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想述评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想述评
人本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其中最光辉的斗士就是罗素。
在罗素的思想影响下,“人本主义
道德教育思想”逐步形成,其为基调是人们必须根据其内在价值观来衡量行为。
从这个意
义上来看,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想重视人本主义中个人的主观权利,主张开放式的思维教育,实现的是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
首先,这一理念强调人的个性。
个性可以称为“最重要的因素”,而个人的个性是强有力的。
它就像一种社会的引擎,它的存在和实现,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得以发挥。
这也意味着儿童
要培养自我意识,特别是要发展并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同时考虑他人的看法、感受与想法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形成自己的观念规范与个人行为规范,以此来培养正
确的行为与思维模式。
其次,该理念强调人的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是由每个人独特
的个体历程塑造而成的,而这种多样性,则使得社会变得更加活跃、生机勃勃,令人生活
得以更加完整丰富。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而,他们在教育中大都采用开放式的教
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由思维和独立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思想融入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中,开启多渠道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也能更加深刻地了解道德问题和解决办法。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想注重个体的奋斗与发展,它强调的是将内在的道德价值放在首位,
在个性的尊重和培养自觉无碍的思想下,探索和学习自由,以便实现健康发展,形成正确
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规范。
在此基础上,提倡关注他人,要求儿童虽尊重自我,也要和他人
和睦相处,发展增强沟通和关系的品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第一篇:人本主义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的特点及原则1.“非指导性”教学的特点1)重视构建课堂氛围。
罗杰斯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比教学技能、课程计划、视听教具等更加重要,他要求促进者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创造学生乐于学习的气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身心愉快。
2)强调情感因素。
“非指导性教学”重视情感因素,要求促进者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教学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
3)重视学生的潜能。
学生有发展的潜能和内趋力,有思考和自学能力,促进者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自由和帮助。
4)教学应围绕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进行。
学生个人选择的学习方向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相同,但通过讨论可以统一起来,形成小组成员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是围绕这些目标开展的[2]。
5)促进者的工作应不断变化。
在教学初期,促进者主要是接受和理解学生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促进者自由地参加小组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澄清学生的思想,必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讲授,但不是以先知者的身份担负指导学生学习的任务。
1969年,罗杰斯在其《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对于学习理论,罗杰斯强调意义学习。
罗杰斯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无论是在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或是进行阶段,还是结束阶段,学生都是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另一个自我。
为此,罗杰斯对教师提出了四个条件:“第一,有信任感: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第二,诚实:表里如一,真诚待人;第三,尊重他人:重视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意见;第四,同情心: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非条件的积极关注”。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1)教师对自己要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也要能充分的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自为、自律、向上和成长的能力;(2)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成员共同对学习进程负责;(3)促进者提供学习的材料,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兴趣、基础等)制定学习计划;(4)教师要带头学习,以形成一种具有促进学习作用的氛围;(5)教学的关注点主要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不是教学内容上;(6)学习的程度和价值首先由学习者自己评价,教师的评价只是一个不同的参考而已。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得教学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得教学观点与主张,尤其就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得罗杰斯得“以学生为中心”得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得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得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得思考。
其基本内容如下:1、强调人得因素与“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得基本目得就是促使学生在教师得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得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得潜能与积极向上得自我概念、价值观与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她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得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得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她得“以学生为中心”得教学观得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
她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得灵活理解,而不就是消极地接受。
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得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得情境;提出自己得问题,确定自己得学习进程;关心自己得选择结果。
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得经验学习"描述她所提倡得这种学习类型。
