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预防分析
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表 1 21 0 0年深 圳 市 0 1 ~ 0岁手 足 口病 病 例 、 死亡 病 例 性 别 及 年龄 分 布 ( ) n
传染 病 , 由多种 肠 道病 毒 感染 引起 … 。有 2 0余种 病 毒 感染 均
可引起 此病 , 中 A1 其 6型柯 萨奇病 毒 和 7 1型肠 道病 毒较普遍 。
20 o 8年 5月我 国将 其 纳定 为 丙种 传 染 病 。本 院对 2 1 0 0年 的
手 足 口病进 行 了流行 病学 研 究 , 结 如下 : 总 1资 料 与 方法
11一 般 资 料 .
按 照 《 足 口病 预 防 控 制 指 南 ( 0 9版 ) 的病 例 定 义 及 手 20 》 分 型诊 断 标 准【 2 1 在 本 院诊 断 出的手 足 口病 共 6 7 , 1 0 0年 _ , 5例 均 包 括 咽拭 子 、 粪便 或 肛 拭 子 、 疹 液 等 . 行 荧 光 P R测 疱 进 C 定及 病 毒分 离 。
23 临 床 症 状 及 体 征 .
24病 原 学 检 测 .
6 7例 患者 进 行 病 原 学 监 测 , 中轻 症 患 者 中 E 7 5 其 V 1检 出率 为 1 .%, o 6检 出率 为 4 .% , 他 肠 道病 毒 检 出 28 C xA1 76 其
P =02 6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见 表 2 .1 , 。
表 2 手 足 口病 患者 临 床 症 状 及 体 征 统计 ( 】 n
21 0 0年本 院 全 年 共 检 查 确 诊 的手 足 口病 患 者 6 7例 , 5
其 中 重度 患 者 2 0例 . 亡 4例 。 于 2 0 死 低 0 9年 检查 确 诊 的 患
手足口病ppt免费课件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在潜伏期和发病期均可传播病 毒。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经胃肠道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日 常用品等,再经口摄入而感染。此外,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也是可能的途 径。
03
手足口病临床诊断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诊断需满足发热、手足口出 现疱疹和溃疡、无其他并发症等条件 。
提高诊断准确性,缩短诊 断时间。
无创通气技术
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提 高救治成功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
发挥中医特色,提高疗效 。
06
相关文献推荐
经典论文推荐
标题
手足口病病毒的流行病学和分子进化研究
描述
这篇经典论文详细介绍了手足口病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子进化 及病毒基因组结构,为深入了解该疾病的传播和演变提供了重要参 考。
防控策略与措施
常规防控措施
加强对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减少病毒传 播途径。
疫情爆发时的防控措施
一旦出现疫情爆发,应立即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对病例进行分类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对疫 情涉及的场所进行消毒处理。
健康教育与社会参与
VS
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降温 、镇静、防止继发感染等,重症患者需要 住院治疗。
04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监测与预警
监测
通过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等多种手段,对手足口病疫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 疫情动态。
预警
根据监测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可能出现的疫情进行预测和预警,提前采取防控 措施。
手足口病
(七)糖皮质激素
• 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酌情使用。可选用甲基泼尼松 龙1~2mg/(kg· d),或氢化可的松3~5mg/(kg· d),或地塞米松0.2~ 0.5mg/(kg· d),一般疗程3~5天
(八)机械通气
• • • • • • • • 机械通气指征: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可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1)呼吸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 (2)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 (3)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啰音; (4)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明显渗出性病变; (5)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 (6)面色苍白、紫绀、皮温低、皮肤发花、血压下降; (7)频繁抽搐或昏迷
五、辅助检查
• (一)实验室检查
• 1.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 多数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部分 病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可升高。 • 2.血生化 部分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 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轻度升高,病情 危重者肌钙蛋白、血糖、乳酸升高。 • 3.脑脊液 神经系统受累时,脑脊液符合病毒性脑膜炎和/或脑炎 改变,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单核细 胞为主(早期以多核细胞升高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 和氯化物正常。
• 保持患儿安静。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常用药物有:如无静脉通路可
(二)病因治疗
•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显示,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 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 毒性。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
(三)液体疗法
•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应控制液体入量,给予生理 需要量60~80ml/(kg· d)(脱水剂不计算在内),建议匀速给予,即 2.5~3.3ml/(kg· h),注意维持血压稳定。休克病例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同时,给予生理盐水5~10ml/(kg· 次)进行液体复苏,15~30分钟 内输入,此后酌情补液,避免短期内大量扩容。仍不能纠正者给予胶体液 (如白蛋白或血浆)输注。 •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依据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压(ABP)等指导补 液。
