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本质说课资料
基因的本质说课资料
学习方法:
1、重视预习.课前建议学生通读课文二遍,提出问 题互相解决.老师给出预习提纲和有关资料. 2、分析归纳法。学生将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汇 总和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 析概括能力,养成善于分析,善于讨论交流的习惯。 3、合作学习法。在实践中提高合作能力、合作技 巧,学会发扬各自特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 到共同进步。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R
R
R
RR S R
RS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讨论交流,以填表形式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证明
32P标记DNA 有32P标记DNA 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DNA有32P标记 外壳蛋白无35S标记
DNA分子具有 连续性,是遗 传物质
主要的遗传物质。
反馈练习,小结, 巩固新知,课内练习,课后 巩固理解,深化认识。 巩固教学目标,布 设计实验求证“烟草花叶病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 置课后实验设计。 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创新意识。
教学主线
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实验验证,分析讨论问题。
染色体中的蛋白质和DNA 哪一种是遗传物质?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遵循新课标基础性原则,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 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增加学生浓厚的 兴趣和激发旺盛的求知欲。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物质. 2.探究科学家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那么, 究竟哪一个是遗传物质呢?
基因的本质说课稿
基因的本质说课稿一、说教材《基因的本质》是高中生物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因的概念、基因的组成、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视,它为学生揭示了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为后续学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基因的概念:介绍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2. 基因的组成:阐述基因由DNA分子组成,以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 基因的功能:讲解基因如何通过编码蛋白质来控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遗传特征。
4. 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分析基因如何在生物体的繁殖过程中传递给后代,以及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基因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2)掌握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理论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基因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基因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2)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基因与DNA、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2)基因突变的机理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四、说教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因的本质,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突出自己与其他教师教法的不同之处。
1. 启发法:在教学中,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我会问:“为什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基因的奥秘。
亮点:- 我会设计一系列层次分明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基因的本质》PPT教学课件人教版高中生物1
•
3.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在英 美,家 庭包括 他和他 的妻以 及未成 年的孩 子。而 在我们 中国“ 家里的 ”可以 指自己 的太太 一个人 ,“家 门”可 以指叔 伯侄子 一大批 ,“自 家人” 可以包 罗任何 要拉入 自己的 圈子, 表示亲 热的人 物。
•
4.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 洋的不 同,我 们的格 局不是 一捆一 捆扎清 楚的柴 ,而是 好像把 一块石 头丢在 水面上 所发生 的一圈 圈推出 去的波 纹,愈 推愈远 ,愈推 愈薄。 每个人 都是他 社会影 响所推 出去的 圈子的 中心。 被圈子 的波纹 所推及 的就发 生联系 。
二、基因表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DNA 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需要解旋酶使双链解开。
基因的转录是由 RNA 聚合酶催化进行的。基因的上游有启动子,具
有 RNA 聚合酶特异性结合位点,决定了基因转录的起始位点。RNA 聚合
酶与启动子结合后,在特定区域将 DNA 双螺旋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开,
使 DNA 解旋。
《 基 因 的 本 质》PP T教学课 件人教 版高中 生物1
《 基 因 的 本 质》PP T教学课 件人教 版高中 生物1
单元总结
结束
《 基 因 的 本 质》PP T教学课 件人教 版高中 生物1
知识网络
专题讲座
《 基 因 的 本 质》PP T教学课 件人教 版高中 生物1
单元总结
结束
基因及基因表达
一、基因概念发展简史
1.遗传因子:基因的最初概念来自孟德尔的“遗传因子”。1909 年,
《 基 因 的 本 质》PP T教学课 件人教 版高中 生物1
单元总结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的定义和化学组成。
2.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3.学习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基因的定义、化学组成、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科书、PPT、教学视频。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回顾初中所学的遗传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基因吗?二、探究基因的定义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基因的定义。
2.学生分享阅读成果: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三、学习基因的化学组成1.讲解DNA的结构,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四、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1.通过视频展示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2.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线性排列,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基因的定义是什么?基因的化学组成是什么?二、探究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1.讲解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如何传递遗传信息。
2.通过PPT展示基因突变和遗传病的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对遗传信息的影响。
三、学习基因的遗传规律1.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遗传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通过实例讲解基因的分离与组合规律,让学生了解基因的多样性。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1.复习教材P-P页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基因的定义、化学组成、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基因的化学组成和遗传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高中生物第三章基因的本质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课标教 材分析
