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气体内的运输过程

合集下载

第5章 呼吸 生理学

第5章  呼吸 生理学

肺泡通气量
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到肺泡,并可与血
液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总气量。
解剖无效腔(从鼻至呼吸性细支气管, 生理无效腔 150ml)
肺泡无效腔( 肺泡内未发生其他交换,接近于零)
计算真正的有效的气体交换,须采用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时的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
4、气体的扩散面积和距离和温度
气体的扩散面积和距离(A,d):
扩散速率与A呈正比;与d呈反比。
温度(T): 扩散速率与T呈正比。
综合以上因素, 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 2倍,故临床更容易出现O2扩散的障碍导致 机体缺氧。
二、肺 换 气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在气相与液相间完成
〔外界环境
肺毛细血管)
包括肺通气〔肺 外界空气〕
肺换气〔肺泡 肺毛细血管〕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又称组织换气
〔血液
组织细胞〕
第一节 肺 通 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 程。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原始动力: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
防止肺水肿。 ③降低吸气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
正常及几种2、异胸常廓情弹况性下阻顺力应和性顺曲应线性
胸廓是一个双向弹性体,其弹性回缩力的方向视 胸廓所处的位置而定。
处于自然位置:肺容量 = 肺总容量的67% 无回弹力 小于自然位置: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外的回弹力
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大于自然位置: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内的回弹力
血氧指标
• 血红蛋白氧容量:特定条件下,每升(L)血液中血红蛋 白所能负载的最大氧量。〔190~200ml/ L血液〕

人卫版-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人卫版-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一) 肺换气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上皮基底膜
1.呼吸膜的厚度: 反比; (0.2~1m)
肺泡上皮 含肺泡表面 活性物质的 液体分子层
2.呼吸膜的面积: 正比; (70㎡,安静时仅用40 ㎡)
肺泡 CO2
3.通气/血流比值( V•A/Q• )
间隙
毛细血管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
综上所述
分压差*溶解度 D∝
√分子量 CO2的扩散速率约为 O2的2倍
当O2和 CO2分压差相同时,CO2的扩散速率约为 O2的21倍。在肺泡和静脉血之间, O2的分压差约 比CO2分压差大10倍。
综合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CO2的扩散速 率比O2的扩散速率大2倍。由于CO2比O2容易扩散, 故临床上缺O2比CO2潴留常见。
第五章 呼吸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运输 组织换气
O2
CO2
肺 O2 CO2
O2
血液 循环
CO2
O2 组织 细胞
CO2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示意图
第一节 肺通气
肺通气 ( pulmonary ventilation )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1.肺通气的器官: 呼吸道:沟通肺泡与外界环境的气体通道 肺泡: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膜六层结构 胸廓:肺通气的动力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
1.潮气量 (TV)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 500mL 2.补吸气量(IRV) : 平静吸气末,尽力吸气所能 吸入的气量。1500-2000mL
3.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末,尽力呼气所能 呼出的气量。 900-1200mL
4. 余气量(RV) :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内不能再 呼出的气量。 1000-1500mL

第五章呼吸ppt课件

第五章呼吸ppt课件

血液中去氧Hb含量达50g/L以上,口唇、甲床呈 青紫色
常表示机体缺氧
(二)氧解离曲线
1.定义:血Po2和Hb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2.生理意义: S形曲线
Po2范围
曲线形态
意义
曲线上段 60~100mmHg
较平坦
Po2适当降低 ,不致于发生明 显的低氧血症
曲线中段 40~60mmHg
较陡
随血液Po2降低,有较多O2被释 出供组织利用
通气/血流比值 概念: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 平均值:0.84 表示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相匹配 肺换气效率最高 比值增大:相当于肺泡无效腔增大 (部分肺血管栓塞) 比值减小: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哮喘发作)
(二)组织换气 组织内Po2低于动脉血 ,O2由血液向组织细胞扩散 Pco2则高于动脉血,CO2由组织细胞向血液扩散 体循环内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反射过程
肺扩张反射:吸气→呼吸道扩张→肺牵张感受器兴 奋→迷走神经→延髓→抑制吸气神经元→使吸气转 为呼气
肺缩小反射:呼气→肺缩小→肺牵张感受器刺激减 弱→吸气抑制被解除→吸气再次发生
3.生理意义 肺扩张反射:防止吸气过深和加快呼吸节律 人对肺扩张反射敏感性很低,平静呼吸无作用 深呼吸(潮气量>0.8L)时,或病理情况下 (肺充血、肺水肿、肺炎等)才引起该反射 肺缩小反射: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 平静呼吸的调节中意义不大
生理意义 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 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 包括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大小可用顺应性来度量 顺应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扩张的难易程度 顺应性与弹性阻力呈反变关系
肺弹性阻力 来源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1/3) 肺泡表面张力 因肺泡内液-气界面存在而形成 使肺泡趋于缩小

