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中国最有可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

论中国最有希望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
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
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
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
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
这些景区就是目前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阳哈尼梯田有着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梯田。
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
166689亩梯田在养育着336971个农业人口,高山上的63958.4公顷森林提供着全县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全县4653条水沟干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这就是元阳哈尼族梯田奇观的突出特点。
它不像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已失去功能的古迹,不像泰山、黄山、尼加拉瓜大瀑布等单纯的自然景观,也不像曲阜孔庙、拉萨布达拉宫、北京颐和园等单纯的人文创造,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相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哈尼梯田是居住地风景文化的典型例子,它说明了传统的技术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显著的协调能力。
一、关于哈尼族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是耕种梯田的民族,梯田文化就是哈尼族的代表性文化。
据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已经开垦梯田,进行水稻耕作。
哈尼梯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哈尼梯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哈尼梯田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独特的农耕景观,以其壮丽的自然美景和千年的耕作传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分析哈尼梯田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哈尼梯田是一个独特的农业生态系统,受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哈尼人通过耐劳和智慧,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水利系统,使得梯田能够充分利用山泉水资源,保证稻田的灌溉和排水。
这一系统为哈尼梯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然而,近年来,哈尼梯田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农田耕作技术的传承受到威胁,对哈尼梯田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旅游开发对哈尼梯田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哈尼梯田的壮丽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
然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也会给梯田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度的人流和建设活动可能会对耕作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梯田的生态系统。
面对这些挑战,哈尼梯田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加强农业技术的传承和创新。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了解最新的农耕技术和管理方法。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和农业大数据分析,优化农田管理和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其次,加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哈尼梯田的生态环境是确保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严禁破坏性的开发活动。
同时,鼓励农民采取可持续的农耕方式,如有机农业和水土保持措施,保护梯田的生态系统。
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旅游开发应该与当地农民和社区合作,共同保护和发展梯田景区。
减少对梯田景区的人流量,设置限制和规定,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同时,政府也应该推动文化传统和保护梯田的教育,提高游客的文化意识和环保意识。
最后,合理规划和管理梯田的经济发展是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红河哈尼梯田:申遗中保护与发展的困惑

调 的是 人 与环 境 的共 荣 共 存 与 可 持续 发 展 理 念 。 它是 一个 划 时代 的世 界遗 产 , 志 着 现 代人 类 文 标 明的一大进步, 因而联合国更看重 、 更支持“ 文化
景观 ” 申报 。 的
红河 哈尼 梯 田正是 这样 一 个遗 产 。 在 哈 尼人 来 到哀 牢 山之 前 , 里 的 生态 是 纯 这 自然 的 。由于 典型 的立 体气 候 , 份从 低 纬 度 江 水 河 中蒸 发 升空 , 高 山 区化 为 降 雨 洒 落在 原 始 森 到 林 中 , 成 无 数 溪 泉 瀑 布 龙 潭 , 沟 沟 箐 箐 下 泻 形 沿 入 江河 。哈尼人 来 到 后 , 先在 靠 近森 林 的地 方 首 挖筑 大 沟 , 下 泻 之 水 悉 数 截 流 , 后 在 大 沟 下 把 然 面安寨 子 、 开梯 田 , 大 沟之 水 灌 溉 梯 田 , 又 沿 引 水 层层 梯 田下 注 入 江 河 , 蒸 发 升 空 , 此 往 复 循 再 如 环 。十 年前 , 者根 据 水 的 流程 将 这 一 生 态 系 统 笔 概括 为 “ 河一 森 林 一 村 寨一 梯 田 四度 同 构 的 、 江 人 与 自然 高 度结 合 的 、 持续 发 展 的 良性 循 环 生 可 态系 统 ” 红 河 哈 尼 梯 田 申 遗 即 以此 一 理 论 作 为 , 主要依 据 。后 来 笔 者 又 在 大 量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提
过分 析去 发 现 当 哈 尼 人 的生 产 和 生 活 方 式 发 生
人们 运 用 的 农 业 技 术 可 能 发 生 变 化 ; 培 品 种 、 栽 产 量 、 质 可 以 发 生 变 化 ; 与 梯 田景 观 相 匹 配 米 在 的哈尼 人 蘑 菇 房 的外 观 不 发 生 严 重 的 变 化 的 情 况 下 , 建 筑材 料 、 光 、 风 以及 整个 居 住 质 量 其 采 通 可 以有极 大 的提 升 。更 为 重 要 的是 , 梯 田景 观 在 不变 的情况下 , 尼社 会 的生 产关 系 、 济组织 方 哈 经 式 和社会 组织方 式可 以不断发展 进步 ; 哈尼人 可 以 建设起具有城市化内涵的幸福“ 新农村”传统的哈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研究进展与展望

