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合集下载

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理应急预案(通用5篇)

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理应急预案(通用5篇)

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理应急预案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理应急预案(通用5篇)在现实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难免会有事故发生,为了降低事故后果,常常需要预先准备应急预案。

怎样写应急预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理应急预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理应急预案1为了保证学校用水安全,切实保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有效应急处置学校内可能发生的饮用水安全事故,确保事故处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我校对饮水安全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成立学校“饮水安全”工作小组和应急处理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组员:全体班主任校医后勤二、针对“饮水安全”开展宣传教育工作1、做好宣传工作利用黑板报、宣传栏介绍有关“饮水卫生”的知识。

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向全校师生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对“饮水卫生”知识的了解。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全校师生的卫生饮水习惯和个人卫生素养,以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

并基本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和本领,降低受灾的程度和范围。

3、落实班主任工作责任制度班主任要每天统计本班学生出勤情况,如果班内有学生因饮水问题发生身体不适,应立即告知应急处理小组,若发生5例以上由饮水引起的身体不适,学校与疾控中心联系,根据有关要求做好相应措施三、日常工作措施:1、强化督查:在领导小组的。

具体指导下,由教师带头,以各项食品卫生制度、饮用水卫生制度落实为重点,对学校饮水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督查结果以通报形式反馈到学校。

2、落实职责:校长为学校饮用水安全第一责任人,学校后勤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各教师和从业人员分别在自己的岗位职责内负责,考核实行学校饮用水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

3、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对广大师生特别是从业人员的饮水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知识讲座等形式,丰富卫生知识,增强卫生意识,提高自觉性和责任感4、添置设备;学校要对照配备标准,落实饮用水安全设施的配备。

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

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有效预防和应对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降低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影响,确保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三、组织体系1.成立饮用水水源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配合应急指挥部开展工作。

四、预防与预警1.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2.定期对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消除污染隐患。

3.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水质监测数据、环境风险等信息。

4.对可能引发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进行排查,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五、应急处置1.接到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立即关闭受污染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2)启动备用水源,保障居民生活用水;(3)对受污染水源进行监测,评估污染程度;(4)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污染治理,降低污染风险;(5)发布信息,及时向公众通报事件进展和处理措施;(6)协助受影响居民做好生活、生产自救工作。

3.应急处置过程中,严格执行应急响应程序,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六、恢复重建1.应急处置结束后,对受污染水源进行彻底治理,恢复水源地水质。

2.对受损的供水设施进行修复,确保供水安全。

3.对受影响居民进行慰问和救助,协助解决生活困难。

4.总结应急处置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七、附则1.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2.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3.本预案如与本地区实际情况不符,应及时进行调整和修订。

《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

《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

附件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1总则1.1目的指导市、县级人民政府开展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以下简称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水源地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提高水源地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水源地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1.2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水源地应急预案编制程序以及预案文本应涵盖的主要内容与具体要求。

本指南主要针对因固定源、流动源、非点源突发环境事件以及水华灾害等事件情景所导致的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预案编制工作。

本指南适用于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和修订水源地应急预案,县级以下人民政府亦可参照执行。

行政区域内有多个水源地的,可一个水源地编制一个应急预案,也可以多个水源地统一编制一个水源地应急预案,但要为每一个水源地单独编制一个符合各自特点和特定突发环境事件情景的应急响应专章。

应急响应专章的编制程序和文本内容可参照本指南要求执行。

1.3原则(1)系统性原则。

编制水源地应急预案,应全面掌握和分析行政区域内水源地的风险源信息、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和应急资源状况,逐一梳理明确各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工作职责、应急流程和任务分工,有效提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应急准备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

(2)针对性原则。

编制水源地应急预案,应在全面调查和了解行政区域内水源地环境风险状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水源地、面临的不同环境风险,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

(3)协调性原则。

水源地应急预案,应作为市、县级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源地应急预案与行政区域内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道路交通事故应急预案、水上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和城市供水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有机衔接。

1.4依据以下文件适用于本指南。

1.4.1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环境保护部令第16号);《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2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56号);《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令第31号)。

集中水源_应急预案

集中水源_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确保饮用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水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生物污染等。

三、组织体系1. 成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 各相关部门成立应急小组,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应急工作。

