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PPT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35张ppt)
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内容。 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语助词,是可以删掉的。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问题探究
2.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亡: 使动,使……灭亡。
陪: 增加
第三段
厚,薄: 形→动,增加,削减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
的主人。(古今异义)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者。(古今异义)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共: 同“供”,供给。
乏困: 形→名,缺少的东西。
思考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1 以其无礼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2 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 于楚
思考2
第一段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①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人 物出场提供背景。 ②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表明战争 的主谋是晋国,秦国只是帮凶。说服秦国就有可能迫使 晋国退兵。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分兵两地 驻扎,为烛之武见秦君、退秦师提供了可能。
第三段
夜: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缒: 用绳子拴住人(或物)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敢:
从上往下送。 冒昧的谦辞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执事:办事的官员
(之)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鄙: 边邑,边远的地方。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意动,以……为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重点字词
8、阙秦以利晋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0、行李之往来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失其所与,不知 13、吾其还也
1、晋军函陵,秦军范南。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且贰于楚也。 4、既东封郑。 5、夜缒而出。 6、与郑人盟。
1.何厌之有? 2.以其无理于晋。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失其所与,不知。 2.秦伯说,与郑人盟。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无能为也已。 5.何厌之有。 6.焉用亡郑而陪邻。
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之 辍耕之垄上
子犯请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课堂练习
1.《 左 传 》 是 我 国 第 一 部 叙 事 详 细 、 完 整 的 _编_年__体____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 传》,相传为鲁国史官 _左__丘_明_____所著。具有很高的 文学价值,对后世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执事:代指对方,表示恭敬。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陪:增加。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外交使者。
封:以……为边界。
肆:延伸、扩张。
济:渡河。
一词多义
夫 ①发语词:
夫晋,何厌之有?
②男人:
遂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那:
微夫人之力不及也。
烛之武巧妙利用 秦、晋两国之间的 矛盾,侃侃而谈, 不卑不亢,似乎处 处都在为秦国的利 益着想。说的秦伯 是心悦诚服,最后 答应撤军。
函( hán ) 氾( fàn ) 缒 ( zhuì ) 阙 ( quē ) 逢( páng )
佚( yì ) 朝(zhāo)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听从
推辞 助词,主谓间取 尚且
动词,做
消句子独立性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表达了自 己满腹才华却不被重用的委屈和不满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 了,不能干什么了。”
古代对男 子的尊称 顺承,才
Part 1
《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内容: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
《春秋左氏传》
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三传 《春秋公羊传》
体例: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
《春秋谷(榖)梁传》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
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
秦 晋
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
上,兵战为下。”——《孙子兵法》
何去何从?
亡郑利
(晋 )
舍郑利
(秦 )
与郑盟
还 同“悦”, 名次做动词,
高兴
结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天孙下、攘杨攘孙,戍皆之为,利乃往” 。
派遣
——司马迁
没有 那个人
达到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依靠
损害
结交,同盟 同“智”
使状动语用后法置,句使,…“亡于,君灭有掉益” 介词,拿,用
把……当做边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 形作名,远地
哪里用得着 增加
(秦穆公),表尊敬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共74张PPT)
▪ 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 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 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 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 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 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 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 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
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 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 透彻想干什么?
▪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 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 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 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 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 由。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 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 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 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 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 现裂痕。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
(侧面写烛之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第三课时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夜:在夜里。名→状
既:已经
“
秦
晋
围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 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 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 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 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 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 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
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 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 透彻想干什么?