学情 分析
教学 目标重点 难点Fra bibliotek教法 学法
教学 过程
教学 反思
氨基酸
T2噬菌体
原料
脱氧核苷酸
大肠杆菌
教师模拟演示:
学生模拟演示
课标教 材分析
学情 分析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法 学法
教学 过程
教学 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反思 教学教法 教学过程
课标教 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课标教 材分析
学情 分析
人教版 高中生物 课标教材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法 学法
教学 过程
教学 反思
课标分析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4烟组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三、结 论
现 象 介绍实验材料结 论
呈现实验过程及相关问题
学生互评得出相应结论
课标教 材分析
学情 分析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法 学法
教学 过程
教学 反思
创设问题情境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二、实验探究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 (2)艾弗里实验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教学 过程
教学 反思
知识
学
能力
情
分
析
教学 教法
1.具有观察、比较、分析、获 取与表达信息的能力。 2.具有相应的分析科学史、得 出相关结论的能力(如分析细胞 学说建立的过程、分析光合作用 的探究历程) 3.具有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
生物《基因本质》教案模板
生物《基因本质》教案模板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基因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基因本质的好奇心。
1.1.2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1.1.3 强调基因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基因本质的探究。
二、知识点讲解2.1 基因的概念2.1.1 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2.1.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由DNA序列组成的。
2.1.3 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2 基因与DNA的关系2.2.1 DNA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是DNA的一部分。
2.2.2 基因由DNA序列编码,DNA序列决定了基因的遗传信息。
2.2.3 基因的表达产物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调控。
2.3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2.3.1 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3.2 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不同性状。
2.3.3 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生物体的性状表现。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重点3.1.1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和特点。
3.1.2 解释基因与DNA的关系,理解基因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3.1.3 探讨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理解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3.2 教学难点3.2.1 基因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3.2.2 基因与DNA的关系的阐述。
3.2.3 基因与生物性状关系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的概念和特点。
4.1.2 学生能够解释基因与DNA的关系。
4.1.3 学生能够探讨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4.2 能力目标4.2.1 学生能够运用基因的概念解释生物的遗传现象。
4.2.2 学生能够运用基因与DNA的关系解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4.2.3 学生能够运用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解释生物的多样性。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基因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5.1.2 基因与DNA的关系的阐述。
5.1.3 基因与生物性状关系的深入探讨。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3篇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定义和概念;2. 了解基因的本质,即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3. 掌握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4. 能够解释基因突变对个体和种群遗传的影响。
教学重点:1. 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基因的作用和遗传意义。
教学难点:1. 基因突变对个体和种群遗传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例如遗传的基本规律和重要概念。
二、理论讲解(20分钟)1. 解释基因的定义和概念,即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2. 介绍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则。
3. 分析DNA分子的功能,即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设计一项简单的实验,以展示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2. 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例如提取番茄或其他植物的DNA。
3. 引导学生观察DNA提取物的外观和性质,并让他们探究DNA分子在实验中的功能。
四、讨论和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2. 探讨基因突变对个体和种群遗传的影响,包括突变的原因和类型。
3.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邀请学生进一步了解基因相关的前沿研究和应用,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组学研究。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分享他们在基因研究领域感兴趣的话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讨论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基因的本质,并了解其在遗传中的作用和突变对个体和种群遗传的影响。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亲自参与DNA提取,加深对基因的认知。
拓展延伸环节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难易程度。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过程;2.了解植物的根系结构和功能;3.掌握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4.了解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基因的本质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基因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的概念和组成。
2.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3.学习基因的遗传规律及其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基因的概念、组成、位置和作用。
