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杨柳深深深几许”—古典诗词赏析之送别思乡意象专题学案含课后

合集下载

送别诗鉴赏学案

送别诗鉴赏学案

送别诗鉴赏(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送别诗中常见意象,把握送别诗复杂的思想感情,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学会借助意象,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意。

一、送别诗常见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1、送别诗常见意象——柳“柳”与“留”谐音,折柳送别含有挽留、不舍之意,诗歌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柳树生命力很强,折柳送别,也就寓含着希望远行的人,能够在他乡顽强地生活下去。

千丝万缕的柳条与离别的缠绵之情相似。

赏析:《青门柳》白居易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送别诗常见意象——月阴晴圆缺——人悲欢离合月是异地同心的见证,遥寄情怀的信使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送别诗常见意象——酒“今日送君须尽醉”,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能排解愁绪,“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赏析:《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4、送别诗常见意象—日暮:朦胧苍茫——离情别绪5、长亭、短亭、南浦(送别的代名词)——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6、冷秋:萧条凄清——寂寞抑郁赏析:《雨霖铃》柳永(宋)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新人教语文《杨柳》教学案

新人教语文《杨柳》教学案

D&L精品教育辅导用书板块《杨柳》教学案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1、背景说明:以前学生学过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但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文章的主题,要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必须了解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的遭遇等内容,这就使得学生的课前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预习习惯的养成要在初中学习之初就抓紧。

此外,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联想能力、迁移能力,但要针对某一事物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能力尚欠缺,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课题的意义:杨柳,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于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的品质,可能人们思1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和技巧1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都在采用最原始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而学生是次要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师生之间产生较大的距离感,而师生之间一旦产生了这种距离感,就很难把思维聚拢,让思维成为主导。

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顾学生的想法,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所以会出现知识传达不到位现象。

因此,相关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只有这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点的探索,同时也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教师也能够通过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更加地了解学生,方便“对症下药”,找到学生的不足和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且对学生的思维方面着重培养。

例如: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制订相应的讨论课题,把思维方式相近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训练讨论,让学生们自主接受知识,让学生们之间有竞争,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

2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且十分方便的途径来获取知识,那就是课外阅读。

古诗鉴赏“送别诗”专题公开课课件

古诗鉴赏“送别诗”专题公开课课件

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尽手中杯。
唐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唐人送别的习俗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
唐人送别的习俗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送别诗的感情基调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题:作者借助哪些景物抒发离愁?三四句 又是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借助“春江、日暮、征帆、天涯”表达情感。 2、 三四句设身处地为远去的友人着想:日暮之时 客船会停泊在哪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 孤客是多么令人哀伤啊!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 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 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 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 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 “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更能勾 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南京大约十五 里左右,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 渐远。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送别诗的特征
季节 时间 地点 景物
杨柳、 酒等
路口、 秋季 清晨 驿站、 或春季 或傍晚 码头等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送别》诗鉴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送别》诗鉴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送别》诗鉴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送别诗鉴赏简阳市三岔中学吴翠英教学目标: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教学重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教学设想:从分析情感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背诵学过的送别诗提示:我们先看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送别诗,边背边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茫然、怅然若失。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宽慰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表诗人志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情感:朋友间的友谊。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三、鉴赏方法:这些诗在写法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们能说出来吗?析例:(一)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析: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

2、作者是怎样表达离愁别绪的?“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全诗翻译
赏析及作者出处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赏析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

“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

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

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

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

或见《阳春集》。

李易安定为六一词。

易安云:“此词余极。

中学语文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情感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情感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活动课---意象、意境、情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图片。

1、思考:这首词里选用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用哪一首诗可以来描述画面?2、经典诗歌回顾。

展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⑴、学生齐读一遍诗歌明确: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描绘: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感觉:凄凉悲苦等⑵、明确什么是“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⑶、学生回顾思考如何得出意境。

明确: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利用景物想象画面——找出画面中给你的感觉。

3、归纳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一找二想三感受”:找:意象、主观情感词语,想:想象、联想)⑴、找出诗中画面所描写的景物⑵、找出诗中体现主观情感的词语⑶、将景物与主观情感的词语构成画面⑷、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二、实战演练1、从高考背诵篇目中选择一篇来填意象,并说出意象的象征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落尽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随风直到夜郎西。

2、分组活动。

每组同学对6种常见意象说出内涵,并说出两句以上相关诗句。

⑴柳:伤离别,相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⑵酒①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去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②以酒饯行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添酒助兴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古典诗词鉴赏: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赏析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译文】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

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登上高楼也望不见通向章台的大路。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

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注释】几许:多少。

许,估计数量之词。

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玉勒:玉制的马衔。

雕鞍:精雕的马鞍。

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章台:汉长安街名。

《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

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女柳氏事。

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乱红:凌乱的落花。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写女子闺怨的词,创作时间难以考证,就是作者是谁也难以确定。

此词在欧阳修的《六一词》和冯延巳的《阳春集》里都有收录,词牌名分别为“蝶恋花”和“鹊踏枝”。

李清照认为是欧阳修所作,她的《临江仙》词序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引用时则是作为冯延巳的作品。

