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合集下载

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流派⑴有师承关系⑵有独立的鲜明的学术见解.中医学术6流派:医经,经方,河间,xx,寒温,汇通.医经学派:㈠校正疏证诸家⑴校勘研究诸家①林亿”新校正”<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②胡澍<素问校义>⑵注释疏证诸家①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释方法:迁移整理;通篇释义,义理周详;补七篇大论,传运气之学②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水平甚高③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㈡分类诸家⑴全面而无选择的分类①杨上善(隋唐)<黄帝内经太素>29类②张介宾(明)<类经>12类⑵选择内容分类①滑寿<读素问钞>12类选择性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第一家②李中梓(明末清初)<内经知要>8类③沈又彭(清)<医经读>4类,分类最少”平,病,诊,治”㈢专题发挥诸家⑴华佗<中藏经>脏腑辨证⑵巢元方<诸病原侯论>病原证候学,第一部论述多种疾病病原证候的专著⑶①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北宣南局,<太平和剂局方>②陈无咎<明教方>义乌三溪:xx:xx;xx:xx;xx:虞抟.经方学派⑴王焘<外台秘要>⑵葛洪<肘后备急方>(简便廉验)⑶陈延之<小品方>不重医理的阐述而以搜集防病备急的经验方为要⑷许叔微<普济本事方>⑸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⑹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河间学派1刘完素(字守真)代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学术思想:㈠抗害承制论㈡火热论-火热病的治疗⑴表证-辛凉或甘寒以解表①夏暑季节外感,不宜使用麻黄,桂枝等热药发表.感寒,寒性药物,以加减用之,否则就会热②邪热郁遏于表,出现寒战,为阳热郁极而产生的假象,不可使以为寒,必须从脉证上详细分辨③表证兼有内热,通常采用表里双解之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⑵里证-不论风寒暑湿内外诸邪所伤,有汗无汗,只要有可下之证,就应使用下法①表证已解,但有里证者,宜以大承气汤,凡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通宜三一承气汤②影响血分,须配合使用黄连解毒汤③若大下之后,湿热利不止,热不退者,以黄连解毒汤清其余热④若邪气在半表半里者,以小柴胡汤和解.2张从正(字子和)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学术思想:㈠攻邪论⑴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病邪在天在人在地⑵攻邪之法,行汗吐下-汗吐下三法①汗法a风寒暑湿之气入皮肤而未深b飧泄不止c狂病,洒病②吐法a 下痢b宿食,宿饮酒积在上脘c风痰,客气等在膈或上脘③下法a积聚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b宿食在胃肠c本病腹中痛满不止d伤寒大汗后e伤寒热病,时气瘟毒f目黄九疸食劳g腰脚胯痛h落鸟堕井,打扑闪肭损伤,而沃火烧,车蹍大伤,肿发焮痛㈡血气论㈢补益观㈣情志疗法(重视)⑴悲可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⑵喜可以治悲,以谑狼亵狎之言娱之⑶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⑷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⑸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3xx:代表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学术思想㈠阳有余阴不足论⑴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自然界天地日月的运行情况而得出”阳多阴少”的结论⑵人的生理:阴精难或易亏⑶人的病理:阴气既难成于前,又易亏于后,而”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或易亏之阴气”,就更加不能满足人体活动的需求⑷养生:力戒相火之妄动才能保护阴精㈡相火论⑴相火的生理①天地间任何生命以运动都是相火作用以结果,人的生命活动也是”相火”为之主,相火主动,是人之性命中不可或缺的②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相源于相火一气③人的生理性相火相当于少火⑵相火的病理①相火妄动为贼邪(相火动而无序,即为妄动,妄动则病变从生,相火也就成人危害身体的贼邪)②相火与元气不两立③精血损耗亦会致相火妄动㈢火热证的辨治⑴虚火:补阴降火,xx除热,引火xx⑵实火:正治反治之法,火郁当发㈣杂病证治经验:⑴痰证:xx为治一身之痰的通方.风痰:南星/白附子/天麻/雄黄/牛黄/片芩/僵蚕/猪牙皂角;湿痰:苍术/白术;热痰:xx/xx/xx;老痰:海浮石/半夏/栝楼/香附/五味子.⑵郁证:气郁,xx.4王履,代表作<医经溯洄集>5王伦,代表作<名医杂著>,学术思想:四子大全:外盛法仲景,内经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6孙一圭,学术思想:论命门.⑴<内经>,命门者,目也⑵<难经>,左肾右命⑶孙一圭,动气命门学说⑷赵献可,命门为一身之主⑸张景岳易水学派1张元素,代表作<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贡献㈠脏腑辨证论㈡遣药制方论⑴首创药物归经,引经报使说⑵制方大法①风制法: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②暑制法: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③湿制法: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④燥制法: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⑤寒制法: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例:制湿法:当归拈痛汤.2李杲(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感论><兰室秘藏>.