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师用书14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师用书14文言文二则

14 文言文二则教材解析本课安排了《学弈》《两小儿日》两篇文言文,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大意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指导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鸟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

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的。

全文共五句话,虽不足百字,却把两个人学弈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道理说得透彻。

第一句指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由此引出下文。

第二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分别写了两个学棋的人的学习过程: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讲,另一个人表面虽然在听,实际上却神游八荒之外了。

第三句说明了学习的结果,虽然两个人一起学下棋,但学习效果差异巨大,对比鲜明,令人忍不住探究背后的原因。

第四、五两句以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总结了全文,通过否定智力因素,让读者意识到是因为不专心致志,所以オ会落后。

全文短小精悍,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事中见理,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大意是:孔子游历东方,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孔子无法判断孰是執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很聪明呢?”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却颇具匠心。

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和学问的对比本应高下立现,但作者通过一个“辩”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从而进入课文。

)2.板书课题。

说说“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组成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弈.(yì)秋弓缴.(zhuó)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走近作者,正确断句。

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四、通读课文,感知整体。

1.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 3.通读课文,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作者阐明了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  文言文二则

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 理现象叫作“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 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大;中午时,背景是 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2) 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 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 斜射热量高。②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 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 所以感到热。
3.孔子、孟子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巧言令色,鲜异仁。——孔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权,然后知轻重;重,然后知长短。——孟子
课堂小结
《学弈》通过写两个人同时在弈秋的教诲下学 习下棋,但最终结果不同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 须专心致志,决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写法借鉴
巧用对比 这两个故事在运用上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 可以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使要表达的道理更加清 楚。《学弈》中把“惟弈秋之为听”和“思援弓缴 而射之”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阐明了 “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学习态度会产生不 同结果的道理。《两小儿辩日》中把两个小孩子的 不同观点进行对比,表明同一个事物如果从不同的 角度去观察就会产生不同结果的道理。
四个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是这则 故事中的老师;两个学下棋的人;最后总结点评 故事“曰:非然也”的人。点评者是这个故 事——两个人在弈秋的教导下学习下棋却出现 不同结果中的一个旁观者、叙述者,也是文意 的升华者。
2.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 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 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 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 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 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练习

一、作者简介《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三心二意就会失败。

部编人教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课件》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课件》PPT课件

《两小儿辩日》
第二课时
介绍资料:《两小儿 辩日》选自《列子》,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 的论集。列御寇,战国 时郑国人,《列子》共 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 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 传说,如愚公移山,歧 路亡羊,杞人忧天等,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孔子)问其故。
辩论 争胜负
缘故






学弈: 学习下围棋。
作者简介
弈秋①,通国②之③善④弈⑤者也。
①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 所以称为弈秋。
②通国:全国。
③之:的。 ⑤弈:下棋。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弈秋,通国 之善弈者也。
使①弈秋诲②二人弈,其一人专心 致志③ ,惟④弈秋之为听。
①使:让。
②诲: 教导。 ③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④惟: 只。
14《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弈》
第一课时
《学弈》只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 寓言故事。学古人写的文章有一定困难。我们怎样才 能学好古人写的文章呢?(有什么方法呢?)
1. 多朗读
2. 看注释
3. 懂句意
4. 释全文
5.明道理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一人/ό) /而射之。虽/与之/俱 (jù)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 其智/弗若与(yú)?曰(yuē):非/然 也。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 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 导。
其一人专心 致志,惟弈 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① ,一心以为有鸿鹄②将 至,思援③弓缴④而射之⑤ 。

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

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

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注释:- 弈:下棋。

-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 通国:全国。

- 善:擅长,善于。

- 诲:教导。

- 其:其中。

-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 鸿鹄: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 援:引,拉。

-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 之:他,指前一个人。

- 俱:一起。

- 弗若:不如。

- 为:因为。

-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 曰:说。

-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2. 译文。

-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3. 主题与启示。

- 主题:通过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 启示:做任何事都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 东游:向东游历。