四、应急响应1. 预警(1)当监测到水源地水质异常时,立即启动预警程序。

(2)预警级别分为四级: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

2. 响应(1)根据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应急指挥部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3)各应急小组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 处置(1)对污染源进行排查,切断污染源。

(2)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3)对受污染的水源地进行监测,确保水质达标。

(4)对受影响的群众进行安置,保障生活用水。

4. 恢复(1)恢复正常供水。

(2)对受污染的水源地进行修复,恢复生态环境。

五、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应急人员,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2. 资金保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应急物资购置、人员培训等。

3. 物资保障:储备应急物资,确保应急响应需要。

4. 信息保障: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5. 法律法规保障:依法依规开展应急工作,确保应急工作合法、合规。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3.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预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4. 本预案如遇法律法规修订或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修订完善。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我们将不断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2023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精选4篇,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经验本

2023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精选4篇,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经验本

2023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精选4篇,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经验本今天我整理了关于2023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一起来看看吧。

2023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11总则1.1编制目的为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清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处置工作,《永康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于20__年3月发布。

鉴于我市“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变化,以及《永康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20__)》中水污染风险评估、事故后的污染治理等方面内容需进一步细化,特对《永康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__版)》进行修订,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等法律法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__)、《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等技术规范。

1.3适用范围(1)地域范围永康市域范围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杨溪水库、太平水库、洪塘坑水库、三渡溪水库、黄坟水库、上黄水库、珠坑水库、源口水库。

①杨溪水库饮用水水源地。

杨溪水库总库容6453万m3,是以灌溉、供水为主,结合防汛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

水库水以提水方式通过管线接入南山水厂、芝英水厂,经过滤、消毒等一系列措施处理后,通过管线接入供水管网。

日供水规模22万吨,受益人口40万人。

取水口地理坐标:120°838.674"E,28°5319.496"N。

保护区总面积124.82km2:其中一级保护区水域面积3.72km2,一级保护区陆域面积7.05km2,二级保护区面积114.05km2。

②太平水库饮用水水源地。

太平水库总库容4173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供水、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应急背景地下水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其突发环境事件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此类事件,制定一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应急组织1. 应急指挥部:由相关市水务局、环保局、公安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组成,负责应急工作的指挥、协调和决策。

2. 应急小组: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包括水质监测、应急处置、沟通协调等子小组。

根据事件的性质和规模,可以灵活调整人员组成。

三、应急预案流程1. 预案启动:发生环境事件后,水污染监测单位或相关部门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2. 事态评估:指挥部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前往现场进行事态评估,确定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3. 紧急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指挥部将采取紧急措施,包括停止水源供应、通知居民停止使用污染水源等,以减少对群众的不良影响。

4. 应急处置:同时,应急小组开始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如加大地下水抽取量以稀释污染物浓度、配送应急饮用水等。

5. 水质监测:指挥部派遣专业人员进行水质监测和采样分析,确保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应急处置措施。

6. 沟通协调:指挥部通过媒体、社区通知等渠道向居民发布信息,告知事件进展、风险等,并协调相关部门配合救援工作。

7. 事件评估:当事件得到控制后,指挥部将组织评估工作,总结事件处置经验,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应对提供参考。

四、应急资源保障1. 媒体:应急指挥部与各大媒体建立联系,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2. 应急物资:建立地下水水源地应急物资储备库,包括应急饮用水、应急设备和器材等,确保在应急情况下的及时供应。

3. 专业力量:建立专业应急队伍,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应急预案的动态调整应急预案是根据现有情况制定的,随着科技进步、管理经验积累等因素的影响,预案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饮用水源突发环境应急预案

饮用水源突发环境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保障公众饮用水安全,有效预防和应对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减轻或消除事故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2.1 应急指挥部成立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2 应急指挥部职责(1)组织制定和修订本预案;(2)组织开展应急演练;(3)决定启动和终止应急响应;(4)协调各部门、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5)及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事件进展情况。

2.3 分工职责(1)环保部门:负责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污染调查;(2)水利部门:负责水源地保护和供水保障;(3)卫生部门:负责饮用水安全监测和公共卫生事件应对;(4)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5)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6)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助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三、预防与预警3.1 预防措施(1)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源;(2)完善监测网络,定期开展水源地水质监测;(3)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3.2 预警机制(1)建立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2)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3)启动应急响应,采取相应措施。

