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纲要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Array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9·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 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时间特点举例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①集团性、大批的移民②旧大陆到新大陆15~16世纪,欧洲人、非洲黑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1-4章)
1.1人口的数量变化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①生方式进步②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不断扩大、加深③防御灾害疾病能力不断提高人口增长模式;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3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3.1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澳大利亚(东南部)混合农业耕作业(小麦)畜牧业(牧羊)区位条件:气候暖湿,土壤肥沃;历史悠久,引进良种美利奴羊,鼓励政策主要特征:商业化机械化家庭大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靠近主要公路、良性农业生态环境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作物:水稻区位条件:①水热充足,雨热同期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③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④人多地少,需求量大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④水利工程大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区位条件[记忆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④地广人稀⑤机械化程度高⑥农业科技先进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地价低③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乳畜业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区位条件:①气候湿润,广阔草原,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需求量大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五种导向型工业原料型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型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型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劳动力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型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原料,动力,水源,土地;市场经济因素:市场,运输,政策,技术,劳动力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
高中地理课程纲要一、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一份高中地理课程纲要,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为高中地理教育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提高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域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图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地调查和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课程内容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地球与地理基础知识地球的结构与属性地球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地理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水资源与水循环土地资源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人文地理人口与城市发展农业与农村发展工业与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与全球化地理技术和实践地图与地图技术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实地调查与地理实践活动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以下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通过提问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和实地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和实地调查,让学生亲自感受和观察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理信息和数据,提供直观的图像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和地理模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
五、评估方式在评估方面,应采用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情况和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纲要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课程纲要
一、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高中下学期以后,学习也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
有的学生在开始学地理的时候学的还不错,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尤其是地球运动等立体抽象的知识,却很不适应,听不懂,学不会,这就需要教师因知识点而教,根据不同知识点的认识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
二、教材分析
必修二相比必修一来讲,知识量增加,理论性、综合性、系统性增强增强,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加深学习难度。
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人口增长模式,掌握人口迁移的状况,了解环境合理容量。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能够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并能够判断某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
了解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掌握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进度。
高中地理必修2课程纲要
学科思想
•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人地关系” •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课程元素
• • • • • • • • • • •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一、内容安排 对课标重点、 二、对课标重点、难点的解读分析 三、内容调整与改进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二.实施手段 三.学习方法 四.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课程评价 一、学分认定的评价指标及成绩来源 二、学分认定及结果处理
• 对课标重点、 二、对课标重点、难点的解读分析 • (一)人口与城市 •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 1.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 2.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 2.“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 3.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环境的影响” • 4.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 4.“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 主要方式” 主要方式” • 5.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 5.“结合实例 结合实例, 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课程实施
• 一.课程资源 • 1.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校本习材,并 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校本习材, 根据生情适当增减和调速。教学内容不受教材限制, 根据生情适当增减和调速。教学内容不受教材限制, 可以打破章节的顺序,重新整合, 可以打破章节的顺序,重新整合,但要注意衔接的 合理性。 合理性。 • 2.学案:依据课程标准及纲要编制学案,以供学生 2.学案 依据课程标准及纲要编制学案, 学案: 课前、课中及课后使用。集体教研, 课前、课中及课后使用。集体教研,制定出以学为 主的 • 个性化的学案设计。精选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案例, 个性化的学案设计。精选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案例,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 3.练习:依托学案,兼顾学情,布置分层习题以促 3.练习:依托学案,兼顾学情, 练习 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 4.其它资源:网络;期刊;文献;博物馆等。 4.其它资源 网络;期刊;文献;博物馆等。 其它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那么你知道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如果喜欢,欢迎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x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x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主要介绍了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包括人类活动的地理背景、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等。
具体内容如下:
1. 人类活动的地理背景: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个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这些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 人口与城市: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人口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知识,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迁移,城市的地域形态、规模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人口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以及这些规律和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商业和服务业等活动与地域之间的联系。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域的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以及这些特点和发展方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人类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贸易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方式和特点,以及这些联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
