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及外国城市规划史

合集下载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AtlasdeShanghaiEspacesr。

presentationsde1849aJours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

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

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

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

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

第一、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海市中心区计划。

第3期与第4期,以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面侵入上海为区分。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美租界 德租界 俄租界 意租界 奥租界 比租界 公共租界
2 2 2 1 1 1 2
上海(1848—1863) 天津(1860—1902) 天津(1895—1917) 汉口(1895—1917) 汉口(1896—1925) 天津(1900—1924) 天津(1902—1945) 天津(1903—1917) 天津(1902—1931) 上海(1863—1945) 鼓浪屿(1902—1945)
上海租界示意图
天津租界示意图
汉口租界示意图
中国城市
2、基本为旧城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南京。
■ 地区中心城市:南通、无锡、自贡。
■ 相对衰败城市:运河沿岸的以及内地城市。 如:江苏的淮阴、上海的嘉定、湖北的襄樊
中国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1840年-1895年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南京、厦门、宁波、
迅速。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以长春为政治中 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主要港口城市,使 东北城市得到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5、1937年-1949年 以重庆为陪都,带动西南、西北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下由租界发展而来的 大城市
上海、福州为通商口岸,英国霸占香港。
2、1895年-1914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建厂,
城市、租界大发展时期,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城市
3、1914年-1927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城市 快速发展。 4、1927年-1937年 ■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上海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的城市社会。

这个转变不仅涉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变,还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挑战。

首先,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是传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如北京、上海和广州。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城市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几乎没有得到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发展开始加速。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开始引入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城市规划。

例如,中国政府实施了城市化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居住。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人口迁移,城市规模迅速增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城市规划师们需要解决城市土地有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

例如,中国推出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还开始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公园的建设。

例如,北京的故宫和上海的外滩都得到了保护和改造,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

然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发展过于迅速,导致了城市规划的滞后和不完善。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师们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急速的变革,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一、城市化的动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最初动力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殖民统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成为殖民地和商业港口,这对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在西方国家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中国随之而来。

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快速扩张。

二、城市规划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在西方技术和经验引导下逐渐兴起。

以上海为例,20世纪初,上海开始实施国际化的城市规划,形成了以外滩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域。

同时,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外国资本的涌入也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沿海港口城市成为了殖民统治和商贸中心。

三、城市建设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北京的城市建设在清末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清末民初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开始从帝王的个人意志转向统一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特征。

同时,一些大型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也推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

四、社会经济变革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产物。

在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工群体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此外,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过度集中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此外,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总结而言,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因素都对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城市规划史

中国城市规划史

01
7.1 私家 园居
04
7.4 设计 特性
02
7.2 发展 演变历史
05
7.5 成因 与功绩
03
7.3 唐、宋 时期园居规
划特点
06
7.6 皇家 园居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2070— 公元1840年)
7 园居规划设计的演化及其成因
7.7 皇家园居设计 特征
上篇 古代史 (公元前约 2070—公 元1840年)
0.2.1 发展过程的简要回顾 0.2.2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0.2.3 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及流派 0.2.4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0.3 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使命
02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 2070—公元1840年)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2070—公元1840年)
1 夏、、周时代
5.1 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1
5.6 文艺思想与城市 规划
6
5.5 宗教——城市 文化特性的媒介
5
5.2 《周易》、《周
2
礼》、《管子》城市
规划主导思想
3
5.3 古代科学技术与 城市规划
5 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的发 展与演变
4
5.4 哲学与规划思想 的关系
上篇 古代史(公元前约2070—公元1840年)
https:///
01 11.7 太原
02 11.8 南通
03 11.9 青岛
04 11.10 沈阳
05 11.11 大连
06 11.12 长春
中篇 近代史(1840—1949年)
11.13 哈尔滨
11.14 福州
5.7 古代居住形 态与居住文化

近代中国都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变迁

近代中国都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变迁

近代中国都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变迁近代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伴随着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过程是由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都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变迁。