自然地理因素
历史人文因素
2
云南地理环境 研究
第 2 卷 3
地貌 气候
山势高大 ,河流支流众多 ,V型发育 ,地表破碎 ,地形异 常崎岖陡峻 ]
高 温多雨的亚热带季 风类 型 ,立体气候明显 ,云雾及雨水 天气 多 ]
红河支流众多
水体
土 壤
哀牢 山土壤类型多样 ,以粘性 较强的黄壤 、红壤 为主 ,间有大量肥沃的深棕色森林土 中山以上为森林 , 降水通过森林 的过滤 、 贮藏 , 汇为常年 流淌的溪 瀑
逐渐吸取农耕文化要 素 ,受稻 作民族的影响
植被
迁移历史 民族 智慧和精神
民族政 策
富于创新 、坚韧不拔 、团结互 助、兼 收并 蓄的民族精神 和乐 观豁达的 民族性格 - 6 ]
中国历代 中央政府边疆 开发政策 水土保持 、保护 森林 、严 密有效的用水制度 、冲肥 u
科 学管理
的地之 一 ,2 1 00年 6月 申请 成 为 联 合 国 粮 农 组 织 “ 全球重 要 农 业 文化 遗 产 ” 试 点 之一 。这 与其 极 高
因、生物多样性、生态特征、水资源及其管理等方
面展开了多学科研究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 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数据 和参考 ,对其进行总结可为
第 2 卷第 5期 3
21 0 1年 1 O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UNNAN O GRAP C ENVI N GE m R0 NT R EA ES RCH
V0. 3. No 5 12 . Ot c ..2 1 Ol
全 球 重 要农 业 文 化 遗 产 :云南 红 河 哈 尼梯 田研 究进 展 与展 望
“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及动态保护论坛”综述

显 ,传统农 业价值 的直接创造 者和受 益者是
农 民 ,但 仅仅依 靠农 民之 间的 口耳相 传很难 达 到大范 围的 宣传效 果 ,甚 至农 民 自身也说 不清 楚祖祖 辈辈传 下来 的种 田手艺 到底好在
哪里 。要想 让老百 姓 和管理层 面认识 到传统
一
AHS保护 试 点 的 申请 ,加 强 不 同类 型 农 业
文化遗 产地 之间 的交流 与合 作 ,提 高 哈尼 梯 田及其 他地 区民族 传 统 文化 保 护 的 自觉性 ,
、
总 结 了 GIIS项 目 实 施 的 成 A- I
果 和 经 验 ,提 出 了未 来 工 作 的 要 求
“ 将我们 的足迹 留在岁月 的沙 滩上 ,将珍 贵 的遗产 留给我们 的后世 子孙” ,来 自联 合 国
州及 元 阳县 、绿春 县 、红河县 、金 平县 的代
表 , 《 技 日报 》 《 学 时报 》 C 科 、 科 、C TV一7
中 国科学 院地 理科 学与资 源研究 所 和云南省
红河 哈尼 族彝 族 自治 州人 民政 府 联 合 主办 , 中 国科学 院地 理科学 与资 源研究 所 自然与文 化遗产研 究 中心 、云南省 红河 州文 化局 、云 南省红河 州 哈尼梯 田管理 局承 办的 “ 哈尼 梯
地经济与 生态 、文化 的协 调 发展 ,农业 文 化
田农 业文 化遗产 保护 与发 展论坛 ”及 哈尼梯 田农 业文 化遗产 考察 在云 南省红 河 哈尼族彝
族 自治州 举行 。本次 论坛是 中国科学 院地理 科学 与资 源研究 所 自然 与文 化遗产 研究 中心 组 织的 “ 自然 与文化 遗产保 护论坛 ” 系列之
遗产视角下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一)哈尼族的梯田 哈尼族实施开山造田的浩繁工程时,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 发号施令。公元6世纪中叶哈尼族古渡红河进入哀牢山区时,红 河流域有哈尼12个部落头领,各村寨的小首领在部落头领的指挥 下,村落的小首领把土地划分给家支族长后,各家族可按自家份 地开挖梯田,对于团结的哈尼族而言,开山造田轻而易举。 (二)因地制宜 哈尼族人民有着长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水稻农田的历 史和农耕文化,他们在长期的田间劳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地制宜,摸索和总结自然规律。在整个梯田的开垦过程中,哈 尼人始终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使梯田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和 运用。
为文化类标准6条和自然类标准4条。世界遗产认定标准表见表1。 表1 世界遗产认定标准表
Cultural criteria
Natural criteria
(i) (ii) (iii) (iv) (v) (vi) (viii) (ix) (vii) (x)
世遗委员会在对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评语中写道:哈尼梯田 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 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 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 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三、哈尼梯田的申遗之路
(一)哈尼梯田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尼梯田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世界,国 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1993年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 讨会,日、美、英等10多个国家代表参观哈尼梯田,深为梯田的 景观和文化所折服。2010年,哈尼梯田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 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之一。为充分发掘梯田的遗产价值, 促进文化遗产申报,保障哈尼梯田的永续存在和改善当地居民的 生产生活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学者对哈尼梯田的历 史成因、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及其管理方面展开了研究。2013年 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景观成功被列 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哈尼梯田的申遗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世界遗产的评定有其流程和标准,分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有哈尼、彝、苗、瑶、傣、回、拉祜、布依、壮、汉十个世居民族和尚未识别族称的芒人。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治州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这里是天然的民族博物馆,迷人的文化大观园,红河哈尼梯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魅力的民族文化景观。
一、红河哈尼梯田简介河哈尼梯田是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人民在一千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当地独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文字史料记载的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并留下了“世间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认命题”的著名诗篇。
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观壮丽,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梯田,集中连片最大的达上万亩,其中以多依树梯田、坝达梯田、麻栗寨梯田,勐品梯田、牛角寨梯田最为著名。
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蒸腾,满谷的云雾漂浮不定,形成浩瀚的云海,时隐时现,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婀娜多姿,被誉为高原大海,空中水库。
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巅,近万亩的梯田宛如一片波海,泛着粼粼波光,景色十分壮观。
镶嵌在陡坡上的梯田,远看如天落碧波,侧看以天梯凌空,俯瞰似大地版图,气势磅礴,秀丽多姿,独具风韵,美妙绝伦,把山梁深谷组成一幅变幻莫测的天然画卷。
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共同构筑的良性农业生态是哈尼等各族人民利用当地特殊地理气候,变自然生态农业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哈尼梯田文化内涵深厚、独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
以耕作梯田著称于世的哈尼族,其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和“自然冲肥”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学,保证每块梯田都得到充分的肥料和水量供给。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导读:“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度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2013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中国云南哈尼梯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你可能会想到、用到各种各样的词汇来形容看到哈尼梯田的感觉,有一个词一定少不了,那就是“震撼”,屏声敛气的震撼,如电击般的震撼,荡涤心灵的震撼……从海拔140米到近2000米的山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梯田,大的不足一亩,小的不够一平方,弯弯曲曲却都又按照等高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面山坡上最多的能有3700级的梯田。
1300多年前哈尼人从青藏高原沿着红河流域来到哀牢山区(一说是西北氐羌民族与怀揣谷种,身负犁锄,懂得如何用沸水浇开顽石开辟田地的百越民族相遇,交融碰撞后,就诞生了一个新民族——哈尼族,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因为古越人血管中流淌着饭稻羮鱼的血液)(见《每天学一点:青田鱼稻共生系统》)。
在继续下面的故事之前,要先交代下红河自治州的地质气候背景。
红河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和河流的切割,造成深沟高壑的地形,最低处海拔140m,最高处3000m,绝对高差2700-2800m,在低海拔的干热河谷区,年均温度为25℃,在高海拔的阴湿高寒区,年均温度为11.6℃,其间温差达13.4℃,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低海拔处的蒸发量大,一年的蒸发量能达到2000-3000mm,水汽上升到山顶处遇高压冷气团,变成云雾或降雨,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红河山区常年云雾缭绕、变化莫测,雨水丰沛,这又使年降雨量达到1600-3000mm,所以元阳的山被人称为“一座湿漉漉的大山”。
高山上茂密的森林收集了云雾甘露和降雨,流入哈尼人修建的4600多条大大小小的环山沟渠,渠水由高山流下,首先满足村寨的哈尼人的生活用水,然后灌入梯田,层层下注,最后又流入谷底的河坝蒸发。
云南哈尼梯田可行性分析