- 辩斗:辩论,争论。

- 故:原因,缘故。

- 以:认为。

- 去:离;距离。

- 日中:正午。

-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 及:到。

-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14课《文言文二则》(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14课《文言文二则》(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4.文言文二则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弓缴.(zhuó)盘孟.(yù)B.搜.集(shōu)荧光屏.(píng)C.教诲.(huǐ)恐怖.(bù)D.憎恶(zēng)诞生(dà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翻箱倒柜望远境清脆蒸融B.焉知非福顺时针书籍严竣C.万不得已水浒传苦刑惆怅D.通霄达旦炊事员辟静恐怖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以日初出远”句中的“以”的意思是()A.因为B.认为C.用D.拿4.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A.使/弈秋/诲/二人弈。

B.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C.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D.思/援弓缴/而射之。

5.下列成语中,源于寓言故事的一组是()A.守株待兔亡羊补牢B.随心所欲见微知著C.重见天日悬灯结彩D.不以为然司空见惯二、填空题6.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同样是跟着弈秋学下棋,两个人学习的表现却不同,第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四字词语填空)用上面的一句话概括两人的学习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弗若..之矣_______(2)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__(3)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4)见两小儿辩斗..__________(5)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__(6)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7)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__________(8)非然.也__________(9)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10)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____三、语言表达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4课 文言文二则(教案+反思)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4课 文言文二则(教案+反思)

14.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到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去与一位古代的伟人对话,他就是孟子。

谁能说说你对孟子的了解。

(生举手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课题:学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学弈”是干什么吗?(学下围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3.课件出示本课易读错的字词,学生齐读。

(诲、惟、鸿鹄、弓缴、弗、矣、与,强调“为”是个多音字)4.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分小组自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2.理解句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3)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

)四、品文明理,提升感悟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而第二个人在学习时却三心二意,所以结果不同。

)2.请同学们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任何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指导背诵1.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停顿提示,反复诵读。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文言文二则》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的教材,该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两篇古代的文言文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本文将从主要内容和知识点两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分析。

一、主要内容该课程包括两篇古代文言文,分别是《晏子春秋·兵法》和《韩非子·难一》。

《晏子春秋·兵法》是一篇介绍军事战争的文章,主要讲了打仗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和策略。

其中有一句话“我们的兵如同翻滚的锅铲一样,乱七八糟,没有规律,就像玩啤酒瓶子一样”,是很经典的句子。

这句话的意义是说虽然在打仗的时候,有时情况是非常混乱的,但是作为军队的统领者必须要有一种法则和思维的规律,才能够有效指挥。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希望通过这些策略和方法来帮助军队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韩非子·难一》是一篇关于哲学和人生的文章。

该文章通过讲述一个人如何处理森林里捡到的羊和一只大蛇的故事,来说明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的主题是“为什么有些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应该怎么做才能看到它们的本来面目”,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关于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学到很多关于语文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言文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学生需要认真理解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例如“将”和“把”的用法、“之”和“的”等等。

2、词语用法:学生需要学会一些特殊的古代词语用法,例如“然则”、“耳目”、“眼前”等等。

3、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例如比喻、排比、夸张等等,学生需要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

4、阅读理解: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来掌握一些关于生活和人生的道理和经验,例如“冷静思考”、“深思熟虑”等等。

总之,学习《文言文二则》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些关于生活和人生的哲理和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

2.《两小儿辩日》译文: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
途中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
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
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
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
·沧沧(chānɡ cān√ɡ) 学·弈(yù y√ì)
二、读句子,完成练习。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句子中“为”的意思是___因__为___,
“其”的意思是__他__的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_____难__道__是__因__为__他_的__智__力__不__如__前___ _一__个__人__吗__?_回__答__说__:__不__是__这__样__的__。_
热 而/远者凉乎?”
孔子 不/ 能 决/也。 shú wèirǔ zhì 两小儿 笑/ 曰:“孰 为/汝 多/知乎? ”
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短文主要讲 了什么故事?
孔子东游遇见_两__个__孩__子__,他们在辩斗 _太__阳__什__么__时__候__离__人__近__,__什__么__时__候__离__人__远__, 最终孔子也没能给出科学解释的故事。
第一个小孩是通过观察太阳不同时间的大小 来论证的;第二个小孩则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 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来进行论证的。
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 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 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日初出凉、日中热的原因: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 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 射比斜射热量高。②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量 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量照射到 地面上,并被地面吸收一部分热量,所以感到热。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完美版)14 文言文二则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完美版)14 文言文二则

