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理解和应用。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示例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讲解:通过PPT,详细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4. 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5. 总结: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动态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定义及意义。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
3.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
4.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八、教学步骤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定义及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解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原理,如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等。
3.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教授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如解析几何、向量运算等。
4.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工程、物理等领域的应用,如桥梁设计、力的传递等。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⑤只用一只弹簧秤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用刻度尺从O点按选定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⑥比较一下,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⑦改变两个力F1与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实验结果:(3).实验结论结点受三个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F1与F2之合力必与橡皮条拉力平衡,改用一个拉力F′使结点仍到O点,则F′必与F 1和F 2的合力等效,以F 1和F 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F,比较F′与F 的大小和方向,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4)注意事项1.实验时,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且拉力应沿轴线方向,以减小实验误差.测量前应首先检查弹簧秤的零点是否准确,注意使用中不要超过其弹性限度,弹簧秤的读数应估读到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弹簧秤的指针,拉杆都不要与刻度板和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摩擦.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其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小2(1(23(1)(2)合力的取值范围是: ① θ在0~180°内变化时,θ增大,F 随之减小;θ减小,F 随之增大;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平行四边形演示)1F 2②当θ③当θ④当F 1F = 例1.例2A B C D 例3A B C D 1.1-3-52.如图所示,5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是2F 、3F 、4F 、5F 、7F ,相互间夹角均为60。
,求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F 2图1-3-5O 点挂(1(2例.10N.求:(1(2)将 (3)A 力为8N 例.α=30°。
(1(2)求例.120o ,5F符号Fx 和Fy表示。
(3)在图上标出力与x轴或力与y轴的夹角,然后列出Fx、Fy的数学表达式。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第一章: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力的定义与描述引入力的概念,解释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介绍力的矢量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2 力的计量单位学习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
了解其他常用单位如千克力、克力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3 力的图示表示学习用矢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练习绘制简单的力的图示,包括单力、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
第二章:力的合成2.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释两个力的合力如何通过它们的几何关系来确定。
通过图示和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2.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学习利用数学方法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练习使用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来求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2.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介绍力的合成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通过实例计算和分析力的合成效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力的分解3.1 力的分解概念引入力的分解概念,解释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的方法。
强调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
3.2 力的分解方法学习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函数来分解一个力为两个分力。
练习解决不同角度和大小下的力的分解问题。
3.3 力的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探讨力的分解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计算和分析力的分解效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摩擦力与弹力4.1 摩擦力的概念与分类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4.2 弹力的概念与计算学习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力。
学习胡克定律,了解弹簧弹力的计算方法。
4.3 摩擦力和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摩擦力和弹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练习摩擦力和弹力的计算和分析。
第五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探究5.1 实验目的与原理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大全7篇
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大全7篇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大全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八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篇1)这一年来,我担任高一(5)班和三个实验班的物理教师,虚心向洪钟主任和梓欣老师学习,努力借鉴前辈老师的教学经验,再一次看到了科学的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一年过得很充实,收获真不少。
现在把这一年的一些收获写出来,以博方家一笑。
这一年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感受最深的是,不在于课堂上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能够领悟多少。
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关键在于“热情”两个字。
不管是学生方面,还是老师方面,都要“充满热情”。
有这样一种说法,天才都是具有某方面的狂热。
我觉得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学生的学习上。
比如高一(3)班的丁一同学,学习物理几乎是狂热的,很多高二的物理知识,甚至大学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知识,都钻研得津津有味。
事实证明,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很让人放心,根本不用担心他物理考不出好成绩。
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的热情必须由教师的热情来带动。
打一个比方,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
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我在下面一些上课环节作了尝试。
1.扎实的基本功能保证学生听课质量。
