁之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1)曹操大军南下的原因和形势。

(2)诸葛亮和周瑜的智谋。

(3)赤壁之战的经过。

(4)战后的影响和意义。

2.2 教学重点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文章主旨。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赤壁之战》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和《赤壁之战》,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智谋,探讨赤壁之战的意义。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3 课程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三国演义》原著,《赤壁之战》相关注释和解析。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5.3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战争经过。

6.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3 案例分析法分析《赤壁之战》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分析赤壁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培养学生的军事思维。

3、引导学生探讨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研读,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赤壁之战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事件。

(2)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的战略布局和战术运用。

2、难点(1)对文言文史料中战争描写的理解和分析。

(2)从历史的角度客观评价赤壁之战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让学生对战役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方的战略战术,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研读相关的文言文史料,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三国时期的影视片段或展示一些三国人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时期有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场战役。

”2、知识讲解(1)历史背景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北方,势力大增。

而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逐渐壮大。

孙权占据江东,也有一定的实力。

曹操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于是挥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

(2)战争经过详细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包括曹操的军队数量、进军路线,孙刘联军的应对策略,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庞统献连环计等。

重点讲解赤壁之战中的关键战役,如火烧赤壁,让学生了解孙刘联军是如何以少胜多,击败曹操大军的。

(3)战争结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退回北方。

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获胜的原因有哪些?(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赤壁之战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

初中赤壁之战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2)掌握赤壁之战的主要过程和结果;(3)认识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赤壁之战的地理环境;(2)利用史料,分析赤壁之战的战术特点;(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赤壁之战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2)赤壁之战的主要过程和结果;(3)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赤壁之战的战术特点;(2)赤壁之战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3)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赤壁之战的基本情况;(2)搜集相关资料,增加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赤壁之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赤壁之战的过程;(2)学生分享搜集到的资料,丰富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2)分析赤壁之战的战术特点;(3)阐述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4.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赤壁之战对后世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绘制赤壁之战的形势图,标注重要地点;3. 搜集其他著名的战役资料,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准确地描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2)学生能详细地叙述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3)学生能认识到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情节和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赤壁之战》的主题思想。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感受作品中的历史氛围和人物形象。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珍惜和平。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情节和历史背景。

(2)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古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中的历史氛围。

(2)对比现实生活,珍惜和平,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赤壁之战》心得体会的文章。

3. 绘制一幅描绘《赤壁之战》场景的图画。

五、课后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查漏补缺。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3.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翻译、背诵和心得体会文章进行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赤壁之战》篇1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学法指导:诵读自主合作探究练习巩固知识链接:●赤壁之战的典故和典故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苦肉计官渡之战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成语三分天下鞠躬尽瘁●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此正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将军禽操2.五万兵难卒合3.顷之,烟炎张天4.雷鼓大震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荆州与国临接2.备南走3.致殷勤之意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敬贤礼士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必蹶上将军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2.二子不协3.与操有隙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7.如其克谐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24.上建旌旗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二)虚词1.比至南郡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3.向察众人之议4.累官故不失州郡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6.顷之,烟炎张天五.特殊句式1.刘备天下枭雄2.我,子瑜友也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5.行将为人所并6.我,子瑜友也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导学案2(鲁人教版必修1)《赤壁之战》教案设计5(鲁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魅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2)学习古代英雄的英勇事迹,培养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3. 重点词语解释: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3.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阅读测试,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赤壁之战》原文;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资料、人物介绍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 对比分析:将《赤壁之战》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3. 故事情节梳理:讲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4. 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语言的魅力;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最新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

最新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设计依据]《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读开去。

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会理性地思考战争结果,培养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积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理清按事情发展的叙述顺序,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的精彩词句。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

2、培养学生对历史战争、历史人物的看法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体会作者描写的顺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2、学会生字,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战役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和结果的叙述顺序。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等精彩词句。

3、4、5、6、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感受战争画面。

1、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松心情,来美美地欣赏一首歌曲吧!它的名字叫《滚滚长江东逝水》。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悲壮的画面,豪放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

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眼前飞扬;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心间荡漾。

让我们淌过翻滚的长江水,走进历史的天空,去了解一场著名的战役吧![设计意图:激昂的旋律,悲壮的画面,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愫,使学生的心灵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产生了近距离的接触与碰撞。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5篇《赤壁之战》教案15篇《赤壁之战》教案1 【学习目的】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详细过程中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

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

〔板书课题〕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3、你还有哪些疑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1〕自学生字新词。

〔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展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展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1〕战争开场时,双方的力量比照方何?〔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展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及意义,对这段历史进行评价。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赤壁赋》。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1.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赤壁赋》的朗读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正确阅读和欣赏《赤壁赋》。