2.教学难点:基因的遗传规律及其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提问:什么是基因?基因有什么作用?2.基因的概念和组成(1)讲解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介绍基因的组成:基因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1)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2)讲解基因的作用: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生物的性状。
4.基因的遗传规律(1)讲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基因在生物体的生殖过程中,通过染色体传递给后代。
(2)举例说明基因的遗传规律:如双眼皮和单眼皮的遗传。
5.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1)讲解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生物的性状。
(2)举例说明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如血型的遗传。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基因的概念、组成、位置、作用、遗传规律及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课后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因的本质。
五、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2.辅助材料:PPT、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等。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基因概念、组成、位置、作用、遗传规律及与生物性状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议。
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五篇
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五篇《基因的本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制作脱氧核苷酸和dna结构模型的活动,使学生理解dna的分子结构,理解dna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和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dna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dna结构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及dna分子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制作模型、实验、探究式学习法。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准备四张边长为10 cm不同颜色的硬卡纸,并用其中一张白色的剪出4个等大的五边形,用一张黄色的剪出四个直径为1.5cm的等大的圆,用粉色和绿色卡纸分别剪成长8 cm、宽1.5 cm的长条,并按照虚线图示剪成下面的形状。
导入新课(情景创设)教师:同学们,矗立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村创业大厦前的城市雕塑──中关村的“麻花”,成为世人瞩目的标志。
然而,就是这个雕塑曾引发一起纠纷案件,那就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受理的北京世纪盛典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起诉北京大学dna雕塑合同纠纷案(教师对案情进行简短介绍)。
看完图片,听完案情介绍,同学们又什么想法呢?有同学会问:案件的发生是由于dna的空间结构的旋转方向的问题,dna到底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呢?就是这样两条链吗?为什么要在这里制作一个dna结构的雕塑呢?新课教学第一部分:dna的研究教师:1869年德国生物化学家米歇尔最早发现dna这种化合物的存在。
在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分析dna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并努力探索这蕴涵生命奥秘的物质的结构,希望揭开dna结构的神秘面纱。
同学介绍在网上查到资料:1944年,发现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可能携带遗传信息。
1953年英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推断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二部分:跟随科学家研究足迹,认识dna的结构教师:在沃森和克里克之前,人们已经认识了dna的化学成分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每分子的脱氧核苷酸又是由三个分子组成。
《基因的本质》PPT课件
2021/3/18
20
二、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
一般地说,基因对于性状表达的作用可以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一种是直接 编码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为直接作用;另一种是通过酶的合成,间接地影 响性状的表达,为间接作用。
一个基因一条多肽链的理论无论对于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都是适用的,但 是过于简单化了。
第四节 基因的本质
一、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二、基因的作用与性状表达
2021/3/18
1
一、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基因概念的发展分两个阶段: (一)经典遗传学阶段 (二)分子遗传学阶段
2021/3/18
2
(一)经典遗传学的基因概念
1、孟德尔的遗传因子 — 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 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Johnson提出了基因(gene)这个名词,取代 了Mendel的遗传因子,一直应用至今。
不连续基因(splitting gene):在一个 基因内,编码序列——外显子(exon) 与非编码序列——内含子(intron)相 间排列。
跳跃基因(jumping gene):可以在染 色体上移动位置的基因。
假基因(pseudogene):已经丧失功 能,但是结构还存在的基因。
2021/3/18
②看它们在功能上能否互补,即对其功能 进行测验。
2021/3/18
13
顺反测验
首先建立一个双突变杂合二倍体。也就是说把两个隐性突变通过杂交引入 同一个细胞。然后测定这两个突变基因之间有无互补功能。
基因的本质说课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2004年5月第1版,2004年12月第3次印刷)第3章第1节。
本章内容涉及前人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遗传效应等知识,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内容,为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基因工程”等后续内容作好辅垫。
优点: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材——前人探索遗传物质的3个经典实验。
应注意辨析之处:本节课的标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站在整个生物界的高度,概括地表述生物界遗传物质的情况,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其准确含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学习了“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这些内容之后,积累了大量的对基因的感性认识。
那么,基因的化学本质究竟是什么?在生物的遗传上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相信这样的问题一定经常萦绕在学生的脑海里,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但是,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呈现知识的组织方式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思维方式。
能否读懂前人的实验,能否真正去理解和分析它的原理并提出新的想法和见解,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是都是具有挑战性的。
三、设计思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标中并没有相应的要求和建议,课标第17页,“2.2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对应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有一条: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因此,本节教学任务的最后着落点不应该是这样一个干巴巴的结论性语句,而应该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分析、挖掘这些经典实验中所蕴含的方法和原理,让学生们讲出他们对实验原理、步骤、结论的困惑、理解或感悟,甚至学生们自己的新见解,从中领会科学的设计方案和思维方法,这才是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和落实的教学目标。