学术思想㈠脾胃论㈡内伤论⑴脾胃病致病三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⑵病机(如何论脾胃伤损的病机)①气火失调a 火与气,势不两立b正常:元气与阴火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元气充沛,阴火潜藏,身体健康c若元气不足,则阴火亢盛②升降失常a若脾胃健运,则阴阳清浊升降运动如常,就推持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的生理功能b反之,脾胃损伤,则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常则病,病则万化危㈢升阳泻火的用药法度:代表方:补中xx.3王好古(字进之)代表作<阴证略例><医垒元戎>4xx天益,代表作<卫生xx>学术思想:饮伤脾胃(补充xx)代表方:葛花解醒汤.5薛己,代表作<内科摘要><明医杂著注>6xx,代表作<医贯>学术思想:⑴命门学说:命门为一身之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⑵郁证论治:xx(肝郁)是xx的关键.7张介宾,代表作<景岳全书>学术思想⑴阳非有余论:从形气/寒热/水火三个方面说明”阳”的重要性⑵真阴不足论⑶辨证论治的经验:xx八阵(补和消散寒热固因)8李中梓,代表作<医宗必读>学术思想⑴先后天根本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⑵水火阴阳论:论水火,重互济;论阴阳,阳为要;论气血,气为先.寒温学派一伤寒学派㈠明以前(唐宋)①王熙(王叔和)魏晋<脉经>其研究<伤寒论>从脉证方治入手②成无已,宋,<伤寒明理论>.最早注释<伤寒论>;以经释论;以经解方.③朱肱,宋,<南宋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第一个把六经按经络解释的人)④许叔微,北宋,<伤寒百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许氏伤寒论注三著)⑤郭雍,宋,<伤寒补亡论>㈡明以后⑴错简重订派①方有执<伤寒条辨论>,首创<伤寒论>错键重订论②喻昌<尚论篇><尚论后篇><寓意草><医门法律>.a最早提出三纲鼎立说:冈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b二论:xx论:清燥救肺汤;大气论.③张璐/程应旌/周杨俊/黄元御/吴仪络/章楠;喻昌/张璐/吴傔清初医学三大家.⑵维护旧论派①张遂辰<张卿子伤寒论>②张志聪<伤寒论宗印><伤寒论集注>③张锡驹<伤寒论直解>⑶辨证论治派①以方类证: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徐大椿<医学源流论>②以法类证:钱塘<伤寒溯源集>;尤怡(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③分经审证:陈念祖(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包诚<伤寒审证表>.二温病学派1吴有性(字又可)代表作<瘟疫论>我国第一部瘟疫专著.学术思想:㈠瘟疫的病因病机㈡瘟疫的治疗⑴疏利透达:达原饮(知母药达原,槟榔朴黄草)⑵表里分消①达原饮”三阳加法”a症见腰背项痛,乃邪热溢于太阳经,达原饮加羌活b症见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乃邪热溢于阳明经,宜达原饮加葛根c症见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乃邪热溢于少阳经,宜达原饮加柴胡②三消饮:达原饮”三阳加法”复加大黄⑶汗法⑷吐下法:下法的目的:逐邪,逐粪,通便.原因:要下不嫌早⑸扶正养阴,善后调理. 2余霖:清瘟败毒饮3叶桂(字天士)①创立胃阴学说②阳化内风说:中风病机③久病入络说(叶天士首倡) 4吴瑭(吴鞠通)三焦辩证5王士雄(字孟英):辨析暑之性质与特点:反对妄设阴暑,阳暑病名;霍乱病以辩证论治:分热霍乱和寒霍乱.三寒温并论诸家1孙思邈:研究<伤寒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2繆希雍(字仲淳)⑴治吐血三法①宜降气不宜降火②宜行血不宜止血③宜补肝不宜伐肝⑵内虚暗风说(叶天士是阳化内风说)3杨璿(杨栗山,字玉衡)<寒温条辨>升降散(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汇通学派㈠开始接受西说诸家:xx,xx.xx⑴五逐瘀汤:通窍逐瘀汤,头;血府逐瘀汤,胸;膈下逐瘀汤,膈以下;少腹逐瘀汤,小腹;身痛逐瘀汤,四肢经络⑵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㈡持汇通说诸家⑴唐宗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①气逆血溢:吐血,胃;呕血,肝;咳血,肺;咯血,肾②止血证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③禁汗忌吐⑵张锡纯①升降汤:大气下陷(黄芪/知母/柴胡/生麻/桔梗)②中风分类:脑充血:镇肝熄风汤;脑贫血:加味补血汤⑶张寿颐(字山雷)<中风斠诠>中风八法.㈢改进说与科学论的主张:恽树珏(字铁樵)<群经见智录>;陆彭年.其他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血气未实(生而未全,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陈言(字无择)<三因方>中医病因学奠基人(按七表八里九道分类)绮石:xx两统:xx:清金保肺,补脾益气,补火填精(肺脾肾);二统:阴虚统于肺,阳虚统于脾.吴师机<理瀹骈文>我国第一部专论外治法的专著.。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一、刘完素:字守真,河北省河间人,自号通玄处士,世称刘河间,高尚先生。

