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新文化运动》教案1 人民版必修3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1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如让学生撰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观点阐述等,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结合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让学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历程中,感受民主、科学思想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民族危机加深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对问题的共同认识。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如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如梳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等,巩固学生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新文化运动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对问题的共同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意义是什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请学生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2.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观念及其在当时社会的作用。
3.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包括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民主政治的探索以及思想启蒙的需求。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科学”、“民生”三大主张,以及反对封建主义、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
3.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
4.分析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如白话文的推广、新式教育的发展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各小组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主张和代表人物。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意义。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确保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语言流畅。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二)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三、教学方法(一)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二)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五、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生长的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论证能力。
有利于对自主学习的体验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以少女的改变为线索,先展示一个农村少女无望地伫立在田间的图片,把她看成是当时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一个象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伟大人物为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3.激励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关键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探讨中不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组织小组汇报、分享成果,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高二历史教案: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3)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念:背景与原因、过程与特点、作用与影响2、过程与方法:(1)“百度”新闻的方式呈现史料,组织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并提出问题,形成认识。
(2)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在过程中形成感悟。
(3)通过分组抢答比赛的过程来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胆量,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4)用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与今天全球祭孔作对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重大课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形成对“新文化运动”及其先驱的敬仰和赞赏。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下启“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教学对象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海报。要求涵盖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过程、代表人物、思想流派等内容,设计新颖,具有吸引力。(提交形式:纸质或电子版)
4.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阐述。(字数要求:1000字左右)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流派及其影响。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升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背景、主要过程、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产生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新文化运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3.交流分享: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4.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列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
2.评述陈独秀、胡适等代表人物的主张,以及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1人民版 必修3
新文化运动一、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1915-1919)二、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前面所学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四、教学过程【整体感知】中国近代前期,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仁人志士如康有为、孙中山等都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辛亥革命后,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潮流(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即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第三次;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第一框题《新青年》的新觉醒一、背景1)政治方面: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势力猖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昌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直接原因)思考:“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新青年》是一本主要宣传什么思想的杂志《新青年》是一本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进步杂志。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第二框题 高扬科学民主大旗第三框题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意义:(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3-3-2 新文化运动【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 ,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防止地有着自身的缺陷 ,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奉献是不能抹煞的。
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 ,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 ,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 ,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 ,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 ,经常会有曲折 ,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奉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缺乏 ,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自主预习】一、背景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专制、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 ,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聚集北大〕4.主阵地:?新青年?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前期〕三、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1.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愚昧与专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树立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6.教学评价,全面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7.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研究,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元化史料,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2.设计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代入角色,体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解放氛围,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短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不少于500字。
2.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少于300字。
3.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人民版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word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
他们思维较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进行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理分科,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顺利通过会考。
如何让理科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法等自主性学习。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民族觉醒、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建议: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探索行动及其结果。
然后教师总结设问: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先解释标题: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3
6.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论文、期中期末考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现状。通过陈独秀、胡适等代表人物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口号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文化革新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1.新文化运动中,哪些思想观点对你影响最大?为什么?
2.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如何?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新文化运动,谈谈你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看法。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不同思想观点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民版必修3第3单元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5.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在我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先进思想,树立民主、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念。
4.情感教育:强调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等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重点加强对新文化运动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遗迹,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
(3)开展课堂辩论活动,让学生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争议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800字。
2.选做作业:
(1)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一主题,如民主、科学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不少于1000字。
(2)收集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或PPT,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风貌。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解答与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解答,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3.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衰原因及历史教训。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及历史教训。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演示和解析文化、思想、政治事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互动讨论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背景,并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3.课外阅读法: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文献,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第一步:导入(15分钟)1.谈话导入: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定位、价值、意义和现实意义。
2.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的思考。
第二步:重点讲解(30分钟)1.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
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历史教训。
第三步:分组讨论(3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分别选取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问题、人物、事件等,展开讨论。
2.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形式、主张和影响。
第四步:总结归纳(15分钟)1.由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的结果,提出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2.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第五步:下课(5分钟)1.教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和点评。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主要围绕新文化运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教训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新文化运动 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历史》专题三第二节《新文化运动》,用一课时完成。
本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面“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下一课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旨在传播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价值观的思想启蒙运动。
同时又是一场比较全面地文化转型运动。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
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三、学情分析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新文化运动》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的学习内容,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和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3.阐述观念:深入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观念,阐述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言论自由、女性解放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个话题展开讨论。
2.分享观点: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场运动的发展脉络。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观思考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如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
2.强调重点: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关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情景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创设情境:播放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人民版必修3第3单元第二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4.提高学生的史料搜集、整理和运用能力,为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其他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后,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以下讨论话题:
1.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争论焦点有哪些?这些争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和启示?
