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合集下载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_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_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一)巴林银行倒闭案简介英国巴林银行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悠久,名声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其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务往来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到 1993 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 59 亿英镑, 1994 年税前利润高达 1.5 亿美元。

但到了1995 年 2 月 26 日,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支行(Barings.Futures.Singapore BFS 交易员里森(Nick.W丄eeso"违规从事衍生品业务而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

一个有着 233 年经营史的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自此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

里森 1989 年开始到巴林工作,由于其业绩突出, 1992 年,里森被巴林管理层派到新加坡建立期货部,并任总经理,拥有雇佣交易员和后台清算的权利。

里森建立了一个秘密账户“88888,”并多次用以隐藏员工的操作失误和未经授权的交易,从而使大量的交易损失未能在账户上得到反映而是进入秘密账户。

1994 年12月,BFS未在账户中确认的累计损失超过 2亿英镑,其中仅1994年就达1.85 亿英镑。

但如果此时采取有效措施,巴林也许就不会倒闭。

1995 年 1 月 18 日,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从伦敦获得大量资金购买更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

但事与愿违,日经指数并未如里森预期的那样上涨。

1995年的前两个月中,BFS累计未报告损失翻了三番,2月27日,达到了 8.27英镑,加上相关成本,BFS未经授权的交易损失累计达到 9.27亿英镑,是整个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和储备金的 1.2倍。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这个闻名于世的银行最终还是破产了。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均显示零风险,而且在巴林银行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即使采用一般的VaR方法进行测量尚存不足, 需进行压力试验等方法测试。
第三,金融监管的失误 实际上,至2月22日的组合实际损失为612百万美元,小于相应的VaR,即833.07百万美元,而
至2月27日组合的实际损失为1169百万美元,远大于相应的VaR。2月23日,里森离开巴黎,行踪不 明,致使有关巴林的不利消息传开,导致日经指数在3个交易日内大跌1440点,日本国债期货大涨 104点,使巴林亏损进一步加剧。
巴林银行倒闭的可能原因
第一,里森投资策略的失误 无论从边际VaR还是从股票资产和债券资产之间的负相关考虑,里森的正常对冲策略应该是
持有国债期货和日经指数期货的多头以实现对冲,但令人不解的是,里森却利用债券期货的空头 对冲股票指数期货的多头,而这实际上进一步放大了组合的风险。
第二,风险测量的失误 巴林银行并没有采用VaR测量风险,其实没有对期货组合的风险进行任何测量,在官方报告中
里由森于手这下些有敞一口名头交寸易的员数出额现越了积两越 笔多大,额随差着错行:情一出笔现是不客利户的的波4动20, 口亏镑合损,约数以没额致有也无卖日法出趋用,增个另长人一至收笔入60是填0万1平0英0。 口在合这约种的情卖况出下指,令里误森为被买迫入尝。试里以 森自再营次收作入出来了弥错补误亏的损决。定幸,运用的是,
随着行情不利变化,亏损额已 由2000万、3000万英镑一直 增加到7月份的5000万英镑。 为了应付查账的需要,里森假 造了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 款。
1994年下半年
尼克·里森在日本东京市场上做了一 种十分复杂、期望值很高、风险也 极大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日本 日经指数期货。
1995年2月23日
尼克•里森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 闭的案例分

目录
1 巴林银行简介 2 破产的背景 3 倒闭过程
4 倒闭的可能原因 5 带给中国的启示
巴林银行
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 人银行”。
既为客户提供有关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当然他们也要像其 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或土地的风险,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 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到818989838年”7账月户,保“留88了88敞8口”头账寸户。 居然由于自营获利而转亏为盈。
里森接到了一笔买入6000 口期权的委托业务,但由 于价格低而无法成交。为 了做成这笔业务,里森又 按惯例用“88888”账户 卖出部分期权。后来,他 又用该账户继续吸收其他 差错。
倒闭过程
1994年
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有差错记录 仍经由“99905”账户向伦敦报告。 “88888”差错账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留存在电脑之中。
这个被人疏忽的账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
倒闭过程
1992年7月17日
1993年1月
1993年7月
里由森此手,下一一笔名代王理姓业交务易便员衍手生头出出了了一笔 一自笔营差业错务,,损并失形为成2了万空英头镑敞,口并头应寸。 报数告天巴以林后总,部日。经但指在数种上种升考了虑20之0下点,这 里笔森空决头定头利寸用的错损误失账也户由“2万88英88镑8增”加到 承6万接英了镑40。口里卖森出当合时约的,年以薪使还账不面足平5万 衡英。镑,且先前已有隐瞒不报的违规之 举,因而此时他更不敢向总部报告了。
1995年1月26日,里森竟用了270亿美元进行日经指数期货投机。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摘要: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向世人敲响了金融业内部控制的警钟。