河间六书: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伤寒标本心法类萃?,葛雍?伤寒直格?,马宗素?伤寒医鉴?,馏洪?伤寒心要?。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治疗主张“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防风通圣散组成: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石膏、桔梗、黄芩、滑石、生甘草,生姜、荆芥、白术、栀子“有病无病防风通圣〞本方具有宣肺解表,疏散风邪,清热凉血,通腑解毒,攻下里热,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益气养阴,清热利湿通淋,清解暑热,利咽化痰宣通郁结。

加辛夷花治疗鼻渊。

配伍特色:一,辛温药与苦寒药相配伍,治疗外感风邪化热或兼有里热证。

二,风药与清热药合用治疗炽热病,表达着“火郁发之〞之意。

三是防风通圣散中宣、清、通三法与辛苦寒药并举的配伍规律,充分表达了刘完素重视阳气佛郁,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促进气血流通的用药特点。

素将病机十九条属于火的病由10种扩大到34种,属于热的由7种扩大到23种,热与火的病共计57种。

阳气弗郁是炽热病开展的一个中间环节,因此:阳气佛郁,玄府闭塞,阳气不能开通宣行,导致多种炽热病,随其病位而有所不同,如其所言:“假设病热极甚那么郁结而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随其郁结之微甚,有不用之大小焉。

是故目郁不能视色,耳郁而不能听声,鼻郁不能闻香臭,舌郁不能知味。

湿热用茵陈蒿汤,热在阳用小柴胡汤与解表证:辛凉或甘寒解表。

里证:三一承气汤攻下里热。

刘完素首次提出热极可导致中风。

三化汤:厚朴〔姜制.二钱〕羌活〔二钱〕枳实〔一钱半〕大黄〔四钱〕用于“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大小便秘结。

通腑泄热,降浊升清,开腑法治中风之先河。

大秦艽汤:【组成】秦艽三两(9克),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细辛【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学说,每一派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为了帮助读者复习中医各家学说的重点内容,本文将针对各家学说进行逐一梳理与总结。

1. 黄帝内经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石,也是最早系统地总结和归纳中医理论的著作。

其学说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性,指导着中医诊断和治疗;五行学说将自然界万物按照五行分类,运用于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经络系统及其作用的研究。

2. 五藏六腑学说五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脏腑的理论体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学说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病理特点,中医临床常常以五脏六腑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

3. 四诊学说四诊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等来推断内脏状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得病情资料;切诊是通过按摩腧穴或把握脉搏等来了解体内病变情况。

四诊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4. 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体液的理论体系,包括气、血、津液等概念。

气是生命活动和生命能量的基础,血是人体组织和器官正常运动的物质基础,津液则是保持组织润滑和营养的重要物质。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平衡与健康密切相关,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5.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疾病形成机制的研究。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外界病因(六淫,如风、寒、湿、热、暑、燥)与内因(七情,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部分)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部分)

中医各家学说(部分)1. 《四库提要》云:儒家之门户分于宋,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

2. 学派是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3. 伤寒学派在明清后出现有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

4. 伤寒学派辨证论治派中又有按方类证、以法类证、分经审证之分。

5. 学派传承时常见的两种师徒关系是亲炙和私淑。

6. 温病学派包括温热学派和温疫学派。

7. 金元时期,众医家均反对人滥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孙思邈著作是《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9. 孙思邈主张四时服用不同药饵养生,创制了苇茎汤治疗肺痈。

10. 孙思邈饮食养生包括饮食清淡、少食多餐、饮食宜忌、食疗。

11. 孙思邈创制的新方有苇茎汤、独活寄生汤、温脾汤、温胆汤、小续命汤。

12. 孙思邈重视环境养生、四时养生及体质养生。

13. 孙思邈认为十二多为“丧生之本”。

14. 孙思邈养生“十要”内容包括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

丿Hi、o15. 孙思邈认为久视、久卧、久立、久坐、久行不利于养生。

16.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儿科著作是《小儿药证直诀》,由钱乙的弟子阎季忠整理的。

17. 钱乙认为小儿疾病病理特点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18. 诊断小儿五脏病证时,钱乙重视面上证、目内证以诊断儿科疾病的特殊方法。

19. 钱乙的著作是《婴孺论》《保婴撮要》《幼科发挥》《小儿药证直诀》《育婴秘诀》20. 钱乙阐发小儿生理特点包括、脏腑柔弱、.肌肤筋骨不壮、智力未聪、不耐寒暑。

