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4.4)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年4月4日国务院令第351号公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第三条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四条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章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第五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九条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第十条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务院令 第351号)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第三条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四条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章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第五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九条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第十条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文)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文)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年2月20日国务院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2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1号公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第三条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四条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章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第五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九条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第十条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文
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障病员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单位的工作秩序,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方法所称的医疗事故,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
第三条在诊疗护理工作中,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一)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功能障碍的;(二)由于病情或病员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的;(三)发生难以防止的并发症的;(四)以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四条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可能是医疗事故的事件(以下简称医疗事故或事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认真地做好调查研究和分析、鉴定工作,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得当。
病员、家属及其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与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共同做好医疗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第二章医疗事故的分类与等级第五条医疗事故分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
责任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因违反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等失职行为所致的事故;技术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因技术过失所致的事故。
第六条根据给病员直接造成损害的程度,医疗事故分为三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死亡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严重残废或者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残废或者功能障碍的。
前款医疗事故等级的医学鉴定标准,由卫生部制定。
第三章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第七条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当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本医疗单位的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随即向本医疗单位负责人报告。
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引起不良后果的,要对现场实物暂时封存保存,以备检验。
第九条医疗单位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
2023年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23
2023年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23下面是2023最新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文,敬请大家参考阅读。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经2023年2月20日国务院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第三条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四条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章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第五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九条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1号,2002年2月20日国务院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第三条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四条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章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第五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九条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第条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文范文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文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事故处理工作,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件。
第三条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医疗事故处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事故处理工作。
第二章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性能。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药品的管理,保证药品的质量。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医疗废物。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病历管理,确保病历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循临床诊疗指南,遵守医疗伦理规范,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做好医疗事故的技术分析和统计报告工作。
第三章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第十二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指由医学会组织有关临床医学专家和法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运用医学、法医学等科学知识和技术,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
第十三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
第十四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一)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五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
(二)医学会应当自收到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之日起十日内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鉴定。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文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文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加强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维护医疗秩序,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制定本条例。
其次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境范围内的全部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人员的医疗事故预防和处理工作。
第三条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人员在供应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因医疗技术过失、医疗管理失误或其他缘由造成患者死亡、重大损伤或伤残的大事。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医疗事故预防和处理制度,开展医疗事故的监测、报告和分析工作。
第五条医疗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医疗技术和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做到细心诊治,严守纪律,确保患者的生命平安。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医疗事故预防和处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供应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力度。
其次章医疗事故的预防第1页/共4页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事故的预防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建立医疗质量把握体系,强化医疗操作规程和临床路径的规范使用。
(二)建立健全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平安。
(三)加强对医疗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医疗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
(四)完善医疗事故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医疗事故的网络信息系统,准时反馈和分析医疗事故的状况。
第八条医疗从业人员应当依据医疗操作规程和临床路径进行工作,不得擅自转变治疗方案或使用不合格的药品或医疗器械。
第九条医疗从业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敬重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和隐私权,不得泄露患者的隐私信息。
第十条医疗从业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不得与患者、家属之间发生不当的言语或行为。
第三章医疗事故的处理第十一条发生医疗事故后,医疗机构应当马上实行救治措施,妥当处理患者的病情。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准时报告医疗事故相关状况,依据规定的程序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通报。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保护医疗事故受害者的权益,维护医疗行业的良好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与医疗事故处理有关的各方。
第三条医疗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过失、疏忽或其他原因导致患者发生意外伤害或丧失生命的事件。
第四条医疗事故处理应坚持以下原则:1. 维护患者权益,保护患者合法权益不受侵犯;2. 尊重医务人员专业特长,依法确保医务人员合法权益;3. 公开透明,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医疗事故信息,接受社会监督;4. 依法追究责任,对涉及医疗事故的责任人员进行相应处理。
第二章医疗事故报告与调查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医疗事故进行报告和记录,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配备医疗事故调查组,对严重的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并出具调查报告。
第七条医疗事故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事故基本情况: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医务人员涉及情况等;2. 事故原因分析:对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人为失误、系统问题等;3. 事故影响评价:评估事故对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影响;4. 教训与改进意见: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
