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包含了对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分析。

这两个核心概念被认为是了解资本主义制度运作和经济不平等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并解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与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其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主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剩余价值的获取。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为了生存需要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超过自己生活所需的价值。

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是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所得到的利润和财富增长的重要来源。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工人无法享受到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而是只能获得工资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的产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资本家可以积累更多的财富,而工人则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

这种不平等关系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一种基本矛盾,即资本家利润与工人工资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产生源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

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取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而实现了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剥削的具体过程可以通过劳动价值论来分析。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实际上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出了对应于他们劳动时间的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为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工人的劳动力转换为商品,再以商品的形式出售从而获取利润。

这种过程实质上是将工人的劳动力抽象化为价值,而工人自身则成为资本家用来获取利润的工具。

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在于,工人为了生活被迫卖出了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取了工人创造的价值。

这种剥削程度决定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不平等。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

产品
W 总价值
W 社会价值
W 个别价值
超额 m
一般企业
20斤
60元
3元
3元
0
棉纱 (48c,6v,6m)
个别企业 劳动生产率
40斤 棉纱
108元 (96c,6v,6m)
3元
提高一倍
2.7元
12元
(3-2.7)×40
3、相对m和超额m的关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
◆超额剩余价值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 件,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保持和延续
维持
与其它商品价值决定的共同之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生产和再生产 劳动力 所必需 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
决定
A 的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延续 发展
练劳 费动 用者 。的
教 育 训
活生维 资活持 料所劳 的必动 价需者 值的家 。生属
活生维 资活持 料所劳 的必动 价需者 值的本 。生人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可以自己支配劳 动力
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 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A
成 条件 为
劳动者有完全人身自由 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
W 必须出卖 劳动力
在封建 社会末 期逐渐
形成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恢复、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m 生产 M 消费
分配
再次,生产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灭亡。
产生 发展 灭亡
m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的现象和本质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本章将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剖析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依据。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

资本家有一定量的货币才能去购买,进入生产过程。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式—用货币采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是资本家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一)从流通形式看,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不同的:1、商品流通形式:W—G—W’。

目的在于获得其它消费品。

2、资本流通形式:G—W—G’。

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货币。

(二)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1、形式不同:顺序—先卖后买与先买后卖、起点和终点—商品到商品与货币到货币、媒介不同—货币与商品。

W—G—W’;G—W—G’。

2、内容不同:商品流通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流通的主体是不同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流通的主体是价值。

3、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形式是为了使用价值,是为买而卖;资本流通形式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价值G’=G+△G作用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三)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及矛盾1、资本运动的总公式:G—W—G’,适用于一切形式的资本,它概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各种形态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2、资本运动的总公式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但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不可能在流通领域中增殖的;W也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使价值增值。

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是从何处产生的(1)剩余价值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产生。

剩余价值的总量可以在资本家之间分配,但绝不可能通过贱买贵买而使价值增殖。

(2)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劳动创造并在流通领域中得以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与资本主义经济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是以劳动力价值理论为基础的,它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并剥削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按照这一理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而只有一部分作为工资返还给劳动者。

剩下的部分则作为利润归于资本家所有。

这种剥削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之一。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即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商品数量从而实现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缩短劳动时间来实现,即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增加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导致贫富分化剩余价值的产生导致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资本家占有大部分剩余价值,而劳动者的工资较低,导致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这种不平等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特点。

2. 促进资本积累剩余价值作为资本家的利润,不仅满足资本家的消费需求,还可以作为投资资金用于再生产。

通过不断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家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加剧经济危机剩余价值的不断追求和积累,导致资本家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

当市场需求不足以消化剩余价值时,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种危机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规律。