比如板书要大而清晰,讲解思路要慢而清晰,关键地方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
学生听懂了,有了收获的喜悦,自然会把热情回馈于你。
2.讲述枯燥无味的物理公式时,可以穿插讲述妙趣横生的科学家轶事。
科学家也是人啊,越是大科学家,越有故事讲。
3.通过动画演练一些公式。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第一章: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力的定义与描述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是描述力的三要素。
1.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力的国际单位制。
1.3 力的图示表示用矢量表示力,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第二章:力的合成2.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矢量和。
两个力的合力方向由这两个力的夹角决定。
2.2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过程,分解力的合力等于原力。
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2.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如拉力、张力、重力等。
第三章:力的平衡3.1 平衡状态的定义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的状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2 力的平衡条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即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矢量和为零。
3.3 力的平衡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平衡,如杠杆原理、浮力等。
第四章:摩擦力4.1 摩擦力的定义与分类摩擦力是两个接触面之间相互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静摩擦力: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
动摩擦力: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4.2 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摩擦系数成正比。
4.3 摩擦力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摩擦力,如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物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等。
第五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题步骤确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
画出力的图示,标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法则,计算合力或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5.2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与力的合成与分解。
绳索拉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第六章: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6.1 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产生,变化,消失。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态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2.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课件、实验设备。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求和仪、直尺、绳子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力和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概念,并向学生提问:“当两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是如何合成的?”2.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方法,向学生解释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并通过实例和动画形式展示合力和分力的求解方法。
教师强调力的合成和分解应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3.实验(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实验。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套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
实验步骤如下:a.将一根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并将一根绳子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环扣。
b.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绕过一根求和仪引力指示板的牵引轮,并将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求和仪的固定点上。
c.将测力计的指示板移到求和仪的示意图上,测力计示数为F1d.通过调整求和仪的固定点和牵引轮,使绳子通过牵引轮上的刻度尺,同时将指示板上的测力计示数调整到F2e.测量绳子与牵引轮的夹角θ。
f.计算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4.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提问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6.实践应用(10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水平面上的合力、物体的平衡等。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义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4.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实际应用等内容。
2. 教学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3. 教学器材:三角板、尺子、绳子等,用于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2.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含义。
3.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内在规律。
4.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操作技巧。
5. 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布置一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兴趣。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例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例教案实例一:力的合成目标:通过实例学习力的合成及其应用。
活动材料:1个拉力计、2个细绳、2个挂钩、若干物块、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1. 引入:和学生复习力的定义及特点,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多个力同时作用的情况。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合成力的例子。
3. 实验准备: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面图,图中有两个绳子,每个绳子上挂着一个重物,两个绳子分别穿过两个滑轮,并与拉力计相连。
4. 实验步骤:a. 将细绳拉直并通过滑轮,挂上两个重物。
b. 将拉力计与两个细绳相连,并记录下拉力计的示数。
c. 逐个增加一组重物,保持细绳拉直并通过滑轮。
d. 每次重复步骤b和步骤c,记录下不同质量组合时的示数。
5. 数据分析:将实验记录表收集,分析学生的数据。
并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合成规律,并帮助学生总结公式。
6. 合成力实例讨论: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力合成实例进行分析讨论,考虑到不同力的大小和方向对合成力的影响。
7. 活动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合成力的概念、实验过程以及力的合成规律。
实例二:力的分解目标:通过实例学习力的分解及其应用。
活动材料:1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示意图、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1. 引入:和学生复习力的定义及特点,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力分解的情况。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力的分解例子。
3. 平行四边形分解法:向学生介绍将力分解为其合力方向上的两个分力的概念,并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示意图展示这一概念。
4. 实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在实例中如何应用平行四边形分解法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5.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力的分解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并计算得到相应的分力。
