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 核舟记 复习要点

11 核舟记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木石:树木和石头。
罔(wǎng)不:无不,全都。
因势象形:按照(木头原本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尝:曾经。
贻(yí):赠。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云:句尾语助词。
有奇(jī):多一点。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
可:大约。
许:上下。
轩敞:高起而宽敞。
箬(ruò)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覆:覆盖。
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糁,涂。
峨冠:高高的帽子。
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语:说话。
现:露出。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比:靠近。
绝类:极像。
类,像。
矫(jiǎo)首昂视:抬头昂望。
矫,举。
属:类似。
诎(qū):同“曲”,弯曲。
倚:靠。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jí):船桨。
舟子:撑船的人。
椎髻(jì):椎形发髻。
衡:同“横”。
若:好像。
啸呼:大声喊叫。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若……然:固定用法,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夷:平。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了了:清楚明白。
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篆(zhuàn)章:篆字图章。
丹:红色。
曾(céng)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
曾,竟然。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矣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二、文学常识《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散文家。
著有《茅檐集》。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德精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核舟记》是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一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盘点—异读字,何为异读字?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
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
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
如: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
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
例: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
(《史记·淮阴侯列传》)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
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笔记整理

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笔记整理
《核舟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散文,主要描述了一件小巧玲珑的核舟工艺品。
以下是关于《核舟记》的笔记整理:
1. 核舟的尺寸和形态:核舟大小只有一寸多长,但雕刻精细,船头尾及门窗都能活动。
2. 核舟的主题:主题是“大苏泛赤壁”,即苏轼、黄庭坚和佛印泛舟赤壁的故事。
3. 核舟的人物:船头三人(苏轼、黄庭坚、佛印),船尾横卧二人(船夫),共五人。
他们各自的神态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4. 核舟的细节:船舱上刻有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以及篆文“初平山人”四字。
船底刻有“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样。
5. 核舟的艺术价值:这件核舟工艺品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是工艺品中的珍品。
6. 核舟的故事意义:通过核舟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工艺人的智慧和才华,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7. 核舟的启示:核舟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上是关于《核舟记》的笔记整理,对于学习这篇文章的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核舟记 注释

核舟记注释一、重点字词1.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奇,奇特。
- 曰:叫。
2. 能以径寸之木- 以:用。
- 径寸:直径一寸。
3.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
这里指雕刻。
4. 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无不、全都。
- 因:顺着、就着。
- 象:模拟,这里指雕刻。
5. 尝贻余核舟一- 尝:曾经。
6. 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 云:句末语气词。
7.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奇(jī):多一点。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余数。
8. 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 黍:一种谷物,去皮后叫黄米。
- 许:上下,表示约数。
9. 中轩敞者为舱- 轩敞:高起而宽敞。
10. 箬篷覆之- 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1.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 开:开设,凿出。
12. 启窗而观- 启:打开。
13. 雕栏相望焉- 相望:相对。
14. 闭之,则右刻- 之:代词,指窗户。
15.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6.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
17. 石青糁之- 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 糁(sǎn):涂。
18.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高高的帽子。
峨,高。
- 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9.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居:位于。
20. 苏、黄共阅一手卷- 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21. 东坡右手执卷端- 执:拿着。
-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22. 左手抚鲁直背- 抚:轻按。
23. 鲁直左手执卷末-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24.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25. 东坡现右足26. 鲁直现左足- 同“现右足”的“现”,露出。
27. 各微侧-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28. 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29. 各隐卷底衣褶中- 隐:隐藏。
- 衣褶(zhě):衣服的褶皱。
30. 佛印绝类弥勒- 绝类:极像。
《核舟记》重点词汇及解释