第一阶段:近代中国都市化的初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进程。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统治使得中国的城市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主要以外国人定居的租界为主,中外文化的交融和冲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

上海是这一时期中国都市化的典型代表。

在上海租界内,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同时,城市规划也开始起步,机关街、商业街等区域的划分为城市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城市化和城市规划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开始追求现代化建设,城市化进程加速。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与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

工业园区的设置和城市新增建设使得许多中国的大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的城市规划也开始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

重点城市的规划着重于工业区和人民生活区的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师开始重视交通规划和环境规划,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需求使得城市规划变得更加重要。

许多新的城市被建设起来,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绿化工程和生态保护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同时,城市规划师也开始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考量,提出了“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

第四阶段:未来的城市化与城市规划未来的城市化与城市规划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前瞻性思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和可持续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出。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城市化进程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挑战。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自然演变而来的古城可以视为最早的城市规划形式。

对于正式的城市规划实践,始于20世纪以来。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走向。

在古代,中国城市的建设往往是由皇帝或贵族决定的。

城市的布局、建筑风格、道路规划等都是由专门的建筑师和规划师负责设计和监督。

中国古代的都城北京就是由明朝皇帝朱棣所规划建设的,整个城市坐北朝南,宫殿城墙严密,街道宽阔直线,城市布局严谨有序。

在近代历史中,中国城市规划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中国面临了外来侵略、领土割让等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问题。

大量外国势力进入中国,城市被外国租界和工业园区划分,中国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

另一个挑战是人口增长对城市规划的压力。

20世纪初,中国人口开始快速增加,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住房、交通、环境等诸多问题不断突出。

这使得城市规划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在当时的条件下,缺乏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科学规划方法,导致城市规划的效果不佳。

进入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规划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政府意识到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引入了一些国外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经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规划模式。

中国开始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注重城市的空间分布、功能布局和交通规划等方面的整合。

近年来,中国城市规划正朝着更加科学、人性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中国政府加大了城市规划的力度。

从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将“城市总体规划”纳入法律体系,明确了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的责任和职权。

中国注重城市的人文环境建设。

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提倡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保护。

注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如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文化设施和娱乐活动等。

中国城市规划逐渐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在近代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小的城墙内的老城区,发展成拥有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规划是城市形态和风貌的设计和规划,早在几千年前的古时候,中国城市规划已经存在了。

不过在近代,城市规划开始大规模推行,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开埠时期的城市规划19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对于许多城市,为了应对口岸的开放和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市的规划都开始受到影响。

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以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开埠城市为代表。

这些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外国人开发中国城市的成果,不再以中国古代的布局为主,而是采用了欧洲城市的格局,如马赛式、纽约式和巴黎式。

在这些城市规划中,广场、公园、机场、码头、公寓、商业街区以及铁路、轨道交通等设施都得到了解决。

这个阶段的中国城市规划,显著表现出外国设计及开发的影响,虽然有中国特色,但是多有消极面,例如城市布局杂乱,缺乏与生态环境的结合等。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又迎来了一次大波。

发展城市规划的原因是改善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的功能和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在19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中,国务院授权各省市分别制定了城市规划,还设立了新的城市规划机构。

首批编制的城市规划中,首都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是重点。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使城市具有现代化特色,在经济上更加重要,在生活质量和环境上更加健康。

1949年后,政府也开始规划经济建设,农村重工业方针,为城市规划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从欧美等国城市规划中汲取营养,改进了城市布局,越来越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将绿色空间、开放空间、文化空间等国际经验运用到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城市规划的发展1980年代和1990年代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具有历史意义。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向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城市规划等手段,加速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