反思巴林银行倒闭的成因,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成为了每一个企业管理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巴林银行倒闭案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运行是企业发现、纠正错误行为, 防止财务造假的重要措施。

建议企业要从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和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控制,控制环境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发展内部控制概念最早由外部审计界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以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环境,环境压力迫使审计界必须探寻新的审计理论和寻找新的审计方法。

这样为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提高审计效率控制审计风险,开始提出内部控制概念,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审来确定审计师可能承担的审计风险和需要执行的审计业务量。

内部控制自提出后一般认为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其核心思想是一项经济业务通过分工由不同的人共同完成,从而形成相互制约和牵制,并通过账目核对确保经济业务得到正确记录,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这个时期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两个部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其中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内部管理控制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确保企业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实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

第三,内部结构控制。

20世纪80年代外部审计界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将内部控制界定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以及控制程序三个部分。

这一阶段,内部控制不仅包含了与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目标实现有关的内容,而且还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与资产安全完整。

这从内部控制结构的定义看出,即“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与程序。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_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_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一)巴林银行倒闭案简介英国巴林银行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悠久,名声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其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务往来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到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

但到了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支行(Barings.Futures.Singapore,BFS)交易员里森(Nick.W.Leeson)违规从事衍生品业务而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

一个有着233年经营史的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自此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

里森1989年开始到巴林工作,由于其业绩突出,1992年,里森被巴林管理层派到新加坡建立期货部,并任总经理,拥有雇佣交易员和后台清算的权利。

里森建立了一个秘密账户“88888”,并多次用以隐藏员工的操作失误和未经授权的交易,从而使大量的交易损失未能在账户上得到反映而是进入秘密账户。

1994年12月,BFS未在账户中确认的累计损失超过2亿英镑,其中仅1994年就达1.85亿英镑。

但如果此时采取有效措施,巴林也许就不会倒闭。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从伦敦获得大量资金购买更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

但事与愿违,日经指数并未如里森预期的那样上涨。

1995年的前两个月中,BFS累计未报告损失翻了三番,2月27日,达到了8.27英镑,加上相关成本,BFS未经授权的交易损失累计达到9.27亿英镑,是整个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和储备金的1.2倍。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这个闻名于世的银行最终还是破产了。

(二)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内部控制问题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里森个人的越权行为所导致,而实际上这反映出现代银行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银行倒闭案案例分析—巴林银行

银行倒闭案案例分析—巴林银行

巴林银行倒闭成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一 ) 控制环境存在问题首先 . 管理层对企业经营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这一特点决定了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企业,经营中需要拥有比其他行业更高的风险意识.原因是货币资金极易被挪用、盗窃.而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业务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买卖,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是以小博大,一旦成功可以获取巨额收益,而一旦失败则要遭受巨额损失.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双刃剑”效应,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管理.在巴林银行例闭案中显然管理层没有对待衍生金融工具应有的风险意识,只看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正面效应而忽视了负面效应,从而也没有对负面效应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其次,管理层不重视历史经验的指示作用,突出表现是不重视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尽管资产负债表具有静态性,但它确实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及承担的风险,而巴林银行主管却对资产负债表置之不理.这从彼得·巴林的话语中可以明显看出“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

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再次,管理层没有应有的风险等觉意识。

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中。

当交易员里森由于违规操作使亏损不断加大并且不能通过自身周转来掩盖亏损时.开始要求伦敦总部汇入资金.由干亏损不断加大,里森开始超常规的向总部索要资金,这种情况下巴林银行总部不但没有警觉到风险的存在而且违反英格兰银行的规定向里森输送资金.这些均说明巴林银行总部不但对里森非常规要求汇人资金毫无风险警觉意识而且一味的满足,暴露了总部在风险评估中的失误.最后。