4. 动力源泉剩余价值的产生,促使资本家不断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根本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根本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决定了资本 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 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0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总结词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的劳动量超过其自身生存所需要的时间,这部分时间产生的价值即为 剩余价值。当工作日长度超过工人自身生理和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即为绝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总结词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通过提高劳 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 会价值,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额外收 益的剩余价值的生产。
VS
详细描述
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个别企业通过改 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使其产 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平均价值。这样, 该企业在市场上以低于其他企业的价格出 售产品,获得更多的利润。这种由单个企 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即 为超额剩余价值。
发展。
THANKS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超 过其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因为资本家通 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占有了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力,因为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和 管理方式,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
02
产业资本家将产品销售给商业资本家,获得货币形 式的剩余价值。
03
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那里获得利润,并参与剩 余价值的分配。
借贷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的关系
产业资本家需要借贷资本家的资 金来扩大生产规模和实现剩余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十三讲 资本主义之谜——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十三讲 资本主义之谜——剩余价值理论
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第十三讲 资本主义之谜——剩余价值理论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生产资料归氏 族公社所有,实行 集体劳动,全体社 会成员共同占有劳 动产品。
奴隶主占有 绝大部分生产资 料,控制国家政 权。奴隶不占有 任何生产资料, 没有人身自由。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第十三讲 资本主义之谜——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 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 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实质是资本家消费劳
动力的过程,其特点有二: a.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力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 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
第十三讲 资本主义之谜——剩余价值理论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 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 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第十三讲 资本主义之谜——剩余价值理论
(三)资本积累
3、资本积累的后果(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1)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 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引起的。 (2)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 本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 减少,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 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家卖出他的商品,换回比预付资本更多的货 币,这个阶段处于流通过程,是资本家预付资本 还原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阶段。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PDF版)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PDF版)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一、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一)简介: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是马克思经过长期深入的科学研究,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超越和蒲鲁东主义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的批判)(二)对“达里蒙”货币理论的批判达里蒙将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罪于货币的存在,归结于金银的特权地位,提出了“劳动货币”的解决方案,一克服生产和交换的矛盾(三)内容1、首次明确规定了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起始范畴,并科学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商品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特殊性、自然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价值或交换价值是商品一般性、社会属性,是商品纯经济的或社会的存在形式关系: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但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2、首次科学的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生产交换价值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意义:正确揭示了是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及如何形成价值,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

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成为理解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明确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基本理论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物的主客观关系颠倒,即物对人的奴役,任何人的主体间关系的物化。

资本主义是典型的、全面的、深刻的异化社会(1)商品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商品的一种神化,在思想观念中把商品看作支配人类命运之神,从而加以盲目崇拜。

反映的是商品的一种神秘属性和对人的神秘控制力量社会关系的物化,人与物的关系的颠倒,其最深的社会根源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2)货币拜物教货币形式:商品世界的完成形式,用物的形式演变改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作为纯抽象的财富,货币成为具有支配人的活动的真实的权力由于货币具有购买一切东西和占有一切对象的特征而被当作万能之物(3)资本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给人一种自我生产的错觉,似乎它本身就具有增殖能力,能动的生产出财富这使资本变成一种非常神秘的存在,它以一种强权和欺骗成立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4、对价值形式理论的初步阐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考察了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指出货币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与交换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还没有对价值形式作系统考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也只是简单探讨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直到《资本论》第一卷,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价值形式的全部理论,还有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从而使劳动价值论成为具有高度内在统一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性变革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一)理论创立过程①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和《工资》等著作中对剩余价值初步研究②《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科学的制定剩余价值理论③《资本论》对剩余价值理论深化与完善,完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二)内容1、科学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认为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使资本增加值,增值,从而使资本作为资本保存下去的东西资本运动的两个阶段:一、货币G——商品W(形式平等)二、商品W——货币G'(差额形成)价值增值必须是在劳动力商品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2、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概念绝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价值的出发点和基础相对剩余价值: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资本的趋势:将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加以结合既要使工作日延长到最大限度,又要使同时并存的工作日达到最大数量(绝对)一方面要使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工人人数减少到最小限度(相对)3、揭示了资本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阐述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不变资本:劳动之前就存在的部分可变资本:可以同活的劳动能力相交换的生活资料三、《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1867年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竞技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趋势,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必然性(1)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前提和本质特征:资本原始积累(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他特征①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商品生产(与简单的商品生产相对应)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生产过程的考察)③科学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发展生产力)及其作用④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二)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使唯物史观得到充分而严格的验证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1)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2)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3)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奠定(1)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的经济根源:剩余价值生产(2)以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为基础,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为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策略作了理论论证(3)在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命运的同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进行了科学预测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有计划地生产和劳动、按劳分配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四、资本主义的本质与历史趋势(一)资本积累理论从资本主义运动趋势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资本积累理论,从而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资本积累的真正来源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一级是财富的积累,一级是贫困的积累考察资本原始积累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潜藏在它自身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小私有制的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有必然造成对自身的否定。