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地理必修二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
通过对该复习大纲的学习和掌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必修二的重要概念、知识和技能。
一、地理必修二的学习内容地理必修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世界自然地理2、世界人口与城市3、物质与能源的利用与保护4、中国自然地理5、中国人口与城市6、地球与地图二、地理必修二复习大纲1、世界自然地理世界自然地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世界地理位置和区域分化:学习世界的各大洲、海洋和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了解世界上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2) 地球自然环境:学习地球的陆地、海洋、气候、动植物等自然环境,了解它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3) 大气和水循环:学习大气和水的循环过程,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其重要性。
(4) 世界气候:学习世界各地的气候特点和类型,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5) 地理区域的自然资源与利用:学习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型及其开采和利用的情况,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世界人口与城市世界人口与城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世界人口分布及其特点: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特点和规律,了解其影响因素。
(2) 人口增长与发展:学习人口增长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了解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世界城市体系的规律:学习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不同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4)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学习城市化的含义和特点,了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物质与能源的利用与保护物质与能源的利用与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能源的种类和利用:学习不同种类的能源及其利用方式,了解能源短缺和能源消耗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 资源的产生、分布和利用:学习资源的产生和分布规律,掌握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法。
(3) 生态环境保护:学习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保护措施,了解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地理必修二 课程标准
地理必修二课程标准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理论。
通过学习地理必修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围绕地理必修二的课程标准展开讨论,深入探讨地理必修二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
首先,地理必修二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地球的形成演变过程。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地球至关重要。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构造、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变化等内容,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的整体认识。
其次,地理必修二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人口与城市的发展。
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城市的发展与规划等都是地理必修二课程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人口与城市的发展对地球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培养对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另外,地理必修二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是地球环境中的重要问题,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和防治对于我们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了解地震、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和防治方法,培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最后,地理必修二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学习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中的新兴学科,它将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为我们认识和利用地球提供了新的途径。
学生需要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必修二课程标准涵盖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理论,通过学习地理必修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地理必修二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保护地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是一门重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地理必修二的过程中,认真对待,努力学习,掌握地理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模块课程纲要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模块课程纲要【课程名称】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时数】 32~34课时【授课对象】高一年级课程目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能运用实力,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6、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分析农业、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其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8、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9、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归纳人类所面的主要环境问题;10、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课程内容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高中地理必修(2)》课程呢国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章节标准课时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第三节城市化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2
高中地理必修2一、简介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教育的一部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知识。
本文档将介绍高中地理必修2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课程概述高中地理必修2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地理观念与方法•地理学科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调查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2. 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地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和交通运输发展3. 世界地理•世界陆地地理环境和水域地理环境•世界资源分布和资源利用•全球化与区域发展4. 经济地理•世界主要经济体和经济区域•经济三产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5.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城市化的背景和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与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三、学习目标通过学习高中地理必修2,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掌握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调查技术 - 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点 - 理解世界地理环境和世界资源分布 - 了解全球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理解经济三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 掌握城市化背景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本知识 - 了解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高中地理必修2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地理知识和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
2. 实践法:组织实地调研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过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促进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共享。
4. 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和理解地理问题。
5. 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独立探究和研究,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评价高中地理必修2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纪律、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方面。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高一地理(必修2)
高一地理(必修2)一、引言地理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旨在探寻地球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课程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构成、地球表层现象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高一地理必修2课程的内容和学习要点。
二、课程概述高一地理必修2主要涵盖以下几个部分:1.自然地理–地球与地壳的结构–地球系统–地球的运动–地貌与地理环境2.人文地理–人口与城市–产业与交通–农业与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三、学习要点1. 自然地理地球与地壳的结构地球是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部分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固体壳层,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环境。
•学习地球内部的不同层次结构,如内核、外核和地幔。
•了解地壳的组成成分和特点,如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差异。
地球系统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由地球内部系统、地表系统和地球外系统组成。
这些系统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