不理智的人力资源政策.尽管里森曾经为巴林银行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而巴林银行‘。

用人不疑,’的政策明显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用人政策走向了极端,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按照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本思想.我们认为巴林银行在控制环境上至少存在以上四个方面的不足,最终导致巴林银行的破产(二 ) 信息和沟通存在问题首先,总部要求里森更改进行错误交易处理账户时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尽管错误记录处理账户已经由"99905"转为“88888",但是这个信启、只有开设账户的员工一个人知道,其他员工包括最高管理者均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开立用于处理错误记录的账户,如此重要的业务信息竟然未让管理者知道,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效率可见一斑;其次,在总部恢复使用泊"99905"账户处理错误记录时,临时“88888"账户不但没有及时消除而且该信息也没有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备案,从而使"88888"账户成为内部控制的“盲区”,成为各种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触及的地方,直到最终巴林银行例闭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可以说正是“888891,账户这个关键控制点的失控导致了巴林银行悲剧的发生。

从巴林银行倒闭谈控制

从巴林银行倒闭谈控制

1.你认为里森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 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其倒闭是 否另有其他根本原因?


组织中一个员工行为的失控,会导致 整个组织命运的终结,这似乎是危言 耸听,但确确实实地发生了。里森的 行为直接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他 利用巴林银行搁置不用的88888错误 账户为朋友遮掩失误,并且越陷越深, 最终成为了巴林银行倒闭的导火索。 从这方面讲里森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巴 林 银 行 的 倒 闭 。 但是巴林银行倒闭的根本原因在于巴 林银行内部控制的缺失。里森曾说: “有一群人本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 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 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 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
里 森




之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 的机会。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 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 的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很大起色。他 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 1992年,巴林银行总部决定派他到新 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并出 任总经理。 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 59亿英镑。 1994年巴林银行税前利润为1.5亿美元。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 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 里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 面购买更庞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 约,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 格范围。但交易数量愈大,损失愈大。
里森在危机期间的期权购入



1995年2月23日,里森为巴林带来的 损失终于达到了8亿6000万高点 1995年巴林银行因为遭受巨额损失无 力继续经营而宣告倒闭! 1995年巴林银行被荷兰国际集团一英 镑的象征性价格收购,并成为该集团 成员之一。
•巴林银行倒闭案源自巴林银行简介巴林银行 (17631995)——英国 最古老的银行, 曾一度成为英国 的皇家银行。其 业务遍及世界各 地,总资产达60 亿英镑,辉煌一 时,却在一个28 岁的年轻人里森 手里轰然倒闭。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内部控制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巴林银行成立于1762年,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从事多种银行业务,尤其擅长公司理财和投资管理,历来是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证券行,以其根基牢固、资金雄厚享誉世界。

然而,1995年2月,由于巴林银行集团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里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从事巨额的金融期货交易,结果因投资失败造成10亿美元的亏损,导致巴林银行破产。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主要是做期货买卖,一个人挣的钱能达到整个银行所有其他人挣钱的总和。

董事会最后采取一个政策,里森可以先斩后奏。

从1994年底开始,里森认为日本股市将上扬,未经批准就做风险很大的被称作“套汇”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

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后,利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

不幸的是,日经指数并未按照利森的想法走,在1995年1月就降到了18500点以下,在此点位下,每下降一点,就损失200万美元。

里森又试图通过大量买进的方法促使日经指数上升,但都失败了。

随着日经指数的进一步下跌,里森越亏越多,眼睁睁地看着10亿美元化为乌有,而且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都失败了。

1995年3月5日,国际荷兰集团与巴林银行达成协议,象征性支付了1英镑对巴林银行进行收购,并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

1995年3月9日,该收购方案获得英格兰银行及法院的正式批准,标志着具有233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最终完结,从此退出国际金融舞台。

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产前两个月的一个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还将里森当成英雄,对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里森给巴林带来的损失,在巴林的高级主管仍做着次日分红的美梦时,终于达到了86000万英镑的高点,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金融工程0902 陀惋茗2009110656一、事件发生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一千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