《资本论》与剩余价值论

《资本论》与剩余价值论

《资本论》与剩余价值论作者:梅珺淇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8年第02期摘要:在经济学史上,真正把价值和劳动联系起来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它提出了以“劳动创造财富”和“等量劳动获取等量财富”为核心内容的“劳动价值论”,这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自身难以逾越的“两个教条”。

马克思通过《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劳动的二重性”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两个教条”的富有内容的批判和超越,使“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从而实现了从“劳动价值论”向“剩余价值论”的转变,最终找到了解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谜的钥匙。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没有“政治经济学”,只有“政治经济学批判”。

1859年在柏林出版的作为马克思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就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这一标题后来又成了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的副标题。

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不是致力于阐明如何建设共产主义的经济学,而是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缺点和问题,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性和暂时性。

而这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题变换和革命性变革,主要就是通过从“劳动价值论的逻辑”向“剩余价值论的逻辑”转变实现的。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为打开资本主义生产迷宫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两个教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对相对剩余价值的研究和探索。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前,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标志,作为货币来源的流通领域是财富的源泉。

而其后的重农学派虽然有所进步,否认流通领域是财富的源泉,认识到生产领域才是财富的源泉,但它也只是把农业生产当成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而否认其他形式的生产的意义。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真正把商品的价值和劳动联系起来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比赛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专题12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的本质与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比赛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专题12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的本质与特点

(二)增殖性
增殖是资本的本能,如果无法实现增殖,就不能成其为资本。资本增值必须借助商 品生产这一载体,才能实现追求剩余价值的目标,因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有雇佣劳 动,劳动创造了价值。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大量商品堆积,导致生产 相对过剩,经济危机产生。
(三)扩张性
资本要实现剩余价值,就必须进行商品生产,要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扩大再 生产。资本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表现为资本的扩张。导致资本的不断集中,富 者愈富、穷者愈穷,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社会危机加重。
另一方面
资本意味着剥削,资本在逐利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在扩张过程中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人的发 展危机等。这是资本的恶的方面,即野蛮性、破坏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我国当前如何对待私人资本
(一)社会主义中国该不该消灭资本呢? (二)发展资本会不会走向资本主义?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会不会作恶?
功能的规定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像 “吸血鬼”一样,吮吸工人的活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资本的特点
(一)逐利性 (二)增殖性 (三)扩张性
二、资本的特点
专题十二 剩余价值理论
(一)逐利性
资本如果有20%的利润,它就会活跃起来。如果有50%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 如果有100%的利润,它就敢于践踏一切人间的法律,如果有300%利润,他就敢犯 任何罪行,甚至是冒着绞首的危险。资本在逐利过程中,可谓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3页
专题十二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资本的本质
物品 (表面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即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本质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利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来获取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再投资,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

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实现了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是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重要目标。

在当代社会,剩余价值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仍然没有改变。

无产阶级仍然在为解放自己和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旨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1卷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一节剩余价值理论引言第二至第六篇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因此,首先应当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考察。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剩余价值无非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理论对市场经济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方法与结构2.基本内容剩余产生条件理论,剩余生产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对象: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即要素的特定的社会结合方式。

这一篇与第七篇第24章第1——6节从逻辑与历史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问题。

方法:比较分析、矛盾分析。

结构:首先分析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上的区别;其次,分析资本运动形式中产生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

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P167——168.1)。

2.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和内容上的区别(P168.2——177.2)。

货币的运动形式与资本的运动形式(两种不同的流通)。

两种流通在形式上的共同点与区别两种流通在内容上的区别3.资本总公式(P177.3——4)。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P177.5——179.1)。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P179.2——186.2)。

[对四种典型情况的分析。

“零和博弈”。

]3.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能说明资本的现代基本形式(P186.3——188.1)。

4.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P187.5——188.1)。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的解决条件(188.2——189.1)。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P189.2——190.2)。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辨析和论述,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和要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与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剥削雇佣工人获得的,它是生产过程中无偿挪用工人劳动的结果。

剩余价值理论的要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方式,实际上迫使工人过于劳累,导致其报酬低于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从而使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这种剥削关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和不平等。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关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分析密切相关,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和产生机制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利润、利益分配以及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