3.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围绕新文化运动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交流心得。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组织学生撰写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其次,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此外,我还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持续进步。
本节课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这是一个中国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的时期。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为中国的民主进步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民版必修3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参考<<新青年>> <<狂人日记>>授课方法探究法材料分析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专用教室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师:民国初年政治上演出了一幕由共和而专制甚至沦为帝制的怪剧。
中国向何处去?这是先进的中国人都在深刻的思考的问题。
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新的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师:为什么在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相互补充)1.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2.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影响下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2.前期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3.代表任务: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4.中心:北大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阅读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解析兼容并包百家争鸣蔡元培的学术方针使北大成为思想自由的场所,北大成为新文化的中心.<<新青年>>迁往北大.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不仅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从文学形式上进行改革,还主张从内容上加以改革。
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都投入了这一场文学革命。
白话文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
鲁迅的《狂人日记》等是白话小说的典范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进步性: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启蒙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局限性::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片面性.如将中国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柏一概加以否定.师: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师: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教学案
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在这股尊孔复古逆流面前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还击。
2.兴起(1)标志: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1917年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实行“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关键点拨] 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的主要目的是在北大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兼容并包〞那么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泼、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1.实质: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2.根本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愚昧与专制。
(2)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3.主要代表(1)陈独秀认为科学就是“赛先生〞 ,民主就是“德先生〞;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
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2)李大钊认为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提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1917年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进刍议? ,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易混易错]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
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案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指导意见: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网络探究法3.了解—理解—见解教学流程:导入:大家做好上课准备了吧?好,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智慧问答题:(投影)中国有这么一所高校: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家革命与建设的摇篮王选院士:独特的精神魅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中国的哈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人类繁荣的希望之源<学生回答>对,是北大,2005年世界高校排名,北大排在亚洲第一,世界第15位,可以讲,北大誉满全球,海内皆知,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
我想,你们也向往北大吧!北大也是你们心中的理想吧。
可是,你们知道吗?北大真正的崛起是跟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解运动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学生齐声说>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也是1915年中国的必然产物。
那么,1915年的中国到底是怎样呢?今天,老师就借助网络带你们去看看1915年的中国。
板块一:新文化运动背景分析(投影)Baidu:1915年中国(财经报告、社会花絮、发表评论)设问一:通过财经报告你能了解到什么?<学生回答> 冠生园的发展问题,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典型,民族资本主义,意味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而民族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民主政治(联系当时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中国的日子一天天坏下去)设问二:社会花絮说明当时的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学生回答>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旧道德盛行。
设问三: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舆论导向?<学生回答>:袁世凯在大搞尊孔复古尊孔复古实际上是在复旧的礼教、道德,这实际上就是复辟帝制的前兆。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二者之间必然产生的了激烈的冲突。
因此,1915年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迫切任务是什么:思想解放,开展一场思想运动来批判这股逆流。
(背景小结):1915年中国,一方面,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一方面专制统治盛行;一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方面,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就应运而生了。
正如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说:辛亥革命后产生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板块二:新文化运动兴起请同学看一下课本,然后一起来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前期指导思想是什么?中心在那里?<学生看书归纳、回答><学生看书归纳、回答>(投影)展示代表人物并做一简单介绍。
设问一:为什么中心在北大?<学生回答>.新文化运动干将在北大设问二:为什么到北大呢?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蔡元培,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进行了大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一个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油画展现)指出:既有西装革履、思想激进的新式学者,也有穿长马褂、流长辫的孔夫子之流,这些人在北大同台讲学,从而使北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各派并存、百家争鸣的局面。