城市风貌:中国城市建筑风格、城市规划及城市发展历程PPT

城市风貌:中国城市建筑风格、城市规划及城市发展历程PPT

• 结合现代科技,实现城市风貌的创新发展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建立城市风貌保护志愿者组织,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
城市风貌传承与创新的方式与方法
交流与合作
• 加强城市间交流与合作,共享城市风貌保护经验
•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城市风貌保护水平
挖掘历史
• 深入研究城市历史,挖掘文化内涵
• 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文化传承
创新发展
•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推动城市风貌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
• 思想:《管子》的五行理论
• 实践:建业、长安的城市规划
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变革
01
清末民初时期
• 思想: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理论
• 实践:上海、天津的城市规划
02
民国时期
• 思想:民主、科学、民族理论
• 实践:重庆、广州的城市规划
03
新中国成立后
• 思想: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理论
• 城市规划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城市规划强调智慧城市和人文关怀
• 代表城市:深圳、厦门
• 代表城市:杭州、成都
02
城市规划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与实践
春秋战国时期
• 思想:管子的轻重九府理论
• 实践:邯郸、曲阜的城市规划
秦汉时期
• 思想:《周礼》的六乡六遂理论
• 实践:长安、洛阳的城市规划
• 特点:城市布局严谨,礼制文化明显
秦汉时期
• 历程:城市数量减少,规模扩大
• 特点:城市布局规整,政治中心性强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

1909年1月18日清政府公布了《城镇乡地方 自治章程》
设置条件:府、州、县治——城 ≥5万人 ——镇 ≯5万人 ——乡
2、近代城市管理体制第二次变革
1928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特别市组织法》 和《市组织法》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新的《市组织法》 1943年,修改《市组织法》
五、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 居住建筑的特点 2、工业建筑的特点
3 交通建筑的特点
4 园林建筑的特点 5 商业建筑的特点
6 城市景观风貌特征
湖北武汉旧俄租界江岸街 制第一次变革 在法律上承认市、镇是一种独立的地方行政建制始于清末 民初。 1854年——英、美、法三国在上海租界成立“工部局” 1862年——法租界 “公董局” 1900年——上海“闸北工程总局” 1902年——南京改保甲为警察
渐变型(内陆、西部)
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 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 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 安、成都、太原、南昌、长沙、兰州等。
城市类型
1 、综合型的开埠通商城市 2 、单一殖民地类型的城市 3 、政治统治中心类型的城市 4 、以工商、交通职能为主的近代新兴城市 5 、传统类型的古老城市 6、革命根据地类型城市
近代城市建设史(一)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二、近代城市体系类型 三、近代城市建筑景观 四、近代城市管理体制 五、近代城市规划的若干问题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1840~1949 1949~今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100年 50余年
1、城市经济的快速起步 2、新政在城市中的施行 3、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城市发展规划史范文

城市发展规划史范文

城市发展规划史范文城市发展规划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将以古代城市规划、中世纪城市规划、工业时代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规划为时间轴,探讨城市发展规划史。

古代城市规划史:古代文明是城市规划的起源地之一、古代城市规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交通和防御。

早在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规划有序的城市。

他们采用了严格的几何形式,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宗教场所、居住区和贸易区。

与此同时,古代中国的颐和园和长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中世纪城市规划史:中世纪时期,城市规划的重点由防御转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欧洲的中世纪城市是根据城市市场和城堡的位置建立的。

城市的主要街道是竖直于城市市场的,并且从城堡延伸出来,以便于国王和贵族进行管理和控制。

这些城市通常由高墙和城堡保护,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工业时代城市规划史: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规划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系列城市规划法案被引入,包括《都市改造法》和《新建筑法》。

这些法案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法律依据,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规划开始注重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包括可持续发展、人性化和社区参与。

这些理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芝加哥世博会,当时的建筑师丹尼尔·伯纳姆提出了“城市美化”和“露天博物馆”的概念,以改善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代城市规划的代表性案例包括纽约的中央公园和新加坡的现代城市规划。

总结:城市发展规划史是人类社会进化的见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的不断追求。

从古代的交通和防御,到中世纪的经济繁荣,再到工业时代的工业化发展,以及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近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近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近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整体思考和总体布局,涉及到土地利用、道路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物的形式、风格和艺术表达。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的发展和特点。