云南哈尼梯田可行性分析概述哈尼梯田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被誉为世界上最壮丽的梯田景观之一。
这里的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创造的世界农业文明奇迹,也是中国远古农耕文明的瑰宝。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哈尼梯田所面临的文化保护、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等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重点探讨云南哈尼梯田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文化保护哈尼梯田作为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居住形态,对于保护这一文化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哈尼梯田的保护工作主要以保护梯田景观和传统农耕文化为重点。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完善相应的保护机制,同时加强对哈尼族人民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加强与相关机构及旅游从业者的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哈尼梯田的文化遗产。
生态保护哈尼梯田所处的山区地形与特殊的水利系统是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保护梯田生态环境亦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梯田保护区,加强对梯田水利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保持其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同时,应限制游客数量,采取科学的旅游开发方式,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对梯田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通过提高游客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梯田生态保护的氛围。
经济发展云南哈尼梯田景区的发展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哈尼梯田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但尚未发挥其潜力。
政府应抓住机遇,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同时,需要加强与旅游从业者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哈尼族人民充分参与旅游业,推动民族文化艺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结论云南哈尼梯田作为世界上最壮丽的梯田景观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生态和经济价值。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从文化保护、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与相关机构和旅游从业者的合作。
从哈尼梯田的特点谈其保护

动, 才能产生实效。在这一过程 中 , 政府 的职责 是帮助村民依靠梯 田发展 , 不仅要依靠梯 田解决 他们 的生存温饱 , 而且要依靠梯 田富裕起来 。总 之要 从梯 田取 得更 多 的 比较 收 益 , 这是 解 决保 护 和发展 问题 的根本 之道 。 以梯 田景 观 为 核 心 发 展 乡 村 生 态旅 游业 是 种方 式 。但 不 管是 引进 外 来 旅 游企 业 也 好 或 仪 与节庆 、 有关 自然 界 和 宇宙 的民 间传 统 知识 和 实践 、 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 是 以村镇为单位组织起来发展也好, 都要建立村 现 形式相 关 的文化 空间 ” 很显 然 , 。 哈尼梯 田④ 是 民的参与机制 , 障他们在旅游业发展 中的应得 保 利益 , 而不能使旅游的发展变成与他们无关或关 “ 有关 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属 , 或 如 于非物 质文化 遗产 一 类 。但 关 键 的 问题 是 , 实 系甚 少 , 只能 低 层 次参 与 , 变 成 流 动 小 贩 向 其 践 的对象 是 作 为耕 种 梯 田的 哈 尼族 人 民赖 以 生 游客兜 售 廉 价 商 品之 类 。只 有 村 民在 旅 游 的发 存的生 产 资 料 。这 与 一 般 的不 至 于关 系 到 整 个 展中得到应得的利益 , 并认识到其利益与梯 田的 才能 真 正调 动村 民保 护梯 田 的主 动性 群体 的生 计 的文 化 遗产 显 然 是 不 一 样 的 。譬 如 直接 联 系 , 把保 护 工 作落 到 实 处 。还有 一 种 较好 说, 某种神话传说甚至某种语言消失 了, 某种表 和积极性 , 培 演艺术后 继无人 了, 种手工 艺技 能失传 了等 的办法 是选择 具 备一 定 特色 条 件 的村 落 , 训村 某 组 有 等 , 民族 的生 活 仍 旧会 继 续 , 至 可 能 感 觉 不 民建设 梯 田文 化 生 态 旅 游 村 , 织 起 来 , 序 开 而 甚 包括家庭旅馆)让村民直接参 与进旅 , 到其 消失 。但如 果梯 田毁 了 , 哈尼 人 民的 生活 办农家乐( 那 游业 中 , 为乡村 生态 旅游 的从业 者 。 成 就 失去 了保 障。 从 哈尼梯 田的 这一 特 点来 看 , 哈尼 梯 田的 对 提高 梯 田 自身 的 直 接 收 益 是 另 一 种 方 式 。 搞综合种植 , 如稻 保 护就 出现 了两重 性 , 容 易可 也 更 困难 。说 容 这需要改进传统 的种植方式 , 更 田养鱼 、 田养 鸭 等 。或 改 良水 稻 品 种 , 高产 稻 提 易 是 因为 只要 哈尼 人 民现 有 的农 耕 生 计 方 式 不 变, 就不需要任何人来奢谈保护 , 护是 件 自然 量和质量等。当然 , 保 这些方面 , 都有一些经验, 要 而然 的事 。说 更 困难 是 因 为居 于深 山 的 哈 尼 人 总结 、 高 、 广 。 提 推 哈尼梯 田的保护所面临 的另一个问题是水 民要发展, 要脱贫奔小康 , 统的梯 田耕种方式 传 不少 水 田 由 已经不 能满 足现 实 的需 求 了 , 一些 哈 尼族 村 民开 源问题 。这 次实地 调 查 中我 们 看 到 , 一是 水 始弃 田改 寻 别 的 营生 。在 对 哈 尼 梯 田核 心 区 的 于缺水 已经 变成 了旱地 。原 因有 两 方 面 : 部 特 调查 中我们 了解 到 , 在 村 中出 现 了 “819 部 源减少 , 分 田 中 的龙 潭 水 干涸 , 别 是 今 年 一 现 369 ”
梯田文化保护措施