四、教学难点:1.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赤壁赋》中的语言和意境。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学生讲述。

3.研讨式学习。

4.小组合作。

5.文艺欣赏。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教师在黑板上写上“历史与文学”。

(2)教师问:“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学?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3)学生依次回答问题。

(4)教师说:“两者都是反映人类历史和生活的重要工具。

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的一种手段,文学是我们了解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

”(5)教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经典战争史——赤壁之战,以及它所启发出的一篇文学作品——《赤壁赋》。

”2.教学主体(1)讲授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1. 三国分治:曹操、刘备、孙权三国割据,各自称帝。

2. 曹操收买属下孙策,夺取荆州,获得了楚汉之间的长江天险。

3. 曹操统率魏军,欲南下征伐孙权,但被孟获用火攻打败,致使曹军大败。

4. 刘备取得益州后向东进军,与孙权结为联盟,共同抗击曹操。

5. 曹操入侵南方,刘备前去阻挡不果,被迫撤退。

6. 到了208年,曹操率领大军远行攻打孙权,于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

(2)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读《赤壁赋》。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赤壁赋》的意义:《赤壁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所写的一篇乐府诗,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对孙权、曹操、赤壁之战等历史事件的描写,表现了“壮志凌云”、“揽镜梳华”等人物形象,表达了“草木皆兵”、“神州龙脉”等历史观念,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文的代表之作。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教案:赤壁之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赤壁之战》为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

教材章节为历史学科的第五章第三节,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形成历史观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赤壁之战中学习团队合作、智慧战胜强敌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难点:赤壁之战中的人物关系、战略战术及其历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故事形式引入赤壁之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赤壁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重点介绍战役中的人物关系、战略战术及其历史意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赤壁之战为例,分析战役中的战略战术,引导学生学习团队合作、智慧战胜强敌的精神。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形成历史观念。

5. 课堂讨论(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赤壁之战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6. 板书设计(课堂进行中)以时间为主线,板书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方便学生梳理知识点。

7. 作业设计(课后)1. 请简述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请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并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赤壁之战,使学生了解了历史事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还可以开展三国题材的文艺创作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历史魅力。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12篇)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2、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

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XX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

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

孙刘联盟形成。

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

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

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

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第一篇:赤壁之战教案(整理版)《赤壁之战》教学设计设计依据]《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读开去。

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会理性地思考战争结果,培养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积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理清按事情发展的叙述顺序,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的精彩词句。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

2、培养学生对历史战争、历史人物的看法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体会作者描写的顺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战役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和结果的叙述顺序。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等精彩词句。

2、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感受战争画面。

1、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松心情,来美美地欣赏一首歌曲吧!它的名字叫《滚滚长江东逝水》。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悲壮的画面,豪放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

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眼前飞扬;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心间荡漾。

让我们淌过翻滚的长江水,走进历史的天空,去了解一场著名的战役吧![设计意图:激昂的旋律,悲壮的画面,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愫,使学生的心灵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产生了近距离的接触与碰撞。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分析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策略和战术。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和视频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运用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赤壁之战的地理环境。

进行角色扮演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尊重,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英勇和智慧。

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追求,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远离战争。

二、教学内容1. 导言: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讲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曹操、孙权和刘备三方势力的竞争。

3. 赤壁之战的经过:详细描述赤壁之战的起因、过程和重要事件,包括草船借箭、苦肉计等。

4. 赤壁之战的结果:讲解赤壁之战的结局,对三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5. 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介绍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在赤壁之战中的角色和贡献。

三、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相关的历史教材或教辅资料,提供详细的知识点和解释。

2. 图片和视频资料:收集赤壁之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地图和图表:提供赤壁之战的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战争的地理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赤壁之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4.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辩论或制作赤壁之战的手工艺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创造力。

五、评价与反思1. 学生评价:通过考试、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赤壁之战知识的掌握程度。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

(2)能够分析并评价《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3)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对《赤壁之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和理解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辩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

2. 《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3. 《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分析。

2. 《赤壁之战》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3. 《赤壁之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赤壁之战》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2. 学生准备:对《赤壁之战》的预习和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赤壁之战》的相关文献,理解事件过程和人物贡献。

3. 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分析重要人物的作用和贡献。

4.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赤壁之战》的场景,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体验。

6. 总结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总结学习成果和收获。

7. 扩展活动: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加深对《赤壁之战》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活跃程度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3. 团队合作:在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等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评估学生的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读开去。

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会理性地思考战争结果,培养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积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理清按事情发展的叙述顺序,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的精彩词句。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

2、培养学生对历史战争、历史人物的看法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体会作者描写的顺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战役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
和结果的叙述顺序。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等精彩词句。