四、应急处置4.1 启动应急响应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4.2 应急处置措施(1)采取隔离、封控等措施,防止污染扩散;(2)加强监测,掌握污染范围和程度;(3)组织开展应急抢修,确保供水安全;(4)对受污染的水源地进行治理;(5)开展医疗救护和公共卫生事件应对;(6)维护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

饮用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饮用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饮用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饮用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7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事故,为了避免事情愈演愈烈,通常会被要求事先编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要怎么编制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饮用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饮用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对幼儿园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园实际,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特制定我园生活饮用水污染应急预案。

一、应急领导小组人员及分工:组长:林峰波组长:陈会琴成员:林华芬黄玲玲李伟各年级组长二、活饮用水日常管理:1、幼儿园幼儿园生活饮用水及自备水源,应经当地疾控中心水源水质监测合格后,方可作为供水水源。

2、由专人负责抽水、烧水、供水、消毒及管理设备设施。

抽水房上锁,对幼儿园饮用水设施进行必要的保养,以确保供水设施的完好正常使用。

定时对饮水设施进行卫生清理和消毒。

3、开水房锅灶每次使用前必须进行清洗,保温桶每日使用前进行清洗和消毒方能使用,并做好记录。

开水须烧开达到100℃,提供给幼儿园直接饮用的开水应降温到50-60℃后才提供饮用,开水桶应上锁,确保幼儿园安全。

4、饮用水管理员负责每日对自备水质进行监测:通过目测、鼻嗅、口尝和简单的化学试纸测定等手段,监测幼儿园水质是否有变化。

三、事故报告:1、幼儿园疑似饮用水污染事故突发后,饮用水管理员或当事人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阻止其他任何人使用),立即报告园长并保留水样。

2、园长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通知其它安全领导小组成员赶到现场进行初步确认。

、事故初步确认后,园长在10分钟内向县教育局、疾控中心(乡镇卫生所、)镇政府等上级相关部门报告。

四、应急处理:1、在园长向相关部门报告同时,领导小组副组长立即组织对园内已经饮用过污染水的师生进行清理,小组成员对水源、设施、现场等进行保护,维持秩序。

2、班主任按副组长指挥组织饮用过污染水的幼儿园到指定地点休息、观察,等候医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如有幼儿园出现异常症状,由小组成员进行初步处理;小组成员和班主任协助医务人员进行紧急救护。

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饮用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任何饮用水水源地的突发环境事件都可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应急预案,是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供应的关键。

二、突发环境事件分类突发环境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人为因素(如工业事故、环境污染等)以及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化学品泄漏等)。

三、应急预案制定1. 组建应急预案团队:成立由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组成的应急预案团队,负责制定、实施和评估预案。

2. 风险评估和演练: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全面风险评估,明确饮用水水源地受影响的可能性和程度,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3. 应急响应流程: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流程,确保各部门和人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行动,及时采取措施保障供水安全。

4. 信息发布和公众教育: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渠道,向公众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加强公众对饮用水安全的了解和知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意识。

5. 资源储备和合作机制:建立完善的资源储备体系,包括应急物资、人员和设备,与相关单位和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协同处理突发事件,确保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6. 应急后续工作: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理结束后,要及时评估应急工作的效果和不足,并进行总结和改进,为未来类似事件提供经验和参考。

四、应急预案实施1. 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预案团队迅速组织人员,启动应急响应流程,采取必要措施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2. 建立信息发布与公众教育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告知饮用水的安全状况,并提供防护措施和建议。

3. 启动资源储备和合作机制,确保应急物资供应,协调各相关单位一起处理突发事件,在保障饮用水供应的同时,尽量减少其他负面影响。

4. 随时进行应急工作的评估与调整,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饮用水供应的安全稳定。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昆山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目录1 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编制依据 (1)1.3 适用范围 (1)1.4 预案衔接 (2)1.5 工作原则 (2)1.6 事件分级 (2)2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3)2.1 市级应急指挥机构 (5)2.2 办事机构 (8)2.3 现场应急工作组 (8)2.4 专家组 (10)3 应急响应 (11)3.1 信息收集和研判 (11)3.2 预警 (12)3.3 信息报告与通报 (16)3.4 事态研判 (17)3.5 应急监测 (18)3.6 污染源排查与处置 (19)3.7 应急处置 (21)3.8 物资调集与应急设施启用 (23)3.9 舆情监测与信息发布 (23)3.10 响应终止 (23)4 后期工作 (24)4.1 后期防控 (24)4.2 事件调查 (25)4.3 损害评估 (25)4.4 善后处置 (25)5 应急保障 (25)5.1 通讯与信息保障 (25)5.2 应急队伍保障 (26)5.3 应急资源保障 (26)5.4 经费保障 (27)6 附则 (28)6.1 预案管理 (28)6.2 应急演练 (28)6.3 预案实施日期 (28)附件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应急处置流程图 (29)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建立健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机制,及时有效地处置对饮用水水源构成威胁或造成污染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提高政府应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对水源地水质影响,确保本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太湖流域管理条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江苏省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苏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苏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制定本预案。