手足口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
家畜、宠物等不感染,也不传播此病。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咽部排出病毒持续1~2周,粪便排出病毒持续约3~5周; 病后数周,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
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 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手足口病流行概况
国际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台湾地区
1998年暴发了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6月、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 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 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 心肌炎等。
手足口病流行概况
国内疫情概况
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手足口病病例; 1983年天津暴发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的手足口病,5~10
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日本
1969~1970年的流行以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为主;
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肠道病毒71型;
1997~2000年的流行,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均有分离。
手足口病流行概况
马来西亚
1997年流行了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 4~8月发病2628例,仅4~6月死亡29例,平均年龄1.5岁。
浅谈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
培训讲座
组织专业医护人员开展知识讲座 和培训,提高大众对手足口病的
认知和防控意识。
个案报道
报道典型病例的治疗和康复过程 ,以及防控经验和教训,引导公
众科学防控手足口病。
04
手足口病防控的挑战 和展望
面临的挑战
01
手足口病病毒的变异
手足口病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导致病毒株不断演变,给防控工作带
加快手足口病病毒疫苗的研发进程,通过 特异性疫苗的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有 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提高诊断和监测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能力建设,提 高医务人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同时, 加强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 各国共同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和研究成 果,共同应对挑战。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膜炎 、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 死亡。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症状和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 查可确诊。
02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 调查
调查目的和方法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流行 趋势和传播途径,为制定防控措 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现场调查相 结合的方法,收集病例的基本信 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 等,并进行统计分析。
治疗措施
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患有手足口病, 应立即就医,尽早得到诊 断和治疗。
遵医嘱
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和护理,按时服药,定期 复查,直至痊愈。
关注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病情的发展和变 化,如出现高热不退、神 志不清、呼吸困难等严重 症状,应及时就医。
健康教育措施
宣传教育
浅析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
浅析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摘要: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的,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护理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不仅影响疾病的转归,还能切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并易于集中管理、控制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保护易感人群。
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特征;预防控制【中图分类号】r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88-0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年龄<5岁),可引起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儿还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等并发症。
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潜伏期3~7天。
护理上主要在于消毒隔离、积极防治并发症、防止疱疹溃破感染等。
1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的唾液、疱疹、粪便污染的水、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医院门诊交互感染和口腔检诊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手足口病;患者咽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可通过咳嗽、喷嚏、谈话造成呼吸道传播。
2 临床特征手足口病常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子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恶吐或腹泻等症状。
大多数患者在一周内自愈,无后遗症。
3 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3.1 个人预防措施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2024年手足口病概况与防控
型等,以及各种病原体的占比情况。
地域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