其特征为: (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得、情绪得与心智得(2)教学得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得行为与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就是教师得学习活动作出评价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知识就是否被掌握,所学得知识就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就是举足轻重得。
教学过程得重心就是“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得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与个人成长,这些将使她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
而这根本不就是凭藉教师对知识得传授就能实现得。
传统教学,只就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得很快就会陈旧过时得事实材料,并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得严峻挑战。
?罗杰斯主张教育得目标应该就是促进变化、改革与学习。
变化就是确立教育目标得根据,而对这种变化得适应取决于学学会如何习过程,而非静态得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得人”,“适应变化得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得人。
人本德育的理论构想
人本德育的理论构想内容提要:社会本位德育观由于片面强调社会发展要求而与个体发展相脱离,与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悖,在对传统的社会本位德育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人本德育理念和实践模式予以关注。
本文介绍了当代西文的几种主要的道德教育理论,同时分析了人本德育建构的必要性,并从德育基本要素和基本问题两个视角初步勾勒出人本德育的理论构想。
对当代学校德教育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人本德育;理论构想;以人为本一、当代西方几种主要的道德教育理论1.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首先,传统的道德教育主张道德信条的灌输、机械训练,压抑了人性,现代道德教育应是人道的、民主的、理解的、尊重的、引导的、感化的道德教育;其次,该理论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罗杰斯认为情感也是认知的动力,在情感的参与和召唤下,人们的认知能力能达到一个单凭其本身所达不到的高度;再次,该理论提出了道德教育实施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真诚”,即师生之间应保持坦诚真实的态度,将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表露出来,这将有助于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也就为道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接受”,即教师完全接受学生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三是“移情性理解和无条件关怀”,即从学生的位置上理解学生,换位思考各种问题,体验学生的情感。
为此,教师要从四个方面去修炼自己,即:积极倾听,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积极做出反馈;理解和把握整个教育过程;促使学生正视道德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争当促进者,引导、激励学生,而不是灌输某些道德知识和规则。
2. 吉莉根的关爱理论卡洛·吉莉根在认真研究了男性与女性在道德认知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道德有两种:即“关爱的道德”和“基于公正和权利的道德”。
前者建立在非暴力的基础之上,它的核心就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不允许人们在他人需要关怀爱护的时候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后者则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它不允许人们不公正地对待他人,损害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我国教育引介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历史背
景
纵观历史,我国自古提倡的儒学教育也 可以说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无论是孔 子的“有教无类”,董仲舒的“性三品”, 魏晋的“玄学”,还是宋明理学所探讨的 “礼”和“性”,都是关注“人”的本身, 但明显偏重道德修养的自省。它不像西方人 本主义教育那样关注人的权利和自由、注重 自然科学的教育。因而,在这种儒学教育下, 古老的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未能一直站在 科学技术的顶峰。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缘起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内涵 四、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特点 五、人本主义教学观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六、前景展望
人本主义教学观
在教学内容上,主张重视道德教育,重视学 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教育;
20世纪70年代后
出现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从外在于人本身发展的 目的出发,片面强调分数、升学的价值,注重知识 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忽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对 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 “机器”。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教学关系被简单化为:我讲 你听,我问你答的单向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 是灌输一接受;学生学习方式是听讲—背诵—练 习—再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被充分地挖掘,而学 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 性、创造性丧失
第三,简单化,存在“假性”改 革。这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初期易 犯的错误。
第四,形式化,学生主体地位没 有真正确立。这是人本主义教学观在 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最多最主要的 问题。
第五,过于追求以学生为本。
六、前景展望
如上所述的种种问题,我们看到,新型的教学观念 和教学方法,并不是马上就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 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 全转变和消失的。即使是对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不顾 教学实际情况的刻意模仿,也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人本主义教学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要得到完全 的推行必定要经过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 责无旁贷,必须全面理解新课程中所蕴涵的全新理念和 要求,将人本主义教学观落实到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 为本,追求并努力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让改革 流于肤浅,真正实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道德教学
人本主義的道德教學人本主義心理學所提倡的道德教育,採兩種取向實施,一為間接取向的道德教學,另一為直接取向的道德教學。
1.間接取向的道德教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採價值澄清法(美國心理學家瑞斯等人所提倡)教導學生道德觀念,其目的是在不靠價值灌輸而通過問題回答及討論方式,鼓勵學生檢討分析自己的行為與信念之間的關係,從而澄清自己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個人在選擇評判人、事、物的適當性、重要性、社會意義性時所依據的價值標準。
個人有了價值標準,然後才會做出價值判斷。