剩余价值的产生源自于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力的使用和剥削,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劳资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激烈竞争。

其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为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提供了理论框架。

剩余价值的追求驱动着资本家的投资行为和经济增长,同时也产生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周期性危机的发生。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和自我否定的趋势。

马克思认为,剥削和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和阶级之间的日益激化,最终可能导致社会主义革命和资本主义的灭亡。

三、剩余价值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分析中的意义和局限性剩余价值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以及相关矛盾和问题。

剩余价值资本化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剩余价值资本化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剩余价值资本化也就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来使用,这个过程也叫做资本积累。

只要积累在进行,资本家就是在出售所生产的商品,并把出售商品所取得的货币再转化为资本。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增值的部分完全来自工人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虽然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主要局限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但其许多理论仍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着明显的适用性。

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上是与近代市场经济完全吻合的,在这个意义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说也就是对近代市场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所研究的问题,论证的基本原理以及揭示的一般规律,都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剩余价值资本化理论有助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剩余价值资本化理论着重在资本二字,《资本论》中对资本的解释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没有剩余价值就没有资本的积累,没有资本的积累就没有经济的发展。

根据马克思剩余价值转化理论(资本积累理论),阐明了资本本身来源问题,说明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和趋势。

它指出资本要积累就必须要追加投资。

根据这一启示,资本市场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抛弃了狭隘的积累资金的方式即仅仅从剩余产品中拿出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不但剩余价值能够资本化,社会上所有的闲散资金都可以资本化。

资本市场吸纳社会闲散资本金,以市场为向导,投入到见效快、收益好的企业中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外来的资本动力。

马克思的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理论也对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准确的预见。

资本积聚就是单个资本不断自我积累,通过剩余价值不断自我增值;资本集中则是几个个别资本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资本。

集中补充了积累的作用,使工业资本家能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

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总体劳动,可以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可以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来说。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这一 理论对揭露私人剩余价值的来源以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 程度具有重大意义。它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 来的,不变资本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固然也是价值增 殖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本身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整个资本家阶级 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 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视频 摩登时代

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
值的关系
(1)本质是一致的。即它们都延长了工人 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 剩余价值率。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 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 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 起着不同的作用。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
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 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
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 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2)它也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二.工资的形式
一.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 动的价值或价格。 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 第二,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 品出卖。 第三,把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背价值规律, 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论》的三个重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三个重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李江岳麓讲坛《资本论》的三个重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之上。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资本论》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大成,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然而这部科学巨著从一问世就遭到了敌对势力的诋毁,今天仍有人想通过否定《资本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

对此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

本文就《资本论》中最遭敌对势力攻击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谈些认识。

劳动价值论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是指商品的价值。

那么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和古典经济学家都曾进行过论述。

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边际效用论”。

“供求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是由商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决定的。

某种商品的需求越是超过供给,这种商品的价值越大;反之越小。

“生产费用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劳动、资本、自然力共同作用决定的。

生产商品时要对使用劳动力、资本、自然力支付费用,这三者的费用决定商品的价值。

“边际效用论”认为,价值起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

某种物品的数量越多,该物品用来满足最后欲望(边际欲望)的效用越低。

所谓边际效用就是物品满足最后欲望的程度,商品价值就是由这种边际效用决定的。

与庸俗经济学不一样,起源于威廉·配第,经由亚当·斯密而到大卫·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派则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这一原理。

配第最早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

斯密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劳动决定的,并且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归结为无差别的一般社会劳动。

李嘉图更是明确指出“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规定商品的交换价值”。

他还克服了斯密的商品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决定的局限,认为生产出来的价值无论怎么划分,都不会影响到价值的大小;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并不影响劳动决定价值这一原理,并指出,商品价值不仅由生产中新加入的劳动来决定,而且还由物化劳动来决定。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
商品流通形式: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德语货 币为 geld
德语商 品为 waren
W (商品)
G (货币)
W (商品)
注意:1,此流通形式中,货币充当了交换的媒介。 2,此流通形式中,两端均是商品,但商品类型不同。 3,此流通过程中,交换的目标是获取不同使用价值。 4,此流通过程中,两个交换均遵循了等价交换原则。
2013-9-14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6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G—W—G’。 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的运动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为了攫取剩余价 值。于是,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
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有价值增殖,但资本在运动中 却发生了价值增殖。有了这一增殖,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判断:剩余价值的产生,即货币到资本的转 化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换言之, ΔG是如何产生的?
政治经济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高 帆 2007.9-2008.1
2013-9-14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1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的增殖运动
三、剩余价值最大化
四、工资和生产组织形式
五、总结与拓展
2013-9-14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2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013-9-14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5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的论断:
“简单商品流通——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 有 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相反,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 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值”。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第 173-174页。