6. 实验准备:通过实验准备,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力的分解情况。
7. 分解力实验:在实验中,使用弹簧测力计施加一个力,然后观察和记录分力的示数,分别将测力计向横向和纵向移动,记录示数。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
2.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数学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
2.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数学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合成的内容。
2.提问: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我们如何判断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知识讲解】1.力的合成:a.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合力是指这些力的合力向量(合成向量)的大小和方向。
b.合力的计算方法:合力的大小等于合成向量的长度,合力的方向等于合成向量的方向。
2.力的分解:a.定义: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时,力的分解是指将这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b.分解力的计算方法:-垂直分解: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力。
-水平分解: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相互平行的力。
【示例演练】1.合力的计算方法:a.示例1: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F1=5N和F2=8N的作用,两个力的方向分别为东北方和南方,请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b.示例2: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F1=3N、F2=4N和F3=6N的作用,三个力的方向分别为东方、北方和西南方,请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分解力的计算方法:a.示例3: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F=10N的作用,将这个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力,请计算分解后的两个力的大小。
【拓展应用】1.通过示例演练,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航空、航海、工程设计等领域的问题。
【归纳总结】1.总结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展示实验】1.可以通过展示实验来直观地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
【达标检测】1.给学生一些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题目,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及合成方法。
2. 力的分解概念及分解方法。
3.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实例。
3. 练习题。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力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力的合成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是将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上的效果。
2.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等。
3. 讲解力的分解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效果。
4. 讲解力的分解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等。
三、实例分析1. 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后续课时按照类似格式进行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力的基本概念,为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做准备。
2. 讲解力的合成:介绍力的合成概念,讲解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3. 讲解力的分解:介绍力的分解概念,讲解分解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和分解,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力的分解教案第1篇一、课标要求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课时安排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述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第二讲:力的合成与分解一、基本概念:(1)共点力:几个力的作用点在同一点,或作用线延长后交于一点,叫共点力。
(2)合力和分力:一个力作用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这一个力称为这几个力的合力,这几个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合力与分力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
二、力的合成:(1)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
若两个力F 1、F 2的夹角为θ,如图所示,合力的大小可由余弦定理得:F =F 21+F 22+2F 1F 2cos θ,tan α=F 2sin θF 1+F 2cos θ。
(2)21F F 、合力范围: |F 1-F 2|≤F 合≤F 1+F 2 。
(3) 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三、力的分解1、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分解相当于已知对角线求邻边。
2、按效果分解:两个力的合力唯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在无附加条件时,从理论上讲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但在具体问题中,应根据力实际产生的效果来分解。
例:将放在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的重力mg分解为下滑力F1和对斜面的压力F2,这种说法正确吗?解析:将mg分解为下滑力F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mg的另一个分力F2不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从力的性质上看,F2是属于重力的分力,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属于弹力,所以这种说法不正确。
【例】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力,有几种分法?解析:有无数种分法,只要在表示这个力的有向线段的一段任意画一条直线,在有向线段的另一端向这条直线做垂线,就是一种方法。
如图所示。
3、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定则分析力最小值的规律:(1)当已知合力F的大小、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两分力垂直,如图所示,F2的最小值为:F2min=F sinα(2)当已知合力F的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所求分力F2与合力F垂直,如图所示,F2的最小值为:F2min=F1 sinα(3)当已知合力F 的大小及一个分力F 1的大小时,另一个分力F 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 已知大小的分力F 1与合力F 同方向,F 2的最小值为|F -F 1|证明过程:122221F 2F F -F F cos ⋅+=θ→θcos F 2F -F F F 12212⋅+=当θ等于0°,即1F 与F 同向时2F 有最小值,12min F -F F =4、几种有条件的力的分解(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时,有唯一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合成与分解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合成与分解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一、导入引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基本概念和向量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及实际应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力的合成: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产生的效果等同于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几个力的合力。
2.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力的合成计算方法:将合力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形成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性质,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解计算方法:通过三角关系,根据力的大小和夹角以及三角函数(正弦、余弦)计算分力。