個人的價值觀,除道德方面之外,也包括經濟、宗教、審美等其他方面。
在實施道德教育時,使用價值澄清法的目的,就是輔導學生在選擇過程中,經由對事理的重要性與社會意義性的了解,從而形成或改正自己合於道德觀。
教師可採取讓學生自由選擇課外活動的方式,協助學生澄清自己的價值觀。
其方法如下:(1)把你平常最喜歡的課外活動項目列出10到15種。
(2)從你列出的活動項目中,選出最近參加者,並在後面畫個三角記號。
(3)從你列出的活動項目中,選出你最喜歡的項目,並在後面畫個星號。
(4)選出其中需要用心設計的活動項目,並在後面畫個圓圈記號。
(5)選出其中個人曾經參與團體活動的項目,並在後面畫個“+”記號。
(6)然後再選出你認為只有你獨自一人喜歡而別人未必喜歡的活動項目,並在後面畫個“++”記號。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列出的活動項目和選擇的情形,帶領學生一起討論,將可發現以下幾個問題:(1)一般學生們喜歡那些活動項目。
(2)一般學生平常有時間參加的是那些活動項目。
(3)一般學生最喜歡的是些什麼活動。
(4)一般學生對其選擇所表現的一致性與變異性。
學生們從選擇活動的過程與事後討論中,可以了解自己對某些活動的價值觀,亦即對自己之所以選擇某些活動所根據的原則與標準,得以澄清。
間接取向的道德教學,是傳統教育上實施德育的主要教學方式。
間接方式的教學其缺點是,只能教學生對道德認知,而未必能教導學生在行為上對道德付諸實踐。
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化教育人本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
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应用。
人本化教育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
它的兴起直接起因于对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主知主义”教育的批判。
1962年,以库姆斯为主席的美国管理和课程发展协会年鉴发表了题为《理解,行为,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焦点》的专题文章,阐述了人本化教育理论。
人本化教育思想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富于创造性的新人,主张人本化的课程和方法,提倡学校必须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
从理论上来看,人本化教育不仅继承了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受到了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而且与实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文主义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自那时起就一直贯穿着整个教育史。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倡导教育要重人性发展培养和谐人性,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到18世纪的卢梭、狄德罗再到康德、费希特等人,直到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古典人文教育思想达到了顶峰。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自然是与其历史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紧扣的,也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它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做进步的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时尚、更高雅,使人拥有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
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
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因此,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完整的和谐的有人文素养的人。
人本化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奥尔波特等。
《西方道德教育》第九讲 人本主义道
从个体成长的纵向研究了自我实现的出现与年龄的 关系,以及教育在促进自我实现方面的作用。 我实现者基本都是人到中年以后心理发展比较成熟 的人。有的人则是到晚年才达到了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发展与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很大 联系。从小在粗暴的,失去了爱的,没有安全感 的,不受尊重的不利环境下生活和在完全放任撒 野的,没有任何约束和限制的,无政府状态式的 自由自在环境下成长都无益于儿童自我实现的发 展。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中有些闪光之点对我们有一 定启发。 1、为实现自我而要求每个人都必须经过“无我”体 验; 2、为儿童幼年创造一种安全的、和睦的生活环境; 3、要对儿童充满爱、尊重和信任之情; 4、师生之间应有相同的人格地位; 5、教师、家长、社会有关人士应和学生一起承担起 教育过程的责任; 6、教师要把握教育过程。
四、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
(一)归纳传统的教学活动特征: • 1.教师是知识拥有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 容器。教师是专家,通晓担任的教学科目, 学生只能握笔静听,等待老师智慧的讲解。 师生之间地位十分悬殊。
• 2.教师采用讲授或其它教学手段,目的是将知识 灌输到容器中去。考试目的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 的程度,灌输式讲述和考试是传统教学的两个核 心要素。 • 3.教师有权力,学生只能服从教师。学校行政人 员也拥有权力,教师和学生都要服从领导。 • 4.课堂上必须遵守具有权威性的规则。教师是教 学的核心人物,具有权威性。教师作为知识的源 泉可以受到极大钦佩,也可能不被重视,但教师 在课堂上总是占中心地位。
第九讲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一、人物背景简介
•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实质是人本主义心 理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衍伸,是人本 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 德教育实践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 • 马斯洛和罗杰斯这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
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摘要: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才能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教育深入人心。
主题词: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现代社会处于某种人的自觉时代,人的问题越来越占据哲学研究的中心地位,越来越成为社会开展的中心目标和根本动力。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也发生了从物到人的位移,弘扬人的主体性,张扬人的个性,凸显人的价值和尊严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然而,我国教育界曾经存在甚至至今仍然存在着对个体的轻视和压抑,存在着以权威化、绝对化的道德理念提升人反而事实上遮蔽人、贬抑人的现象。
“传统德育教育是‘人学空场’,不是以人,特别是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它所传授的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标准,在实施中背离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过程与规律。
本来应当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德育,变成毫无主体能动、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
〞1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才能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教育深入人心。