《核舟记》重点词汇及解释核舟记重点词汇及解释1. 核舟记(Hé Zhōu Jì)核舟记是一本长篇小说,由中国作家刘慈欣创作。
该小说以科幻背景为基础,探讨了人类在未来社会中面临的种种问题。
2. 科幻(Kē Huàn)科幻是指以科学和科技为基础创作的文学作品或电影作品。
这些作品通常涉及到未来的世界、科学的发展、外星生物等内容。
3. 未来社会 (Wèi Lái Shè Huì)未来社会指的是作者设想的在未来发展起来的社会形态和制度。
在核舟记中,刘慈欣刻画了一个关于未来社会的深度想象和描绘。
4. 小说(Xiǎo Shuō)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故事,通常是以故事情节和人物为主线,通过描述事件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行动等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5. 人类 (Rén Lèi)人类是指属于智人属的灵长类动物,具有思维、语言等高度发达的智慧动物。
在核舟记中,人类面临种种问题,引发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6. 情节 (Qíng Jié)情节是指小说、电影等作品中所呈现的故事发展过程。
核舟记的情节紧凑有趣,引人入胜。
7. 主线(Zhǔ Xiàn)主线是指小说、电影等作品中贯穿始终的核心故事线索。
核舟记以人类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问题作为主线,围绕着这一故事展开。
8. 作者(Zuò Zhě)作者是指创作文学作品的人,通常是使用自己的想象和语言表达来创作作品。
刘慈欣是核舟记的作者,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才华描绘了未来世界。
9. 描绘 (Miáo Huì)描绘是指通过文字或其他形式,对景物、人物、情感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刘慈欣在核舟记中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
10. 深度想象(Shēn Dù Xiǎng Xiàng)深度想象是指对未来、科技、人类等课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设想的能力。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核舟记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核舟记
《核舟记》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所著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作者在一次
游览中所见的一艘精巧绝伦的核舟。
这篇文章以其精细的描写和深刻
的寓意而著称,是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的古诗词之一。
以下是《核舟记》的全文: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
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
壁云。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
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歌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
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这篇文章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工艺的赞美和对工匠
精神的钦佩。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深刻感受。
在背诵时,要注意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核舟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共分为四篇。
以下是《核舟记》的知识点整理:1.内容梗概:《核舟记》以叙事文体写作,通过主人公卫兵核舟之事,展示了自然环境的威力、忠诚、友情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
2.小说结构:《核舟记》分为“核箭ュ“乡访””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核箭之事为主线,展示了核舟的勇敢和无私;第二部分以卫兵的乡访之行为主线,通过描写卫兵与各种人物的相遇和相处,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品格与人生境遇。
3.主要人物:-卫兵:也叫卫保,乡村人,性格正直,善良勇敢,是核箭之事的主要实施者。
-克勤:卫兵的同伴,忠诚、勇敢。
-豱塘庙使:以权谋私,利用人民的好意谋取自身的利益。
-江太安:受豱塘庙使胁迫,背叛了卫兵和克勤,性格阴险狡诈。
4.形象描写:-自然景物的描写:《核舟记》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壮观、善良神圣的一面,如江河的浩荡、山岳的壮丽、雨水的滋润等,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人物形象的描写:袁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如卫兵的勇敢无私、豱塘庙使的欺骗与利益追求,江太安的阴险自私等。
5.主题与艺术手法:-主题:《核舟记》通过描写核箭所带来的影响,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对卫兵和克勤的塑造,展示了友情和忠诚的可贵。
6.语言特点:-《核舟记》的语言风格简练而富有力量感,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戏剧性与艺术性。
-语言鲜活生动,善于运用静与动、静中有动、外与内等对比手法,以及渲染景物情感和心理变化的描写手法。
通过上述知识点的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核舟记》这个文学作品,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核舟记》 讲义

《核舟记》讲义一、作品背景《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魏学洢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年),卒于明崇祯元年(1628 年),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精湛的雕刻技艺。
它被收录在《虞初新志》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中。
二、原文解读“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开头这句话介绍了王叔远这位技艺高超的奇巧人,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并且都能依据木头原来的形状进行雕刻,使得雕刻出来的东西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这里说明王叔远曾经送给作者一个核舟,这个核舟雕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这段详细描述了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情况。
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一点,高度大约两粒黄米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叶做的船篷。
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可以看到雕刻着的栏杆相互对望。
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用石青涂在刻着的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和黄庭坚一起在看一幅手卷。
八年级核舟记知识点

八年级核舟记知识点《核舟记》是古代一部非常有名的小说,讲述了一个青年在精神上的提升和成长。
在学习这部小说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故事。
以下是八年级核舟记的知识点。
1. 原著作者简介《核舟记》是唐代著名作家陆游的代表作之一。
陆游是一位文学家、评论家、书法家和散文家。
他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和杂文等不同类型,是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陆游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唐朝社会的政治、文化和道德风貌,是古代文学研究者的重要来源。
2. 小说概述《核舟记》讲述了一个少年沉迷于玩乐、荒淫无度,后来受到启示,放下了物质享受,追求精神上的提升和成长的故事。
小说以沉醉于声色犬马的主人公为开端,通过一系列的遭遇和考验,让他逐渐认识到生命的真谛,领悟到生命的价值,最终明白“心灵是最美的花朵”。
3. 文学特点《核舟记》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行为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力。
(2)情节的曲折离奇。
故事情节波澜壮阔,故弄玄虚,揭示了人生的矛盾与现实。
(3)意义深远,内核丰富。
故事不仅仅是反映现实社会矛盾冲突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
4. 人物分析小说《核舟记》涉及到的人物比较多,主要分为主人公安生和其他配角。
其中安生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个青年,沉迷于玩乐和享乐,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成长。
其他配角则是帮助安生成长和进步的引导者。
5. 主题分析《核舟记》的主题主要包括追求精神上的升华、挣脱低俗的物质文化和追求真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方面。
小说通过安生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一种追求精神上的提升和升华的生活态度,是读者学习、领悟和借鉴的好故事。
6. 语言风格《核舟记》的语言风格清丽脱俗,简洁明快,富有哲理思辨和人文关怀,每个词语都有深刻的内涵。
作者以古文的方式优美地阐释了自己的理念和人生观,表现出了他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
核舟记的课文笔记整理