21. 钱乙治疗肾虚证用地黄丸。

22. 钱乙认为损伤脾胃的原因包括小儿脾胃柔弱、乳食失节、忘攻误下、滥用刚燥克伐之剂。

23. 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的学术渊源是《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

24. 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纲领内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25. 钱乙临证善用丸散的理由是简便救急、寓宽于猛、便于携带、服用方便、价格低廉。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第一章、导论1、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及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兼顾学派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门学科。

2、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的学说,是指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如,伤寒学说、温病学说等。

其特点为①必须具备学术属性,②自成体系,③具有有别于前人或他人的观点。

3、学术思想是有比较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知识体系。

4、学派(流派)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5、医家学派是指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以某位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授受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具有历史延续性。

三要素为:创新的学说,创始人和师承者。

6、医家学说是指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7、中医学术流派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其特点①学科的学术特征,②首创之学说及其师承授受者,③学术群体或学术派别8、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

第二章各家学说和中医理论体系1、形成于秦汉并得以流传千年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2、各家学说的形成存在差异:①基本概念的差异:命门、三焦;②病机表述上的不同;③脉诊技法上的区别。

3、各家学说创建和形成的要素:(1)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①校注经典著作推衍发明新说②采撷经典论说演绎成就新学③祖述经典临床有别成家学(2)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3)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①宋代儒家经学盛行②宋金元时期(4)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与渗透(5)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6)国外医学的影响第三章、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1、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年代:战国时期、汉代、宋金元时期2、战国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形成的基本要素):名医名著、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争鸣3、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一)师承性学派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一、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创立脏腑病机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创立脾胃内伤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及“相火论”,认为治阴虚火亢证,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

在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9、王叔和整理《伤寒论》10、河间学派的突出贡献?①发展病机学说②丰富临床治疗学说③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

二、1、孙思邈的房事养生内容包括,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药。

2、逊思邈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三、钱乙儿科生理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2.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3、制方用药特色(1)善用丸散:丸散成药具有简便实用,服用简单,携带方便,功效捷验,缓急皆宜。

遣药灵活:既可入常用之药,也可用峻猛之品;既可减药物毒烈之弊,又可收峻药缓攻之效。

用法多样:外用可涂、擦等;内服可开水、米汤和药汤送服或调报。

(2)创制新方:自创新方:泻白散、阿胶散、百部丸、白术散、葶苈丸化栽古方:张仲景泻心汤泻心汤(黄连)四君子加陈皮异功散理中丸甘草半调中丸肾气丸去桂附地黄丸(3)、顾护脾胃①忌用攻下:小儿脾胃柔弱,如食失节,或因病妄攻妄下,或过用刚燥克伐,损伤脾胃,导致诸多坏症、误症②升降气机:治脾升清,治胃降逆,如益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③从脾论治:诸多儿科病,如吐泻、伤食、腹胀、积、疳、慢惊、虚羸、黄疸、咳嗽、夜啼等从脾胃论治。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精)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精)

一、 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 ,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 创立脏腑病机学说, 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 创立脾胃内伤学说, 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 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论” 及“相火论” , 认为治阴虚火亢证, 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

在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 . 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9、王叔和整理《伤寒论》10、河间学派的突出贡献?①发展病机学说②丰富临床治疗学说③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

二、 1、孙思邈的房事养生内容包括,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药。

2、逊思邈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三、钱乙儿科生理病理特点1. 生理特点: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2. 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3、制方用药特色(1 善用丸散 :丸散成药具有简便实用, 服用简单, 携带方便, 功效捷验, 缓急皆宜。

遣药灵活:既可入常用之药, 也可用峻猛之品; 既可减药物毒烈之弊, 又可收峻药缓攻之效。

用法多样:外用可涂、擦等;内服可开水、米汤和药汤送服或调报。

(2创制新方:自创新方:泻白散、阿胶散、百部丸、白术散、葶苈丸化栽古方:张仲景泻心汤泻心汤(黄连四君子加陈皮异功散理中丸甘草半调中丸肾气丸去桂附地黄丸(3 、顾护脾胃①忌用攻下:小儿脾胃柔弱,如食失节,或因病妄攻妄下,或过用刚燥克伐,损伤脾胃,导致诸多坏症、误症②升降气机:治脾升清,治胃降逆,如益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③从脾论治:诸多儿科病,如吐泻、伤食、腹胀、积、疳、慢惊、虚羸、黄疸、咳嗽、夜啼等从脾胃论治。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1)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1)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总论部分1.学说:<广义>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因为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医家学说>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2.医家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以某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传授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

3.医学流派: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

四大学派:河间、易水、伤寒、温热。

七大学派:(三、四版)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汇通。

(五版)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攻邪、丹溪、温补。

十大学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

4.学术流派分述: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启发学术思想2.深化临证经验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一)医经学派①校勘注释家:全元起、王冰、吴鹤皋、张志聪。