前台首席交易员(而且是后台结算主管)里森即开立了“88888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不用于冲销错帐,而用来进行交易,通过做假账把亏损掩盖在“88888”账户,最终导致了无法弥补的亏损。

二、涉案品种分析1.日经225指数期货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

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

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价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了480亿日元。

2.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24日大规模建立日经225指数期货多头仓位,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

里森在“88888”账户中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0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

3.股指期权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鞍马式选择权。

鞍马式期权获利的机会是建立在日经225指数小幅波动上,因此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里森作为鞍马式选择权的卖方出现了严重亏损,到2月27日,期权头寸的累计账面亏损已经达到184亿日元。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从内部控制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从内部控制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从内部控制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它不仅令人震惊,更对内部控制机制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作为一个金融机构,银行在实施内部控制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本文中,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并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内部控制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巴林银行的倒闭原因及其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联。

巴林银行的倒闭主要是由于管理层的失职和内部控制的缺陷造成的。

管理层在企业运营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失误,未能有效监督和管理银行的风险暴露。

内部控制机制是保障银行运营安全和合规性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巴林银行的情况中,内部控制机制明显不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我们可以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分析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业务特点和风险状况,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运作程序,以及组织人员的职责划分和监督机制,有效预防和规范经营风险的一种管理方式。

对于银行而言,内部控制的重点包括风险管理、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准确性、资金流动监控等方面。

然而,在巴林银行的情况中,这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失和不合规行为,导致了倒闭事件的发生。

进一步地,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改进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

首先,银行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机制,确保对各类风险能够及时识别、评估和应对。

针对巴林银行的情况,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其次,银行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

此外,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也是提升内部控制的关键。

除了以上几点改进建议外,我们还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思考如何加强整个金融行业的内部控制。

首先,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其内部控制能够有效运作。

其次,金融机构应建立行业内的自律机制,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审核和评估,提升整个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最后,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内部控制的改进和提升。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案例内容1993年,年仅26岁、几乎无衍生品方面专门训练的尼克•里森被任命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BFS)的结算部主管兼场内交易经理,主要职责是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和日本大阪证券交易所(OSE)之间进行日经指数(Nikkei)期货套利以及在S IMEX和东京证券交易所(TSE)之间进行日本国债期货套利。

一直以来,巴林银行有一个“9 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而造成的错误,BFS将记录下来的所有错误发往伦敦。

但后来,伦敦总部通知BFS另设一个错误账户(即“88888”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

几周后,又通知要求BFS按老规矩办,将所有错误直接报告伦敦总部。

但“88888”账户却未被删除,而是保留在电脑中。

到1993年年中,“88888”账户累计亏损已达2000万英镑。

为了对付巴林银行内部审计员的查账,以及SIMEX每天追加保证金的要求,1994年1月—1995年2月,里森在SIMEX同时卖出日经225指数期货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即卖出鞍马式期权组合(协定价在18000—22000之间),使其收入与“88888”账户中的损失相等,并让巴林银行汇出美元,为购买的期权支付初始保证金和追加保证金,如图1实线所示。

当日经225指数在19000附近小幅波动时,里森的策略可以盈利,最大利润为看涨及看跌期权的权利金之和;但一旦市场价格跌(涨)破盈亏平衡点X1(X2)时,该策略就开始亏损,风险极大。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日本股市剧烈下滑。

1月23日,日经225指数大跌1055点,BFS亏损合5000万英镑。

为了挽回损失,里森编制假账,从巴林伦敦总部骗取46亿英镑保证金,购入日经225指数3月份期货合约,卖出26000份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合约。

无奈神户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债券价格普遍上升,2月24日,巴林共损失8.6亿英镑,远超其股本金总额4.7亿英镑。

内部控制——巴林银行倒闭案例

内部控制——巴林银行倒闭案例

内部控制——巴林银行倒闭案例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

当然它也得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土地或咖啡的风险。

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最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有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

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切尔特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

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队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

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

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皇室。

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

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从而奠定了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基础。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