01
02
03
疫情严重地区分布
列出2024年手足口病疫情 较为严重的地区,分析其 原因及与往年数据的对比 情况。
地域传播特点
分析手足口病在不同地域 之间的传播特点,包括传 播途径、传播速度等。
趋势预测
基于现有数据,对未来手 足口病的流行趋势进行预 测,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
年龄、性别、职业等影响因素分析
年龄分布
分析手足口病患者的年龄 分布情况,重点关注5岁以 下儿童的发病情况。
性别差异
对比男性和女性手足口病 的发病率、死亡率等,分 析性别因素对疫情的影响 。
职业特点
分析手足口病患者中不同 职业人群的占比情况,探 讨职业因素与疫情的关系 。
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
重症病例情况
家庭和个人自我防护知识普及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家庭和个人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保 持家庭环境卫生整洁。
避免接触传染源
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 病儿童。
及时就医治疗
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并遵医嘱做 好居家隔离和消毒工作。
2024年手足口病概况 与防控
演讲人:
日期:
REPORTING
• 手足口病基本介绍 • 2024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 防控策略与措施建议 • 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 科研进展与未来挑战
目录
PART 01
手足口病基本介绍
REPORTING
定义与病原学特点
定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 位的疱疹和溃疡。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内疱疹、手
足皮疹和发热等症状。
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治手足口病,卫生部专门发
布了《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相关要点: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掌和脚底出现皮疹,同
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和幼儿园人群中,一般经
过7-10天即可自行恢复。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和口-口传播途径传播,患者的粪便、唾液、
呼吸道分泌物等均可成为传播源。
因此家庭、幼儿园及学校是手足口
病易发传播场所。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同时可采用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饮食
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熟的食物;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消毒卫生;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卫生的
管理。
总之,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只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山西省阳曲县儿童手足口病37例临床分析及预防
本病多见于 5 岁以下d , J L ,尤其 3 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
最高 , 一般症状轻 , 是一种 自限性 疾病圜 , 但是 传染 性强 , 传播 范围广 , 传播速度快 , 流行强度很 大。其传染源 为患者 和隐性 感染人群 主要通过 唾液 、 飞 沫经呼吸道传播 , 手及 污染物经 口传播。本病主要 表现 在发热 和手 、 足、 口腔等部位 的皮疹或 疱疹 , 食欲不振 , 口腔疼痛 , 流涎 , 咳嗽 , 头痛等 。也有不发热
者, 大多数患者可 以 自愈 , 部 分重症患儿病情 发展快 , 易发生
2 . 1 . 2 年龄 分布 : 发病患儿 均在 l 4周岁 以下 , 最小 l 3个 月 , 最大 1 1 岁。 其中 1 岁 以下 0例 ; 1 - 3岁 2 2例 , 占6 0 %; 3 ~ 7岁 l 3例 , 占3 5 %; 7 - 1 4岁 2例 , 占5 %。 2 . 1 . 3 地域分 布 :本 组发病 儿童均 属新 农合住 院补偿 的儿 童, 农村户 口, 有2 5例患儿生活在农 村 , l 2 例患 儿暂 住县城。 其 中小 学 2例 、 幼托 l 6例 、 散居 1 9例 。
2 . 2 . 1 一般表现 : 2 7例( 7 3 %) 患儿 出现发热 , 其 中 7例( 2 6 %) 低于 3 8℃ , 3 8 3 9℃占 l 4例( 5 2 %) , 6例 ( 2 2 %) 高于 3 9℃; 发热持续时 间为 1 5 d ,热型不定 。大 多数 患儿 出现食欲 减 退、 消化不 良、 全身不适 等 ; 少数患 儿有流涕 、 腹泻 、 呕吐、 虚 脱无力等类似感冒症状。 2 . 2 . 2 口腔表现 : 2 5例 ( 6 7 . 6 %) 患儿出现 口腔黏膜疱疹 , 均分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发热急性传染病,其型别甚多,但主要以柯萨奇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该病虽可在多年龄组引起感染,但常在婴幼儿中造成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远端部位。
本病如无合并症,一般预后良好。
2、诊断原则手足口病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确诊时须有血清及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3、诊断依据3.1.1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患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史。
3.1.2多为5岁以下婴幼儿。
3.1.3 手、足、口皮肤、粘膜出现典型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并伴有卡他性症状。
3.2临床表现3.2.1 典型病例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数在38℃左右,持续2—3天,少数病人3—4天以上。
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几乎都有发热,且持续时间长。
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
由于口腔黏膜溃疡疼痛,患儿有流涎拒食。
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
手足远端部位的斑丘疹和疱疹一般无疼痛和痒感,愈后不留痕迹。
在同一患者手、足、口病损不一定全部出现。
3.2.2不典型、散发型病例出疹只表现在患者身体某一个部位上,斑丘疹或疱疹稀疏且不典型,往往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检查。
3.2.3合并症有的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肺水肿等,但以无菌性脑炎、心肌炎等最为常见。
3.3实验室检查3.3.1 血液检查的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偏高,分类时淋巴细胞较高,中性粒细胞较低。
3.3.2 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多,蛋白升高。