第五章 呼吸用(动物生理学 新版)

第五章 呼吸用(动物生理学   新版)

在组织活动加强时, PO2可降至15mmHg.在这段
PO2稍下降, HbO2就可大大下降, HbO2进一
步解离,氧含量仅为4.4ml,这样100ml能供应 组织15ml O2是安静时3 倍。
静脉
(at rest)
动脉
3> 氧离曲线的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Hb对氧的亲和力: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PO2,用
血浆溶解的CO2 扩散入红细胞中以这两种形式 存在。
1 以碳酸氢盐形式运输
(1)CO2来源:依分压差透过细胞膜及毛细血管壁进 入血液中。
在血浆中
特点:可逆、反应方向决定PCO2 ;由于碳酸酐
酶(CA)少,反应速度慢。
(2)大部分CO2在PCO2作用下进入红细胞,红细胞中
含有大量CA,使反应较血浆中快50.00 倍,H2CO3迅 速解离为H++HCO3-
五、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肺内气体 的总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2、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 ×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 生理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通气效率高: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回顾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含义
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呼吸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辅助吸气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用力呼气时,呼气才是主动。
3 呼吸方式
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
(二) 肺内压 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
概念:肺或肺泡内的压力
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末 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末
意义: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利于组 织血液中氧的释放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生理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生理
中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弹性阻力及气道通
畅程度)。
(4)肺总量 = 肺活量 + 余气量 男:5000 ml; 女:3500 ml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 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最大随意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 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
HbO2呈鲜红色, Hb呈蓝紫色
临床:发绀(Hb含量达5g/100ml),常表示缺氧。 例外:红细胞增多症;相反,严重缺氧和CO中毒
4.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为紧密型 HbO2为松弛型
(三)氧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呼气末:-3 ~ -5 mmHg 吸气末:-5 ~ -10 mmHg
临床:气胸
胸内负压的作用:
①利于肺扩张, 实现肺通气
②利于静脉血、 淋巴液回流
第五章 呼吸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肺通气 呼吸气体的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 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O2 CO2
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外呼吸

西医学概论_人体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

西医学概论_人体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
无效腔增大或肺动脉部分阻塞。 比值<0.84:可能肺通气不良,如哮喘发作─功能
性动-静脉短路。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血液O2和CO2的含量(ml/L血)
动脉血
静脉血
物理 化学 合 物理 化学 合 溶解 结合 计 溶解 结合 计
O2 3.0 200.0 203.0 1.2 152.0 153.2 CO2 26.2 464.0 490.2 30.0 500.0 530.0
呼吸性细支气管)。150ml 肺泡无效腔:因无血流通过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
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第二节 呼吸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原理:扩散。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条件:气体的理化特性、膜通透性和面积、分压差。 速率:= 扩散速率(D)
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 扩散距离×√分子量
Hb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三)氧离曲线
△ 概念: 表示血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
系的曲线。
△ 意义: 表示在不同PO2下O2与Hb的分离或结合
的情况。呈“S”型。
1.上段:PO28.0~13.3kPa (60~100mmHg) 坡度较平坦。
表 明 : PO2 变 化 大 时 , 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 高载氧能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 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
吸气
呼气
力差。
3.胸膜腔内压
(1)胸内压的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时,不 论吸气或呼气,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 压,又称胸内负压。
(2)特点: 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 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
(4)成因:

生理学 第五章呼吸

生理学 第五章呼吸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呼气末:-3~ -5 mmHg 吸气末:-5~ -10 mmHg

胸内负压作用:
①维持肺泡扩张 状态,使 肺 随胸廓运动而 运动。 ② 利于静脉血 及组织液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CO2 + H2O
CA
RBC
H2CO3
HCO3- + H+
Cl(氯转移)
组织: 肺:
(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HbNH2O2+H++CO2 HbNHCOOH+O2
① 无需酶的催化, ② 反应迅速、可逆, ③ 主要调节因素是Hb氧合作用。
(三)CO2解离曲线
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的关系曲线
胸廓顺应性
胸廓的顺应性= △V(胸腔容积)
△P(跨胸壁压)
肥胖、胸廓畸形 胸膜增厚 腹内占位病变

胸廓顺应性
2.非弹性阻力
①惯性阻力 ②粘滞阻力 ③气道阻力
流速快、湍流、管径小 流速慢、层流、管径大 气道阻力大 气道阻力小
影响气道管径的主要因素
(1)跨壁压 (2)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 (3)自主神经对气道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 (4)化学因素的影响
表面张力的作用:
使液体表面积缩小。
(肺塌陷)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
降低表面张力: ①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②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 小肺泡 DPPC密度大,T较小