梯田文化保护措施梯田文化的保护措施涉及到多个方面,旨在确保这一传统农业形态的持续性和生态文化的传承。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保护措施:1. 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将梯田建设成绿色有机生态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这是保护与发展梯田文化的首要措施。
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价值。
2.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梯田功能和价值的认识,提高保护管理梯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梯田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公众参与保护的热情。
3. 签订责任状:层层签订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责任状,确保保护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这种做法有助于明确各方的责任,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
4. 保障灌溉用水:争取梯田沟渠水利修复项目,编制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解决人田争水矛盾。
水资源是梯田农业的生命线,因此保障充足的灌溉用水是保护梯田的关键。
5. 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支持梯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如传统农作物种植、乡村旅游等,以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增强农民保护梯田的动力。
6. 实施生态补贴政策:鼓励梯田区农民保护梯田和传统农事操作,通过提供生态补贴来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激励他们继续维护梯田生态系统。
7. 成立科技联盟:推动成立全国梯田科技联盟,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梯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效率。
科技创新可以为梯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
8. 加强规模连片保护:对于规模较大且连片的梯田,应加强保护力度,防止因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的破坏。
9. 宣传教育:加大梯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梯田保护的意识。
10. 传统文化传承:讲好梯田的故事,让青少年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确保梯田传统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综上所述,梯田文化的保护需要政府、社区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综合性的策略和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历史

哈尼族梯田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有何历史>哈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以游牧为生。
1300多年前,气候和生存条件的恶劣迫使哈尼人的祖先向南方迁移,最后在哀牢山脉定居下来,由原来的游牧民族演变为一个依靠梯田生存的农耕民族。
哈尼人的生活用具也逐渐由鞭具、鞍具变为了谷船、酿酒锅等农耕用品,哈尼族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年他们都有对水的祭祀,鱼成为哈尼族的食物,同时也成为哈尼族的装饰品,甚至在他们的传说中,天、地、人都是鱼的产物,曾经用来驱赶羊群的鞭子被祖先丢在了迁徙的路上,没有留下任何记忆。
为了适应哀牢山气候及整体的自然环境,哈尼人的村寨多建于海拔1400~1800米的半山向阳坡地,既避开了低海拔河谷地带气候炎热潮湿和瘴疠流行的威胁,又躲开了高海拔地带常年云雾蒸腾和阴冷潮湿的弊端。
那些建在半山向阳坡地上的哈尼村寨,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全年日照1630小时,降雨约1000毫米,气候温和、阳光和煦、降水充沛,最适宜人居。
他们在靠近森林的地方挖筑大沟,把下泻之水悉数截流,然后在大沟下安寨、开田,将截流之水用于梯田的灌溉。
哈尼人在大山上挖筑了4653条骨干沟渠和无数小沟渠,单是能灌溉面积50亩以上的骨干沟渠就达662条。
条条沟渠如银色腰带缠绕在大山之间,保证了水稻种植的用水之需。
哈尼族的祖先在漫长的迁徙之路上,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经验。
从海拔100多米到海拔近3000米,如何灌溉好每一块梯田,对于今天的水利学、工程学、管理学来说,都是一项难题。
哈尼梯田灌溉的秘密是自然分水法。
这种方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学,避免了因为水的利用而产生的纠纷。
哈尼人根据具体情况,还制定了20多条规则,这种关于合理管理水资源的准则,使得每家的梯田都能够及时、适量、均等地得到滋养。
哈尼梯田是哈尼人经过数千年时间方耕耘出的成果。
时至今日,多数哈尼人依然过着原始、单纯、周而复始的农耕生活。
那么,如何让哈尼梯田得以保护和延续呢?经过13年漫漫申遗路,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