某幼儿园小儿手足口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某幼儿园小儿手足口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近期,我所在幼儿园发生了一起小儿手足口病暴发事件,为了深入了解此次疫情的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我们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一、疫情概况自2023年3月1日起,我园陆续发现多名幼儿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截至3月10日,累计报告病例32例,其中男生18例,女生14例,年龄集中在3-6岁。
经过医院诊断,均确认为手足口病。
二、病例特点1.发病时间:病例主要集中在3月1日至3月10日,呈现聚集性发病特点。
2.临床表现:患儿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部分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4.并发症:多数患儿病情较轻,无并发症。
少数患儿出现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三、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2.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传播。
3.粪口传播:病毒可通过污染的粪便传播。
四、流行病学调查1.病例对照研究:我们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病例组中有共同暴露史,如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到过公共场所等。
2.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分析病例发生的时间分布,发现病例主要集中在3月份,与我国手足口病高发季节相符。
3.空间分布:病例分布在幼儿园的多个班级,呈现聚集性特点。
4.人群分布:病例主要集中在3-6岁的幼儿,与手足口病的好发年龄相符。
五、防控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和教职工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的落实。
2.严格消毒:对幼儿园的环境、物品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
3.隔离治疗: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病毒传播。
4.加强监测:对幼儿园内幼儿进行定期健康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5.预防接种:积极推广手足口病疫苗,提高幼儿的免疫力。
1.本次疫情是由手足口病病毒引起的,传播途径多样,易造成聚集性发病。
2.幼儿园是手足口病的高风险场所,应加强防控措施。
3.加强宣传教育、严格消毒、隔离治疗、加强监测和预防接种是有效的防控手段。
EV71疫苗预防接种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2
手足口病的症状包括口腔疼痛、发热、手足皮 疹等,部分病例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脑 膜炎、心肌炎等。
3
手足口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流行,特别是在 发展中国家。
EV71疫苗简介
EV71疫苗是一种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 疫苗。
EV71疫苗主要用于预防手足口病,尤其是针对 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夏秋季为高发季节,这与肠道病毒的生存环境及传播途径有关 。
区域性流行
手足口病在一定区域内广泛传播,如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的儿童容易发生聚集性 病例。
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
手足口病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以1-2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03
EV71疫苗预防接种效果的临床研究
EV71疫苗自2016年起在中国大规模推广使用。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EV71疫苗预防接种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症 状的影响,有助于了解疫苗接种的效果及手足口病的流行趋 势。
对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策略,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重症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02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手足口病传染途径
降低并发症风险
接种疫苗可以降低手足口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如脑炎、心肌炎等。
疫苗接种对疾病传播的控制作用
减少传染源
通过接种EV71疫苗,可以减少手足口病的 传染源,从而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阻断传播途径
疫苗接种可以增强人群的免疫力,从而阻 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效控制疾病的 流行。
04
EV71疫苗预防接种对手足口病症状 的影响
疫苗接种效果及影响因素
疫苗接种效果
EV71疫苗对预防手足口病具有较高的保护效果,免疫持久性良好,且安全性 较高。
流行病学-手足口病培训PPT课件
地区性流行
在一些地区,如中国南方 沿海城市,手足口病呈现 周期性流行趋势,每隔几 年出现一次高峰。
传播途径与方式
01
02
03
04
直接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 口鼻分泌物、皮肤疱疹液、粪
便等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水源 、食物等,通过手部接触口鼻
而感染。
空气传播
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但相对 较少见。
临床研究进展与治疗手段
临床诊断标准
不断完善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 准,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
治疗方法
对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包括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康复治 疗等,以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
疫苗研制
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制工作, 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和控制手足口 病的传播。
05
手足口病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男,5岁,因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部皮疹就诊。实验室检查显示EV71 阳性。经隔离治疗,一周后痊愈。
病例二
患者女,2岁,因口腔溃疡、流涎、食欲不振就诊。手、足部无皮疹。实验室检 查显示CA16阳性。经对症治疗,一周后好转。
病例分析与讨论
病例一分析
患者EV71阳性,症状较重,有高热、口腔溃疡和手、足部皮疹。治疗上应采取隔离措施 ,避免交叉感染。同时给予抗病毒、抗炎和对症治疗。
病例二分析