因此,首先需要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做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意蕴1.以人为本的内涵在西方,“以人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普罗泰格拉就曾经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
在中世纪,神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地位被神淹没了。
到了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
这种人文主义思潮高扬了人的意义和价值,反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对于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开展。
“以人为本〞作为一股普遍持久的社会思潮,其后的开展贯穿于法国的启蒙运动和空想共产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
在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思想同样源远流长,其中以儒家的阐述最为系统和典型。
?尚书?是最早揭示民本思想的文化元典。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第一篇: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1、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反对把人降低到“一只较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水平”,重视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在智能等内部心理世界的研究,主张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动,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人本主义不主张学生的行为依赖于现在或过去的环境而刺激,而认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而进行创造的能力才是他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人所处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只能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潜能的实现。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为的制约作用,这对于教育事业的革新与进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类能否适应当代世界的加速变化,解决种种社会矛盾的一个决定因素归之于能否教育好一代新人。
他们反对那种强制学生适应学校,重视智育,不重视整个人全面发展的传统教育目标;提倡教育目标应该是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了解与理解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学习。
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是促使教师更加重视与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促使教师在讲授知识中深入理解讲课内容的同时,正确地理解自己。
这无疑促进了教师心理的理论研究,对完善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重视意义学习与过程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的“做”中学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学习的观点是十分可取的,它有利于在教育中消除老师与学生、学和做、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距离和对立,使学习成为乐趣。
简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简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摘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来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所推崇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
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其次详细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最后简单介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师生关系;意义学习;非指导性教学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它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8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开始传入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所接受和推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1.教育的宗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秉承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把教育的宗旨定位在:教育要真正关照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人格”,而非受教者成绩提高之类的短期目标。
因此,人本主义始终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的丰富和发展,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1]2.教育的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成长倾向和需要,所以, 人不仅要维持自己的现状, 还要发展自己。
每个学生都具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动机。
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一种恰当的教育气氛, 采用有效方法去调动学生天性中解决自身问题的动机和能力, 帮助他们重新发现自己, 评价自己, 认识自己内在的成长潜能, 以此消除其“自我概念”上的不协调及其所造成的心理障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倡给学生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提倡从一开始就创造并维持一种没有威胁感、可以降低焦虑的、安全的气氛, 提倡教育中的“非指导性”。
人本主义ppt讲稿
人本主义讲稿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马斯洛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一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所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
说得浅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罗杰斯说“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培养的人与最好的咨询产生的人非常相似,这种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就是充分发挥机能(作用)的人,即机能完善者。
”他认为,充分发挥机能是有向上的、向前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方向的。
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个人潜力充分发挥,最终成为一个自信、适应性强、有创造性、具有鲜明个性、充分发挥主体功能的个人。
总之,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知情统一”的教育目的观。
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其独立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独特个性,并将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感、生命感等意识唤醒。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并最终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人本主义学习观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只要创造合适的条件,每个人都能主动学习、探究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重视学生知识掌握、情感培养和实践体验,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认为学生学习的方式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无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所学内容对学生个人发展没有多少实际帮助,不容易学习且学习过后很容易遗忘。