生理学 呼吸系统

生理学  呼吸系统

吸气阻力 肺泡内液体内聚 稳定大小肺泡容积
弹性纤维:弹性回缩力
吸气阻力,呼气动力
分类
胸廓:双向弹性体:弹性回位力
顺应性:外力作用下,弹性体扩张的难易程度。
顺应性=1/弹性阻力=容积变化/压力变化 L/cmH2O 粘滞阻力
非弹性阻力 惯性阻力 气道阻力(最常见)
►影响因素:呼吸道口径:与气道r4呈反比 气流速度 气流形式:层流、湍流
在 组 织 氧 与 二 氧 化 碳 运 输 形 式
在 肺 脏 氧 与 二 氧 化 碳 运 输 形 式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一)分布: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
1、脊髓:支配膈肌(颈段)、肋间肌和腹肌(胸段)的运动N元
2、低位脑干:脑桥+延髓:呼吸节律发源地
►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内吸入或呼出肺的气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
通气贮量百分比=最大随意通气量-每分通气量 最大随意通气量
×100%
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有 效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频率
无效腔:从鼻到肺泡无气体交换功能的管腔。
解剖无效腔:鼻到终末细支气管 生理无效腔
CO2的运输
O2的运输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运输形式:物理溶解(必需步骤) 化学结合(最为有效)
一、氧的运输 1、氧合:氧和血红蛋白的结合,无铁离子的电子转
移,可逆结合,不属于氧化,生理学称为氧合。
2、血氧饱和度:(氧含量/氧容量)×100% 动脉:98%,静脉:75%
(一)物理溶解:(1.5%)
(2)N元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节律性呼吸依赖

生理学笔记——第五章呼吸

生理学笔记——第五章呼吸

⼀、呼吸过程 呼吸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外呼吸,包括肺通⽓和肺换⽓;(2)⽓体在⾎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

掌握要点:(1)外呼吸是⼤⽓与肺进⾏⽓体交换以及肺泡与肺⽑细⾎管⾎液进⾏⽓体交换的全过程。

呼吸性细⽀⽓管以上的管腔不进⾏⽓体交换,仅是⽓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传送带。

对肺泡的⽓体交换来说,传送带构成解剖⽆效腔。

⽽呼吸性细⽀⽓管及以下结构则可进⾏⽓体交换,称为呼吸带,是⽓体交换的结构。

呼吸带内不能进⾏⽓体交换的部分则成为肺泡⽆效腔。

正常肺组织内肺泡⽆效腔为零,在病理情况下,可出现较⼤的肺泡⽆效腔,它和解剖⽆效腔⼀起构成⽣理⽆效腔,所以,⽣理⽆效腔随肺泡⽆效腔增⼤⽽增⼤。

(2)内呼吸指的是⾎液与组织细胞间的⽓体交换,⽽细胞内的物质氧化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内呼吸的⼀部分。

⼆、肺通⽓:⽓体经呼吸道出⼊肺的过程 1.肺通⽓的直接动⼒——肺泡⽓与⼤⽓之间的压⼒差(指混合⽓体压⼒差,⽽不是某种⽓体的分压差)。

肺通⽓的原始动⼒——呼吸运动。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时吸⽓是主动的,呼⽓是被动的,即吸⽓动作是由吸⽓肌收缩引起,⽽呼⽓动作则主要是吸⽓肌舒张引起,⽽不是呼⽓肌收缩。

⽤⼒呼吸时,吸⽓和呼⽓都是主动的。

吸⽓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呼⽓肌主要是肋间内肌。

吸⽓肌收缩可使胸廓容积增⼤,肺内⽓压降低,引起吸⽓过程。

主要由膈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腹式呼吸,主要由肋间外肌完成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正常⽣理状况下,呼吸运动是胸式和腹式的混合型式。