核舟记的课文笔记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文体。
- 这是一篇说明文。
它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有条不紊地介绍了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等内容。
二、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 一词多义。
- 为。
- 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 中轩敞者为舱(是)。
- 奇。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 可。
- 高可二黍许(大约)。
-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3. 古今异义。
- 曾。
- 古义:竟然。
例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今义:曾经。
- 左右。
- 古义:左右两边。
例句: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 盖。
- 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
例句:盖大苏泛赤壁云。
-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向下覆。
4. 重点实词。
- 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 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 清风徐来:徐,慢慢地。
- 石青糁之:糁,涂。
- 其船背稍夷:夷,平。
三、句子翻译。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4.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5.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6.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核舟记文学常识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核舟记》知识点归纳篇1一、文学常识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白互译原文:⑴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⑴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原文: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
中轩(xu ān)敞者为舱,箬(ruò)篷(péng)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译文:⑵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⑶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xī)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文言文知识点

核舟记文言文知识点1. 核舟记文言文翻译解释核舟记文言文翻译解释文言文《核舟记》学问要点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肯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语文学问,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文言文《核舟记》学问要点相关内容,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核舟记》学问要点魏学洢(yi)(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闻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一、生字难字器皿(mǐn)罔(wǎng)贻(y)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jī) 诎(qū) 箬(ru)篷高可二黍(shǔ)许石青糁(sǎn)之髯(rǎn) 执(zh)不属(shǔ) 舟尾横卧一楫(j)椎髻(j) 葵(ku) 扇天启壬(rn) 戌(xū)二、通假字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注:"诎'和"屈'是同义词,而不是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三、一字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技艺)奇异,奇怪。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 中轩敞者为舱(是) 为人五:(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块)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以:能以径寸之木(用) 以至鸟兽、木石(甚至)语:如有所语(说话) 此中人语云(告知)盖:盖大苏泛赤壁云(也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四、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核舟记》考点详解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核舟记》考点详解【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明朝有一个手艺奇巧精妙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自具有不同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考点】〔为〕动词,读作wéi,动词,做,这里是指雕刻。
〔以至〕连词,可译为“至于”,表递进。
〔罔不〕无不,全都。
这是双重否定。
罔:读作wǎng,表示否定,无,不。
〔因势象形〕顺着样子模拟形象,这里是指顺着材料原来的样子来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因:介词,顺着,就着。
势:样子,趋势;象:动词,模拟,模仿。
形:名词,形象。
成语“因势利导”: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而加以引导。
〔尝贻余核舟一〕(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省略句,省略主语“他”,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
尝:副词,曾经;贻:读作yí,动词,赠送。
注意句式特点:句中数量词“一”放在中心词“核舟”的后面,“一”的意思是“一只”,做“核舟”的定语,因此,这个文言句式叫做“定语后置”,翻译的时候移到前面定语的位置,译为“一只核舟”。
〔盖〕副词,相当于“大概”,表示推测语气,即便是确定的说法,也可用“盖”,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
〔大苏〕指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
小苏是指苏轼的弟弟苏辙。
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并称为“三苏”。
〔泛赤壁〕乘船在赤壁游览。
泛:动词,泛舟,即乘船游览。
这是一个省略句,理解为“泛于赤壁”;也是倒装句,介宾短语“于赤壁”被放到了动词“泛”的后面,叫做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可以提前,译为“在赤壁乘船游览”。
〔云〕语气助词,不译。
【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1课《核舟记 》知识梳理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1课《核舟记》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3.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二)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可”的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的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
3.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
4.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归属。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三)一词多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2.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3.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4.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5.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6.卧右膝(卧倒)舟尾横卧一楫(放)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8.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四)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五)成语积累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课后习题解答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
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雕刻材料体积虽小,内容却十分丰富。
如船体长度“八分有奇”“曾不盈寸”和高度只有“二黍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船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款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
第二,雕刻的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展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知识点八年级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核舟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的一个分册,以岳飞抗金为背景,讲述了一对情侣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介绍八年级语文学习中,与《核舟记》相关的知识点。
一、岳飞抗金背景作为《核舟记》背景的岳飞抗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军事将领。
凭借强大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岳飞一手领导了中国南宋对抗入侵中国的金国。
在《核舟记》中,岳飞抗金的情节则成为了主角阿珂探寻自己内心的闪光点。
二、文学特色《核舟记》的文学特色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情节设计情节设计细腻且趣味横生,在借鉴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热烈的爱情元素,同时又包含着人性的深刻洞察。
2. 渲染氛围浓郁的氛围渲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人物形象丰满,场景细腻,文字瑰丽。
在配合情节进展的同时,还营造出了一种耐人寻味、难以忘怀的气氛。
3. 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含蓄典雅而不失力度,既传递了时代风貌,又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小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很高的感染力。
三、主要人物1. 阿珂小说主人公,青年学子。
在抗金的代表人物岳飞的背景下,阿珂也表现出了自己的英雄主义精神。
2. 西门彦阿珂的表兄。
小说中,西门彦虽然并非主要人物,但其在故事中的角色却至关重要。
他是阿珂的重要情敌,也是阿珂树立对比的重要人物。
3. 梅庄故事发生地点,也是一座美丽、古朴、富有文化底蕴的园林。
在《核舟记》中,梅庄不仅是情节的发生地,也是爱情的诠释之所。
四、善人善事《核舟记》是一部可以引导少年儿童认识善恶、重视团结、有爱心的青春读物。
小说中的善人善事反映出了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价值观。
总之,《核舟记》是一部融合了文学、历史、人文等多重元素的小说,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学习《核舟记》加深了解、增加知识,更好地理解生活、实现自我。
《核舟记》重点字词及解释