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
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人本德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德育范式,在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价值观。
本文将从定义人本德育、人本德育的理论基础、人本德育的实施方法以及人本德育的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推动人本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实施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人本德育的定义人本德育强调以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价值为核心,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确定等能力,使其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其成为独立、自主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人本德育的理论基础1.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认为人应该以自身的实际需求为中心,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人本德育中,学生被视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点,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2.心理学理论人本德育借鉴了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理论,如自我决定论、自尊理论和成长心理学等。
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为其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其充分发展自身潜能。
三、人本德育的实施方法1.建立学生关系在人本德育中,教师应摒弃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和互动的关系。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升自我。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人本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能够自我决策和自我理解。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肯定。
同时,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决策。
3.倡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人本德育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社区服务项目,并通过反思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四、人本德育的价值1.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人本德育追求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其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各方面的培养。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是一种强调个体价值和人性的教育理念,它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注,强调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价值。
以下是从八个方面阐述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
1.强调个体价值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认为个体价值是教育的基石,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独特的、具有无价之心的个体。
教育者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能力和个性,尊重他们的不同,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2.追求自我实现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追求自我实现,即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教育者需要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发掘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3.强调情感和感性人本主义道德教育强调情感和感性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情感智商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形成共鸣和同情心,从而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4.强调人性和社会性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认为人性和社会性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社会的整体发展,同时将自己的命运与他人联系起来。
教育者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念,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5.倡导自由和责任人本主义道德教育倡导自由和责任并重。
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享受不受约束的自由。
教育者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判断力,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6.重视个体的主观性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主观性和价值观。
教育者需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选择,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7.强调实践和行动人本主义道德教育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和成长。
教育者需要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行动中获得经验和启示,同时鼓励他们反思自己的实践经历,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得教学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得教学观点与主张,尤其就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得罗杰斯得“以学生为中心”得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得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得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得思考。
其基本内容如下:1、强调人得因素与“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得基本目得就是促使学生在教师得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得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得潜能与积极向上得自我概念、价值观与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她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得人。