2.肺通⽓阻⼒:包括弹性阻⼒和⾮弹性阻⼒,平静呼吸时弹性阻⼒是主要因素。

(1)弹性阻⼒指胸郭和肺的弹性回缩⼒(主要来⾃肺),其⼤⼩常⽤顺应性表⽰,顺应性=1/弹性阻⼒。

肺的顺应性可⽤单位压⼒的变化引起多少容积的改变来表⽰,它与弹性阻⼒、表⾯张⼒成反变关系,顺应性越⼩表⽰肺越不易扩张。

在肺充⾎、肺纤维化时顺应性降低。

肺泡的回缩⼒来⾃肺组织的弹⼒纤维和肺泡的液⼀⽓界⾯形成的表⾯张⼒。

肺 通气

肺   通气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肺通气
• 1.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是指由呼吸肌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胸 廓扩大和缩小相交替的运动,包括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通常所说的 “呼吸”是指呼吸运动。
• (1)呼吸运动的过程。 • 平静呼吸:① 平静呼吸是指人体在安静时和缓均匀的呼吸运动。② 平
静呼吸的产生: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腔上下径增大,同时肋间 外肌收缩,使胸骨和肋骨上举,导致胸廓左右前后径也增大,由于胸廓的 扩大,肺随着扩张而容积增大,使肺内压下降,当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时,空 气进入肺,产生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和胸骨借重 力作用回复原位,膈肌也被腹腔器官推回原先的穹窿位置,因此胸腔缩 小,肺也回缩,肺内压增高,当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时肺内气体顺气压差出 肺,产生呼气运动。③ 平静呼吸的特点:吸气动作是主动的,呼气动作 则是被动的。
第五章 呼吸
• 第一节 肺通气 •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 •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返回
第一节 肺通气
• 肺通气是指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呼吸道不仅是气体出入的管 道,而且对吸入气体还具有调节温度和湿润以及过滤、清洁的作用,同 时还可引起防御反射等保护功能。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通气功 能是由肺通气动力克服肺通气阻力后实现的。肺通气动力是由胸廓节 律性的呼吸运动而产生的,肺通气阻力是由胸廓和肺的回位力(回缩力) 以及气体流经呼吸道产生的。
• 胸膜腔内压= 肺内压- 肺回缩力。(5.1) • 在吸气末期或呼气末期,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因而: • 胸膜腔内压= 大气压- 肺回缩力(5.2) • 假设大气压值为0,则 • 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5.3)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肺通气

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六版第五章

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六版第五章

3. 温度 T 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其高低反 映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热力学温标(T:K)与摄氏温标(t:℃): t /℃=T /K-273.16
二、平衡态 准静态过程
平衡态(equilibrium state):在不受外界影响 (即系统与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的条件下, 无论初始状态如何,系统的宏观性质在经充分长时间 后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m Nm0
M N A m0
Nm0 m RT NkT pV RT N A m0 M
R 23 1 玻耳兹曼常量: k 1.38 10 J K NA
p nkT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 p nkT n k 3 1 2 3 k mv kT 2 2
dN h( x )dx dP N h( x)dx
dp h( x ) 令f ( x) dx h( x)dx
则 dP f ( x)dx
dN f ( x) Nd x
f (x)表示小球落在x附近单位区间内的概率,或小球 落在x处的概率密度,称为小球沿x 的分布函数。
显然,

三、分布函数和平均值 偶然事件:不可预测而又大量出现的事件。 多次观察同样的事件,可获得该偶然事件的分 布规律。 例如:伽耳顿板实验 投入一个小球,一次 实验中,小球落入哪个狭 槽是偶然的。 投入大量的小球,落 入各个狭槽的小球数目遵 守一定的统计规律。
为了描述统计规律,引入分布函数: 设第 i 个狭槽的宽度为Δxi ,其中积累的小球 高度为 hi ,则此狭槽内的小球数目ΔNi 正比于小球 占的面积ΔA = hiΔxi 。令 i =C ΔA = C hi Δxi ΔN 则小球该的总数为
• 气体处于热平衡、力学平衡与化学平衡。 • 从微观角度,存在热运动,又称为热动平衡状态 (thermodynamical equilibrium state)。

人体生理学——呼吸

人体生理学——呼吸
(1)碳酸氢盐(HCO3-)的形式:约占88% (2)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约占7%
1.碳酸氢盐(HCO3-)
(1)在组织细胞:
CO2
CO2 + H2O
H2CO3
ClCl-
HCO3-
HCO3-
红细胞 血浆
H+ +HbO2 HHb+O2
O2
1.碳酸氢盐(HCO3-)
(2)在肺部:
血 浆 肺泡
红细胞 H2CO3 H2O+CO2 CO2
反映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 1.氧解离曲线的上段:PO2100~60mmHg 曲线较平坦,表明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 意义:吸入气PO2只要不低于60mmHg,血液就可携带足够量的O2供组织细胞利用。
(三)氧解离曲线
O2。
2.氧解离曲线的中段:PO260~40mmHg 曲线较陡直,是反映HbO2释放2的部分。 表示PO2稍降低,Hb氧饱和度将明显降低,有较多的O2释放,有利于组织利用
(二)Hb与O2结合的特征
氧合血红蛋白(HbO2)呈鲜红色。 去氧血红蛋白(HHb)呈紫蓝色。 当血液中的去氧血红蛋白>5g/100ml时,皮肤、粘膜呈暗蓝色,称为发绀 (cyanosis)。 出现发绀常表示机体缺氧。
4.Hb在与O2的结合或解离过程中发生变构效应,使氧解离曲线呈 S 形。
(三)氧解离曲线

力非




胸廓弹性阻力: 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阻力 肺弹性回缩力:1/3
气道阻力: 气流形式和速度、气道半径
粘滞阻力 惯性阻力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顺应性(C):单位跨壁压变化(△P)所引起的容积变化(△V ):C= △V/△P(L/cmH2O)