三、案例分析(30分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力的合成:(1)若一个力为20牛顿,另一个力为30牛顿,方向相同,求合力大小和方向。
(2)若一个力为15牛顿,另一个力为12牛顿,方向垂直,求合力大小和方向。
(3)若两个力大小相等,互成60°角,求合力大小和方向。
2.力的分解:(1)一个力为50牛顿,夹角为45°,将该力分解为两个力,使其垂直分解的力比平行分解的力大10倍。
(2)一个力为80牛顿,夹角为60°,将该力分解为两个力,使其垂直分解的力比平行分解的力小20牛顿。
四、讲解总结(10分钟)1.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重要性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小结评价(5分钟)请学生进行学习小结,提出问题与困惑,并进行解答和评价。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性。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会用它求两个分力的合力。
4.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5.理解分力的概念,知道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6.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7.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经历应用探究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求合力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
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从代数求和到矢量求和的思维跨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如图放在地面上的小车受到四个力的作用,你能判断它将向哪个方向运动吗?教师总结:用一个力的单独作用替代以上四个力的共同作用,而效果不变,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力的合成。
出示动画:小车受四个力的作用和一个力的作用时的运动。
二、讲授新课(一)共点力的合成1.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作共点力。
2.合力和分力看下面图片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水桶所受拉力示意图吊灯所受拉力示意教师总结:两个小孩分别用力F1、F2共同提着一桶水和一个大人单独用力F提着这桶水,都能产生让水桶保持静止的效果。
用拉力为F的一根线悬挂吊灯和用拉力分别为F1、F2两根线悬挂吊灯都能产生使吊灯保持静止的效果。
结论:由于F产生的效果和F1、F2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F是F1、F2的合力,F1和F2是F的分力。
(1)合力: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3.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4.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5.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意义和作用。
2.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4.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与力的合成和分解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合成和分解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力的合成和分解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中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建筑力学等领域。
2. 力的合成和分解与其他物理概念的联系: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等。
八、教学反思1.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接受程度如何。
2. 针对实验环节,反思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学生实验操作及观察分析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第一章: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力的定义与描述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和方向。
学习如何描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2 力的计量单位学习国际单位制中力的计量单位,即牛顿(N)。
1.3 力的图示表示学习使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如箭头表示法,以及力的分解与合成。
第二章:力的合成2.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学习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理解两个力的合力如何通过将它们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合力为对角线的长度和方向。
2.2 力的合成实例通过实际例子,练习力的合成,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2.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学习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物理学、工程学和日常生活中。
第三章:力的分解3.1 力的分解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使其作用效果与原力相同。
3.2 力的分解方法学习力的分解方法,如使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3.3 力的分解实例通过实际例子,练习力的分解,解决力的分解问题。
第四章:力的平衡4.1 力的平衡条件学习力的平衡条件,即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所有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4.2 力的平衡实例通过实际例子,练习力的平衡,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4.3 力的平衡的应用学习力的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力的平衡在建筑结构、机械设计和日常生活中。
第五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决策略5.1 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步骤学习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步骤,包括确定已知量和求解未知量。
5.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决策略实例通过实际例子,练习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掌握解决策略。
5.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决策略的应用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决策略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解决工程设计、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第六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在二维场中的应用6.1 二维力的合成与分解学习在二维场中力的合成与分解,使用坐标系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
2. 利用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图示和实例。
2. 准备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
2.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义,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并给出公式。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问题。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现象,如拉绳、抛物线运动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些有关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 挑选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八、课后作业:1. 布置一些有关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如查找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科技、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力的合成与分解物理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物理教案1. 引言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体运动和变形的原因。
在物理学中,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也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本教案将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2. 力的合成2.1 向量的概念在力的研究中,我们使用向量来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向量有大小(模)和方向两个基本要素,通常用箭头来表示。