•理解地球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分析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交换,揭示其对地球表层现象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多个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等。
这些运动造成了地球的昼夜更替、季节变化和年代变化等现象。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分析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探究地球运动与气候变化、地理分布等地理现象的关系。
地貌与地理环境地貌是地球表层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等。
地理环境则指的是地球表层的人文和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人文地理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则是人口集中且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区。
•学习人口数量、分布和规模的变化。
•分析城市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特点。
产业与交通产业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交通则是联系各地区的重要手段。
•了解不同类型的产业和其发展特征。
•探究交通发展对地区联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7000。
多万的数量在1增长、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自然增长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和2人口迁移、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3、差异:时间上——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等社会问题;要采取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计划生育等问,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等措施。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人口增长模式:5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就能用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1%“高”与“低”往往以“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我国已。
长模式二、人口分布:的人口,10%北半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的趋势。
人口分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地理学习】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标准
【地理学习】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标准新教材地理必修二这个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本模块共有11条课标: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区域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0.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1.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提示】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
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帮助学生形成人文地理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运用。
【学业要求】地理实践力方面: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面: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
人地协调观方面:能够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纲要ppt 人教课标版
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下列各图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商品谷物农业
乳畜业
混合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下列各图圈定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乳畜业 商品谷物农业
水稻种植业农业
混合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侧重生产 特点分析 季 风 水 田
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小农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 科技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3、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4、西亚石油输出国,吸引大量外籍工人进入
发达大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澳大利亚)
四、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与区别 环境承载力: 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 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 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发展趋缓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
水平低
发展快
2、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于70% 水平高,发展慢,甚至停滞 大城市人口减少,逆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30%-70% 水平较高,发展迅速 城市问题加重,郊区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25%-30% 水平低,发展慢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出现郊区城市化
行政因素
政策干预、政府城市规划
经济因素
重点突破
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类活动 愿付租金的高低
a
b
c
地租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距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便捷程度
四、城市的服务功能与城市等级间的关系
大城市服务: 种类多, 级别高,
(1) (2) (3)
服务范围大 小城市服务: 种类少, 级别低, 服务范围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地理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3版
适用年级:高一年级
授课节数:60课时
背景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这也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的使命。
高中地理必修二侧重于研究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为解释各种人文事物的时空分布及制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本教材对于生活活动方面,选择了这个时代最为显而易见同时也和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人口、城市等内容为切入口,以点带面的研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
为了丰富地域文化的内容,教师也可自己增加建筑、语言等背景知识予以强化。
本教材对于生产活动方面,以三大类产业为支架,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一般规律,论证人类生产活动的合理性,为促进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高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基于自身对生活中常见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观察和感性认识,较为容易进入情景、分析案例,再结合上册对自然地理规律的认识,进行探究和思考,总结归纳出人与自然相处的一般规律,但要将规律上升为具有正确环境观和发展观的思维品格,还需要借助以区域为背景的、多个不同类型的具体案例的分析(必修三)来逐渐养成。
目标
1、通过人口相关数据与图表信息的分析,总结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的规律和原因;初步预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可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评价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区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说出我国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
2、通过具体的城市空间结构、区域城市结构体系、城市化等案例的分析,论证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总结出城市规划的一般原则;说出不同等级城市在区域的作用和定位;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方法,归纳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3、通过创设多种情景、案例分析等手段,准确说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区位因素,论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布局的合理性;对比并能梳理出传统型和现代型工农业的特征,总结地理环境在以区域特定的环境特征和历史渊源为背景下的工农业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概述“借助自身优势,克服先天不足”的现代工农业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向。
4、通过收集、整理材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梳理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正确的推论出人类该有的人地思想及表现,以文本形式呈现;结合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内涵,以及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5、通过日常教学中各种地理图表的解读和整理,能对常规图表进行分类,说出其要素构成;结合文字材料,大致描述图文揭示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 1 -
内容
实施
一、课程资源
课内教学资源:包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3版
必修二教材、针对教材的教师用书、考纲、实验器材、挂图等。
课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视频、课件、文档、新闻、博客等各种载体的信息;
- 3 -
主要借助的平台:学科网、组卷网、高考资源网、百度文库等。
社会资源:图书
馆地理相关课外读本、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
二、教学建议
1、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多采用预习案成果展示、自我总结归纳等方式。
2、多采用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领悟地理现象的本质、掌握地理基本规律。
3、多在真实情景中分析运用原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升华核心素养。
评价
(一)评价内容
- 5 -
(二)评价的方式
学期总评成绩(100%)= 过程性评价成绩(40%)+ 结果性评价(60%)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包括问题探究(18%)+单元检测(22%)(既:40%=18%+22%)
结果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60%
学期总评
总评成绩为80分以上的为优秀,70 ~ 80分为良好,60 ~ 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
总评成绩合格及以上的同学可获得2学分,不合格的同学按照学校规定补考或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