第三章医疗事故赔偿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医疗事故赔偿工作,依法向患者赔偿合理的医疗费用、抚慰金以及因医疗事故造成的其他损失。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事故赔偿机制,确保患者依法获得赔偿。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对涉及医疗事故的医务人员进行赔偿责任的追究,并及时给予处理。
第十一条患者因医疗事故受到损害的,可以依法向医疗机构提起行政诉讼或者仲裁或者请求赔偿。
第四章医疗事故预防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事故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发现和消除医疗事故隐患。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应遵守医疗行为规范,严守医疗纪律和法律法规,不得从事违反职业道德和伦理的行为。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条为了保障医疗机构患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其次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因过失或者有意行为,导致治疗不当、诊断失误、操作失误、药物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事故等,给患者造成损害的行为。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事故预防和处理制度,明确医务人员的责任,加强医疗事故的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技能和专业素养,削减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医疗事故准时报告。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事故处理特地机构,负责医疗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七条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后,应当准时实行措施,爱护患者的生命平安,削减损害的扩大。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八条医疗机构发生严峻医疗事故后,应当准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协作调查。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履行对医务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职责,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执业资格审查制度。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当在医疗活动中遵循医疗伦理和专业规范,供应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需具备必要的专业学问和技能,并遵循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当准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解释相关医疗状况,并听取患者的意见和意愿。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当对医疗记录和医学检查结果负责,确保精确无误。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后,应当准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公开状况,并赐予必要的赔偿或者补偿。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律教育,使他们生疏医疗法律法规,增加法律意识。
第十六条对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导致患者死亡或者严峻损害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对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导致患者稍微损害的,应当由医疗机构进行调解和赔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4.1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医疗事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2医疗事故责任分为以下几类:
(1)直接责任:直接参与诊疗、护理的医务人员因过失造成医疗事故的,承担直接责任;
(2)间接责任:医疗机构管理不善、设施设备不符合规定等导致医疗事故的,承担间接责任;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一、总则
1.1为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安全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1.2本条例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的处理。
1.3医疗事故的处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注重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
(4)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2.3医疗事故的认定应当依据以下条件:
(1)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失;
(2)患者受到损害;
(3)过失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医疗事故的处理
3.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3.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5.4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规范医疗行为。
六、医疗事故的监督与管理
6.1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医疗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
6.2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事故情况,接受其监督检查。
6.3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医疗机构医疗事故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对存在问题的医疗机构进行整改指导。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1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经2002年2月20日国务院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总理朱镕基二○○二年四月四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第三章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第四章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第五章医疗事故的赔偿第六章罚则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第三条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四条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附录1)第二章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第五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医疗事故的处置条例
医疗事故的处置条例
13/49
必要时---中华医学会组 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 大影响医疗事故技术判定 工作.
医疗事故的处置条例
14/49
判定申请程序
双方同意 卫生行政部门移送
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
医疗事故的处置条例
15/49
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 判定结论不服,能够在15日内提 请上一级判定.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
织损伤造成普通功效障碍;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显著人身损害其它
后果.
医疗事故的处置条例
4/49
二、医疗事故组成要件
① 主体――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② 客体――在医疗诊疗服务过程中;
医疗事故的处置条例
5/49
③ 有过失(违法性): 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 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④ 有不良后果: 死亡伤残普通功效障碍其它后果 (卫生部实施细则要求); ⑤ 因果关系: 医务人员过失与患者不良后果有直接 因果关系。
行政部门要求其它病历资料.
医疗事故的处置条例
9/49
死亡病例讨论统计,疑难病例讨论 统计,上级医师查房统计,会诊意见,病 程统计应该在医患双方在场情况下封 存和启封.
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品等引 发不良后果医患双方共同对现场实物 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现场实物由医疗 机构保管; 对血液封存保留,通知提供 血液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5.
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造成不良后果;
6.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
医疗事故的处置条例
23/49
第四章 医疗事故行政处理与监督
医疗事故的处置条例
24/49
程序
法院诉讼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一、事故报告和调查。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调查制度,对发生的医疗事故进行及时报告,并开展调查。
对于严重的医疗事故,必须立即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对确实发生的医疗事故要进行事实认定。
二、患者赔偿。
医疗机构对于医疗事故导致的患者人身伤害或死亡,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患者可以向医疗机构提出赔偿要求,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处理,完成赔偿程序。
如果医疗机构拒不赔偿或赔偿不合理,患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责任追究。
对于发生医疗事故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当依法进行责任追究。
医疗机构可以采取组织调整、责令停诊、暂停执业资格等措施,对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如果涉及刑事责任,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医疗事故整改。
医疗机构在处理医疗事故后,应当及时整改相关问题,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监督,确保医疗机构整改措施的落实。
五、法律责任。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
医疗机构应当依法承担对患者人身伤害或死亡的赔偿责任,医务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职业责任。
总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针对医疗事故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和指导,确保了患者权益的保护和医疗质量的提升。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来处理医疗事故,加强管理和操作规范,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医务人员也应当保持专业素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和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因工作失误、管理不当、技术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患者死亡、损伤、残疾或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事故上报制度,明确事故的上报程序、责任主体和时限要求。
对于发生的医疗事故,医疗机构有责任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并将事故信息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第四条:患者或其监护人对医疗事故有权要求医疗机构进行事故调查,了解事故原因、责任归属和损害赔偿等情况。
医疗机构对患者提出的调查要求应当及时受理,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相应的处理及赔偿决定。
第五条:医疗事故调查应当由专业的调查人员进行,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不得给予调查对象任何不当的限制或妨碍。
调查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按规定报送监管部门。
第六条:对于医疗事故责任的认定,应当综合考虑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操作规程等因素,依法进行,不得随意指责和诬告医务人员,也不得包庇和纵容医务人员的错误行为。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对于因医疗事故而导致的患者损害,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承担赔偿责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赔偿。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强技术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第九条:对于故意隐瞒、篡改医疗事故情况、伪造证据或者以其他方式妨碍医疗事故调查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
第十条:医疗事故的处理应当以保护患者权益为核心,注重公开透明和公正公平原则,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第十一条:对于医疗事故处理中的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医疗事故是医疗健康领域中的一种意外事件,对患者和其家属来说往往是一次严重的打击。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本条例”)是为了规范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和责任追究,保护患者权益,保障医疗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律法规。
第二条医疗事故包括诊疗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事件或者不良后果,其结果不符合预期并对患者或者其他相关方造成伤害的情况。
第三条医疗事故的处理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保护患者权益的原则,积极预防事故发生,及时救治伤病员,妥善处理事故后果,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第四条医疗事故的权责必须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承担,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严肃追究其违法行为。