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精选5篇)

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精选5篇)

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精选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为了减小事故造成的危害,时常要预先开展应急预案准备工作。

那么应急预案应该怎么编制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1 总则1.1 目的和依据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地做好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云政发〔2016〕3号)》、《云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规定,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所指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是指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生活饮用水,导致水质不达标,造成生活饮用水无法饮用、中毒、传染病流行,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

本预案适用于云南省行政区域内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1.3 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全社会对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和应对准备措施,加强对生活饮用水的日常卫生监督工作,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对可能引发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危害因素及时进行监督、监测、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根据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本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技术工作。

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目录1总则1.1编制目的1.2编制依据1.3适用范围1.4事件分级1.5工作原则2组织机构2.1市级组织机构2.2县(市)、区组织机构3预警预防3.1 沿江集中式饮用水源风险源情况3.2预警信息监测与报告3.3预警级别的确定和发布3.4预警预防措施4应急响应4.1信息报告4.2响应措施5应急终止5.1应急终止的条件5.2应急终止的程序5.3后期处理6应急保障6.1资金保障6.2通讯与信息保障6.3技术装备保障6.4人力资源保障7监督管理7.1预案演练7.2教育与培训7.3应急能力评价7.4责任与奖惩8附则8.1预案制定、管理与更新8.2预案解释部门8.3预案实施时间1总则1.1编制目的为建立健全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体制机制,提高政府防范、应对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公众饮水安全和生命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环保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省环保厅《××省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以及《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范围为××市行政区域内各集中式饮用水源(含备用水源)及其上游和周边,因上游受污染客水过境、入江河流受污染、船舶运输污染、企业污染物偷排或事故排放、危险化学品贮罐区泄漏、港口码头危化品(油类)泄漏等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突发事件。

1.4事件分级依据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结合我市实际,将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应对水源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2. 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确保水源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发生的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化学污染:剧毒、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的泄漏、排放等;(2)生物污染: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通过水源传播;(3)人为破坏或过失导致的有毒物质进入水源;(4)自然灾害导致的水源污染。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水源污染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1)指挥长: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2)副指挥长: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3)成员:环保、水利、卫生、公安、交通、消防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2.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环保部门,负责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协调和监督。

(1)主任:由环保部门负责人担任;(2)副主任: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3)成员: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三、应急响应1. 预警(1)当监测到水源污染事故的苗头时,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发布预警信息;(2)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应急物资储备、人员培训等工作。

2. 应急响应(1)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2)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事故调查、监测、评估和处置;(3)及时向政府、公众通报事故情况,做好舆情引导;(4)根据事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包括隔离污染区域、关闭水源、转移群众等。

四、应急处置措施1. 事故调查(1)查明污染源、污染途径和污染范围;(2)分析污染物的性质、浓度和危害程度。

2. 污染物处置(1)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2)对污染区域进行清理、消毒和修复。

3. 水源保护(1)加强水源地保护,防止污染源再次污染;(2)对水源地进行监测,确保水质安全。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最新版】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最新版】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总则1.1编制目的为切实做好筠连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风险预警及应急工作,确保供水安全,建立健全应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高效、有序地组织预防、控制和解除突发事件危机,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1.2.1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1.2.2有关预案、标准规范和规范性文件《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指南》《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集中式地表水应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范围为筠连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水域、陆域内突然发生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水污染事件、严重影响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和对本地区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处置、善后等工作。

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适用本预案的规定,具体包括:(1)生物性污染。

一切以饮用水水源为传播途径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污染饮用水源事件,由此可能导致腹泻病、伤寒、霍乱、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乡镇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精选5篇)

乡镇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精选5篇)