一、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在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建筑风格。

在城市规划方面,传统的城市结构逐渐被改变,出现了更加开放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

同时,建筑风格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西方建筑的影响,也保留了一定的中国传统元素。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大力发展工业化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规划注重工业布局和功能区划,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

建筑风格方面,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建设,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现代感,具有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迎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城市规划方面,除了继续注重经济发展和功能布局外,开始关注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建筑风格方面,国际化的设计理念逐渐在中国得到应用,建筑形态更加多样化,兼具现代感和文化传承。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从传统到现代、从功能到生态,中国的城市规划不断演进,关注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风格也融汇了中西方的元素,展现了中国独特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演进,相信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会继续推陈出新,为城市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的惊喜。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主要集中在近现代的时期。

本文将从17世纪开始,详细介绍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17世纪末,中国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宫殿、园林等皇家建筑为主。

这些建筑通常呈现出对称、庄严、宏伟的特点,象征着王朝的统治。

在城市规划中,宫殿常常占据了最重要的地理位置,周围环绕着街道、市场和民居,形成了一种明确的等级结构。

到了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巴黎和伦敦的城市设计。

这些西方城市以均衡和流畅的布局为特点,注重绿色空间、交通流畅和民众福利。

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开始致力于将这些理念引入中国。

著名的例子包括李鸿章在天津规划了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和丰富的公园系统,以及孙中山在武汉规划了人民路和黄鹤楼。

20世纪初,中国城市规划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中国国内爆发了一系列革命和战争,城市规划的发展受到了迅速变化的政治环境的限制。

一些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城市美化”和“纵向发展”也开始在中国兴起。

在这个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以增加建筑物的数量和面积为主,忽视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也更多元化。

近年来,中国城市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首先,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公众参与。

过去,城市规划主要由政府部门决策,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往往被忽视。

但现在,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开始更加透明和民主,普通市民有机会参与讨论和决策。

其次,中国城市规划注重保护文化遗产。

在城市化过程中,很多古老的建筑被摧毁或改建,造成了文化遗产的大量损失。

而现在,城市规划开始考虑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规划中保留和修复古建筑,以保护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中国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前,城市规划往往偏重于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

中外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595P)

中外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595P)
2021/2/21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 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木骨泥墙房屋,一种是杆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原始村落晚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的需 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出现了住址、墓葬区及窑址的分区。另外,建筑 也有了一定的分工及组合,聚落的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公 共建筑),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住所(住宅),其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 。
中外城市建设史
2021/2/21
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建设史》? 第一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二部分 外国城市建设史
2021/2/21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三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四章 五代宋元时期城市 第五章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 第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第七章 中国近代城市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城市
2021/2/21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1、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距今4000多 年的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2、如果把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 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 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 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随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中国城市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传统的封建城市逐步转变为现代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的经济意义、现代城市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沿革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城市。

从唐宋以后,中国的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许多大型城市,如浙江的杭州、江苏的苏州、福建的福州等。

但是,城市在经历了一段繁荣之后,很容易就会崩溃。

中国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乱和动荡,这导致了城市经济的崩溃和城市自身的衰败。

直到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变革,中国的城市才开始逐渐复苏。

二、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念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城市规划理念。

1904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交通总局”,开始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

此后,中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多个城市规划机构,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例如上海外滩、广州中山大道、北京长安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

三、城市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更加加快。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城市人口占比从17.9%提高到了58.5%。

尤其在21世纪初,中国遭遇了一波城市建设的狂风,许多县级城市变成了地级城市,一些地级城市发展成了省会城市。

例如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形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城市发展的经济意义城市化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首先,城市化可以促进人口和资源的集聚,使生产效率更高。