第五条医疗事故的处理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告、调查评估、处理决策、责任追究、商议调解和赔偿补偿等制度。
第二章事故处理程序第六条医疗事故应当及时报告。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发现或者知道发生医疗事故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医疗机构或者有关部门报告,并将事故相关材料移交给上级机构。
第七条上级医疗机构或者有关部门接到医疗事故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调查评估。
调查评估应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认真调查医疗事故的原因和性质,评估事故的后果和伤害程度。
第八条调查评估结果应当按照程序报告给相关方,并确保其公正、客观、准确。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调查评估工作,提供相关材料和情况说明。
第九条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当对医疗事故做出处理决策,并依法通知相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第十条对不同等级的医疗事故,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及时予以发布。
对恶意隐瞒医疗事故或者故意造成医疗事故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章责任追究第十一条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保护伤病员的安全,并参预救治工作。
第十二条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积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对伤病员进行及时赔偿和补偿。
第十三条对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医疗事故的医务人员,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
第十四条对于医疗事故责任的界定,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管理责任、医务人员的专业责任、患者的自身责任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2024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 事故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如过度 医疗、违规操作等,依法给予相 应的行政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
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
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提高医疗机构自我管理和风险
控制能力。
加强医疗事故预防和处理机制 建设,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
保障患者安全。
强化监管部门职责和监督检查 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
推动医疗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营造展望
本次条例执行效果评估
条例普及程度显著提高
01
通过广泛宣传和培训,医务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认
知度大幅提升。
医疗事故处理更加规范
02
条例明确了医疗事故的定义、分类、处理程序和赔偿标准,使
得事故处理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强调医疗事故的过失性
医疗事故的损害后果与患者的人身损 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医疗事故等级划分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或重度残疾;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 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四级医疗事故 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谈患者等方式。
实施医疗事故信息报告制度 ,要求医疗机构及时上报医
疗事故信息。
强化信息化监管手段,利用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监
管效率和准确性。
违法违规行为处罚规定
对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建立医疗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或未有效实施 的行为,给予警告、罚款等行政
处罚。
对医疗机构瞒报、谎报、迟报医 疗事故信息的行为,依法追究相
证据保全
收集到的证据应及时进行保全,确保真实性和完 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九条 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 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可编辑课件
• 第十条 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 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 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 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 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可编辑课件
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
第五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
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
第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
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
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
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
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
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
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可编辑课件
• 第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 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
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 告,
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 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 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 立即进
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 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可编辑课件
• 第十七条 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
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
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 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 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
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
行封存保留的,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
•
患者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
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
并在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
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在场。
•
医疗机构应患者的要求,为其复印或者复
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具体
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
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
形。
可编辑课件
• 第十五条 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 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 防止损害扩大。
• 第十六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 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 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 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 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疗机构保管。
可编辑课件
• 第十四条 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 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 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 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 告:
•
(一)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
的医疗事故;
•
(二)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
• 第四条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 事故分为四级:
•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 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 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 他后果的。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可编辑课件
• 第一章 总 则 • 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 第三章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 第四章 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 • 第五章 医疗事故的赔偿 • 第六章 罚 则 • 第七章 附 则
可编辑课件
第一章 总 则
•
第一条 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
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 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制定本条例。
•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
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 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
第三条 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
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可编辑课件
可编辑课件
• 第十一条 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
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 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
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
第十三条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
的义务。
•
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可以请法医病理学
人员参加尸检,也可以委派代表观察尸检过程。
拒绝或者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
判定的,由拒绝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
可编辑课件
• 第十九条 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尸体 应当立即移放太平间。死者尸体存放时间 一般不得超过2周。逾期不处理的尸体,经 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 经同级公安部门备案后,由医疗机构按照 规定进行处理。
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可编辑课件
• 第十八条 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 因或者对死因有异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 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
尸检应当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
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
任务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有进行尸检
可编辑课件
第三章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 第二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 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 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 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 鉴定的, 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 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 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 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 事故技术鉴 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