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1. 红河哈尼梯田的壮美风光红河哈尼梯田,哎呀,简直是大自然的艺术品!这地方就像是上天用五彩画笔在山坡上随意涂抹的。
春天的时候,田里水波荡漾,像镜子一样倒映着蓝天白云,真是美得让人心醉。
等到秋天,稻谷金黄,远远望去,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走在梯田间,你会发现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处都能勾起你心里的那份柔情。
而且,这些梯田可不是随随便便种的哦。
哈尼族的农民们世代相传,依山而建,巧妙地利用地形,创造出这样一个个梯田,真是智慧的结晶。
听说他们还会根据水源和气候变化调整种植,这可是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呢!走在梯田旁,真有种“行走在历史的长河里”的感觉,越走越觉得这地方的文化底蕴深厚。
2.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2.1 传统的节庆活动哈尼族的节庆可热闹了!每到丰收季节,村里的人就开始忙活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得像过年似的。
最有意思的就是“吃新米”这个习俗。
每年稻谷收获后,大家围坐一起,享受新米的美味,仿佛在庆祝这一年的辛勤付出。
别看是简单的一顿饭,却包含了浓浓的乡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节日,就是“哈尼新年”。
这一天,哈尼族的姑娘小伙们会穿上最华丽的民族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
那场面可谓是热闹非凡,仿佛整个村子都在欢声笑语中沸腾。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2.2 传统手工艺再说说哈尼族的手工艺,简直是个宝藏!他们的刺绣、编织、银饰都特别讲究,个个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尤其是那些精致的刺绣,花样繁多,颜色鲜艳,仿佛把大自然的风景都融进了布料里。
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着浓浓的民族情怀,真让人爱不释手。
而且,哈尼族的人特别注重传承,年轻人也都愿意学习这些传统手艺。
听说他们有个说法,叫“匠心独运”,这可不是说说而已,是真正把心血倾注在每一件作品上。
看着这些手工艺品,简直就是把“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让人对他们的文化更加敬佩。
3. 红河哈尼梯田的未来3.1 生态与文化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红河哈尼梯田也在逐步转型。
世界自然遗产之一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

世界自然遗产之一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代表之一,以其壮丽的景色和独特的农耕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元阳梯田是中国南方最大、最完整、最美丽的梯田群,承载了千年的农耕智慧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地势起伏,山高坡陡,长年多雨。
在这样的地貌条件下,当地哈尼族人创造了一种以梯田为基础的农耕方式,形成了如今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从高山峡谷到谷地平原,沿着山坡依次排列的梯田层层叠叠,像一座座巨大的阶梯,延伸至远处群山脚下。
当晴天的阳光洒在这片梯田上时,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如同一个个金色的海洋。
梯田作为农耕文化的象征,不仅给人们带来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承载着一段段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在元阳梯田得到了完美的延续和传承。
哈尼族人的生活与梯田紧密相连,他们充分利用水源、土地和气候,通过多层级梯田的建设与管理,把每寸土地都利用到最大化。
从种植、灌溉到收获、保存,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在元阳梯田,我们可以领略到哈尼族人的淳朴与勤劳。
他们穿着传统的服饰,背着竹篓在梯田中来回穿梭,播种、耕种、收割,无论天气如何,他们都默默地耕耘着。
过去,哈尼族人只是为了赖以生存的农田而艰辛劳动,而现在,他们把梯田打造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为自己的家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除了风景秀丽的梯田,元阳还有其他让人神往的特色景观。
在阳朔到元阳的公路沿途,我们可以看到一片片五彩斑斓的菜花田,绵延起伏,美不胜收。
每年的冬季,当白茫茫的雾气散去,整片菜花田会呈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仿佛天堂一般。
此外,还有独特的盐田景观,盐水从山上通过沟渠流入平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蒸发,就会形成成片的盐田。
一望无垠的白色,与蓝天、青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元阳梯田的成功之处在于保护和传承,尊重自然,保持了梯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同时,不断引进合理的农耕技术和旅游经营手段,提高了梯田的经济效益。
云南哈尼梯田保养方案

云南哈尼梯田保养方案梯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之一,而云南的哈尼梯田更是享有盛誉。
哈尼梯田以其绵延起伏的景色和独特的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师的注意。
然而,梯田的保养工作对于维持其美丽和功能的持续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云南哈尼梯田的保养方案,包括水利管理、土壤保育、农作物管理和文化保护。
1. 水利管理水是梯田农业的生命线,良好的水利管理对于哈尼梯田的保养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水利管理的建议:•水源保护:保护梯田周围的水源,避免水源污染。
严禁在梯田周围开采矿石或倾倒垃圾等破坏性行为。
•梯田灌溉: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梯田的灌溉。
根据季节和农作物需要,灌溉的频率和用量应合理调整。
•农田排水:确保梯田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避免水积在梯田内部造成土壤侵蚀和农作物病害。
•水土保持:种植适合梯田的农作物,能够保持土壤结构和水源的稳定。
2. 土壤保育土壤是梯田农业的基础,保育土壤对于梯田的保养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土壤保育措施:•避免水土流失:种植青草或植被来固定土地和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梯田的脊部和坡面。
•有机物质的添加:定期添加有机物质,如堆肥或绿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湿润度。
•合理施肥:根据农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营养状况,合理施肥,避免过量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污染。
•梯田整地:定期进行梯田的整地工作,包括平整梯田底部、修复梯田的脊部等,以保持梯田的均衡和稳定。
3. 农作物管理农作物管理是梯田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良好的农作物管理有助于维持梯田的生态平衡和生产力。
以下是一些农作物管理的建议:•轮作和休耕:实行适当的轮作和休耕制度,以保持土壤肥力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防治病虫害: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如利用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
•选择适合的农作物:根据梯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以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
•合理收获:在农作物成熟时进行合理的收获,避免农作物过度成熟或腐烂,影响产量和品质。
哈尼梯田的生态启示和感悟