2、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感受战争画面。

1、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松心情,来美美地欣赏一首歌曲吧!它的名字叫《滚滚长江东逝水》。

(播放
《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悲壮的画面,豪放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

一张张
鲜活的面容,在眼前飞扬;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心间荡漾。

让我们淌过翻滚的长江水,走进历史的天空,去了解一场著名的战役吧!
[设计意图:激昂的旋律,悲壮的画面,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愫,使学生的心灵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产生了近距离的接触与碰撞。

]
3、二、揭示题目,了解战争概况。

1、读课题,问:你能把这个课题改成一句话吗?
2、面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1)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2)为什么会发生赤壁之战?(3)
赤壁之战描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战争?(板书:周瑜、曹操)(4)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用什么计策?4、(5)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可由学生当场释疑)3、现在,请大家把刚才几个意思连起来,用几句话
说说赤壁之战的故事梗概。

[设计意图:学会提问、学会表达是语文课永恒的任务,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授学习方法和训练语文基本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三、初读课文,描绘战争示意图。

1、刚才同学们用上三言两语向我们介绍了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那么,具体的战争经过是怎样的呢?请打开课本83页。

下面,请你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拿出纸和笔,描绘出一张战争示意图。

主要画出曹操和周瑜的军队各在哪里,兵力如何,周瑜的军队如何进攻曹军的,曹军怎样退却的,以及东南风的方向。

2、指名一学生把示意图放在展示台上展示并解释说明。

(有错误的可让其他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布鲁纳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而得到的知识才真正有效。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动手描绘、上台展示、解释说明、评点补充等环节,对于曹操、周瑜双方军队的概况以及东南风的作用已一清二楚。

]
四、精读课文,探究火攻过程。

1、在双方兵力悬殊的形势下,谁提出用火攻的计策?你认为火攻有什么好?2、火攻是个好主意,但要打赢这场仗,还要经过周密地部署。

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到火攻的经过?
3、火攻这一仗到底分几步打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第5——11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火攻的步骤。

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想想,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4、火攻的第一步是黄盖写诈降信。

黄盖的信
上写了几个内容?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黄盖,请你根据书上的意思来写写这封信。

指名读黄盖写给曹操的信。

学生评价,修改。

5、曹操看了这封信,有什么表现?用一个成语来表达。

(满心欢喜或欢天喜地、欣喜若狂等。


6、欢喜得不得了的曹操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神态?
7、曹操满心欢喜地等待黄盖来投降,这一天终于来了。

这是一个刮着东南风的天气,请你们找出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

分组朗读八处描写东南风的句子。

8、东南风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用上关联词把东南风与火攻的关系说一说。

9、黄盖正是选择刮东南风的日子,带着一队帆船向曹操驶来。

面对黄盖的到来,曹操有什么表现?可见此时的曹操对黄盖来投降持什么态度?(板书:信以为真或深信不疑)
10、就在曹操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二十条火船借着风势烧向曹营,再加上周瑜又乘胜追击,曹操的人马和手下的兵将有什么结局?(板书:死伤无数、丢盔弃甲)
11、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赤壁之战的精彩镜头,仔细看看,认真想想,你对这场战役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12、我们今天来学习《赤壁之战》,主要是为了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面对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我们应从周瑜身上总结哪些经验?从曹操身上吸取什么教训?(板书: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利用天时地利安排周密妥善骄兵必败)
[设计意图:在赤壁之战中,火攻是置曹军于死地的好策略,引导学生了解火攻的步骤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既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

引领学生写诈降信,既要求学生读懂课文,又要联系时代背景,了解双方的利弊,根据自己的思索与判断,写出一封让生性多疑的曹操深信不疑的信。

这是对学生多元知识和各种能力的考验,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

]
五、拓展延伸,提升战争认识。

1、假如你是一位军事家,你认为赤壁之战中哪一方获胜好,为什么?
2、这些只是我们后人对战争理性地分析与评价,但是历史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意愿而改写。

虽然,战争早已灰飞烟灭,但是这场战争,这些人物却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灿烂的赤壁文化。

你们收集了哪些描写曹操、周瑜、黄盖或者这场战役的诗词、歇后语或别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3、的确,苏轼的《赤壁怀古》气势磅礴、格调雄浑。

把我们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世界,使人的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让我们满怀豪情地朗读苏轼的《赤壁怀古》,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吧!
[设计意图: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描绘明天。

让学生从历史中受到启迪,学到知识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另一个层面的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便是实现这一意图的途径。

]
附:板书设计
17、赤壁之战
周瑜曹操
黄盖诈降满心欢喜
借风行船信以为真
火烧赤壁死伤无数
乘胜追击丢盔弃甲
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利用天时地利安排周密妥善
骄兵必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