②分类研究家:杨上善、滑寿、张景岳、李中梓、汪昂。

③专题发挥家: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骆龙吉。

(二)经方学派(娴熟于临床辨证论治及方药应用)(后世经方:1.经典方2.仲景方)《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以及近代曹家达(字颖甫)、吴櫂仙等,均属经方家一脉相传者。

(三)伤寒学派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

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晋唐收集整理阶段】①王叔和收集《伤寒论》整理伤寒(从脉证方治入手)。

②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式,是唐代唯一)。

【宋金深入研究阶段】①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脉证分辨,以脉为先)②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寒毒、异气之说)③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④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强调八纲辨证)⑤郭雍著《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⑥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创“以经释论,以论证经”。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

选择题:
下列哪位医家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
A. 张仲景
B. 叶天士(正确答案)
C. 李东垣
D. 朱丹溪
“火热论”是哪位医家的主要学术观点?
A. 刘完素(正确答案)
B. 张从正
C. 李杲
D. 吴又可
下列哪位医家提出了“脾胃论”,并强调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A. 张仲景
B. 李东垣(正确答案)
C. 朱丹溪
D. 吴鞠通
“相火论”的创立者是:
A. 刘完素
B. 朱丹溪(正确答案)
C. 张从正
D. 李时珍
下列哪位医家被誉为“寒凉派”的代表?
A. 张从正
B. 刘完素(正确答案)
C. 李东垣
D. 吴鞠通
“攻邪派”的创立者是:
A. 张从正(正确答案)
B. 刘完素
C. 李杲
D. 叶天士
下列哪位医家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观点?
A. 刘完素
B. 朱丹溪(正确答案)
C. 张仲景
D. 吴又可
“温疫论”是哪位医家的著作,对温疫病的认识和治疗有重要贡献?
A. 吴又可(正确答案)
B. 叶天士
C. 李东垣
D. 张仲景
下列哪位医家是“养阴派”的代表,强调养阴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
A. 刘完素
B. 朱丹溪(正确答案)
C. 张从正
D. 吴鞠通。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总结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总结
三【治疗经验】1、疮疹:①病因:外感天行,内蕴热毒。②辨证:呵欠顿闷归属于肝,时发惊悸归属于心,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归属于脾,面燥腮赤、喷嚏归属于肺,水疱归属于肝,脓疱归属于肺,斑归属于心,疹归属于脾,疹痘黒陷归属于肾。③预后:疮疹属阳,出则为顺。若一发便出者,必重也;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微红者轻;外黑里赤者微重也;外白止,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或米谷及泻乳不化等,为逆证。疹黑陷,耳发热,也是逆证。④治疗原则: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宜解毒。方药:紫草散;疹出不快,热盛昏睡-抱龙丸;疮疹黒陷-百祥丸、牛李膏;入眼成翳-羊肝散、蝉蜕散2、惊风:①急惊风:心肝热盛则风行,由外感热邪或素蕴痰热,或伤食积滞或惊恐引起。慢惊风多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脾虚无阳。②急惊合凉泻-泻青丸,泻心汤,导赤散,利惊丸,抱龙丸,地黄丸。慢惊合温补-宣风散,钩藤饮子,羌活膏,使君子丸,益黄散,白术散,调中丸。3、疳证:①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②治疗:首先顾护脾胃,五脏诸疳,可依本脏补其母给与治疳药,同时常以补脾、磨积、安虫等法随证使用。
3、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①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②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③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④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⑤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黒陷【邪热内陷,属肾虚邪实证,非肾气实】。⑥治则:盛即下之,久即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①心气热-导赤散;心实热-泻心汤;心虚热-生犀散;心虚肝热-安神丸②肝实热-泻青丸;肝肾俱虚-地黄丸③脾实热-泻黄散;邪热伤脾-雨露散;脾气虚-益黄散④肺实证-泻白散或甘桔汤;肺有痰热-葶苈丸;肺气虚-阿胶散⑤肾虚用地黄丸。⑥钱乙的五脏证治,从整体观出发,认为五脏之间可以相兼为病。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辨别五脏相兼病证的虚实,判断其预后,以及采取相应的治法,这是……一大特点。“视病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结合四时气候。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中医各家学说期末复习材料

中医各家学说期末复习材料

中医各家学说期末复习材料中医各家学说辅导资料总论⼀、名词解释1、《中医各家学说》:是阐明和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著名医家的的学术思想和⾎书成就。

2、三世医学:《黄帝针经》、《素⼥脉诀》和《神农本草经》,是针刺、脉学及药物学⽅⾯的三种著作。

3、四⼤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4、伤寒学派:伤寒诸家以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各⾃从不同的⾓度⽤不同的⽅法进⾏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的伤寒学派。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般习惯分为宋⾦以前伤寒⼋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1宋⼋⼤家:王叔和、孙思邈、韩袛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2明清伤寒三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3清初三⼤家:喻昌、张璐、吴谦5、河间学派:以宋⾦时期的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其学术思想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热病机,倡“六⽓皆能化⽕”说,治病善⽤寒凉药物,故亦称之寒凉派。