这之前,他是摩根·斯坦利银行清算部的一名职员。

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

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

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

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

但关键是看你怎样处理这些错误。

在期货交易中更是如此。

有人会将“买进”手势误为“卖出”手势;有人会在错误的价位购进合同;有人可能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6月份期货却买进了3月份的期货等等。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在新加坡分行,李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

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

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李森在关西大地震后仍在增加仓位,却继续在1995年1月至2月间将10亿美元以上资金调拨给新加坡分行,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风险意识薄弱。

巴林银行设立新加坡分行,在组织形式上也欠周详考虑,如果注册为全资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也就不会招致巴林银行全军覆没的后果。

(2)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

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所持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占整个市场未平仓合约总数的三分之一。

单一的经纪行为占有如此大的市场比重,新加坡交易所也没有采取措施制止,明显存在监管漏洞。

(3)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

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

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4)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

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过25%的限额规定。

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

(5)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

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

(6)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

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

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

但是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败。

(7)奖金结构忽视企业风险系数。

奖金与基本年薪的比例失衡且忽视对风险的考虑,就会使员工为获得高额奖金不恰当地增加公司的风险。

基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思考

基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思考

基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思考【摘要】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监管与风险防范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的深刻思考。

本文首先探讨了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强调了其在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存款人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接着分析了银行监管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然后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

最后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中得出启示,强调了强化银行监管措施、提高金融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可以为未来的金融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巴林银行倒闭事件、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监管、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管理、银行风险管理、银行倒闭事件的启示、银行监管措施、金融风险应对能力、银行内部风险管理。

1. 引言1.1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背景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发生在20XX年,是一起引起全球关注的金融风险事件。

这家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链断裂问题,导致不能继续维持运营,最终宣布破产倒闭。

这一事件影响深远,不仅对巴林国内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在国际金融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该银行过度扩张经营规模,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风险控制,导致资金链断裂的根本原因。

监管部门在银行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疏漏,对银行的监管不力也是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事件的爆发彻底揭露了巴林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对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1.2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影响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广泛的金融市场震荡和公众信任危机两个方面。

该事件引发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投资者对其他银行也产生了担忧,导致股市下跌、资产贬值等现象频频出现。

许多企业和个人也受到了影响,因为他们的存款或投资可能被牵连而受损失。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严重损害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任,许多人开始对其他银行的稳定性产生怀疑,造成银行业整体形象受损。

内部控制分析案例-巴林银行的毁灭

内部控制分析案例-巴林银行的毁灭

内部控制分析案例巴林银行的毁灭被人称为是上世纪最大的赌徒——里森说:“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

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与罪犯级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

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

”小组成员褚仁凤16 唐小剑19林波22 陈伟琳32叶亮34 谢永堎44郭圣宇94 黄榕95报告项目第一部分:内部控制实务发展及现状第二部分:巴林银行背景介绍第三部分:巴林银行ERM分析第四部分:相关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解析第五部分:中国的“巴林银行”——中航油第一部分:内部控制实务发展及现状 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结构控制(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及控制程序)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五要素)风险管理(八要素)传统的风险观和现代的风险观的对比传统的风险观现代的风险观风险管理是组织中一些人的责任风险管理就是组织中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负责任关注财务风险关注所有风险,尤其是应对措施不足的重大风险没有或者只有有限的应对风险的措施正式而全面的应对风险的措施风险管理的方法是反应性的事前的(proactive )风险管理方法风险产生于能力很差的员工风险产生于无效的流程传统的风险观和现代的风险观的对比传统的风险观现代的风险观风险管理是组织中一些人的责任风险管理就是组织中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负责任关注财务风险关注所有风险,尤其是应对措施不足的重大风险没有或者只有有限的应对风险的措施正式而全面的应对风险的措施风险管理的方法是反应性的事前的(proactive )风险管理方法风险产生于能力很差的员工风险产生于无效的流程采用ERM框架分析风险评估:固有风险、剩余风险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文化、风险偏好等目标设定:目标不同的机会事项识别:确定不同的风险应对风险:组合风险观、具体的应对措施控制活动:结果、指标、报告监督风险容忍度第二部分:巴林银行背景介绍《我是怎样弄垮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自传》第二部分巴林银行背景介绍⏹创业于十七世纪中叶,至破产有233年历史。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是指2010年下半年,巴林银行由于经营不善和金融危机等因素导致倒闭的事件。