▪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 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 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 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 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 由。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 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 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 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 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 现裂痕。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
(侧面写烛之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第三课时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夜:在夜里。名→状
既:已经
“
秦
晋
围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鄙: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说退秦师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之。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 “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 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 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 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 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公和楚庄王。
3、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
《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
《孝经》、《尔雅》、《孟子》。
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左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其有关文言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体会烛之武的劝说之词的魅力。 4、学习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
壹 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 史著作,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相传为春 秋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对《春秋》的解释文本,长于叙 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 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内 容),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叙事特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 典范。
史
书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之。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 “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 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 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 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 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公和楚庄王。
3、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
《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
《孝经》、《尔雅》、《孟子》。
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左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其有关文言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体会烛之武的劝说之词的魅力。 4、学习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
壹 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 史著作,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相传为春 秋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对《春秋》的解释文本,长于叙 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 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内 容),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叙事特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 典范。
史
书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9张
作家作品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 的一些事件。 《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 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 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 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 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史书体例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 载的中国史书体裁。如《左传》 《资治通鉴》
基础积累
7、积累成语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中,不直接表明自己态度。
整体感知
鉴赏第一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任 务 活 动
晋侯、秦伯围郑,以( 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不专心,从属二主)于楚也。晋 军( 驻扎 )函陵,秦军氾南。 活动2:解读内容 思考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①写秦、晋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渲染紧张气氛,为人物出场提供背景。 ②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表明战争原因主要是晋国要报复郑国,秦国出兵可能是因为 秦、晋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提供了可能性。 ③交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并未合兵一处,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 了有利条件。
形容词→名词
基础积累
5、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基础积累
6、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
③阙:侵损,削减。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7页)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 年逃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 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过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 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并没有感化 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必需要,还是在两年后 发动了这次战争。
《左传》介绍
《左传》本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 叙事具体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 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春秋》体例,记 述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 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 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与《春秋公羊 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
秦
晋 军
秦
郑军
大家还了解哪些史书体例?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
如:《春秋》《左传》等。
国别体: 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
代编写史书的体例。如:《国语》 《战国策》。
纪传体: 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
中心的史书体例。《史记》、 《汉书》、《后汉书》等。
朗诵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来自句和节奏烛之武是在什么状况下退秦师的?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导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 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说服秦伯不仅撤走 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 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 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新课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介绍
《左传》本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 叙事具体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 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春秋》体例,记 述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 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 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与《春秋公羊 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
秦
晋 军
秦
郑军
大家还了解哪些史书体例?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
如:《春秋》《左传》等。
国别体: 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
代编写史书的体例。如:《国语》 《战国策》。
纪传体: 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
中心的史书体例。《史记》、 《汉书》、《后汉书》等。
朗诵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来自句和节奏烛之武是在什么状况下退秦师的?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导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 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说服秦伯不仅撤走 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 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 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新课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31张
基础知识归纳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
整体感知
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
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师:军队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文本精读
第一段:秦晋围郑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古今异义
晋侯、秦伯围郑, 以:因为 于:对
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从属二主。数→动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特殊句式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1.这一段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什 么字展开?
“利”。 好像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 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 必以利而离”。 2.说秦的结果是? 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第四段:晋师撤离
子犯请击之,公
之:代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那人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亲附的人。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烛之 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 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4张PPT
▪ .第一段:交待事件背景及战争形势
▪ 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
伏笔一:秦、郑无利害冲突
▪ 形势:秦军函陵,晋军氾南
说明秦、晋两军来势凶猛
▪
伏笔二: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之
武又说秦国提供了机会
精品PPT
第二段: 临危受命
▪ 1、面对困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 答案: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 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 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承担了说退秦师的重任
精品PPT
文学常识
一、史书常见的几种体例
(一)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
(1)《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 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
(2)《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 (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3)《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 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精品PPT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精品PPT
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侵损、削减
13、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
夫: 那
精品PPT
词句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 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 知道那是困难的。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在东部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 的疆界。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削减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件(49张PPT)
2、下面是根据课文内容写的两副对联,请你补 写下联或上联。
给上联 佚之狐慧眼识珠勇进谏
补下联 烛之武不负众望退敌兵 补上联 佚之狐具伯乐慧眼识千里马
给下联 烛之武有如簧巧舌退两国师
(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屈尊自责
动之以情
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
以国家大 义警之