罗杰斯在描述她得“以学生为中心”得教学观得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
她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得灵活理解,而不就是消极地接受。
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得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得情境;提出自己得问题,确定自己得学习进程;关心自己得选择结果。
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得经验学习"描述她所提倡得这种学习类型。
其特征为: (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得、情绪得与心智得(2)教学得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得行为与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就是教师得学习活动作出评价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知识就是否被掌握,所学得知识就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就是举足轻重得。
教学过程得重心就是“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得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与个人成长,这些将使她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
而这根本不就是凭藉教师对知识得传授就能实现得。
传统教学,只就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得很快就会陈旧过时得事实材料,并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得严峻挑战。
ﻫ罗杰斯主张教育得目标应该就是促进变化、改革与学习。
变化就是确立教育目标得根据,而对这种变化得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得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得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得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得人。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第一节人物背景简介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实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衍伸,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德教育实践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
因此,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我们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马斯洛和罗杰斯这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马斯洛(A.H.Maslou1908—1970)是早年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的后裔。
他出生在美国的纽约。
童年伙伴中没有犹太儿童,使他形成了一种孤独但喜欢钻研读书的性格。
中小学阶段他学习成绩优异。
毕业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去一个法律学校学习,由于对法律专业兴趣不足,学了一年便退学了。
1928年底结婚后,他和夫人一起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
在威斯康星大学他分别于1930年、1931年和1934年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4年至1937年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当过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助手。
他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并没持续太久,主要是因为他发现用行为主义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于是,他逐渐认识到整体论、动力论和文化因素这几方面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时不町忽略的。
1937年至1951年马斯洛应聘去布鲁克林学院工作。
在此期间除了担任该院的心理学教学工作外,还进行了许多理论研究。
1943年他在长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人类动机沦人。
此文被后来的许多文集收录转发,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表。
1951年以后他主要在布兰代斯大学任职,曾担任过该校心理学教授和心理系主任。
这期间他学术活动频繁,理论成果显著,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心理学界有很大影响,他积极活动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现已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正式分会。
1967年他被推举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科学心理学》(1966)、《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1)等。
·罗杰斯(C.R.Rogers,1902一1987)生于美国一个基督教徒家庭。
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
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 们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 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 想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 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 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 中它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 体系,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 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 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一种“评价过程” 来促进形成一致的价值,以帮助人们减少价值的 混乱;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是随着个人经验的变 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而是 多变的、相对的;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以《小
论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
论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人本主义德育理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德育理论。
这种理论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和发展的权利,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观。
在德育领域,人本主义德育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下面将对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人作为一种有自我认识和自我选择能力的个体,在社会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应受到尊重和保护。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重视。
德育工作的任务就是帮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人应该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通过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挥自己的价值。