其次,城市化可以为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更多的创业和就业人才。

当城市化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的财政收入也会大幅增加。

因此,发展城市化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悠久的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城市到现代城市化,中国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1.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如郑州、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也是防御工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城市规划也开始出现,街道和巷弄布局逐渐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

二、近代城市(1840年-1949年)1.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和殖民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富豪阶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和建筑。

同时,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崛起。

三、现代城市(1949年至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2.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3.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田园城市:英国霍华 德(E. Howard)的 在1898年发表《明 天—一条通向真正改 革的和平道路》,提 出田园城市理论,以 城乡结合的模式,来 解决大城市的拥挤、 卫生等问题,为卫星 城镇理论提供基础。
建筑学传统: 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的现代城市 设想
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 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Common)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 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应该共同遵 守的。
三、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原则: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 再利用原则(Reuse) 再循环原则(Recycle)
参考书目(References)
1、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 刘易 斯·芒福德 著,中国建工出版社 1989.10
2、世界城市史。[意] L.贝纳沃罗 著,科学出版 社 2000
3、城市发展史。张安承 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5.10
4、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阮仪三 主编。天 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9
5、可持续发展导论。吴家正 尤建新。同济大学 出版社。
文艺复兴时期典型城市:威尼斯
圣马克广场是世 界上最精致的广场 之一。它在不同空 间的互迭和视觉上 的相似性和对比性 运用上,达到了形 成环境的和谐统一 的艺术高峰。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针对工业城市所出现的问题。 1. 近现代城市 资本主义与商业城市 伦敦重建(1666年伦敦大火) 巴黎改建 船坞、商业建筑、公园等新建设形式
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The History and Principle of Urban Planning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实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强盛和振兴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社会组织形态。

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城市与农村的分化和矛盾、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环境和文化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中国近代城市化历史回顾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19世纪中期的广州和上海。

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贸易,这两个城市逐渐成为中国开放的窗口,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建设和规划也随之启动。

清朝政府开始对城市进行管理和规划,设立市政府和城管机构,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如水厂、电站、铁路等。

20世纪初期,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逐渐成形,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上海成为了中国的金融、商贸、工业中心,其现代化城市形象成为了各地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同时,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天津等也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新的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更舒适的城市环境和社会文明。

20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也迅速增加。

然而,城市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垃圾处理、环境污染等等,给城市管理和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问题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中国更好地展示了自己的城市形象和城市规划理念。

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和严峻。

1. 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城乡差距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2014年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减少,这就需要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仅导致了资源分配和公平问题,也造成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2. 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也是最难实现的。

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的是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土地开发、环保、交通、居民利益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部分26.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鸦片战争后,青岛为德国占领。

由于德国在青岛有长远打算,因而有建设计划,在1900年编制城市规划图,按图进行市政工程建设。

1910年又编制“城乡扩张规划”,规划范围较以前增加四倍,取消了中德居住的分界线。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

1937年后,将其建设计划列入“北支产业开发计划”,并拟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母市计划”,企图扩大城市,成为华北的战略基地和掠夺物资的港口。

青岛在德占和日占时的发展27. 中国近代城市特点1)发展与改进(良性)⑴城市功能结构发生改变由于工业区的出现,交通枢纽的出现,资本主义商业街区的出现,新的城市中心等原因,致使城市功能结构改变,由原权力中心结构变化,向经济中心结构转变。

⑵城市公众生活的多样化西方新的公众生活方式的引入,使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内容。

⑶城市市政建设有了新的内容(自来水,排水,气电等)2)落后与矛盾⑴整个国家版图上城镇分布的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和政治中心周边的快速发展,广大内陆地区的落后。

⑵城镇的建设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消费性和寄生性。

⑶在城市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在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或租界地,发展迅速,而国人居住地却是十分落后简陋的。

在城市中,城市中心、公共建筑、服务设施大多集中于租界地区,服务于外国侵略殖民者。

在城市面貌上的半殖民地化,建筑面貌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28.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特点(1)、虽有选择的进行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但并未纳入到区域的范畴进行综合考虑(2)、考虑到了人口因素的对城市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但更多的偏重于主观臆断。