下面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巴林银行是一家成立于1980年的商业银行,总部位于巴林首都麦纳麦,并在中东地区和其他一些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该银行经营范围广泛,包括零售银行和企业银行等业务。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巴林银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里经营不善。

在房地产泡沫和信贷泡沫的推动下,该银行过多地放贷给高风险借款人,增加了不良资产的风险。

此外,巴林银行的监管和风险管理能力也存在欠缺,未能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问题。

其次,金融危机对巴林银行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金融市场崩溃和信贷紧缩。

巴林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无法满足日常经营的资金需求。

此外,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不良贷款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加,加剧了该银行的困境。

再次,巴林银行的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在银行倒闭后的调查中发现,该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存在重大的腐败和失职问题。

他们利用职权进行不当交易和内幕交易,导致巴林银行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此外,银行的董事会和监管机构也未能履行监管职责,没有发现和纠正这些不正当行为。

最后,巴林银行倒闭的影响进一步波及到整个金融系统。

在巴林银行倒闭后,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受到严重的资金压力和信任危机。

这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恶化,造成了整个经济的衰退。

总体而言,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是一个由多重因素导致的复杂事件。

经营不善、金融危机、内部腐败和监管失职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该银行的倒闭。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进行商业运营和金融管理时,需要注重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理,以避免类似的风险事件的发生。

从巴林银行破产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从巴林银行破产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从巴林银行破产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一、引言今天我们小组要说的事巴林银行破产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小组给大家看一下巴林银行的资料,英国巴林银行于1995年2月26日宣告破产,消息震动了全球金融界。

这家成立于1763年,有230多年历史的老银行,曾受到英国王室五次荣誉奖章。

它在1994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为489位;在国内排名为第15位,其核心资本为4.3亿美元,拥有资产88.1亿美元,具有“贵族银行”的美称。

但这家银行却被一位年仅28岁、涉足银行业才六年的年轻人尼克•里森弄垮,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巴林银行内控管理不健全或者说执行力不够才是问题的核心。

相信大家看了上述资料应该了解到,巴林银行是毁在了一个年仅28岁。

涉足银行也才六年的年亲人尼克;里森之手。

一个只有比我们大8岁左右的年亲人有这样的实力把一个如此之大派的银行给搞垮,从中顾名思义,再大的集团,再厉害的人,没有绝对的掌控住自己的公司,总有一天也会倒闭。

好了大家来看看这个尼克•里森的资料。

尼克;里森是英国一个泥瓦匠的儿子,从未上过大学。

1987年,他加入摩根斯坦利。

这一资历足以使他被巴林银行录用。

1989年,里森在伦敦受雇于巴林银行,成为一名从事清算工作的内勤人员,1992年他被调职,专事疑难问题的处理,一会儿飞往印尼去建立分公司,一会儿前往东京协助调查内部欺诈的投诉。

当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意图成为亚洲新兴金融业务的中心时,巴林也想在此获取一席之地,而里森则受命组织一个班子去实现这一目标。

1992年,里森被派往巴林银行新加坡分公司担任经理,他的赚钱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93年时,年仅26岁的里森已经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为巴林银行赢得1000万英镑,占巴林当年总利润的10%,颇得老板的赏识和同行的羡慕。

当时里森只有25岁。

到这里里森的事业一直平步青云,但是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在期货交易中更是如此,比如,有人会将“买进”手势误为“卖出”手势;有人会在错误的价位购进合同;有人可能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六月份期货却进了三月份的期货,等等。