此外,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还强调了自我实现的意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权利和自由,应该被尊重和支持。
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个人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人应该尽可能地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同时,每个人还有社会责任,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是激发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承担责任的意识和勇气。
四、注重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人的精神健康和人格发展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和勇气等素质,促进其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
此外,德育工作还要注重人格发展,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正、勇气、正直和自律等品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观。
五、强调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潜力,应该被尊重和发掘。
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简介
作者: 李远瑛
作者机构: 北师大外教所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教学
主题词: 道德教育理论;社会环境;道德教育思想;奥尔波特;道德教育目标;自我意识;自我实现;
个体道德;教育过程;学校道德教育
摘要:<正>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来源于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和哲学思想,是以情感为定向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尔·罗杰斯,戈登·奥尔波特,亚伯拉罕·马斯洛。
人本主义教育家们一开始就提出了不同凡响的道德教育目标,认为道德教育乃至全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自我实现”,道德教育就是一个促使“自我”或“人格”形成的过程。
这里的“自我”概念,指个体在与他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所具有的特性(如经验、需要、情感、理想、理智和能力等),以及与他人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即个体对他自身特性及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理解。
正是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第一节人物背景简介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实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衍伸,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德教育实践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
因此,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我们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马斯洛和罗杰斯这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马斯洛(A.H.Maslou1908—1970)是早年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的后裔。
他出生在美国的纽约。
童年伙伴中没有犹太儿童,使他形成了一种孤独但喜欢钻研读书的性格。
中小学阶段他学习成绩优异。
毕业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去一个法律学校学习,由于对法律专业兴趣不足,学了一年便退学了。
1928年底结婚后,他和夫人一起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
在威斯康星大学他分别于1930年、1931年和1934年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4年至1937年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当过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助手。
他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并没持续太久,主要是因为他发现用行为主义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于是,他逐渐认识到整体论、动力论和文化因素这几方面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时不町忽略的。
1937年至1951年马斯洛应聘去布鲁克林学院工作。
在此期间除了担任该院的心理学教学工作外,还进行了许多理论研究。
1943年他在长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人类动机沦人。
此文被后来的许多文集收录转发,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表。
1951年以后他主要在布兰代斯大学任职,曾担任过该校心理学教授和心理系主任。
这期间他学术活动频繁,理论成果显著,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心理学界有很大影响,他积极活动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现已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正式分会。
1967年他被推举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科学心理学》(1966)、《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1)等。
·罗杰斯(C.R.Rogers,1902一1987)生于美国一个基督教徒家庭。
少年时代他因家住农村而对农业课程产生了兴趣。
1919年他中学毕业后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学习。
后宋又转学历史专业,专修宗教史。
1924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硕士课程,先是半日制后是全日制学习,最后于1928年完成学业,获得硕士学位。
他的研究生学习专业是儿童诊疗理论,毕业论文主题是测评儿童的人格问题。
这段学习经历为他以后一生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1928年至1940年罗杰斯受聘在纽约州的曼彻斯特城保护儿童协会任儿童心理学家。
这段经历使他有机会将心理学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促成一个崭新的心理学分支——临床心理学的成熟-他还边工作边攻读博士课程,于193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2]8学位。
1939年他基于lo多年经验和丰富研究材料出版了《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书。
该书出版后使他的工作受到了世人的瞩目。
1940年他被俄亥俄大学聘为心理学教授,1942年出版了《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
该书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发售?万多册。
这也标志着他的理论学说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1945年至1957年他受聘到芝加哥大学任教授,在那里创立了一个心理咨询中心,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1951年他出版丁《病人为中心的治疗》一书。
该书强调治疗人员应具有的哲学信念与态度,应与病人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
他指出心理治疗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人际关系的改善。
后来他将其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其中许多内容是关于道德教育的。
1957年以后他又先后应聘在威斯康星大学心理系和加利福尼亚州一个“人学研究中心”任教授和研究员。