晓之以理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 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 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 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 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3、“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 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 《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准字音
fán
yì氾南Biblioteka 佚之狐xiá fú
许君焦瑕 夫晋
qĭ
páng
杞子
逢孙
zhuì
夜缒而出
quē
若不阙秦
gōng
共其乏困
二、课文理解分析——第二段
1、诵读第二段
2、结合注解理解文意,不懂之处质疑 3、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重点实词
①无能为也已
做
②吾不能早用子
您
③许之
答应
(2)重点虚词
公从之
代词,他
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主谓间助词,取独
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3)特殊句式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式,用“也”做标志。
已经 为什么 对 宾语前置的标志 才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33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无所害。
试分析烛之武的谈判技巧。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得势全在“秦晋围 郑,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 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 于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
晋侯、秦伯围郑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兵法·谋攻篇》
秦晋出兵的理由是什么?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 以:因为. • 其:代郑国. • 于:对 • 贰:从属二主. • 军:驻军.后省略了“于”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史书三大体例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 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 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 记》《三国志》等。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
郑国为什么要请人来“退”秦师? (用原文回答)
人物形象
尝试分析: 佚之狐、郑伯、秦伯、晋文公的形象
小结
春秋是一个战乱频仍、动乱动荡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 获得自己最大利益以称霸中原,倚强凌弱,攻伐兼并。诸 侯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 利益,正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
而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春 秋,烛之武于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 虽有怀才不遇的怨愤,却于个人与是非选择中有宽阔胸怀, 足见其义、勇。
试分析烛之武的谈判技巧。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得势全在“秦晋围 郑,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 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 于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
晋侯、秦伯围郑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兵法·谋攻篇》
秦晋出兵的理由是什么?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 以:因为. • 其:代郑国. • 于:对 • 贰:从属二主. • 军:驻军.后省略了“于”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史书三大体例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 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 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 记》《三国志》等。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
郑国为什么要请人来“退”秦师? (用原文回答)
人物形象
尝试分析: 佚之狐、郑伯、秦伯、晋文公的形象
小结
春秋是一个战乱频仍、动乱动荡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 获得自己最大利益以称霸中原,倚强凌弱,攻伐兼并。诸 侯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 利益,正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
而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春 秋,烛之武于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 虽有怀才不遇的怨愤,却于个人与是非选择中有宽阔胸怀, 足见其义、勇。
烛之武退秦师(25张PPT)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层层深入
围郑
无利,有小害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舍郑
无害,有小利
亡郑
将有大害
点拨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巧妙游说的艺术
1、切中要害----“有利”2、援古例今----“有理”3、逻辑清晰----“有节”4、语言适当----“有体”
四、不知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末尾段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以其无礼于晋
公元前630年
郑
函陵
氾水
秦
晋
晋 军
秦 军
地图
漫画一
想一想
二、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层层深入
围郑
无利,有小害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舍郑
无害,有小利
亡郑
将有大害
点拨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巧妙游说的艺术
1、切中要害----“有利”2、援古例今----“有理”3、逻辑清晰----“有节”4、语言适当----“有体”
四、不知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末尾段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以其无礼于晋
公元前630年
郑
函陵
氾水
秦
晋
晋 军
秦 军
地图
漫画一
想一想
二、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2张PPT)
志士、勇士、辩士
从故事发展来看,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留干去枝,详略得当。 对话简洁,语言精练。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 足) 4、秦伯说 (说,通“悦”)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词类活用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延伸,扩张
疑问代词, 哪里。 阙:使动用法, 使……减少。
有利于
句首语气词, 表示希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考虑
之:代词,指阙秦以利 晋这件事。
亡郑与否利益分析
亡郑 于秦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 于晋 E、增强了实力 F、必攻秦 历史: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存郑 C、可得到郑之供给 D、君亦无所害
越过
边邑,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作边邑。
指郑国,形作名,远地。
反问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增加判断句焉:疑问副 词,何,为 什么
以:连词, 而,表顺接。
放弃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古:“以之为”,将…当 作 今:认为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常用为主办国或主办方。
行李: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包裹。
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同“供”, 供给
给予
曾经 恩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修筑防御工事) (渡河)
而:连词,表转折。
名作状 在早上,在晚上
名作状,向东面
有何厌,宾 语前置 满足
烛之武退秦师(图文并茂)PPT课件
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
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
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
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
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
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
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
曰:“不可。微夫人
乃:于是 之:代指秦军 微:如果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依靠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而:却
敝:损害
所与:所亲附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替代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CHENLI
36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
文
秦晋围郑
章
临危受命
结 构
说退秦师
迫晋退兵
CHENLI
37
迫晋退兵
问:第四小节,在 故事情节的发展上 有什么作用?
1.照应上文。
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
一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
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CHENLI
1
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 具书和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常见的虚词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 用法。
CHENL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 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 成)。 ( 2 )《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 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 3 )《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 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2、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通指齐桓公、 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夜:夜晚—>在夜里 名作状
敢以烦执事。
在古文中,方位、时间 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 一般活用作状语 。
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越国以鄙远,君知 其难也。焉用亡郑
鄙:把…作为疆界
焉:怎么,疑问代词 陪:通“倍”,增加
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翻译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以为:把……作为
晋侯 头脑清醒 随机应变
达标检测:
1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4、之 ①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 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④ 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其 ①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② 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③ 以其无礼 (郑国,代词)
文学常识
1、我国古代的几部编年体史书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 之有 (4)秦伯说,与 郑人盟 (5)失其所与, 不知 已,通 “矣”, 了。 共,通 “供”, 供给、供应。 厌,通 “餍”, 满足。 说,通“悦”, 高兴。 知,通 “智”, 明智,聪明。
2、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邻之厚,君之薄也 即东封郑 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变薄弱。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 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 西。
翻译
一、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 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 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 因而结怨于晋。
起因 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发展 烛之武退秦师 高潮
结局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使烛 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师:军队 公从之。( 烛之武)辞 壮:壮年 曰:“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已:通“矣”,语气词。 也已。”公曰:“吾不 子:对男子的尊称 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这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 )许之。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起因 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发展 夜缒出城 烛之武退秦师 高潮
结局
达标测试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行李之往来,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物资。 形→名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晋君)许君
为:给 赐:恩惠 朝:早晨—>在早上 名作状语 夕:傍晚—>在晚上
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翻译
夫晋,何厌之
2、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3、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 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 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 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4.全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整体把 握) 郑国危矣——(烛之武)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说服秦伯——亲近退兵
《春秋》与《左传》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 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 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 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传》,是为《春 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 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精讲互动
• 1.从原文中寻找,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导 问: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郑?) • 2.第2段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 开的?结果怎样?