患者CA16阳性,症状较轻,仅有口腔溃疡、流涎、食欲不振。治疗上以对症治疗为主, 如口腔护理、饮食调整等。
讨论
手足口病由多种病毒引起,不同病毒型别的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EV71和CA16 是最常见的病毒型别,其中EV71病毒引起的症状较重,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在 临床实践中应重视病毒型别的鉴别诊断,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特点及居家护理干预
手足口病传播特点及居家护理干预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疾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柯萨奇A16型、埃可病毒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臀部、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7~10d自行痊愈,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1]。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春末夏初,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通常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手足口病属病毒感染性疾病,无特效药物治疗。
大部分轻症患者主要是门诊对症处理,居家隔离治疗。
因此,了解本病的传播特点,实施居家护理干预,对有利于疾病恢复及控制传播。
1传播特点1.1传染源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在流行过程中隐性受染者比显性发病者多百倍以上[2]。
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3]。
1.2传播途径粪-口为CoxA16主要传播途径,EV71传播途径则主要为眼-手-眼,亦可经粪-口途径传播[4]。
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病人眼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通过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的日常接触,经口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常造成流行。
年龄越小的婴幼儿,易感性越高。
每次流行中,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是30∶1。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5]。
1.3易感人群人对CoxA1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婴幼儿最为易感。
≤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的规律出现,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6]。
预防医学实讲义习案例分析解读
预防医学实讲义习案例分析解读预防医学是指通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针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进行控制与干预。
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本文将以一篇案例为例,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案例:地区发现多例手足口病病例,教师以此案例为基础,进行实际课堂授课。
一、案例描述地区发现多例手足口病病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本案例主要介绍了手足口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预防控制措施,以此为基础进行课堂讲解。
二、案例分析1.病原学分析: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国内主要为肠道病毒71型和EV-A71亚型。
肠道病毒主要进入人体通过口腔黏膜和肠道黏膜进行传播,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2.流行病学分析: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和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
夏秋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多发生于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中性场所。
病例多呈散发或局部暴发,也有少数地区进行性扩大。
3.临床表现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咽痛、口腔溃疡、皮疹等。
发热多为高热,咽痛多为轻度疼痛。
口腔溃疡主要表现为舌苔增厚、口腔黏膜充血、溃疡形成,部分患儿还会出现手掌、足底和臀部等处的红斑、丘疹和水泡。
4.预防控制措施分析: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避免与病例密切接触。
对于集中性场所,应加强通风换气,定期消毒。
另外,疫苗接种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行疫苗接种工作对于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三、解读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手足口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等重要信息。
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具体的解释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预防医学的知识和技术。
比如,在病原学分析环节,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在流行病学分析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和高发人群,并探讨其原因;在预防控制措施分析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以及推行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手足口病流调结果分析
手足口病流调结果分析摘要: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发病最多。
多发生于10岁以下婴幼儿,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我区根据国家疫情网络直报对辖区手足口病患者逐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现将2014—2016年1767例临床确诊病例按不同年份、季节、年龄、性别、职业、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控制结果:1、发病状况:我区2014--2016年共发生手足口病1767例。
其中2014年全区共发病726人发病率为79.43/10万;2015年全区共发病590人,发病率为64.54/10万;2016年全区共发病451人,发病率 49.36/10万。
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
2 时间分布:在1767例手足口病按发病时间统计结果为每月均有发病,但6—9月份发病人数最多,共发病1439人,占总发病人数81.44%,显示为高发季节。