这也是本教案设计的出发点: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材,达到课标的要求。
“总结”这个知识性目标动词是应用水平的,是属于最高层次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就必须促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三个经典的实验。
有关《基因的本质》生物备课教案五篇
有关《基因的本质》生物备课教案五篇《基因的本质》教案1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五、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疑导入多媒体展示商品条形码。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及教学反思这九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讲解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内容包括:经典实验如格里菲斯实验、艾弗里实验以及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等,这些实验逐步确立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地位。
同时,还介绍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如何携带遗传信息。
2.教材地位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学生理解遗传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过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后续基因结构与功能、遗传变异与进化等内容的重要前提。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O理解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等实验的设计思路与结论。
O掌握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科学依据,理解DNA结构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分析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O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以验证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通过学习科学家探索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O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对细胞结构、遗传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但对于分子水平的遗传物质及其功能理解尚浅。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直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及其重要性。
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设计和分析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和讲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等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DNA的复制》基因的本质PPT
3.现有M、N两个均含有200个碱基的双链DNA分子,其中M分子中共有260个氢键, N分子中含有20个腺嘌呤,那么M分子中有C—G碱基对多少个?这两个DNA分子中 哪个结构更稳定? 分析 假设M分子只有A、T两种碱基,则200个碱基,100个碱基对,含有200个氢键, 而实际上有260个氢键,即G—C碱基对共60个。N分子中A—T碱基对有20个,则G— C碱基对有80个,氢键共有20×2+80×3=280(个),氢键越多的DNA分子结构越稳定。 提示 M分子中有C—G碱基对共60个;N分子结构更稳定。
2.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1)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离心技术。 (2)实验原理 ①DNA的两条链都用15N标记,那么这样的DNA分子密度最大,离心时应该在试管的 底 部。 ②DNA的两条链都没有被15N标记,那么这样的DNA分子密度最小,离心时应该在试 管的 上 部。 ③DNA的两条链中只有一条单链被15N标记,那么这样的DNA分子离心时应该在试管 的 中 部。
正误判断 ·矫正易混易错
(1)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 √ ) (2)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 ) (3)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一定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 )
深化探究 ·解决问题疑难 以下为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请找出图中的错误有几处?分别是什么?
(3)实验过程
(4)实验结果
①立即取出,提取DNA→离心→ 全部重 带。
②繁殖一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 全部 中带。
③繁殖两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
1 2
轻带、12
中带。
(5)实验结果和预期的一致,说明DNA的复制是以 半保留 的方式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力目标
1、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 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 力. 2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 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 、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 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元贝驾考 元贝驾考2016科目一 科 目四 驾考宝典网 / 驾考宝典2016科目一 科目四
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遵循新课标选择性原则, 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 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 的课程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知识目标
1、识记: DNA是遗传物质的分析及实验验证;
2、识记: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演绎法。
讨论交流,以填表形式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证明
32P标记DNA
有32P标记DNA
DNA有32P标记
DNA分子具有 连续性,是遗 传物质
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无35S标记
预习提要:
第一册17页: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册9页: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第二册42--46页:认真阅读2遍,提出问题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蛋白质和DNA的 认识水平如何? 2、当时认为遗传物质是哪种物质?为什么? 3、从这个事实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4、向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这个观点提出挑战的 是谁?他凭什么质疑? 5.本节课的两个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择重要吗?
第3 章
基因的本质
说课的主要内容:
• 一:说教材 • 1.说内容和地位. • 2.说重点\难点. • 3.说教学目标 • 三:说学法 • 1.学情分析. • 2.学习方法.
• 二:说教法 • 1.问题链教学法. • 2. 探究导学法 • 四:说教学过程 • 1.教学过程 • 2.教学主线 • 3.板书设计 • 附:教后体会
如果你是科学家,请设计实验证 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背景知识:烟草花叶病毒是由RNA和蛋 白质组成的,在感染烟草时,会出现致 病斑。
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问题链:
亲代与子代以生殖细胞为“桥梁”, 染色体在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染色体中的蛋白质和DNA哪一种是遗传物质?