箭头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2.2 合力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那么这些力的合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称为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其中的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2.3 合力的合成合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则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常见的合力合成方法有:- 平行四边形法则:将待合成的两个力按照大小和方向画在一个平面内,然后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矩形法则:将待合成的两个力按照大小和方向画在一个平面内,然后通过矩形法则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力的分解3.1 分力的概念分力是指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分力是根据某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将其分解为与其垂直或平行的两个力的和。
3.2 分力的分解分力的分解有水平分解和垂直分解两种情况。
- 水平分解:将一个力按照某个角度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力和竖直方向上的力。
根据三角函数的关系,可以分别用力的大小和夹角来计算水平力和竖直力的大小。
- 垂直分解:将一个力按照某个角度分解为与该角度垂直的两个力。
同样地,根据三角函数的关系,可以计算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4. 应用实例4.1 合力与分力的应用(请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构思实例)5. 实践练习5.1 合力与分力练习题(请提供一些练习题,包括合力的合成和分力的分解的问题,以检验学生对合力与分力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6.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掌握了如何用向量来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如何进行合力的合成和分力的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第一章: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力的定义与描述引入力的概念,解释力的含义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如相互性、矢量性等1.2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计量单位解释牛顿与克力、dyn的关系第二章:力的合成2.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入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释其原理示例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2.2 力的合成计算讲解力的合成计算方法,如向量加法练习力的合成计算,提供例题与解答第三章:力的分解3.1 力的分解概念引入力的分解概念,解释其意义讲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3.2 力的分解计算讲解力的分解计算方法,如向量减法练习力的分解计算,提供例题与解答第四章: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4.1 共点力的合成引入共点力的概念,解释其特点讲解共点力的合成方法,如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4.2 共点力的分解讲解共点力的分解方法,如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练习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提供例题与解答第五章: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5.1 非共点力的合成引入非共点力的概念,解释其特点讲解非共点力的合成方法,如力的向量加法5.2 非共点力的分解讲解非共点力的分解方法,如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练习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提供例题与解答第六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图形方法6.1 力的平行四边形图示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图示方法讲解如何通过图形方法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6.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三角图解法引入三角图解法,解释其原理示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三角图解法应用第七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1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力学问题中的具体应用提供实际问题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问题7.2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工程问题中的具体应用提供实际问题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问题第八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物理意义8.1 力的合成与分解与力的传递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与力的传递之间的关系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力的传递过程中的作用8.2 力的合成与分解与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与力的作用效果之间的关系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第九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验证9.1 实验目的与原理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讲解实验设备与实验步骤9.2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如何处理与分析实验数据提供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例题10.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复习题提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复习题提供复习题的答案与解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力的基本性质力的相互性:理解力是相互作用的,即每个力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反作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过程一、力的合成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若干、细芯铅笔.(2).实验步骤①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放于水平桌面的方木板上.②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③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将结点拉到某一位置O,如图标记,记录两弹簧秤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个细绳套的方向.④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和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⑤只用一只弹簧秤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用刻度尺从O点按选定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⑥比较一下,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⑦改变两个力F1与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实验结果:(3).实验结论结点受三个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F1与F2之合力必与橡皮条拉力平衡,改用一个拉力F′使结点仍到O点,则F′必与F1和F2的合力等效,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F,比较F′与F的大小和方向,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4)注意事项1.实验时,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且拉力应沿轴线方向,以减小实验误差.测量前应首先检查弹簧秤的零点是否准确,注意使用中不要超过其弹性限度,弹簧秤的读数应估读到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弹簧秤的指针,拉杆都不要与刻度板和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摩擦.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其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图.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5.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验测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是F和F ′符合即可.例: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橡皮条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位置O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A.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点的位置允许变动B.在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的刻线C.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结点拉到O点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点时,两秤之间的夹角应取90°不变,以便于计算合力的大小2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