哈尼梯田的生态启示和感悟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哈尼梯田是一幅壮丽的景色,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典范。
哈尼梯田以其独特的美景和生态环境,启示人们关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上,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以下几个方面。
哈尼梯田的生态启示我们应注重生态平衡。
哈尼梯田依山就势,沿着山腰建设了一系列层层叠叠的梯田,使得雨水顺势而下,保持土地的湿润度和肥沃度。
同时,梯田中的水稻和其他农作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吸引了各种动物和昆虫。
这种平衡的生态系统使得大自然中各种生物得以共生,相互依存。
我们应该从中认识到只有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哈尼梯田的生态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土壤保护。
梯田对土壤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梯田间的田埂被修建成一道道阶梯,形成了复杂的水土流动系统,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水土侵蚀的发生。
同时,哈尼梯田采用了有机农业的种植方式,避免了农药和化肥的滥用,保证了土壤的质量和健康。
我们应该学习哈尼梯田的经验,采取可持续的农业方式,保护好我们的土壤资源。
哈尼梯田的生态启示我们应该注重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哈尼梯田依山而建,巧妙地利用了自然降雨和山泉水,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系统。
梯田将雨水蓄积在田间,使得农作物能够得到充足的灌溉,同时也避免了水浪费。
这提醒我们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要有创新思维,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避免水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保证水的可持续利用。
哈尼梯田作为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在欣赏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获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和感悟。
只有注重生态平衡、土壤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让我们一起珍爱哈尼梯田,共同守护生态绿色。
红河哈尼梯田调研报告

红河哈尼梯田调研报告红河哈尼梯田是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处独特的人工梯田景观。
这个梯田系统被誉为“活化石”,是中国乃至世界梯田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红河哈尼梯田,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我首先参观了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地区-元阳梯田。
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最具代表性的景区之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这里的梯田层层叠叠,宛如巨型阶梯般向山脚延伸,美不胜收。
我通过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了解到这里的梯田是哈尼族先民数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帮助他们合理利用山地资源,保持了当地生态平衡。
除了元阳梯田外,我还参观了红河哈尼梯田其他地区的梯田景观。
不同地区的梯田在形态和规模上各有特色,但它们共同展现了哈尼族人民对土地的独特崇敬和对自然环境的维护。
通过调研,我对红河哈尼梯田的历史渊源、人文特色和生态保护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还与当地村民进行了交流,了解到红河哈尼梯田对当地居民的意义和影响。
梯田不仅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他们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梯田所提供的农作物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经济收入。
同时,梯田也是哈尼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传统节日和活动都与梯田相关。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红河哈尼梯田对于当地社区的重要性。
红河哈尼梯田调研使我深刻认识到梯田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个民族智慧与生态保护的典范。
梯田的存在使人们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调研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梯田的农耕文化逐渐减少,年轻一代渐渐离开农田。
另一方面,梯田的维护和修复成本较高,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持。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在保护和传承梯田文化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社区发展问题。
总而言之,红河哈尼梯田是一处令人惊叹的人造景观,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对土地的敬畏。
论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

论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一、梯田的产生背景1、自然原因: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所造成的。
元阳位于云南省南部,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降雨量竟达到年均1397.6mm,梯田稻作文化发达,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区是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
其次,元阳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为切割中山地类型,即县内众山在亿万年中被红河、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两侧低下。
县内气候多属亚热带季风类型,但因地形复杂差悬殊,立体气候突出。
在由河坝经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区的行程中,要经历热带、温带、寒带的变化。
2、人文因素:全县有63958.4公顷森林,这些森林构成了巨大的天然绿色水库,它们涵养的巨量水份在高山上形成了无数条小溪、清泉、瀑布和龙潭,提供了全县所有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
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此1200多年间,哈尼族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力,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毅垦殖梯田。
同时,哈尼族等民族还发挥了巨大的天才和创造力,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已建成骨干沟渠4653条,其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样就解决了梯田稻作的命脉——水利问题。
二、梯田文化的变迁1、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在土地改革之前无田或少田的农民虽然给土司、地主种田耕地,但以户为生厂单位,很少以集体的形式出现。
红河哈尼梯田调研报告