资本与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与剩余价值理论

2、资本集中所谓资本集中是将分散的、独立的单个小 资本集中所谓资本集中是将分散的、 资本合并成大资本。它有两种形式, 资本合并成大资本。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大资本并吞 中小资本;二是通过信用机构组成股份公司, 中小资本; 二是通过信用机构组成股份公司,将分散 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形成较大的资本。 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形成较大的资本。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 在于资本积聚是以积累为基础的, 二者的区别:①在于资本积聚是以积累为基础的,因而单个 资本的增长能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量, 资本的增长能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量,但积聚的规模受积累的 限制,靠它来增大单个资本的量,速度比较缓慢; 限制,靠它来增大单个资本的量,速度比较缓慢; ②资本集中是通过单纯改变既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来实现的,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 来实现的,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但可以使个别资 本在短期内迅速扩大。 本在短期内迅速扩大。 两者的联系是: 两者的联系是: 资本积聚有利于加快资本集中; ①资本积聚有利于加快资本集中; ②资本集中则能促进资本积聚。 资本集中则能促进资本积聚。
第五节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或 不变)的情况下, 不变 )的情况下,依靠绝对延长劳动日进行剩余价值生 产的方法。 产的方法。 2、工作日的延长会遇到工作日的最高界限的限制。工 工作日的延长会遇到工作日的最高界限的限制。 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 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生理界限。 第一,生理界限。 第二,道德的界限。 第二,道德的界限。 3、工作日的实际长度取决于劳动者与资本家之 间的力量对比和斗争状况。 间的力量对比和斗争状况。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
削收入的总源泉。利润、利息和地租,不过是剩余 价值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不仅受到产业资 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还受到其他一切剥削集团 的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要求得自身的解放,必须 推翻整个资产阶级。
结论:全体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扣除 自身获得的部分剩余的就是 剩余价值而不论其何去何从
国内
综述: 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
深入讨论:一是认为人力资本分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前者是指健康人 的体力、经验、生产知识和技能。后者是指人的天赋、才能 和资源被发掘出来的潜能的集中体现——智慧
二是认为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形态,提出了异质型人 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的概念。前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 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后者是指在特 定历史阶段牛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
二)即便真有这种情况,它也不可能说明剩余价值的来 源。因为,这一部分人通过贱买贵卖所得到的,恰恰 是另一部分人在贱卖贵买中所损失的,二者的得失, 恰好相等,从价值总量来说,一个铜板也没有增多。 不同只是一个既定的价值总量,在这两种人之间有了 和以前不同的分配比例而已
结论:这部分资产阶级学者观点不成立
(二)留住人才:人力资本的保全
▪ 加里•贝克尔指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机取决于预期收益率,如果其他条件
不变,工作时期的延长增加了投资的收益率。如果这项工作并不是本人所期望的, 个人预期工作时间不长,那么工作者就不会有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企业要留住人 才,建立员工的职业归属感,涉及人力资本管理的很多方面,如企业文化塑造, 绩效管理,科学的激励机制,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等。但以下两点应该关注:一是 通过工作重新设计、工作丰富化提高工作的弹性、挑战性。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 将原有的装配线改为“装配岛”,员工 走下重复枯燥的流水线,8—10人灵活组 合,生产时间、休息时间等都由自己决定,满意度明显提高。二是拓宽沟通的渠 道。通过离职谈话可以发现,很多离职员工都有微妙的心理因素,所以要防微杜 渐,运用好沟通的渠道。现代社会大企业病的蔓延使得部门间壁垒严重,反应迟 缓。适时的沟通可以及时疏导不满情绪,减轻工作压力,要着力创造宽松的企业 环境,克服纵向沟通的阻力,使上下级进行平等对话。沟通内容亦应扩大化,员 工的生活、学习都可以成为关注对象,开展类似家庭日这样的活动,让员工真心 情愿留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