著有《素问⽞机原病式》、《宣明⽅论》和《三消论》。

代表⼈物:刘完素、穆⼤黄、穆⼦朝昭、董系、马宗素、⾦⼭浮屠等6、易⽔学派:以⾦代著名医家张元素为代表,探索脏腑辨证,在总结前⼈的成就的基础上,创⽴了较为系统的脏腑寒热虚实辩证学说的⼀个流派。

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药式》、《珍珠囊》代表⼈物:李杲、王好古、罗天益7、攻邪学派:以⾦代著名医家张从正为代表⼈物,强调治病应以攻击病邪为⾸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之理,善于运⽤汗、吐、下三法的⼀个医学流派。

著作有《儒门事亲》。

8、丹溪学派:以元代注明医学家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侧重阐述阴虚⽕旺之证,⼤倡“阳有余阴不⾜”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的⼀个流派,著有《格致余论》《局⽅发挥》。

9、温补学派:以明代医家薛⼰为先导的⼀些医家在继承东垣的脾胃学说的基础上,从阴阳⽔⽕不⾜的⾓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与辨证治疗,强调脾胃与肾命阳⽓对⽣命的主宰作⽤,善⽤⽢温之味以温阳补虚,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一)孙思邈总论在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中,〈黄帝内经〉是唯一现存的著作,各家学说就是在继承、取舍、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541682年,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1.孙思邈贡献.内容孙思邈是名动朝野、身体力行的养生大家。

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

“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若不知撙节,则犹同大炷焚膏,其熄必速。

在他的著作中无不贯穿了他的“焚膏”理念,体现其“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养生学思想和养生经验。

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

2.孙思邈方药学成就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民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裁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

1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2引涎、漉涎、嚏气、追泪都属于吐法。

3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4学术理论 1.因邪致病 2.论病重邪 3祛邪安正5“三邪”: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6在《内经》“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基础上,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他认为“病根在风,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调中汤组成:大承气汤加姜枣(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姜枣)重视药邪致病“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擅用情志疗法(五)王好古(元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1代表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用药法象〉、〈汤液本草〉2重点阐发了劳倦、禀赋素弱以及饮食生冷导致阴证的机理及危害3三阴病变: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脾肾肝的虚衰证侯。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1、《中医各家学说》的含义是什么?答: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学科。

2、“三世医学”的含义是什么?答:三世医学即指远古医学,其一是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其二由黄帝、歧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到总结成《素女脉诀》其三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

后世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3、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理由是什么?答:①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代至东汉末年中医“四大经典”的出现,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②理由:《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系统的药物学知识。

此“四部经典”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都有总结性的成就,确立了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套基本理论,从而确立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4、学术流派划分的条件是什么?答:①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②有反映本学派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③传承轨迹明显的人才链。

5、试述五大流派的概念。

答:五大流派指医经学派、经方一派、河间学派、伤寒学派和汇通学派。

6、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指哪些医家?他们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是什么?答:⑴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是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⑵八家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①王叔和他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开启伤寒文献学研究的同时,为明清错简重订埋下伏笔。

其著作有《王叔和脉诀》②孙思邈创用了“方证同类,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揭示六经辨治的规律,开创了后世以方类证研究的先河。

同时认为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其代表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③韩祗和北宋医家,其分析伤寒之病机为阳气内郁,治伤寒杂病于一炉,强调从脉证入手分析,主张杂病应以证为先,脉为后;伤寒则脉为先,证为后。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概念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神农本草经》D. 《金匮要略》答案:A2. 在中医中,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腑是:A. 心B. 肝C. 脾D. 肾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八纲辨证”?A. 阴阳B. 表里C. 寒热D. 虚实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4.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指的是以下哪些元素?A. 金B. 木C. 水D. 火E. 土F. 风答案:A B C D E5. 下列哪些属于中医的治疗原则?A. 辨证论治B. 治标不治本C. 治未病D. 对症下药答案:A C D三、判断题6.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答案:正确7. 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疏泄,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答案:正确8. 中医的“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9. 简述中医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答案: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和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构成的。

在临床治疗中,医生会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来分析病因、病机,从而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如调和阴阳、补母泻子等。

10. 描述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

答案: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治疗原则,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

- 闻诊:通过听声音、嗅气味来了解病情。

- 问诊: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

- 切诊:通过脉诊来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根据四诊合参的结果,医生会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位、病性,然后根据治疗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论述题11. 论述中医在现代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和挑战。

答案:中医在现代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能够帮助患者调和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总论部分1.学说:<广义>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因为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医家学说>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2.医家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以某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传授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

3.医学流派: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

四大学派:河间、易水、伤寒、温热。

七大学派:(三、四版)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汇通。

(五版)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攻邪、丹溪、温补。

十大学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

4.学术流派分述: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启发学术思想2.深化临证经验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一)医经学派①校勘注释家:全元起、王冰、吴鹤皋、张志聪。