生理学 肺的通气换气

生理学  肺的通气换气
• 8版P159,倒数第4行:“吸气末,胸廓回到其自然 位置,”----是否正确?
• 例如,人死了,呼吸停止了,胸廓能回到其“自 然位置”吗?
影响弹性阻力的因素:
①肺气肿、肺充血、肺不张、表面活性物质减 少、 肺纤维化和肺部感染等→肺弹性阻力↑ (肺的 顺应性↓)
②肥胖、胸廓畸形、胸膜增厚、腹内占位病变 等原因→胸廓的弹性阻力↑(胸廓的顺应性↓)
1.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
2.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跨肺压 P155
• 跨肺压-----肺泡壁两边的压力差。 • 跨肺压=肺内压—胸膜腔内压
• 气胸:胸膜腔内有气体时,称为气胸。P156
• 产生原因:①胸壁的穿通性外伤;②脏层胸膜 完整性的破坏(肺结核,穿刺损伤肺,等)。
• 气胸的危害:胸内负压可消失→肺萎陷→失去 呼吸功能;纵膈向健側移位而压迫健側肺,使 健側肺的肺通气肺换气障碍;血液和淋巴液的 回流障碍。


非 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

性 粘滞阻力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力 惯性阻力
• 肺通气的阻力:肺通气时必须克服的的阻力。 • 临床上,肺通气阻力↑→可致肺通气障碍。 • 弹性阻力:物体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变形的力。
(举例:薄纸片,黑板擦。同样的力,薄纸片变形大 →说明薄纸片的弹性阻力小;黑板擦变形小→说明黑 板擦的弹性阻力大)
第五章 呼 吸


第一节 肺 通 气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概 述
P152
• 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 人体呼吸的全过程(三个环节):外呼 吸—气体运输—内呼吸。

呼吸生理学

呼吸生理学

3.胸膜腔与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
由脏层胸膜 和壁层胸膜构 成;
是密闭的, 里面只有少量 浆液,没有气 体。
胸膜腔内浆液的作用: ①减小两层胸膜之间的摩擦力; ②能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
易分开。
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 相对于外界大气
压而言是负压(胸 内负压);
呼吸过程中的变化: 吸气—胸内压↓
一、气体交换原理
气体交换的动力:换气部位存在 的气体分压差。
气体交换的方式:扩散。
气体扩散速率(diffusion rate): 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
影响扩散速率的因素: ①气体的分压差; ②气体的溶解度和分子量: 溶解度(s) 扩散速率(D)∝ √分子量(MW) CO2:√514.45 O2:√2.3124
—意义:保证代谢增强的组织得 到更多的氧,代表血液释放氧的贮 备。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①血液pH↓、PCO2↑→Hb与O2亲 和力↓→氧离曲线右移;相反时左 移。
血液pH对氧离曲线的影响,称 波尔效应(Bohr effect)。
• 生理意义:
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 促进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O2
100m1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 量,称Hb氧容量。
正常人血液中Hb含量: 15g/100ml
Hb氧容量=15×1.34=20ml/100ml
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 的O2量,称Hb氧含量。
动脉血: PO2 100 mmHg Hb氧含量 19.4ml/100ml
静脉血: PO2 40 mmHg Hb氧含量 14.4ml/100ml
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增加的 呼出气量(900-1200ml)。

气体安全使用管理制度

气体安全使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气体安全使用,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气体使用、储存、运输、回收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气体安全使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二章气体分类与标识第四条气体分为易燃易爆气体、有毒有害气体、惰性气体等类别。

第五条气体储存、使用场所应按照气体类别进行分类,并设置明显的标识。

第六条易燃易爆气体储存场所应设置防火、防爆设施,并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

第七条有毒有害气体储存场所应设置通风设施,并配备防护用品。

第八条惰性气体储存场所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第三章气体储存与管理第九条气体储存场所应选择安全、通风、干燥、防潮、防腐蚀的地点。

第十条气体储存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第十一条气体储存量应按照设计容量执行,严禁超量储存。

第十二条气体储存场所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气体报警器、灭火器等。

第十三条气体储存场所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并禁止吸烟、使用明火。

第四章气体使用与操作第十四条气体使用者应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操作资格证书。

第十五条使用气体前,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气体的性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十六条气体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安全。