在词的发展史上,宋初词风承南唐,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欧与冯俱仕至宰执,政治地位与文化素养基本相似。

因此他们两人的词风大同小异,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

就像这首词,就很难分辨。

【赏析】这首词亦见于冯延巳的《阳春集》。

清人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艺概·词曲概》)在词的发展史上,宋初词风承南唐,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欧与冯俱仕至宰执,政治地位与文化素养基本相似。

因此他们两人的词风大同小异,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

此词据李清照《临江仙》词序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送别诗中的意象探究讲课稿

送别诗中的意象探究讲课稿

送别诗中的意象探究讲课稿送别诗中的意象探究人间最难舍是离别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无期,因而极重离别。

而从古到今的离愁别绪都以特定意象的形式流传积淀下来,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些意象可以使作者的情绪更好地表达出来。

今天我们就对送别诗中的意象进行深入的探究。

首先我们来听一首送别歌:李叔同的《送别》。

送别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

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

李叔同的这首《送别》,其中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折柳赠别、饮酒泣别、长亭饯别、芳草惜别,还有歌声送别、夕阳挥手等,这些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但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以短短的一首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一)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柳在别离诗的意象群之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含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

周邦彦在《六丑》中写道:“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他说柳树啊长长的枝条是在故意招惹行客,牵着衣襟像是要跟人家说话,倾诉那无限的惜别情意。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这个风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第一,“柳,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和不舍得意思。

第二,纤xian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

第三,柳枝生命力强,有随地而生的习俗,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的意思。

我们来看两个折柳送别的经典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也是我国最早的以杨柳来表示依依惜别的诗句。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之送别诗鉴赏(教案)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之送别诗鉴赏(教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之送别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2.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3.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送别诗的写作背景: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古人出行原因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归隐等。

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和标志送别诗诗题往带有“送”“归”“之”“入”“赴”“迁”“别”类似的字。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送别诗中的意象1、长亭送别—- 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常在长亭送别。

2、折柳送别-—“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杨花(柳絮)一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酒的杨花,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4、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

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一—世人往往会在分别时借酒抒情,抒发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师提示:不同的送别诗会有不同的寄托意象,同学们应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不同意象的表达效果。

四、送别诗中的情感背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初中送别诗赏析 教案

初中送别诗赏析   教案

初中送别诗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分析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送别诗的基本特点2.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三、教学难点1. 分析送别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2. 理解送别诗中的意境与哲理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常见的送别诗《别董大》为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送别诗的氛围。

2. 教学送别诗的基本特点:(1)解释送别诗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送别诗是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歌。

(2)分析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如:主题明确、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等。

3. 教学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1)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类型,如:友谊、离别、思念等。

(2)讲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

4. 对比分析:选取两首送别诗,让学生对比分析其情感表达方式和意境。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送别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案例解析:以《登高》为例,讲解送别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7. 课堂练习:让学生创作一首送别诗,表达对身边亲朋好友的感激和祝福。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五、课后作业1. 收集更多关于送别诗的作品,进行分析与欣赏。

2. 撰写一篇关于送别诗的赏析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案例解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的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但在课堂拓展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加送别诗的类型和数量,让学生了解更多优秀的送别诗作品。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灵活性,营造
轻松的学习氛
围。
用工具中的
新授 学习新知
1.了解诗题 2.初步自由朗读 3.视频范读,感受诗韵。 4.学生自由读,把握节奏。 5.师生配合朗读。(四句诗的节 奏:默念——低吟——高歌— —长叹) 6.轻敲桌子打节奏诵读。 7.摇头晃脑朗读。 8.学生示范诵读。
1.自由朗读,读准 字音。 2.用白板中的书写 模板强调重点字的 读音。 3.运用媒体录音插 入播放功能,听原 文范读。 4.多种形式相结合 的朗诵。
难点: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学习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 情的写作方法。
解决措施:对本诗的学习,通过熟悉的《静夜诗》过渡到新授的诗 题,通过白板的聚光灯功能,翻翻卡功能,截屏功能,微课工具功能, 播放语音,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 采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自己解决问题的 自豪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来感受中国古诗词的博大魅力。
利用白板播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朗读、理解诗词,从而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体悟中国古诗的博大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
三、学习者分析 学习本课内容的学生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诗人当时所有的情愫。 2) 学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翻翻卡功能展 示,增加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
微课工具录 制功能的录制 播放朗读录音 的引发学生体 味诗韵。
让学生和白 板互动学习, 增加学习的生
动性。
一:赏析前两句诗
白板漫游功
1.作者为什么用一个“暗”
1. 小组讨论,共同 能,促发学生的
字?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送别诗鉴赏》教学设计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送别诗鉴赏》教学设计

《送别诗鉴赏》教学设计神木县第二中学倪慧鹏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大量阅读送别诗的前提下总结归纳这一类型诗歌的特征,包括常见意象、意境特点,把握送别诗的主要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课前记诵,拓展诗歌阅读面,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古诗阅读语感;讨论归纳,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命题,提高学生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歌尤其是送别诗的幽深之美,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聚时光。