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 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拉。
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句意: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 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把它射下来。
不如。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句意: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 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远者小而近者大
视觉错觉。早晨太阳初升背衬是树木、 房屋及远山或地平线,在这样的比较下, 太阳显得大;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 垠的天空是背衬,太阳显得小。
近者热而远者凉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 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 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夜里, 太阳白天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 以早上感觉冷或凉快。
通读课文,我们发现文中有很多 “之”字,找一找,说一说它们的意 思有什么不同?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的教导
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 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天鹅(课后第二题)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个人学习 的结果不一样呢?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 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 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 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 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 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 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听范读 扫清障碍
听范读,在文中圈出本课的生字。
我会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优质PPT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优质PPT课件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做事必须专心致 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含 义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ēnɡ biàn
miàn miàn jù dào
( 争辩 ) zhī yuán
( 面面俱到 ) zì kuì fú rú
( 支援 )
( 自愧弗如 )
二、解释加点的字,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其一人专心 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
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
弓缴而射之
叙述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专 心致志”“惟”写出了其中一个人听课时聚精会神的状 态;“一心以为”“思”则写出另一个人听课时三心二 意,精力不够集中的情形。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 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与 之 俱 学,弗 若 之 矣。为是 其 智 弗 若 与 曰:非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 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然 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 最擅长下棋的人,为 下文两个人跟他学下 棋做铺垫。
讨论交流:
《学弈》中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 表现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
学习目标
1.会写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
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重点)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理解词语
【辩斗】 【以】 【去】 【日中】 【车盖】 【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读第④自然段,请揣摩小芦鸡此时的内心活动,然后续写下来。
(3)第⑩自然段的“养熟”一词,你怎么理解?请写下来。
(4)文章结尾,金奎叔说“有些小东西,它们生来就是自由自在的,你要把它们养在家里,它们宁愿死。”比如,短文中的三只小芦鸡就是这样的。三只小芦鸡为了追求的表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答案】(1)用对比的手法写两只只小芦鸡虽表现各异,结局不同,但都热爱自由。一旦失去自由。绝不屈服于命运,为重获自由,进行卓绝抗争的精神是一致的。
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一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来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
(2)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角色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3)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用对比的手法写两只只小芦鸡虽表现各异,结局不同,但都热爱自由。一旦失去自由。绝不屈服于命运,为重获自由,进行卓绝抗争的精神是一致的。
①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这种多角度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
②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再次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小儿甲:近(大如车盖)远(小如盘盂)(以太阳大小判断离人远近)