红河哈尼梯田调研报告红河哈尼梯田是中国云南省红河州的一处著名景点,也是中国最美的梯田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红河哈尼梯田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是哈尼族人民多年来辛勤劳作的产物。
梯田的设计和建设依靠人工开挖,让山坡上的土地可以利用起来,成为哈尼族人民的主要农田。
梯田的分布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公里,形成了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中心的红河哈尼梯田景区。
梯田层层叠叠,宛如青山绿水的画卷,给人一种美丽和壮观的感受。
红河哈尼梯田的发展对当地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梯田的存在使得当地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梯田也带动了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家乐、民宿等。
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梯田,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景区收入。
此外,梯田的存在也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使得红河州成为了一个农业产业重要基地。
然而,红河哈尼梯田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梯田的维护和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由于地势陡峭,梯田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需要定期进行修复和加固。
此外,由于梯田面积较大,旅游人数众多,游客的涌入给梯田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其次,梯田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问题。
部分游客不文明的行为,如乱丢垃圾、破坏植被,严重影响了梯田的生态环境。
最后,梯田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一些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开发商,进一步削弱了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农民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梯田的保护和维护工作。
加大水土保持力度,修复和加固受损的梯田。
同时,加强管理,制定规范,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引导游客文明观赏。
其次,加强梯田的生态保护。
加强对梯田周边植被的保护,严禁擅自砍伐和破坏。
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
最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扶持。
鼓励农民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收入,并帮助他们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浅议红河哈尼梯田传统村落民居保护现状——以主鲁大寨为例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文物鉴定与鉴赏在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6年更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时,红河哈尼梯田再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分布区域为箐口坝达、多依树、老虎嘴三个片区。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1300余年来,以哈尼族为主的世居原住民族在该区域引水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建设村寨,创造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人文景观格局,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利用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区共有82个村寨,主鲁大寨作为村寨之一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主鲁村委会,位于箐口坝达片区,原住民族以哈尼族为主。
村寨周围覆盖了茂盛的森林植被,村民在靠近森林的地方挖筑大沟,把下泻的山水截流,然后在就近山区开垦一大片梯田,引大沟之水进行灌溉,与村寨共同构筑了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保持了传统村寨的选址特征和布局结构。
当地民居也保留了传统的建筑结构形式。
2016年7月,笔者对主鲁大寨中传统建筑形制保存较好的68户民居进行了入户调查。
1 村落布局特征在哈尼人到来哀牢山之前,哀牢山区域没有人类活动的历史。
典型的立体气候,水分从低纬度江河中蒸发升空,到高山区化为降雨洒落在原始森林中,形成无数溪流、泉瀑、龙潭,沿沟沟堑堑下泻入江河。
哈尼人到来之后,为了耕种、生存,村民在靠近森林的地方挖筑大沟,把下泻的山水截流,然后在就近山区开垦一大片梯田,引大沟之水进行灌溉,水又沿层层梯田下注入江河,再蒸发升空,如此反复循环。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了主鲁大寨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空间形态,具有哈尼梯田显著的空间格局特征(图1)。
主鲁大寨中心地带有统一的水量丰富、水质良好的水井,并建房保护水质,传统民居围绕水井顺山坡自由布置,顺山面阳修建,朝向基本一致,呈阶梯状分布,高低错落,层层叠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6-0733-09 收稿日期:2002-04-18;修订日期:2002-07-26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校青年基金(2000)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角媛梅(1972-),女,云南马龙人,讲师,在读博士。
主要从事景观生态、文化生态和民族生态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角媛梅1,2,程国栋1,肖笃宁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摘要:文化景观及其保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对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演变,以及文化景观及其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具体探讨了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功能及其保护措施。
关 键 词:景观;文化景观;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景观保护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景观的含义极其丰富,原意是“风景”,是景观美学的研究对象[1]。
19世纪中叶,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将“景观———某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引入地理学,后被德国和原苏联地理学家当作“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使用至今[2]。
1939年,德国生物地理学家Troll 把景观引入生态学,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景观是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3,4]。
景观地理学在德国近代地理学中的兴起,使以重视人文景观及强烈的地理、地貌学为特色的景观研究成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5,6]。
受德国影响,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C.O.Sauer )也从地貌转入文化地理并对文化景观进行了研究。
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王恩涌等倡导并创建了中国文化地理与文化景观的研究[7,8]。
文化景观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
主要研究内容为文化景观的起源和变迁、景观感知和解释、文化景观组成及保护与规划等[9,10]。
二战后,随环境问题的恶化,许多景观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
由于文化景观是人类土地利用历史和遗迹的证据,可作为土地持续利用的活样板,并为人类提供享受美和愉快以及自然与文化多样性的机会;景观还是生物多样性的最后储藏所和绝对保护区的缓冲带。
为此,景观保护受到重视,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和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促进文化景观的持续发展成为文化景观研究的热点[11~16]。
在中国,关于聚落和民居景观、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演化、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城市和校园文化景观及其设计是当前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内容[17~20],有关梯田文化景观保护的研究比较缺乏。
第21卷 第6期2002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PHICAL RESEARCH Vol.21,No.6Nov.,2002 复杂起伏的地形和暖湿多雨的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使云南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家园和多种野生生物的庇护所。