教学重点、难点:送别诗特征归纳,思想情感的理解;教学方法:朗诵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鉴赏法、讨论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词是文学殿堂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诗歌的殿堂,对送别诗进行鉴赏。

二、预习展示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请展示:(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每组赏析一首送别诗,课堂分组朗诵展示预习情况。

第一组《送别》;第二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三组《送杜十四之江南》;第四组《芙蓉楼送辛渐》;第五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第六组《送元二使安西》;第七组《谢亭》;第八组《赠汪伦》;第九组《山中送别》。

)评价:第三组无论是对语速语调把握,还是情感的把握较其他组更胜一筹。

三、初步感知<一>、送别诗形式标志:师: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送别诗中有没有发现什么标志性的词语?生:常含有“送”和“别”。

(诗中出对应语句、字眼)明确:标题中常含有“送”、“别”或“赠”等字眼。

<二>、送别诗的方式:1、古人送别与现代相同吗,他们有什么习俗呢?(生:折柳)以王之涣《送别》为例: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明确:通过“杨柳”“攀折苦”等意象分析得出折柳送别习俗。

解析折柳送别习俗产生原因: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送别诗鉴赏教案

送别诗鉴赏教案

送别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常见意象。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送别诗的能力,提高诗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送别诗中表达的各种情感。

2、难点(1)体会送别诗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2)能够对不同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困难,亲友之间一旦分别,往往数年甚至终生难以相见。

因此,古人特别重视送别,在送别时,往往会作诗赠别,以表达对亲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送别诗,感受古人在离别时的那份深情厚谊。

(二)知识讲解1、送别诗的特点(1)题目往往有“送”“别”“赠”等字眼。

(2)常用的意象有:杨柳、长亭、酒、南浦、夕阳、芳草等。

(3)情感多为依恋与不舍、安慰与勉励、担忧与思念、感慨与豁达等。

2、常见意象分析(1)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柳表达挽留之意。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长亭:是古人送别的地方,成为离别的象征。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酒:在送别时,饮酒可以缓解离别的痛苦,也能表达对友人的祝福。

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4)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是送别之地的代称。

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5)夕阳:夕阳西下,给人一种落寞、凄凉之感,常用来烘托离别的氛围。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芳草:芳草萋萋,绵延不绝,常象征着离情别绪的绵长。

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情感类型(1)依恋与不舍:这是送别诗中最常见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送别时的场景、动作、语言,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和不舍。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学案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学案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学案欧阳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作者从闺妇和行人两方面兼写离愁相呼映射的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情感目标: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从闺妇和行人两方面兼写离愁相呼映射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题目解说这是一首抒写闺中情思的词,“ ”是它的主题,以其细腻委婉的感受而闻名。

同时,通过对的描写,抒发了的感慨。

背景资料张惠言在《张惠言词选》中认为:“庭院深深,闺中既为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

章台游冶,小人之径。

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

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

” 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说:“杨柳烟多,若帘幕之重重者,庭院之深以此。

即下句章台不见亦以此。

总以见柳絮之迷人。

加之雨横风狂,即拟闭门,而春已去矣。

不见乱红之尽飞乎,语意如此。

通道诋斥,看来必有所指。

”课前预习一、整体感知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的题材。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重在,下片重在。

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上片写,下片写。

4.理解下列词语杨柳堆烟——帘幕——章台路——乱红——5.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6.有人说全词的眼在“怨”“恨”“伤”“苦”这四个字上,请找出词句一一对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柳深深深几许”
---古典诗词赏析之送别思乡意象专题学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前置预习
一、了解诗人
1、李白,字 __________ ,号 _______________ ,又号_____________ ,生于__________时期,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 诗人,被贺知章誉为____________ ,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成
为_________ 。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的中国。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

名篇有《静夜思》、《蜀道难》、《行路难》、《将(ji mg)进酒》等。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春夜洛城闻笛》。

3、搜索1首含有“杨柳”形象的古典诗词,写出诗句意思与主题
、课堂总结,学有所获亲爱的孩子,一节课下来,我相信你必有属于自己的收获,请说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1、明意象
意象是赏析中国古典诗词时常用的一个重要概念。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通俗而言,
我们可以理解为诗人想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我们也可
以理解为. 一.
2、借意象,明诗情
现在,我知道,古典诗词往往借助典型来表达诗人情感。

例如以送别或思
乡为题材的诗歌,往往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惜别或怀乡之情,我还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意象也常常用来表达送别或思乡之情。

了解常见意象的深刻内涵,是我们读懂古典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学以致用,轻松做题
阅读下面几首古诗,回答问题。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塞下曲(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季节、天气、地点,照应题目中“塞下”,写边塞苦寒。

B •颔联,写战士听笛子吹奏折杨柳曲,去寻觅春天的愉悦心情。

C •颈联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紧张状态尤为突出, 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D •尾联“愿”、“直”,语气斩钉截铁,一派心声,喷涌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