第十七条使用易燃易爆气体时,应远离火源、热源,并保持良好的通风。

第十八条使用有毒有害气体时,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体检。

第五章气体运输与回收第十九条气体运输应使用专用车辆,并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

第二十条运输过程中,应遵守交通法规,严禁超速、超载。

第二十一条运输易燃易爆气体时,应采取防火、防爆措施。

第二十二条气体回收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严禁随意排放。

第六章应急处理第二十三条本单位应建立健全气体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

第二十四条发生气体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第五章 呼吸系统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第五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肺通气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1.呼吸:指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过程。
2.呼吸的过程:
外呼吸
肺通气:外界空气和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和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气体扩散的影响因素
分压差×扩散面积×温度×气体溶解度
扩散速率=———————————————
扩散距离×√分子量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二. 肺泡气体交换和组织气体交换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呼吸膜的面积 呼吸膜的厚度 通气/血流比值
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2.呼吸道的结构特征及功能
分泌粘液:湿润和清洁空气,受交感神经调节; 支气管及其分支:平滑肌收缩调节气道阻力,
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二.肺泡的结构和机能
(一)肺泡的结构
肺泡
肺泡上皮细胞:
I型:鳞状,95%; II型:圆形或立方状,5%,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基膜
肺泡隔:毛细血管网、弹力纤维、胶原纤维等。
原始动力——呼吸肌的运动 直接动力——气体压力差
(一)呼吸运动 (二)肺内压 (三)胸膜腔内压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一)呼吸运动——
指呼吸肌的舒缩引起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平静呼吸
吸气运动:吸气肌(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 大。
——主动
呼气运动:吸气肌舒张,胸廓复位。

第五章第一节蒸腾作用

第五章第一节蒸腾作用

4. 什么是蒸腾作用?
三、巩固提高
1.下图中展示了起火和扑火的过程,人 们根据燃烧三要素中的哪些原理和方法 扑火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三、巩固提高
1. 植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结构是 导管 ,运 输有机物的结构是 筛管 。 2. 植物体内的水分 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散失到 大气中 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3. 叶的 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运输 的主要动力。
第五课 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一节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一、温故知新
1.植物体内的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结构是 什么?它们分布在哪?水和无机盐的运 输方向是什么?
2.草本植物茎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3.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的运输结构是什么? 分布在哪?运输的方向是什么?
二、互助探究
阅读教材
1.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哪个是实验组? 哪个是对照组? 2. 实验装置中,烧杯内为什么要滴入植 物油?目的是什么? 3.植物体内的水能够自下而上运输,动 力是什么?
4. 什么是蒸腾作用?
二、互助探究
阅读教材
1.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哪个是实验组? 哪个是对照组? 2. 实验装置中,烧杯内为什么要滴入植 物油?目的是什么? 3.植物体内的水能够自下而上运输,动 力是什么?
4. 什么是蒸腾作用?
二、互助探究
阅读教材
1.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哪个是实验组? 哪个是对照组? 2. 实验装置中,烧杯内为什么要滴入植 物油?目的是什么? 3.植物体内的水能够自下而上运输,动 力是什么?
四、总结归纳
1.知识:
2.师友之间:
Hale Waihona Puke

气体输送的工作原理

气体输送的工作原理

气体输送的工作原理
气体输送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气体的产生、加压、输送和放散等过程。

首先,气体的产生是气体输送的起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如化学反应、压缩空气等。

其中,压缩空气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在压缩空气产生过程中,气体可以通过空气压缩机被压缩到一定的压力范围内,并被储存起来。

接下来是对气体进行加压,将气体的压力提高到需要的输送压力。

加压通常使用气体压缩机完成,通过压缩和提升气体的温度来增加气体的压力。

根据输送距离和输送过程中的压降等因素,确定输送压力。

完成加压后,就可以进行气体的输送。

气体输送可以通过管道、罐车、钢瓶等方式进行,其中管道输送是最常见和经济的方式。

通过建设一条管道网络,将气体输送至目标地点。

管道输送时需要注意输送距离、输送压力损失以及管道材质的选择等因素。

此外,气力输送机也是一种利用气体流动带动物料进行输送的装置,其工作原理主要有两种:压力式输送和真空式输送。

压力式输送是将空气或其他气体通过压缩机等设备压缩成高压气体,然后将高压气体通过管道输送到需要输送的物料处。

由于气体的惯性,物料会随着气流沿管道流动并被输送到目标位置。

真空式输送则是通过借助真空泵或其他低压气源在输送管道中建立
负压,从而形成真空环境,再通过对物料进行吸附、抓取或其他方式,将物料从一个点抽取至另一个点的过程。

在气体输送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气流的速度和压力,以保证物料能够平稳地输送。

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输送管道和阀门等设备,以降低气体的阻力和压降,避免对设备造成损坏。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五章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O2,排出所产生的CO2,因此,呼吸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

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呼吸过程由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进进行的环节来完成(图5-1):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可见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还需要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合,以及它们与机体代谢水平的相适应,又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图5-1 呼吸全过程示意图第一节肺通气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

呼吸道是沟通肺泡与外界的通道;肺泡是肺泡气与血液气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而胸廓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实验通气的动力。