巴林银行倒闭案

巴林银行倒闭案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部监管失效
调查人员走过场也是里森的疯狂行为没有被引 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内部审计师之间及其与管理层、外部审计之间 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内部审计的效果并 不明显。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5、重效益轻风险
高额奖金的诱惑使巴林管理层不愿严加控制里 森的行为,忽略了金融衍生品投资的风险管理, 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 90年代开始向海外发展,业务网络 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 到1993年,集团资产达59亿英镑, 海内外职员雇员4000人,盈利1.05亿 英镑。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28岁青年尼克里森进行期 货投机失败,最终迫使一 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 银行破产倒闭。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2、内部管理松散
狱中感慨: “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 置信。 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 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 求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却仍旧支付这些钱”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3、部门职责不明
在巴林新加坡分部,作为总经理,尼克·里森 本人就是制度。他分管交易和结算。简单的说 里森即负责前台交易,又负责后台的清算、稽 核和业务准入职责。没有人对他进行牵制,使 他在交易处理方面获得近乎无限的权力。 从2 万英镑到5000万英镑,直至86000万英镑。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1、完善内部控制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 •重点岗位重点监控 •实行授权授信控制 •建立动态监督体系 •严格违规处罚机制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摘要: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向世人敲响了金融业内部控制的警钟。

反思巴林银行倒闭的成因,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成为了每一个企业管理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巴林银行倒闭案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运行是企业发现、纠正错误行为, 防止财务造假的重要措施。

建议企业要从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和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控制,控制环境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发展内部控制概念最早由外部审计界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以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环境,环境压力迫使审计界必须探寻新的审计理论和寻找新的审计方法。

这样为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提高审计效率控制审计风险,开始提出内部控制概念,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审来确定审计师可能承担的审计风险和需要执行的审计业务量。

内部控制自提出后一般认为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其核心思想是一项经济业务通过分工由不同的人共同完成,从而形成相互制约和牵制,并通过账目核对确保经济业务得到正确记录,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这个时期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两个部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其中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内部管理控制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确保企业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实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

第三,内部结构控制。

20世纪80年代外部审计界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将内部控制界定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以及控制程序三个部分。

这一阶段,内部控制不仅包含了与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目标实现有关的内容,而且还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与资产安全完整。

这从内部控制结构的定义看出,即“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与程序。

”这更突出了控制环境的作用,这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内部控制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并且深受环境的影响。

第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代表了内部控制发展的最高水平。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成果及其特色20世纪90年代,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这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

它将内部控制的目标规定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真实可靠以及为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同时明确规定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为董事会、经理层以及企业中其他员工。

这使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得到充实,分为以下五个方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活动。

客观的说这几方面均反映了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是对影响内部控制在新时期发挥作用所有因素的综合概括。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时刻都面临着经营失败的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自己的整个经营过程和业务特点都有深刻透彻的把握。

并要客观分析企业整个经营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企业从事业务所特有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评价这些风险对企业经营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

信息与沟通是整体框架强调的第二个因素,因为及时有效的信息不但是决策的关键而且也是进行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的信息和沟通不仅使企业的所工有员了解自己的职责,并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各个层级业务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其中蕴藏的风险。

监督是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自省过程,即为了保证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贯彻对内部控制实施再控制。

三巴林银行倒闭案案例成立于1763年的巴林银行集团,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久并声明显赫的商人银行集团。

1994年巴林银行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89位。

然而,在欧洲金融界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它却因为内部控制原因最终倒闭。

里森是巴林银行的一个区级职员,负责巴林银行在新加坡的工作他既是首席交易员,又是清算部经理。

从1992年开始,他利用一个按巴林银行总部规定本该废止但他却私自保留的一个叫“88888”的账户进行不受任何约束的期货交易,结果造成高达1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最后透支的金额超出整个巴林银行几亿美元的资本,将整个巴林银行赔了精光,导致这座曾经辉煌的金融大厦轰然倒塌,最终走向坟墓。

四从内部控制分析其倒闭成因(一)控制环境存在问题1 管理层对企业经营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这决定了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企业,经营中需要拥有比其他行业更高的风险意识。

而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业务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买卖,如果说银行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那么经营衍生金融工具需要更高的风险意识,要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双刃剑”效应,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管理。

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中管理层只看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正面效应而忽视了负面效应,从而也就没有对负面效应可能产生的风险迸行控制和防范。

2 管理层不重视历史经验的指示作用,突出表现是不重视资产负债表的作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可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金额极其结构状况,从而有助于使用者评价资产的质量以及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和利润分配能力等。

尽管资产负债表具有静态性,但它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及承担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它分析各种数据的正确性,检查内部是否存在做假账的问题。