远离汉文化中心和地处边疆的位置,使云南各民族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和生产方式。
生活在云南南部的哈尼族是哀牢山区的世居民族之一,集中分布在云南南部哀牢山和无量山区的元阳、绿春、红河、墨江、金平等13个县市。
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哈尼族建造并保存了具有良好水土保持功能的规模巨大的“梯(田)山”。
其中元阳哈尼梯田以其“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建造之奇,在中国没有,在世界罕见”而闻名中外。
2001年5月,中国遗产专家考察团通过对元阳哈尼梯田的考察,认为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景观有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1]。
2001年10月12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梯田管理暂行办法》将元阳哈尼梯田确立为红河州哈尼梯田保护区的核心区,包括坝达、多依树、猛品、麻栗寨四个梯田片区。
对哈尼梯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民族学者和社会学者在研究哈尼族的世界观、文化传承等文化现象的过程中对梯田生产和管理方式、梯田稻作礼仪以及梯田历史的研究[22,23]。
王清华对哈尼族的生存空间格局和哈尼梯田文化做了较深入的调查和描述[24,25],角媛梅等对哈尼梯田的形成原因、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等进行了研究[26,27]。
以上研究均强调指出,梯田是哈尼族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哈尼族精神的象征,是人地和谐共处的良性人类生态系统和土地持续利用的样板[28]。
本文以哈尼族及哈尼梯田集中分布的元阳县胜村乡麻栗寨行政村为例,应用半结构访谈法深入实地调查和访问,从文化景观角度研究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以揭示梯田的社会和生态功能。
针对当前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面临崩塌、滑坡等威胁,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2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特征2.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麻栗寨行政村位于元阳县城南沙南部43公里处,共有17个自然村,1910户,10244人(均为哈尼族),8737亩梯田。
其中麻栗寨梯田、坝达梯田、倮马点梯田、上马点梯田、全福庄梯田及聚落景观是观赏哈尼族梯田、云海、哈尼族建筑等景观的核心地区,也是了解、研究、体验哈尼族文化的中心地带。
梯田分布从海拔1100米(麻栗寨河谷)延伸至2000米,坡度在15-75度之间,海拔2000米以上为高山森林带。
自然村落分布在海拔1400~1700米之间坡度较平缓的中山缓坡地带(图1)。
在实地考查中,以半结构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等人类学方法为调查方法。
半结构访谈法是根据调研的目的和主题,设计一些基本问题,并到实地对被调查者(麻栗寨村、倮马点村的村民)进行访问。
田野调查法是通过与村民到田地里进行实地的观察和了解,并绘制所看到的当地社区的资源图,并对各类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和造成的生态后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再应用科学知识做出判断和证明。
2.2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族为了满足自身对粮食(稻米)等生产生活用品的需要,充分利用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地的综合利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的代表。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人民通过多年的农耕实践,创造性地利用了红河南岸特有的自然条件———中低山深切割地区和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山坡上开辟梯田从事稻作农业,并通过自己特有的一整套文化体系对森林生态系统、坡地734 地 理 研 究21卷图1 元阳县麻栗寨行政村哈尼聚落分布格局与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Fig.1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ani villages and special structure of terrace culturallandscape of Malizhai administrative village in Yuanyang County生态系统进行干预和控制,使其按需要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而创造的景观,具有古老性、独特性、和谐性(可持续性)和美学价值等特征。
历史资料显示,哈尼族的梯田稻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新唐书・南蛮传》:“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和蛮大首领王罗祁……率部落归时,入朝贡方物”。
和蛮是哈尼族在古代的称呼之一,可见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初期,哈尼族先民已生活在红河流域。
晚唐时期的《蛮书・云南管内物产》中就有称赞“蛮治山田,殊为精好”的记载[22]。
由此可见,由梯田稻作形成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也已存在千年以上,具有古老性的特征。
据麻栗寨哈尼族“贝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所言,该村的梯田已有1300年之久。
其次,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历经千年而不毁,是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结果。
梯田稻作是云南南部传统山地农业中生产力最高的农业形式[29],而梯田对坡地水土的截留、哈尼族对梯田的管理和维护以及适应人口增长与梯田承载力的“分寨”对策等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持续存在和哈尼族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麻栗寨行政村包括麻栗寨、坝达、倮马点和上马点4个自然村、15个社,其中麻栗寨是历史最长的村寨,而倮马点则是从麻栗寨分出的子寨,两寨之间人行小道距离不到1km 。
第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云南南部农业景观的代表,具有独特性。
在哈尼族居住的哀牢山区,由层层梯田组成的座座田山相连,规模巨大,成为该区最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
元阳县1995年有梯田167415亩,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坡度最高达75度,在中外梯田景观中罕见。
麻栗寨行政村梯田面积8700多亩,并集中连片分布,从麻栗寨河谷地带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公路(元阳-绿春)下部,蔚为壮观。
最后,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梯田、云海、蘑菇房聚落景观浑然一体,是名扬海内外的观光胜地。
有关哈 6期角媛梅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735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美学特征的描述很多,如毛佑全在《哈尼族》一书中写道:“在起伏连绵的哀牢群山中,无数座高达数十级乃至数百级的‘田山’巍然屹立,蔚为壮观。
鳞次栉比的梯田,顺着山势的蜿蜒,层层叠叠,犹如数不完的道道天梯,从远远的山脚箐底直挂山巅云天。
当冬末春初,梯田里灌满水的时候,梯田显得奇巧而壮丽……”,而有关的画册和照片也早已名扬海内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科考人员前来观光考察。
3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结构与功能3.1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结构图2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组成与结构示意图Fig.2The components and structure of Hani terrace cultural landsca pe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在人为调控下对自然生态系统有意识地干预、调节而形成的文化景观,它由森林景观、哈尼聚落景观和梯田景观组成(图2)。
由图1、2可见,森林景观由森林生物群落(植物和动物)和生态环境(土壤环境和气候环境)所组成,其格局受自然因素和哈尼族的资源利用方式约束。
在麻栗寨行政村范围内,森林景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分布在麻栗寨和倮马点、上马点、坝达等村之间的麻栗寨寨神林,面积约600亩。
另一片分布在元阳-绿春公路南部的高海拔地区,面积广大,是周围村民薪柴、放牧、采集和狩猎之处,也是该区的水源涵养林区(图2);哈尼聚落景观是以哈尼族为核心的人文系统。
它由哈尼族、哈尼聚落格局与哈尼族的梯田稻作技术等组成,是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中的异质镶嵌体和控制中心;梯田景观是一个人为控制下的不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的生产者是农作物──水稻以及生长于梯田埂边的各种野生草本植物以及鱼、螺蛳、黄鳝、泥鳅等水生动物;分解者是各种土壤微生物、细菌等。
另外,它还包括水稻土、空气、梯田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环境组分,并与气候因素有密切联系。
从土地利用格局看,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各子系统是沿等高线分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