一、呼吸道的主要功能呼吸首(气道)包括鼻、咽、喉(上呼吸道)和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下呼吸道)。

随着呼吸道的不断分支,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一系列变化,气道数目增多,口径减小,总横断面积增大,管壁变薄,这些变化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一)调节气道阻力通过调节气道阻力从而调节进出肺的气体的量、速度和呼吸功(详见肺通气原理)。

(二)保护功能环境气温、湿度均不恒定,而且可含尘粒和有害气体,这些都交危害机体健康。

但是,呼吸道具有对吸入气体进入加温、湿润、过滤、清洁作用和防御反射等保护功能。

1.加温湿润作用主要在鼻和咽,而气管和支气管的作用较小。

一般情况下,外界空气的温度和温度都较肺同为低。

由于鼻、咽粘膜有丰富的血流,并有粘液腺分泌粘液,所以吸入气在达气管时已被加温和被水蒸气所饱和,变为温暖而湿润的气体进入肺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湍流 流体的不规则运动。 3、稳恒层流中的粘滞现象 内摩擦现象 u=u(z)
x
U1
U2
y
z
内摩擦 流体内各部分流动速度不同时,就发生内摩擦现象.
相邻流体层之间由于速度不同引起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摩
擦力,也叫粘滞力. 流体沿x方向流速是z的函数
z L
z0
df dS df
u0
二、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在相同的t时间内,分子由A到B的 位移大小比它的路程小得多 扩散速率
A
B
分子碰撞频率:
(位移量/时间)

平均速率 (路程/时间)
在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与其他分子碰撞的次数。
分子自由程:
气体分子两次相邻碰撞之间自由通过的路程。
大量分子的分子自由程与每秒碰撞次数服从统计分布规律。 可以求出平均自由程和平均碰撞次数。
z L
z0
df dS df
u0
u 宏观流速
B
u u( z )
v 分子热运动平均速率
如果
u v
o
可认为气体处于平衡态
u0
A x
z L
z0
df dS df
u0
o
u0
根据分子热运动的各向同性, 总分子中平均有1/6 的分子 u u( z ) 从下向上垂直越过dS面. 假定1: A x n 分子数密度 等几率
z z0
dS
o
1
x
d dM D dSdt dz z0
斐克定律
d dM D dSdt dz z0
这里D为扩散系数,单位m2s-1, 扩散系数的大小表征了扩 散过程的快慢。
' ' 表示扩散总沿减小的方向
自扩散与互扩散 互扩散:发生在混合气体中,由于各成分的气体空间分布不均 匀,各成分分子均要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迁移的现象。 自扩散:两种分子质量和有效直径基本相同的气体的扩散,是 互扩散的一种特例。如:某种元素与其同位素组成的系统。
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 气体扩散系数的导出
1 2
2
dM
(z)
考虑自扩散过程:两种不同 颜色代表某种元素及其同位 素。通过dS面dt时间交换的 分子数相同,但包含的两种 分子的比例不同。
如果只观察一种分子的运动 情况,则交换的分子数是不 相等的,分别为:
z z0
dS
1 n vdSdt 6
平均碰撞次数
假 定
每个分子都是有效直径为d 的弹性小球。
只有某一个分子A以平均相对速率 u运动, 其余分子都静止。
d
u
u
A
d

d
d
u u
A
d 球心在圆柱 体内的分子

d
运动方向上,以 d 为半径的圆柱体内的分子都将 与分子A 碰撞 d 2 被称为碰撞截面 一秒钟内A t 时间内: 分子A经过路程为 与其它分子 发生碰撞的 ut 相应圆柱体体积为 平均次数
热导率恒为正值,负号表示热量沿温度减小的方向输运。
气体热传导系数的导出
z
T2 ( T1 )
B
温度梯度
dT dz
z0
dS
dQ
T1
T T (z)
表示流体中温度沿z轴方 向的空间变化率。
o
A x
忽略温差引起的扩散现象,假定dS两侧交换的分子数是对等的。
dt时间内交换的分子对数为:
1 nvdSdt 6
内摩擦力
o
u0
A x
dp df dt
1 du df nmvdS 3 dz z0
1 du vdS 3 dz z0
du 又 df dS dz z0
1 v 3
§5-3
热传导现象的宏观规律及其微观解释
v 微观上:三个系数均含有 v 与平均速度 平方成正比,与碰撞频率成反比。Z
2
平均速率和平均碰撞频率决定输运过程进行的快慢, 碰撞阻碍输运过程的进行。
二、理论与实验结果比较
理论上,三个系数与系统微观量的统计平均值之间的 关系为: 与P无 1 1 1 1 2 2 v m T 粘滞系数 关!
7 10