资产负债表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而巴林银行主管却对它置之不理。

1994年7月,资产负债表明显记录了里森的损失已达5000万英镑, 但巴林银行高层对此仍视而不见, 且巴林董事长彼得巴林发表过一段评语“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

”管理高层的疏忽和监管不力是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使3名高管受到法律惩处。

3 管理层没有应有的风险警觉意识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中,当交易员里森由于违规操作使亏损不断加大并且不能通过自身周转来掩饰亏损时,开始要求伦敦总部汇入大量资金。

由于亏损不断加大,里森开始超常规的向总部索要资金,这种情况下巴林银行总部不但没警觉到风险的存在,而且违反英格兰银行的规定向里森输送资金。

这些均说明巴林银行总部不但对里森非常规要求汇入资金毫无风险警觉意识,而且还一味的满足,暴露了总部在风险评估中的失误。

4不理智的人力资源政策尽管里森曾经为巴林银行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而巴林银行“用人不疑”的政策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用人政策走向了极端,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二)信息和沟通存在问题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及时的信息和有效的沟通是实施控制的关键要素。

通过信息传递和沟通管理者不仅可以了解业务的进展情况,而且可以掌握其中蕴藏的风险。

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是里森用于掩饰错误的“88888”账户始终没有被总部发现。

“88888”账户的开立和消除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失误。

首先,总部要求里森更改进行错误交易处理账户时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尽管错误记录处理账户己经由“99905”转为“88888”,但是这个信息只有开设账户的员工一个人知道,其他员工包括最高管理者均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

如此重要的业务信息管理者竟然不知道,可见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效率差。

其次,在总部恢复使用旧“99905”账户处理错误记录时,临时“88888”账户不但没有及时消除,而且该信息也没有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备案,从而使“88888”账户成为内部控制的“盲区”,成为各种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触及的地方,直到最终巴林银行倒闭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

可以说正是“88888”账户这个关键控制点的失控导致了巴林银行悲剧的发生。

(三)控制活动存在问题控制活动是为了实现控制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最初的控制活动是职责分工和相互牵制,而这种最基本的控制原则在巴林银行业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按照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操作的风险特点,为了进行风险识别和控制,交易员应当和清算员进行职责分离以便利用清算员的每日清算发现交易员存在的交易失误并及时制止。

但是在巴林银行里森一个人既担任交易员又担任清算员,这为其进行违规操作和掩盖失误提供了方便,这种致命失误使针对衍生金融交易的风险控制彻底归于失败,导致悲剧的必然发生。

目前,在西方企业实行一种精明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强制休假制度。

实施强制休假制度可以为实施检查留下足够的时间,并且在实施检查时不必与员工进行正面接触,不但顾及了员工的颜面和自尊心,而且可以发现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意无意犯下的错误,及时发现其中蕴藏的隐患。

如此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在巴林银行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里森自1992年到新加坡巴林银行分部至巴林银行破产倒闭,自始至终未进行任何强制休假,这使其犯下的错误日积月累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直接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崩溃。

(四)监督活动形同虚设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监督活动是对控制活动的一种再控制,是确保各项控制活动得以实现的一种措施。

在巴林银行内部,对里森用于掩盖失误的“88888”账户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始终没有被内部审计部门发现,对于里森假造花旗银行5000万英镑存款,内部审计部门始终未向花旗银行进行函证以确认其真实性。

另外,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明显失误视而不见。

因此,这一切均表明监督活动在巴林银行已经没有价值。

从巴林银行的倒闭案例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在银行、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国要以此为鉴,发展相关制度。

但是,从90年代以来,我国内部控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一)计划经济体制下陋习的延续,使企业内部控制不受重视在90年代初期,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那个时候我国大多数企业刚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理论不够充实,实践经验也很少,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没受到多大的重视。

直到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开始,内部控制才得以在我国发展。

(二)企业的控制环境不理想在我国,作为控制环境重要环节的公司法人治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对企业的改制过程中,运作不太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被扭曲。

股东大会执于形式,监事会的权力虚置,董事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效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信息流通不畅,缺少交流沟通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每个成员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即每位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制度中的有关方面,这些方面是如何生效及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既有自上向下又有自下向上,既有横向又有对外界的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