乡镇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精选5篇)乡镇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精选5篇)1一、总则(一)编制目的为做好__区__镇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和处臵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生命和国家、公民的财产安全,指导和规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臵工作,提高综合防范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4、《__区街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__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文家冲水库、吼水湾水库,因环境威胁或造成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的突发事件的预警、控制和应急处臵。

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浸染事件包括:1、生物性污染。

一切以水源为传播途径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污染饮用水源,由此可能导致或已经出现腹泻、伤寒、霍乱、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污染事件。

2、化学性污染。

一切剧毒、有毒、有害化学物品(如氰化物、砷、汞、Cr6+、亚硝酸盐、农药、氨氮、石油类、磷等)污染饮用水源事件,可能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3、其他突发性环境水污染事故。

如干旱、洪水、季节性断流等。

(四)__镇饮用水源基本情况1、__水库__水库为小二型水库,自来水饮用水源,相关人口1500人,取水口为黄家湾,日供水300吨,丰水期水量为26万立方米,平水期水量为17万立方米,枯水期水量为2万立方米,供水范围为__镇辖区。

2、__水库__水库为小一型水库,自来水饮用水源,相关人口0人,取水口为黄土坎,日供水3000吨,丰水期水量为200万立方米,平水期水量为160万立方米,枯水期水量为6万立方米,供水范围为__镇、__镇辖区。

(五)工作原则本镇饮用水源污染应急处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统筹安排、分工协作,长效管理、落实政策的基本原则,由__镇政府负总责,各职能部门及水厂各负其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应急
预案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
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提高应对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对饮用水源构成威胁或造成污染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减轻事故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在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周边突然发生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水污染事件、严重影响城镇居民饮水安全和对本地区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

第三条任何公民和单位都有义务经过各种途径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涉及饮用水源的突发环境事件。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成立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领导小组,指挥长由区人民政府分管环保的副区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区环保局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由区内有关部门和单位有关领导担任。

第五条各成员单位职责
区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局,主要负责区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负责联系并协调联络区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日常工作;受理饮用水源环境污染投诉、信息收集汇总等工作;遇到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时,及时了解情况,向区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按照区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下达的命令和指示,组织协调、落实全区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

公安分局负责对区内重、特大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涉嫌刑事犯罪的侦查,应急救援交通管制,危险区域实施治安警戒,维护社会治安,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疏散工作。

区财政局根据有关规定安排应急工作所必须的通讯和信息化设备、监测仪器、防护用具、应急交通工具等经费,确保重、特大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预防、监测、处理等工作的正常进行,并监督资金的使用。

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或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

区城管局负责配合相关部门完成涉及饮用水源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工作。

区水务局负责配合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做好涉及地表水和生
活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工作,确保生活用水水源安全。

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重、特大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第六条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主要由环保部门、水务部门、卫生防疫部门、消防部门组成。

第三章预测预报
第七条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及办公室要会同有关成员单位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的原则,对发生在辖区境外和辖区内有可能对我区饮用水源造成环境影响事件信息的收集与上报。

第四章应急响应
第八条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及时上报相关领导部门,以争取市级相关部门根据情况给予协调支援。

第九条饮用水源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保持良好状态,指定联络员、值班电话。

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手机要24小时开机,保证能随时联系。

第十条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信息要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逐级上报的要求报送,并抄送同级有关部门。

第十一条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预警等级划分标准
(一)Ⅰ级(特大):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贮运中发生泄漏
或补给水源严重污染,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100人以上的污染事故;因环境突发事件使城区主要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污染事故。

(二)Ⅱ级(重大):因环境突发事件造成饮用水源污染,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污染事故;因重要河流、水库大面积污染使主要城镇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的污染事故。

(三)Ⅲ级(较大):因饮用水源污染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50人以下,使主要乡镇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四)Ⅳ级(一般):因饮用水源污染造成3人以下死亡,使村镇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第十二条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已经发生,达到Ⅳ级预警标准时,由区人民政府负责发布预警公告;达到Ⅲ级预警标准时,由市人民政府负责发布预警公告;达到Ⅱ级预警标准时,由省人民政府负责发布预警公告;达到Ⅰ级预警标准时,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发布预警公告。

第十三条按涉及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分为特大(Ⅰ级响应)、重大(Ⅱ级响应)、较大(Ⅲ级响应)、一般(Ⅳ级响应)四级。

超出本级应急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