(2)逻辑关系: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3、运算法则(1)平行四边形定则(2)三角形定则.(2)合力的取值范围是: ① θ在0~180°内变化时,θ增大,F 随之减小;θ减小,F 随之增大;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平行四边形演示)F1F 1F 2②当θ=90°时:③当θ=120°,且F 1=F 2时:F=F 1=F 2④当F 1,F 2成任意角度时,根据余弦定理,合力 补充:求出以下三种特殊情况下二力的合力:①相互垂直的两个力合成,合力大小为F =.②夹角为θ、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合成,其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合力大小为F =2F 1cos③夹角为120°、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合成,合力大小与分力相等,方向沿二力夹角的平分线 例1.5个力同时作用于质点m ,此5个力大小和方向相当于正六边形的两条边和三条对角线,如图所示,这5个力的合力为F 1的:() A.3倍B.4倍C.5倍D.6倍例2.关于合力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几个力的合力就是这几个力的代数和B .几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这几个力中的任何一个力C .几个力的合力可能小于这几个力中最小的力D .几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这几个力中最大的力例3.关于两个分力F 1、F 2及它们的合力F 的说法,下述不正确的是( ) A .合力F 一定与F 1、F 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 B .两力F 1、F 2不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 C .两力F 1、F 2一定是同一个物体受的力 D .两力F 1、F 2与F 是物体同时受到的三个力 针对训练1.六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 、2F 、3F 、4F 、5F 、6F ,相邻两个力之间夹角均为60o ,如图1-3-5所示,则它们的合力大小是____,方向____。
2.如图所示,5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是2F 、3F 、4F 、5F 、7F ,相互间夹角均为60。
,求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F 2F 1图1-3-5二、力的分解例:在竖直墙上固定一个轻支架,横杆OM 垂直于墙壁,斜杆ON 跟墙夹角为θ,在支架的O 点挂有一个重为G 的物体,如图所示。
怎样确定杆OM 、ON 的受力方向和大小?例.如图所示,斜面倾角θ=30°,物体重G=100N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 拉物体使其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求拉力F 的大小。
例.如图所示,用细绳将重球悬挂在光滑墙壁上,绳子与墙夹角为θ,球的重力为G 。
(1)用力的分解法则作出重力和重力沿绳子方向及垂直墙壁方向的两个分力 (2)这两个分力的大小是多大? 例.如图所示,重100N 的物体A 沿倾角为37°的斜面向上滑动,斜面对物体A 的摩擦力的大小为10N.求:(1)物体A 受哪几个力的作用;(2)将A 所受各力在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进行分解,求各力在这两个方向上分力的合力; (3)A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大.例.如图所示,一只小球用绳OA 和OB 拉住,OA 水平,OB 与水平方向成60°角,这时OB 绳受的拉力为8N ,求小球重力及OA 绳拉力的大小. 例.如图所示,用一个轻质三角支架悬挂重物,已知重物的重力G=500N ,AC 绳与AB 杆的夹角α=30°。
(1)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重物的重力,并作出示意图; (2)求AB 杆所受的压力和AC 绳所受的拉力。
例.已知共面的三个力,F1=20N ,F2=30N ,F3=40N ,三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夹角均为120o ,求合力。
三、力的正交分解2F7F4F3F5FF 1=20NF 2=30N F 3=40N1、正交分解法的定义:把力沿着两个选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叫做力的正交分解法。
2、正交分解的原理一条直线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其合力可由代数运算求得。
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并且这几个力只共面不共线时,其合力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很不方便。
为此,我们的解决方法是:(1) 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2) 将各力正交分解在两条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求x 、y 轴上的合力Fx,FyFx=F X1+F X2+F X3+…… F Y =F Y1+F Y2+F Y3+…….(3)求Fx 和Fy 的合力F 大小:方向(与X 方向的夹角):由F 合=22y x F F +,求合力F说明:“分”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的“合” 补充:正交分解法的步骤:(1)以力的作用点为原点作直角坐标系,标出x 轴和y 轴,如果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两轴的方向可根据方便自己选择。
(2)将与坐标轴不重合的力分解成x 轴方向和y 轴方向的两个分力,并在图上标明,用符号F x 和F y 表示。
(3)在图上标出力与x 轴或力与y 轴的夹角,然后列出F x 、F y 的数学表达式。
如:F 与x 轴夹角为θ,则F x =Fcos θ,F y =Fsin θ。
与两轴重合的力就不需要分解了。
(4)列出x 轴方向上的各分力的合力和y 轴方向上的各分力的合力的两个方程,然后再求解。
例1共点力F 1=100N ,F 2=150N ,F 3=300N ,方向如图1所示,求此三力的合力。
例2 重100N 光滑匀质球静止在倾角为37o 的斜面和与斜面垂直的挡板间,求斜面和挡板对球的支持力F 1,F 2。
N N G F 606.010037sin 2=⨯=︒=图3练习1、如图所示,用绳AC 和BC 吊起一个重100N 的物体,两绳AC 、BC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30°和45°。
求:绳AC 和BC 对物体的拉力的大小。
练习2、如图所示,物体A 质量为2kg ,与斜面间摩擦因数为0.4若要使A 在斜面上静止,物体B 质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多少? 巩固提高1.用原长为8cm 的橡皮筋跨过光滑的定滑轮把一根木棒悬挂起来,稳定后木棒处于水平状态,橡皮筋长度变为10cm ,橡皮筋与水平棒的夹角为30°,橡皮筋的劲度系数,,则木棒的质量是 A .4kgB .0.4kgC .2kgD .0.2kg2.如图所示,吊床用绳子拴在两棵树上等高位置.某人先坐在吊床上,后躺在吊床上,均处于静止状态.设吊床两端绳的拉力为F 1、吊床对该人的作用力为F 2,则? A.坐着比躺着时F 1大?? B.躺着比坐着时F 1大y53°37°O x 37°C.坐着比躺着时F大??2D.躺着比坐着时F大23.两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和B,质量均为m,用长度相同的两根细线分别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同一点O.现用相同长度的另一根细线连接A,B两个小球,然后用一水平方向的力F作用在小球A上,此时三根细线均处于伸直状态,且OB细线恰好处于竖直方向,如图所示.如果两小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则力F的大小为A.mg??B.mg?C.mgD.04.水平横梁一端A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一小滑轮B.一轻绳的一端C固定于墙壁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为m=10kg的重物,∠CBA=30°,如图3所示,则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为(g取10N/kg)( ) A.50NB.50NC.100ND.100N5.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光滑小球,小球被竖直的木板挡住,则小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A.B.???C.D.6.如图,一物体在粗糙水平地面上受斜向上的恒定拉力F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可能不受弹力作用B.物体可能受三个力作用C.物体可能不受摩擦力作用D.物体一定受四个力作用7.一质量为m的铁球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和竖直墙壁之间,铁球与斜面的接触点为A,推力F的作用线通过球心,如图所示,假设斜面、墙壁均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