7
空气
7
(m) 1.13 10
d (m)
0.599 10 3.10 10
0.647 10 2.90 10
7.0 10
8 10
2.30 10
10
10
3.70 10
例 计算空气分子在标准状态下的平均自由程和平 均碰撞频率。取分子的有效直径d=3.510-10m。已知
B
u u( z )
du 流速梯度 dz
沿z方向所出现的流速 空间变化率。
o
u0
A x
4、牛顿粘滞定律:
由于流速不均匀, A部分受到B部分的一 个平行与x 轴的力,方 向沿x轴正方向,大小 与接触面积及速度梯 度有关。
z L
z0
df dS df
u0
B
u u( z )
o
u0
§5-1
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一、分子间碰撞与无引力的弹性刚球模型 气体分子 平均速率
RT v 1.60 M mol
氮气分子在270C时的平均 速率为476m.s-1.
要考虑分子 的体积了!
矛盾
气体分子热运动平均速率高, 但气体扩散过程进行得相当慢。
气体分子的速度虽然很大,但前进中 要与其他分子作频繁的碰撞,每碰一 次,分子运动方向就发生改变,所走 的路程非常曲折。
1
o
1
1 n vdSdt 6
2
x
这种不等导致了 质量的输运:
1 1 dM m( n vdSdt n vdSdt ) 6 6
1 2
即: 用密度梯度表示:
1 dM vdSdt ( ) 6 1 d dM v dSdt 3 dz
1 2
z0
与斐克定律相比有:
气体内的输运过程
输运过程
系统各部分的物理性质,如流速、温度或密度不均匀时, 系统处于非平衡态。
非平衡态问题是至今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理论只能处理一部分,另一部分问题还在研究中。 最简单的非平衡态问题:不受外界干扰时,系统自发地从非 平衡态向物理性质均匀的平衡态过渡过程 --- 输运过程 介绍三种输运过程的基本规律: 粘滞现象 热传导 扩散
ut
圆柱体内 分子数
n ut
n ut Z n u t
实际上一切分子都在运动
平均自由程 单位时间内分子A经过路程为
u
2v
v
Z
1 2d n
2
单位时间内A与其它分子发生碰撞的平均次数
平均自由程
v Z
与分子的有效直径的平方和分子数密度成反比
p nkT

kT 2 2d p
每交换一对分子输运的热量为:
1 2
1 2
1 2 z0 z0
与傅立叶定律对比: 热导率
1 1 1 nv ik vc 3 2 3
CV
气体定容比热
v
讨论
1)与气体密度、平均自由程、平均速率及定体比热成正比。 2)适用于温度梯度较小,满足d<<λ<<L条件的理想气体。
微观解释 气体内的热传导在微观上是分子在热运动中的输运热运 动能量的过程.
§5-4
扩散现象的宏观规律及其微观解释
扩散(diffusion) 物体内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时,由于分 子的热运动,从而引起质量从密度大的区域向密度小的区 域迁移的现象。
1 2
2
dM
(z)
密度梯度
d dz
表示气体的密度沿x 轴方向的空 间变化率。 在dt时间内,通过dS传递的质量
当温度恒定时,平均自由程与气体压强成反比
平均自由程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v z
1 2 d n
2

(m)
p nkT
T = 273K: p(atm) 1
T p 2 d 2 p
kT
~7×10-8
10-7
10-11
~0.7(灯泡内)
~7×103(几百公里高空)
在标准状态下,几种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气体 氢
理论与实验结果有偏差的原因: 忽略了分子间的引力作用;忽略了温度对分子有效直径的影 响;对非平衡态使用了平衡态才成立的公式等。 通过修正模型,可以得到与实验更加符合的结果。 无论如何,气体动理论在处理气体输运这类非平衡态向平 衡态过渡的问题上是成功的。
三、低压下气体的粘滞现象和热传导 前面处理气体输运过程中,我们假定了气体压强比较适 中。即气体的密度合适,既保证可以不计分子间的引力作用, 又保证分子间的碰撞机会远大于分子碰撞器壁的机会。 这样才导致粘滞系数和导热系数与气体压强无关。 当气体足够稀薄,即λ≥ L 时,η、κ随压强的降低而减小。 因为分子间无碰撞,输运的动量和热量只与参与过程的分子 数有关。
根据能均分定理,dS两侧分子的热运动的平均能量分别为:
1 ikT 2
1
1 ikT 2
2
1 ik T T 2 1 1 dt时间内输运的热量为: dQ nvdSdt ik T T 6 2 dT 用温度梯度表示温度差: T T 2 dz 1 1 dT dQ nv ik dSdt 可得: 3 2 dz
B
在dt时间内从下向上垂直越过dS
面的平均气体分子数:
1 nvdSdt 6
这些分子是经过最后一次碰撞越过dS面的, 它们离dS面的平均距离为平均自由程 ,所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