②分类研究家:杨上善、滑寿、张景岳、李中梓、汪昂。

③专题发挥家: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骆龙吉。

(二)经方学派(娴熟于临床辨证论治及方药应用)(后世经方:1.经典方2.仲景方)《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以及近代曹家达(字颖甫)、吴櫂仙等,均属经方家一脉相传者。

(三)伤寒学派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

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晋唐收集整理阶段】①王叔和收集《伤寒论》整理伤寒(从脉证方治入手)。

②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式,是唐代唯一)。

【宋金深入研究阶段】①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脉证分辨,以脉为先)②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寒毒、异气之说)③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④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强调八纲辨证)⑤郭雍著《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⑥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创“以经释论,以论证经”。

经论结合,全面注解伤寒)【明清发展兴盛阶段】<错简重订派>代表人物:方有执(1.力主错简重订论2.风寒中伤营卫说)、喻昌(三纲鼎立说)代表著作:《伤寒论条辨》、《伤寒尚论篇》其他医家: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吴仪洛《伤寒分经》吴谦《医宗金鉴》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章楠《伤寒论本旨》周扬俊《伤寒论三注》黄元御《伤寒悬解》<维护旧论派>代表人物: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代表著作:《张卿子伤寒论》、《伤寒论集注》、《伤寒论直解》、《伤寒论浅注》<辨证论治派>①以方类证派:柯琴(第一个提出汤证的概念;提出“六经地面说”)、徐大椿②以法类证派:尤怡《伤寒贯珠集》、钱璜《伤寒溯源集》③分经审证派: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包诚《伤寒审证表》(四)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刘完素:创立“六气皆从火化”,善用寒凉方法治疗火热类疾病。

“二歧三变”:一歧张从正,二歧罗知悌。

一变罗知梯,再变朱震亨,三变王纶、虞抟、汪机。

(五)易水学派(以张元素为师祖,以李杲为中坚)以“脏腑病机学说”为学术主旨,创建脏腑寒热虚实辩证体系。

张元素:《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

(六)攻邪学派主张“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儒门事亲》。

(七)丹溪学派(注重养阴)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八)温补学派(继承东垣脾胃学说,注重探讨肾和命门病机)以阴阳水火不足立论。

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和辨证治疗,治疗特点:温养补虚。

重阳轻阴,重气轻血,重补轻攻,重热轻凉。

代表医家:薛己、赵献可、孙一奎、张介宾(《景岳全书》;《质疑录》;《类经》)、李中梓(《医宗必读》;《内经知要》)、高鼓峰、吕留良。

(九)温病学派代表医家:(早期)吴有性、戴天章、余霖。

(中后期)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

形成过程:①奠基阶段②形成阶段(明末清初):明末吴有性《瘟疫论》,清初戴天章《广瘟疫论》,清余师愚《疫疹一得》③成熟阶段(清代中叶):叶天士《温热论》,薛雪《湿热条辨》,吴瑭《温病条辨》,王士雄《温热经纬》。

(十)汇通学派代表医家:唐容川、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恽铁樵、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汪昂《汤头歌诀》、王宏翰《医学原始》、王学权《重庆堂随笔》、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5.师承关系:6.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

各论部分孙思邈(初唐时期)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各科证治233门,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各科189门,方论2900余首。

(一)医德(创立医德规范和行医准则)核心思想:精、诚,论述范畴包括医学誓言、医德医风、行医规范等。

大医精诚大医习业--谦、勤、博、精大医执业(标准)--精诚精—技艺精湛(知识、技能、变通)诚—医德高尚(态度、作风)对待病人:仁慈恻隐,无欲无求。

对待同道:不可道说是非,议论人物;不可“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诩之貌,谓天下无双。

”对待工作:“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二)养生(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养生十要: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

养生理论与方法1.抑情养性重视养性抑情节欲:“十二多”丧生之本;“十二少”养生之要;“十要”养生之诸契2.常欲小劳:散步、按摩、导引、调气内视。

3.食养食治饮食养生基本观点“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于存生”详论饮食宜忌:尊奉内经详论食物分类、功效、主治和宜忌主张合理饮食注重饮食安全提倡饮食清淡合理搭配食物勿偏食五味主张少食多餐强调食物治疗4.慎护养老老年: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饮食及疾病防治:宜轻清淡, 常宜温食,推崇食甘润和血肉填精之品;(三)创建疾病分类与脏腑辨证相结合的方证理论体系1.以脏腑类归为主体的疾病分类法2.脏腑辨证纲领的完善(P61)以脾胃病为例分脾实热,脾胃俱实,脾胃俱虚,胃实热,胃虚冷(四)伤寒温病的方正论治体系(方证同条,比类相附)1.仲景方证,比类相附2.瘟疫证治,防重于治:提出“治未病”思;治疗大头瘟创制普济消毒饮3.重在清热解毒,配伍汗下养阴(五)方剂成就1.集成名方垂后世《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化裁古方出新意(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独活寄生汤)。