1961年他的另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论人的形成》出版,使他的理论更具有哲理性。
从他的这本书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将治疗人员与病人,教师与学生等关系统统归结为“我一你”关系。
而“我一你”关系正是人本主义包括存在主义关于人际关系思想的基奉观点之一。
可见罗杰斯始终固守着人奉主义的阵地,并且还在临床应用方面为人本主义增添了不少光彩。
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著述包含着许多道德教育观点和主张。
有些道德教育思想是他们明确阐述的,有些则渗透在他们关于教育、教学、学校教育改革以及社会教育改革等主张之中。
总之,我们认为他们的道德教育理论不是别人牵强附会“发挥’出来的,而是他们理论本身固有的。
他们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人格”,“自我实现”、“需要”、“动机”、“心理体验”等专题内容本身,也含有与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密切相关的思想,我们研究道德教育理论时不能忽视它。
第二节自我实现理沦与道德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自我实现。
心理学的自我实现这一概念最早是德国医生哥尔德斯坦(K.G。
ldslein)提出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哥尔德斯坦作为一名脑外科医生服役。
在医治伤员过程中他总结出一套机体整体论的思想。
认为有机体是一个整体,它的任何一部分变化都影响整体,有机体是由一种主要的内驱力而不是由许多各自独立的内驱力所激发的。
这种主要的内驱力就是一个人对实现自身天生潜能的不断追求。
哥尔德斯坦将他的全部思想总结在他的《机体论》一书中。
;该书出版后在医学界和心理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论的重要来源就是哥尔德斯坦的《机体论》。
马斯洛在动机论中证实了自我实现这一概念的真实性,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自我实现理论。
罗杰斯则是在哥尔德斯坦和马斯洛的共同影响下提出了人类有机体最基本的动机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观点。
在此,我们有必要分别阐述一下马斯洛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直接基础是他的动机理论。
马斯洛通过一些个案研究指出传统心理学动机理论把人的生理驱力作为动机的出发点,这是一种不完善的理论。
因为人的现实生活实际说明,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就不再具有支配人的行为的动机的力量了,这时出现的新的需要构成了动机的新的出发点。
他承认,人的生理需要当然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需要。
但是,他又进一步认为如果人的生理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更高一级需要将会起主导作用,作为主要动机支配人的行为。
他最初将人的各种需要进行分类排列,归纳出五种,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后来他又增加了认知和审美两种需要,并将这两种需要安插在尊重需要之后,自我实现需要之前。
由此构成了他的动机理论的基本层次结构,即生理需要是一切需要中第一位的需要,依次排列,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动机。
马斯洛还指出他排列的需要层次并不是固定的模式,并不是不可变化的,相反,在许多情况下不仅某些需要的先后顺序会出现逆转,几种需要会同时起作用,而且有时较低层次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就出现了较高层次的需要。
有些富于理想和牺牲精神,并且意志坚强的人可以表现出不顾生命安危,不惜忍受他人的曲解,顶住压力坚持真理的行为就说明需要层次论是相对而言的。
但是,在马斯洛看来生理需要作为第一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这是毫无疑义的。
他把自我实现需要置于他“象牙塔”式的动机论之巅,在心理学人格理论、动机理论和品德理论上有许多新意,对我们研究道德教育理论亦有很重要的启示。
自我实现在马斯洛看来就是完满的人性的充分实现。
具体而言包括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实现。
他收集大量历史上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个体人格特征的材料,并且研究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个案说明历史上的伟人,以及现实生活中成功的人,他们都属于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他们的完满的人性得到了充分实现,他们是自我实现者。
马斯洛概括了自我实现者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能正视现实,把自己融于现实之中;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与短处,容忍他人的缺点;言行坦诚,小事让步,不寻求违反常规,但重要问题上敢于抗拒陈规旧习;为工作、事业、职业献身,不刻意追逐金钱、名誉、权力;有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目标;在不利的环境关系中一如既往,不屈服于逆境;能欣赏生活,有持续的新鲜感;有经常性的“高峰”体验;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能发展深刻的友谊关系;摈弃一切偏见歧视,虚心、宽容、和睦、民主;能分辨手段与目的的区别,且能视目的重于手段;知善恶,识真假,辨良莠,坚持伦理道德标准;具有非敌意的,却富于思想性的幽默;有创造性;能保持内在的超脱,不受社会文化的束缚,等等。
在这些特征中“高峰”体验是马斯洛特有的理论术语。
他认为自我实现者经常有高峰体验出现。
高峰体验时人有一种返归自然的或与自然合一的欢乐情绪感受。
高峰体验的表现可以是极度的欢乐,也可以是宁静和平的喜悦。
例如,艺术家成功的表演;科学家重要的发明创造;一个人陶醉于自然美景或艺术作品之中;一个人圆满地通过了考核,等等,这都是高峰体验的时刻。
在概括归纳了自我实现共同特征的同时,马斯洛还从个体成长的纵向研究了自我实现的出现与年龄的关系,以及教育在促进自我实现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自我实现者基本都是人到中年以后心理发展比较成熟的人。
有的人则是到晚年才达到了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发展与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很大联系。
从小在粗暴的,失去了爱的,没有安全感的,不受尊重的不利环境下生活和在完全放任撒野的,没有任何约束和限制的,无政府状态式的自由自在环境下成长一样都无益于儿童自我实现的发展。
马斯洛指出应给儿童创造一种适宜的教育环境,充满信任尊重和爱的但又不娇惯任性的,有一定限度自由的教育环境。
他还指出两岁前儿童得到爱的教育十分重要,舍此日后很难朝自我实现方向发展。
马斯洛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和建议,以及他归纳出的自我实现特征的许多内容可直接用于指导学校道德教育工作。
他的理论告诉我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把尊重与要求结合起来;要关注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教育者(包括家长和一切社会成员)要给儿童以教育爱;要鼓励儿童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要教育儿童与他人和睦相处,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发展友谊;帮助儿童养成坚持正义、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坚强品格等。
马斯洛本人也指出了一些达到自我实现目的的途径,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参考。
例如,他认为要达到自我实现必须经过“无我”体验,全身心地投入某项事业而忘掉了一切;要坚韧不拔地努力,要诚实,要勇于承担责任;要把自己的志趣爱好发挥出来。
这里必须指出,马斯洛不是教育学家,他的有关达到自我实现目的的途径的思想,以及促进自我实现发展的观点均不是从教育学角度提出来的。
但是我们只要承认他的自我实现理论主要包括人格心理学和品德心理学的内容,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它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意义了。
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与马斯洛不同,罗杰斯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过程中比较注重将其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进行,提出许多直接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