小儿乙:远(沧沧凉凉)近(热如探汤)(以感觉冷热判断离人远近)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教学反思】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学时,我先范读课文。比较长的句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学生读熟之后比赛朗读,其余学生指出他们朗读的优点与不足,进而更好掌握课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前预习时没有让学生认真查阅资料。对于课文蕴含的道理,应该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教育,这些不足之处都有待在下次的教学中进行改善。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浅析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3.析题。(出示课件:简介孟子)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读,简单评价。
3.学生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学生自由读)
4.读古文讲究断句。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
(1)老师范读。语速较慢,生边听边记。
(2)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生练读)
三、理解内容
1.“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⑥我知道要是老把它吊在椅子脚上,我的小芦鸡也活不长,就把它解开了,让它在天井里活动活动。不过门是关好了的。小芦鸡开始在天井里到处跑,跑了一会儿以后,忽然钻到天井角落上的水缸旁边去了,好久没出来,这时我突然想起:水缸旁边的墙上有个小小的洞,那是从前的猫洞,现在已经堵住了,它会不会钻进洞里去?急忙移开水缸,已经晚了!小芦鸡已经钻进了那个墙洞,塞住在里面了。要想从这洞里钻出去是不可能的,可是要退回来,也已经不行。我们想各种办法帮助它出来,最后我甚至要妈妈把墙壁敲掉,可是即使真的敲掉墙壁也没有用,小芦鸡已经活活地塞死在洞里了。
3.分角色朗读:旁白、小儿甲、小儿乙。探讨:(多媒体出示问题)
(1)对于两小儿辩日,孔子这么大个学问家也不能决也,说明什么?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
(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来自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根据现在的科学知识判断,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2)读了这个故事,你还得到哪些启示?(从不同角度探讨)
(2)我要是能像小燕子那样自由飞翔高多好呀!
(3)适应了环境。
(4)“我”养的小芦鸡为获自由,不懈奋争,至死不渝。长发养的小芦鸡性情刚烈,为获自由,不惜绝食累饿而死,可谓宁死不屈。王康养的小芦鸡表面顺从,无逃走迹象,实则等候时机,终于获得自由。
【解析】【分析】(1)此处为了突出两只只小芦鸡虽表现各异,结局不同,但都热爱自由。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结合第3、5自然段的内容做具体分析即可。
时间继续往后推移,我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芦鸡
①有一年春末,梅花淡(流过我们村子的河)涨大水,从上游漂下来一案小芦鸡,一共三只。
②长发看见了它们,跑来叫我们一起去捉,我们在岸上跟着它们,用长晾竿捞,用石块赶,一直跟到周家桥边,幸亏金奎叔划着船在那里捉鱼,才围住了小芦鸡,用网把它们表了上来,分配的结果,我一只,长发一只,灿金和王康合一只.
⑪可是有一天,小芦鸡终于逃走了。那时鸡群在河边的草地找虫吃,小芦鸡径直走到河边,走到河里,游过河去;对面是一带密密的芦苇,它钻进芦苇丛,就这样不见了。
⑫第二年夏天,天早,梅花淡的水完全干了,河底可以走入。有一天金奎叔来敲门,告诉我说,从河对面走来了两只小芦鸡,他问我要不要去捉。我跑去一看,果然,两只小芦鸡在河旁走着,好像周围没有什么危险似的,坦然地走着。它们的样子完全跟去年我们捉到的那三只一样。
5.什么叫“日初出”?“日初出”就是“日始出”这个意思吗?
6.两个小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这两个小孩的争论有道理吗?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这样的变化吗?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6~77内容。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4.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③那小芦鸡的样子就跟普遍的小鸡差不多,只是浑身是黑的,连嘴和脚爪也是黑的,而腿特别长,所以跑起来特别快。为了防它逃跑,我用细绳缚住它的脚,把它吊在椅子脚上,喂来给它吃,小芦鸡吃得很少,却时时刻刻想逃走,它总是向外画跑,可是绳子拉住了它的脚,它就绕着椅子脚转,跑着跑着,跑了几圈以后,绳子绕住在椅上了,它还是跑,直到一只脚被吊了起来,不能动弹时,才叽呀叽呀地叫了起来。我以为它是在叫痛了,就去帮它松开绳,可是不一会儿,它又绕紧了绳子,吊起一只脚来,而且叫得更响了,我才知道它不是为了痛在叫,而是为了不能逃跑,才张大了黑嘴在叫唤的。这样几次以后,小芦鸡完全发怒了,它根本不吃米,却一个劲地那椅子脚,好像要把这可恶的棍t啄断才会安静下来似的.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听民歌
听过民歌。
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放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翁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翁走在牛群的后面,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翁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翁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翁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至今我闭上眼睛,脑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一群牛,一个老翁,耳边似乎还响起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
4.分角色朗读。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学们都表示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吗?
3.你能说说第1自然段中的“游”是什么意思吗?那你说说,是怎么弄明白的?
4.谁能把第2、3、4、5自然段连起来说说?
⑬我看了看,就对金奎叔说:“不捉他们了吧,反正是养不牢的。”
⑭金奎叔点点头说:“是啊,反正是养不牢的。有些小东西,他们天生就是自由自在的,你要把它们养在家里,它们宁愿死。芦鸡就是这样的东西。”
(1)比较阅读第3自然段画横线的内容和第5自然段画横线的内容,说一说这两段的内容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再说一说这样的写法的好处。
2.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