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题训练
4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一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这些特点的成因。
答案:
【解答】(1)第一小问,“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
故答案为:
(1)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
成因: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
【点评】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
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42、(12分)
材料学者对于把16世纪还是19世纪看作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个问题颇有分歧。第一个学派主张把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作近代中国的起点。这一学派的中国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外国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起点,此后的中国历史便主要是一部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意味着外国在华活动的加剧,这些活动打破了中国的孤立局面,并在中国开创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时代。而马克思主义学者则认为,这场战争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之凶恶的缩影,它把“半封建”的中国拖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第二个学派对以鸦片战争作为一个新时代开端这一观点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以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期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更恰当。因为,就内部事态而言,该时期适逢满族的兴起和清王朝的建立;就外部局势而言,这一时期西学开始传入中国。他们争辩说,尽管西方的影响在19世纪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但这只不过是两个半世纪前业已启动的进程的延伸和强化而已,而且鸦片战争之后的百多年的时间,也难以体现一部四千年历史的近代时期。此外,界定近代中国起自于1600年前后的做法,可以使近代中国的开端与近代欧洲的开端趋于一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概括材料中的其中一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12分)(要求:提取材料中蕴含的观点,运用相关史学研究理论,对观点论证说明,史论结合。)
答案:
观点一:西方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一些中国学者认同将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作近代中国的开端。
论证:他们都认为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开端,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对于近代中国的开端,中国学者侧重列强侵华的破坏性,西方历史学家则强调列强侵华的客观建设性,而马克思主义学者强调列强破坏性的同时,指出了列强侵华的客观建设性,即“半封建”的一面。
观点二:一些学者认同以明清之际1600年前后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论证:他们认为这一时期,适逢满族的兴起、清王朝的建立以及西学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明清之际1600年前后)就已经开启;如果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则无法体现4 000年历史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近代中国开端于1600年前后,与近代欧洲的开端趋于一致,符合全球史观。
42、(12分)
材料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请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材料表明政府在经济发展早期需主导经济,能推动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政府必须减少干预以推动经济发展。从以上两个角度中选其一进行论述,若论证政府在经济发展早期需主导经济可用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推行重商主义的史实,新中国建立初国家实施一五计划来推动工业化的史实,也可用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等史实进行论证;若论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政府须减少干预,可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推行自由主义的史实,70年代经济“滞胀”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史实,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一
观点: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3分)
论证:新中国建立初期实施一五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斯大林模式中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所以政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