表1 香坊区2014---2016年月份发病统计表5、职业分布:在1767例手足口病发病者中,散居儿童1132人,占发病总数64.06%,托幼儿童发病523人,占发病总数29.60%,学生发病100人,占发病总数5.66%,家政、家务及工人发病12人,占发病总数0.67%。
职业高发显示为散居儿童。
表4 香坊区手足口病2014—2016年职业发病统计表7、小结:手足口病传染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搞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在本病流行期间,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居家看护儿童,居民往往带领幼童随意活动玩耍,要告知看护人员尽量不带婴幼儿和儿童到人群密集、空气流动差的公共场所。
同时,根据儿童生活环境是否有手足口病发生,以及与手足口病发病患儿密切接触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2008年至2011年某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
良好 的个人 卫生 习惯 。
【 键词 】 容桂地 区 ;手足 口病 ;流 行特 征 ;防 治对 策 关
中图分 类号 :R 2 . 7床主要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热、
手 、足、 口腔等部位 的疱 疹 ,少数患 儿会引起心肌 炎、肺水肿 、无菌 性脑 膜脑炎 等并发症 ,严重患儿 如果病情 发展快 ,会导致死亡 。其 主要 的病毒类 型为柯萨奇 病毒A 的1型和肠 道病毒 的7 型 ,此病 可 组 6 1
高、脑脊 液异常 、血糖 增高 ,脑 电图、脑 脊髓磁共 振 ,胸部x线、超 声心动图检查有异常 】 。 1 . 2方法
2 0 年 所有 患者 中 ,散居 儿童 1 1 ,幼托儿 童2 6 ,学 生 1 08 3例 0例 2 例 ,家务及 待业 1 ;20 年所有 患者 中,散 居儿童 9例 ,幼托 儿童 例 09 7 8例 ,学生4 ,其他 2 ,干部职员 1 ,不详 1 ; 00 4 例 例 例 例 2 1年所有 患者
20 年所有 患者 中男24 ,女 16 ,年龄5 月 ~2 岁 ,平均 08 2例 2例 个 4 年龄27 岁 ;20 年所 有患 者 中男 16 ,女6 例 ,年 龄5 月 ~2 . 5 09 2例 3 个 4 岁 ,平均年龄2 5 ;2 1年所有患者 中男63 ,女30 ,年龄6 .岁 0 00 4例 6例 个 月 ~3 岁 ,平均年龄23岁 ;2 1年所有 患者 中男9 3 ,女 50 , 5 . 7 01 4例 5例
高峰期 通常为为4~ 7月,并且疫情高峰时间明显增长;所有惠者 中最小的年龄 4个月,最大 3 7岁,四年的发病年龄均在 3岁以下;所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防治措施。
方法:对17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细致观察治疗、流调分析及实施相关的防控措施。
结果:本组患儿经积极治疗护理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
防控措施得当,属地范围内无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
结论:手足口病是数种肠道病毒经多种途径传染的消化道传染病,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特征。
做好有效的防控措施早发现、早治疗,其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所收到的预期效果是非常优良的。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防控措施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chaoxia men( rizhao port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station hospital of shandong ,china,276800)【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ands, feet, mouth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17 case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and careful observation of patient abus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epidemic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results: after active treatment and care of children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control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properterritorial scope of non-hand-foot-mouth disease outbreak. conclusion: th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the number of species of intestinal virus infection by a variety of ways of digestive tract diseases, hand, foot skin ulcers herpes and oral mucosa characterized. mor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entirely possible, and early treatment of early detection and it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received the expected results are very good.【keywords】hand,foot and mouthdisease;epidemiologicalsurvey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患儿,男8例,女?9例,年龄最小(22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岁。
常平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分析
【 图 分 类 号 】R 2 . 中 7 51
【 献 标 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1 7 — 7 2 2 1 ) 7 b 一 0 3 0 文 6 4 0 4 (0 2 0 ( )0 4 — 2
手 足 口病 (a d f tm uh i ae F ) 由 多 种 肠 道 病 毒 H n —o — o tds s。 MD是 o e H 引 起 的 常 见 传 染 病 . 5岁 以 下 婴 幼 儿 发 病 为 主 , 发 热 和 手 、 以 以 足 、 腔 等 部 位 的 皮 疹 或 疱 疹 为 主 要 特 征 , 数 患 者 症 状 轻 微 预 口 多
后 良好 , 数 患 者 可并 发 呼 吸道 感 染 、 水 肿 、 肌 炎 和 无 菌 性 脑 少 肺 心
22发 病 时 间 、 居 形 式 、 触 史 . 聚 接
4 6例 中 发 病 时 间 以 4 6月 份 最 多 , 6 % ; 居 形 式 以 散 4 ~ 占 5 聚 居 儿 童 最 多 , 7 .% ; 中 3 3例 有 明 确 接 触 史 , 异均 有 统 计 占 78 其 4 差 学 意 义 (< . )具 体 情 况 见 表 3 表 4 表 5 P 00 , 5 , , 。
13 统 计 学 方 法 .
所 有 数 据 均 采 用 S S 1 . PS 3 0统计 软件 包 进 行 处 理 , 分 数 据 评
以均 数 ± 准 差 (- ) 示 , 量 资 料 用 t 验 进 行 组 间 显 著 性 测 标  ̄- 表 + S 计 检
试 , 数 资 料 用 x 检 验 比较 。 计
表 3 患儿发病时间构成情况 I 】 %)
11研 究对 象 .