3.收集单方验方。

4.创制新方:独活寄生汤、温脾汤等。

5.剂型丰富用药方法多样。

(六)杂病治疗经验1.中风治法:从内中和外中两方面进行论治,创立了大小续命汤2.虚损治法:包括五劳、六极、七伤诸病重要的治则治法:①补剂兼泻、②以泻为补、③寒温相济:温阳散寒为主,济以苦寒清火;甘寒养液为主,济以辛温开泻;温补肾气,济以养阴清热④劳则补子:指母脏之虚劳,需补其子气;子气充盛,必能上感其母,使母气受益而康复。

如补养肺气的白石英丸。

严用和(南宋时期)主要著作《济生方》(一)脏腑虚实论治(五劳六极论治、水肿论治等)(二)论脾肾两脏关系1.重视脾胃,以肾为主2.强调“补脾不若补肾”(三)对方剂学的贡献1.创制新方:四磨汤、归脾汤、蠲痹汤、实脾饮、橘核丸、加味肾气丸、小蓟饮子、消风散2.化裁名方: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3.广集单方验方:蒜连丸、鸣聋散等(四)病症论治要说1.治痰饮贵乎顺气道,通津液:导痰汤、槟榔散、五套丸。

观点: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2.论秘结提出五秘论治,即:风秘、气秘、湿秘、冷秘、热秘。

提出燥则润之、湿则滑之、秘则通之、寒则温利之四个治则。

李杲(号东垣老人,宋金时期)著作:继承张元素的学术理论《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一)脾胃内伤学说(确立脾胃内伤学说)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兰室秘藏》: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二)阐发内伤热中(阴火论)1.内伤热中病机①阳气不升,伏留化火②津伤血弱,内燥化火③谷气下流,郁而化火④心君不宁,化而为火2.内伤热中临床表现:①脾胃气虚类证候: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②火热亢盛类证候: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3.内伤与外感的鉴别诊断①辨阴阳证②辨脉③辨寒热④辨手心手背⑤辨口鼻⑥辨头痛⑦辨筋骨四肢⑧辩渴与不渴4.内伤热中证治法①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②升阳散火法:升阳散火汤③升阳除湿法:升阳除湿汤(三)其他用药经验1.四时用药:清暑益气汤、升阳汤2.脏腑用药:肺之脾胃虚:升阳益胃汤;肾之脾胃虚:沉香温胃散3.随病用药4.治疗瘟疫:创制普济消毒饮5.化裁古方:枳术丸的化裁等(四)学术传承1.王好古:阴证的提出、病因病机、鉴别、治疗2.罗天益:发挥脾胃学说朱震亨(尊称丹溪翁,金元时期)著作:《格致余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相火论)。

《局方发挥》纠正滥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补、辛燥剂治病的流弊,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在纠正时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相火论1.相火为生命的原动力:认为世间各种事物,无非处于“动”、“静”两种状态,其中“动”是基本的、主要的;自然界万物及人的生命现象,均以动为常;至于“动”的产生,则基于相火的推动作用。

2.相火妄动则为贼邪(阳常有余阴亦不足则易产生火)(二)阳有余阴不足论(朱丹溪阐述人体阴阳状态的基本观点)有余阴亦不足论”相区别)1.人之阴阳动多静少2.人之阴精难成易亏3.人之相火易夺阴精(三)阴升阳降论:心肾相交:“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将,一升一降,无有穷也”(四)摄生养老论(五)治疗经验:气、血、痰、郁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

(后世说法:杂病用丹溪)1.气病论治2.血证论治(治以“补阴抑火,使其复位”)3.火证论治:实火可泻、火郁当发、虚火可补(中气不足,药用甘寒;阴虚火动,滋阴降火)4.痰病论治(提出“百病兼痰”,强调:“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5.郁证论治(创制六郁汤,六郁:气、湿、热、痰、血、食。

总以气郁为关键,郁久又都可化热生火,治疗特点——重在调气,郁久兼以清热泻火。

)6.妇科论治创制方剂——越鞠丸、六郁汤。

三、学术传承:戴思恭(气属阳,动作火;血属阴,难成易亏。

治火:甘温以除之、甘寒以降之、咸冷以折之、壮水以制之、温热以济之、升散以发之)、王履(清热养阴)、刘纯、虞抟(阴阳互根、气血互生的角度进一步阐明“阴”的重要性)、赵良仁、王伦(重视气血,主张气血互补,尤善用黄芪)、汪机(营卫论)、徐用诚张介宾(号景岳,明清时期)著作:《类经》(历代内经研究中最为系统,考据诠释最为详尽者);《类经图翼》(含《类经附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