《核舟记》重点字词及解释核舟记重点字词及解释
核舟记
《核舟记》是一本科幻小说,作者是中国作家韩松。
该小说以虚构的未来世界为背景,描述了人类在核战后幸存者在一艘巨大的船上的生活和探索。
字词解释
- 核舟:小说中描述的巨大船只,为核战后幸存者提供了安全居住和探索未知领域的环境。
- 记:在这里表示记录、记载的意思。
- 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通过设想未来世界或未知领域的故事形式来展示各种可能性的文学作品。
- 虚构:表示小说中所描述的事物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并不真实存在。
- 未来世界:小说中描述的时空背景,描绘了一种将来可能存
在的世界。
- 幸存者:核舟上的人类,幸免于核战破坏的人们。
总结
《核舟记》是一本以虚构的未来世界为背景的科幻小说。
核舟
是每个核战后幸存者的避难所,同时也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舞台。
通过这本小说,作者韩松展示了一种可能的未来世界,并为读者带
来了对科技、人类和社会的思考。
核舟记翻译重点文言文

原文:核舟记,明·魏学洢作。
舟,一叶也,其制,微雕,仅容一人坐。
舟中置一小桌,桌上有杯盘,如人间之饮食。
舟首立一童子,童子戴斗笠,斗笠下露黑发,黑发下藏一宝剑,宝剑在童子怀中。
舟尾有两人,一人为舟子,一人为舟客。
舟子右手持桨,左手扶舟,舟客坐于舟中,观舟外之景。
翻译及重点: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所著。
这里的“核舟”指的是用核桃雕刻成的小舟。
舟,是指一叶小船,它的制作非常精细,只能容纳一个人坐下。
舟中放置了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摆放着杯盘,就像人间的饮食一样。
舟首站立着一个童子,童子戴着斗笠,斗笠下面露出黑色的头发,黑发下面隐藏着一柄宝剑,宝剑被童子抱在怀中。
舟尾有两个人,一个是船夫,一个是船客。
船夫右手拿着桨,左手扶着船舷,船客坐在船中,观赏着船外的风景。
重点翻译如下:1. 核舟记,明·魏学洢作。
- 核舟记:指用核桃雕刻成的小舟的记载。
- 明·魏学洢作:明代魏学洢所著。
2. 舟,一叶也,其制,微雕,仅容一人坐。
- 舟:小船。
- 一叶也:一叶小船。
- 其制:它的制作。
- 微雕:非常精细的雕刻。
- 仅容一人坐:只能容纳一个人坐下。
3. 舟中置一小桌,桌上有杯盘,如人间之饮食。
- 舟中:船中。
- 置:放置。
- 一小桌:一张小桌子。
- 桌上有杯盘:桌子上摆放着杯盘。
- 如人间之饮食:就像人间的饮食一样。
4. 舟首立一童子,童子戴斗笠,斗笠下露黑发,黑发下藏一宝剑,宝剑在童子怀中。
- 舟首立一童子:船头站立着一个童子。
- 童子戴斗笠:童子戴着斗笠。
- 斗笠下露黑发:斗笠下面露出黑色的头发。
- 黑发下藏一宝剑:黑发下面隐藏着一柄宝剑。
- 宝剑在童子怀中:宝剑被童子抱在怀中。
5. 舟尾有两人,一人为舟子,一人为舟客。
- 舟尾有两人:船尾有两个人。
- 一人为舟子:一个是船夫。
- 一人为舟客:一个是船客。
6. 舟子右手持桨,左手扶舟,舟客坐于舟中,观舟外之景。
- 舟子右手持桨:船夫右手拿着桨。
11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11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字子敬,号茅檐,(朝代)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朝代)人(人名)编制的《》收录。
(2)右刻“,”,左刻“,”。
这一副对联分别出自苏轼的《》和《》。
二、重点字词读音器皿.罔.贻.八分有奇..诎.矫.首虞.山箬.篷二黍.许石青糁.之髯.不属.一楫.椎髻..葵.扇壬戌..王毅叔远甫.刻曾.不盈寸三.重点字词解释(一)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2.左手倚一衡木()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一字多义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为人五:()中轩敞者为舱( )4.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5.者:中轩敞者为舱( ) 居右者椎髻仰面( )6.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7.以: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古今异义1、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今义: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今义: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今义: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今义:(四)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2)石青糁之()(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5)居右者椎髻仰面()(五)重点注释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许: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盈:3.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了了:5.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因:象:6.尝贻余核舟一。
贻:7. 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8.雕栏相望焉。
相望:9.石青糁之。
糁:10.东坡现右足。
现:11.如有所语。
语:12.佛印绝类弥勒。
绝类:13.矫首昂视。
矫:14.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15.其船背稍夷。
夷:四.重点句子默写及翻译1.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知识点一、基础知识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3、读音器皿(mǐn)八分有奇(yòu jī)黍(shǔ)轩(xuān)峨冠(é guān)抚膝(fǔ xī)衣褶(zhě)弥勒(mí lè)矫首(jiǎo)不属(zhǔ)椎髻(zhuī jì)虞山(yú)甫(fǔ 罔(wǎnɡ)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诎右臂支船(qū4、断句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4).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词类活用(1).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例句: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2).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例句:石青糁之(3).糁: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
例句:石青糁之(4).卧: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例句:卧右膝(5).诎: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例句:诎右臂支船(6).竖: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例句:而竖其左膝(7).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例句:居右者椎髻仰面(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3、古今异义(1)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
)(贻:古义:赠。
今义:贻误,贻害)(2)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许:古义:左右。