精 讲 互 动
烛之武退秦师
齐读课文,理清脉络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晋侯、秦伯围郑,
以:因为 贰: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函陵, 军队驻军。 名作动 秦军氾南。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 “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 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重要实词例释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③què ④quē ⑤jué
城楼 。
皇宫,引申为朝廷。 通“缺”。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 (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 ④幽微,精妙。 (例:微言大义) ⑤隐蔽,不显露。 (例:见微知著) ⑥如果没有。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5、二十四史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自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
《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 《史记》、《三国志》等。
纪传体
•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 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 多年的历史。 • “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书 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 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秋》。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 共其乏困
3、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1)东道主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 (2)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 (3)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 (4)夫人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6、敝 ①坏,破旧。 (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谦词,敝人 。 ③疲惫。 (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损害,衰败。 (例: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重要虚词例释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D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作业: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总结前两段出现的文言常识。 3:预习后文。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弄清脉络。 2.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辩论艺术。 3.总结文言常识。
自主学习
1、本文主要围绕那个字展开叙述的?
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 图之。
东:向东。 名→状
厌:通”餍”满 足
封:使……作疆界。 使动
2、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通指齐桓公、 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夜:夜晚—>在夜里 名作状
敢以烦执事。
在古文中,方位、时间 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 一般活用作状语 。
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越国以鄙远,君知 其难也。焉用亡郑
鄙:把…作为疆界
焉:怎么,疑问代词 陪:通“倍”,增加
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翻译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以为:把……作为
晋侯 头脑清醒 随机应变
达标检测:
1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4、之 ①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 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④ 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其 ①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② 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③ 以其无礼 (郑国,代词)
文学常识
1、我国古代的几部编年体史书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 之有 (4)秦伯说,与 郑人盟 (5)失其所与, 不知 已,通 “矣”, 了。 共,通 “供”, 供给、供应。 厌,通 “餍”, 满足。 说,通“悦”, 高兴。 知,通 “智”, 明智,聪明。
2、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邻之厚,君之薄也 即东封郑 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变薄弱。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 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 西。
翻译
一、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 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 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 因而结怨于晋。
起因 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发展 烛之武退秦师 高潮
结局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使烛 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师:军队 公从之。( 烛之武)辞 壮:壮年 曰:“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已:通“矣”,语气词。 也已。”公曰:“吾不 子:对男子的尊称 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这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 )许之。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起因 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发展 夜缒出城 烛之武退秦师 高潮
结局
达标测试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行李之往来,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物资。 形→名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晋君)许君
为:给 赐:恩惠 朝:早晨—>在早上 名作状语 夕:傍晚—>在晚上
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翻译
夫晋,何厌之
2、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3、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 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 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 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4.全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整体把 握) 郑国危矣——(烛之武)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说服秦伯——亲近退兵
《春秋》与《左传》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 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 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 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传》,是为《春 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 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精讲互动
• 1.从原文中寻找,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导 问: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郑?) • 2.第2段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 开的?结果怎样?
精 讲 互 动
烛之武退秦师
齐读课文,理清脉络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晋侯、秦伯围郑,
以:因为 贰: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函陵, 军队驻军。 名作动 秦军氾南。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 “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 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重要实词例释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③què ④quē ⑤jué
城楼 。
皇宫,引申为朝廷。 通“缺”。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 (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 ④幽微,精妙。 (例:微言大义) ⑤隐蔽,不显露。 (例:见微知著) ⑥如果没有。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5、二十四史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自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
《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 《史记》、《三国志》等。
纪传体
•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 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 多年的历史。 • “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书 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 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秋》。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 共其乏困
3、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1)东道主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 (2)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 (3)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 (4)夫人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6、敝 ①坏,破旧。 (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谦词,敝人 。 ③疲惫。 (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损害,衰败。 (例: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重要虚词例释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D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作业: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总结前两段出现的文言常识。 3:预习后文。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弄清脉络。 2.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辩论艺术。 3.总结文言常识。
自主学习
1、本文主要围绕那个字展开叙述的?
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 图之。
东:向东。 名→状
厌:通”餍”满 足
封:使……作疆界。 使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