(3)、受到现代城市建设理论的影响,比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等,但在有些缺乏对现状的客观认识。

(4)、对城市有了较完善的认知,进行了一定的区划,但缺乏系统性、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衔接。

(5)、城市道路逐渐开始了分级别、分性质的研究,注重形式感。

(6)、在城市建设中注意民族风貌的强调。

外国近代部分1. 简述“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美国二战后大城市偶遇聚集不经济产生了一系列大城市问题,开始了郊区化的进程,而郊区化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基础设施不齐全,公共设施分布散落,交通组织混乱,居住与工作距离远,导致人们过分依赖私人小汽车,造成环境污染。

新城市主义认为应让城市恢复二战前的城镇模式,倡导人们使用公共交通,提倡公共交通导向发展(TOD),城市沿交通线发展,站点附近开发高密度的住宅,并以便利的公交将各点联系。

强调城市应注重朴素性,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城市各方面的问题,社区(区划法规)步行范围和人性尺度;混合用途的土地。

其社区特点包括:1.社区设计与交通系统设计结合起来——道路利用率和市,区域性交通与土地使用相结合的方式,街道公平服务于步行者和汽车。

2.较高的规划和设计密度——低层的多样化的建筑设计,有效集中居民,节省投资,土地使用,另一方面避免过于拥挤现代主义方式。

3.日常生活相关商品,设施设置在——减少居民对汽车依赖,能耗,步行距离同时在社区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朴实,实用建筑、多样化——避免能源能耗5.设计上鼓励人际交往——场所,人的尺度,功能混合使用,步行6.回收,重复利用生活水的系统2. 简述芒福德区域思想芒福德主张将城市置于范围更大的区域中,对其进行思考、认识和规划,主张城市是区域的部分。

在城市规划中应有区域整体观点,大中小城市的结合,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结合1)继承了盖迪斯生态区域论观点○1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2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若干独立自存又相互联系、密度适中的社区,使其构成网络结构体系2)城市——区域研究: ○1提出从城市之外更广阔的地域来研究城市问题○2区域是一个整体,城市是其中一部分○3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4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3. 简述“大伦敦规划”的主题思想及对我国新城规划的借鉴作用2005背景:伦敦人口不断集聚,需要疏解伦敦中心地区的工业和人口。

规划要点:规划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结构,在交通组织上采取放射路和同心环路直交的道路网,建成区内绿地成网,增加绿化,区外绿地楔状插入市内,重点绿化泰晤士河岸,在半径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而外划分为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和外圈。

内圈:改造和恢复功能,降低密度近郊圈:建设良好的居住区,空地尽量绿化绿带圈:宽约8公里,制止城市向外蔓延外圈:疏解伦敦过剩人口。

借鉴:大伦敦规划的绿圈,严格限制建设,在限制城市任意蔓延的同时,保证了伦敦整体的绿化环境。

我国新城规划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对于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绿化的控制,规划的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城市的过度蔓延和无序发展。

大伦敦的绿圈规划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大伦敦在实现一系列目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新城并没起到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的作用,同时增加了城市周围交通负荷,对于我国新城规划来说,更应该重视对于新城的发展和经营,在产业结构上和中心城市形成互补,从而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同时重视联系中心城市的交通规划。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2003相对于雅典宪章的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观点,认为规划应对人的需要作出反应。

从雅典宪章认为规划结果是一种终极思想到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强调规划的工程性,不仅包括规划的实施。

马丘比丘宪章重新认识规划师在规划中所起的作用,提倡公众参与的作用。

马丘比丘宪章认为雅典宪章所倡导的城市功能分区使城市部分地失去活力,提出应创造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环境。