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表面上看,这一方针不偏不倚,实际上是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因为在专制盛行的当时,它为新思想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宽容的环境。
设问三: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是初中学过的内容,那位同学能站起来回答:<学生回答>:三个提倡,三个反对.,那我们现在逐一讲解。
首先: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民主和科学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大家知道吗?德先生和赛先生那么民主和科学具体指什么?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特别强调这两个内容,它不但是内容,还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科学:自然科学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认识事物的科学法则。
(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设问:为什么要高举这两面旗帜呢?〈学生思考回答〉我们知道,20世纪中国社会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等。
所以要“民主”;唯有民主才能实现社会解放、思想解放,社会进步。
另一个问题: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
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
散布天命论,鼓吹君权神授,宣称帝王的权力是神授予的,皇帝是天的化身,皇帝统治百姓是上天安排的;人要顺从天意,就要服从皇帝。
人生的贵贱也是由天安排的,鼓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利用宗教教义中的“生死轮回”等说法,向人民宣扬“不修今生修来世”,让人们老老实实服从封建统治。
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的精神奴役。
目的是企图农民放弃对封建制度的“斗争”,甘愿为其所统治。
因此需要科学。
唯有科学才能扫除迷信,才能确立真正信仰。
而唯有摆脱迷信,才能追求民主。
提倡科学,实际上也是提倡民主。
因此,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可以讲切中时弊,深入人心。
民主科学的思想很快就会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成为继民主共和以后,另一深入人心的主流思潮。
主题讲演:91年前,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这两个口号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过时了?第二部分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设问一:什么是新道德,什么是旧道德?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会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呢?(合作学习)<学生思考回答>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
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特别是其中的三纲,臣下要绝对服从君主,要尽忠,儿子要听从老子,要尽孝,妻子要嫁夫随夫,要守节。
这使得臣、子、妻都成了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人身自主权,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道德和一套为封建专制统治制造忠臣顺民、制造奴才的伦理(举例祥林嫂),这种道德纯属奴性。
但是它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所以袁世凯上台后,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实行尊孔复古。
尊孔,实际上就是维系旧道德。
因此,要在思想领域反封建,就必须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目的就是彻底地否定传统道德,确立资产阶级的新道德。
而在这一方面作得最好的是鲁迅,他以易于传播、群众易于接受的文学形式,大力抨击封建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名旗手。
这里引用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段话,我请一名同学来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这里的历史是指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在“仁义道德”的名义下,实质都是一种封建礼教“吃人”的历史,借狂人之口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第三部分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什么是新文学,什么是旧文学?二者有什么区别?我们先不急着回答,先来做一个诗歌对照题。
(课件打出《上邪》,无标点,隶书,繁体字,突出文言词汇)大家推荐一名适合朗诵此诗或者有可能写出这样的诗歌的女同学来读一遍,看她读得对不对。
<学生朗读>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世人都知道这是一位大胆、痴情、情感奔放的女子发出的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那么放在现在,这样一个誓言,用我们的话语来表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课件打出《上邪》翻译)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
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现在请大家仔细对比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何不同?<学生对比回答> 前面是文言文,有“乃”、“君”、“上邪”等典型文言词汇,没有标点,而且还是竖排;后者就象我们现在说话,是白话文,有标点,和现在的文体形式一样。
这就是新旧文学在形式上的区别。
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使得文学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利于实现语言与文字、文学更好的统一,利于普通群众的接受,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我国文学所以能出现前后这么大的差别和变化,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功不可没。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化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8页面的内容,看看陈独秀、胡适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学生看书归纳、回答>两人都主张要进行文学领域的变革,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改革;这里要改文字,改语言,改文体,改形式,最重要的还是要改什么啊?要改内容,为文学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精神,建设平易、通俗,言文合一的新文学。
为适应文学革命的发展,《新青年》后来改用白话文出版。
(投影展示):第一首白话诗;末代傅仪的白话诗。
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时代又赋予了她新的内容,什么新内容呢?(材料展示,学生作答)后期内容: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内容小结:可见,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它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猛烈抨击旧道德,提倡白话文,给当时的中国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给当时的中国乃至现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再次借助网络去看看新文化运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到?我们以1919年中国为例:(投影)Baidu:1919年中国(政治新闻、社会花絮、发表评论)(视频)五四运动。
然后分析:新文化运动没有直接提出反帝的口号,但要求民主、自由反对奴役、反对迫害,发扬积极进取的精神,实际上是灌输了比以往更深刻的反帝反封建思想,我们知道,五四运动的起点在北京,先锋是青年学生,这不简单是偶然,它跟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动员是分不开的。
社会花絮:伦理道德和观念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所见所听,并结合课本最后一块内容,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学生看书归纳、回答>(投影)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开辟了道路。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如果说辛亥革命用武装斗争的形式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那么新文化运动则在思想文化领域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空前:它比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更猛烈更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2.各种新思想的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民对政治事务的关心,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4.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找到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一场全面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各方面可见影响新文化运动影响确实巨大,难怪中山大学——袁伟时这么说:新文化运动扫除了过时的思想桎梏,点燃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火炬,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学术的罕见的繁荣期,一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文化史,严格点说是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