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对比(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古义:尚,还。
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
(矫:古义:举。
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
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古义:挑选。
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
(以至:古义:以及。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
(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
今义:六书之一。
4、一词多义(1)其: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为字共三十有四)(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8)奇: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9)绝: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11)并: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12)语: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ù告诉(此中人语云)(13)木: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14)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15)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5、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中轩敞者为舱。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2)则题名(于)其上。
(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3、倒装句:(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数词后置)(3)其人视端容寂五、课文内容理解三、整体感知:1、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空间顺序3、文章结构:说明文三部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总起(1)→→→分述(2-5)→→→总结(6)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艺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概括介绍分述(2-5)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部位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后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做详细说明:先写船舱,次写船头,再写船尾,最后写船顶。
文章的内部结构很谨严。
总结(6),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总说,照应文章开头顺序: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印章。
空间顺序安排材料作者对核舟各部的描写,是先总写,后分写;从右到左,由上至下,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很有章法。
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4、本文写作特色: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③富于想象。
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
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6、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10、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苏轼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12、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1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 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6、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7、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18、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平静。
19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2020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2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一、基础知识: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需掌握字的读音: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guān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3、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4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句中的一个“亲”字为意动用法(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与此相同)。
“以……为亲”(“以……为子”)(2.故外户而不闭——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谋闭而不兴——动词用作名词,耍奸邪之谋的行为。
(4.盗窃乱贼而不作——动词用作名词,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
(5.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均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思分别为“老人”、“壮年人”、“幼童”。
5.一词多义:亲修闭独乱谓兴为故6.古今异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独古义:是两个词,其中“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为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是一个词,是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
7、成语: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鳏(矜)寡孤独:guān guǎ gū dú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夜不闭户户:门。
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
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二. 整体思路: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