5. 华盛顿规划(朗方规划---华盛顿2000年规划)a.朗方规划1) 借鉴欧洲八个城市,选择两条河的交叉处,北面地势较高用水方便处作为城市发展用地2) 设计以国会和白宫为中心,国会位于最高处,作为全城核心和焦点3) 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一条通向托马克河的轴线,并连结白宫和法院,形成三角形放射布局,构成全城结构中心4) 方格型路网和放射路网结合,形成美丽的街道景观5) 大胆的人口预测b.华盛顿2000年规划—放射长廊发展战略(图)1) 以现有城市为中心,向外建6条放射交通线,即长廊形地带。

沿长廊建居住区或卫星镇,长廊之间楔形绿地或农田2) 鼓励公共交通3) 限制建设高速公路4) 改造大部分地区5) 限制市区人口增长6) 就业机构集中在市中心6. 田园城市相关内容(图)霍华德1898《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a.社会背景:1) 政府获得政治资本2) 社会问题:土地,税收,环境,人口3) Howard全面地卷入到1870和80年代的英国激进主义浪潮之中。

他们的口号与方法是民主和合作。

他们要打破土地所有者的权力,然后开始全面的土地改革。

他们反对运用当时两种主要的思潮,即政府干预和劳工运动。

b.田园城市概念:针对大城市拥挤、不卫生等问题提出的为健康、产业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城市四周有永久农用地包围,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c.空间模式(城乡磁体):1) 城市控制在一定规模,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限制2) 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一个系统3) 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城市独立的居住区分隔开4) 合理布局居住工作及基础设施5) 各功能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联系6) 可以便捷地同自然景观接触d.社会目标:1) 通过土地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息压力2) 自主各种形式的合作社3) 土地出租利息归公众所有4) 提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5) 创造各种就业岗位e.意义: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的一种先驱性的城乡结合模式。

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其后来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作用。

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7. 工业城市理论(戛涅)a.原因:19世纪,产业革命破坏了原有的以家庭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结构,居住与工作地点分离b.主要内容: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1) 人口32000人2) 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中央为城市中心,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各分区之间用绿带隔离3) 有先进的城市交通4) 重视城市规划的灵活性,为各功能区发展留有余地5) 建筑采用先进的材料钢筋混凝土8. 带形城市理论(索里亚•伊•马塔)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SORIA提出带型城市设想。

他认为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

它会使城市拥挤、卫生恶化。

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

城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

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

主要内容:1) 城市依靠一条交通轴呈带形发展,宽度有限,理想情况下为500米,长度无限2) 沿交通脊布置一条或几条电气铁路和市政管线3) 将城乡结合4) 从一个或若干城市做多方延伸,可形成有机网络但从后来华盛顿与巴黎改建都证明,在面临私有经济者企图在指状或轴线式布局中间空隙地带进行建设的情况下,这种规划是很难保持住的。

9.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延伸)a.目的:缓解城市功能过于集中而产生的弊端b.内容: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那一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1) 同时便于人们交往和接近自然2) 城市是个有机体,不能任之凝成一团,而是将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远离中心的区域。

3) 将重工业和轻工业从中心城市疏散,开辟绿化c.实践: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在大赫尔辛基中心城周围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控制城市规模的扩大。

城市改建的目标:1)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 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3)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d.影响:有机疏散理论对其后欧美各国发展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的工作均起着重要影响10. 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1) 澳大利亚首都规划的国际竞赛方案2) 很好的利用了地形,使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3) 人口密度:30平方公里,2.5万人4) 南政北住5) 一系列广场,放射路,蛛网路6) 有田园城市的美誉11. 勒•柯布西埃的明日城市代表作:1922《明日的城市》1933《阳光城》思想:城市集中主义1) 通过技术改造完成集聚功能2) 提高密度解决拥挤问题,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3) 合理分布城市各区密度4) 采用一种高效、新型的交通系统300万人的城市12. 卫星城镇理论与实践提出:翁温1922《卫星城市的建设》概念:卫星城镇是在大城市周围,并在生产、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大城市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