随机 抽 取 本 院 于 2 o 0 9年 8月 一 0 1 8月 收 治 的 4 6例 诊 21 年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预防分析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诊治的70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认真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效果。
结果1~3岁儿童是手足口病主要发病人群,发病率高达82.86(58/70),明显高于4~15岁高17.14%(12/70)(P<0.05)。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各季节发病率对比差别显著,其中以秋季最为常见,高达58.57%,群居儿童发病率72.86%明显高于散居儿童27.14%(P<0.05);本组患儿均在10d内完成治疗,健康出院,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57%。
结论手足口病好发于1~3岁群居儿童,秋季是该病高发季节;对患儿予以隔离对症治疗效果明显。
标签: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预防;疗效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儿科临床常见传染病之一,其主要是有肠道病毒引起,可引发患儿手、足、口腔的呢过部位疱疹,少数患儿可发生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若未及时有效控制病情,其进一步恶化可导致患儿死亡[1-2]。
本研究探讨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诊治的70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病情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3]。
患儿男女比例40:30,年龄1~15岁,平均(
2.59±1.02)岁,病程5~15d,平均(8.25±1.21)d。
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体温升高、皮疹、头痛、恶心呕吐、头痛、咳嗽、咽痛等;并发症:心肌炎、脑炎各2例,支气管肺炎4例。
1.2方法整理并认真分析本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手足口病发生季节、提问、皮疹状况的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均进行隔离治疗,选择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同时补充维生素C 和维生素B2。
针对出现细菌感染患儿采用抗生素治疗,对于发生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患儿给予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本组手足口病患儿流行病学特征:性别和年龄分布特征;发病季节分布特征: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居住情况:群居、散居。
治疗情况:住院时间及治疗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χ2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本组手足口病患儿流行病学特征1~3岁是手足口病主要发病群体,发
病率明显高于3~15岁(P<0.05);并且该病1年四季均可发病,春、夏、秋、冬之间发病率对比可见显著差别,其中以秋季发病率最高(P<0.05);另外群居儿童发病率高于散居(P<0.05),见表1~3。
2.2本组患儿治疗效果本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59±2.95)d,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57%(69/70)。
3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所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菌主要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肠道病毒等引发,这些病毒均容易在潮湿环境中生存繁衍,且生命力强[4]。
患儿与隐性感染者均可为该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与密切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5]。
手足口病具有容易流行、潜伏期短等特点,多发于学龄前儿童。
从本研究结果数据中可得出结论:1~3岁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主要发病群体,1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好发于秋季,以群居儿童为主。
具体表现为本组7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1~3岁发病率82.86%明显高于4~15岁17.14%;秋季属于该病高发季节,发病率高达58.57%。
同时结果显示:散居儿童发病率27.14%显著高于群居儿72.86%。
手足口病患儿多伴有体温升高,且主要是手、足、口腔皮疹或疱疹,以小水泡型呈现,邻近部位有红晕,从小米粒到黄豆大小不等,口腔黏膜是疱疹最早发生部位,疱疹破裂后可发展为溃疡;部分患者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咽痛等症状,影响患儿身体健康[6-7]。
由此可知,对于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早期予以合理有效治疗十分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儿均在10d左右完成治疗,健康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6.59±2.95)d,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接近10.00%。
由于,目前临床对于手足口病并未研发出特效治疗药物,通常选择抗病毒治疗和对症处理,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手足口病的预防主要如下:①对确诊患儿进行隔离,预防呼吸道感染;②医务人员严格做好消毒工作,保持空气流通;③各医疗机构应重视并加大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8]。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好发于1~3岁群居儿童,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秋季是该病高发季节,对患儿进行隔离治疗效果良好。
同时医院应加大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对手足口病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李垣君,张金桃,朱冰,等.120例儿童甲脱落病例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6(8):583-584
[2]张伟,侯赛,吴金菊,等.合肥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M].2010
[4]熊金凤,王云芬,杨兴林.手足口病患儿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7):837-838
[6]戴丽霞.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149
[6]刘先洋,武荣.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观察[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3,1(1):39-40
[7]钱海坤,田祎,李锡太,等.2007-2012年北京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3,20(1):6-7
[8]吴晓娜,孙瑛,贾蕾,等.室内环境因素和手足口病暴发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