问题链: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那么, 究竟哪一个是遗传物质呢?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蛋白质和DNA 的认识水平如何? 2、当时认为遗传物质是哪种物质?为什么? 3、从这个事实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4、向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这个观点提出挑战的 是谁?他凭什么质疑?
到共同进步。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导入—推进—高潮—结束 教学主线:疑 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引导,启 动探究,让学生 “带着问题走进课 堂”。
教 学 过 程
回答问题,回顾原有的遗 传知识,对其分子机理充 满好奇。 联系生殖过程,逐层分析细 胞结构,自主发现染色体在 问题链层层启发、 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提出 剖析。 问题:染色体的蛋白质和 DNA中哪一种是遗传物质? 动画演示实验过 程,引导学生分 析、讨论。
内容和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在第3章占有重要位置,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这部分内容,才能在生物性状遗传和 变异的复杂现象中,从根本上懂得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 质和规律。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则是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这两 个经典实验,因此两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是本节的 难点,这也正是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的东西。教材按 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层层深入进 行思考,让学生理解这两实验的最关键的设计就是把 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在本节的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实验过程的探究与科学方法的学 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索学 习中,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1957年佛兰科尔 TMV的转化实验
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后体会
我把这节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 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受”式教学 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 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 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 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 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 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 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 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 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 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 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 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 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 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 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 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 情感目标
1、通过再现科学史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发现过程
的艰辛和漫长。
2、科学成果的取得不仅要有科学的思维,还要有锲而不舍的
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
3 、实验验证DNA和RNA是遗传物质,强调了 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二、说教法
1、问题链教学法:
结合教师的渐进式问题链,一环扣
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 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 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 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 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 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 乏理性的思考。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项中,是遗传物质的是 (
A. ① ② ③ ④ ⑤ B. ① ③ ④ ⑤
):
①核糖核酸 ②腺嘌呤 ③噬菌体DNA ④脱氧核糖核酸 ⑤核苷酸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2.下列生物中只含一种核酸的是( ) A.玉米 B.草履虫 C.金鱼 D.病毒
3.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32P的细胞,在 细菌解体后含32P的是( ) A.子代噬菌体DNA B.子代噬菌体所有部分 C.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D.子代噬菌体不含32P 4.噬菌体外壳的合成原料直接来自于( ) A.细菌 B.噬菌体 C.原噬菌体外壳降解 D.环境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归纳综合,解决问题。
DNA是遗传物质
由特殊到一般,拓展思维。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板书设计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28年格里菲思 过程 1、体内转化实验 现象 结论
1944年艾弗里 2、体外转化实验
过程 现象 结论
过程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现象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结论
预习资料: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的主要历程(科学史)
1.19世纪末,通过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研 究,科学家认识到染色体在遗传中有重要作用. 2.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 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3.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 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屏幕显示:
1、R型和S型细菌的菌体和菌落图,问 哪个是R,S?毒性如何?
2、请同学们看课本43页,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分哪些步骤?各看到什么现象? (2)你如何理解第3步的加热杀“死”?
(3)第4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4)仅凭格里菲思的实验能否证明DNA是 遗传物质?
请同学们读P43-44,回答问题: 1、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设计的思路是什么? 2、在艾弗里的实验的第3步中你得出什么 结论? 3、从艾弗里的研究成果你有何启示? 4、艾弗里的实验是否完美?
一环,层层剖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逐步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探究导学法(假说—演绎法.讨论探究法.背景呈现
法.要点提示法)
通过师生课堂互动,在教师有的放矢的点拨下, 以问话、讨论、演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 识,归纳实验结论,验证实验假设,从而充分发挥
4.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认为性状 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但转化因子没作进一步的探索). 5.20世纪40年代以前,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普遍认为遗传 物质是蛋白质.
6.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 质和DNA组成. 7.1944年,艾弗里用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细菌成 分,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其各分离成分的纯 度受到质疑,而怀疑其结论的信度). 8.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 菌实验,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9.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空间结构是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0.1956年,科学家发现有些病毒不含DNA,而只 含蛋白质和RNA,并证明这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从而得出—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的 结论.
分析实验,讨论问题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 细菌中,一定含有一种 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的活性物质, 它到底是什么呢?
1944年,艾弗里做细菌体外转化实验
S型活细菌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DNA水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